识局|对话中信资本张懿宸:寒冬中逆势出手 瞄准医疗消费等方向

2020-05-27 10:14:56 作者:王茜 收藏本文
A- A+

  8号楼工作室 文|王茜

  今年是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参与“两会”的第十三个年头。

  这次,张懿宸带来了十一份提案。提案内容覆盖了优化国有参股企业和国企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支持资管产品和保险资金投资PE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共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政府创新监管中减少企业负担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等领域。

  在对话中,张懿宸从顶级PE的视角出发,对识局复盘了中国PE行业的过去与现在,也反思了这其中的一些问题。

  他指出,2008年至今,PE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构数量和管理资金规模在急速增长。但无论是互联网1.0时期的BAT,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滴滴美团拼多多,这些明星公司的主要股东依然是外资机构为主,难见国内PE踪影。

  为何国内优秀的PE屈指可数?是民间资金不足吗?张懿宸认为并非如此。他指出,这些年“民间的钱非常多”,但是都投向了“短平快”项目,路走歪了。

  张懿宸认为,要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地发展,应该鼓励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机构应该多做一些PE配置,因为机构更了解PE市场,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投资人、更合适的GP来管理资金。”

  因此他建议,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资管产品和保险资金投资 PE 基金,让这两类资金向PE基金做适当的倾斜。

  麦当劳中国可能是中信资本最知名的一笔投资。谈及“金拱门”,张懿宸非常乐观地透露,尽管疫情期间的堂食业务今非昔比,但是因为外卖和APP业务的增长,麦当劳中国整体业务已经稳健恢复。

  受疫情冲击,全球PE行业正在经历“寒冬”,有国际PE巨头甚至出现高额亏损。而中信资本却逆势出手,在全球多地进行资产配置,包括与顺丰共同设立物流基金、进一步收购股权成为麦当劳中国第一大股东、收购香氛营销公司尚雅和杜斯曼中国内地及香港业务等等。张懿宸的底气从何而来?

  他对识局表示,医疗健康、在线消费,to B服务、中国本土科技都是中信资本长期看好的投资方向。从目前来看,这四个领域不仅没有被疫情影响,反而在疫情期间加快发展。

  “我不敢说我们现在非常进取地在投,我们是一直在不停地在看、在寻找机会。”

  对话实录:

  这些年“民间的钱非常多”,但是路都走歪了

  识局:您提到关于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资管产品和保险资金投资PE基金。这一点是您长期以来的思考?还是与当前PE行业遇到的寒冬有关系?

  张懿宸:每年我都会针对PE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交提案,希望把这个行业整体的融投管退机制理顺。

  这些年下来,事实上我们已经经历过一、两个全民PE热。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业规模已经很大了: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注册的数目已经达到25000个,远远超过美国;管理资金的规模看上去很庞大。

  但是当前行业也出现了问题,比如很多以PE为名的机构,事实上是搞金融诈骗或者是非法集资。真正特别好的基金也不是很多。2008年以前,互联网1.0出来的那些知名公司基本上全是外资投的,包括BAT;2008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兴起,无论是美团、滴滴、头条还是拼多多,最好的明星企业的股东结构里还都是外资为主。

  识局:还是跟互联网1.0差不多。

  张懿宸:对。(互联网)1.0的时候,你可以说是因为民间没有很多钱,但是过去这十年你不能说我们民间没有钱。民间的钱非常多,但是恰恰是因为钱太多弄成泡沫了,这些钱最后都去做 “短平快”(投资项目),路都走歪了。

  这个问题等于在这十几年中间(没有解决)。虽然行业的规模大了、从业的人员多了,但是并没有进步,最后还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机构的角度多做PE的配置,因为机构起码能选出来比较好的投资人、比较好的GP来管这个钱,他知道谁好。

  中国的机构投资人本身就少,除了全国社保之外,我们又不存在社保或者企业年金(机构投资人),后者事实上到今天还是不能投(PE)的,不像美国和欧洲,退休金是投PE的主力。我们的保险行业相对于美国和欧洲来讲,也小很多。

  保险公司和理财子公司的资金相对来讲比较长期一些。所以我是呼吁一下这些机构投资人,把产品向PE基金做适当的倾斜。

  寒冬中信资本逆势出手 这四个方向继续寻找机会

  识局:我们知道今年疫情之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前景也不太明朗,包括今年其实很多大的PE也传来一些不太好的消息。这种情况下,我看到中信资本今年其实是逆势在扩大投资,包括在全球各地都有一些资产的配置。这是为什么呢?

  张懿宸:我不敢说我们现在非常进取地在投,我们是一直在不停地在看、在寻找机会。第一,我们的旗舰基金并购基金去年刚融了28亿美金,所以我们有充足的“弹药”。第二,我们一年前就决定四个投资方向,这四个方向我们是长期看好的。

  首先是医疗健康。疫情之后大家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只会更高。第二个投资方向是中国的消费市场,围绕着这个更多的是电商版块。我们去年投资了一家美妆电商服务商,叫杭州悠可,这个公司在今年疫情中表现非常好,这个让我们对整体消费潜力还是很有信心的。

  第三个方向,更多的是针对to B方向的一些公司,主要还是以科技领域为主,例如to B的服务业公司。中国的to C公司实际上是非常强的,因为我们的市场规模大,只要能把客拉到就可以了。to B相对来讲就要复杂很多。以往这些to B的服务业公司规模都比较小,主要是靠关系来维系的,现在大家更看重这些公司的核心能力。

  第四类方向,事实上还是科技的主题——中国本土科技。这是能找到一些机会的,尤其是成熟的科技领域。比如数据库软件,Oracle已经多年是这个行业的巨无霸,它制定标准准则,边际成本是0,其他公司是没有办法跟它竞争的。未来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中国的Oracle;又比如包括半导体技术,原来中国可能说还是买了方便,但是你如果面临这种可能,哪天它就不卖给你,(编者注:可能会倒逼中国企业投入这个领域)。我们实际上一直也是在看(机会)。

  你可以看到,疫情事实上只可能是加快所有我们投资的这些领域的发展。从这几个方向上,我们的判断我们是不怕(疫情冲击)的,所以还是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市场的疑惑:国有参股企业究竟按哪一类的企业来管?

  识局:您提交了一份关于优化国有参股企业和国企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提案。我们知道中信资本跟国企、国资的关系非常密切,您认为目前在国企管理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张懿宸:中信资本在业界可能是投资国企最多的(PE)之一,所以我们对国企改制中间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有切身体会的。

  这一两年,对国企整体的管理在加强,比原来管得严了,而且要求也更高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在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过程中,国企参股企业究竟按哪一类的企业来管?市场一直是有些困惑。

  比如说国企可能是第一大股东或者是并列第一大股东,又或者是第二大股东,但是在企业的话语权比较大。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怎么样来管理企业?公司治理的结构应该是怎么样?一直不是特别清晰。

  因为政策不是特别清晰,很多时候也就造成民企、社会资本在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时候,是有疑虑的。此外,针对国企境外投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上也要考虑国际通行规则。

  另外一方面,在最近这一两年中间,很多民企遇到了困难,在疏困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入国企作为股东,而且很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个股东。围绕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回归现代企业制度,将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选举出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行使具体决策。

  麦当劳整体业务稳健恢复 明厨亮灶引发的企业减负思考

  识局:您有一份提案是关于政府创新中减少企业负担的提案。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是餐饮企业的例子,这是麦当劳的经历吗?您提到油烟在线监控变成了要求企业无论是否已达标,都需要付费安装设备;对于明厨亮灶,不管餐厅是否本身就是开放式厨房,一律要求安装相关设备。

  张懿宸:对,我是从麦当劳这儿了解到的。原来麦当劳就是明厨亮灶,麦当劳自身对油烟的监控标准就已经非常高的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就是要求大家都用一样的东西,都装同一套系统,都要付费。这个给我们原来的整体餐厅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我觉得这些政策的用意都是好的,但是具体执行却是“一刀切”。包括安装相关的设备都是值得商榷的——究竟是哪些供应商?利益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而且这些问题原则上都是应该和业界征求意见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下个命令。你可以出标准,但是不是一定指定要大家用什么样的设备。

  我们虽然提倡的是“为企业服务”,但是有些时候(实际执行)是给企业增加成本的。

  识局:麦当劳(中国)现在整体的情况如何?方便透露一下吗?在疫情当中有没有受到冲击?

  张懿宸:麦当劳(中国)恢复得非常好。我们生意最差的时候就是今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从那儿之后,基本上每一个星期都比前一个星期要好一些。

  我们接手后在麦当劳集中精力做的一些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带来了较好的增长。比如外卖和app手机下单自取。堂食的部分,现在当然也在恢复,但是确实比原来少很多,不过整体业务已经稳健恢复。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撬动资产证券化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识局: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话题,加上今年疫情的问题,很多小微企业都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您具体有哪些建议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张懿宸: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中国遇到的困难,我觉得更多的是结构上和机制上的。

  结构上的,和国际上相比,我们银行的数量较少,尤其和美国(相比)。美国是几千家银行,我们大概是几百家银行。美国很多小银行都是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本身专注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同时,我们的银行相对来讲体量都比较大,所以这是结构上面的不同。

  机制上,我们的银行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很多观点认为,国有银行在它的现行机制上,尤其是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问责机制上,和中央的要求、政策的要求实际上是矛盾的。

  从结构(和机制)上来讲,我们没有可能真正去改变现状。事实上,即使在美国市场,过去这二十年来(银行业)是不停地在并购,很多小的银行都已经消失了。

  我们的好处是银行整合程度很高,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利用中国的优势,像我们对互联网的利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在移动支付和理财这些领域,我们都走在世界的前面。

  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进行跳跃式的发展,绕过小的社区银行,直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把社会资本和大的金融机构一起结合起来。我(提案)里面提出,通过大中型企业降低小微企业的账期,利用它整个供应链的应付款项做保理,给小微企业提供授信,事实上就是利用互联网金融。

  识局:您还建议鼓励发行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并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哪一类金融产品是非常契合小微企业融资需要的?

  张懿宸:主要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ABS产品。

  识局:如何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呢?

  张懿宸:社会资本现在参与到ABS中间的也比较多,但是更多的是大企业发的ABS。我觉得下一步要整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担保公司提供一定的征信。比如说在香港,只要是中小微企业达标,政府是提供百分之百的担保。

  如果提供这样的担保,很多社会资本也会参与的,因为他们觉得这里边有政府背书。中小微企业数目这么多,你要在短期之内能决定出来该贷给谁、不贷给谁,尽可能地降低不良率,从银行的角度,它短期真的是做不到的。在这种特殊时期,我认为只能是政府更加进取一些,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识局:您在提案中提到鼓励小微企业的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这一块估计也是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支持政策或者是利好,对吗?

  张懿宸:这一方面政府一直在做。但是前几年金融科技公司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点儿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导致社会资本闻之色变。大浪淘沙后,能留得下的、没有违规的(金融科技公司),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

  香港的传统优势在衰退 应吸引国际人才扩容科研机构

  识局:您还有一份提案是关于加强香港人才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国际人才聚集地。联想到现在也有相关的政策,比如移民政策,也有建议说让港澳人才到内地全面市民化,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将国际人才能够吸引进来?您是怎么发现这方面问题的?

  张懿宸:我本身因为海归背景,和这个群体联系比较多。中美关系的恶化,让这些人才在美国生活就有一些担忧,担心是不是会受到歧视,甚至还可能受到打压。而且我确实认识的很多人,基本上都50、60岁了,孩子已经大了,对家乡还是蛮依恋的,也希望有机会能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对于他们来讲,可能会觉得香港的整体环境会更轻松一些,更容易接受一些。把这些人吸引回来,我是觉得对香港,对国家是非常好的事情。

  识局:您认为具体在政策上应该是怎样去倾斜?从人才政策上应该怎么去吸引他们回来?

  张懿宸:以澳门为例,澳门利用横琴地区引进创新机构,吸引人才。我认为香港也可以做这样一些事情。事实上在香港和深圳中间的河套地区(编者注:官方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正在启动开发。我认为,这里就可以为国际人才在整体大湾区中间(不只香港)定居、就业提供方便。

  识局:对于这些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到香港定居、就业的话,我们在签证上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个特殊的身份或者是通行证?方便他们往来于大湾区之间。

  张懿宸:这个可能是整个国家层面要考虑的,因为这一类的呼声有很多年了。

  识局:您提到吸引国际化专业人才到香港,对于香港本身来说,哪些领域的人才是最急需的?

  张懿宸:香港这些年来吸引了非常多的的金融人才。但是香港光靠金融一个行业是支撑不了的,香港以往的贸易优势慢慢在衰退。从某种意义上,很难说(香港贸易)在今天再有任何优势了。我觉得它更多的是需要科技方面的人才。

  香港的大学这些年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香港大学中,大陆背景的、从西方回来的教授比例很高,几个主要的大学校长都是有大陆背景的。但我觉得除了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也应当积极吸引(华裔)国际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创业氛围。对比新加坡,新加坡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中国海归,它的科技中坚力量实际上是这些人。现在香港很少有人创业,做科研的想创业就去深圳了。从长期来看,香港一定要把这方面的能力建设起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孙剑嵩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