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07:26 新浪综合

  身为人师   行为世范

  ———悼念恩师萧灼基教授

  15日清晨,刚刚起床的我打开微信看到的第一条短信便是“萧老师走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如雷霆万钧般撞击着自己的内心。下意识的抄起手机给师弟鲍延磊拨打电话,甚至在拨通等待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仍然在祈祷,祈求一丝希望,希望这一切皆是虚幻。直到电话那边传来师弟低沉而沙哑的声音,我才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了,萧老师真的离开我们走了。那一刻,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震惊、痛苦、沉闷、压抑。

  吾师如父,恩重如山。

  2005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萧老师的入室弟子,承蒙不弃,有幸成为了他的学术秘书,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陪伴在老师身边,跟随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出席多个权威论坛,并到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课、实践、调研,亲耳聆听老师教诲,亲身感受老师风范,这极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见识。

  2009年,在我临近毕业之际,尽管当时老师已经身患重病不能用语言正常交流,但是,对于我的工作去向依然十分关心,积极向他的同事、朋友、学生写信,大力推荐我。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但时至今日,我仍然心存感激。

  四年的朝夕相处,十二年的师生情缘,老师于我,亦师亦父,既有学术理论上的倾心指导,更有人生发展上的倾情指点,在我的工作生活面临挫折之际,老师会给予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我稍稍顺利而流露出得意之际,老师又会及时提醒并严格要求。

  老师的一生,经历坎坷,波澜壮阔。穿上绿军装、当过解放军,扛上铁锄头、修过十三陵水库,关过禁闭、蹲过牛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两权分离理论之后,在当时封闭保守的大环境下,又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等等。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垮老师,反而使他愈挫愈勇,经历大风大浪之后反而更显淡定从容、处惊不变,更加坚定的沿着自己的学术追求与事业理想阔步前进,从未停止。

  老师的一生,至真至诚,矢志不渝。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的钻研与挖掘,他坚信,即使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然对当下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对事业的严谨坚持,对同事学生的宽容豁达,对自己个人的严格要求,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堪称当世楷模,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可谓“身为人师,行为世范”。

  萧老师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

  从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开始,便踏上了毕生追随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旅程,他潜心钻研《资本论》,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终生任务,从未动摇。

  老师的寓所,最大的房间是客厅,说是客厅,其实已经被老师“霸占”为自己的书房。书房里最显眼的便是那巨大的书橱,占据着北面和西面整整两面墙,书橱里面绝大部分是有关两位革命导师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套、《资本论》4卷套,以及关于两位导师的各种版本的传记。一到学习时间,师母和家人便要被“撵”到餐厅或是其他房间,而老师独坐书房,读书做笔记,与两位革命导师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读到深处,兴致所至,老师还真的会拍案惊起,仰天长笑,为书中的精彩观点大声叫好。弄的屋外的家人,满脸迷茫,一头雾水。

  老师对有关两位革命导师的书籍非常痴迷。记得那是2006年7月,我陪老师到西部某省开会,前一天下午到达后,一位省直部门的领导请我们共进晚餐,席间,该领导无意中说到最近在读一本关于马克思的相关书籍,老师一听书名、作者和出版年代,了解到是最近刚刚出版的,还没有读过,于是“书瘾”大发,“反客为主”,“主持”饭局草草结束,从那位领导处借到这本书之后,便一头扎进房间认真阅读起来。第二天早晨,老师显然对书中的主要观点已经非常熟悉,在和那位领导吃早饭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至于差点耽误了上午九点的正会。

  君子立长志。老师在1956年读研究生时,便立志要为两位革命导师撰写学术传记,自此,矢志不渝,坚守终身。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世事如何动荡,工作如何繁忙,他都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不停地读书、写书,读书、写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终于,1985年《恩格斯传》率先出版,2008年,在历经50余年、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之际,《马克思传》也终于结集出版。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两位革命导师的单独个人学术传记,这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老师是世界第一人,独享尊荣。

  萧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北京大学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这一点在老师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老师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对待同事、朋友、学生总是和颜悦色。老师爱笑,笑声爽朗,底气十足,这笑声往往也效力十足,它能消除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增进感情。

  记得在北大学习期间,最让我们期待的就是老师每两周给我们来一次集中授课,通常会选在周六,课程一天,8小时时长。上课地点总是定于老师在海淀蓝旗营的寓所。其实,老师当时在社会已经很有威望,要想在北大协调一个教室或者会议室简直轻而易举,但老师却一直没有这么做。他始终认为,在家里上课有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轻松自在,自由讨论,即使观点说错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每次上课,老师总是首先会将这段时间的经济政策,结合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给大家条缕清晰的讲出来,然后,临到课程结束之际,老师会留出一段时间,鼓励大家大家充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观点。如果说的正确,老师会鼓励你继续深入研究,争取系统化、理论化,如果说的有失偏颇,老师会用幽默的语言及时给你指出来,春风化雨般的化解尴尬,让你完全感受不到所谓的“以势压人”。那段时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新颖的观点层不出穷,“蓝旗营”极大的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求实创新的精神。

  即使是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老师也总是报之以微笑,这一点,我深有感触。2005年4月份,通过北京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之后,我来到经济学院参加面试。对于这次面试,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可以说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等我推门进入面试会议室时,竟然发现萧老师坐在众多面试考官中间,顿时傻眼了。以前只是在网上或者电视中见过老师,像这样如此近距离的、面对面的接触老师,还是第一次,我没想到社会声望极高、工作异常繁忙的萧老师也能来参加这种博士生的面试,一霎那间,我感受到了压力,压力导致了紧张,大脑一片空白,甚至是连何小锋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这种最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了。沉静了十几秒之后,是萧老师率先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他微笑的说了一句“小伙子,别紧张,先喝一口水”,这像一剂还魂妙药一样,让跑到九霄云外的答案又纷纷跑回来了,还算顺利的回答了老师们的所有提问。面试结束后,在电梯里又偶遇萧老师,他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小伙子,表现的不错”。我借机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老师的微笑变成了爽朗的大笑,说了一句“是你自己优秀”之后就走了。老师啊,您可知道,您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2018年,如果萧老师还健在,他一定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一年,是他穷尽一生心血研究、学习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整整200周年,因为这一年,是他贡献毕生心智、亲身参与、躬身实践的我国改革开放整整40周年。可惜,萧老师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将永存,并将继续指导着学生们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

  愿您在天国安息!

  河北渤海投资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董继华

  2017年11月19日深夜

  于北京海淀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