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10:26 新浪财经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1月14日23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萧灼基在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去世后,各界纷纷发文表示悼念。他的学生、北京大学2001级博士生、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统计研究处副处长的何振亚撰文悼念。

  以下为原文:

  追忆我的博士生导师萧灼基先生

  2001级博士生何振亚

  我是董辅礽先生介绍给萧灼基老师的。起因是本科时代写了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第一届董辅礽经济学奖。惭愧之余,向董老表达了继续深造之意。董老鼓励我武大硕士毕业后可去继续读博。我不好意思直接请求他收下我,而董老则认为“自己长期在社科院,教书不如萧灼基老师系统”。于是就介绍我攻读北大萧灼基老师的博士。

  活电脑萧灼基。初识萧灼基老师,是在北大西门畅春园的研究所会议室。刚刚结束2001级北大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我们,受邀去参加萧老师的面谈。老师面色红润,目光犀利,笑容可掬。每个学生自报家门之后,萧老立刻补充对方的工作单位、毕业学校等,如数家珍,仿佛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不得不让人钦佩他超强的记忆力和对报考学生的重视。即便是在他中风后的2013年,我出差到北京去看望老师,他虽然失去语言能力,但头脑还是十分清楚,他在小白板上写下几句。“银行并购有几种形式?” 看我一时语塞,他写到:“3种。儿子9岁。”时隔9年,老师居然对我博士论文中的内容记得如此清晰,真是惭愧。

  拼命三郎萧灼基。尽管当时老师年近七十,但是我们这些博士生们常常因为受不了高强度的连轴转,而戏称老师为拼命三郎。比如2002年的某个冬天的早晨,我们六点半就从北大出发,随同去参加国防大学的硕士生答辩;中午十二点半,才开始吃饭,但是菜还没上齐,老师举杯告辞,我们就不得不放下筷子,忍饥挨饿,返回北大他的家中上课。下午老师妙语连篇,思路清醒,我却开始打哈欠了。傍晚,老师留我们吃便饭,让我们继续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节目。一天下来,大家都说:“萧老师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中风后,一边挂盐水,一边给我们修改博士论文。他是个忠诚的马列主义崇拜者,始终不忘完成《马克思传》的夙愿。在师母卢楷第的协助下,2008年,他终于完成50万字的《马克思传》。是他1985年《恩格斯传》的姐妹篇,也是国内学者写的第一本学术研究性的《马克思传》,可谓是50年心血力作。

  教书匠萧灼基。萧老师从1959年人大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对教书事业充满了热爱,立志要为国家培养30个博士生。他一直遗憾没留过洋,戏称自己为“土鳖饲养员”。他授课颇多,每周坚持给我们这些博士和博士后上一次课。有些师兄经常是周末打飞的从香港、山东来上课。他锐意创新,敢为天下先。对马列主义充满感情。在多年《资本论》研究中吸取了营养,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权分离”理论,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他成果丰硕,但是从不让学生帮他写东西。他说:“我自己会写,文责自负。你们的多写东西,写了我帮你们推荐发表”。他关爱学生,常常请我们在附近吃饭,尽管他自己因为血糖高,并不能享受什么美食。还美其名曰:“老师请客,家常便饭,所以要多来几次”。他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助学贷款会有不良。他认为学生一定会有成就,有能力回报社会,即便是有什么特殊原因一时还不上,那找他的老师就好了。他桃李满天下,却谦虚地说:“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

  萧老师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毫不懈怠,不辱师尊。

  2017-11-15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