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21:56 新浪财经

  早晨到八宝山送别萧灼基老师,气氛庄严肃穆,萧老师静静地躺在鲜花从中,神情安详。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更多地还是那张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面孔,依然那样鲜活。由此看来,所谓“精神不死”的说法还颇有些道理。

  都说“时势造英雄”。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的黄金年代,也是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涌现出一批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出发,重新认识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实际经济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国式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意识形态的束缚被一点点突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以不可抗拒的洪流之势滚滚向前。萧灼基老师就是这一群像中的一员。

  1981年,我们考入北大经济系,有幸亲耳聆听萧老师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即被他对《资本论》体系与内容的娴熟所折服。不仅如此,萧老师还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深有研究,著有《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言谈之中,萧老师时时流露出对这两位革命家探求真理、不断进取精神的钦佩,对他们的主要著作、精彩论述以及性格特征更是如数家珍,这使得课程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后来听说,萧老师一直有撰写由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传》和《恩格斯传》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博闻强记的他用大量的时间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追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轨迹,又带着头脑中存储的信息专门赴欧洲考察,在马恩曾经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寻找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感受他们所留给人类的精神遗产。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之下,两本传记终于得以正式出版,系统概括了两位伟人的主要经历,揭示了其思想发展脉络和理论形成过程。这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同时也是对马恩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在我看来,萧老师这代经济学家一个非常可贵之处就是在信仰坚守的同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保持思想的常新。这一点萧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改革开放时代大变革、大激荡中,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为他们这代人提供了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来叩问实践问题的操练场,激发出了他们更为活跃的思维能力,对实践着的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改革开放之初,由我父亲发起的关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研讨会,成为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的先导,引起很大社会波澜。之后又在经济学界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其中,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所举办的“市场经济论坛”,在二十多年中举行了近百场,还有一年一度的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也连续举办多年。萧老师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支持者,经常在大会上做精彩发言,反响强烈。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能够亲身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是自身的荣幸,并感到异常兴奋。他认为应该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们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指导中国实践。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贯的、真诚的、与时俱进的,不是僵化教条的,也不是受社会思潮左右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这一切都不会也不能丝毫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而使我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03年萧灼基老师与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何伟老师(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老师(右)在经济学界新春论坛上。

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1999年7月萧灼基老师与我的父亲于光远合影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还使得萧老师成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在宏观经济政策、民生问题、金融市场等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提交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提案。谁都知道萧老师忙,因为他不仅是北大的一名教授,还有许多社会职务——全国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多个全国性的学术职务、地方政府的专家顾问、企事业单位或团体的顾问研究员等等。为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发言、奔波于各个地方调研,还要著书立说、给学生上课……繁忙的工作使萧老师马不停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是,每次见到他都是精力充沛,毫无倦容。难怪他能够有那么丰富的学术成果,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记得有一次见到异常忙碌的萧老师,我禁不住提醒他要适当控制节奏,注意身体。谁知他爽快地回答道“我这个人从来不考虑身体,活着干,死了算”,还说“于老比我大十几岁,都还从来没有停歇,他就是我的榜样”。

  作为一个社会名人,萧老师从来没有架子,讨论问题时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遇到困难则关心备至。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是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单位都急需人才。在这方面,萧老师从来都是非常热心,把他认为合适的学生推荐到最能发挥其才干的岗位。1988年海南建省,希望能从北大选一名研究生担任省长秘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省长秘书,这份工作的挑战性可想而知。我们这届毕业生中恰好有一个同学参加考察后有留在特区发展的意向,据说萧老师的支持和推荐对他最终走上这一岗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又有多位北大经济系的同学到海南发展,投身到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去,经过多年摸爬滚打,颇有建树。对于那些工作不顺利的同学,萧老师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帮助。90年代前期,金融市场发展很快,监管却不到位,从事金融业面临严重风险。一位同学听说是因为在股票市场投资过程中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公司债务而被抓。许多人对此类事情避之不及,萧老师却主动了解情况,多方为其解释和疏通。他还亲口对我说,法人犯罪不同于个人犯罪,认为对这位同学的量刑偏重了。患难见真情,凡是听说过这个故事的同学都对萧老师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

  生病之后,萧老师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记得2010年春节我与同事洪宁老师一起到萧老师家探望时,看到一向健谈的萧老师已经不能言语,心中禁不住为他难过。同时得知他每天仍在坚持阅读大量资料,对国家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又对他的顽强精神由衷敬佩。交流中虽然只能笔谈,且他写起字来也比较吃力,但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思路非常敏捷,观点也依旧鲜明。如今我还保留着那天他给我写的纸条,关心学校和院里的情况,也谈了不少时政问题。萧老师还特别惦记着我的父亲,为他曾经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还评价我父亲的秘书胡冀燕为人正派,忠心耿耿。2015年9月再次去看萧老师时,他将朋友们专门为他80岁生日和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制作的画传赠给我们,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合影留念。如今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萧灼基老师画传封面
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与萧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

  萧老师去世后,他的老同学,著名外交与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高级研究员俞邃先生与我在微信中谈到萧老师“博学多才,勤奋笔耕,成就不凡,且为人豪爽坦诚,发表观点时锋芒外露”,个人感觉这几个字生动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的确,萧老师个性鲜明,是一个敢于直言且不畏人言,甚至明知有些观点可能会招来批评和非议,也仍然敢于公开表达的人。据他自己说是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处于宽容、宽松的环境下,因此敢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大胆探索,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我很喜欢他为人的四个原则“真理无国界、科学无禁区、探索无止境、争鸣无尊卑”,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萧老师送我们的画册中,收录着董辅礽老师书赠的条幅“有是非之辩,无名利之争”。原文出自杜牧洛阳长句中的“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意思是指心情与自生自长的春草一样悠闲自适,是非名利的纷扰变得若有若无。但在这个题词中,却被董老师赋予了更为积极的意义。董老师之所以专门写这十个字与萧老师共勉,说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经济学家的品格和风骨。董辅礽老师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指出 “保身” 和 “守身” 的区别,保身是不同流合污,出发点是保全自己;而守身则是坚守节操。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能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方向,是对能否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如今,包括萧老师在内的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对我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老一代经济学家相继离我们而去,似乎带走了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尽管他们性格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的信念、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否在我们这代人传承下去,我们的后辈又会是怎样的一代人,都还需要拭目以待。

  最后,以我们班微信群里同学们写的两条挽联送别萧老师,也表示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永久的怀念(挽联承载了某种文化和精神,是概括逝者品格和表示哀悼之情的很好形式。可能是因为送花圈的人太多,来不及抄写,今天看到许多挽联被“萧灼基老师千古”所替代,多少有些遗憾):

  研马列经典,谋国家复兴,学以致用堪为典范;溶百家之论,倡兼收并蓄,经世济民当作大师!(81政经班同学张志刚作)

  马列经典改革前沿聆听教诲,大师风范音容笑貌永驻心间。(81政经班同学刘能元作)

  作者:于小东   北京大学《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

  2017年11月20日

责任编辑:帅可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