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2017年11月14日去世 享年84岁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2017年11月14日去世 享年84岁

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开放以来,他撰写了多部著作,论文300多篇,主编专著20多部;参加了许多高层国际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金融证券、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11月15日  10:52
追忆萧灼基教授:曾当着温家宝面跟吴敬琏林毅夫争论
追忆萧灼基教授:曾当着温家宝面跟吴敬琏林毅夫争论

萧灼基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长期活跃在经济理论界的最前沿。[详情]

新京报|2017年11月15日  20:36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讣告:萧灼基教授千古!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讣告:萧灼基教授千古!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5日  12:41
曾斩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是李克强总理硕士导师
曾斩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是李克强总理硕士导师

今天(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管院发布讣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于昨晚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指导李克强硕士论文。[详情]

新京报|2017年11月15日  12:55
2006年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跌 他给股市开出6剂良方
2006年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跌 他给股市开出6剂良方

他曾说过,如果有机会向总理建言,我一定要说“三个不要轻言”,不要轻言经济过热,不要轻言房地产泡沫,也不要轻言人民币升值。中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北大教授拥有轿车和别墅。[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5日  16:52
萧灼基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
萧灼基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

萧灼基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颇具影响。金融证券市场是萧灼基教授近年主要的研究领域,他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证券市场的重要观点,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详情]

界面|2017年11月15日  12:10

各界悼念

孙祁祥发文悼恩师萧灼基:他值得后人永远敬重与敬仰
孙祁祥发文悼恩师萧灼基:他值得后人永远敬重与敬仰

萧老师的辞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重大损失,是无数热爱、敬重他的学生们的重大损失。当写下“萧老师的逝世”这一行字时,我再次泪流满面,这次跟恩师是真的永别了![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6日  09:50
北大教授曹和平回忆萧灼基:两会上的“民间发言人”
北大教授曹和平回忆萧灼基:两会上的“民间发言人”

中国新闻网|2017年11月15日  20:44
中国教育报:萧灼基一生都在探寻经世济民之道
中国教育报:萧灼基一生都在探寻经世济民之道

“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萧灼基一生治学研究的两条主线,两条线脉络清晰又彼此交织、一体两翼。[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6日  10:23
央行宁波支行何振亚悼念萧灼基:永远的好老师
央行宁波支行何振亚悼念萧灼基:永远的好老师

他一直遗憾没留过洋,戏称自己为“土鳖饲养员”。他授课颇多,每周坚持给我们这些博士和博士后上一次课。有些师兄经常是周末打飞的从香港、山东来上课。[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11月16日  10:26
久德投资董事长陈选良悼念萧灼基:我深深感激萧老师
久德投资董事长陈选良悼念萧灼基:我深深感激萧老师

萧老师为我选定的研究方向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选择;他的教导影响了我一生的事业追求;他的激励成为我一生前进的动力。我深深感激萧老师。愿老师在天堂安息![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6日  09:58
上海财大李健悼念萧灼基: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去了
上海财大李健悼念萧灼基: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去了

萧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多次请我们所有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起吃饭,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北大南门外的二楼烤鸭店,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这样的传统节目贯穿了我的博士三年,真是受益匪浅。[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6日  09:53
河南牧院院长罗士喜悼念萧灼基:智者、学者和仁者
河南牧院院长罗士喜悼念萧灼基:智者、学者和仁者

恩师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是集多种知识和才能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兼有经济学家之理性、政治学者之敏锐、智者之眼光、仁者之情怀。[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11月16日  09:45
国开行重庆分行副行长姜勇悼念萧灼基:胸中有乾坤
国开行重庆分行副行长姜勇悼念萧灼基:胸中有乾坤

证券历风雨,救市为前驱。而今大师逝,未名孤悲伤。音容宛犹在,流芳万古长!承泽二十载,何以酬师恩?无处托哀思,泪眼久折腰!学生叩首,恩师千古![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11月16日  09:44

最新新闻

广东粤财控股副总经理吴锋:怀念导师萧灼基先生
新浪财经 | 2017年11月28日 16:33
媒体评经济学家萧灼基: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立场
媒体评经济学家萧灼基: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立场

  萧灼基 拼命一生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萧灼基家属供图 姓名:萧灼基 性别:男 终年:84岁 职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去世时间:2017年1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事迹:著名经济学家,著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中国经济概论》等著作。 万寿寺路的女儿家是萧灼基最后生活的地方。 天气好的时候,家人会用轮椅推着他出来小区透透风,再远一点,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转转。 “我们都认识他,他见到熟人或穿着制服的保安,会努力伸伸手问好。”小区保安回忆,自己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萧灼基时,有人对着远去的背影告诉他,“这就是那个提倡减免农业税的人”。 他84岁了,一生走在时代前列。“文革”期间在失去自由一年多时间中读完马恩多部著作,“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的立场;生病后仍通过写字等方式关注当下经济。几十年教育生涯,学生功成名就,他说,“并非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 凭阅读找到马克思住所 萧阳记忆中,父亲萧灼基一直在伏案写作。 他写得很快,总是一气呵成,字体干净、整洁,潇洒帅气,每个引用的出处,都会完整地标识出来。写到高兴处,还会停下来朗读一遍。 背后的炉子上坐着一只银色铝壶,周围烤了几块白薯。手写僵了,萧灼基起身到炉边烤会儿火。有时他拿起烤熟的白薯,边吃边感慨:“现在我们有白薯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贫困交加,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马克思主义,陪伴了这位经济学家60多年。 1953年9月,萧灼基考入人大计划经济系。“他本想做外交官,后来觉得经济学能促进社会进步。”学生鲍延磊讲道。 上世纪50年代起,马恩全集开始在中国出版。每出版一卷,萧灼基就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一本。“攒着买,读得津津有味。”萧阳说。 “文革”期间,萧灼基被关到北大37楼一间当储藏仓库的学生宿舍。马恩著作是唯一能阅读的书籍,他就伏在一张不足一米的桌子上,读完多部马恩著作,写下十多本、近两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1998年,65岁高龄的萧灼基,自费前往欧洲追随马克思的足迹。10天8个国家,从马克思诞生地特里尔、就读的波恩大学、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布鲁塞尔,到经常工作的伦敦大英博物馆,再到位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的马克思墓。 陪同考察的学生潘爱华记得清楚,旅途中,导游告知马克思的一处故居已被拆掉,执着的老师折返回去,凭借阅读书籍中记载的场景,竟在一个车库处找到马克思曾短暂生活过的房子。 “一代经济学家的使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置身其中倍感振奋。”萧灼基曾提到。 改革与保守“交锋”期间,他的观点曾多次引发热议和批判。1980年,萧灼基发表《教育也是生产部门》一文,1981年又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在“姓资姓社”争鸣中,他又提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1992年,他还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批判当时流行的恐商病、恐市病、恐资病。 “老萧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应发挥作用,但不能排斥市场机制。”回忆和萧灼基相识的60多年,北大同事刘方域印象最深的是,在改革低潮期,他和厉以宁、萧灼基并肩与“左”斗争、“坚持市场经济”往事。 “爸爸一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遇到困难和波折是必然的。多年以后,中国经济一定会有大的飞跃。”萧端回忆。 萧阳也表示,父亲多个有突破性的观点在改革初期曾遭指责和非议,但他从未动摇过。“他说作为经济学家能亲历并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非常幸运。” 萧灼基还安慰因论文提倡市场经济被批判的学生孟晓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这代经济学家的研究任务可能到现在为止,你们会开辟新的天地!”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期间提出: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他连续给多个企业开讲座,非常高兴,宣传市场经济。”77级学生海闻回忆在海南参加会议偶遇老师的情形。 “人活着就是要拼命” “爸爸说,经济学家应扎根于土壤,从中了解并解决问题。”萧端记得,有次父亲到偏僻农村调研,一位农民询问:“你是北京大学萧灼基老师吧,我在电视上总看你讲座,讲的真好。他听后很感动,觉得自己奔波调研十分有意义。” 萧灼基80岁生日纪念画册的照片显示,他的足迹遍布港台、英法德意美韩日等地,参观考察证券交易所、作报告、讲课等。他深入扎兰屯市的农村、呼伦贝尔盟的农村考察,还曾在陕西安康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参加多地经济会议。 他总是日程满满、精力充沛,曾创下5天辗转多地的记录:6月13日北京飞深圳;14日大亚湾考察;15日出席座谈会,下午飞抵南宁;16日出席产权交易研讨会并发言,当晚飞广州;17日奔赴佛山,在股份公司座谈会上讲话;18日飞回北京。 快节奏的同时,萧灼基保持着高效率。萧阳回忆,每两月开一次的经济学家论坛上,父亲能清晰地总结每位发言人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讨论会的共识和分歧。 有次开会,因为堵车,他结束会议后直接去了下午的报告会,两手空空讲了四个小时。“讲座里有很多数据,学生回来一查,没有错误的。”萧阳回忆,后来有学生忍不住问:“萧老师,你怎么这么神?” “这一切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总说,时间有限,人活着就要拼命。一回到家,他总是抓起报纸看,吃饭也匆匆忙忙。”萧阳记忆里,父亲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效的工作中度过,“他脑子里好像有个闹钟,有时中午休息一下,20分钟后能自动醒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004年,萧灼基突发脑血栓,亲戚、朋友都劝他休养生息。刘方域的妻子也叮嘱他多保重身体。“他点点头,‘啊啊啊,好好好,注意注意’,但还是照旧天天忙。” “天然的家国情怀” 2007年,萧灼基不得不慢下来了。 第二次中风,身体右半边失去知觉,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幸运的是,他的头脑和思维依旧清醒。 鲍延磊常去看望老师,有时他拿着放大镜读报、有时在看电视新闻,十几份报纸成为萧灼基了解和紧跟外部世界的通道。 一看到学生,他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主要是经济社会的话题,从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到贫困悬殊等问题。”鲍延磊说,老师对中国经济保持热切关注,从未因身体不便而沮丧。 因身体原因,担任政协委员的萧灼基无法出席会议,但他依旧坚持把提案转交到有关部门。卧病期间,他曾给中央领导写信,为中国经济问题建言。 “有的提案和建言他准备了一年多,看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鲍延磊记得,老师会列出所需资料的大纲,他根据提纲到图书馆借书报杂志、从网上下载资料和论文,供其阅读和参考。 萧灼基的博士后马险峰说,老师聊的都是“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他回忆,自己有次提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排名世界第二。话音刚过,感到手被重重地攥了一下,他看到老师眼中闪着光芒。 “虽然不能表达,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激动。”马险峰说,老师这一代的经济学家有着天然的家国情怀,真诚地为国家的进步而激动。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二次、四次会议上,萧灼基连续作报告,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和农村扶贫标准。他认为,农民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和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补偿。 名师与高徒 鲍延磊总会想起在萧灼基家上课的情景。 他是萧灼基的关门弟子,读博士时,老师因身体不好,上课地点选在家中。“他坚持每两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上就是一整天。”萧阳说。 萧灼基总是早早去楼下买好面包和点心,给学生泡上铁观音。学生们散座在沙发上、餐椅上,一天的课程开始了。中午,他自掏腰包带学生去附近烤鸭店吃饭,吃不完的让学生打包带回宿舍。 77级经济系学生海闻则对老师开放的心态印象深刻。彼时,改革启幕,传统经济学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城市个体户招聘算不算剥削?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市场经济?他常和学生讨论转折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 海闻同班同学温瑾还记得读书时的一件趣事。“有次《资本论》考试是口试,我回答完后,萧老师说:‘你只回答了三条,不全面,但用了等字,所以也是对的’!” 萧灼基也不吝提携、关爱青年学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回忆,2005年准备出版以期货市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想到萧灼基是名家,就鼓起勇气希望能找他写序言。 欧阳日辉特意带着草拟的一份序言供萧灼基选择。“他本可以直接在序言上签字,或参考着作序,但他都拒绝了,只收下了论文稿”。 十多天后,萧灼基拿出一份六七张厚的作文格纸,字迹工整、干净。“为了让我看清,他誊写了三次,又去楼下打印出一份。”欧阳日辉感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严谨,并掏出装有3000元的信封作为“润笔费”。 “萧老师当即问我,这是什么?他有点生气地说,这是我写的第107个序,从不收钱,我是看你论文写得好值得推荐才写。如果不值得写,给钱我也不写。” 几十年教师生涯,萧灼基不少学生在政商企界功成名就。“我爸曾说,人们说名师出高徒,我说不是,应该是高徒出名师,你们要超越老师。”萧阳回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王俊[详情]

新京报 | 2017年11月26日 02:46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11月22日 21:58
真理探求无禁区、学术争鸣无尊卑——萧灼基风采永存
真理探求无禁区、学术争鸣无尊卑——萧灼基风采永存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2017年11月20日[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11月22日 21:56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中青网前天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 月 20 日电(记者 张瑞宇 孙钊)上午 10 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上百名北京大学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送别萧灼基先生。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签到台。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在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不少萧灼基先生曾教过的学生眼含热泪,对萧灼基教授的离去痛心不已。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于 11 月 14 日 23 点 34 分在北京去世,享年 84 岁。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曾出版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市民沉痛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的主要旗手。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 两权分离 ” 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市民排队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悼念萧灼基先生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等职位,也担任过各省市的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萧先生身体力行 “ 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 ” 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的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 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详情]

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1月22日 21:52
萧灼基先生生平: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新浪综合 | 2017年11月21日 12:59
萧灼基遗体告别仪式20日举行 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
萧灼基遗体告别仪式20日举行 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11月21日 11:37
陈云贤撰文缅怀恩师萧灼基:脚踏实地 高屋建瓴
新浪综合 | 2017年11月21日 08:55
追忆萧灼基:股民最大利益是赚钱 曾提出保护中小股民
时代周报 | 2017年11月21日 04:06
渤海投资董事长发文悼萧灼基:身为人师 行为世范
新浪综合 | 2017年11月20日 07:26
广东粤财控股副总经理吴锋:怀念导师萧灼基先生
广东粤财控股副总经理吴锋:怀念导师萧灼基先生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下文是广东粤财控股副总经理吴锋撰文悼念。 怀念导师萧灼基先生 吴 锋 博士 (2017年11月) 2017年11月20日上午, 寒风瑟瑟。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来自全国各地400余人冒着严寒向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萧灼基先生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面容安详。为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天我特意穿上正装,深度鞠躬,作最后的道别。一位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奋力疾呼、为在迷茫中不懈探索的人们提供经济理论指引的著名经济学大师萧灼基先生就此仙逝而去。 偶遇结缘 我与萧老师的交遇有些偶然。大概是在1999年的春天,那时我在郑州大学读硕士研究生。那天上午上课时教师无意中讲,今天上午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讲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早点下课去听听。当时只知道萧老师是著名经济学家,机会难得,就去听听吧。我到时讲座已经开始,人很多,就站在后面听。记得当时主要讲经济和证券市场形势,萧老师思路非常清晰,旁征博引,各种数据脱口而出,非常有启发性,似一位智者娓娓讲道,一下子强烈吸引了我。讲座结束后,我走近前去,近距离观察到一位精神矍铄、十分和气的老人。看到他感冒发着高烧坚持讲课,我真是十分佩服,心想将来有机会就报考萧老师的博士吧。 2001年春天,我参加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一两个月后,接到了面试通知。那天上午在北大尉秀园参加萧老师面试的大概有25人,我是最后一个面试的,已是中午12点多了。等了一个上午,有些饿。本来是报考金融专业、证券市场方向,所以心里想的都是证券市场、宏观经济的问题。没想到萧老师一看我是从河南来的,河南是农业大省,就反复问一些“三农”方面的问题,出乎意料之外。我勉强作了些回答,最后只能抱歉地说,我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资本市场问题,对“三农”了解不多,便匆匆结束了面试。心想,这回糟了。几个月后,接到北大录取通知,并且得知,在20多个人中我的成绩是最好的,实在出乎意料。事后听人讲,面试那天,萧老师对我很感意外,因为报考前没见过面,所以就多问了些问题。那个时候,全国不少地方刮起了歧视河南人的风气,能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北大招生录取算是公平,由此可见一斑。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萧灼基先生是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早在1981年,他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在中国学术界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这在今天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重要的突破。萧老师在给我们讲《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课时,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用马克思理论解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统阐述。萧灼基教授说,两权分离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三卷关于借贷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 萧灼基教授时常满怀深情地讲,他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就是独立完成马克思、恩格斯两大革命导师的中文传记编写工作,这是浩大的工程。早在1985年,《恩格斯传》出版,此后,他利用工作讲学之余,集中精力编写《马克思传》。2008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这一年,他倾注50年精力的《马克思传》出版了。同年《恩格斯传》再版。在再版前言中,萧灼基先生写道:“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拙著《马克思传》的首版和《恩格斯传》的再版是我个人向两位革命导师致以崇高敬意的最好方式”。 人们都知道,在“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度被奉为圣典,一度又被认为过时,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时代分析、解释、指导社会实践的学者,实在少之又少,难能可贵! 是非之辩与沉默的多数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曾亲题条幅赠萧灼基先生:“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这是对萧灼基先生学术与为人的准确刻画,也是两位经济学大家在中国理论界的多轮激辩中结下深情厚谊的写照。有幸的是,当年,我曾多次聆听董辅礽与萧灼基两位教授的谆谆教诲,受到不少启发。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理论界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即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患上了“恐资症”、“恐市症”。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经济改革的进程,萧灼基连续发表文章和演讲,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为根据,旗帜鲜明地指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股份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姓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二者会面临许多相同的问题,社会主义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经济有益的经验与模式。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初、中期长期困扰思想界的重大基本经济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是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记得萧老师曾给我们讲,学潮过后,他在四川一个大会上讲课,会场人数众多,反映热烈,引起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有些媒体说,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的改革观点受到强烈冲击。这一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引致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萧老师在接受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时讲,他的观点是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绝大部分听众是支持的,这可以从当时会场的录音中证实。个别人提出不同看法,这不能代表大多数,大部分人还没有来得及发表观点,这是沉默的多数。在随后的中央会议和有关文件中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结论,支持了“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股份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的观点,由此,避免了一场极大的政治风险。 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会救市 萧灼基教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股份制经济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为中国股份制改革和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说,“马、恩并未预见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股份制经济,但实践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因此,多年来他一直以此为研究重点。 中国证券市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在极具争议的情况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的近30年,沪深股市历经多次大起大落,股民和监管者的情绪也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围绕着中国股市的争论甚嚣尘上,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股市的不规范、政府要不要救市。 2001年2月,针对当时影响极大的“股市赌场论”,萧灼基发表《对我国资本市场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文章,对“赌场论”进行了有力回击,指出:“我国当前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1998年至1999年间,针对沪深股市长期低迷,萧灼基先后发表《坚定信心,继续维护股市平稳发展》、《要像保证人民币不贬值一样维护股市平稳发展》、《股市上涨来之不易,保证平稳发展意义重大》等文章,大声疾呼。认为在股市突然暴跌带来严重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府完全应该救市,“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是会救市的”,萧灼基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认为,政府救市天经地义。这些观点曾引来无数非议,甚至受到横加指责。今天,人们对政府救市已经接受并习以为常,2015年政府救市动用了上万亿资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些都是对萧灼基教授早年积极倡导的关键时刻政府救市观点的实践与发展。 农业税的终结 2006年1月1日,一项关乎全国7.3亿农业人口的重大政策在中国得以实施: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的终结。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停止征收农业税不仅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同时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这项政策的实施与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萧灼基先生的多年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早在2000年前后,萧灼基就非常关注、研究三农问题。2003年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此后每年两会,萧老师屡屡提交这个提案,最终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农村中小学生的课本费免除了,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在2001年我入学面试时,他就反复询问河南“三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2004年博士毕业后,我在河南省财政厅工作,直接从事与农业税支出补助有关的工作,对这项政策的重大意义与广大农村受益人口的由衷喜悦感同身受。 除了三农问题,作为政协常委,萧灼基也特别关注城市低收入者收入问题。2005年7月,萧灼基在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为破解“民工荒”支招:“重资轻劳”现象必须改变,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此后数年,各省相继完善、提高城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高徒出名师 萧灼基教授对学生的关爱、提携与严格要求是众所周知的。记得有一次我陪同他去北京一所大学参加学生会组织的一个讲座,在学校礼堂,座无虚席,走廊过道全站满了人,还有些学生在门口进不来。萧老师见状,招呼学生到讲台上坐,结果讲台上也挤满了学生,一个晚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萧老师在给我们上完课后,如若临近开饭时间,他经常会自费请我们到附近餐馆吃饭,其他同学十分羡慕。教过的学生来北京出差,请萧老师吃饭,他也会经常带上我们在校学生,去了解一线金融动态。我十几年前接触过一些金融界大佬就是那个时候。 萧灼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发自内心的,充满真情,没有一点私利心,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才,为国为民、为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他常讲:“别人说名师出高徒,我认为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生都很一般,成绩平平,默默无闻,则老师的‘名’又来自何方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高徒才会有名师。”所以他非常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要求学生“从政为官要清廉,下海经商要守法,科学研究要创新,待人做事要真诚”。这也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老师的关爱提携方面,我有切身感受。在来北大读书之前,我曾长期在河南省级机关工作,对河南情况比较了解。那时李克强任河南省委书记,为吸引人才到河南工作,出台了吸引博士人才到河南工作的意见,大力吸引博士人才。临近毕业,我向萧老师提出想回河南工作,萧老师很是爽快,给李克强写了封推荐信。过了没多久,李克强便亲自打来电话,询问我的情况。 河南工作四年之后,2008年汪洋主政广东期间,在全国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经过两个多月近二十场笔试、面试、公开演讲、会议辩论、实地调研、组织考察等环节,我有幸从数千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任职广东省经贸委任副主任。在这期间,多次承担广东省经贸代表团活动的主要工作,汪洋书记多次批示肯定。例如,2011年7月,汪洋书记批示:“成果丰硕,工作得力,互利双赢,值得肯定。”因此,可以告慰萧老师,作为您的学生,在努力践行您的要求,倾一己之力,努力做出一点成绩。 严格要求,是萧老师对待学生的另一个方面。在做论文开题报告时,有一次上完课,因为事太多,把萧老师要求的下次上课时打印带来汇报提纲的事给忘记了。轮到我汇报时,因没带材料,无法汇报。萧老师十分生气,严肃批评了我。此后好几天我都没敢见他。很长时间后,他讲到,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仔细,一点不能马虎,早年一个博士生不认真修改文章,批评得十分严厉,一两个星期不敢来见他。我暗自庆幸,自己还没到那个地步。但从此后,无论学校、工作、写文章、对待自己下属,都一样认真仔细,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萧老师生病期间,我曾去看望过几次,每次他见到我都非常亲热。看到曾经十分健谈的他不能说话,只能费力地靠模糊书写表达想法,我真是百感交集,十分难过。近几年,出于工作原因,到北京出差少了,也由于怕见到萧老师让他难受,所以一直没去看他。曾计划今年年底前无论多忙都要去看看他,没想到他突然离世。 萧老师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种 “学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经世济民”思想,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在世时坚持“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 为人直爽,心直口快,一些观点曾引起争议,但最终人们认可他,他的理论观点为人们所接受。今天,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多种方式表示哀悼,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和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送来花圈,就是党和国家对一代经济学大家一生成就的高度肯定。 萧灼基老师,您安心走好![详情]

媒体评经济学家萧灼基: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立场
媒体评经济学家萧灼基: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立场

  萧灼基 拼命一生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萧灼基家属供图 姓名:萧灼基 性别:男 终年:84岁 职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去世时间:2017年1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事迹:著名经济学家,著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中国经济概论》等著作。 万寿寺路的女儿家是萧灼基最后生活的地方。 天气好的时候,家人会用轮椅推着他出来小区透透风,再远一点,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转转。 “我们都认识他,他见到熟人或穿着制服的保安,会努力伸伸手问好。”小区保安回忆,自己三年前第一次见到萧灼基时,有人对着远去的背影告诉他,“这就是那个提倡减免农业税的人”。 他84岁了,一生走在时代前列。“文革”期间在失去自由一年多时间中读完马恩多部著作,“改革”低谷期坚持市场经济的立场;生病后仍通过写字等方式关注当下经济。几十年教育生涯,学生功成名就,他说,“并非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 凭阅读找到马克思住所 萧阳记忆中,父亲萧灼基一直在伏案写作。 他写得很快,总是一气呵成,字体干净、整洁,潇洒帅气,每个引用的出处,都会完整地标识出来。写到高兴处,还会停下来朗读一遍。 背后的炉子上坐着一只银色铝壶,周围烤了几块白薯。手写僵了,萧灼基起身到炉边烤会儿火。有时他拿起烤熟的白薯,边吃边感慨:“现在我们有白薯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贫困交加,有时连饭都吃不上。” 马克思主义,陪伴了这位经济学家60多年。 1953年9月,萧灼基考入人大计划经济系。“他本想做外交官,后来觉得经济学能促进社会进步。”学生鲍延磊讲道。 上世纪50年代起,马恩全集开始在中国出版。每出版一卷,萧灼基就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一本。“攒着买,读得津津有味。”萧阳说。 “文革”期间,萧灼基被关到北大37楼一间当储藏仓库的学生宿舍。马恩著作是唯一能阅读的书籍,他就伏在一张不足一米的桌子上,读完多部马恩著作,写下十多本、近两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1998年,65岁高龄的萧灼基,自费前往欧洲追随马克思的足迹。10天8个国家,从马克思诞生地特里尔、就读的波恩大学、最早从事革命活动的布鲁塞尔,到经常工作的伦敦大英博物馆,再到位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的马克思墓。 陪同考察的学生潘爱华记得清楚,旅途中,导游告知马克思的一处故居已被拆掉,执着的老师折返回去,凭借阅读书籍中记载的场景,竟在一个车库处找到马克思曾短暂生活过的房子。 “一代经济学家的使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置身其中倍感振奋。”萧灼基曾提到。 改革与保守“交锋”期间,他的观点曾多次引发热议和批判。1980年,萧灼基发表《教育也是生产部门》一文,1981年又提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在“姓资姓社”争鸣中,他又提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1992年,他还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批判当时流行的恐商病、恐市病、恐资病。 “老萧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应发挥作用,但不能排斥市场机制。”回忆和萧灼基相识的60多年,北大同事刘方域印象最深的是,在改革低潮期,他和厉以宁、萧灼基并肩与“左”斗争、“坚持市场经济”往事。 “爸爸一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遇到困难和波折是必然的。多年以后,中国经济一定会有大的飞跃。”萧端回忆。 萧阳也表示,父亲多个有突破性的观点在改革初期曾遭指责和非议,但他从未动摇过。“他说作为经济学家能亲历并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非常幸运。” 萧灼基还安慰因论文提倡市场经济被批判的学生孟晓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这代经济学家的研究任务可能到现在为止,你们会开辟新的天地!” 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期间提出: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他连续给多个企业开讲座,非常高兴,宣传市场经济。”77级学生海闻回忆在海南参加会议偶遇老师的情形。 “人活着就是要拼命” “爸爸说,经济学家应扎根于土壤,从中了解并解决问题。”萧端记得,有次父亲到偏僻农村调研,一位农民询问:“你是北京大学萧灼基老师吧,我在电视上总看你讲座,讲的真好。他听后很感动,觉得自己奔波调研十分有意义。” 萧灼基80岁生日纪念画册的照片显示,他的足迹遍布港台、英法德意美韩日等地,参观考察证券交易所、作报告、讲课等。他深入扎兰屯市的农村、呼伦贝尔盟的农村考察,还曾在陕西安康讨论经济发展战略、参加多地经济会议。 他总是日程满满、精力充沛,曾创下5天辗转多地的记录:6月13日北京飞深圳;14日大亚湾考察;15日出席座谈会,下午飞抵南宁;16日出席产权交易研讨会并发言,当晚飞广州;17日奔赴佛山,在股份公司座谈会上讲话;18日飞回北京。 快节奏的同时,萧灼基保持着高效率。萧阳回忆,每两月开一次的经济学家论坛上,父亲能清晰地总结每位发言人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讨论会的共识和分歧。 有次开会,因为堵车,他结束会议后直接去了下午的报告会,两手空空讲了四个小时。“讲座里有很多数据,学生回来一查,没有错误的。”萧阳回忆,后来有学生忍不住问:“萧老师,你怎么这么神?” “这一切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总说,时间有限,人活着就要拼命。一回到家,他总是抓起报纸看,吃饭也匆匆忙忙。”萧阳记忆里,父亲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效的工作中度过,“他脑子里好像有个闹钟,有时中午休息一下,20分钟后能自动醒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004年,萧灼基突发脑血栓,亲戚、朋友都劝他休养生息。刘方域的妻子也叮嘱他多保重身体。“他点点头,‘啊啊啊,好好好,注意注意’,但还是照旧天天忙。” “天然的家国情怀” 2007年,萧灼基不得不慢下来了。 第二次中风,身体右半边失去知觉,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幸运的是,他的头脑和思维依旧清醒。 鲍延磊常去看望老师,有时他拿着放大镜读报、有时在看电视新闻,十几份报纸成为萧灼基了解和紧跟外部世界的通道。 一看到学生,他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主要是经济社会的话题,从国际贸易、产业发展到贫困悬殊等问题。”鲍延磊说,老师对中国经济保持热切关注,从未因身体不便而沮丧。 因身体原因,担任政协委员的萧灼基无法出席会议,但他依旧坚持把提案转交到有关部门。卧病期间,他曾给中央领导写信,为中国经济问题建言。 “有的提案和建言他准备了一年多,看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鲍延磊记得,老师会列出所需资料的大纲,他根据提纲到图书馆借书报杂志、从网上下载资料和论文,供其阅读和参考。 萧灼基的博士后马险峰说,老师聊的都是“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他回忆,自己有次提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排名世界第二。话音刚过,感到手被重重地攥了一下,他看到老师眼中闪着光芒。 “虽然不能表达,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激动。”马险峰说,老师这一代的经济学家有着天然的家国情怀,真诚地为国家的进步而激动。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二次、四次会议上,萧灼基连续作报告,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和农村扶贫标准。他认为,农民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和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补偿。 名师与高徒 鲍延磊总会想起在萧灼基家上课的情景。 他是萧灼基的关门弟子,读博士时,老师因身体不好,上课地点选在家中。“他坚持每两个星期上一次课,一上就是一整天。”萧阳说。 萧灼基总是早早去楼下买好面包和点心,给学生泡上铁观音。学生们散座在沙发上、餐椅上,一天的课程开始了。中午,他自掏腰包带学生去附近烤鸭店吃饭,吃不完的让学生打包带回宿舍。 77级经济系学生海闻则对老师开放的心态印象深刻。彼时,改革启幕,传统经济学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城市个体户招聘算不算剥削?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市场经济?他常和学生讨论转折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 海闻同班同学温瑾还记得读书时的一件趣事。“有次《资本论》考试是口试,我回答完后,萧老师说:‘你只回答了三条,不全面,但用了等字,所以也是对的’!” 萧灼基也不吝提携、关爱青年学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回忆,2005年准备出版以期货市场为主题的毕业论文。想到萧灼基是名家,就鼓起勇气希望能找他写序言。 欧阳日辉特意带着草拟的一份序言供萧灼基选择。“他本可以直接在序言上签字,或参考着作序,但他都拒绝了,只收下了论文稿”。 十多天后,萧灼基拿出一份六七张厚的作文格纸,字迹工整、干净。“为了让我看清,他誊写了三次,又去楼下打印出一份。”欧阳日辉感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严谨,并掏出装有3000元的信封作为“润笔费”。 “萧老师当即问我,这是什么?他有点生气地说,这是我写的第107个序,从不收钱,我是看你论文写得好值得推荐才写。如果不值得写,给钱我也不写。” 几十年教师生涯,萧灼基不少学生在政商企界功成名就。“我爸曾说,人们说名师出高徒,我说不是,应该是高徒出名师,你们要超越老师。”萧阳回忆。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王俊[详情]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详情]

真理探求无禁区、学术争鸣无尊卑——萧灼基风采永存
真理探求无禁区、学术争鸣无尊卑——萧灼基风采永存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2017年11月20日[详情]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举行 送别现场老友眼含热泪 中青网前天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 11 月 20 日电(记者 张瑞宇 孙钊)上午 10 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上百名北京大学教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八宝山送别萧灼基先生。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签到台。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在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不少萧灼基先生曾教过的学生眼含热泪,对萧灼基教授的离去痛心不已。 萧灼基先生告别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于 11 月 14 日 23 点 34 分在北京去世,享年 84 岁。萧灼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曾出版了自己倾注毕生精力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在该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 市民沉痛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还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的主要旗手。曾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 两权分离 ” 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市民排队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悼念萧灼基先生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 萧灼基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等职位,也担任过各省市的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萧先生身体力行 “ 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 ” 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的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 悼念萧灼基先生。中国青年网记者孙钊 摄[详情]

萧灼基先生生平: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萧灼基先生生平: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萧灼基先生生平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1933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先后就读于汕头聿怀中学、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萧灼基年少时就树立了“追求知识、强国富民”的理想,当解放战争的炮火燃到这个南疆小镇时,他已经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向劳苦大众宣讲马列主义常识。在中学读书期间,他担任联合中学和第一中学学生会主席、汕头市学生联合会宣传部长、学联主席。1950年3月,年仅16岁的青年萧灼基当选为汕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3年9月,萧灼基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期间,他认真钻研,各门功课全优。大学三年级因为品学兼优被推荐提前入读研究生班,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宋涛、苏星、张朝尊以及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权威卡拉达耶夫等教授。在研究生班,萧灼基先生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获得了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1959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毕业。 毕业后,萧灼基先生来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自参加工作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任助教长达20年。他始终追求真理,坚守信仰,身处逆境也不放弃教书育人的初心。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数十年来,萧灼基先生一直躬耕于燕园,著籍立说,教书育人。为北京大学争得了荣光,为中国经济学界赢得了自豪。 萧灼基先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在1956年,萧灼基先生就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通读《马恩全集》,二是要自己写作《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2008年,萧灼基先生出版了倾注其毕生心血的学术巨著《马克思传》,并再版了他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领域的成功探索,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大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萧灼基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既是矢志不渝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在《马克思传》再版序言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实践再次证明,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萧灼基先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变革中的经济社会问题。无论学术风气如何变化,从未动摇。 萧灼基先生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他拥护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时代洪流、贡献才智和力量,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堪称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旗手。1981年,萧灼基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一文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设想,为推动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因此获得1984年颁发的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的“价格运行弹性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论”、“证券市场与社会主义适应论”等理论在学术界和经济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极富学术勇气地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商品经济下要率先强化市场经济作用”等观点,如大海潮音,振聋发聩,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前瞻性的理论贡献。 萧灼基先生为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研究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之一,主编了国内首批介绍股份制经济的著作《股份经济学》和迄今为止关于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鞭辟入里,对股市的真知灼见令众多海内外学者叹服,被誉为“萧股市”;他长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对经济发展形势见解独到,被称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1999年,萧灼基先生在政协九届二次大会《关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的若干建议》发言中明确指出,金融发展要放在首位,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这次发言为深处困境的中国资本市场指出了方向。 萧灼基先生为我国经济领域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教五十余年来,他始终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在经济金融领域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桃李遍布天下。他思想开明,坚持“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认为创新是研究的灵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一身正气,“从政为官要清廉,下海经商要守法,科学研究要创新,待人做事要真诚”的毕业赠言,成为历届学生铭记遵循的行为规范。他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心血,春风化雨,金针度人,提携后进,深受广大学生爱戴。他所培养和指导的许多学生在政、产、学、研各界都有突出表现,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 萧灼基先生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萧灼基先生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吉林、云南以及武汉、成都、汕头等省市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经济界》杂志社社长、主编、名誉主编等职务。他身体力行“经济学家必须贴近实践”的诺言,常年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科研单位等生产劳动一线考察,与当地工人、群众、领导干部交流意见。1992年10月,萧灼基作为大陆首位访问台湾的经济学教授,迈出了两岸经济学术交流破冰之旅的第一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学之大者,为国为民”。萧灼基先生心系家国天下,是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秉承“经世济民”的北大经院百年传统,抱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家国,鞠躬尽瘁。在参与政协工作之后,他的历次提案、大会发言等论述对关键政策的出台和深化改革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萧灼基先生发表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他文化体育用品。三年之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即使在病重期间,萧灼基先生仍然关心学科建设和改革发展,针对金融安全、金融体制改革、新兴产业战略等问题继续建言献策。拳拳之心,可昭天地。 萧灼基先生自称“三书主义”者:“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人生经历,我通过一生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好!”五十余年的教书育人,萧灼基先生著作等身,成果丰硕。他出版《中国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萧灼基选集》、《纵论股金》、《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等数十部著作;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研究》、《经济科学》、《人民日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荣获数十个奖项: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全国十大财经英才奖”、“北京市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北京大学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北京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百项精品奖”、“改革开放30周年60位经济人物奖”、“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大学终身教书育人奖”等。 虽有诸多荣耀接踵而至,但在萧灼基先生看来,最重要的却是:“有是非之辨,坚持真理,理论创新;无名利之争,淡泊人生,爱学生、爱朋友、爱亲人。”无论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还是辉煌,他都豁达淡然,胸怀坦荡。他是学术大师,改革的理论先锋,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和教育家;他是妻子眼里的好丈夫,儿女心中的好父亲,学生们永远的好师长。 萧灼基先生离开了我们,这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域的沉重损失。先生之风,浩浩汤汤,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萧灼基先生千古![详情]

萧灼基遗体告别仪式20日举行 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
萧灼基遗体告别仪式20日举行 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

  社会各界人士送别萧灼基先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17年11月20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点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晨、刘延东、李源潮、陈希、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吴官正、尤权、杜青林、陈昌智、马培华、王刚、王光英、张榕明等通过各种形式对萧灼基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萧灼基先生病重期间,李克强、赵乐际、李源潮、温家宝、贾庆林等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 “心倾马恩高节懋德垂遗范,思忧天下雄文典论仰先驱”,北大经济学院全体师生敬献的挽联悬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的两侧。灵堂内庄严肃穆,萧灼基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面容安详。灵堂正中,白菊簇拥着萧灼基先生谦和微笑的巨幅遗像,遗像下摆放着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 上午10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毕井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易纲,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建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丘小雄,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前副校长张国有等,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萧灼基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萧灼基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萧灼基先生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社会各界仰慕萧灼基先生的人士,以及家乡代表400余人前来送别。 此外,送花圈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云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宗国英,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恩华,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耕,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林业部原副部长蔡延松以及著名学者厉以宁、刘诗白、刘方棫、顾海良、林毅夫、海闻等。[详情]

陈云贤撰文缅怀恩师萧灼基:脚踏实地 高屋建瓴
陈云贤撰文缅怀恩师萧灼基:脚踏实地 高屋建瓴

   陈云贤撰文缅怀恩师萧灼基:从师德为先 来源:南方+  文/陈云贤 编者按: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布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 今天,萧教授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陈云贤(广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特撰文缅怀恩师。 从师德为先 ——缅怀一代宗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二三事 人生路子的转折,有时就在于听进了那么一两句话,有时就在于碰见了那么一两个人。 出生于广东潮阳、学习于中国人民大学、就教于北京大学的萧灼基教授,就是我、就是学生、就是众人路子中碰见的那么一两个人。从师德为先。务虚,脚踏实地;务实,高屋建瓴。 一、第一个当博士生导师的,自身一定没有拿过博士学位 师从福建师大陈征教授,硕士论文研究财政固定资产折旧补偿的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毕业分配到福州大学财经学院从教。借乘国家改革开放春风,我迈上了北京大学继续求学之路,博士导师就是萧灼基教授——其作为“文革”后北京大学恢复聘任的第一批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要求我们、带领我们以国家改革发展为重任。 (1)知识在于创新。早期我国经济学家,多以马克思《资本论》为基础构绘我国改革蓝图。萧灼基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但他研究运用《资本论》,又不囿于此,带领我们同时研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较研究西方经济学,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其敏锐思想、真知灼见,时年誉称“改革经济学”、“新闻经济学”。他也打趣称自己没有拿过博士学位,但有一批博士团队,哈!“高徒出名师”。 (2)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知识在不断更新。一个人的视野眼光是有限的。萧灼基教授允许我们这些学生去跨门越户拜教陈岱孙、陈振汉、胡代光、范家骧、张友仁、厉以宁、刘方棫等一批北大的经济学教授,让我们带着知识的疑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疑难,获解于众著名师的智慧之中,沐浴在高山仰止的巨人们辛劳汗水之下。说实在的,这在他校他处确不多见。然而,总是面带笑容哈哈哈的萧灼基教授就是这样,一笑遮百碍,“心胸有多宽,事业有多大”。培养出学生“广纳百家,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自成一家”。 (3)资本应纳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大家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生产要素只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所谓“三要素”;大家更知道,其时资本市场姓“社”姓“资”的问题更在争议中。我的博士论文——比较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金融体系、探索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同样在挂忧中。其瓶颈:“资本”能否纳入生产要素?“金融”能否成为经济之血液?正是萧灼基教授,也正是陈岱孙教授、厉以宁教授等,给了我分析,给了我肯定,从而促成了我的论文提炼出证券投资三大假说:预期收益说、风险溢价说、持有期偏好说;并揭示出资本市场三大定律:预期收益引导规律,收益风险同增规律,证券货币共振规律;其作为“填补了空白”、“开拓了先河”的论文结论得以问世,从而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得以实践与应用。 二、年轻人就怕不忙 生逢其时。1988年,国家作为探索区域金融发展,批准设立了广东发展银行和福建兴业银行;1990年12月,批准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5月批准设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改革开放后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资本市场的金融博士,我南下广东筹建广东发展银行证券部。 (1)白天骑单车卖国债,晚上开展对整个广东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分析。结果吓一跳,广发银行证券部排在广东各证券业务机构第九名左右,名落孙山。 (2)迅速拓展了深圳、上海业务,并抢争企业上市“头啖汤”。此时又发现,证券业务没有独立法人寸步难行。 (3)1993年抢批了“广东广发证券公司”。我们迅速地“立足广东,纵横开拓(上海、北京等地),拓展海外”。 (4)证券市场还在“试一试”,规则不明显,违法乱象多。1995年,我们提出广发证券“集团化、股份化、国际化、规范化”目标,对标美林证券、高盛、摩根斯坦利,做中国首屈一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 结果事件发生了:祖籍广东,一辈子奔波忙碌的萧灼基教授,好不容易或多载难逢地带着夫人、我的师母卢楷弟女士来到广东,我没有去接,我没空去见,我……恩师师母满腔热望,心爱弟子的“没空没情”,“没心没肺”,给了萧灼基教授心灵的极大碰撞。他她眼含泪花了!然而过后却安慰我说:“年轻人就怕不忙”。他在想着国家,想着改革,想着弟子的发展。而我回过头来却自骂:“你陈云贤太没德性了!”正是萧灼基教授的安慰和鼓励,我们奋战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线,并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秩序整顿等举措,研究完成了《证券投资论》、《投资银行论》、《风险收益对应论》三本系列著作。我们不承认自己在“下海”。 三、务虚,脚踏实地;务实,高屋建瓴 2003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培养和重托,我离开了广发证券只身赴佛山,履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职责。紧接着,佛山市委决定我去兼任顺德区委书记一职。我一听头都炸了,堂堂一个中国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怎么一下子要到中国社会基层的第一线去?!“我不去”。我思想转不过弯来。在时任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同志的开导下,我最终还是去了。此时,萧灼基教授出现了,2005年,他亲临顺德,讲到中国改革开放、讲到中国进入WTO,讲到中国如何从一穷二白的国土站起来、富起来,并逐渐走向强起来,这其中,需要一批既有德、又有才的领导干部。你们这些头戴博士帽子的人士,更需“务虚,要脚踏实地;务实,要高屋建瓴”。紧紧贴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热土,俯身前行,有效引领。 导师啊导师,您热爱祖国,听党的话,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您又亲力亲为,手把手培养出一个个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家各领域各行业各高校的栋梁之才。也正是在党的培养下,在导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工作,不断进步。同时,也借助顺德、佛山、广东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我先后完成和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超前引领》、《政府超前引领》、《区域政府竞争》和《中观经济学》等系列中英文版著作,核心观点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成熟市场经济。 现在,萧灼基教授要走了。11月19日上午10点,我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B1楼,详端着尊敬的萧灼基教授的面容,我对他说:“萧老师,您安心地走!家里师母已经把一切都安置好了。您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很懂事,事业有成。您的学生们都……”。这时,我自己都变得不安静了。我控制不住。我嚎啕大哭。怎么一转眼您就要去另外一个世界??!!您难道就不能多活长一点,亲眼看看明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生着喜人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吗!萧老师,您慢点走! 11月20日,我没有去参加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可尊可敬、德为人先的一代宗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要离开我们了,我于心不忍,真正的于心不忍!!! 萧灼基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17年11月20日 [详情]

追忆萧灼基:股民最大利益是赚钱 曾提出保护中小股民
追忆萧灼基:股民最大利益是赚钱 曾提出保护中小股民

  追忆萧灼基: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 盘和林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去世,享年84岁。这位来自广东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证券市场、产权制度、涉外经济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萧灼基。 斯人已成千古,对一名学者的最好纪念莫过于重温其学术主张,萧灼基先生生前因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敢于为民建言而被尊称为“萧股市”,他曾幽默地表示,这个绰号“还不错”。作为我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萧灼基先生曾主编500余万字的《中国证券全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工具书;主持过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股份经济研究》《证券市场研究》等。 但“萧股市”最为外界所熟知的观点,则是其在2006年,针对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幅下跌、长期低迷的反常现象,开出的6剂良方,其中有一条: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因此一切政策设计、监管措施,都应以股民利益为准则。提高上市公司素质,保证证券市场发展和股票指数上升的势头,使股民投资股市的获利高于其他投资项目,至少不亏损。 “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不能为规范而规范”等论点掷地有声,至今仍颇具启发意义。肖教授的学生在追思文章中称,前两年,萧教授在病榻上用颤颤巍巍的笔画布置了些研究工作,并认为,当前的金融过度强调效率,需要加重对于公平的考虑,建议西方理论应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些,不仅是未来金融学术研究的方向,更是金融体制改革应当秉持的价值核心。 萧灼基先生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就是由他最先提出的。1989年,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萧先生又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 作为潮汕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十分关注家乡,多次把脉广东经济。2002年,萧灼基亮出了对珠三角发展的最新观点: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的冲击可能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大,珠三角企业家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必须转变。针对于此,萧先生提出了珠三角要从地缘优势转向经济优势、从无序竞争转向有序竞争、从不规范竞争转向规范竞争转变等十大建议。他对家乡的箴言,在近年来逐一得以验证,成为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 就在萧灼基去世消息公布的当天,在笔者的微信群里,一位老领导发了他与萧灼基在东莞一次论坛上的合影,并称,萧先生在论坛上列举了民营企业的诸多“无奈”后大声疾呼:中国民企不应该因为不姓“公”受到包括道德、理论、法律、体制以及实际运行中的各种歧视。 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应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维护失地农民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实现教育平等、加大医疗援助力度、发挥社会救助功能……实际上,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都把人文关怀视为经济学的最终归宿,这或许才是萧灼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详情]

渤海投资董事长发文悼萧灼基:身为人师 行为世范
渤海投资董事长发文悼萧灼基:身为人师 行为世范

  身为人师   行为世范 ———悼念恩师萧灼基教授 15日清晨,刚刚起床的我打开微信看到的第一条短信便是“萧老师走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如雷霆万钧般撞击着自己的内心。下意识的抄起手机给师弟鲍延磊拨打电话,甚至在拨通等待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仍然在祈祷,祈求一丝希望,希望这一切皆是虚幻。直到电话那边传来师弟低沉而沙哑的声音,我才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萧老师真的离开我们走了。那一刻,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震惊、痛苦、沉闷、压抑。 吾师如父,恩重如山。 2005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萧老师的入室弟子,承蒙不弃,有幸成为了他的学术秘书,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陪伴在老师身边,跟随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出席多个权威论坛,并到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课、实践、调研,亲耳聆听老师教诲,亲身感受老师风范,这极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见识。 2009年,在我临近毕业之际,尽管当时老师已经身患重病不能用语言正常交流,但是,对于我的工作去向依然十分关心,积极向他的同事、朋友、学生写信,大力推荐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但时至今日,我仍然心存感激。 四年的朝夕相处,十二年的师生情缘,老师于我,亦师亦父,既有学术理论上的倾心指导,更有人生发展上的倾情指点,在我的工作生活面临挫折之际,老师会给予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我稍稍顺利而流露出得意之际,老师又会及时提醒并严格要求。 老师的一生,经历坎坷,波澜壮阔。穿上绿军装、当过解放军,扛上铁锄头、修过十三陵水库,关过禁闭、蹲过牛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两权分离理论之后,在当时封闭保守的大环境下,又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等等。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垮老师,反而使他愈挫愈勇,经历大风大浪之后反而更显淡定从容、处惊不变,更加坚定的沿着自己的学术追求与事业理想阔步前进,从未停止。 老师的一生,至真至诚,矢志不渝。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的钻研与挖掘,他坚信,即使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然对当下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对事业的严谨坚持,对同事学生的宽容豁达,对自己个人的严格要求,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堪称当世楷模,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可谓“身为人师,行为世范”。 萧老师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 从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开始,便踏上了毕生追随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旅程,他潜心钻研《资本论》,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终生任务,从未动摇。 老师的寓所,最大的房间是客厅,说是客厅,其实已经被老师“霸占”为自己的书房。书房里最显眼的便是那巨大的书橱,占据着北面和西面整整两面墙,书橱里面绝大部分是有关两位革命导师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套、《资本论》4卷套,以及关于两位导师的各种版本的传记。一到学习时间,师母和家人便要被“撵”到餐厅或是其他房间,而老师独坐书房,读书做笔记,与两位革命导师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读到深处,兴致所至,老师还真的会拍案惊起,仰天长笑,为书中的精彩观点大声叫好。弄的屋外的家人,满脸迷茫,一头雾水。 老师对有关两位革命导师的书籍非常痴迷。记得那是2006年7月,我陪老师到西部某省开会,前一天下午到达后,一位省直部门的领导请我们共进晚餐,席间,该领导无意中说到最近在读一本关于马克思的相关书籍,老师一听书名、作者和出版年代,了解到是最近刚刚出版的,还没有读过,于是“书瘾”大发,“反客为主”,“主持”饭局草草结束,从那位领导处借到这本书之后,便一头扎进房间认真阅读起来。第二天早晨,老师显然对书中的主要观点已经非常熟悉,在和那位领导吃早饭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至于差点耽误了上午九点的正会。 君子立长志。老师在1956年读研究生时,便立志要为两位革命导师撰写学术传记,自此,矢志不渝,坚守终身。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世事如何动荡,工作如何繁忙,他都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不停地读书、写书,读书、写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终于,1985年《恩格斯传》率先出版,2008年,在历经50余年、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之际,《马克思传》也终于结集出版。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两位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老师是世界第一人,独享尊荣。 萧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北京大学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这一点在老师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老师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对待同事、朋友、学生总是和颜悦色。老师爱笑,笑声爽朗,底气十足,这笑声往往也效力十足,它能消除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增进感情。 记得在北大学习期间,最让我们期待的就是老师每两周给我们来一次集中授课,通常会选在周六,课程一天,8小时时长。上课地点总是定于老师在海淀蓝旗营的寓所。其实,老师当时在社会已经很有威望,要想在北大协调一个教室或者会议室简直轻而易举,但老师却一直没有这么做。他始终认为,在家里上课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轻松自在,自由讨论,即使观点说错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每次上课,老师总是首先会将这段时间的经济政策,结合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给大家条缕清晰的讲出来,然后,临到课程结束之际,老师会留出一段时间,鼓励大家大家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观点。如果说的正确,老师会鼓励你继续深入研究,争取系统化、理论化,如果说的有失偏颇,老师会用幽默的语言及时给你指出来,春风化雨般的化解尴尬,让你完全感受不到所谓的“以势压人”。那段时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新颖的观点层不出穷,“蓝旗营”极大的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的精神。 即使是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老师也总是报之以微笑,这一点,我深有感触。2005年4月份,通过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之后,我来到经济学院参加面试。对于这次面试,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可以说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等我推门进入面试会议室时,竟然发现萧老师坐在众多面试考官中间,顿时傻眼了。以前只是在网上或者电视中见过老师,像这样如此近距离的、面对面的接触老师,还是第一次,我没想到社会声望极高、工作异常繁忙的萧老师也能来参加这种博士生的面试,一霎那间,我感受到了压力,压力导致了紧张,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是连何小锋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这种最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了。沉静了十几秒之后,是萧老师率先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他微笑的说了一句“小伙子,别紧张,先喝一口水”,这像一剂还魂妙药一样,让跑到九霄云外的答案又纷纷跑回来了,还算顺利的回答了老师们的所有提问。面试结束后,在电梯里又偶遇萧老师,他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小伙子,表现的不错”。我借机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老师的微笑变成了爽朗的大笑,说了一句“是你自己优秀”之后就走了。老师啊,您可知道,您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2018年,如果萧老师还健在,他一定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一年,是他穷尽一生心血研究、学习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整整200周年,因为这一年,是他贡献毕生心智、亲身参与、躬身实践的我国改革开放整整40周年。可惜,萧老师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永存,并将继续指导着学生们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 愿您在天国安息! 河北渤海投资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董继华 2017年11月19日深夜 于北京海淀[详情]

萧灼基的学生发文缅怀:音容笑貌犹在 思想精神永存
萧灼基的学生发文缅怀:音容笑貌犹在 思想精神永存

  音容笑貌犹在  思想精神永存 ------敬爱的萧灼基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首访恩师  热情真诚 1990年秋,我来北京采访。当时我爱人在中央党校学习,五岁的女儿没人管,我只好带着女儿一起来京。看好爱人没课的一天让他带孩子,我约好了采访萧灼基教授。萧灼基教授是北大著名教授,是灸手可热的著名经济学家,经常飞往全国各地演讲,他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紧张。能约上他的采访,自然是很荣幸的。可临到采访的前一天晩上,爱人突然说,明天学校有重要活动,必须参加。嗨!真能帮倒忙!我当时傻了。怎么办?请求釆访的是你,推辞采访的还是你吗?焦虑、欠疚、纠结,我不知如何是好。时间一点点逼进,再也不能拖了。我不情愿地拿起电话,向萧老师说明不能去采访并向他道歉。萧老师热情爽朗的说,你带你女儿一起来啊,没关系的,我很喜欢小孩。可我觉得首次采访,还带个孩子去,也太不严肃、太不尊敬人家了吧?萧老师再三平息我的忧虑,说时间是特意挤出来的,而后他马上又要去外地。我很受感动,带着女儿去了 女儿是个活泼爱动的孩子,开始还记得叮嘱她的话,自己在那看画本,可过一会儿就坐不住了。萧老师一会儿拿出冰淇淋,一会儿拿出水果哄她。女儿竟然很喜欢这个“姥爷”,一声声的叫着,并问他自己好奇的事。俩个人似乎很投缘。直到十二年后,我女儿考入北大,在思想,生活,学业诸方面,萧老师都及予她热情的关注和有益的指教,那是后话。 就这样,在萧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对他的首访。 以后,他被聘为本刊顾问,本刊又开设了"萧灼基专栏"。 以后,我又多次采访他,多次听他那深入浅出、条条精到、字真句灼、毫无废话、神采飞扬的演讲。在萧老师和诸位友人的帮助配合下,我完成了多年“两会”经济学界和企业家界的采访。 再以后,我做了他的访问学者。我和我们家与萧老师及萧老师全家保持了至今27年的友谊。 二、提携后辈,鼎力相助 1998年12月底,在哈尔滨冰雪节开幕之际,本刊开办了《中外企业家论坛》。邀请了萧老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李泊溪、著名经济学家唐丰义、人民日报公关部主任著名策划家崔秀芝、欧盟公使参赞迪丽女士五位嘉宾演讲。省领导、省内专家学者,企业家都很重视积极参与。就在演讲嘉宾和全国各地企业家既将飞赴哈尔滨之际,天公偏偏不做美,纷飞大雪下个不停,航班一次次被延误。我们办会人的心那个揪啊!后来,老天爷总算开恩,开幕前夜,雪终于停了!可我们的演讲嘉宾和企业家们都是历经了多次航班延误的煎熬飞来的,辛苦和困倦可想而知!论坛如期举行。简短的开幕式,省领导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后,嘉宾开始演讲。萧老师第一位演讲。开口没几句,整个会场情绪就调动起来了,困顿倦意不翼而飞,场内响起阵阵掌声!三天的论坛,五位嘉宾除精彩演演外,还有专家与企业家的交流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几位专家就某些问题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萧灼基、李泊溪、唐丰义三人唇枪舌剑。一边言辞激烈,一边哈哈大笑,个个雄辩好手,好不精彩!在他们精彩的论辩中,问题得到了深化,认识得以升华,论坛获得满堂喝彩!三天的论坛,萧老师用他精彩的演讲、雄辩的口才,热情洋溢和平易近人赢得一片赞誉,也使论坛获得了极大成功。萧灼基来了,自然有人不肯放过。政府机关,大学,证劵公司……都来抢人了。在兼顾各方要求后,以某证券公司名义在工人文化宫的千人礼堂,萧老师为各界朋友做了晚场演讲,又一次精彩爆棚!三天论坛及此次大型演讲,省市大报小报争相报道,街头巷尾争相传闻。 冰城冰雪节,萧灼基格外的火! 三、改革先锋  两会明星 纵观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出萧灼基的经济观点具有鲜明的超前性和创新性。他一直活跃在理论探索的前沿,努力突破陈旧思想的束缚和致力于打碎僵化体制的桎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的很多观点以快取胜、以新取胜、以准服人,在当时都显得十分大胆,有时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但萧灼基认为,观点可以商榷,解放思想却不容置疑。在一些单位,他曾留下了这样的题词:“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也正是他自己思想和学术的准则,即使在师生之间,他也提倡平等交流,惟真理是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萧灼基教授是受人关注的“明星”。新世纪元年的 “两会”开幕式的早晨,寒风凛冽,萧灼基刚一迈上人民大会堂台阶,就被几十名记者团团围住,什么B股市场、国企改革、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等等,一步一个问题,萧灼基边走边回答,36级台阶走了半个小时,最后还是由会议工作人员把他“抢救”出来。那些年,几乎年年“两会”,萧灼基等著名学者均经历了在台阶上被近百名记者围追堵截的场面,其热烈程度让政协委员中的电影明星们望尘莫及。特别是他作为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多次在大会上发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建言献策,他因此获得了“台阶委员”、“明星委员”的称号。对此他很高兴,因为他看到了公众是多么关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他也感到作为一个政协委员的重大社会责任。 四,教书育人,率先垂范 萧灼基这位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的随和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后生晚辈初见之时即被他的平易近人所感动,相识日久甚至可以如朋友一样谈笑。但教授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某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萧灼基从实际出发,坦率地谈了与主办方相左的意见。有关方面却再三引导、示意他应该说什么,萧灼基很生气地回敬说:“我不需要别人教我说什么。”随即拂袖而去。也许这不应该叫脾气,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真理与学术的忠诚。 十多年前,北京的房价已经价格不菲。萧老师位于蓝旗营的那个精心设计装修的家,却成了他的博士生、访问学者们奢侈的专门的教室和课堂。学生们都期盼着每次上课能听到导师那严谨而富有哲理的讲授,分享老师从全国各地带回的调研成果。老师是好多城市的顾问,好多城市的设计规划往往也请他咨询。他每到一地,演讲是必须的,但他抓紧一切时间考察市场,调硏经济。既使是在饭桌上,他也要问问菜价、歺价。他说,从歺价,可以折射出一个地方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水平。 每次上课有个间歇。师母卢楷第早已为大家准备好上好的菜叶、咖啡,糕点,水果……哈哈,一帮神仙学生:课上听鼎鼎有名的大师讲课,吸取精神食粮,课间有惬意的茶歇。还有呢,每次下了课,老师执意自掏腰包请学生们一起聚歺。歺桌上,比那顿美餐更美的是老师那激情四射、神采飞扬的一段段话语。老师会给我们讲好多见闻。老师有能把纷繁复杂的事儿,提纲挈领,很快归纳出精准的几条的“神功”,纷繁复杂马上变成简洁明快。老师也常发出看问题点穴精道的神来之语。这些闪光的思想和观点你会受到重陶来启迪收获无价的珍宝。为了提高我们的学术能力,萧老师还带着我们一起调研、编书。我们跟着老师学做人,学学问,学做学问。能做老师的学生,是我们之偏得,我辈之幸也! 五、重病之躯  仍铸伟业 2007年1月28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废寝忘食的拼搏劳累后,积劳成疾,病情再次重度发作,萧老师倒在了演讲的讲台上!严重脑出血,从此不能讲话,不能走路,不能吃饭,靠鼻饲维系生命。 多少人担心他从此会一蹶不起,可他却偏是不服输的人。他以顽强的毅力练习康复,用颤抖的手笔耕不缀。 记得2008年5月的一天,我和爱人出差到北京,探望了正在病中的萧老师。当时他虽然已经不能讲话,但是头脑仍然很清醒,正坐在轮椅上听博士生董继华念一篇稿子,间或停下来用颤抖的手在身边的草纸上写下需要修改的意见。后来他示意学生把文章的内容告诉我们并要听听我们的意见。这时我们才知道,这是他在给中央领导写一份关于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防范世界金融风险的重要建议。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动容?看到轮椅上重病的他这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群众的福祉永远萦绕在胸、务求鞠躬尽瘁的责任心、使命感,由然生出我用文字和语言无法尽叙的无限敬意! 2009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纪念日,老师想起自己写了多年的《马克思传》由于这多年紧张的工作,频繁地外出还未来得及完成,于是他带着鼻饲,开始投入整理出版《马克思传》的工程。天地为他所感动,他终于如愿以偿在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之际出版了《马克思传》并整理再版了1985年出版的《恩格斯传》。这是老师一辈子的心血。百万多字,在一年内整理出版和整理再版,对健康人已够沉重了,何况被重病磨难之人!在老伴和学生的协助下,第一套“由中国人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终获如期出版和再版,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影响,成为国内此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六、向师母和孩子们致敬 十年零十个月,是人生不短的时光。重病折磨中的老人和家人,又何尝不是一日三秋!看着倍受煎熬、相濡以沫的老伴,本就是情感丰富、热血情长的老师在纸上写下了:“你是我生命的承载!”是的,师母卢楷第受之无愧!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耐心安排、照顾重病中的老伴。师母只比老师小三岁,如今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白天张罗家里家外的大事小情,照顾萧老师的生活起居、医疗、康复乃至时不时的住院治疗;晚上还要几次起来看看是否盖被,是否睡姿影响呼吸等等,十多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可她把萧老师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也曾多次被累垮住院。好一位坚强的猛士,锲而不舍,爬起来继续战斗!卢楷第老师,这位精明干练、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字,接人待物热情周到,让家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师母,象爱护眼珠一样看护老师的生活和健康。每次去探望萧老师,都会感到卢老师的温暖热情,萧老师的快乐。尤其是老师生命的最后八个月,萧老师再度发病处于昏迷中,住在重病监护室,除护士护工外,卢老师率女儿萧端,萧阳和儿子萧凌轮流值班,严看严守!这其中的辛苦、艰难、那境遇,那心情不置身其中,不经历那撕心裂肺的痛是难以感受体验到的。这样的老伴,这样的儿女,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老师,有这样好的老伴,这样好的孩子们,您得到了最好的治疗,最好的照顾和服伺。可病魔纠缠着你,你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好让人心疼啊! 老师,您的洪亮的讲课声,您豪爽的朗朗笑声,您那潇洒帅气,你那父辈般的慈爱,您的真诚关心指教,我们怎能忘记?您的这一切,我们挥之不去,不能忘怀啊! 老师,好想您啊!从惊闻噩耗,五雷轰顶,到既将为您送别,泪,情不自禁的流;心,难按捺的抖! 老师,如今你解脱了,自由了!愿您腾云驾鹤,愿您霓为衣兮风为马,天国之路,任您驰骋潇洒! 敬爱的萧灼基教授千古!尊敬的恩师一路走好!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外企业家》,任社长总编 袁晶明[详情]

刘向东追忆博士导师萧灼基老师:音容宛在 师恩永存
刘向东追忆博士导师萧灼基老师:音容宛在 师恩永存

  音容宛在 师恩永存----追忆我的博士导师萧灼基老师 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刘向东 1984年十几岁的我考入北京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八十年代的北大校园,萧灼基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于实事求是直面中国现实,提出经世济民之道而走向盛名,我有幸聆听萧老师的课程和讲座,领略北大教授的风采。 九十年代我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萧老师,有两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我和他一起参加海淀区政协会议,他现场发挥条分缕析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对策建议切实,尽显大师风范;二是论文答辩后萧老师请我们在学校食堂吃饭时,突然间暴风骤雨,老师担心家里没关窗进雨匆忙冒雨赶回家。 2003年我三进北大,考入金融学专业攻读萧老师的博士研究生。为此我还在北大校刊2004年招生版发表了“青春的十九个瞬间”。回首三年的北大博士生活,体味最深的是感恩和珍惜。在我的博士学习阶段,第一年里,萧老师坚持每两周把我们召集到家中上半天课,他的课古今中外,旁征博引,风趣睿智,使人如沐春风。他对马列经典著作博闻强记,出口成章,对现实问题敏锐洞察,卓见真思。记得他曾经和我讲到,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家刘易斯研究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模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指导研究生论文时提出:你们谁能破解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李克强选择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作为硕士论文。我上两届博士答辩时,萧老师大病初愈,还是坚持如期主持了学生们的答辩。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提纲到成稿后的反复修改,都是在萧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他的意见促使我无论是对论文的结构、观点还是论文中的一个用词、标点符号都尽可能去精心对待,认真斟酌,使自己的论文不断规范完善。每一次到他家七十岁老人的他都坚持下楼目送我们远走。他使我深感大师之大,不仅在于学识渊博,更在于德高为范、可供敬仰的人格魅力。 在这个周末,我在雾霾笼罩的西安城给信托业协会做两整天的培训,今天讲了一天课,夜深人静,我深深怀念萧老师。萧老师一辈子读书、教书、写书,一生探寻经世济民之道,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代经济学宗师。而我,自2010年开始在工作之余负责编写《信托公司经营实务》,2012年正式出版,2013年7月启动信托行业全员培训,近两年修改实务教材,作为一名信托公司高管,在繁重的公司工作之余,我一直坚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全员培训课程的讲授,7年来历经多少艰辛,我只希望不辜负讲台,坚持为信托行业培养人才。萧老师曾说: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秉承北大的精神魅力,致力于中国信托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努力为信托行业发展作出贡献,或者是我对萧老师师恩最好的回报和怀念! 2017年11月18日夜于西安[详情]

田利辉追思“萧股市”:追求金融效率更需兼顾公平
田利辉追思“萧股市”:追求金融效率更需兼顾公平

  追思“萧股市”:追求金融效率更需兼顾公平 田利辉 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表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战略、金融与证券市场。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经济学家萧灼基。 萧灼基教授被誉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因其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方面的巨大贡献,与厉以宁“厉股份”和吴敬琏“吴市场”其名,敢于为民建言的萧灼基被尊称为“萧股市”。 他认为,中国应该实行积极股市政策,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繁荣。股市的政策设计和监管行为需要服从经济发展,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他提出,要大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他率先提出,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而股民的利益是从股市上赚钱。他建议,要增加机构资金的来源,要敢于引进外资,提高股市投资的有效需求。 这些论点掷地有声,至今颇有价值。 我是1997年萧老师指导的国际金融专业的唯一一名本科学生。百忙之中的萧老师不仅从方向上为我的本科论文予以掌舵,而且几度亲自动手为我修改论文。本科毕业后,我在萧灼基、吴树青和林毅夫等名师的举荐下,前赴伦敦大学直接攻读金融学博士。期间,萧老师来英访问,要求我带他去看“马克思墓”。并且,多次提起他一定要完成《马克思传》一书。萧老师年轻时,深入研究《资本论》,能够信手拈来第几章第几页的论述。这两本学术研究性的专著开辟我国马列主义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萧灼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局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之中,而是通过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试图贴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内心深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内涵。 故而,萧灼基能够活学活用,在学理之下,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出要维护失地农民权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出要实现教育平等、要加大医疗援助力度、要发挥社会救助功能;提出公平要依靠税收、财政和市场来实现;提出在发展中解决中国基尼系数过高的问题等等。这些在当年的创新观点记录于他的12部专著,20多部主编书籍和300多篇论文中。萧灼基一生著述合计高达1500万字,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证券市场、产权制度、涉外经济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萧灼基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研究经济学必须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参加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留英赴美之后,我以保留海外兼职的状态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教,前往萧老师家中拜见。当时,他已经中风,不能言语,行动不便。 萧灼基虽然长期患病,社会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他对于国家大事和学生发展还是一如既往的关心。本是研究资本论出身,此后大量论述证券市场。萧教授多次告诫我,万勿照搬生套,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发表。他希望我们青年学者绝对不要只是仰望天空,而要脚踏实地。只有有所担当,实事求是地直面现实问题,才有可能做出顶天立地的学问。真正的学问不是发表在哪个顶级刊物上,而是对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做了什么样的贡献。 前两年,萧教授在病榻上用颤颤巍巍的笔划,给我布置了些研究工作和规划了些发展前景,他认为,当前的金融过度强调效率,需要加重对于公平的考虑,建议要西方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不想短暂一别,斯人已成千古。但萧教授的观点,是未来金融学术研究中、金融体制改革中值得注意的方向。 (作者系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详情]

学生缅怀萧灼基先生:玉树临风 激情四射
学生缅怀萧灼基先生:玉树临风 激情四射

  玉树临风不等闲 ——缅怀硕士导师萧灼基先生 早就知道这一天要来,却一直逃避。也许是害怕直面英气逼人的老师,拷问我湿漉漉的灵魂,怎么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字,来纪念我们这段师生缘。 先生于我,恩重如山。因此仅凭胸中点墨,确实没法表情达意。有些事有些话有些情感,也不便与外人道,只能默然心中,遥望晦暗的天际,独自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莫如先容时空清静一忽儿。 九十年代初回学校教《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开始系统研读马恩全集。萧老师是这方面的大家,因此全面整理老师的学术思想,就成了我企图攀进殿堂的入门抓手。然而,事与愿违,理解为务实也好,骂作是投机也罢,反正,我是越整理、研究,越躁动难安,离马恩经卷愈远,最终,一纵身,径自头朝下扎进商海,拼尽洪荒之力,在里面扑腾……待救赎上岸时,我已从里到外湿透。所有的笔记、手稿,也统统丢给了爪哇国,再没有过要回的念头。 真是罪孽深重啊,对不起导师! 人,不论好坏,上帝都认:祂捏的。我,不论对错,先生都认:他导的。 在萧老师的庇护下,我们全家,得以从北国边陲,被一路引导回北京。为此,他和云贤师兄费尽了心力。 我的儿子和萧老师的小外孙女年仿,他们兄妹俩时常在一起游玩,导师和师母又特别喜欢孩子,这客观上使我接触导师、聆听教诲的机会,较之从前大增。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是老师不听师母的话,每每出差结束,总是把带给他的降糖降压药,原样带回。当时见老两口为此打嘴仗,感觉特温馨好玩儿,直到2006年,发现老师已无法为我的书写序,才反应过来:原来不听党的话后果很严重,不听老伴儿的话,后果更要命! 可是,已经晚了。 他去医院的次数在增加,家里的保姆和医护人员数量在增加,病情也在加重。 已不能用语言交流,只能我们说,他写。字越写越难认。每次看望他之后,都会难过数日,不忍再见。他依旧仪表堂堂。浓眉、眼神和笔挺的身姿标明,他依旧不苟且,不买账。他的气质依旧自华。但他的内心和我一样,一定充满焦虑。 那么风风火火、激情四射、满世界飞的人,竟被困在了轮椅上,不会甘心。 月前去协和医院看他,肖凌当班。我俯首帖耳和老师说话,他竟突然睁开眼睛,眨了几眨。护士给他翻身捶背时,我轻轻摸了摸他的身体,和我的体温一样。 再过30年,我希望自己也能和导师一样,不苟且,自始至终,头脑清醒。至于玉树临风,那是天生的,我学不来;莫等闲嘛,那需要精神的力量,而我的神没了;慈悲慈祥?恐怕我辈也很难做到,因为名利的考量太多,竞争太激烈。 但先生也不必为我等弟子着急上火。您自己这一辈子做得够好,应该满意了。 剩下的就交给我们吧,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也不会把人戏表演得让您太过失望。 经研八七  屈年增 (不喜欢别人管我、也不愿意去管别人的纯自由职业者) 2017/11/16[详情]

北大教授何小锋悼念萧灼基:似乎预示一个时代的结束
北大教授何小锋悼念萧灼基:似乎预示一个时代的结束

  师恩永存:纪念萧灼基教授 何小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因病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1933年12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和《资本论》,至今已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萧灼基于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1959年7月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萧灼基曾获得首届孙冶方优秀论文奖(1984)、辽宁省优秀理论文章奖(1984)、北京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奖(1985)、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科研著作奖(1986)、全国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1988)、北方十三省市区优秀图书一等奖(1986)、北京市改革十年优秀论文奖(1989)、全国省级刊物(政治理论)优秀文章一等奖(1993)、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1996)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约稿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学生、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小锋撰文,以作纪念。 萧灼基 资料图 当噩耗传来,不仅对恩师的离世感到震惊,更似乎预示一个时代的结束。 自从我们踏着拨乱反正的步伐走进北大经济系,萧先生总是第一个亮相的“大咖 ”。我们通过他的演讲,首先领教了政治经济学的厚重,也欣赏了北大教授的风采! 我在北大经济系就读本科时,有一个习惯:利用周日拜访系里的老师们。萧先生在我列入第一批登门请教的名单之中,而且毫无列外,老师们总是笑脸相迎我们这些没有预约、突然到访的学生。依稀记得萧先生的家不在北大,是在中央党校内一角,门口有个开阔的操场,回忆起来总是令人心情开朗。 北大经济学系的老教师们当然是耀眼的一族群星,但似乎只有萧老师溶合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风格于一身。他纤秀的身体,凝聚了厚实的政治经济学功底,聚焦了国内外经济学圣师们的灵光,散发着指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才华,反射出教书育人孜孜不倦的品质…… 萧先生如今离我们而去了,而我作为己届都是别人的青春飘逸,自己下笔却往往是悼念的文章。 遥想1981年初,我灰头土脸地拥挤在春运大潮中,在来往广东的火车上一夜无眠,想着自己精心研制的文章《劳务价值论初探》(编者注:1980年代初,学术界批判西方把服务业计入产值,何小锋的《劳务价值论初探》则表示,中国的经济统计只算“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值,是一种拜物教的表现。这挑战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学中“劳务不创造价值”的说法。),投稿被拒或石沉大海,与老师们交流观点大多获得批评指责之语,心中沉寂在懊恼之中;突然曙光照进绿皮车厢,听到了中央广播电台播放着萧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教育劳动也是生产劳动,顿时热泪盈眶,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 果然不久在《经济研究》(1981.4)发表了我的论文;尔后我收到了几十封来信,在一片批评声中,陈岱孙先生、厉以宁先生、萧灼基先生却热情地鼓励和支持我的研究,给我带来一股股暖流。 后来,我和萧灼基先生都收到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开会通知,萧先生因有事在身,特嘱咐我代为请假。我忐忑不安地进了会场,面对的是一场高级别严肃的会议,由社科院副院长、中央候补委员刘国光先生主持,经济学界泰斗孙冶方先生和国家统计局领导作主旨发言。孙冶方先生点名批评了萧先生和我等7人的观点。环顾在坐几十人的会场只有我一个反对派,顿感孤立无援。会议没有安排我发言即告结束,我拦下了孙冶方先生和刘国光先生,首先感谢孙先生的指教,但坚定地表示我不会因此改变观点。孙冶方先生和蔼地说:我点名批评你的观点,不是以势压人,相反我认为我们是平等的,你也可以点名反驳我。刘国光先生说:持反面观点者只来了你一人,下回将再开一次会,让你们有发言的机会;在旁的《经济研究》杂志领导邢俊芳大姐也说,你们的观点也可以发表讨论。 1981年8月《经济研究》杂志发表了孙冶方先生的文章,萧先生和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当然,开会和反驳的“下回”也没有了。 我回校向萧先生报告了会议情景,萧先生乐观地表示必胜信心,给我总结了“三多三少”妙语:支持我们观点的年轻人居多,老年人居少;支持者以从事实际工作者居多,以从事理论工作者居少;支持者随时间推移将越来越多,反对者将越来越少。顿时给我注入了抗争的勇气。 在经济学系也有戏剧化的一幕:当公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名单时,我被安排由周元教授指导,他是系里专门研究《资本论》的权威,课堂上严肃无比而滔滔不绝;同学们都知道他有一绝:如果有学生打瞌睡,他一面讲课,一面指捏一截粉笔头朝他一弹,百发百中。我不得不佩服系里安排他指导我论文真是"绝妙之配",同学们也担忧我将“栽”在他手里了。我足足犹豫、彷徨了两天,终于把心一横,向同学们说了一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便直奔周教授家里,向他表白虚心请教、但不会改变观点。周教授也很直率地说:我知道我们的观点不同,我也不愿让你难受,我刚才向系里表示我不宜担任你的指导老师,请系里另换他人。听罢我直言惜别,但也喜言感谢。 这就是北大!事实证明了是我的福地。后来系里决定由萧灼基先生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这又是绝妙之配!在萧先生的指导下,我决定选题为《马克思的服务理论与现实》,证明我们的观点不仅不违反马克思主义,而是“科学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并在经济现实中发展和检验真理。在论文答辩中,萧先生与付立元教授一起,严肃地提问和评论,终于给出了一个年级最高分。 没过几年,现实经济和理论发展证明了我们观点的正确性;萧灼基先生也成为国内著名的经济学明星,我也有小小的变化:荣幸地成为萧先生的同事。 萧灼基先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书育人的事业。 如今,令人景仰的陈岱孙先生、周教授、付教授、萧先生一一离我们而去,引发着我们深深的思念和无穷的思绪,汇聚着北大精神成为涓涓不息的长河![详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灼基教授告别仪式11月20日举行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灼基教授告别仪式11月20日举行

  萧灼基教授告别仪式公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萧灼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7年11月20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从北京大学出发前往八宝山殡仪馆送别萧灼基先生的北大教职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请于11月20日上午9时前,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楼西门乘车。 送花圈、挽联的个人和单位,请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灼基教授治丧委员会联系。 联系人:张译元、于丹丹; 联系电话:010-62754237、010-62751460; 电子邮箱:zhangyiyuan@pku.edu.cn。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萧灼基教授治丧委员会 2017年11月16日[详情]

经济学泰斗萧灼基去世 对浙江等地非公经济很关心
经济学泰斗萧灼基去世 对浙江等地非公经济很关心

  刚刚去世的经济学泰斗萧灼基 曾多次来浙江调研讲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涌金楼” 袁半球 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布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23时34分去世,享年84岁。 作为泰斗级的经济学家,萧老虽是广东人,但他多次来浙江调研、讲学,浙江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 萧灼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萧灼基于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1959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7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萧灼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和《资本论》。笔耕不辍的萧老,在2008年出版了《马克思传》,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他这样写道:2008年5月5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9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拙著《马克思传》的出版,是我本人向伟大的革命导师致以崇高敬意的最好方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讣告中则是这样介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经济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第六、七届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务委员、特别顾问、民建经济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吉林、云南以及武汉、成都、汕头等省市政府顾问或咨询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 萧老是拥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会员两重身份。民建中央的网站显示: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对浙江等地非公经济很关心 他曾多次到浙江调研、讲学。萧老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有独到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2目26日,萧灼基在浙江图书馆作了21世纪知识经济论坛主讲,就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谈了五种经济形态。 此外,萧老也多次参与浙江长三角知识经济俱乐部等举办论坛和活动。 萧老还在《今日浙江》等浙江刊物上发表大作。涌金君通过论文查询,搜索到了一篇1998年萧老发表在《今日浙江》杂志上的一篇的论文,题目是《人民币为什么不会贬值》。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萧老也多次为非公经济鼓与呼。他曾发文《非公有制经济的七只“拦路虎”》。他认为,从异已力量到有益补充,直到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飞速发展,但是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路上,还存在七只“拦路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尚未落实、一级市场对国有企业配股有条件的私营企业也应该配股等提出自己的观点。[详情]

央行宁波支行副处长何振亚悼念萧灼基:永远的好老师
央行宁波支行副处长何振亚悼念萧灼基:永远的好老师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他的学生、北京大学2001级博士生、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统计研究处副处长的何振亚撰文悼念。 以下为原文: 追忆我的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先生 2001级博士生何振亚 我是董辅礽先生介绍给萧灼基老师的。起因是本科时代写了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第一届董辅礽经济学奖。惭愧之余,向董老表达了继续深造之意。董老鼓励我武大硕士毕业后可去继续读博。我不好意思直接请求他收下我,而董老则认为“自己长期在社科院,教书不如萧灼基老师系统”。于是就介绍我攻读北大萧灼基老师的博士。 活电脑萧灼基。初识萧灼基老师,是在北大西门畅春园的研究所会议室。刚刚结束2001级北大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我们,受邀去参加萧老师的面谈。老师面色红润,目光犀利,笑容可掬。每个学生自报家门之后,萧老立刻补充对方的工作单位、毕业学校等,如数家珍,仿佛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不得不让人钦佩他超强的记忆力和对报考学生的重视。即便是在他中风后的2013年,我出差到北京去看望老师,他虽然失去语言能力,但头脑还是十分清楚,他在小白板上写下几句。“银行并购有几种形式?” 看我一时语塞,他写到:“3种。儿子9岁。”时隔9年,老师居然对我博士论文中的内容记得如此清晰,真是惭愧。 拼命三郎萧灼基。尽管当时老师年近七十,但是我们这些博士生们常常因为受不了高强度的连轴转,而戏称老师为拼命三郎。比如2002年的某个冬天的早晨,我们六点半就从北大出发,随同去参加国防大学的硕士生答辩;中午十二点半,才开始吃饭,但是菜还没上齐,老师举杯告辞,我们就不得不放下筷子,忍饥挨饿,返回北大他的家中上课。下午老师妙语连篇,思路清醒,我却开始打哈欠了。傍晚,老师留我们吃便饭,让我们继续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节目。一天下来,大家都说:“萧老师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中风后,一边挂盐水,一边给我们修改博士论文。他是个忠诚的马列主义崇拜者,始终不忘完成《马克思传》的夙愿。在师母卢楷第的协助下,2008年,他终于完成50万字的《马克思传》。是他1985年《恩格斯传》的姐妹篇,也是国内学者写的第一本学术研究性的《马克思传》,可谓是50年心血力作。 教书匠萧灼基。萧老师从1959年人大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对教书事业充满了热爱,立志要为国家培养30个博士生。他一直遗憾没留过洋,戏称自己为“土鳖饲养员”。他授课颇多,每周坚持给我们这些博士和博士后上一次课。有些师兄经常是周末打飞的从香港、山东来上课。他锐意创新,敢为天下先。对马列主义充满感情。在多年《资本论》研究中吸取了营养,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权分离”理论,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他成果丰硕,但是从不让学生帮他写东西。他说:“我自己会写,文责自负。你们的多写东西,写了我帮你们推荐发表”。他关爱学生,常常请我们在附近吃饭,尽管他自己因为血糖高,并不能享受什么美食。还美其名曰:“老师请客,家常便饭,所以要多来几次”。他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助学贷款会有不良。他认为学生一定会有成就,有能力回报社会,即便是有什么特殊原因一时还不上,那找他的老师就好了。他桃李满天下,却谦虚地说:“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 萧老师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毫不懈怠,不辱师尊。 2017-11-15[详情]

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 他用一生探寻经世济民之道
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 他用一生探寻经世济民之道

  他用一生探寻经世济民之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 萧灼基 84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走了,他的一生都在探寻经世济民之道。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学者,萧灼基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讨论,从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最早提倡股份制到建言取消农业税,这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布道者,直到暮年仍然在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话题鼓与呼。 曾与萧灼基共事数十年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雎国余教授回忆,老人在病重住院数年、几乎丧失语言能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以笔谈形式与来访者讨论国家大事,还上书中央领导谈论自己对国家金融安全、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萧灼基一生治学研究的两条主线,两条线脉络清晰又彼此交织、一体两翼。 1981年,萧灼基发表论文《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这篇日后获得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被认为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使用经营权归企业)。虽然在今天看来,这已是市场经济的常识,彼时提出却需要巨大的勇气。 “这一思想的来源便是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三卷中关于借贷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萧灼基在自己于200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自序中写道。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传记,是萧灼基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萌发的理想,这个梦他追逐了半个世纪。 这个不是共产党员的经济学家终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我自始至终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萧灼基在一篇自述文章中说。这份坚守,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未曾动摇。 “文革”期间,在北大经济系任教的萧灼基遭到关押、审查,最难过的莫过于没有书读。萧灼基引用毛泽东“你们要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号召,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愿望实现后,萧灼基用一年多时间认真研读了当时出版的马恩全集。“你搞我的专案,我搞马恩的专题。”日后回忆起那段日子,萧灼基不无得意地说。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林林总总数十个头衔中,萧灼基最看重的大概还是教师,“教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也是我的‘乐生’要素”。 在成为博士生导师之初,萧灼基原本打算为国家培养20名博士,待到指标完成又决定给自己加码到30名,而后则“远远超出了计划”,指导的硕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更是不计其数。这位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情,戏称自己为“土鳖(博士)饲养员”的教授坚信,“在融入中国实际上,海归人才未必比得上本土人才”。而出自他门下的大批优秀人才为这个信念提供了佐证。 “萧老师一直很关心和支持年轻人的发展,他时常开玩笑说,年轻人要‘打倒’老年人。”雎国余回忆说。“他最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作为著名经济学家仍十分谦虚,喜欢年青一代对他发起挑战,越是争论,他就越高兴!”与萧灼基有30多年交往的成都大学原副校长张其佐说。 “我这辈子总结起来就是‘三书主义’: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人生经历,也是我的座右铭。如果再有选择职业的机会,我还要做一名人民教师,我还是‘三书主义’。”在一篇2012年发表于北大经济学院网站的文章中,萧灼基如此评价自己的一生。(本报记者 李澈)[详情]

久德投资董事长陈选良悼念萧灼基:我深深感激萧老师
久德投资董事长陈选良悼念萧灼基:我深深感激萧老师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 回忆萧老师 我本科是北大经济系政经专业八三级的。上学期间,萧老师未给我们讲过课,但我听过他的讲座,读过他的文章,知道他的大名。所以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我就报了萧老师的城市经济学方向。被录取后,萧老师指导我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试论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功能》,并推荐到《北京大学学报》发表。 读研期间,我们与地理系的研究生一块上过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课程。但萧老师认为,城市经济的关键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要发展股份经济。他承接了《股份经济学》课题,我们也就是课题组成员了。1988年初,他派我和师兄郭继良去四川自贡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四川省社科院共同举办的第一届股份制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89年毕业实习时,他安排我们师兄弟去汕头和深圳调研股份制实施情况。最后我的毕业论文是《股份公司的外部约束机制》。记得我将实习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后去找解万英老师,他主编经济学院的内刊《经济研究参考资料》,当他知道我是萧老师的学生后就说:“灼基的学生啊。虽然我对股份制不感冒,但我们杂志还是兼容并包,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我给你登!” 有一次,萧老师对我说:“今天我带你去见陈岱老。”我们一起走到未名湖北岸陈岱老家。萧老师对岱老说:“我跟您相差33岁,他与我也相差33岁。”我受宠若惊,我哪敢跟萧老师比啊!至今回想起来,我深感汗颜,但也一直激励我要不断努力。 萧老师十分重视创新。他经常对我们说:“搞学术研究一定要创新。最好是开创一个新领域;如果领域不新,就要研究新问题;如果问题不新,就要有新观点;如果观点不新,就要有新研究方法;如果方法不新,就要有新资料。” 萧老师为我选定的研究方向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选择;他的教导影响了我一生的事业追求;他的激励成为我一生前进的动力。我深深感激萧老师。愿老师在天堂安息! 陈选良(天津久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年11月15日于长沙黄花机场候机室[详情]

上海财大李健悼念萧灼基: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去了
上海财大李健悼念萧灼基: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去了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 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去了 2017年11月14日深夜,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先生离开了我们。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些萧老师的照片,一天都很伤感。夜深人静,一个人静静缅怀导师…… 1999年,我报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孙祁祥教授的博士生,面试之后的某一天,孙老师打来电话问,是否愿意调换导师。我对孙老师仰慕已久,听闻要被她“抛弃”,颇感失落,一时语塞。孙老师赶紧说,是调剂给她的博士导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还算在一个师门啊。能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超级重量级大学者萧灼基教授,并且“辈份”突然之间还升了一辈,我当然十分欣喜。于是我就这样成了萧老师的1999级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记忆中,萧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多次请我们所有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起吃饭,而且几乎每次都是在北大南门外的二楼烤鸭店,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这样的传统节目贯穿了我的博士三年,真是受益匪浅。 另外记忆非常深刻的就是萧老师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给我们上课。上课地点多数时候都在北大西门畅春园的研究所,研究所的沙发很破旧,坐着不是太舒服。偶尔也会到他在北大东门外面的新家里,那里的沙发自然舒服很多,而且每次师母都会弄一些好吃的东西招待我们。印象中,一起上课的基本上都是相邻两届博士一起,上面的有彭波、贲奔、李光彦,我们99级有杨军、罗云兵、苗军、李清芬和我,下面的有姜勇、袁力、吴锋、何振亚、林剑宏,还有袁纯清等两三位访问学者也来听过一两个学期的课,有一学期任菲等少数几位硕士生好像也在一起讨论。每次上课基本上都是就一个主题一人做主发言,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畅所欲言,记忆中袁力的嗓门比较大,袁纯清和彭波总是笑眯眯的,萧老师最后做总结发言。我一贯比较尖锐,萧老师非常明白我在想什么,他教导我如何用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语言,技术性地叙说比较尖锐的思想。我清晰记得,博士论文答辩完之后,萧老师捧着我骂张五常的长文读得哈哈大笑的样子。今天,我还能够在这里这样写这些文字,绝对要感恩萧老师! 萧老师也会经常给我们讲北大的各种逸闻趣事,以及前面的师兄师姐的情况,讲他有一个让他骄傲的学生叫李克强,穿一件背心到处跑的穷小伙陈云贤,鲁颂宾、王彦国的名字也常在他嘴边。记得有一位高姓学长出了状况,老师闻讯后焦虑万分,为之各方奔走,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为师为父”。经院师生流传的“人梯”美誉,或许不是空穴来风。大师兄老师刘伟现在是人民大学校长。师姐老师美女孙祁祥是经院院长。至于其他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也大都出息非常。我们师恩难忘! 萧老师与厉以宁老师、吴敬琏老师,都是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但萧老师最要好的“铁哥们”还是董辅礽教授。董老师的“农奴制”传说,似乎有鼻子有眼,据说文贯中当时任翻译,这个段子在学界流传很广。但萧老师从来没有跟我们提起过这事。我们也没敢当面问萧老师是否认同“农奴制”这个说法。如今,萧老师去了,不知道董老师是不是在那边迎接他的铁哥们呢? 刚才看百度百科,“萧灼基”词条照片已经全部黑白,我在想,不知道爱美的萧老师是否喜欢这样,或许,他会更喜欢彩色一些吧。 萧老师走了。我们还活着。看着十五年前博士学位授予时与萧老师的照片,我真的很有些伤感,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未来,我们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关键是,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干过什么?是不是大爱天下,是不是为天下人,为十四亿同胞,为未来的中国人,做过些什么呢?我在想,萧老师的在天之灵,或许会一直看着我们…… 李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融系主任 ) 2017年11月15日于浙江金华[详情]

孙祁祥发文悼恩师萧灼基:他值得后人永远敬重与敬仰
孙祁祥发文悼恩师萧灼基:他值得后人永远敬重与敬仰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 孙祁祥:悼恩师萧灼基老师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萧老师卧病在床十年有余,多次病危。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也有心理准备,但当噩耗真的传来,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相信萧老师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萧老师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大师,是一位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但在我心中,他更是一位对青年后生充满了关爱和提携,用等身的著作、用严谨的学说、用勤勉的教学、用无悔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教育真谛的一位严师和恩师。 萧老师的辞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重大损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重大损失,是无数热爱、敬重他的学生们的重大损失。当写下“萧老师的逝世”这一行字时,我再次泪流满面,这次跟恩师是真的永别了!再也无法聆听他的课程了,再也无法领教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高见了;再也无法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铿锵有力的话语了;再也无法复制那种师生同乐的温馨场面了。这种追思,是一种透彻心扉的悲恸。 常言道“人死而不可复生”,但我更相信诗人臧克家先生之名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在我心中,萧老师不死!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强信仰、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对北大经济学科建设的贡献、对无数青年学生的培养,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将值得后人永远敬重与敬仰!萧老师还活着,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萧老师千古! 2017年11月15日 写于返京途中 孙祁祥教授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攻读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博士研究生。《开放包容的北大》(该文收录于《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系孙祁祥教授为北大110周年校庆所做,其中谈到她与萧灼基教授的师生情谊。现节选相关部分,以表追思。 开放包容的北大 今年的“五四”是北大成立110周年的日子。为迎接校庆,学校的有关部门采访了一些老师,我也有幸在受邀人员之列。采访时提及的一个问题是,“你在北大已经快20年了,在这期间,你认为北大什么东西最令你印象深刻”。我从“开放和包容”这个角度谈了自己的一些感触。 的确,北大是一所兼收并蓄、有着极大“包容”精神的大学。从建校之初,北大就有着开放的传统。这个开放、包容性当然体现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北大的教师,北大历史上有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师,我们无缘见面,只能从故纸堆中攫取一些“掌故”和“轶事”。好在在我在北大的这20年中,我也有幸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从他们的身上真真切切体会到开放和包容的真谛。 我是1989年考入北大经济学院,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我很幸运,当年萧老师只招收了一名学生,而87级有三个师兄,88级有两个师兄,所以我就成了他当时带的三届六位博士生中的第一位女弟子。我们那时的学习以讨论课居多。萧老师给我们布置许多书看,然后每两周在他家上一次讨论课。因为我这一级就一个学生,给一个学生上课可以说是有些“奢侈”了,所以讨论课还有88级的两位师兄。每次上课,我们各自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大家一块讨论,最后萧老师做一些提纲挈领式的点评。萧老师看问题很犀利,并且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都很强。我的两位师兄莫扶民、陈云贤也都和我一样,在上大学之前有过务工务农的经历。因此,我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应当说还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谈到剥削的问题时,我说,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比如说,旧社会有些贫农未必就是被剥削穷的,有些是因为“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而成为败家子的。我用《芙蓉镇》里的二流子“王秋赦”为例来证明我的观点。然后,我说有些地主也不能就一定说是剥削别人而成为地主的,我以我爷爷作为例子,说,我爷爷在土改时划成分是地主,但据我所知,我父亲、伯伯、叔叔很小就出去参加革命了,家里有点土地,但缺乏壮劳力,因此,爷爷在农忙时雇用几个人来帮忙,而平时都是自己下地干活的。正因为他勤勤恳恳地劳作,所以才积累了一些财富。如果他年轻时不劳而获,像王秋赦那样“游手好闲”,也不会在他七老八十时还能干活,背起几十斤重的东西行走如履平地”。我说完以后,师兄们开玩笑地说,“你这不是想“反攻倒算”吗?萧老师可是贫下中农出身的”。说实话,现在说我这样的话恐怕有人都觉得有些“右派”或者“反革命”的言论嫌疑,何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但萧老师并没有不允许我们用所谓的“异端邪说”来讨论问题,而是一直鼓励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敢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始终坚守“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原则。在我们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萧老师也一再强调,你们的论文一定不能囿于传统的理论,一定要有创新。 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和萧老师包容不同观点、鼓励创新的态度对我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也使得我在读博士生期间就在一些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且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的称号。萧老师获悉后非常高兴,开颁奖大会的时候,尽管他很忙,还是专程以导师的身份赶来参加会议,并且开玩笑地对我说“我这个导师跟着你这个“十佳学生”沾光了”。我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获得了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高度评价,之后很快出版并荣获了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孙祁祥 2008年于北京[详情]

河南牧院院长罗士喜悼念萧灼基:智者、学者和仁者
河南牧院院长罗士喜悼念萧灼基:智者、学者和仁者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 敬爱的萧老师:智者、学者和仁者 惊悉恩师萧灼基先生逝世的噩耗,独坐良久。 恩师一生滋兰树蕙,立德树人,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经济和教育事业,斯人已逝,却德范永存,先生的美德和风范,是弟子们仰视的精神路标,高山仰止,更是我们永远珍存的记忆! 作为北大学者,一代学术宗师,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为祖国输送培养了大批经济学专家,其门下弟子多在经济学领域独当一面,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恩师是一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是集多种知识和才能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兼有经济学家之理性、政治学者之敏锐、智者之眼光、仁者之情怀。他是学者,对弟子的治学要求非常严格;他是仁者,只要是学生遇到困难,他都能够出手相助,给予提携;对于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先生一直长期关注,我们在工作当中取得的成就,先生往往多方奖掖、不断鼓励。在先生身上,有学者的严谨,又有政治家的豪情,有文人的风骨,更有长者的宽厚慈怀。 作为后辈,我们难以忘记,先生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乐见学生之成,乐观学生之功,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先生之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亲人,既是学术前辈与晚辈,又情同父子……这种不仅从学术,更是从情感,从精神品格,人生价值全方位对弟子的影响是为师者最高的风范,也值得我们后辈弟子终生铭记! 作为共和国最早的经济学家,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先生这代人对祖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及深厚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后来者永远无法企及的。先生卧病良久,在病榻上依旧不忘国事,积极陈书总理,高屋建瓴,未雨绸缪,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以先生之能之智之心,只要一息尚存,必为国为民殚精竭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今日惊闻噩耗,先生久病之下竟撒手人寰,从今阴阳两隔不复相逢。惊恸之下,惟怀着满腔感恩之情、痛别之意,写下对先生的回忆,在心中默默地再送先生一程,愿先生好走。 先生的离去,是家人弟子的重大损失,是中国经济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国家民族的重大损失。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更失去了一位以国家振兴民族崛起为己任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悲痛之余,作为先生门下弟子,我们亦在先生灵前立志,必将承先生之学,继先生之志,弘先生之德,在新时代,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竭我辈之所能,尽最大之义务,不负先生所嘱,不忘先生所托,勇挑重担,矢志报国,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愿先生安息!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罗士喜[详情]

萧灼基学生撰文悼念恩师:执教五十余 爱生亲如子
萧灼基学生撰文悼念恩师:执教五十余 爱生亲如子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北京大学2000级博士研究生,现任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纪委书记的姜勇撰文悼念恩师。 以下为原文: 沉痛悼念我的博士导师萧灼基教授 荏苒寒冬近,今朝噩耗惊。 先生驾鹤归,梦里何时回? 执教五十余,神州遍桃李。 爱生亲如子,燕园情依依。 岁寒松柏心,经世济民意。 病忧庙堂远,卧榻授机宜。 纵横研经典,胸中有乾坤。 理论尝创新,改革有遵循。 两权要分立,国企当前行。 证券历风雨,救市为前驱。 而今大师逝,未名孤悲伤。 音容宛犹在,流芳万古长! 承泽二十载,何以酬师恩? 无处托哀思,泪眼久折腰! 学生叩首,恩师千古!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纪委书记 2000级博士研究生  姜勇 2017.11.14[详情]

北大教授曹和平回忆萧灼基:两会上的“民间发言人”
北大教授曹和平回忆萧灼基:两会上的“民间发言人”

  与萧灼基教授二三事 曹和平 谨以此文纪念萧灼基教授。 闻萧灼基老师离世,觉着该写点什么,以纪念我最为敬重的这位经济学家。萧老师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改革开放后最具高产、最具个人活力、最具演讲魅力的教授之一。 经过一段努力,萧老师在改革开放方面的研究和社会影响力在经济学院逐步和厉以宁老师比肩。这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所能分享到,并且极为珍重的学院资产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一) 我个人和萧老师的接触是在1980年代初期。那时候,萧灼基老师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的主编。我当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当时中央一号文件鼓励丰收后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此前的“倒三七”价格给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粮食丰收以后,如果没有粮食市场的建设,剩余的粮食非常可能成为粮站、供销社、农业银行等一笔不小的资金“三角债”占款包袱。 受农研室世界银行项目的委托,我到当时我国的粮食状元县——吉林省公主岭市调研。 公主岭那时一年的粮食总产是33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以上。在对该市响水镇进行调研的时候,我发现农民对价格的反应是积极种粮,但是秋收、脱粒、储粮和东北的粮食脱水问题使得收购部门、生产部门和资金部门三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利益矛盾。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农民没有能力把玉米的水分脱干到16个水指标以下,可是如果水分不脱干到16个水指标以下,来春(第二年2月份)玉米粮食堆返热回潮,非常可能会发霉,收粮的占款就会因为无法销售成为信用社、农业银行的一笔烂账。而这种亏损变成了制度亏损。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呢? 我依据公主岭市响水镇的调研情况,撰写了一篇以《重建商品经济基础的创造性举动——公主岭响水镇合作基金管理委员会萌生过程的调查和思考》的论文。 期间,我有幸和北京大学的老师有一些在科研上发生联系,有机会向萧灼基老师请教,并把不成熟的文章交给萧老师。我想他过一段时间应该会把意见反馈回来,由我来修改。 没想到这篇稿子最后是萧老师亲自修改并很快发表出来。这件事,一个年长老师对年轻一辈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关怀,以及他献身于改革开放事业的激情,让我终生难忘。 (二) 2001年以后,我回国到北大担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和外事工作。萧灼基老师当时已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经济学院举办的一些大型研讨会,经常会邀请他这样的老师来做报告,以提高会议的质量和增加影响力。每次我找到萧灼基老师帮助,他都能抽时间尽量参加。 每次参会时,他都主动要求年轻学者先做报告,自己最后发言。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把前面学者的报告总结的条分缕析,好像事先大家协调过内容一样。 我当然知道这是他一坐好几个小时认真听讲总结的原因。老一辈学者的这种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萧灼基老师身上,当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迟慧生老师也有类似品格。 萧老师把发散性的报告和观点拎起一条红线的能力是一个绝活。从纷繁芜杂的观点和逻辑框架当中,抽衍出一条最大公约数的逻辑,这也许是他能够和时代的脚步同行,具有“三年早知道”般改革思路的早年历练的结果吧。 后来,萧灼基老师在政协委员和常委任上,特别受记者欢迎。两会上的代表提案是多门多类,观点各种各样,一连开好多天的会,谁能一下把所有人的观点拎清楚并说出来,恐怕非萧灼基类莫属了。 依我看,萧灼基老师根本就不是两会上的明星,而是一个民间发言人。 萧老师在我的眼里一直是个意志力特别旺盛的人。后来我到云南大学担任云副校长,挂职4年,和萧老师的接触少了。也许是这种要强,和早年工作过度,中风这个中年老年交界处的大敌找到了他。 但他不服输,初次中风恢复之后,他并没有把其当回事儿,不停的工作;直到二次中风以后,他的身体明显衰弱,但他还是乐意与人谈话。 我记得当时我要去看萧老师,刘洁老师和家里人都委婉的拒绝。我总想等到他身体允许的时候,再去看这位敬重的老师。当萧噩耗传来的时候,我这个经济学院的晚辈,萧老师的编外学生,欠了一份晚辈应该的尊敬和道别。 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事业,一代一代的不断传承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事业,中国的事业一样,一定在梦想中蒸蒸日上。 萧老师,请您安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于燕园 2017年11月15日星期三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张文绞 [详情]

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病中仍给领导人写信谈金融改革
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病中仍给领导人写信谈金融改革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病中仍给领导人写信关注金融改革 来源:金融四十人论坛 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表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昨日去世,享年84岁。同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官方网站变成了黑白色,学院用这种方式向萧灼基老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 北大经济学院官网首页11月15日截图 在北大经济学院的讣告中,萧灼基的头衔多达10多项,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等。此外,他还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改革。 由于萧灼基教授作出的许多对市场经济的分析和预测都得到了验证,他被誉为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还同王沪宁、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人一道被写入《中国高层智囊》一书。 01 “孤独”的南方人 1933年12月,萧灼基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悟性和分析能力,在汕头中学读书时,就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在中学期间,他读书、学习、爱好广泛,理想是要做一名新中国的外交官,用自己的才华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条件。 但是,当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点燃了萧灼基年轻的心,他放弃外交官的梦想,于1953年9月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大学期间,萧灼基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 萧灼基是我国最早研究、主张和坚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股份经济的经济学家之一。1989年,他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想》中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 当时,他的这些观点和理论在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些人视其为异端邪说,他一时陷入了理论的孤独。 真理常常被误解。多年的实践证明,萧灼基的理论是经得起验证的,他也因此荣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首届全国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人们终于理解了萧灼基。 02 “萧股市” 萧灼基还是最早研究股份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专家之一。 他主编的《中国证券全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最系统的工具书。他在股市上的“神机妙算”让他在理论界享有“萧股市”的美誉,而他自己则自称“股人”。 譬如,1992年,香港股市长期低迷不振,人心惶惶,造成了香港经济环境死气沉沉。萧灼基针对香港股民的心理,大胆发出预言——香港股市不会长期低迷下去,大约两个月后将会反弹到5000点以上。 果然,不久,港股就开始反弹,那些听了他的预言的人大大发了一笔。 1994年7月,沪深股市指数由1500多点跌到300多点,股民按耐不住,股市交易极其冷淡。当时,不少经济学家都不看好沪深股市。但是,萧灼基一反众人消极言论,指出“现在绝不是股市的背时,而是投资入市的大好机会。”这是因为,他看到当时股市长期低迷的不正常,坚信股市不久就会上升。 到了7月底,股市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在几乎所有人都快沉不住气时,萧灼基坚守着自己的推断。果然,到了8月1日,股市大幅度反弹。他的预言震惊了整个股市,并收获了一个雅号“萧股市”。 2006年,针对宏观经济良好股市却大幅下跌长期低迷的反常现象,他提出,“去年GDP增长达9.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在这样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股市大幅下跌,长期低迷,实在是反常现象”,并认为“我国股市已到危机边缘,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外,他在当时给股市开出的6剂良方中,特别谈到“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 03 “土鳖饲养员” 萧灼基是经济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经济学专业人才。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萧灼基。 他曾说道,“教育是一种消费需要,同时也是投资需要”。 “教育产业是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教育属于后者。同时,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越多,产出越大。一个人守教育的年限越大,教育越多,劳动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我认为,教育投入最保值。知识学到了是不会受物价浮动的影响的”,1999年,他在一个座谈会上如是说。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萧灼基还把自己形容为“土鳖饲养员”。 “大家都知道人才竞争的重要性,海归派被大家看好,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事实上,本地和尚里面可能也有许多是能念好经的。不同的岗位需要的人才不同,并不是只要学历高就好,也不是留过学的就一定好,关键是要看效果。”萧灼基说。 2003年12月萧灼基教授七十大寿家人合影 萧灼基的家也成了“经济学世家”。他的大女儿萧端是暨南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二女儿萧阳师从厉以宁获得经济学硕士,儿子萧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全家人均投身经济的实践,家人在一起常谈的话题仍然是经济问题。 04 病中仍关注金融改革 自从2008年卸任全国政协常委之后,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最近十年内再未公开露面。萧灼基的学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透露,萧老至少在五年前就已病重住院,并几乎丧失语言能力。 即使是在他最有名的弟子——李克强在去年4月15日访问北大时,在当日公开的报道中,也没有见到萧老的身影。 那一天,重返燕园的李克强回到了自己硕士、博士期间就读的经济学院。在经济学院,总理获赠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萧灼基教授的个人影集。北京大学的新闻报道显示,李克强专门向学院的老先生们表达了深情的问候。 28年之前,还是北大经济学院研究生的李克强以一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正是萧灼基。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多次提到“城市化”的概念。他分析“城市化”的意义时认为,实现结构转换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在于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现代化。 而农村和农民问题,也是萧灼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他曾建言取消农业税、主张“利益回归”,认为农民通过各种方式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和所受的损失,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在一篇文章中,萧灼基曾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贡献很大,但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2003年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萧灼基做了题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发言,提出大幅减免农业税,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它文化体育用品。三年之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 2008年卸任政协常委后,萧灼基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对时局的看法,不过,孙祁祥在其回忆文章中称,在病中,萧灼基还曾给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等人写信,谈他对国家金融安全、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除了李克强之外,萧灼基的知名弟子还包括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1988年,陈云贤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萧灼基。萧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1991年毕业的陈云贤博士,在国内经济学界率先提出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关系规律。他不仅研究投资银行理论,而且从事投资银行实践。短短几年,他管理的证券公司高速成长,效益显著。” 而在孙祁祥看来,他的导师萧灼基是那种特别开明的老师,他鼓励自己的学生们要独立思考,要敢于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他始终坚守“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原则。[详情]

李克强论文指导老师去世:曾当温家宝面跟吴敬琏争论
李克强论文指导老师去世:曾当温家宝面跟吴敬琏争论

   专题: 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曾指导李克强硕士论文 李克强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的几个故事 来源: 政事儿News 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官网临时“改版”,整个页面只有黑白两 当天,该学院发布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深夜逝世,享年84岁。 “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注意到,2003年企业管理出版社曾出版《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回顾了建国后,马寅初、孙冶方、吴敬琏、厉以宁、董辅礽等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就有萧灼基,评价他是“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的简历显示,萧灼基1933年12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 1959年研究生毕业后,萧灼基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7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萧灼基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长期活跃在经济理论界的最前沿。 萧灼基教授在著述 早在1981年,萧灼基就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因此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首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等多项奖励。1989年,他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他提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 萧灼基还是我国最早研究证券市场的专家和理论先锋。他曾主编500余万字的《中国证券全书》,是迄今为止有关证券市场最全面系统的工具书;主持过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股份经济研究》、《证券市场研究》等。他经常发表对股市的观点,在国民中颇有影响,因此被称为“萧股市”。接受采访时他曾表示,“萧股市”这个绰号,还不错。 上述这些理论观点、著作对我国改革做出了前瞻性的贡献。不过,也曾引起争议。 萧灼基在发表于2012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自述,1981年提出“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时,在当时是十分敏感大胆的见解。“论文由《光明日报》以文摘的形式转载后,立即引起了社会上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那时一个权威内部刊物以《一个值得注意的理论动向》为题发表论文的摘要。社会上传说某位权威人士点名批评了论文的观点,不少好心的朋友对我十分关切”。 这篇回忆文章中,萧灼基还提到,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曾亲题条幅赠与他,“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评价他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文中披露,他曾与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有过争论。 “1980年2月,我在《人民日报》发表《教育也是生产部门》的论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萧灼基自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赞同我的观点,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教授反对我的观点,并公开著文对我点名批评。受到一位权威经济学家的点名批评,当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影响非同小可,不少人为我担忧。 萧灼基自述:1981年9月,在大连市举行的全国经团联成立大会上,有的同志为我鸣不平,认为大经济学家不应对我这个无名之辈点名批评,因为这将使我遭受很大压力。孙冶方教授听到这种议论,也感到不安,会议期间曾见我说“原来你这么年轻,我还以为是位老学者”,并十分善意地问我会不会由于他的文章受到批评,会不会有思想压力?我明确告诉孙冶方教授,“我在北大没有受到任何压力,因为这是学术问题。在学术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具有科学、民主精神的北大是不会对发表创新见解的同志施加压力的。”孙冶方教授听了非常高兴,如释重负地说,“那就很好,那就很好。” 据《证券时报》报道,萧灼基还曾当着温家宝的面,跟吴敬琏、林毅夫争论问题。 据报道: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总理温家宝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和农业界联组讨论会。会上作主题发言的10位政协委员中有三位经济学家,吴敬琏、萧灼基和林毅夫。萧灼基和林毅夫谈的都是宏观经济问题,但他们对宏观经济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林毅夫提出,2003年国民经济突然出现增长加速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突然从1998年至2002年间平均11.8%提高到了28.4%,认为局部投资过热需要及时治理。 萧灼基提出,“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合理的、正常的,总体上不存在过热的问题。” 吴敬琏的观点则与林毅夫基本一致,“我赞同林毅夫的判断,我相信我们的判断是对的,中国经济存在过热问题。” “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注意到,萧灼基担任过多个社会职务,曾任北京、云南、吉林等省市的政府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等。 不过,担任这些职务的同时,萧灼基一直在北大经济学院任教,任教经历长达50多年。 萧灼基曾自述说,1986年他成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时,下决心为国家培养20个博士。这个目标实现之后,他又给自己加码,要培养30名博士。可到退休时,到底培养了多少学生,自己也很难计算清楚。“他们有的己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已成为事业有成的金融家、企业家等。我时常说,我是最富有的,因为我拥有最富有的职业,我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 “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注意到,萧灼基是李克强总理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正由萧灼基指导。 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2011年至2016年曾任广东副省长)也是萧灼基的学生。萧灼基曾评价说:“1991年毕业的陈云贤博士,在国内经济学界率先提出证券投资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关系规律。他不仅研究投资银行理论,而且从事投资银行实践。短短几年,他管理的证券公司高速成长,效益显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也是萧灼基的学生。2012年,孙祁祥在《那些人、那些事、那份情……――百年经院历史长河中的点滴记忆》中写道:“我的导师萧灼基教授无疑是我学术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是他点燃了我在学术领域深造的激情,引领我登上了更高的学术舞台”。 孙祁祥还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同门师兄,“上世纪80年代末我考到北大读博士的时候,刘伟是萧灼基老师的第一届博士生,高我两届。他当时已经是经济学界颇有名气的‘京城四少’之一了”。[详情]

北大经济学教授曹和平:忆与萧灼基教授二三事
北大经济学教授曹和平:忆与萧灼基教授二三事

  曹和平:与萧灼基教授二三事 来源:国是直通车 闻萧灼基老师离世,觉着该写点什么,以纪念我最为敬重的这位经济学家。萧老师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改革开放后最具高产、最具个人活力、最具演讲魅力的教授之一。 经过一段努力,萧老师在改革开放方面的研究和社会影响力在经济学院逐步和厉以宁老师比肩。这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所能分享到,并且极为珍重的学院资产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一) 我个人和萧老师的接触是在1980年代初期。那时候,萧灼基老师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的主编。我当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当时中央一号文件鼓励丰收后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此前的“倒三七”价格给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粮食丰收以后,如果没有粮食市场的建设,剩余的粮食非常可能成为粮站、供销社、农业银行等一笔不小的资金“三角债”占款包袱。 受农研室世界银行项目的委托,我到当时我国的粮食状元县——吉林省公主岭市调研。 公主岭那时一年的粮食总产是33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以上。在对该市响水镇进行调研的时候,我发现农民对价格的反应是积极种粮,但是秋收、脱粒、储粮和东北的粮食脱水问题使得收购部门、生产部门和资金部门三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利益矛盾。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农民没有能力把玉米的水分脱干到16个水指标以下,可是如果水分不脱干到16个水指标以下,来春(第二年2月份)玉米粮食堆返热回潮,非常可能会发霉,收粮的占款就会因为无法销售成为信用社、农业银行的一笔烂账。而这种亏损变成了制度亏损。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呢? 我依据公主岭市响水镇的调研情况,撰写了一篇以《重建商品经济基础的创造性举动——公主岭响水镇合作基金管理委员会萌生过程的调查和思考》的论文。 期间,我有幸和北京大学的老师有一些在科研上发生联系,有机会向萧灼基老师请教,并把不成熟的文章交给萧老师。我想他过一段时间应该会把意见反馈回来,由我来修改。 没想到这篇稿子最后是萧老师亲自修改并很快发表出来。这件事,一个年长老师对年轻一辈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关怀,以及他献身于改革开放事业的激情,让我终生难忘。 (二) 2001年以后,我回国到北大担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和外事工作。萧灼基老师当时已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经济学院举办的一些大型研讨会,经常会邀请他这样的老师来做报告,以提高会议的质量和增加影响力。每次我找到萧灼基老师帮助,他都能抽时间尽量参加。 每次参会时,他都主动要求年轻学者先做报告,自己最后发言。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把前面学者的报告总结的条分缕析,好像事先大家协调过内容一样。 我当然知道这是他一坐好几个小时认真听讲总结的原因。老一辈学者的这种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萧灼基老师身上,当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迟慧生老师也有类似品格。 萧老师把发散性的报告和观点拎起一条红线的能力是一个绝活。从纷繁芜杂的观点和逻辑框架当中,抽衍出一条最大公约数的逻辑,这也许是他能够和时代的脚步同行,具有“三年早知道”般改革思路的早年历练的结果吧。 后来,萧灼基老师在政协委员和常委任上,特别受记者欢迎。两会上的代表提案是多门多类,观点各种各样,一连开好多天的会,谁能一下把所有人的观点拎清楚并说出来,恐怕非萧灼基类莫属了。 依我看,萧灼基老师根本就不是两会上的明星,而是一个民间发言人。 萧老师在我的眼里一直是个意志力特别旺盛的人。后来我到云南大学担任云副校长,挂职4年,和萧老师的接触少了。也许是这种要强,和早年工作过度,中风这个中年老年交界处的大敌找到了他。 但他不服输,初次中风恢复之后,他并没有把其当回事儿,不停的工作;直到二次中风以后,他的身体明显衰弱,但他还是乐意与人谈话。 我记得当时我要去看萧老师,刘洁老师和家里人都委婉的拒绝。我总想等到他身体允许的时候,再去看这位敬重的老师。当萧噩耗传来的时候,我这个经济学院的晚辈,萧老师的编外学生,欠了一份晚辈应该的尊敬和道别。 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事业,一代一代的不断传承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事业,中国的事业一样,一定在梦想中蒸蒸日上。 萧老师,请您安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于燕园 2017年11月15日星期三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详情]

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 曾是总理的论文指导老师
经济学家萧灼基逝世 曾是总理的论文指导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网站今天发布讣告: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23时34分去世,享年84岁。 萧灼基,1933年12月生于广东汕头,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 毕业后,萧灼基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仅用了7年时间,就从讲师一步步晋升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为数不多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此前曾有诸多媒体报道:萧灼基是李克强总理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正由萧灼基指导。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涉外经济等研究领域,萧灼基发表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撰写了著作12部,论文300多篇,主编专著20多部,约1500万字,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他还是中国较早从事证券市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萧灼基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兼任许多社会职务,他曾担任北京、云南、吉林等省市的政府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等职务。 改革开放以来,他参加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尽管一些观点在当时曾被有些人视为异端,但现在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始终论争不断、难有定论。萧灼基在1981年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这在今天虽已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常识,但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突破。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深深吸引了萧灼基,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研究生时,曾立下两大誓愿,一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是写作两位革命导师的传记。 继1985年出版《恩格斯传》之后,200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灼基出版了倾注他50多年心血的《马克思传》。这两本书,均是由中国学者写的第一本学术研究性的《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为了撰写马克思传记,萧灼基于1998年4月专程访问欧洲,沿着马克思生活和工作的历程,先后访问了马克思的诞生地德国特利尔,马克思就读的波恩大学,马克思创办《莱茵报》的科隆,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布鲁塞尔,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巴黎,马克思研究和撰写《资本论》的伦敦,参观了伦敦大英博物馆,拜谒了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地。 萧灼基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研究经济学必须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 他曾动情地指出,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同样,萧灼基也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实践中提出的现实经济问题。(来源:长安街知事)[详情]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享年84岁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享年84岁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享年84岁[蜡烛]】11月14日23时34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生于广东汕头,曾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转发,一起送别萧老![详情]

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系李克强的硕士导师
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系李克强的硕士导师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萧灼基逝世 曾指导李克强硕士论文 王俊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今天(11月15日),北京大学经管院发布讣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同志因病于昨晚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指导李克强硕士论文。 1953年萧灼基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本科学习,1959年从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随后进入北京大学担任经济系助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据报道,萧灼基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等,至今已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主要著作有《萧灼基选集》、《萧灼基文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纵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恩格斯传》、《马克思青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历史人物》,还主编《中国证券全书》(500万字)、《中国经济概论》、《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中国证券市场1991、1992》、1994—2007年的《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等。 他还曾斩获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北京市改革十年优秀论文奖等。 记者注意到,萧灼基曾是李克强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据报道,1988年李克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指导老师正是经济学家萧灼基。[详情]

经济学泰斗萧灼基11月14日逝世 享年84岁
经济学泰斗萧灼基11月14日逝世 享年84岁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15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5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于11月14日深夜逝世,享年84岁。 截图来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网站 萧灼基在宏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证券市场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享誉经济学界。 1956年萧灼基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研究生时,曾立下两大誓愿,一是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是写作两位革命导师的传记。暨1985年出版《恩格斯传》之后,2008年,萧灼基出版了倾注他50多年心血的《马克思传》。 经济学泰斗萧灼基 图片来源:人民网 萧灼基简介 萧灼基,男,汉族,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特邀顾问、中国市场经济研究学会理事、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经济界》杂志社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中国名人协会副主席、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国有资产学会理事,《经济学家》杂志副主编,兼任中山大学、国防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国改革》、《管理世界》等数十家报刊的学术委员或顾问,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吉林省、云南省等政府顾问,还担任香港《南华早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萧灼基教授1933年12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1959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7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和《资本论》,至今已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主要著作有《萧灼基选集》、《萧灼基文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纵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恩格斯传》、《马克思青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历史人物》,还主编《中国证券全书》(500万字)、《中国经济概论》、《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中国证券市场199l、1992》、1994—2007年的《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等。 主要获奖项目有首届孙冶方优秀论文奖(1984)、辽宁省优秀理论文章奖(1984)、北京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奖(1985)、北京大学首届优秀科研著作奖(1986)、全国改革与发展优秀论文金三角奖(1988)、北方十三省市区优秀图书一等奖(1986)、北京市改革十年优秀论文奖(1989)、全国省级刊物(政治理论)优秀文章一等奖(1993)、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著作奖(1996)、北京市新闻奖一等奖(2003)、全国十大财经英才奖(200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评选)、北京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百项精品奖(2008)等。[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