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复旦李治国:新基建忌快忌猛 不宜与短期提振经济贴太近

2020-05-22 18:10:14 作者:李诗韵 收藏本文
A- A+

  编者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蔓延全球的疫情则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今年的全国两会注定会在历史上记下特殊的一笔。新浪财经《识局》栏目推出“看两会”特别篇,广邀国内高校学者、业内专家,解读未来中国经济趋势,以及非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有哪些新看点。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包括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全方面冲击,新基建还被给予拉动经济的厚望。在上述背景加持下,新基建讨论热度高居不下。不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李治国副教授在与识局对话中提到,新基建的建设需服从基本的科技发展规律,他希望新基建不要与短期化提振经济贴的太近。

  李治国进一步解释称,基本的科技发展规律,即“N型曲线”。任何一个新技术刚出现时,都有可能会被高估。到期望之巅以后,泡沫会形成,人们的预期和情绪会急速反转,进入失望之谷。只有经历了期望之巅到失望之谷,然后爬出来的技术,才是找到符合市场的运营模式的技术。

  “现在无论是5G还是人工智能,其实还没有走出一个完整的 ‘N型曲线’”。他们还要不断地发现真正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模式,所以说新基建切忌快,也切忌猛。”李治国称。

  以下为对话内容:

  识局:教授是如何理解新基建的内涵?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内容来看是否有“新瓶旧酒”或是“旧瓶新酒”之嫌?执行手段和制度上有无创新之处?

  李治国:新基建主要针对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随着工业化或是城镇化以及科技进步,各个业态的发展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也会有新内容和新内涵。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新瓶装旧酒”的问题。

  从执行方面,我认为采取的举措要有一些深刻变化,第一点,因为新基建代表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所以说建设中一定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第二点,由于科技往前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自然而然就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行为,需要更多的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尤其是发挥好民企的创新力、活力以及企业家精神。

  识局:刚刚提到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有一些观点认为,民营企业之前在四万亿计划中利润受到挤兑,已经有点怕了。如果希望民营企业参与,应该如何调动他们积极性?

  李治国:有些民企想通过新基建赚快钱或者规避风险,这些行为是局部存在的。但真正的民营企业家都在不断成长和进化。一些金融机构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更加科学的信贷审核,筛选掉不合格的企业,而不是一味歧视民营企业。

  从根本逻辑出发,基础设施建设是具有正向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在取得成效的时间,还是在投资的体量方面,都不能像做专门生意那样快速见效。

  新基建发展离不开政府跟国有企业参与,例如轨道交通建设要求地方政府的资本金不能低于40%,而主要的铁路投资项目也是由铁路总公司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民营企业以及民间资本的参与体量还是相对较少。但是,在整个城铁和轨交推进过程当中,我们正看到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力量,主要看两者如何结合操作。

  例如国家电网主导公用充电桩建设,但公共充电桩之外还有个人充电桩。个人充电桩作为一个补充,有没有可能引进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市场化行为,优化建设过程?我想新基建还是需要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

  识局:目前中国新基建投资主要以地方政府和国企、大型央企为主,政府主导取代市场主导。民营企业在信贷、创新、招投标等隐性壁垒突破上有哪些难点?   

  李治国:新基建一是代表着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二是投资体量很大。如果民企本来就不在这个轨道上,或者他的资源以及资金储备不具备这个实力,可能他参与也是有限的。

  但是反过来讲,新基建更多的是给民营企业带来一个广泛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刚提到新基建除了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各种融合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创新性基础设施。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就会出现新的机会,而不是说民营企业就一定要直接参与到实实在在具体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才能成行。

  新基建本身就营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推进新科技的趋势。比较聪明的民营企业家能在他所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发现整体变化的契机。如果能把契机有效结合,帮助众多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加快行业生态的整体转型。从广义上,这也属于民企参与到新基建的方向上。

  识局:教授是否能给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国企和央企他们在新基建中的优势,一些龙头的民营企业他们又有哪些优势可以贡献力量?

  李治国:首先新基建中,无论是地方政府、国企还是央企,在投资方面,可能还要承担着非常大的份额和作用,新基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外部性,短期内很可能无法对所投项目产生充足且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市场化的民营企业而言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这是第一个逻辑。

  第二个逻辑,新基建代表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或者规律,所以要承担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建设过程需要不断地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入。民营企业能实实在发现市场中新的机会且迅速地捕捉到机会,甚至他有更大的勇气试错纠错,又可迅速地进行调整和转换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市场化的力量,民营企业可能还会相对比较有优势。

  识局:你在之前报告中提到关于新基建几点担忧,其中提到“新基建”更依赖智力和人才上的投资,难以直接快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中小微企业倒闭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

  李治国:新基建的“新”不单指新技术,还代表新业态,新经济。我认为新基建更加依赖于深度的智力及人才投资。智力和人才,与其说是学历要求,其实更应看重该人才有没有摸索出市场发展规律,有没有创新精神等。

  但受到新冠疫情再加上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比较严重的群体可能是产业工人,尤其是流动比较大的农民工,以及应届大学生。这些群体都有可能会参与到新基建当中,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量,以及所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方面,新基建还不能解决迫在眉睫的整体就业和中小企业困难等问题。

  识局:在新基建热潮背后,老基建会否暂时被孤立,甚至遇冷?这对于经济长期发展会否有影响?

  李治国:通过业界各方面进行的测算,新基建体量是有数的,无论是他占的整体投资规模,还是投资增速都是有限的。所以说真正做新基建项目,可能需要不了所想象的那么多资金。另外一个方面,新基建需要很快的加码,这时候就出现了某些地方找不到那么多项目,或者地方上不能够马上抽出那么多资金,那么他有可能层层分派到基层,各个基层反过来借助新基建的理念,也会把这些资金层层加码,加码到与他相关的项目当中。这就导致了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整体投资的结构可能被冲击或者被扭曲。一旦被扭曲,传统的业态,中小企业遇到比较大的压力,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

  识局:正值两会期间,教授对于两会期间新基建的一些提案有没有关注或者期许?

  李治国:我们对两会非常期待。个人希望新基建不要与短期化提振经济贴的太近,因为新基建服从的是基本的科技发展规律,即“N型曲线”。任何一个新技术刚出现时,都有可能会被高估。到期望之巅以后,泡沫会形成,人们的预期和情绪会急速反转,进入失望之谷。只有经历了期望之巅到失望之谷,然后爬出来的技术,才是找到符合市场的运营模式的技术。

  现在无论是5G还是人工智能,其实还没有走出一个完整的 “N型曲线”。他们还要不断地发现真正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营模式,所以说新基建切忌快,也切忌猛。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被市场接受。此时,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民企更能从市场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孙剑嵩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