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美联储加息25基点 预计今年还会再加一次
美联储加息25基点 预计今年还会再加一次

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从0.75%-1.0%上调至1.0%-1.25%。美联储维持了近来每隔三个月加息1次的节奏,这是美国央行当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内的第2次加息。[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2:11
美联储宣布将以量化渐进方式缩表
美联储宣布将以量化渐进方式缩表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18:06
华尔街普遍预计联储9月将优先缩表而不是加息
华尔街普遍预计联储9月将优先缩表而不是加息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18:16
美联储政策声明全文:今年开始缩表
美联储政策声明全文:今年开始缩表

会后声明表示,就业市场继续增强,今年迄今经济活动一直都在温和上升;就业增长自年初以来有所慢化,但平均而言一直都很稳健,失业率下降。声明同时表示,FOMC目前预计将从今年开始实行一项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计划,前提是经济形势的发展大体上符合预期。[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2:47
美联储加息中国未跟进 增长放缓央行紧缩意愿不足
美联储加息中国未跟进 增长放缓央行紧缩意愿不足

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有600亿逆回购到期,净投放900亿元。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和2.75%,与上期持平,未受美联储加息影响。[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10:34
美联储耶伦发布会必读:预计今年内能启动缩表
美联储耶伦发布会必读:预计今年内能启动缩表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5:20
邓海清: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才是明智之举
邓海清: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才是明智之举

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此次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值得商榷![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6月15日  10:46
数据显示我大A无惧美国加息 一文看懂加息的各种影响
数据显示我大A无惧美国加息 一文看懂加息的各种影响

每逢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资本市场都是“心惊胆战”,近年来A股对美联储加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详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7年06月15日  09:47
新华社:美联储如期加息 中国可巧妙应对
新华社:美联储如期加息 中国可巧妙应对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总体趋稳,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美联储加息对中国汇率、贸易及货币心理预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可控。[详情]

新华网|2017年06月15日  10:32

市场影响

美股收盘:联储加息合预期 道指再创新高
美股收盘:联储加息合预期 道指再创新高

美股周三收盘涨跌不一,道指再创历史新高。美联储宣布加息,并表示将从今年开始缩表。美联储主席耶伦下调了对未来通胀率与失业率的预期。[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4:15
离岸人民币在美联储加息日剧烈波动
离岸人民币在美联储加息日剧烈波动

离岸人民币(CNH)周三纽约交易时段基本追随美元指数走势,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跳水,回吐早盘大部分涨幅。[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5:48
美联储加息并公布缩表计划 美元从七个月低位反弹
美联储加息并公布缩表计划 美元从七个月低位反弹

美联储在结束两日政策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指出,他们认为近期经济数据疲弱只是暂时的,预期会继续升息。[详情]

FX168|2017年06月15日  06:58
美国国债上扬 耶伦鹰派讲话导致升幅缩减
美国国债上扬 耶伦鹰派讲话导致升幅缩减

美国国债上扬,但在耶伦鹰派基调的新闻发布会后缩减升幅。耶伦坚持强调不对几个通胀数据过度反应的重要性,并表示让美联储和市场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也是健康现象。[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6:13
金价周三收高0.6% 6日来首次上涨
金价周三收高0.6% 6日来首次上涨

黄金期货价格周三收高0.6%,为6个交易日以来首次收高。黄金收盘时美联储尚未公布货币政策结果,但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宣布加息。[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2:23
周三美国原油收跌3.7% 汽油跌4.5%
周三美国原油收跌3.7% 汽油跌4.5%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3:25

各方观点

杨德龙:美联储如期加息对A股影响有限
杨德龙:美联储如期加息对A股影响有限

美联储加息对A股的影响不大,A股还是延续结构化行情,大、中、小盘先后依次见底回升,业绩为王的选股思路短期内依然不变。一些二线蓝筹股和优质成长股可能接过上涨接力棒。在全球股开启牛市模式背景下,A股市场不会在底部太久。[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6月15日  09:15
任泽平:美联储加息 央行再度跟进可能性下降
任泽平:美联储加息 央行再度跟进可能性下降

新浪财经|2017年06月15日  09:17
华尔街分析师:联储“鸽派加息” 缩表影响有限
华尔街分析师:联储“鸽派加息” 缩表影响有限

美联储维持了近来每隔三个月加息1次的节奏,这是美国央行当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内的第2次加息。美联储还宣布,将从今年开始缩减所持国债和其它证券规模。[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6月15日  05:51
高盛:美联储料将于9月开始缩表 12月再次加息
高盛:美联储料将于9月开始缩表 12月再次加息

美联储如预期将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经济预期总结中的点阵图继续显示,2017年和2018年将加息三次。[详情]

FX168|2017年06月15日  07:41
工银国际:今年美联储将以加息作为退出宽松途径
工银国际:今年美联储将以加息作为退出宽松途径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日趋稳固和通胀预期的日渐抬升,美联储加速退出货币宽松已成大势所趋。在这一进程中,如何择时削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并使之与常规利率工具合理搭配,将是亟待解决的政策难题。[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06月15日  04:14
新兴市场股市表现靓丽 不惧美联储紧缩周期?
新兴市场股市表现靓丽 不惧美联储紧缩周期?

   众所周知,美联储的数次加息或会为新兴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但美联储的本次加息周期却异常温和,新兴市场股市表现优于标普500指数。 理论上讲,美联储收紧政策或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 从理论上讲,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时,随之而来的高利率和美元升值将会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伤害。这通常是由于较高的借贷成本或难以偿还现有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更大的压力是,那些担心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从新兴市场资产中撤出资金。 美元走强也会压低大宗商品价格,这将令资源依赖型经济体承压。因此,按照上述理论,美联储收紧政策应该伴随着新兴市场股票的疲软。 为何新兴市场股市在本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中表现出色? 但这种理论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根据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 Funds)的数据,新兴市场股票在1993年至2000年的紧缩周期中表现良好,在2004年至2007年的紧缩周期中亦表现良好。 据FX678观察,在美联储的本次紧缩周期中,新兴市场的股票表现尤其出色。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尽管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以来已四次加息,但债券收益率和美元汇率走低,令市场感到意外。 在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自2006年以来首次加息时,美元指数上涨0.07%至98.58。自那时以来,美元汇率一直在下跌。 据悉,因美国经济数据迅速改善,以及市场对美国新一届政府实施财政刺激政策的预期。2016年美元指数曾一度反弹至103,录得十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到了今年6月,美元回吐了自特朗普(Donald Trump)胜选以来的所有涨幅。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新兴市场指数EEM今年迄今累计上涨14%,过去18个月累计上涨26%。标普500指数今年迄今累计上涨8.6%,过去18个月累计上涨21%。 但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的分析师表示,助推新兴市场股市上涨的不仅仅是美元走弱,而且也是因为这些经济体相当多元化,并依赖于不同的因素。 美元走强仍将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挑战 尽管如此,美元走强仍将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挑战。 然而,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外汇策略全球主管Marc Chandler表示,他仍看好美元。 Kleintop指出,若美元升值,那么新兴市场股市目前的强劲涨势将暂停。美元疲软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然而,这一趋势可能是暂时性的现象。因为美联储加息或刺激美元上涨,从而令新兴市场货币面临贬值的压力。[详情]

汇通网 | 2017年06月16日 16:51
未加息钱却更紧:SHIBOR创年内新高 同业存单利率创纪录新高
未加息钱却更紧:SHIBOR创年内新高 同业存单利率创纪录新高

  来源:华尔街见闻 虽然昨日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后,中国央行未像3月一样调高逆回购及MLF利率,但市场利率却还在上行。 从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数据看,昨日,除了三个月期SHIBOR下跌1.03个BP(近2个月来首度下行),其他期限SHIBOR仍保持连涨趋势,2周、1个月、6个月等多项期限SHIBOR昨日均创年内新高。 此外,媒体统计显示,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同业存单,单周发行量及发行利率均创历史新高:截至周四已公布同业存单发行计划7584亿元,1个月及3个月AAA级同业存单收益率曲线一度突破5%。 目前,中国同业存单存续未到期余额近8.3万亿元,对于银行负债稳定的意义重大。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祥娟向媒体表示,虽然同业存单利率很高,但银行还是得发,因为其他渠道很难替代,还是要靠发存单应对流动性风险。虽然央行呵护流动性、安抚市场,但6月底资金融出意愿下降,推动同业存单利率创新高。 除了市场利率凸显出“钱紧”,不少交易员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前一段时间资金面刚有所缓和,美联储加息让资金面明显又收紧,借钱不容易了。 财富证券某交易员表示: 周四借钱明显比前一日难借,利率也升高了,借的七天的利率在3.9%左右,涨价不少。但这并不是最难借的,跨月的资金最为紧缺,21天的资金目前询价都在6%左右,28天期的在5.8%左右。 东部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也表示: 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交税的因素,但业内更多声音认为昨日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影响了市场情绪,带动利率上行,银行钱出的很少。该人士指出,从加权利率看虽然上行不多,但供不应求,很多资金是加点出。 市场利率易上难下 华尔街见闻昨日文章提到,央行短期内不上调公开市场利率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一行三会”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只是放缓节奏,防止金融市场过于剧烈波动,并非是要半途而废。因此在度过当前较为敏感的半年末时点后,央行政策可能又会趋向边际收紧一些。 而且从逆回购利率随行就市的角度来看,上调仍有空间。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7天期回购利率(DR007) 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 华创债券团队在研报中指出,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 对于同业存单利率,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在报告中表示: 同业存单发行人陷入“囚徒困境”——不调高利率就可能被其他银行抢走资金额度,调高利率会使得负债成本上升。只要有少数银行上调了同业存单利率,就会使得存单发行利率出现整体抬升,最终导致发行利率易上难下。[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6月16日 09:39
华商张博炜:美联储如期加息 6月资金紧平衡态势持续
华商张博炜:美联储如期加息 6月资金紧平衡态势持续

  华商基金张博炜:美联储如期加息  6月资金紧平衡态势仍将持续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在结束了两天的6月会议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1.25%。这是美元自2015年开始加息以来的第四次,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 根据美联储当天公布的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 华商基金策略研究员张博炜对此表示,受14日美国早盘公布的经济数据不佳及美共和党政要受枪击引起的避险情绪驱动,避险资产普遍受到追捧,黄金一度表现强势,美国债收益率明显走低,美元指数一度创下今年以来新低。但在耶伦讲话期间早盘的波动开始逐渐收敛。此次美联储虽如预期内进行了加息操作,但会议基调明显偏鹰,市场原本预计疲弱的通胀及经济数据可能会影响美联储对未来加息或是缩表的态度,但美联储略显意外的上调了今年的GDP增速至2.2%,同时表示对近期略显疲弱的通胀数据也不是很担忧,认为当前的通胀数据有噪声。 “美联储推出了今年内可能开始实施的缩表计划,也略让市场感到意外。” 华商基金张博炜认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的总缩表规模在2-2.5万亿美元,按照这一缩表计划,美联储在2021年底才能完成整体的缩表计划,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且美国仍处在加息周期之中,若缩表速度过快叠加加息的影响,一旦未来核心通胀继续走弱,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层面将面临被动,因此可以看到目前披露的缩表计划是相对谨慎的。 国内方面,3月中旬美国加息之后央行随即进行了政策利率的跟随调整,考虑到当前市场对于季度末流动性紧张的担忧情绪,此次美联储加息后央行并没有立即跟进,当天进行了1500亿的逆回购操作,其中包含28天的跨季资金,考虑到当天的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当日实际净投放300亿,本周已经实现累计1000亿的净投放规模,呵护市场的态度较为明显。 “考虑到当前处于半年末及MPA考核的关键时点,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的考虑,预计央行短期内不会进行政策利率的调整,6月资金紧平衡的态势仍将持续,从流动性角度出发短期出现大幅波动的概率较小,资金面的平稳预期有利于市场对当前债市的做多热情。” 华商基金张博炜分析说。 以上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6月16日 08:03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 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 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 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李国辉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公布了明确的缩表细节。 随后,美元指数继续在97左右低位振荡。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表示,市场对美联储此次加息已有充分预期,此次加息不会对美元指数有明显的推动或下拉作用。 人民币方面,6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852,较上日中间价升值87个基点,为近7个月以来新高。早盘人民币一度涨近百点,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30分收盘价报6.7975,较上一交易日跌5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刘健表示,美元指数保持低位振荡,加之央行在中间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贬值预期明显减弱。近日,欧央行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外储,也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企稳。 国内市场平稳应对 国内货币政策方面,6月15日我国央行并未跟随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利率。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50亿元7天期、40亿元14天期和6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持平于2.45%、2.60%和2.7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目前国内上调基准利率加以应对的可能性不大,上调流动性调控工具的操作利率也会比较谨慎。 “通常开放经济体应对美国加息有两种主要办法:同步加息或本币贬值。但前提是开放经济体,而我国目前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美国加息的影响对我国的冲击本就有限,且加息已提前预期,对美元指数影响不大,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企稳,国内运用加息和本币贬值去应对美国加息的必要性不足。”陈冀说。 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M2同比增长9.6%。其中,金融体系持有的M2仅增长0.7%,比整体M2增速低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5%,比整体M2增速高0.9个百分点。陈冀认为,强监管下表外、同业等业务收缩以及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使得货币派生能力下降而拖累了M2增速。可见,金融去杠杆初显成效。 “不过M2增速放缓提前‘破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预期产生了短期超调的反应。”陈冀说。 年初至今,市场利率已经上升不少,目前一年期SHIBOR利率仍高于基准利率。陈冀表示,近期为稳定市场流动性和应对国内二季度末可能出现的流动性跨季紧张,货币当局已经提前进行28天期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了。由此可看出,金融去杠杆方面的监管措施将更加协调、更有节奏地推进。 另有市场分析认为,管理层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原因有三:一是国内市场利率已经提前抬升;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收紧;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缩表”可能性不大 对于美联储缩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其必要性主要是源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过于庞大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会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美联储有强烈动机进行缩表。 伴随着美联储缩表,我国央行“缩表”曾一度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今年一季度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连续两个月收缩,共计1.1万亿元。 事实上,所谓“缩表”主要是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从1月的9.13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8.07万亿元,降幅为1.06万亿元,占总资产收缩规模的97%左右。此外,外汇占款的减少是近年来的大趋势。负债端上,主要是储备货币和政府存款的减少。其中,储备货币从1月的30.78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30.24万亿元,减少了0.54万亿元,政府存款从3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2.4万亿元,减少了0.6万亿元。 范若滢表示,本轮央行“缩表”资产端的主要贡献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更多体现了央行的主动性,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方向一致。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反映的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的资金量。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实施中性适度的货币政策以配合去杠杆、抑泡沫的顺利进行,通过抛售债权、回笼货币,主动减少资金投放量、降低市场流动性。 不过,4月末数据显示,央行资产负债表再现扩张态势。截至4月末,我国央行总资产为34.13万亿元,相比3月末上升3943.17亿元。 范若滢认为,短期内央行进一步“缩表”的可能性不大。货币政策需要在去杠杆、稳增长和维护流动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6月16日 07:43
中欧基金:美联储“缩表”进程或成新焦点
中欧基金:美联储“缩表”进程或成新焦点

  中欧基金:联储加息预期提前消化 “缩表”进程或成新焦点 美国当地时间14日,美联储在结束了两天的6月会议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后的联邦基金利率为1.25%。这是美元自2015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的第四次调息,也是今年来的第二次加息。 中欧基金认为,本次美联储加息在市场的预期之中,从海外市场表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来看,前期已经消化了此次加息预期。未来,美联储加息或将成为常态,在加息次数符合市场预期的情况下,其对市场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如果加息次数超预期,则可能对市场造成短期内的冲击。 与此同时,美联储缩表的进程或将成为新的焦点。中欧基金认为,年内首次缩表的时间和加息次数是否超预期会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变量,一旦缩表窗口打开,每次缩表的规模和影响也可能逐步加大。目前,央行表示暂时维持公开市场利率不变,但未来是否会开启加息通道,在何时开启通道,都值得投资者关注。[详情]

新浪财经 | 2017年06月16日 07:02
央行未跟进美联储加息利好债市 下半年慢牛可期
央行未跟进美联储加息利好债市 下半年慢牛可期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再度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1.25%。当日,中国央行并未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利率,7天、14天、28天操作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45%、2.60%、2.75%。 “此次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并未跟随美联储6月加息而进一步提高,对债市存在着重大利好。”对此,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2017年债市将“先苦后甜”,下半年迎来震荡慢牛行情。 6月15日,10年国债和10年国开收益率保持平稳,短端利率债收益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亦整体下行,其中中低等级城投下行明显,中债城投债收益率曲线(AA)2年期下行10BP至5.26%的水平,3年期下行5BP至5.41%的水平。 “4月以来这一波调整已经逐渐进入尾声,接下来得看基本面和监管政策的走向。”华南某银行资管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10月底以来,债市经历三波较大调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较去年10月底大幅上行了超过80BP至近期的3.6%左右,目前债市“正在筑底,具体修复的程度,估计得看接下来的基本面和监管政策走向。” 1年期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 5月中旬,颇为诡异的“M”型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市场上出现,3Y和7Y国债中标利率明显高于5Y和10Y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国债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倒挂的现象便成为常态;6月15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报收3.5941%,与10年期的3.5554%倒挂。 实际上,6月8日起,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即开始连续倒挂,幅度最大时达到7个BP。这一倒挂现象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3年6月。 “6月以来政策调整出现边际放松的迹象,央行续作了MLF,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了流动性,银监会也对银行自查给了宽限期,所以逐渐出现长端收益率下行的情况。”北京某公募基金投研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 公开数据显示,10年国债收益率从6月12日起逐步回落至3.6%以下,目前保持在3.55%左右,相比5月23日3.6725%的年内高点,已大幅回落。 “我们认为短期内监管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短端利率之前存在超调,接下来应该会逐渐回落,倒挂现象会被消除。”上述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去年底至今,短端利率上行幅度均超过100BP。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中国央行并未跟随美联储的加息步伐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行调整。 “鉴于短期债券收益率相比于基本面、国内基准利率和海外利率都有所超调,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来引导短端利率上升的意义已经不大。”中金公司固收团队表示,去年10月至今,国债1Y调整幅度达150bp至3.60%、国开债1Y上行190bp至4.19%,股份制银行3M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行200bp至4.90%,但同期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利率上调仅20bp。 债市转牛空间有限 “目前,短端的机会应该会比较确定一些,因为利率倒挂的情形不可能持续太久。”前述华南某商业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现阶段短期限国债机会好于长期国债。 “长端利率是否会下来,我们接下来主要看经济基本面。”上海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得比较明显”,经济的探底,或导致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有所松动,“但可能还需要观察三季度的情况才好判断。” “我们判断,债市正在筑底,下半年牛市应该会慢慢回来。”该保险业人士说,“但我们现在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大举入场。” 而邓海清则认为,从经济数据来看,5月工业增加值数据、PMI数据、进出口数据等再次走好,反映经济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认为经济“二次探底”将为债市走好提供支撑的观点,得不到支撑。 邓海清强调,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 “监管呵护只是短暂的,但各部门之间加强监管协调,不因为监管竞赛而导致新的风险,应该会是底线。”前述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由于金融去杠杆的计划尚未完成,未来货币政策易紧难松,债市“即使由熊转牛,空间可能也会比较有限。” 对于债市下半年的上涨空间,中美利差是市场常用的判断依据。 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综合反映了中美经济和货币环境差异,因而常用来衡量中美利差。据长江证券宏观团队统计,2011年之后,中美利差变化相对平稳,均值在140BP左右,近两年略有缩窄,均值在110BP左右。 目前,美国经济稳步复苏、货币政策处于加息通道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10年国债的下行空间。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中枢或在2.3%-2.4%之间。”长江证券宏观团队判断称,在国内需求相对平稳、货币环境维持中性略紧的背景下,国内债市或难出现趋势性机会,“下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或在3.4%-3.5%之间。” “由于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预期过度悲观,存在修正的可能,以及央行不可能重回2015年-2016年的明显宽松时代,债券市场只能是慢牛,而不会是疯牛。”邓海清称。[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6月16日 06:43
多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引争议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6月16日 06:18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淡定 企业居民换汇热情不高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淡定 企业居民换汇热情不高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为何淡定?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这次,我决定不再跟着美联储走。”一位国内投资者坦言。 过去两年,每逢美联储加息,他就前往银行换汇2万-3万美元规避人民币汇率下跌风险。但是,6月15日美联储再度加息25个基点,并宣布相对激进的年内缩表进程后,他却选择“不为所动”。 究其原因,近期人民币汇率似乎“无视”美联储鹰派加息缩表的利空效应,走在企稳反弹的轨道上。 6月15日当天,中国央行上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87个基点,报6.7852,为去年11月以来的新高。截至15日20时,境内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CNY)徘徊在6.8020附近,离4月以来的最低点6.9107依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这导致企业居民换汇热情并不高。”多位银行人士透露。6月15日当天银行营业部换汇额度基本与平时相差无几,没有出现此前美联储3次加息所涌现的换汇高峰。 “其实,美联储6月加息与激进缩表进程,都在市场预期之中。因此即便美联储此次释放近期最强的收紧货币政策声音,也难以激发买涨美元热情。”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联储加息前,受到美国公布疲软的CPI数据冲击,美元指数一度跌至年内低点96.32一线。截至15日20时,美元指数受益加息缩表利好效应,小幅反弹在97.28附近。 “目前买涨美元的主要力量,主要来自日元套利交易。”前述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由于日本央行延续宽松货币政策,让日本投资者意识到美元日元之间的利差进一步扩大,纷纷借入日元兑换成美元资产套取更高的利差收益。不过,日本买盘未必能彻底扭转近期美元疲软的走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6月15日举行的2017年国际先锋理财机构高峰论坛间隙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目前支撑美元上涨的因素正在消退,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双向波动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人民币未现沽空 “现在参与沽空人民币的国际投机资本明显底气不足。”多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向记者坦言,原先他们预计,在5月底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后,这些国际投资资本会卷土重来,借助美联储此次释放近期最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信号,趁机沽空人民币收复部分失地。 但是,在美联储宣布6月加息与年内缩表后,整个人民币外汇市场似乎显得格外平静,几乎没有出现沽空人民币的大单。 “主要是央行大幅上调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让国际投机资本意识到中国相关部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决心。”这些外汇交易员向记者透露。不少国际对冲基金仅仅象征性地加大沽空人民币头寸,其沽空人民币交易量不足此前美联储前3次加息期间的30%。 在他们看来,这背后,是三大因素迫使国际投机资本不得不打了“退堂鼓”:一是中国近期去杠杆政策导致资金拆借市场利率走高,很大程度抵消了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利差缩水效应,具体而言,当前中美利差依然维持在130个基点左右,处于历史最高区间,迫使很多押注中美利差缩水而沽空人民币套利的国际资本选择观望;二是不少国际投机资本意识到中国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决心;三是中国经济近期好转,令人民币企稳反弹拥有更强的基本面基础。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不少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将沽空人民币头寸迁移到年底,即买入12月底到期,执行价格在6.85上方的人民币沽空远期期权合约。究其原因,他们押注美联储提前采取激进缩表进程,可能会触发美元意外反弹上涨。 6月15日美联储在加息同时宣布具体的年内缩表规划。不过,美联储并未给出具体的缩表启动时间。高盛发布最新报告预测,美联储会在9月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12月再加息一次。这与市场此前预期的9月加息、12月缩表有所不同。 “若美联储先缩表再加息,将导致美元拆借市场利率出现更高涨幅,带动美元利差优势扩大而走强。”对冲基金Charles Schwab资深固收策略师Kathy Jones向记者分析说。这或许对美元构成某种短期利好,却难以改变美元中期相对疲软的走势。毕竟,特朗普政府不希望看到美元走强导致贸易赤字扩大,导致对冲基金们不愿投入更多资金押注美元上涨。 鹰派加息触发美国经济收缩隐忧 令市场颇为惊讶的是,面对美联储此次发出最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信号,全球金融市场竟选择“用脚投票”。 在美联储6月加息铁板钉钉的情况下,美国国债收益率未能如市场预期般出现上涨,反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去年11月以来最低的2.122%,2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刷新6月6日以来的最低点1.278%,令两者息差跌至去年9月1日以来的最低值——80个基点。 “一方面美国5月核心CPI环比增速创24个月新低,引发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套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对冲基金认为美联储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步伐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提前买入美国国债避险。”多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直言。 美国Janus Capital基金经理、有着“债王”之称的格罗斯明确表示,如果美联储基准利率最终涨至3%-3.25%,按照当前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这将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在他看来,考虑到美国名义GDP增速低于4%,加之美国通胀率可能低于2%,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不应突破1.5%-1.75%。 这意味着,美联储很可能难以兑现今年再加息一次、明年加息三次的预期。 多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直言,这也是不少对冲基金敢于逆势买入美国国债的根本原因之一。尤其是美联储承认未来美国通胀会下降,让他们更加笃定美联储很难兑现当前的收紧货币政策步伐。其结果是,当市场预期与美联储自身加息步伐节奏再度出现偏差,势必导致所有金融资产估值又将重新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避险投资品种——黄金反而没能赢得对冲基金的青睐。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缩表后,COMEX黄金期货主要合约价格一度大跌20美元,截至15日20时,徘徊在1256.8美元/盎司附近。 在多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看来,这背后,是市场认为美联储鹰派加息步伐将给美元汇率带来某种支撑,因此纷纷抛售黄金获利了结。但这不等于对冲基金开始力挺美元,当前市场的聚焦点,正从美联储鹰派加息缩表,转向9月美国政府关门风波等风险因素,以便准确评估美联储的激进收紧货币政策将在多大程度触发美国经济衰退。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6月16日 05:36
美联储首次推出加息+缩表组合拳 背后原因是什么
美联储首次推出加息+缩表组合拳 背后原因是什么

   联储首次推出加息+缩表组合拳 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新路径 特派记者 张涵 纽约报道 编者按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这是美国央行当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内的第2次加息。与此同时,美联储指出今年内将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超出市场预期。上述两项措施释放了最强的收紧货币政策信号。 但从当日市场反应来看,美元指数并没有明显上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下跌,人民币汇率反而出现升值……这些表现和美联储加息缩表两大举措似乎相悖。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央行、欧洲央行、中国央行如何应对美联储的加息缩表?持有相关头寸的居民及企业怎么办?本专题将展开分析。 尽管出现多个黑天鹅事件,全球经济仍然处在金融危机后最强劲的增长阶段。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借此时机,首次提出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的计划,开启了继加息之后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新路径。 在两天的政策会议后,当地时间6月14日下午,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利率区间升至1.00%-1.25%。与此同时,美联储宣布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细节,首先设定一个每月100亿美元的限额,然后将限额提高至每月500亿美元。 尽管未能具体说明缩表时间,但美联储在公布这一重大政策变化时非常坚决。“我们可能会相对较早地开始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华盛顿召开的记者会上称。 发布会后,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很可能在9月份宣布启动缩表。这将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的首次反向操作:过去10年,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扩大逾10万亿美元,至15万亿美元。 尽管市场人士均认可缩表的必要,但同时推出加息和缩表计划仍然使得全球市场担心,这一轮双政策组合拳将会带来怎样的市场影响。 “我们看到本次耶伦的表态比较温和,缩表的启动规模并不大,加息的情况也要等着看下一步的数据。” 国际大型保险集团AIG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他表示,目前美联储的决议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将改变全球资金走向。 截至发稿,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可能在9月再次宣布加息。据CME FedWatch测算,联邦基金期货表明交易员预计美联储12月加息至1.25%~1.5%的概率为46%,与上日晚些时候基本持平。 “退到幕后”的缩表计划 作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早在2010年,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就曾公开表示希望在任内帮助美联储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但由于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当他2014年1月底卸任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在执行中。 到2014年10月底,美联储主席耶伦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金融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约4.5万亿美元。此后,美联储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保持金融环境宽松。 针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反应,耶伦在发布会上强调,美联储缩表是渐进的、可预期的、行得通的。耶伦表示,公布计划细节是为了让市场提前做好准备,等真正开始“缩表”时,市场将平静以待。 “希望缩表能够在调控的背景中默默进行,不会受到太多市场关注。”耶伦表示。 莫恒勇认为,从目前公布的细节看,与此前一次就万亿的资产购买计划相比,此次缩表规模非常小,以至于短期效应不会过于明显。 与此同时,美联储也通过多种渠道为缩表提供了准备。 随着美国经济回到稳步复苏轨道,就业市场增长强劲,货币政策正常化逐渐提上日程。2015年12月,美联储终于启动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此后,又分别于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三度加息。由于加息节奏相对缓慢,预期管理顺利,市场反应整体平静。 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摆脱接近零的超低区间,为美联储赢得一定的降息空间以备不时之需,也使美联储能充分酝酿“缩表”,推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耶伦的任期至明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会提名新的美联储主席人选,为确保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耶伦可能更倾向于今年尽早落实“缩表”计划和达成决策共识。 美联储已加息三次,但没有引发经济和金融方面明显震荡;其即将开始的缩表计划目前也尚未给美国债市造成不稳。 在美联储发布会后,美国股市、全球汇市并未出现剧烈震荡,而债市收益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 低通胀下的加息路径猜想 缩表之外,市场的另一大关注点为加息。美联储在此次加息外,确定了未来继续保持加息的路径:今年预计再加息一次,明年三次。 但美联储的这一决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议息决议公布之前,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前月下滑0.1%,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仅仅上涨1.7%,低于前月的上涨1.9%。 这已经是通胀指数年内第二次下滑,市场对未来通胀的走势充满了担忧。 美联储辩称,近期通胀疲软只是“暂时”现象,但美联储官员还是下调了对今年通胀的预期:通胀同比增长率到2018年底将达到2%的目标水平。现在预期剔除食品和能源的物价今年将上升1.7%,3月时预期升幅为1.9%。 美国通胀及消费数据让外界高度质疑,美联储是否能够真正达成所预估的3%中性利率水准。 “前几次升息的滞后效应还没有显现,升息对消费者支出的影响要完全显现平均需要18个月时间,再加上减税政策推迟、潜在的保护主义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意味着‘顶点’利率水平会低于2%。”Hermes投资管理集团首席分析师Neil Williams在美联储升息后表示。 此外,自美联储3月升息以来,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外界对特朗普政府能否实施刺激性支出或减税政策的信心已经大幅降低,而这些措施的作用将远不止推高股价。 “过去四个月失业率降了0.5个百分点,但美联储现在预期今年剩下时间不会再下降。这根本不合理,可能得在9月修正。”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Ian Shepherdson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莫恒勇表示,未来美联储的政策路径的根本目标为通胀数据。“加息和缩表的前提都在于通胀不能继续下滑。如果通胀数据显著下滑,应该就不会缩表。” 莫恒勇预计,如果美国经济和通胀情况好转,9月缩表、12月加息是可能的组合。但如果通胀还没有明确回升,美联储很有可能将12月的加息挪到明年。原因在于如果一旦9月开启缩表,那么实际上已经在开始紧缩;如果通胀继续下行,美联储将更不具备12月加息的可能。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6月16日 05:36
多期限SHIBOR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多期限SHIBOR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多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引争议 本报记者 侯潇怡 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启动今年的第二次加息:提高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从1%至1.25%。 与三月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脚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同,本次央行没有提高逆回购中标利率。 央行在15日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表示,为了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开展7天、14天、28天共计1500亿逆回购操作,结合当日到期量,净投放900亿元,各期利率均与此前持平。 而从6月15日市场资金面的反馈看,不少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一段时间资金面刚有所缓和,美联储加息让今日资金面明显又收紧,今天借钱不容易。” 资金利率普遍上涨 虽然央行公开市场保持净投放,但从SHIBOR数据看,除了三个月期SHIBOR下跌1.03个BP(近2个月来首度下行),其他期限SHIBOR仍保持连涨趋势,2周、1个月、6个月等多项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财富证券某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天借钱明显比昨天难借,利率也升高了,今天借的七天的利率在3.9%左右,涨价不少。但这并不是最难借的,跨月的资金最为紧缺,21天的资金目前询价都在6%左右,28天期的在5.8%左右。” 东部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交税的因素,但业内更多声音认为今天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影响了市场情绪,带动利率上行,银行钱出的很少。该人士指出,从加权利率看虽然上行不多,但供不应求,很多资金是加点出。 华南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表示,隔夜资金今天3.2%借到的,差不多加点30BP。明天的MLF到期,是否续作市场也在继续观望,目前难说明天资金面情况能否有所缓解。 而对于三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的逆势下行,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财经青年学会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个月期虽然不是标志性数据,但此番下行,应该存在当前流动性有所改善的利好带动以及短期交易层面偏乐观的双重因素影响。 而对于未来资金面情况,熊园指出,当前央行有意平稳市场流动性,利率短期内不会大幅上行。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市场对于此次央行是否会调高逆回购及MLF利率也关注较多。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央行不跟随加息完全符合预期。目前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中美利差虽有所缩小,但是仍高于130BP,处于历史高位。外汇占款降幅不断收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资本流动改善,无需央行被动加息。 明明还指出,从6月15日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看,去杠杆政策取得积极效果。在渐进去杠杆的政策要求下,央行也无需继续加息,以避免市场出现超调。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本次央行不跟随加息值得商榷。 邓海清表示,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DR007,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2.45%,上调利率不会引起金融过度反应;且债市表现良好,近一个月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降近10BP,债市对上调OMO利率有一定的承受力。而人民币汇率已经稳定的前提下,汇率不再是央行核心变量,缩窄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才是关键;面临全球央行流动性拐点,再叠加中国经济企稳、5月以来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央行应该保证货币政策的全球同步性。 华创债券宏观分析师吉灵浩表示,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对国内而言,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将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持续的约束,央行仍有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利率的压力。 吉灵浩指出,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 各国央行如何应对? 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资本流动控制下,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市场的传导渠道并不直接,加之目前宏观去杠杆持续推进,市场本身就存在紧缩预期,资金面一直维持紧平衡。而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其影响被市场消化了。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在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稳定,从6月6日MLF利率与上期持平看,央行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 而从日本、欧洲央行政策会议目前风向看,日本、欧洲货币政策也都将不跟随加息,大概率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据摩根大通统计,日本央行5月份只买了7.89万亿日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国债。若不计到期债券,这是2014年10月以来的最小购债规模。 6月15日,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25%和4350亿英镑资产购买规模不变,同时维持100亿英镑企业债购债规模不变,均符合预期。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此番加息是靴子落地,对全球市场影响有限。日本、欧洲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6月16日 05:36
新兴市场股市表现靓丽 不惧美联储紧缩周期?
新兴市场股市表现靓丽 不惧美联储紧缩周期?

   众所周知,美联储的数次加息或会为新兴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但美联储的本次加息周期却异常温和,新兴市场股市表现优于标普500指数。 理论上讲,美联储收紧政策或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 从理论上讲,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时,随之而来的高利率和美元升值将会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伤害。这通常是由于较高的借贷成本或难以偿还现有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更大的压力是,那些担心新兴市场货币贬值的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从新兴市场资产中撤出资金。 美元走强也会压低大宗商品价格,这将令资源依赖型经济体承压。因此,按照上述理论,美联储收紧政策应该伴随着新兴市场股票的疲软。 为何新兴市场股市在本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中表现出色? 但这种理论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根据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 Funds)的数据,新兴市场股票在1993年至2000年的紧缩周期中表现良好,在2004年至2007年的紧缩周期中亦表现良好。 据FX678观察,在美联储的本次紧缩周期中,新兴市场的股票表现尤其出色。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尽管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以来已四次加息,但债券收益率和美元汇率走低,令市场感到意外。 在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自2006年以来首次加息时,美元指数上涨0.07%至98.58。自那时以来,美元汇率一直在下跌。 据悉,因美国经济数据迅速改善,以及市场对美国新一届政府实施财政刺激政策的预期。2016年美元指数曾一度反弹至103,录得十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到了今年6月,美元回吐了自特朗普(Donald Trump)胜选以来的所有涨幅。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新兴市场指数EEM今年迄今累计上涨14%,过去18个月累计上涨26%。标普500指数今年迄今累计上涨8.6%,过去18个月累计上涨21%。 但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的分析师表示,助推新兴市场股市上涨的不仅仅是美元走弱,而且也是因为这些经济体相当多元化,并依赖于不同的因素。 美元走强仍将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挑战 尽管如此,美元走强仍将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挑战。 然而,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外汇策略全球主管Marc Chandler表示,他仍看好美元。 Kleintop指出,若美元升值,那么新兴市场股市目前的强劲涨势将暂停。美元疲软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然而,这一趋势可能是暂时性的现象。因为美联储加息或刺激美元上涨,从而令新兴市场货币面临贬值的压力。[详情]

未加息钱却更紧:SHIBOR创年内新高 同业存单利率创纪录新高
未加息钱却更紧:SHIBOR创年内新高 同业存单利率创纪录新高

  来源:华尔街见闻 虽然昨日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后,中国央行未像3月一样调高逆回购及MLF利率,但市场利率却还在上行。 从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数据看,昨日,除了三个月期SHIBOR下跌1.03个BP(近2个月来首度下行),其他期限SHIBOR仍保持连涨趋势,2周、1个月、6个月等多项期限SHIBOR昨日均创年内新高。 此外,媒体统计显示,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同业存单,单周发行量及发行利率均创历史新高:截至周四已公布同业存单发行计划7584亿元,1个月及3个月AAA级同业存单收益率曲线一度突破5%。 目前,中国同业存单存续未到期余额近8.3万亿元,对于银行负债稳定的意义重大。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祥娟向媒体表示,虽然同业存单利率很高,但银行还是得发,因为其他渠道很难替代,还是要靠发存单应对流动性风险。虽然央行呵护流动性、安抚市场,但6月底资金融出意愿下降,推动同业存单利率创新高。 除了市场利率凸显出“钱紧”,不少交易员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前一段时间资金面刚有所缓和,美联储加息让资金面明显又收紧,借钱不容易了。 财富证券某交易员表示: 周四借钱明显比前一日难借,利率也升高了,借的七天的利率在3.9%左右,涨价不少。但这并不是最难借的,跨月的资金最为紧缺,21天的资金目前询价都在6%左右,28天期的在5.8%左右。 东部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也表示: 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交税的因素,但业内更多声音认为昨日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影响了市场情绪,带动利率上行,银行钱出的很少。该人士指出,从加权利率看虽然上行不多,但供不应求,很多资金是加点出。 市场利率易上难下 华尔街见闻昨日文章提到,央行短期内不上调公开市场利率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一行三会”释放温和去杠杆信号,只是放缓节奏,防止金融市场过于剧烈波动,并非是要半途而废。因此在度过当前较为敏感的半年末时点后,央行政策可能又会趋向边际收紧一些。 而且从逆回购利率随行就市的角度来看,上调仍有空间。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7天期回购利率(DR007) 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 华创债券团队在研报中指出,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 对于同业存单利率,国泰君安分析师覃汉在报告中表示: 同业存单发行人陷入“囚徒困境”——不调高利率就可能被其他银行抢走资金额度,调高利率会使得负债成本上升。只要有少数银行上调了同业存单利率,就会使得存单发行利率出现整体抬升,最终导致发行利率易上难下。[详情]

华商张博炜:美联储如期加息 6月资金紧平衡态势持续
华商张博炜:美联储如期加息 6月资金紧平衡态势持续

  华商基金张博炜:美联储如期加息  6月资金紧平衡态势仍将持续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在结束了两天的6月会议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至1.25%。这是美元自2015年开始加息以来的第四次,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 根据美联储当天公布的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 华商基金策略研究员张博炜对此表示,受14日美国早盘公布的经济数据不佳及美共和党政要受枪击引起的避险情绪驱动,避险资产普遍受到追捧,黄金一度表现强势,美国债收益率明显走低,美元指数一度创下今年以来新低。但在耶伦讲话期间早盘的波动开始逐渐收敛。此次美联储虽如预期内进行了加息操作,但会议基调明显偏鹰,市场原本预计疲弱的通胀及经济数据可能会影响美联储对未来加息或是缩表的态度,但美联储略显意外的上调了今年的GDP增速至2.2%,同时表示对近期略显疲弱的通胀数据也不是很担忧,认为当前的通胀数据有噪声。 “美联储推出了今年内可能开始实施的缩表计划,也略让市场感到意外。” 华商基金张博炜认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的总缩表规模在2-2.5万亿美元,按照这一缩表计划,美联储在2021年底才能完成整体的缩表计划,由于当前美国经济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且美国仍处在加息周期之中,若缩表速度过快叠加加息的影响,一旦未来核心通胀继续走弱,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层面将面临被动,因此可以看到目前披露的缩表计划是相对谨慎的。 国内方面,3月中旬美国加息之后央行随即进行了政策利率的跟随调整,考虑到当前市场对于季度末流动性紧张的担忧情绪,此次美联储加息后央行并没有立即跟进,当天进行了1500亿的逆回购操作,其中包含28天的跨季资金,考虑到当天的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当日实际净投放300亿,本周已经实现累计1000亿的净投放规模,呵护市场的态度较为明显。 “考虑到当前处于半年末及MPA考核的关键时点,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的考虑,预计央行短期内不会进行政策利率的调整,6月资金紧平衡的态势仍将持续,从流动性角度出发短期出现大幅波动的概率较小,资金面的平稳预期有利于市场对当前债市的做多热情。” 华商基金张博炜分析说。 以上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 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 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 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李国辉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公布了明确的缩表细节。 随后,美元指数继续在97左右低位振荡。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表示,市场对美联储此次加息已有充分预期,此次加息不会对美元指数有明显的推动或下拉作用。 人民币方面,6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852,较上日中间价升值87个基点,为近7个月以来新高。早盘人民币一度涨近百点,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30分收盘价报6.7975,较上一交易日跌5个基点。 “人民币汇率短期企稳态势不变。”刘健表示,美元指数保持低位振荡,加之央行在中间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贬值预期明显减弱。近日,欧央行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外储,也有助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企稳。 国内市场平稳应对 国内货币政策方面,6月15日我国央行并未跟随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利率。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50亿元7天期、40亿元14天期和6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持平于2.45%、2.60%和2.7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目前国内上调基准利率加以应对的可能性不大,上调流动性调控工具的操作利率也会比较谨慎。 “通常开放经济体应对美国加息有两种主要办法:同步加息或本币贬值。但前提是开放经济体,而我国目前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美国加息的影响对我国的冲击本就有限,且加息已提前预期,对美元指数影响不大,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企稳,国内运用加息和本币贬值去应对美国加息的必要性不足。”陈冀说。 央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M2同比增长9.6%。其中,金融体系持有的M2仅增长0.7%,比整体M2增速低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5%,比整体M2增速高0.9个百分点。陈冀认为,强监管下表外、同业等业务收缩以及金融体系主动调整业务、降低内部杠杆,使得货币派生能力下降而拖累了M2增速。可见,金融去杠杆初显成效。 “不过M2增速放缓提前‘破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预期产生了短期超调的反应。”陈冀说。 年初至今,市场利率已经上升不少,目前一年期SHIBOR利率仍高于基准利率。陈冀表示,近期为稳定市场流动性和应对国内二季度末可能出现的流动性跨季紧张,货币当局已经提前进行28天期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了。由此可看出,金融去杠杆方面的监管措施将更加协调、更有节奏地推进。 另有市场分析认为,管理层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原因有三:一是国内市场利率已经提前抬升;二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收紧;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缩表”可能性不大 对于美联储缩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其必要性主要是源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过于庞大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会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复苏的背景下,美联储有强烈动机进行缩表。 伴随着美联储缩表,我国央行“缩表”曾一度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今年一季度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连续两个月收缩,共计1.1万亿元。 事实上,所谓“缩表”主要是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从1月的9.13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8.07万亿元,降幅为1.06万亿元,占总资产收缩规模的97%左右。此外,外汇占款的减少是近年来的大趋势。负债端上,主要是储备货币和政府存款的减少。其中,储备货币从1月的30.78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30.24万亿元,减少了0.54万亿元,政府存款从3万亿元下降至3月的2.4万亿元,减少了0.6万亿元。 范若滢表示,本轮央行“缩表”资产端的主要贡献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更多体现了央行的主动性,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方向一致。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反映的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的资金量。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实施中性适度的货币政策以配合去杠杆、抑泡沫的顺利进行,通过抛售债权、回笼货币,主动减少资金投放量、降低市场流动性。 不过,4月末数据显示,央行资产负债表再现扩张态势。截至4月末,我国央行总资产为34.13万亿元,相比3月末上升3943.17亿元。 范若滢认为,短期内央行进一步“缩表”的可能性不大。货币政策需要在去杠杆、稳增长和维护流动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详情]

中欧基金:美联储“缩表”进程或成新焦点
中欧基金:美联储“缩表”进程或成新焦点

  中欧基金:联储加息预期提前消化 “缩表”进程或成新焦点 美国当地时间14日,美联储在结束了两天的6月会议后,宣布加息25个基点,上调后的联邦基金利率为1.25%。这是美元自2015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的第四次调息,也是今年来的第二次加息。 中欧基金认为,本次美联储加息在市场的预期之中,从海外市场表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来看,前期已经消化了此次加息预期。未来,美联储加息或将成为常态,在加息次数符合市场预期的情况下,其对市场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如果加息次数超预期,则可能对市场造成短期内的冲击。 与此同时,美联储缩表的进程或将成为新的焦点。中欧基金认为,年内首次缩表的时间和加息次数是否超预期会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变量,一旦缩表窗口打开,每次缩表的规模和影响也可能逐步加大。目前,央行表示暂时维持公开市场利率不变,但未来是否会开启加息通道,在何时开启通道,都值得投资者关注。[详情]

央行未跟进美联储加息利好债市 下半年慢牛可期
央行未跟进美联储加息利好债市 下半年慢牛可期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再度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1.25%。当日,中国央行并未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利率,7天、14天、28天操作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45%、2.60%、2.75%。 “此次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并未跟随美联储6月加息而进一步提高,对债市存在着重大利好。”对此,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2017年债市将“先苦后甜”,下半年迎来震荡慢牛行情。 6月15日,10年国债和10年国开收益率保持平稳,短端利率债收益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亦整体下行,其中中低等级城投下行明显,中债城投债收益率曲线(AA)2年期下行10BP至5.26%的水平,3年期下行5BP至5.41%的水平。 “4月以来这一波调整已经逐渐进入尾声,接下来得看基本面和监管政策的走向。”华南某银行资管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10月底以来,债市经历三波较大调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较去年10月底大幅上行了超过80BP至近期的3.6%左右,目前债市“正在筑底,具体修复的程度,估计得看接下来的基本面和监管政策走向。” 1年期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 5月中旬,颇为诡异的“M”型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市场上出现,3Y和7Y国债中标利率明显高于5Y和10Y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国债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倒挂的现象便成为常态;6月15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报收3.5941%,与10年期的3.5554%倒挂。 实际上,6月8日起,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即开始连续倒挂,幅度最大时达到7个BP。这一倒挂现象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3年6月。 “6月以来政策调整出现边际放松的迹象,央行续作了MLF,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了流动性,银监会也对银行自查给了宽限期,所以逐渐出现长端收益率下行的情况。”北京某公募基金投研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 公开数据显示,10年国债收益率从6月12日起逐步回落至3.6%以下,目前保持在3.55%左右,相比5月23日3.6725%的年内高点,已大幅回落。 “我们认为短期内监管政策不会进一步收紧,短端利率之前存在超调,接下来应该会逐渐回落,倒挂现象会被消除。”上述公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去年底至今,短端利率上行幅度均超过100BP。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中国央行并未跟随美联储的加息步伐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行调整。 “鉴于短期债券收益率相比于基本面、国内基准利率和海外利率都有所超调,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来引导短端利率上升的意义已经不大。”中金公司固收团队表示,去年10月至今,国债1Y调整幅度达150bp至3.60%、国开债1Y上行190bp至4.19%,股份制银行3M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行200bp至4.90%,但同期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利率上调仅20bp。 债市转牛空间有限 “目前,短端的机会应该会比较确定一些,因为利率倒挂的情形不可能持续太久。”前述华南某商业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现阶段短期限国债机会好于长期国债。 “长端利率是否会下来,我们接下来主要看经济基本面。”上海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得比较明显”,经济的探底,或导致未来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有所松动,“但可能还需要观察三季度的情况才好判断。” “我们判断,债市正在筑底,下半年牛市应该会慢慢回来。”该保险业人士说,“但我们现在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大举入场。” 而邓海清则认为,从经济数据来看,5月工业增加值数据、PMI数据、进出口数据等再次走好,反映经济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认为经济“二次探底”将为债市走好提供支撑的观点,得不到支撑。 邓海清强调,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 “监管呵护只是短暂的,但各部门之间加强监管协调,不因为监管竞赛而导致新的风险,应该会是底线。”前述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由于金融去杠杆的计划尚未完成,未来货币政策易紧难松,债市“即使由熊转牛,空间可能也会比较有限。” 对于债市下半年的上涨空间,中美利差是市场常用的判断依据。 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综合反映了中美经济和货币环境差异,因而常用来衡量中美利差。据长江证券宏观团队统计,2011年之后,中美利差变化相对平稳,均值在140BP左右,近两年略有缩窄,均值在110BP左右。 目前,美国经济稳步复苏、货币政策处于加息通道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10年国债的下行空间。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限,中枢或在2.3%-2.4%之间。”长江证券宏观团队判断称,在国内需求相对平稳、货币环境维持中性略紧的背景下,国内债市或难出现趋势性机会,“下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或在3.4%-3.5%之间。” “由于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预期过度悲观,存在修正的可能,以及央行不可能重回2015年-2016年的明显宽松时代,债券市场只能是慢牛,而不会是疯牛。”邓海清称。[详情]

多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引争议
多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引争议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启动今年的第二次加息:提高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从1%至1.25%。 与三月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脚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同,本次央行没有提高逆回购中标利率。 央行在15日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表示,为了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开展7天、14天、28天共计1500亿逆回购操作,结合当日到期量,净投放900亿元,各期利率均与此前持平。 而从6月15日市场资金面的反馈看,不少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一段时间资金面刚有所缓和,美联储加息让今日资金面明显又收紧,今天借钱不容易。” 资金利率普遍上涨 虽然央行公开市场保持净投放,但从SHIBOR数据看,除了三个月期SHIBOR下跌1.03个BP(近2个月来首度下行),其他期限SHIBOR仍保持连涨趋势,2周、1个月、6个月等多项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财富证券某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天借钱明显比昨天难借,利率也升高了,今天借的七天的利率在3.9%左右,涨价不少。但这并不是最难借的,跨月的资金最为紧缺,21天的资金目前询价都在6%左右,28天期的在5.8%左右。” 东部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交税的因素,但业内更多声音认为今天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影响了市场情绪,带动利率上行,银行钱出的很少。该人士指出,从加权利率看虽然上行不多,但供不应求,很多资金是加点出。 华南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表示,隔夜资金今天3.2%借到的,差不多加点30BP。明天的MLF到期,是否续作市场也在继续观望,目前难说明天资金面情况能否有所缓解。 而对于三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的逆势下行,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财经青年学会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个月期虽然不是标志性数据,但此番下行,应该存在当前流动性有所改善的利好带动以及短期交易层面偏乐观的双重因素影响。 而对于未来资金面情况,熊园指出,当前央行有意平稳市场流动性,利率短期内不会大幅上行。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市场对于此次央行是否会调高逆回购及MLF利率也关注较多。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央行不跟随加息完全符合预期。目前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中美利差虽有所缩小,但是仍高于130BP,处于历史高位。外汇占款降幅不断收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资本流动改善,无需央行被动加息。 明明还指出,从6月15日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看,去杠杆政策取得积极效果。在渐进去杠杆的政策要求下,央行也无需继续加息,以避免市场出现超调。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本次央行不跟随加息值得商榷。 邓海清表示,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DR007,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2.45%,上调利率不会引起金融过度反应;且债市表现良好,近一个月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降近10BP,债市对上调OMO利率有一定的承受力。而人民币汇率已经稳定的前提下,汇率不再是央行核心变量,缩窄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才是关键;面临全球央行流动性拐点,再叠加中国经济企稳、5月以来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央行应该保证货币政策的全球同步性。 华创债券宏观分析师吉灵浩表示,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对国内而言,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将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持续的约束,央行仍有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利率的压力。 吉灵浩指出,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 各国央行如何应对? 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资本流动控制下,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市场的传导渠道并不直接,加之目前宏观去杠杆持续推进,市场本身就存在紧缩预期,资金面一直维持紧平衡。而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其影响被市场消化了。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在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稳定,从6月6日MLF利率与上期持平看,央行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 而从日本、欧洲央行政策会议目前风向看,日本、欧洲货币政策也都将不跟随加息,大概率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据摩根大通统计,日本央行5月份只买了7.89万亿日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国债。若不计到期债券,这是2014年10月以来的最小购债规模。 6月15日,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25%和4350亿英镑资产购买规模不变,同时维持100亿英镑企业债购债规模不变,均符合预期。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此番加息是靴子落地,对全球市场影响有限。日本、欧洲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淡定 企业居民换汇热情不高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淡定 企业居民换汇热情不高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为何淡定?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这次,我决定不再跟着美联储走。”一位国内投资者坦言。 过去两年,每逢美联储加息,他就前往银行换汇2万-3万美元规避人民币汇率下跌风险。但是,6月15日美联储再度加息25个基点,并宣布相对激进的年内缩表进程后,他却选择“不为所动”。 究其原因,近期人民币汇率似乎“无视”美联储鹰派加息缩表的利空效应,走在企稳反弹的轨道上。 6月15日当天,中国央行上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87个基点,报6.7852,为去年11月以来的新高。截至15日20时,境内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CNY)徘徊在6.8020附近,离4月以来的最低点6.9107依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这导致企业居民换汇热情并不高。”多位银行人士透露。6月15日当天银行营业部换汇额度基本与平时相差无几,没有出现此前美联储3次加息所涌现的换汇高峰。 “其实,美联储6月加息与激进缩表进程,都在市场预期之中。因此即便美联储此次释放近期最强的收紧货币政策声音,也难以激发买涨美元热情。”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联储加息前,受到美国公布疲软的CPI数据冲击,美元指数一度跌至年内低点96.32一线。截至15日20时,美元指数受益加息缩表利好效应,小幅反弹在97.28附近。 “目前买涨美元的主要力量,主要来自日元套利交易。”前述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由于日本央行延续宽松货币政策,让日本投资者意识到美元日元之间的利差进一步扩大,纷纷借入日元兑换成美元资产套取更高的利差收益。不过,日本买盘未必能彻底扭转近期美元疲软的走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6月15日举行的2017年国际先锋理财机构高峰论坛间隙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目前支撑美元上涨的因素正在消退,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双向波动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人民币未现沽空 “现在参与沽空人民币的国际投机资本明显底气不足。”多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向记者坦言,原先他们预计,在5月底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后,这些国际投资资本会卷土重来,借助美联储此次释放近期最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信号,趁机沽空人民币收复部分失地。 但是,在美联储宣布6月加息与年内缩表后,整个人民币外汇市场似乎显得格外平静,几乎没有出现沽空人民币的大单。 “主要是央行大幅上调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让国际投机资本意识到中国相关部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决心。”这些外汇交易员向记者透露。不少国际对冲基金仅仅象征性地加大沽空人民币头寸,其沽空人民币交易量不足此前美联储前3次加息期间的30%。 在他们看来,这背后,是三大因素迫使国际投机资本不得不打了“退堂鼓”:一是中国近期去杠杆政策导致资金拆借市场利率走高,很大程度抵消了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利差缩水效应,具体而言,当前中美利差依然维持在130个基点左右,处于历史最高区间,迫使很多押注中美利差缩水而沽空人民币套利的国际资本选择观望;二是不少国际投机资本意识到中国央行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决心;三是中国经济近期好转,令人民币企稳反弹拥有更强的基本面基础。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不少国际对冲基金开始将沽空人民币头寸迁移到年底,即买入12月底到期,执行价格在6.85上方的人民币沽空远期期权合约。究其原因,他们押注美联储提前采取激进缩表进程,可能会触发美元意外反弹上涨。 6月15日美联储在加息同时宣布具体的年内缩表规划。不过,美联储并未给出具体的缩表启动时间。高盛发布最新报告预测,美联储会在9月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12月再加息一次。这与市场此前预期的9月加息、12月缩表有所不同。 “若美联储先缩表再加息,将导致美元拆借市场利率出现更高涨幅,带动美元利差优势扩大而走强。”对冲基金Charles Schwab资深固收策略师Kathy Jones向记者分析说。这或许对美元构成某种短期利好,却难以改变美元中期相对疲软的走势。毕竟,特朗普政府不希望看到美元走强导致贸易赤字扩大,导致对冲基金们不愿投入更多资金押注美元上涨。 鹰派加息触发美国经济收缩隐忧 令市场颇为惊讶的是,面对美联储此次发出最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信号,全球金融市场竟选择“用脚投票”。 在美联储6月加息铁板钉钉的情况下,美国国债收益率未能如市场预期般出现上涨,反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至去年11月以来最低的2.122%,2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刷新6月6日以来的最低点1.278%,令两者息差跌至去年9月1日以来的最低值——80个基点。 “一方面美国5月核心CPI环比增速创24个月新低,引发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套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对冲基金认为美联储激进的收紧货币政策步伐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提前买入美国国债避险。”多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直言。 美国Janus Capital基金经理、有着“债王”之称的格罗斯明确表示,如果美联储基准利率最终涨至3%-3.25%,按照当前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这将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在他看来,考虑到美国名义GDP增速低于4%,加之美国通胀率可能低于2%,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不应突破1.5%-1.75%。 这意味着,美联储很可能难以兑现今年再加息一次、明年加息三次的预期。 多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直言,这也是不少对冲基金敢于逆势买入美国国债的根本原因之一。尤其是美联储承认未来美国通胀会下降,让他们更加笃定美联储很难兑现当前的收紧货币政策步伐。其结果是,当市场预期与美联储自身加息步伐节奏再度出现偏差,势必导致所有金融资产估值又将重新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避险投资品种——黄金反而没能赢得对冲基金的青睐。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缩表后,COMEX黄金期货主要合约价格一度大跌20美元,截至15日20时,徘徊在1256.8美元/盎司附近。 在多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看来,这背后,是市场认为美联储鹰派加息步伐将给美元汇率带来某种支撑,因此纷纷抛售黄金获利了结。但这不等于对冲基金开始力挺美元,当前市场的聚焦点,正从美联储鹰派加息缩表,转向9月美国政府关门风波等风险因素,以便准确评估美联储的激进收紧货币政策将在多大程度触发美国经济衰退。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美联储首次推出加息+缩表组合拳 背后原因是什么
美联储首次推出加息+缩表组合拳 背后原因是什么

   联储首次推出加息+缩表组合拳 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新路径 特派记者 张涵 纽约报道 编者按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这是美国央行当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内的第2次加息。与此同时,美联储指出今年内将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超出市场预期。上述两项措施释放了最强的收紧货币政策信号。 但从当日市场反应来看,美元指数并没有明显上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反而下跌,人民币汇率反而出现升值……这些表现和美联储加息缩表两大举措似乎相悖。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央行、欧洲央行、中国央行如何应对美联储的加息缩表?持有相关头寸的居民及企业怎么办?本专题将展开分析。 尽管出现多个黑天鹅事件,全球经济仍然处在金融危机后最强劲的增长阶段。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借此时机,首次提出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的计划,开启了继加息之后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新路径。 在两天的政策会议后,当地时间6月14日下午,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利率区间升至1.00%-1.25%。与此同时,美联储宣布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细节,首先设定一个每月100亿美元的限额,然后将限额提高至每月500亿美元。 尽管未能具体说明缩表时间,但美联储在公布这一重大政策变化时非常坚决。“我们可能会相对较早地开始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华盛顿召开的记者会上称。 发布会后,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很可能在9月份宣布启动缩表。这将是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的首次反向操作:过去10年,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扩大逾10万亿美元,至15万亿美元。 尽管市场人士均认可缩表的必要,但同时推出加息和缩表计划仍然使得全球市场担心,这一轮双政策组合拳将会带来怎样的市场影响。 “我们看到本次耶伦的表态比较温和,缩表的启动规模并不大,加息的情况也要等着看下一步的数据。” 国际大型保险集团AIG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他表示,目前美联储的决议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将改变全球资金走向。 截至发稿,彭博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可能在9月再次宣布加息。据CME FedWatch测算,联邦基金期货表明交易员预计美联储12月加息至1.25%~1.5%的概率为46%,与上日晚些时候基本持平。 “退到幕后”的缩表计划 作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早在2010年,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就曾公开表示希望在任内帮助美联储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但由于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当他2014年1月底卸任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在执行中。 到2014年10月底,美联储主席耶伦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金融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约4.5万亿美元。此后,美联储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保持金融环境宽松。 针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反应,耶伦在发布会上强调,美联储缩表是渐进的、可预期的、行得通的。耶伦表示,公布计划细节是为了让市场提前做好准备,等真正开始“缩表”时,市场将平静以待。 “希望缩表能够在调控的背景中默默进行,不会受到太多市场关注。”耶伦表示。 莫恒勇认为,从目前公布的细节看,与此前一次就万亿的资产购买计划相比,此次缩表规模非常小,以至于短期效应不会过于明显。 与此同时,美联储也通过多种渠道为缩表提供了准备。 随着美国经济回到稳步复苏轨道,就业市场增长强劲,货币政策正常化逐渐提上日程。2015年12月,美联储终于启动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此后,又分别于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三度加息。由于加息节奏相对缓慢,预期管理顺利,市场反应整体平静。 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摆脱接近零的超低区间,为美联储赢得一定的降息空间以备不时之需,也使美联储能充分酝酿“缩表”,推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耶伦的任期至明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会提名新的美联储主席人选,为确保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耶伦可能更倾向于今年尽早落实“缩表”计划和达成决策共识。 美联储已加息三次,但没有引发经济和金融方面明显震荡;其即将开始的缩表计划目前也尚未给美国债市造成不稳。 在美联储发布会后,美国股市、全球汇市并未出现剧烈震荡,而债市收益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 低通胀下的加息路径猜想 缩表之外,市场的另一大关注点为加息。美联储在此次加息外,确定了未来继续保持加息的路径:今年预计再加息一次,明年三次。 但美联储的这一决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议息决议公布之前,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前月下滑0.1%,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较上年同期仅仅上涨1.7%,低于前月的上涨1.9%。 这已经是通胀指数年内第二次下滑,市场对未来通胀的走势充满了担忧。 美联储辩称,近期通胀疲软只是“暂时”现象,但美联储官员还是下调了对今年通胀的预期:通胀同比增长率到2018年底将达到2%的目标水平。现在预期剔除食品和能源的物价今年将上升1.7%,3月时预期升幅为1.9%。 美国通胀及消费数据让外界高度质疑,美联储是否能够真正达成所预估的3%中性利率水准。 “前几次升息的滞后效应还没有显现,升息对消费者支出的影响要完全显现平均需要18个月时间,再加上减税政策推迟、潜在的保护主义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意味着‘顶点’利率水平会低于2%。”Hermes投资管理集团首席分析师Neil Williams在美联储升息后表示。 此外,自美联储3月升息以来,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外界对特朗普政府能否实施刺激性支出或减税政策的信心已经大幅降低,而这些措施的作用将远不止推高股价。 “过去四个月失业率降了0.5个百分点,但美联储现在预期今年剩下时间不会再下降。这根本不合理,可能得在9月修正。”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Ian Shepherdson在研究报告中写道。 莫恒勇表示,未来美联储的政策路径的根本目标为通胀数据。“加息和缩表的前提都在于通胀不能继续下滑。如果通胀数据显著下滑,应该就不会缩表。” 莫恒勇预计,如果美国经济和通胀情况好转,9月缩表、12月加息是可能的组合。但如果通胀还没有明确回升,美联储很有可能将12月的加息挪到明年。原因在于如果一旦9月开启缩表,那么实际上已经在开始紧缩;如果通胀继续下行,美联储将更不具备12月加息的可能。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多期限SHIBOR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多期限SHIBOR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多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是否跟随加息引争议 本报记者 侯潇怡 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启动今年的第二次加息:提高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从1%至1.25%。 与三月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脚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同,本次央行没有提高逆回购中标利率。 央行在15日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表示,为了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开展7天、14天、28天共计1500亿逆回购操作,结合当日到期量,净投放900亿元,各期利率均与此前持平。 而从6月15日市场资金面的反馈看,不少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一段时间资金面刚有所缓和,美联储加息让今日资金面明显又收紧,今天借钱不容易。” 资金利率普遍上涨 虽然央行公开市场保持净投放,但从SHIBOR数据看,除了三个月期SHIBOR下跌1.03个BP(近2个月来首度下行),其他期限SHIBOR仍保持连涨趋势,2周、1个月、6个月等多项期限SHIBOR创年内新高。 财富证券某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天借钱明显比昨天难借,利率也升高了,今天借的七天的利率在3.9%左右,涨价不少。但这并不是最难借的,跨月的资金最为紧缺,21天的资金目前询价都在6%左右,28天期的在5.8%左右。” 东部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交税的因素,但业内更多声音认为今天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影响了市场情绪,带动利率上行,银行钱出的很少。该人士指出,从加权利率看虽然上行不多,但供不应求,很多资金是加点出。 华南某农商行同业交易员表示,隔夜资金今天3.2%借到的,差不多加点30BP。明天的MLF到期,是否续作市场也在继续观望,目前难说明天资金面情况能否有所缓解。 而对于三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的逆势下行,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财经青年学会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个月期虽然不是标志性数据,但此番下行,应该存在当前流动性有所改善的利好带动以及短期交易层面偏乐观的双重因素影响。 而对于未来资金面情况,熊园指出,当前央行有意平稳市场流动性,利率短期内不会大幅上行。 是否跟随加息存争议 市场对于此次央行是否会调高逆回购及MLF利率也关注较多。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央行不跟随加息完全符合预期。目前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中美利差虽有所缩小,但是仍高于130BP,处于历史高位。外汇占款降幅不断收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资本流动改善,无需央行被动加息。 明明还指出,从6月15日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看,去杠杆政策取得积极效果。在渐进去杠杆的政策要求下,央行也无需继续加息,以避免市场出现超调。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则认为,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本次央行不跟随加息值得商榷。 邓海清表示,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DR007,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2.45%,上调利率不会引起金融过度反应;且债市表现良好,近一个月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降近10BP,债市对上调OMO利率有一定的承受力。而人民币汇率已经稳定的前提下,汇率不再是央行核心变量,缩窄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才是关键;面临全球央行流动性拐点,再叠加中国经济企稳、5月以来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央行应该保证货币政策的全球同步性。 华创债券宏观分析师吉灵浩表示,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对国内而言,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将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持续的约束,央行仍有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利率的压力。 吉灵浩指出,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 各国央行如何应对? 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资本流动控制下,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市场的传导渠道并不直接,加之目前宏观去杠杆持续推进,市场本身就存在紧缩预期,资金面一直维持紧平衡。而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其影响被市场消化了。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在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稳定,从6月6日MLF利率与上期持平看,央行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 而从日本、欧洲央行政策会议目前风向看,日本、欧洲货币政策也都将不跟随加息,大概率维持货币政策不变。 据摩根大通统计,日本央行5月份只买了7.89万亿日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国债。若不计到期债券,这是2014年10月以来的最小购债规模。 6月15日,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25%和4350亿英镑资产购买规模不变,同时维持100亿英镑企业债购债规模不变,均符合预期。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此番加息是靴子落地,对全球市场影响有限。日本、欧洲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香港金管局上调利率0.25% 南下港股通交易占比上升
香港金管局上调利率0.25% 南下港股通交易占比上升

   香港金管局再度上调基本利率0.25% 特约撰稿 朱丽娜 香港报道 美联储加息如期而至,香港市场随即做出反应。 6月15日早间,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宣布,将贴现窗基本利率上调0.25%,由目前的1.25%上调至1.5%,即时生效。基本利率是贴现窗进行回购交易时,计算贴现率的基础利率。这是香港继今年3月以来的连续第二次上调基本利率。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过去六七个月美联储加息3次,反映美国利率正常化的步伐正在加快,美联储多数委员预期今年再加息一次,并表示计划今年内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分阶段将缩表规模加大至每月500亿美元。” “随着美元利率正常化及缩表计划启动,将减少美元资金供应,从而影响全球资金流向,香港亦不例外”,他同时指出:“随着美元利率逐渐上升,香港和美国的息差进一步拉大,套息活动必将增加,导致港元汇率逐渐走软,直至7.85弱方兑换保证。” 6月15日盘中,港元兑美元走软至7.8001。由于香港和美国的贷款利率之差日益扩大,刺激了美元需求,港元汇率6月14日一度跌至2016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迄今为止,港元兑美元的累计跌幅接近6%。 在联系汇率机制下,香港的利率调整是被动的、会有滞后,陈德霖表示:“如果美元利率持续上升,两地利差拉大,港元流走情况会出现,从而令香港利率逐步跟随美元利率上涨。” 香港银行或年内加息 自去年12月美国启动加息周期以来,香港各大银行尚未大幅上调最优惠利率(Prime Rate)。目前按揭利率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导致楼市成交持续炽热,楼价升势如虹。 中银香港投资管理总经理陈少平在6月14日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市场对美联储最新的加息反应冷淡,港元汇率亦无大幅波动,兑美元仍在7.8水平以下波动。新兴市场资金未见大幅流走,美元并无明显走强,资金暂时不会大幅撤出香港及亚洲市场,预期今年内香港不会加息。” “虽然目前港美息差达到90个基点,套息活动短期内将继续维持,但由于香港市场资金充裕,息囗无太大上升压力”,陈少平坦言。 “自 2008 年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以来,香港共流入了1300亿美元的资金,令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水平持续低企,1个月港元拆息仅为 0.37%,相比1个月美元拆息1.16%低近 80个基点。相比之下, 2006年- 2007年期间,港美息差亦可持续一年多处于1%以上的水平,目前的息差水平尚未足以引致资金大规模流出”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指出。 经络按揭转介市场总监刘圆圆则表示,预期香港银行或于今年下半年加息,但加息幅度温和,约为25-50个基点,届时香港的实际按揭利率仍将维持在2%-2.5%的地位。根据香港财资市场公会资料显示,港元一个月银行同业拆息(Hibor)最新报0.3929%,较前一日微升0.02%。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由于金管局收紧银行按揭政策,近期汇丰、渣打、中银香港三家主要银行分别将新按揭的利率由H+1.3%提高至H+1.4%,这三家银行在香港按揭贷款市场占据半壁江山。自2015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陆续掀起按揭降息战,按揭利率由H+1.7%一度跌至H+1.28%。 然而,陈德霖提醒:“目前按揭利率在极低水平,当楼市上行周期逆转,很可能碰上利息上升周期,千万留意风险。” 他续称,目前楼市周期与1997年高峰时不同,当时楼市见顶后泡沫爆破,按揭利率由10%以上逐步降至3%-4%。但当前情况刚好相反,并强调金管局推出的措施非针对楼市某个阶段,主要目的在于保障银行体系稳定。 南下港股通交易占比上升 美联储议息会议后,美股盘中一度下挫,但此后低位拉起,跌幅收窄。而亚洲股市在早盘也出现普遍下跌。6月15日,恒指低开103点,收报25565点,下跌310点或1.2%,再创本月以来低位。国企指数报10346点,下挫168点或1.6%。全日大市成交743.11亿港元。 今年以来,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场的表现十分抢眼,恒生指数录得16%的升幅。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涨幅为6.61%,上证综合指数微升0.93%,深圳综合指数甚至倒跌5%。然而,近期港股却呈现上涨乏力的迹象。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一帆则向本报记者透露,截至目前的每周监测中并未发现南下的资金流有明显放缓的迹象,“近日深港通南下流入的资金有所增加,我们仍在密切关注内地去杠杆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将对市场流动性带来多大的影响。” 截至6月15日收盘,“沪港通”南下投资港股的105亿元人民币“港股通”额度,全日额度剩余104.30亿元人民币,使用0.7亿元。“深港通”南下投资港股的105亿元人民币“港股通”额度,全日额度剩余101.67亿元人民币,使用3.33亿元。 根据港交所的数据,自深港通开通以来,南下港股通交易量占港股整体交易量的占比持续上扬,今年第二季度的成交占比维持在5%以上。6月7日,港股通成交130.77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总成交的7.5%,创下年内新高。(编辑:林虹)[详情]

美加息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债汇淡定 货政不会转向
美加息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债汇淡定 货政不会转向

  美联储加息: 中国央行“按兵不动” 债汇淡定 佘庆琪 [6月15日,央行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逆回购中标利率与上期持平。] 在美联储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并将开启缩表进程后,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相同,中国央行选择“按兵不动”,没有跟随美联储步伐再次上调货币市场政策利率。人民币也表现得较为“淡定”,中间价反而升至7个月新高。 央行未“跟随加息” 去年12月和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后,中国货币市场政策利率均出现“跟随加息”的情况。而此次美联储加息后,6月15日,央行宣布,为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有600亿元逆回购到期,净投放900亿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和2.75%,与上期持平。 这早已在多数机构预期之中。机构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在人民币贬值预期被修正后,资本外流的压力明显得到缓解;第二,中美利差已经处于历史高位;第三,金融去杠杆成效初现,金融部门资金成本已经向实体传导。 中信建投认为,前两次美联储加息环境下,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而近期贸易数据持续改善,外储继续回升,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减轻。加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加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有所升值,此轮美联储加息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是不降反升。 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852,较上日升值87个基点,创下去年11月来新高。不过,由于美元指数涨幅扩大至0.4%,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日内累计跌幅逾160点,报6.8023元,创5月底以来新低。 另据央行数据,中国5月外汇储备30535.7亿美元,连续第四个月上升,创2014年6月来最长上升周期,外汇占款降幅也在不断收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目前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背景下,美国加息对我国的冲击本来就有限,且已被市场充分预期,国内运用加息和本币贬值去应对美国加息的必要性不足。更重要的是,年初至今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市场利率已经上升不少,前期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超调反应。在当前金融去杠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6月资金面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央行不上调逆回购利率,避免资金成本上升太快,有助于缓和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内在矛盾。 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伴随美联储加息落地,隔夜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中国央行逆回购利率未上调利好的兑现,15日,中国国债期货早盘一度拉升,随后震荡回落。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1709收盘跌0.11%,盘中一度上涨0.34%;5年期主力合约TF1709收平,盘中一度上涨0.22%。现券收益率也在短暂续降后反弹。 与此相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15日尽管略升2个基点至3.5554%,但自5月以来已呈现逐步回落。随着金融监管成效初显和协调性增强,以及央行持续的流动性投放,债市悲观预期已有所缓解。 中金固收团队认为,在广义货币M2增速持续回落(5月同比增长9.6%,创历史新低)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概率已经不大。而银行在存款派生很弱,只能依赖同业存款支撑业务的情况下,也需要货币当局注入长期的低成本资金来恢复资产派生负债循环,债券收益率也会逐步回落。 陈冀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央行货币政策紧平衡以及银行负债端压力带来同存利率持续上升,银行负债端成本的上行也必然要求抬升其资产端收益率,最终转嫁到实体经济。为了稳定市场流动性、应对二季度末可能出现的流动性跨季紧张,央行已经提前进行28天期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短期来看,债市将在流动性调节的基础上逐渐理顺收益率曲线,整体利率小幅上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但已不会超过3.7%的前期高点。 中信建投表示,尽管央行此次不“跟随加息”,但短期内不上调逆回购利率不代表监管态度转变。整体来看,实现2017年增长目标问题不大,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也相对较弱,考虑到6月份资金面压力,央行近期公开市场积极投放也仅仅是维稳,资金利率仍然维持在高位,离宽松尚有距离。目前最关键的银行体系去杠杆仍然在进行当中,央行也仅仅是紧平衡上的维稳。 新华社昨日刊文称,中国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做好“预调微调”,做好市场的预期管理,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有力保障。[详情]

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再跟随 稳妥去杠杆稳定市场预期
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再跟随 稳妥去杠杆稳定市场预期

  美联储加息中国不再跟随 稳妥去杠杆稳定市场预期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广泛预期。相较于美联储是否加息,中国市场更关注的是此次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是否会跟随“变相加息”。 在今年3月美联储宣布加息时,数小时后之后央行就宣布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和MLF利率再次上调10个基点,而这一次美联储加息后,央行15日公布的逆回购中标利率并未像上次一样跟随上调。实际上,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本次维持不变,也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市场预期。 首先,在3月的那一轮跟随美联储“变相加息”中,市场普遍认为,中国迅速反应上调利率的一大原因,是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减缓资本外流的压力,而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已显得不那么紧迫。一方面,央行近期在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就是为了纠正原有机制下人民币贬值预期的自我强化,降低人民币汇率超调的可能性,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连续4个月增加,站稳于3万亿美元的关口之上,外汇占款降幅不断收窄、结售汇逆差规模持续缩小等情况也都在验证资本流动情况持续改善,央行跟随美联储被动“加息”的必要性也随之下降。 其次,从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货币政策保持当前稳健中性的基调,已能达到金融去杠杆的目的。14日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M2增速跌至10%以下,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值。正如央行官方的解释,M2增速的放缓是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的反映,表现在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 正如央行所说,应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不动摇,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节奏,稳定市场预期,使结构调整总体平稳有序。在当前金融去杠杆已阶段性取得积极效果、债市持续低迷之时,央行也无需继续加息,否则容易出现市场超调。更何况,6月历来都是市场资金面的敏感之时,今年又叠加MPA考核、监管合力推进金融去杠杆,使得市场利率持续走高,资金面更显脆弱,此时再调高政策利率,无疑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不过,虽然此次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的步伐及时行动,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出现转向。目前短期的维稳更多是跨境资本形势好转、半年末资金面紧张等因素综合考量下的暂时之策。一方面,中国金融去杠杆的进程刚刚开始,即便当前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保持定力,继续推进而非掉头转向;另一方面,根据美联储的议息决议,今年预计还有1~2次加息,更为重要的是,美联储宣布或将在年内正式启动“缩表”,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持后续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形势的稳定,中美利差需要维持一定水平,因此,预计下半年货币市场中短期政策利率或将在适当时机再次上调。[详情]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缩表 汇率保持小幅上涨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缩表 汇率保持小幅上涨

   人民币淡定应对美联储加息缩表 美联储加息靴子在6月如期落地。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1.2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符合此前预期,因此市场反应温和。美联储同时公布的年内缩表细节,此前曾被称为比加息更狠的“杀器”。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按照当前的缩表计划,缩表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冲击比较有限。从人民币汇率来看,有维持稳定的基础。 缩表细节公布 比起早已“板上钉钉”的加息,市场对美联储缩表的关注相对更高。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告别宽松政策,紧缩时代来临。有业内人士表示,加息其实也就是为缩表做铺垫。 6月15日,美联储同时公布了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美联储将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来缩减资产负债表。具体来讲,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6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6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300亿美元。 此外,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4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4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200亿美元,只有超过上限部分的到期证券本金才可进行再投资。兴证宏观团队分析称,这意味着开始缩表12个月内将缩减3000亿美元,第二个12个月开始将缩减60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联储共持有约2.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和1.8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联储一直通过将到期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也就是“以新换旧”的方式维持当前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随着上限的逐步提高,美联储每月再投资的证券规模将逐步减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将逐步收缩。 美联储为何缩表?业内人士介绍,向前追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为了拯救美国即将崩溃的证券市场,美联储直接开动“印钞机”,但也导致资金面多了很多“水分”。 国内反应淡定 如果美联储直接缩表,将产生巨大虹吸效应,让美元回流,对非美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来说,无疑会承受不小的资金外流压力。美联储主席耶伦6月15日虽然并未透露美联储开始缩表的时间,但她表示,公布缩表计划细节是为了让市场提前做好准备,等到美联储真正开始缩表时,市场将不会感到意外。 美联储加息的消息来得并不意外,市场已经提前消化了影响。因此,在美联储公布决议后,国内市场表现非常淡定。从人民币汇率来看,6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调了87点,报6.7852,至去年11月以来新高;当日央行进行的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各期限的中标利率也均与上次持平;一直深受美联储加息影响的A股市场,盘面也只是小幅涨跌。 这与3个月前美联储年内的首次加息形成对比。彼时央行曾全面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利率,一度被市场解读为“变相加息”。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人民币兑美元都保持着小幅上涨的态势。统计显示,自5月26日央行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1.1%。 人民币汇率有稳定基础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民币有持续稳定的基础。联讯证券研究院宏观组研究员张德礼分析称,从中美经济相对表现、美元指数和资本流动等角度看,中国已不惧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人民币汇率有维持稳定的基础。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宏观研究主管崔历也在撰文中指出,中国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实际操作中,管理超过浮动,人民币仍是主要国家中最为稳定的汇率。由于美国财政政策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全球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美元仍有可能波动反弹,预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还会维持相对稳定。 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肖磊同样认为,美联储缩表对于美元来说影响暂时还难以预测,2008年以来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并没有拉低美元,美元反而开启了一轮牛市,未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也不一定能持续推升美元,还得看具体情况,比如美国资本市场的反应、其他货币的走势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非美货币目前仍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波动期,由于今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弱,全球主要货币贬值预期降低,未来并不乐观。肖磊表示,缩表至少会对全球美元的流动性带来很大的冲击,只是按照当前的缩表计划,缩表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对全球非美货币的冲击也比较有限。国内货币政策由于实施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因此受美元的影响依然很大,美联储缩表可能会带动中国央行一起缩表,货币政策偏紧的状况还会持续,但按照目前M2的增速以及逆回购等操作,总的增量依然很大。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程维妙[详情]

人民币汇率企稳资金成本抬升 央行年内不会再上调利率?
人民币汇率企稳资金成本抬升 央行年内不会再上调利率?

  汇率企稳、资金成本抬升 央行无意“顺势”加息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陈羽 美联储昨日如期加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利率并未应声上调。15日上午央行按时公布,当日开展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7天、14天及28天品种的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2.75%,均与前期持平,并未上调逆回购操作利率。 回顾今年3月16日,美联储加息尘埃落定,央行就将逆回购操作利率全面上调10个基点。而昨日,在美联储加息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利率岿然不动。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市场人士认为,首先,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并不低。“在经历了去年末到今年上半年的利率抬升之后,整体利率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偏高的位置。”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尤其临近年中时点,银行间市场利率出现常见的季末抬升。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整体上升,DR007加权利率从年初的2.6709%上涨到昨日的2.9925%。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从年初的2.1120%上涨到最新的2.8317%。 其次,人民币贬值预期正在收敛。“近期汇率有企稳迹象,不需要通过提升利率来进一步巩固汇率。”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告诉上证报记者。 “其实美联储加息变化对中国汇率、资本流动等各方面的影响是在减弱的,加息对美元汇率的影响也在递减,这次加息之前市场并没有太大动静。”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当然,这也和市场在此之前消化了大部分预期有关,“货币政策转向往往是预期阶段的影响最大,现在全球经济运行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不会再有过激反应。” 另外,目前国内经济情况也的确不适宜加息。“从新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经济动能有所减弱,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回落到个位数,特别是对金融业的监管加强以后,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上升,在经济上行动能减弱的大环境下逆势加息并不合适。”伍戈表示。 那么接下来央行还有没有可能加息呢? 鲁政委的判断直截了当:至少年内央行不会再上调利率。 而在连平看来,货币市场利率上升会对银行金融体系带来压力,使得整个体系负债成本上升,现在存款增速较低,银行体系放贷款的大部分资金来自货币市场,如果从同业拆入的资金成本很高的话,银行就有压力及动力去抬升贷款利率,但是这是目前实体经济不能承受的。他预计“下半年经济运行压力或大于上半年”。 因此,就国内货币政策而言,“货币当局首要还是维护市场基本稳定,利率水平处于正常状态。”连平说,“在度过了年中的洪峰以后,进入三季度资金面状况会有所改善。可能6月末是利率较高、流动性较紧的最后一个阶段。” 伍戈认为,从现在到季末,央行将继续通过不同工具来熨平资金流动性,从近期操作思路来看,呵护流动性意图较为明显。[详情]

美联储年内二度加息 再次行动需迈数道关
美联储年内二度加息 再次行动需迈数道关

   当地时间2017年6月14日,美国华盛顿,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 本报传真图 美联储年内二度加息 再次行动需迈数道关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林坚 美联储加息如期到来。北京时间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至1.2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美联储还披露了从今年稍晚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 得益于美联储主席耶伦一直强调的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市场对美联储此次加息早有预期,股市及汇市等出现较为温和的调整。 根据美联储官员的利率预测中位数,今年稍后还会有一次加息。但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在下一次加息到来前,美联储仍面临着经济数据表现疲弱、通胀低速增长及美国政府将触碰债务上限等方面的挑战。对于美元来说,还不具备重启长期牛市的动力。 美联储措辞偏“鹰派” 根据美联储预测未来前景的“点阵图”,2018年该行将加息三次。Jefferies的首席金融经济学家Ward McCarthy对上证报记者分析指出,政策声明的基调和联邦基金利率预测的“点阵图”强化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期望,即在实现双重任务目标的过程中,逐步使利率正常化。 不过,最新显示,5月份美国消费状况不及市场预期。 BMO资本市场公司美国利率策略主管Ian Lyngen分析认为,消费对美国二季度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可能较弱。此外,最新公布的通胀数据弱于预期,这使美联储今年晚些时候的政策紧缩变得困难。“我们认为,这基本排除了9月加息的可能性,由于接近触碰债务上限,对于决策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此外,新华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总体趋稳,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美联储加息对中国汇率、贸易及货币心理预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可控。 美元牛市难言到来 根据美联储的计划,该行会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6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6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30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4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4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200亿美元。 但Decision Economics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Cary Leahey对上证报记者分析指出,美联储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时间只会在联邦政府提高了债务上限之后,而这可能不会在10月份之前发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希望避免类似2013年债务上限对峙那样的潜在混乱。 在美联储的利率决定公布后,美股收盘涨跌互现,道指创下收盘新高。美元指数出现拉升,黄金价格则一度冲高后回落。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发布报告称,该公司在全球战术资产配置中仍加码全球股票。美联储谨慎收紧货币政策的做法不大可能给美元带来支持,而且美元被高估,因此,该公司相对于欧元减码美元。 FXTM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钟越则认为,美元的这种反弹被视为修正,目前美元指数还不具备重启长期牛市的动力。 而商品方面,卓创资讯分析师房俊涛指出,美联储此次加息周期,是在用价格手段(加息)和数量手段(缩表)来共同作用于市场。对于大宗商品而言,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行为将加大大宗商品的下行压力。[详情]

央行为何漠视美联储加息?并非置之不理而是早有准备
央行为何漠视美联储加息?并非置之不理而是早有准备

  央行为何漠视美联储加息? ■阎岳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与市场预期一致。本次加息是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份以来的第四次。对于美联储的这次加息,央行表面上选择了“按兵不动”,但实则早已化解掉了这次加息对国内的影响。 谋定而先动。笔者认为,这五个字概括了央行应对包括美联储加息在内的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而采取的策略。也就是说,央行现在更多的是主动进行调整,而非被动应对。比如,央行对于美联储3月份加息是有预期的,且提前做好了应对预案。在美联储3月15日宣布加息之前的2月3日和之后的3月16日,央行分别上调了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各10个基点,MLF操作利率也以相同幅度上行。 央行认为,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适度上行,反映了2016年以来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从当前形势看,公开市场利率更富有弹性,客观上也有助于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 美联储之前的两次加息,央行也及早采取了应对措施。 在本次美联储宣布加息几个小时之后,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500亿元的逆回购,包括500亿元7天期、400亿元14天期、6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持平于上期。由于昨日公开市场仅有6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当日实现资金净投放900亿元。 市场也注意到了此次央行没有跟随美联储加息而进一步上调公开市场利率。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央行比较认可当前的市场利率水平,同时向市场释放了比较清晰的信号,即货币政策虽然不会出现放松迹象,但进一步收紧的概率也不大。不松不紧、削峰填谷就是当前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取向的最佳描述。 央行没有紧跟美联储加息采取行动的第二个原因,则要归功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这一改革举措。5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称,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增加这一要素的主要目的是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在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上涨超过1个百分点,实现了改革初衷。 央行没有紧跟美联储加息采取行动的第三个原因,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成效显著。5月份M2增速跌至9.6%,就是金融体系降杠杆造成的。央行对此的解释是,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对于降低系统性风险、缩短资金链条有积极作用,促进了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特别是盘活存量资产、企业通过去杠杆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能提高存量货币的周转效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央行并非是对美联储加息置之不理,而是提前采取措施,将其对国内的影响降至最低。未来,在美元走弱、人民币重新相对于美元走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也将得到恢复。在这样的形势下,央行将更加专注于去杠杆和维稳流动性之间的平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阎岳) [详情]

美联储加息:A股坚挺港股趴下了 "缩表"计划是大杀招
美联储加息:A股坚挺港股趴下了

  美联储加息:A股坚挺、港股趴下了;但真正的杀招是这个。。。 北京时间本周四(15日)凌晨2:00,当耶伦——这位全球财经界最有权势的女人说出加息这句话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定。 在全球主要央行当中,美联储可谓是独具一格,算上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以及今年3月份的加息,美联储已经累计加息4次,而其他主要央行一次都未加息。 美联储决议声明表示,上调贴现利率25个基点,至1.75%。预计2017年将开始缩表。 美联储表示,经济活动温和增长,开支上升。预计通胀率近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在低于2%的水平”。劳动力市场持续走强,商业投资扩张。 美联储重申美联储预计经济将保障FOMC循序渐进地加息。重申通胀率中期之内将保持在大约2%附近。 美联储加息代表几个意思 美联储上次启动加息是在3月份的会议上,当时公布的利率预期中值显示今年还会有两次加息。目前来看,多数观点认为美联储下半年仍将加息一次。接受彭博调查的43位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还会在9月加息一次,然后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加息意味着美国经济向好,逐利性的本质必然会推动资金涌入美国,从而对美元、美股及其国内通胀带来一些影响。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大类资产的长期预期回报水平偏低,投资者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回报比较高、风险比较适度的投资机会,因此,大量资金会转而寻找估值洼地。港股2016年以来的持续上涨就有这方面原因。而由于美国是单一的加息经济体,资金将会涌入美国,并会有相当多的资金直接去追逐股票市场,导致美股在估值偏高的背景下仍可能会被进一步推高。 A股坚挺 每逢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资本市场都是“心惊胆战”,近年来A股对美联储加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沪深两市双双实现反弹。 6月15日,上证综指冲高回落后再度拉升,收报3132.49点,微升0.06%,深证成指反弹0.69%,收报10221.69点,创业板指大涨1.43%,收报1816.26点。 沪深两市较前一交易日继续放量约306亿元,总计成交4130.89亿元,其中沪市成交1711.25亿元,深市成交2419.64亿元。 理论上说,美联储的加息首先会造成国内利率被动抬升,而利率的攀升国内股市、债券等资产价格面临重估。其次,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旦形成,将导致热钱流出,国内的流动性面临收缩,不利于A股的走强。最后,由于美联储的再度加息造成美元持续走强,随着美元的走强,或将倒逼人民币持续贬值。人民币贬值将冲击国内资产价格,进而,导致A股市场当中权重股、金融地产等板块或拖累。 但在人民币汇率预期逆转、资本外流压力趋缓、外汇储备止跌回稳背景下,预计此次美联储加息对A股不大。实际上,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我大A股从来也是无惧美联储加息影响。 根据中信建投分析,相较于美元资产,议息决议与国内资产价格的表现关系呈现逻辑上的反向变动。联储加息前,A股存在短暂上行,加息后A股冲高回落;降息前后都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特别是降息后,A股存在2%-3%左右的下行压力。值得重点关注。 美股淡定、港股却先崩了 美股周三收盘涨跌不一,道指再创历史新高。美联储宣布加息,并表示将从今年开始缩表。美联储主席耶伦下调了对未来通胀率与失业率的预期。香港金管局今早亦宣布,基本利率根据预设公式上调25基点至1.50%,即时生效。 今日开盘,港股恒指低开0.4%,之后迅速下挫,截至收盘,恒指跌1.2%,报25565.34点;国企指数跌1.6%,报10346.15点;红筹指数跌1.2%,报3974.2点。 美股加息,A股之后怎么走? 华夏基金的观点:短期在利空因素阶段性缓和的情况下市场有望震荡上行,风格也会有一定转换,但年中资金层面的季节性紧张可能会带来一些反复,超跌的部分中小股票会比较活跃,此外,有业绩支撑、估值合理的绩优股仍将持续表现! 博时基金的观点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乐观表述,使得市场呈“鹰派”理解,冲击主要表现在黄金、美债上,对于权益则影响较小,而这也使得贵金属存在短期“利空出尽”的机会。来到国内,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中国流动性收缩已经做出提前量,中美利差处于高位,料来自海外的冲击对于国内影响较小。 星石投资的观点是:美联储加息主要通过资本外流、货币贬值与央行被动加息来影响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回顾3月份央行的加息,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汇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而目前的情况是,央行未雨绸缪地确定新的定价机制,汇率调整空间大幅扩大;同时主动监管一直在持续,无需“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因此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有了更大的独立性,无需被动加息,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路径也就不再有效。 上投摩根的观点是:上投摩根认为,目前股票市场整体估值相较于历史处于较合理的水平,未来可重点关注营收增长确定性较高及估值合理的股票,如电子、电气设备、医药、银行等行业。 真正的大杀招!美联储公布“缩表”计划细节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预测还显示,今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2%,到今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1.4%,这意味着今年还可能有一次加息。此外,美联储还公布了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也就是市场所关注的“缩表”,但并未公布开始的具体时间。         美联储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大体符合预期,将于今年开始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以缩减资产负债表。目前美联储一直通过将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以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    根据当天公布的细节,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6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6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30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4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4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200亿美元。 由此可见,随着上限的逐步提高,美联储每月再投资的证券规模将逐步减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将逐步缩减。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高达约4.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约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和约1.8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美联储“缩表”到底是什么? 美联储所说的“缩表”就是指中央银行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行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大量购买债券、抵押支持债券还有黄金来扩充自己的资产。而负债也与之同时上升,美联储的“负债”就是——美元。2014年10月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而此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也到达了4.47万亿美元之巨。 如今,美国的就业和经济指标开始回暖,因此美联储开始考虑“缩表”。缩表的实施与量化宽松正好相反,美联储通过直接抛售所持有的债券或停止购买到期债券,实现对美元的回收。 此举会造成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随之减少,所以缩表也被认为是比加息更为严厉的紧缩政策。 来来来,仔细科普一下: 问题一:什么是“缩表”? 所谓“缩表”是指美联储缩减自身资产负债表规模。打个比喻,就是美联储想给自身“减肥”,挤一挤金融危机后给自己加注的水分。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不仅将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的超低水平,又先后通过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大幅压低长期利率,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从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目前的约4.5万亿美元,其数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约6%升至24%。 对比前些年备受热议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QE”),如今的“缩表”可谓“QE”的反向操作,其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外溢影响不容小视。 问题二:为何要“缩表”? 随着美国经济回到稳步复苏的轨道,美联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要回归常态,这既包括联邦基金利率要逐步回升到中性水平,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也要收缩到相对正常的水平。否则,长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美国经济过热,鼓励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加大杠杆,可能催生资产泡沫和通胀飙升的风险。 加息和“缩表”都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二者相互补充。加息会直接推升短期利率水平并传导到长期利率,进而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对美国经济形势产生影响。正如购买债券、扩张资产负债表会压低长期利率一样,“缩表”则会直接推高长期利率,推升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令美国金融环境收紧。 自2015年12月启动金融危机后首次加息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四次共100个基点,但并未对金融市场产生明显影响。近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这意味着尽管美联储试图推高融资成本,美国家庭和企业的实际借款成本却在下降。一些美联储官员呼吁启动“缩表”,辅助加息来进一步收紧融资环境。 此外,“缩表”也将为美联储应对下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时再次扩张资产负债表预留空间。毕竟,量化宽松政策有其局限性,美联储不可能无止境地购债和“扩表”,购债规模过大会威胁到债券市场正常运转和金融稳定。 从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呈现难以摆脱“繁荣和衰退”不断循环的特征,居安思危成为其相关政策制定者必须具备的思维和考量。 问题三:何时开始缩? 美联储14日发布的政策声明显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大体符合美联储预期,美联储预计将于今年开始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来缩减资产负债表。 耶伦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当天公布“缩表”计划是为了让市场提前做好准备,等到美联储真正开始“缩表”时,市场将平静以待而不会感到意外。她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符合美联储预期,美联储可能会“相对较快”执行“缩表”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耶伦的美联储主席任期将于明年2月到期,特朗普总统可能会提名新的美联储主席人选,为确保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耶伦可能更倾向于今年尽早落实“缩表”计划和达成决策共识,让下一届美联储主席继续贯彻执行。 美国《华尔街日报》本月初对60多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约42%的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于12月开始“缩表”,约25%的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于9月“缩表”,另有约23%的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会将“缩表”推迟到明年1月后。 问题四:“缩表”怎么做? 目前美联储共持有约2.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和1.8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联储一直通过将到期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也就是“以新换旧”的方式维持当前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 根据美联储当天公布的收缩资产负债表计划,美联储将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来缩减资产负债表。具体来讲,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6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6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300亿美元。 同时,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4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4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200亿美元,只有超过上限部分的到期证券本金才可进行再投资。因此,随着上限的逐步提高,美联储每月再投资的证券规模将逐步减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将逐步收缩。 最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应缩减到多大的规模才算合适,目前尚无定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高级副行长洛丽·洛根表示,为满足执行货币政策的正常需求,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至少应维持在2.1万亿美元左右。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认为,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最优规模应在2.5万亿美元以上。美联储理事鲍威尔则表示,考虑到近年来流通货币需求上升,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很难降到2.5万亿至3万亿美元以下。 综合来看,多数美联储官员和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可以维持相对较大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耶伦当天在新闻发布上表示,美联储“缩表”后的最终规模“明显要小”于当前4.5万亿美元的水平,但比危机之前的规模也要“大得多”。高盛集团分析师预计,美联储最终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可能为2万亿至2.9万亿美元,完成“缩表”将花费两年半到五年的时间。 问题五:“缩表”啥影响? 耶伦认为,市场对美联储“缩表”的预期已经开始对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产生影响。她在今年1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美联储“缩表”可能会推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上升15个基点。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达德利认为,“缩表”与加息均是收紧货币政策的工具,为避免“缩表”对金融市场造成太大影响,他建议美联储开始“缩表”后暂停加息一段时间,以观察市场反应。 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认为,清晰沟通美联储对于经济前景的看法和可能的政策路径对于管理市场预期和避免市场意外至关重要。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意外释放缩减购债规模的信号,曾引发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出现了所谓的“缩减购债恐慌”。 国际金融业协会全球宏观研究首席经济学家乌尔里克·比耶表示,美联储“缩表”关键在避免长期利率水平失控,因为长期利率与消费贷款、抵押贷款利率挂钩,如果长期利率大幅跳升,就会对美国消费者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伤害美国经济复苏。他警告,美国长期利率大幅上涨,其外溢影响也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诱发风险和危机。[详情]

分析师:经济数据掣肘 美联储今年没必要再加息
分析师:经济数据掣肘 美联储今年没必要再加息

  汇金网讯: 北京时间周四(6月15日)02:00,美联储在6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并且,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指出,如果经济发展基本符合预期,那么今年将开始实施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计划。 美联储预计美国的通胀将在短期内保持在略低于2%的水准,但通胀将在中期稳定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设定的2%的目标附近。此外,美联储还维持今年共加息3次的预期不变,并将2017年的GDP增速从2.1%上调至2.2%。 经济数据欠佳,美联储没必要发表“鹰派”措辞 然而,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Funds)的首席投资官Krishna Memani认为,美联储在其政策声明中是没有必要发表“鹰派”措辞的。市场认为,美联储计划推进资产负债表的削减的举措相当于进行加息。 据FX678此前报道,美股周三(6月14日)收盘涨跌互见,科技股下滑拖累纳斯达克指数收低,标普500指数也小幅下挫。因美国5月通胀数据不及预期,且美联储再度加息,引发投资者对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担忧。 Memani表示,无论美联储说什么,市场对于这些言论基本上都是忽视的。投资者基于经济数据而做出投资决定,因为他们认为美联储最终将会对经济数据敏感。美联储的决定最终将取决于经济数据。 美国国债收益率周三大幅下跌,因美国5月核心CPI连续第三个月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美国5月零售销售数据也很疲软。具体数据显示,美国5月核心CPI年率降至1.7%,美国5月零售销售月率录得-0.3%。这令投资者感到不安,并引发了市场对美联储是否能像预期那样加息的质疑情绪。 NatWest Markets的投资策略主管John Briggs强调,债券市场的动向表明,美国的经济数据表现欠佳,这无疑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美联储还在其政策声明中提及到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支出强劲。 但是,外资投资机构QMA的分析师Keon称,美联储指出美国消费数据有增强的迹象。但他认为,美国的消费数据并不像他们说得那么好。 据FX678观察,截至发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的交易数据显示,美联储今年年底之前再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约为39.7%。 [详情]

升息加预期“缩表” 美联储行动对世界啥影响
升息加预期“缩表” 美联储行动对世界啥影响

  新华社华盛顿6月14日电 财经观察:升息加预期“缩表”美联储行动对世界啥影响 新华社记者高攀江宇娟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4日宣布再次加息,同时发布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的计划。鉴于加息符合普遍预期,市场反应比较理性,而“缩表”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则受到更多关注。 简言之,“缩表”可理解为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量化宽松政策(“QE”)的反向操作,是与加息等传统货币政策相补充的政策工具。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2010年曾公开表示希望在任内帮助美联储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但由于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当他2014年1月底卸任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在执行中。 到2014年10月底,美联储主席耶伦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金融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约4.5万亿美元。此后,美联储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保持金融环境宽松。 随着美国经济回到稳步复苏轨道,就业市场增长强劲,货币政策正常化逐渐提上日程。2015年12月,美联储终于启动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此后,又分别于2016年12月、今年3月和6月三度加息。由于加息节奏相对缓慢,预期管理顺利,市场反应整体平静。 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摆脱接近零的超低区间,为美联储赢得一定的降息空间以备不时之需,也使美联储能充分酝酿“缩表”,推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美联储14日公布“缩表”计划相关细节,强调其“渐进、可预期和行得通”。耶伦表示,公布计划细节是为了让市场提前做好准备,等真正开始“缩表”时,市场将平静以待。她认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会“相对较快”执行“缩表”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耶伦的任期至明年2月,总统特朗普可能会提名新的美联储主席人选,为确保货币政策的延续性和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耶伦可能更倾向于今年尽早落实“缩表”计划和达成决策共识。国际金融专家预计,美联储年内就会正式启动“缩表”。 如果说量化宽松政策是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来“扩表”和压低长期利率,“缩表”则是反向操作,这将推高长期利率,进而收紧金融环境。由于美联储主要通过逐步减少对到期证券本金再投资来被动收缩资产负债表,并不主动出售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缩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将较为温和。 另外,多数美联储官员和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的最终资产负债表规模将维持在2万亿至3万亿美元,不必降至危机前水平,这也使得美联储“缩表”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较为可控。耶伦今年1月曾表示,美联储“缩表”可能会导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上升15个基点,相当于两次常规加息的效果。 国际金融业协会全球宏观研究首席经济学家乌尔里克·比耶认为,美联储“缩表”关键在锚定长期利率水平,因为长期利率与消费贷款、抵押贷款利率挂钩,如果长期利率大幅跳升,会对美国消费者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伤害美国经济复苏。 考虑到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减税、基建投资等刺激政策措施不大会很快落实,美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通胀水平温和,美联储预计在加息和“缩表”时会更加谨慎、缓慢推进,对全球经济的溢出影响不会太大。 事实上,美联储宣布加息和“缩表”计划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14%,接近7个月来的最低水平,这意味着全球融资成本暂时不会大幅上升。 国际金融业协会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导致流入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相对减少,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预计仍将持续至明年年中,这也会抵消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部分效果。 由于美联储加息后短期内美元汇率大多呈现回调趋势,加之投资者对特朗普政府能否顺利推行经济政策的担忧增加,美元未来进一步升值的空间有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也将得到缓解。国际金融业协会研究发现,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是影响中国资本外流的最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企稳意味着中国资本外流的压力将减缓。 当然,加强与市场政策沟通、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政策意外对于美联储实现平稳“缩表”亦非常重要。2013年5月,伯南克首次意外释放缩减购债规模的信号,曾引发投资者恐慌和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在接下来一个月内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了近1个百分点,部分新兴市场面临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加剧的局面。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央行,美联储应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和金融市场的政策沟通,在评估加息和“缩表”政策时审慎决策,尽量降低负面溢出效应,避免成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下行的新根源。[详情]

任泽平:央行果然未跟进美联储加息 货币政策可能不会更紧
任泽平:央行果然未跟进美联储加息 货币政策可能不会更紧

  宏观任泽平、冯明点评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央行果然未跟进美联储加息:货币政策可能不会更紧了!】 事件:继美联储凌晨加息之后,中国央行今日维持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在2.45%、2.6%、2.75%。均与上次持平,未像3月份美联储加息那样调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点评: 1)核心观点:美联储今天凌晨加息25bp之后,中国央行维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不变,没有再像今年3月份和1月份一样跟进加息。这释放出重要信号:货币政策还是紧的,但不会更紧! 这与我们今晨报告中的预判完全一致。在今天凌晨的报告《美联储加息,下半年缩表——点评17年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中,我们明确提出: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原因有三:一是国内广谱利率已经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没有必要再跟随。二是国内需求端二次探底,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继续收紧。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随着经济通胀回落,货币政策边际不会更紧,监管维稳,我们维持债市配置价值凸显、股市风险偏好修复的判断。 2)央行此举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货币政策不会更紧。接下来为了配合金融监管,政策利率或许仍会维持在当前水平,但货币政策环境整体而言不会更紧了。美联储3月份加息公告发布之后,中国央行在当天就采取跟随策略,上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0bp,同时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也分别上调10bp,实行“准加息”。而今天美联储加息之后,中国央行维持公开市场利率不变,并未跟随加息。 3)国内经济通胀回落,避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也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考虑,这意味着三季度以后货币政策也很难更紧。最新发布的5月经济数据确认房地产销售、货币金融条件等先行指标均已见顶回落,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和金融杠杆周期开始下行。我们预计下半年以后企业盈利也将逐步下滑。 4)国内广谱利率已经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央行也完全没有必要再跟随加息。4月份以来受金融监管和金融去杠杆,中国的广谱利率已经大幅抬升。4月以来,3个月和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升了0.7个百分点,进入六月份以来短期的1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迅速由4.2%飙升5.2%以上。0.7%的利率上升相当于隐含了2-3次加息,“提前量”充足。而另一方面,同期美债收益率却缓步下行,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的中美利差由年初的0.6%扩大至1.4%之上,达到去年7月份以来的高点。 5)为保汇率而收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弱。短期汇率由双边利率平价决定,利差扩大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减小。而5月26日逆周期因子的纳入也在短期有助于推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 6)我们自2016年10月以来基于滞涨和去杠杆一直看空债市,近期提出,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从估值来看,债市开始具备配置价值。我们在6月4日周报提出“近期监管维稳,市场短暂喘息。”我们维持股市风险偏好修复的判断。[详情]

瑞穗:汇率保卫战告一段落 中国不急于跟着加息
瑞穗:汇率保卫战告一段落 中国不急于跟着加息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5日彭博报道,瑞穗银行外汇策略师张建泰对彭博表示,在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并不急于跟随提高境内利率,显示捍卫汇率已非当务之急,不过在经济下行之下,料去杠杆力度不变。 在离岸流动性收紧以及中间价改革之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得到较大的改善,从基本面上判断,汇率保卫战可告一段落。 向前看,预期央行短期内都不会提高利率,主因在去杠杆进程持续以及影子银行减少下,利率曲线已经逐渐上移。 中国通胀压力较小,M2低速已被解读为“新常态”,反映金融金融体系降杠杆。 北京时间15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从0.75%-1.0%上调至1.0%-1.25%。美联储维持了近来每隔三个月加息1次的节奏,这是美国央行当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内的第2次加息。[详情]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美联储加息影响有限 油价三季度可能反弹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美联储加息影响有限 油价三季度可能反弹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美联储加息影响有限 油价三季度可能反弹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敏)受美联储加息及美国原油库存降幅较小的影响,6月14日布伦特和WTI油价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3.5%和3.7%。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剑表示,由于此前市场即认为6月美联储将大概率加息,此次美元加息符合预期,对油价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大部分已提早反映。相比而言,美原油库存的降幅较小不及预期,对油价影响更大。 根据6月14日EIA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9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166.1万桶,而市场预期减少295.5万桶,这加剧了市场对原油去库存的担忧。 吴剑认为,除美国页岩油持续增长因素外,这可能也和近两月美国原油净进口量较高有关。4、5月美国的净进口规模均在7300千桶/日以上,明显高于2、3月的水平。不过,5月美国净进口量已出现回落迹象,加之此前有外媒报道沙特计划削减对美原油出口,未来几个月美国原油净进口规模或下降,原油旺季背景下库存压力可能得到一定缓解,短期油价预计将有所反弹。[详情]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学者称可忽略不计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学者称可忽略不计

  解读丨美联储今年第二次加息!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月14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至1.25%的水平,这是美元自2015年开始加息以来的第四次,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 美联储主席:加息体现美国经济进展 美联储当天在结束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5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就业市场继续强劲,美国经济温和增长,近几个月美国家庭消费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但美国通胀近期有所回落,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加息体现出美国经济取得的进展,在未来加息前景方面,美联储循序渐进地加息是适宜的。耶伦指出,全球经济走强,帮助美国出口改善,失业率低于长期性水平的中值。美联储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大体符合美联储预期,美联储预计将于今年开始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 美联储“缩表”计划细节公布: 美联储14号还公布了缩减资产负债表,也就是“缩表”计划细节。其中,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逐步扩大,最终升至300亿美元。随着上限的逐步提高,美联储每月再投资的证券规模将逐步减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将逐步缩减。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高达约4.5万亿美元。 美联储主席耶伦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当天公布“缩表”计划细节是为了让市场提前做好准备。但她并未透露美联储开始“缩表”的具体时间。而未来美联储“缩表”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影响如何,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市场早有预期 美股市涨跌幅不大 由于市场对美联储今年再度加息早有预期,当天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4日收盘涨跌幅度不大。其中道琼斯指数涨幅0.22%。收于21374.56点,创收盘历史新高。标准普尔及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小幅下跌,跌幅分别为0.10%和跌幅为0.41%。 专家分析:加息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从2015年美联储加息以来以及美联储多次表态来看,美联储加息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都没有那么显著,那么此次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资本市场将产生什么影响? 专家表示:美联储加息短期内会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股票市场会短期震荡,但是长期来看,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此次美联储加息,对于中国的影响整体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国家整个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是比较小的,并且中国经济今年表现比较不错,宏观经济面对于抑制资本流出起到一个好的作用;此外,随着我国外汇管理技术细节上的规范和完善,“羊群效应”带动的资本流出实际上已经大幅度减少。 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反应不会过强 此外,由于此前市场对美联储6月加息预期持续高涨,并且基于美元下跌风险已经比较充分释放的判断,所以市场对此次美联储加息的反应不会过于强烈。 美联储年内是否第三次加息?仍有待观察 对于今年年底美联储是否将进行年内第三次加息,专家表示,需要根据接下来美国经济表现进一步判断。 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表示,目前,美国的利率水平仍然非常低,基于此水平的增长,美联储决定加息。但对于今年年底是否还要加息,还要根据美国经济在此次加息后的表现。因为此次加息与大部分人预期一致,所以不会导致美元剧烈波动,也不会扰乱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均衡。 [详情]

亚太股市周四普跌 美联储此前加息25基点
亚太股市周四普跌 美联储此前加息25基点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5日上午消息 亚太股市周四普遍下跌,美联储今日凌晨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截至发稿,日经225指数跌0.42%,报19,800.00点,韩国KOSPI指数跌0.59%,报2,358.71点,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跌1.13%,报5,768.10点。 沪指早盘微幅低开,随后冲高回落,现报3130.41点,跌幅0.01%;香港恒指跌0.89%,报25646.23点。 隔夜欧美股市方面,美股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22%,再创历史新高;标普指数跌0.10%,纳指跌0.41%。欧股走低,泛欧STOXX 600指数收低0.3%,银行股大跌1.3%。 美联储今日凌晨决定,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0.25个基点,至1.0%-1.25%,同时预计今年还会加息1次,即维持今年内总计加息3次的预期不变。此外,美联储决定在经济的未来发展大体符合当前预期的情况下,今年内将开始缩减高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 “债王”格罗斯:表示,美联储6月份决议声明偏鹰派,但未来能否最终实现其目标令人心生疑窦,恐并不能按自身计划采取行动;鉴于当前经济形势,联邦基金利率恐怕并不会超过1.5%-1.75%。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2017年美联储将开启缩表,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再加上,2017年美联储缩表将是2002年有数据以来、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周期开始,对市场的意义较大,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详情]

邓海清:央行按兵不动值得商榷 跟随加息才是明智之举
邓海清:央行按兵不动值得商榷 跟随加息才是明智之举

  美联储加息如期而至,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值得商榷! 来源:海清FICC频道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加息25个基点,完全符合市场预期;但本次美联储会议的核心焦点在于,声明中直接提出“缩表将在2017年开启”,超出市场此前预期的2017年底宣布缩表、2018年开始具体实施,缩表的超预期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美联储6月会议及耶伦讲话,“海清FICC频道”作出相关点评,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结论: 1、6月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主要理由包括三点:一是5月议息纪要及近期美联储官员鹰派讲话,反映出美联储内部关于6月加息的看法已经高度一致;二是目前美国经济持续走好,根本上支撑美联储加息;三是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6月加息概率为100%,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加息几乎是板上钉钉。 2、6月美联储FOMC会议明确声明,缩表将在2017年开启,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之前的市场预期“耶伦将会在2017年底宣布缩表、2018年开始具体实施”。再加上,2017年美联储缩表将是2002年有数据以来、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周期开始,对市场的意义较大,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3、尽管美联储从2016年12月以来连续加息三次,但由于“特朗普行情”逆过程、2017年预期加息三次并未较之前预期变化、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等,对美元指数形成利空,这是2017年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的原因。但是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2017年美联储将开启缩表,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 4、此次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并未跟随美联储加息,但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此次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值得商榷!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对债市存在着重大利好,将进一步支撑我们提出的2017年债市“先苦后甜”的观点——央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性,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支撑债市“先苦后甜”。 一、美联储6月加息25BP,并非市场焦点 我们认为,6月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主要理由包括三点:一是5月议息纪要及近期美联储官员鹰派讲话,反映出美联储内部关于6月加息的看法已经高度一致;二是目前美国经济持续走好,根本上支撑美联储加息;三是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6月加息概率为100%,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加息几乎是板上钉钉。 具体来看,距离本次6月美联储会议最近的一次是,5月24日公布的5月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中指出“维持一季度美国经济临时性滑坡的判断,并指出再度加息是合适的,甚至不少官员表态,2017年开始被动式缩表”,这反映出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走好具有着较强的信心。同时,近期美联储票委Powell支持2017年加息三次,并在晚些时候开始缩表;票委Harker认为在加息和缩表问题上,美联储并不滞后于形势;旧金山联储主席Willams宣称,支持今年再加息三次,如果美国经济涨势强劲,也不排除第四次加息的可能,美联储官员纷纷鹰派表态,也进一步确认了市场关于美联储6月加息的预期。 美联储是否加息主要取决于就业和通胀,从美国就业和通胀数据来看,尽管美国5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失业率进一步下降至4.3%,反映出就业数据不及预期的主因可能在于美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非农数据的疲软并不会对6月加息带来较大的影响,反而,目前美国可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有可能会加大未来通胀的潜在压力。 此外,尽管2017年以来美国5月CPI同比1.9%,不及预期2%、前值2.2%,引起了市场关于通胀的担忧。但6月美联储FOMC声明“劳动力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有所加强,用于衡量未来12个月通胀率的指标将在近期内维持大体低于2%,但在中期内稳定在委员会目标2%左右”,以及耶伦声称“通胀率体现出部分一次性降价因素”,因此,美联储对于通胀数据短期走低的看法,在于通胀数据可能是一次性因素,以及未来强劲的就业市场将带动通胀回升至联储目标水准,并不成为制约6月加息的理由,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担忧。 总体上,无论是美国就业和通胀等经济数据反映出美国经济的持续走强,还是5月美联储会议纪要及近期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表态,以及期货市场隐含的6月加息概率100%都反映出市场对6月加息预期几乎是板上钉钉,因此,6月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 二、6月美联储FOMC声明,明确2017年启动缩表! 本次6月美联储FOMC声明中,明确提出“委员会目前预计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项目,源于经济发展在总体上符合预期”,删除了5月美联储FOMC声明中“维持该政策直至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正常化取得顺利进展”的表述,这表明美联储终于给出了明确的信号:2017年开始缩表,通过减少到期证券本金再投资的方式,逐步缩减美联储的证券持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先后于2008年11月25日、2010年11月4日、2012年9月14日三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总共购买资产约3.9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从6%大幅提升至24%,膨胀的资产负债表可能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将会推高资产泡沫价格以及恶性通货膨胀,但是由于缩表将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利空资产价格及实体经济,从而美联储对缩表一直持谨慎态度。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耶伦将会在2017年底宣布缩表、2018年开始具体实施,但此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直接明确,缩表将在2017年开启,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再加上,2017年美联储缩表将是2002年有数据以来、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周期开始,对市场的意义较大,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美联储缩表的最终上限为美国国债3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200亿美元,缩表的起步上限为每个月100亿美元,整体上,缩表的规模并不会过大。此外,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目标是,没有人会对资产负债表政策感到震惊,希望市场不会对FOMC缩表作出多大反应,以及缩表有点像“看着油漆晾干”,应当在幕后悄悄地进行”,这些表态反映出耶伦希望市场不要过度解读联储缩表,反映出耶伦对缩表持一定的谨慎态度。因此,尽管美联储缩表提前超预期,但市场对此不应过于悲观。 三、缩表超预期提前,“美元指数持续走弱VS美联储连续加息”背离不再 我们在3月4日报告《为何美元指数不再随耶伦起舞?》(作者:邓海清、陈曦)中提出,2017年美元指数的三条逻辑线为:一是特朗普政策,包括减税增支政策是否能准时落地、以及经济究竟能否真正改善;二是2017年美联储收紧的频率与节奏,重点是加两次、三次还是四次,以及美联储缩表的时间;三是欧洲经济走势及欧洲政治动荡对美元指数的影响。 因此,尽管美联储从2016年12月以来连续加息三次,但由于“特朗普行情”逆过程、2017年预期加息三次并未较之前预期提升、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等,对美元指数形成利空,这也是2017年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的原因。 但是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2017年美联储将开启缩表,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 具体来看,如下: (1)特朗普政策落地难度较大,使得美元指数出现“特朗普行情”的逆过程,利空美元指数。关于特朗普政策,2016年底以来,特朗普“减税+扩大基建”的扩张性政策主张,以及甚至宣称“要实现美国经济增速翻番”,从而使得市场出现了情绪高涨的“特朗普行情”,美元指数一度冲上103.82的历史高位。但是,目前来看,其1万亿的基建以及税改政策陷入三方博弈等,特朗普政策不能及时落地,后期推行难度依然较大,使得美元指数出现“特朗普行情”的逆过程,美元指数走跌。 (2)欧洲经济走势良好,欧元走强“跷动”美元指数走弱,以及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美元指数的避险作用逐渐消退,利空美元指数。2016年4季度以来,欧洲经济持续进入复苏阶段,欧洲经济持续走强将会推动欧元走强,由于美元指数的构成篮子中,欧元的比重超过了50%,欧元的走强将会“跷动”美元指数走弱。从数据上看,欧元区采购经理指数PMI从2016年8月51.7的水平持续上升至2017年5月的57.0,同时,欧元区HICP通胀数据从2016年5月-0.1的水平快速上升至1.9的水平,反映出欧洲经济良好。 2017年初,欧洲政治“风雨飘摇”,法国大选、英国硬脱欧or软脱欧、德国大选等,但目前欧洲政治“黑天鹅”事件并未发生,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美元指数的避险作用逐渐消退,利空美元指数。(a)法国“特朗普”勒庞落选,亲欧的马克龙当选,法国退欧风险基本降至零点,法国大选“平稳着陆”,法国大选政治“黑天鹅”并未发生;(b)英国大选尘埃落定,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失去了单独组阁权,其硬退欧也将再添不确定性、软脱欧概率提升;(c)默克尔被誉为欧洲稳定之锚,5月14日赢下素有风向标的北威州,竞选局势一片大好、连任逐渐明朗,将进一步有利于欧洲局势稳定。 (3)目前预期2017年美联储加息三次,基本符合此前预期,并不能支撑美元指数上涨。但是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的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明确提出“委员会目前预计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项目,源于经济发展在总体上符合预期”,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美元指数持续走弱VS美联储连续加息”背离不再。 四、央行加息不跟?重大利好债市“先苦后甜” 我们认为,此次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并未跟随美联储6月加息而进一步提高,对债市存在着重大利好,将进一步支撑我们提出的2017年债市“先苦后甜”的观点——央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性,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支撑债市“先苦后甜”。 但我们认为,央行此次并未跟随美联储加息,可能主要是为了避免市场形成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印象,但究竟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本次央行不加息值得商榷,具体原因如下: (1)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DR007,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OMO利率2.45,上调利率不会引起金融过度反映; (2)6月美联储加息,是中国央行良好的加息窗口,跟随美联储加息才是明智之举; (3)目前债市表现良好,近一个月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降近10BP,债市对上调OMO利率有一定的承受力; (4)人民币汇率已经稳定的前提下,不再是央行核心变量,缩窄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才是关键; (5)全球央行流动性拐点,再叠加中国经济企稳、5月以来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央行应该保证货币政策的全球同步性。 对于债券市场,我们认为2017年全年债市“先苦后甜”,震荡慢牛。目前,市场关于2017年下半年债市走牛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我们持这一种观点;另一观点则认为经济“二次探底”将为债市走好提供支撑,我们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从经济数据来看,5月工业增加值数据、PMI数据、进出口数据等再次走好,反映经济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该逻辑确实并不成立。 我们对于债市的观点是,“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目前债市的核心变量并非经济走势,而是政策层的严监管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两方面因素,“监管协调2.0”为债市提供支撑,但由于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预期过度悲观,存在修正的可能,以及央行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的明显宽松时代,债券市场只能是慢牛而不会是疯牛。[详情]

央行未随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利率 更多看向一篮子货币
央行未随美联储上调公开市场利率 更多看向一篮子货币

  这次我们不“跟随”美联储了:央行今日未上调公开市场利率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来源:澎湃新闻 时隔三个月面对美联储的再度加息,这一次中国没有再跟随,在人民币汇率企稳的助力下,中国央行淡定保持公开市场利率不变。 为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央行6月15日共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5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400亿元的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600亿的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75%,均与上次持平。 “不上调不意外,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汇率更多的是盯住美元,公开市场操作也更多的盯住美联储,现在更多看向一篮子货币,公开市场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 去年12月和今年3月美联储两度加息后,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上,包括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都出现了上调。 其中,美联储去年12月15日凌晨宣布加息后的一个多月后,中国央行在今年1月24日开展的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为3.1%,较上次操作提高10个基点。这是MLF操作历史上首次上调利率,也是货币市场利率近6年来首次上调。 而今年3月16日,在美联储凌晨加息后,中国央行在当日早间即上调了包括逆回购、MLF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10个基点。 对比三个月前,人民币汇率企稳,被视作重要原因。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直言,目前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可见的是,年初以来人民币即现企稳之势,外汇储备连续4个月上升且5月最新数据显示增幅超预期,外汇占款降幅也连续收窄,再加上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公式中逆周期因子的引入,资本外流压力压力的减弱,也为货币政策松了绑。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央行在人民币定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可以改变由市场预期产生的贬值“惯性”。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迅速升值阶段性打压了“空头”,再加上美元指数走弱,中美利差仍大,人民币短期或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面临汇率的压力也有所缓解,政策“自由度”提高。 他同时指出,6月以来央行货币投放增加,一是为了对冲MLF到期,二是应对MPA考核带来的资金紧张。当前国内经济虽有所走弱,但依然相对稳定,金融去杠杆仍是政策主基调。在去杠杆未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前,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央行的最新表态也点明了这一点。 在M2在5月创下历史新低后,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应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不动摇。央行将继续根据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供求变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把握好去杠杆与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之间的平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详情]

美联储加息中国未跟进 增长放缓央行紧缩意愿不足
美联储加息中国未跟进 增长放缓央行紧缩意愿不足

   美联储加息中国未跟进 增长放缓利率走升央行紧缩意愿不足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5日彭博报道,美联储隔夜如期加息,中国央行未跟进。周四,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昨日持平,显示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及中美利差处于高位之际,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动力不足。 美联储决定六个月内第三次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并公布了今年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美联储主席耶伦并称若经济演变符合预期,缩表计划可能提前。中国央行周四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500亿元逆回购,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均持稳。 中国央行此举有别于之前跟进美联储加息,上调逆回购利率的情况。美联储于去年12月开启新一轮的加息周期,随后在3月16日再度上调基准利率,中国央行则紧随其后,分别于2月3日和3月16日两次调升公开市场和定向投放工具的操作利率。央行维持货币市场紧平衡的做法,推动债市大幅调整,市场利率大幅走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内上升约60个基点。 “中美利差在历史上相对高位,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的数据都在改善,央行不需要被动加息,”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对6月份和3季度债市偏乐观的判断,市场应还会进一步回暖。” 明明指出,端午节假期前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增加逆周期调节因子使得人民币更加稳定,可以隔绝外部冲击,而且此前央行的加息对去杠杆的效果明显,M2增速开始回落,加之经济基本面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央行并没有加息的意愿。 中国昨天公布的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6%,增速创历史最低水平。中国央行称这主要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央行昨天公布M2数据后并表示,未来会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节奏,稳定市场预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详情]

新华社:美联储如期加息 中国可巧妙应对
新华社:美联储如期加息 中国可巧妙应对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全球热点)美联储如期加息中国可巧妙应对 新华社记者 刘丽娜 高攀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如市场预期宣布加息,同时公布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释放出看好美国经济复苏的强力信号。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总体趋稳,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美联储加息对中国汇率、贸易及货币心理预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可控。 【新闻事实】 美联储14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1%至1.2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内第二次加息。同时,美联储公布了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 美联储主席耶伦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符合美联储预期,美联储可能会较快执行“缩表”计划,预计将于今年开始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 【深度分析】 美联储加息向市场传递了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次贷危机至今,美国经济在复苏轨道上缓步前行,复苏已经持续9年。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达1.2%。同时,当前美国借贷成本仍然处于低位,即使加息也不会对美国债收益率造成太大影响。因此,尽管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并不过热,通胀压力也不大,但美联储仍坚持加息。 此次加息不会引发强烈的“外溢效应”。美联储加息步伐“小而稳”,且与市场沟通充分,市场提前充分消化了加息溢价,对加息反应相对平静。同时,从欧洲到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对美联储加息审慎应对,不会进一步加大货币宽松的力度。 前瞻未来,全球货币政策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年底前会否再度升息、“缩表”靴子何时真正落地以及特朗普政府将提名哪些美联储高层人选,都将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未来的走向。 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在下半年释放更明确的退出QE信号。而德国大选、英国“脱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也是影响全球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变量。 【第一评论】 整体而言,尽管美联储处于货币政策“正常化”轨道,但当前的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仍处于宽松期。美联储升息和“缩表”会在汇率、贸易以及心理预期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影响,但都在可控范围内。 一方面,美元升息会加大中国经济管理难度,比如增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风险等。另一方面,当前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央行已今非昔比,中国掌控本国经济的能力不断上升。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已越来越老练,而且近一段时间来,中国已经能够使用更多的工具。 中国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做好“预调微调”,做好市场的预期管理,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有力保障。 【背景链接】 自2015年12月至今,美联储已累计加息四次共100个基点。 加息和“缩表”都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加息将直接推升短期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缩表”则会直接推高长期利率,推升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令美国金融环境收紧。 近期,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去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意味着美国家庭和企业的实际借款成本正在下降。一些美联储官员呼吁启动“缩表”,辅助加息来进一步收紧融资环境。(编辑:曹筱凡马晓燕)(相关图文视频融合报道请关注“新华国际”微信公众号)[详情]

星石投资:美联储加息对A股影响已提前反映
星石投资:美联储加息对A股影响已提前反映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公布6月份议息会议结果,上调联邦基准利率水平至1%~1.25%的区间,与市场预期相符,预计今年将再加息一次、明年加息三次。同时,美联储公布了缩表的相关细节,将于今年起开始缩表,持续数年的时间。 对此,星石投资认为,美联储的表态显示出对美国经济仍有信心;而从对A股的影响来看,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已经提前反映,预计未来流动性将出现边际改善。 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仍有信心 从美联储的表示来看,星石投资认为,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仍有信心。 星石投资表示,美联储对通胀的表述略显鸽派。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CPI和核心CPI环比增速分别为-0.1%和0.1%,后者创24个月新低,而4月增速分别达到1.9%和1.7%。美联储在决议声明中承认了近期通胀表现疲软,认为未来12月的通胀预计将保持在2%之下,但是美联储调高了对于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预期。 不过,对缩表的表述则偏鹰派。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国债减持规模每季度增加60亿,MBS减持规模每季度增加40亿,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缩表可能会在利率正常化结束之前进行,整个过程将持续数年。 央行短期内大概率保持利率不变 3月份美联储加息25BP后,央行迅速上调逆回购与MLF利率,来对冲美联储加息对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的不利影响。星石判断,当前的宏观形势与3月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此次加息短期内央行大概率将保持利率不变,主要是从以下因素考虑: 第一,经济状况。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5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51.2,连续10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CPI稳步上涨至1.5%,核心CPI保持在2.1%的景气区间;外汇储备为30536亿美元,连续四个月出现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均保持稳定。经济基本面的向好为汇率和资本流动提供了支撑。 第二,中美利差。从基准利率来看,央行目前采取固定利率走廊的政策,将中美基准利率的利差保持在1.6%~2.4%的区间内,目前的利差水平为2.11%,美联储加息25BP后,利差为1.86%,仍在走廊区间内,因此央行无需通过上调利率来保证利率走廊。从国债收益率看,3月份加息时,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为78BP,目前利差已经大幅上升到了137BP,涨幅达59BP,远超美联储25BP的加息幅度。因此,从利差的角度来看,美联储加息并不会给我国带来较严重的资本外流压力。 第三,货币汇率。近日央行出台了新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在原有的机制中加入了“逆周期调节因子”,增强了央行对汇率的调控能力。同时,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大涨,人民币空头力量遭到削弱。在此影响下,人民币出现了大幅上涨,这使得汇率的安全空间大大增加,央行无需受制于货币贬值而被动加息。 第四,金融稳定。从历史上来看,6月份一般都是资金面比较紧张的月份,今年在金融监管、MPA考核、同业存单大量到期的情况下,一年期Shibor与贷款基础利率倒挂、1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均显示出市场上流动性的紧张局面。如果央行选择加息,这将继续抬高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并进而抬高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显然是央行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第五,国际形势。3月份的加息正值市场对特朗普财政政策前景充满信心的时候,而经历了3个月的时间,基建和税改方案仍然止步不前,特朗普又陷入了“泄密门”和“通俄门”,市场上对特朗普的失望情绪逐渐增加,美元也出现了走弱的趋势。同时,6月14日欧洲央行宣布增持价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同时抛售等值的美元资产,这些都有利于减缓我国的资本外流,保证汇率的稳定。 不过,星石投资认为,考虑到美联储强硬的缩表态度,并不能排除央行为提前对冲缩表的影响,而进行对冲操作的可能性。 对A股影响已提前反映 星石投资认为,美联储加息对股市的影响已经提前反映,预计未来流动性将出现边际改善。 星石投资分析称,美联储加息主要通过资本外流、货币贬值与央行被动加息来影响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回顾3月份央行的加息,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汇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而目前的情况是,央行未雨绸缪地确定新的定价机制,汇率调整空间大幅扩大;同时主动监管一直在持续,无需“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因此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有了更大的独立性,无需被动加息,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路径也就不再有效。 对我国股市而言,近期的主要矛盾仍在于去杠杆所引发的流动性问题上。随着去杠杆持续推进,目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经大幅提高,企业发债利率与贷款利率均出现上涨。考虑到当前实体融资成本高企、央行充足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以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星石判断,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利率长时间持续上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未来流动性将出现边际改善,这也是推动A股市场上行的最重要变量。 截至记者发稿,A股市场表现平稳,上证指数微跌0.24%,创业板指上涨0.71%。[详情]

邓海清:美联储加息 央行按兵不动 支撑债市先苦后甜
邓海清:美联储加息 央行按兵不动 支撑债市先苦后甜

  来源:海清FICC频道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加息25个基点,完全符合市场预期;但本次美联储会议的核心焦点在于,声明中直接提出“缩表将在2017年开启”,超出市场此前预期的2017年底宣布缩表、2018年开始具体实施,缩表的超预期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美联储6月会议及耶伦讲话,“海清FICC频道”作出相关点评,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结论: 1、6月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主要理由包括三点:一是5月议息纪要及近期美联储官员鹰派讲话,反映出美联储内部关于6月加息的看法已经高度一致;二是目前美国经济持续走好,根本上支撑美联储加息;三是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6月加息概率为100%,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加息几乎是板上钉钉。 2、6月美联储FOMC会议明确声明,缩表将在2017年开启,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之前的市场预期“耶伦将会在2017年底宣布缩表、2018年开始具体实施”。再加上,2017年美联储缩表将是2002年有数据以来、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周期开始,对市场的意义较大,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3、尽管美联储从2016年12月以来连续加息三次,但由于“特朗普行情”逆过程、2017年预期加息三次并未较之前预期变化、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等,对美元指数形成利空,这是2017年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的原因。但是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2017年美联储将开启缩表,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 4、此次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并未跟随美联储加息,但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此次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值得商榷!中国央行“按兵不动”,对债市存在着重大利好,将进一步支撑我们提出的2017年债市“先苦后甜”的观点——央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性,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支撑债市“先苦后甜”。 一、美联储6月加息25BP,并非市场焦点 我们认为,6月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主要理由包括三点:一是5月议息纪要及近期美联储官员鹰派讲话,反映出美联储内部关于6月加息的看法已经高度一致;二是目前美国经济持续走好,根本上支撑美联储加息;三是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6月加息概率为100%,市场预期美联储6月加息几乎是板上钉钉。 具体来看,距离本次6月美联储会议最近的一次是,5月24日公布的5月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中指出“维持一季度美国经济临时性滑坡的判断,并指出再度加息是合适的,甚至不少官员表态,2017年开始被动式缩表”,这反映出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走好具有着较强的信心。同时,近期美联储票委Powell支持2017年加息三次,并在晚些时候开始缩表;票委Harker认为在加息和缩表问题上,美联储并不滞后于形势;旧金山联储主席Willams宣称,支持今年再加息三次,如果美国经济涨势强劲,也不排除第四次加息的可能,美联储官员纷纷鹰派表态,也进一步确认了市场关于美联储6月加息的预期。 美联储是否加息主要取决于就业和通胀,从美国就业和通胀数据来看,尽管美国5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失业率进一步下降至4.3%,反映出就业数据不及预期的主因可能在于美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非农数据的疲软并不会对6月加息带来较大的影响,反而,目前美国可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有可能会加大未来通胀的潜在压力。 此外,尽管2017年以来美国5月CPI同比1.9%,不及预期2%、前值2.2%,引起了市场关于通胀的担忧。但6月美联储FOMC声明“劳动力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有所加强,用于衡量未来12个月通胀率的指标将在近期内维持大体低于2%,但在中期内稳定在委员会目标2%左右”,以及耶伦声称“通胀率体现出部分一次性降价因素”,因此,美联储对于通胀数据短期走低的看法,在于通胀数据可能是一次性因素,以及未来强劲的就业市场将带动通胀回升至联储目标水准,并不成为制约6月加息的理由,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担忧。 总体上,无论是美国就业和通胀等经济数据反映出美国经济的持续走强,还是5月美联储会议纪要及近期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表态,以及期货市场隐含的6月加息概率100%都反映出市场对6月加息预期几乎是板上钉钉,因此,6月美联储加息完全符合预期。 二、6月美联储FOMC声明,明确2017年启动缩表! 本次6月美联储FOMC声明中,明确提出“委员会目前预计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项目,源于经济发展在总体上符合预期”,删除了5月美联储FOMC声明中“维持该政策直至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正常化取得顺利进展”的表述,这表明美联储终于给出了明确的信号:2017年开始缩表,通过减少到期证券本金再投资的方式,逐步缩减美联储的证券持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先后于2008年11月25日、2010年11月4日、2012年9月14日三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总共购买资产约3.9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从6%大幅提升至24%,膨胀的资产负债表可能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将会推高资产泡沫价格以及恶性通货膨胀,但是由于缩表将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利空资产价格及实体经济,从而美联储对缩表一直持谨慎态度。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耶伦将会在2017年底宣布缩表、2018年开始具体实施,但此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直接明确,缩表将在2017年开启,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再加上,2017年美联储缩表将是2002年有数据以来、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缩表周期开始,对市场的意义较大,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美联储缩表的最终上限为美国国债3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200亿美元,缩表的起步上限为每个月100亿美元,整体上,缩表的规模并不会过大。此外,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目标是,没有人会对资产负债表政策感到震惊,希望市场不会对FOMC缩表作出多大反应,以及缩表有点像“看着油漆晾干”,应当在幕后悄悄地进行”,这些表态反映出耶伦希望市场不要过度解读联储缩表,反映出耶伦对缩表持一定的谨慎态度。因此,尽管美联储缩表提前超预期,但市场对此不应过于悲观。 三、缩表超预期提前,“美元指数持续走弱VS美联储连续加息”背离不再 我们在3月4日报告《为何美元指数不再随耶伦起舞?》(作者:邓海清、陈曦)中提出,2017年美元指数的三条逻辑线为:一是特朗普政策,包括减税增支政策是否能准时落地、以及经济究竟能否真正改善;二是2017年美联储收紧的频率与节奏,重点是加两次、三次还是四次,以及美联储缩表的时间;三是欧洲经济走势及欧洲政治动荡对美元指数的影响。 因此,尽管美联储从2016年12月以来连续加息三次,但由于“特朗普行情”逆过程、2017年预期加息三次并未较之前预期提升、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等,对美元指数形成利空,这也是2017年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的原因。 但是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2017年美联储将开启缩表,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 具体来看,如下: (1)特朗普政策落地难度较大,使得美元指数出现“特朗普行情”的逆过程,利空美元指数。关于特朗普政策,2016年底以来,特朗普“减税+扩大基建”的扩张性政策主张,以及甚至宣称“要实现美国经济增速翻番”,从而使得市场出现了情绪高涨的“特朗普行情”,美元指数一度冲上103.82的历史高位。但是,目前来看,其1万亿的基建以及税改政策陷入三方博弈等,特朗普政策不能及时落地,后期推行难度依然较大,使得美元指数出现“特朗普行情”的逆过程,美元指数走跌。 (2)欧洲经济走势良好,欧元走强“跷动”美元指数走弱,以及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美元指数的避险作用逐渐消退,利空美元指数。2016年4季度以来,欧洲经济持续进入复苏阶段,欧洲经济持续走强将会推动欧元走强,由于美元指数的构成篮子中,欧元的比重超过了50%,欧元的走强将会“跷动”美元指数走弱。从数据上看,欧元区采购经理指数PMI从2016年8月51.7的水平持续上升至2017年5月的57.0,同时,欧元区HICP通胀数据从2016年5月-0.1的水平快速上升至1.9的水平,反映出欧洲经济良好。 2017年初,欧洲政治“风雨飘摇”,法国大选、英国硬脱欧or软脱欧、德国大选等,但目前欧洲政治“黑天鹅”事件并未发生,欧洲政治逐渐明朗,美元指数的避险作用逐渐消退,利空美元指数。(a)法国“特朗普”勒庞落选,亲欧的马克龙当选,法国退欧风险基本降至零点,法国大选“平稳着陆”,法国大选政治“黑天鹅”并未发生;(b)英国大选尘埃落定,特雷莎·梅领导的保守党失去了单独组阁权,其硬退欧也将再添不确定性、软脱欧概率提升;(c)默克尔被誉为欧洲稳定之锚,5月14日赢下素有风向标的北威州,竞选局势一片大好、连任逐渐明朗,将进一步有利于欧洲局势稳定。 (3)目前预期2017年美联储加息三次,基本符合此前预期,并不能支撑美元指数上涨。但是本次6月美联储FOMC会议的最大的核心要点在于,明确提出“委员会目前预计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项目,源于经济发展在总体上符合预期”,以及耶伦表态“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缩表进程的提前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将成为美元指数上涨的支撑,“美元指数持续走弱VS美联储连续加息”背离不再。 四、央行加息不跟?重大利好债市“先苦后甜” 我们认为,此次央行公开市场利率并未跟随美联储6月加息而进一步提高,对债市存在着重大利好,将进一步支撑我们提出的2017年债市“先苦后甜”的观点——央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稳定性,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支撑债市“先苦后甜”。 但我们认为,央行此次并未跟随美联储加息,可能主要是为了避免市场形成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印象,但究竟出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方向,现在是修复OMO利率与市场利率“剪刀差”的良好机会,本次央行不加息值得商榷,具体原因如下: (1)目前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DR007,大致处于2.95的水平,远高于7天OMO利率2.45,上调利率不会引起金融过度反映; (2)6月美联储加息,是中国央行良好的加息窗口,跟随美联储加息才是明智之举; (3)目前债市表现良好,近一个月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降近10BP,债市对上调OMO利率有一定的承受力; (4)人民币汇率已经稳定的前提下,不再是央行核心变量,缩窄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才是关键; (5)全球央行流动性拐点,再叠加中国经济企稳、5月以来金融市场稳定,中国央行应该保证货币政策的全球同步性。 对于债券市场,我们认为2017年全年债市“先苦后甜”,震荡慢牛。目前,市场关于2017年下半年债市走牛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我们持这一种观点;另一观点则认为经济“二次探底”将为债市走好提供支撑,我们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从经济数据来看,5月工业增加值数据、PMI数据、进出口数据等再次走好,反映经济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该逻辑确实并不成立。 我们对于债市的观点是,“监管协调2.0”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奠定基石,目前债市的核心变量并非经济走势,而是政策层的严监管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两方面因素,“监管协调2.0”为债市提供支撑,但由于部分投资者对于经济预期过度悲观,存在修正的可能,以及央行不可能重回2015-2016年的明显宽松时代,债券市场只能是慢牛而不会是疯牛。[详情]

华创债券:美联储加息符合预期 缩表超预期传达鹰派信号
华创债券:美联储加息符合预期 缩表超预期传达鹰派信号

  【华创债券-吉灵浩】预期内的加息,超预期的缩表——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公布的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决议显示,美联储如期加息25bp,将联邦基金利率由0.75%~1%提高到1%~1.25%,符合预期。此外,美联储还公布了缩表计划的细节,超出市场预期。受此影响,美元反弹、黄金下跌,几乎完全收复了此前数据不及预期带来的影响;2年期美债收益率大幅反弹,10-2利差收窄至去年9月以来新低。具体来看: 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仍持乐观态度。6月声明中美联储表示,“经济活动今年以来都温和增长,家庭支出在最近几个月回升,企业固定投资也在继续扩张”,与5月的声明中“尽管经济活动扩张放缓……家庭支出仅仅温和增长……企业固定投资稳固”的表述相比,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看法明显更为乐观。在同时披露的经济预测中,美联储将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上调至2.2%,也佐证了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乐观态度。 美联储预期劳动力市场仍将进一步走强。6月声明中美联储表示,“今年以来平均来讲,就业增长温和但保持稳健,失业率正在下降”,并在经济预测中将未来三年的失业率预期从4.5%下调至4.3%、4.2%、4.2%,将长期失业率预期由4.7%下调至4.6%,表达了对劳动力市场复苏的肯定态度和对未来就业市场持续向好的预期。 对通胀的短期下滑美联储并未过度担忧。6月声明中美联储承认“用于衡量未来12个月通胀率的指标近期下降,除去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通胀在大体上持续低于2%”,但美联储同时强调“用于衡量未来12个月通胀率的指标将在近期内维持大体低于2%,但在中期内稳定在委员会目标2%左右”,在经济预测中美联储虽然将今年PCE和核心PCE的预期分别调降0.3和0.2个百分点,但18年以后的通胀预期依然稳定在2%,这表明美联储认为目前的通胀回落只是受短期因素的影响,并不影响中期通胀回升至2%的趋势。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耶伦也表示,“通胀回升的条件仍然到位,不要对少数可能是噪音的通胀数据反应过度,最近通胀数据走低,明显受到某些领域价格的一次性降低推动”,从侧面证实了美联储对未来通胀的走势依然乐观。 对未来加息节奏的预测方面美联储保持不变。从美联储公布的点阵图来看,与3月相比变化十分有限,委员们依然预计联邦基金利率2017年年底将达到1.4%,这意味着年内美联储仍将加息一次,2018、2019年仍将分别加息3次,均与3月的预期保持一致。这表明美联储对短期的经济和通胀的波动并不担忧,对目前预设的加息路径非常满意且坚定。 美联储首次披露缩表路径,传达鹰派货币政策信号。6月声明中美联储新增了“委员会目前预计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项目,源于经济发展在总体上符合预期。这一项目将通过减少到期证券本金再投资,逐步缩减美联储的证券持有”的表述,并在附录中介绍了缩表的具体路径。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美国国债增加60亿,MBS增加40亿),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这意味着美联储的缩表速度将在开始后12个月达到峰值。发布会上耶伦还表示,若经济进展符合预期,可能会“相对较早”实施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这表明美联储不排除9月就开启缩表的可能性。无论从缩表的路径还是开始的时间,美联储都传达了较市场预期更为鹰派的观点。 综合来看,此次会议美联储向市场传达了十分坚定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意愿,短期的数据波动并不会影响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步伐,未来美联储仍将大概率按照预设的节奏收紧货币政策。对国内而言,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将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持续的约束,央行仍有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利率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中美利差仍在高位的背景下,加息+缩表将通过推升美债收益率,给国内债市带来更大的压力。虽然短期来看,由于中美利差处于高位,央行确实存在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但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来看至少还有2年以上),短期不跟意味着未来加息的压力会更大,这也使得国内利率水平易上难下。[详情]

央行公开市场中标利率不变 按兵不动未跟随美联储
央行公开市场中标利率不变 按兵不动未跟随美联储

  为对冲稅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人民银行于2017年6月15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新浪财经注: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有600亿逆回购到期,净投放900亿元。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和2.75%,与上期持平,未受美联储加息影响。) 逆回购操作情况 期限 交易量 中标利率 7天 500亿元 2.45% 14天 400亿元 2.60% 28天 600亿元 2.75%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 二〇一七年六月十五日    [详情]

李奇霖:中国不惧美联储加息 人民币汇率有稳定基础
李奇霖:中国不惧美联储加息 人民币汇率有稳定基础

  来源:来源:联讯麒麟堂 联讯证券研究院宏观组 张德礼 摘要:美联储如期加息,并就缩表计划公布更多细节,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从中美经济相对表现、美元指数和资本流动等角度看,我们认为中国已不惧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人民币汇率有维持稳定的基础。  正文: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点,美联储FOMC会议公布利率决议及政策声明,联邦基金利率加息25个基点,从0.75%-1.0%的区间上调至1.0-1.25%。同时,美联储也就缩表计划公布了更多细节,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 FOMC会议前夕,多个主要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极度平坦化。 虽然近期美国通胀数据走弱,但从此前联邦基金利率期货隐含的加息概率看,6月加息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并不意外。 加息靴子落地后,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无疑是市场最关系的话题之一。尤其是5月26日中国外汇管理中心称考虑将逆周期因子引入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后,人民币离岸与在岸汇率至6月14日收盘时分别大涨了0.9%和1.1%,美联储加息和公布缩表计划后,人民币汇率是否有回调的压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受中美经济相对表现、美元指数和资本流动等因素共同决定。在本报告中,通过对相关因素的梳理,我们认为中国已不惧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人民币汇率有维持稳定的基础。 经济基本面是决定汇率水平的长期因素。我们以美国ISM制造业PMI与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之比,来表征中美两国经济的相对表现。2005年以来的数据显示,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同比变动,与两国经济的相对表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尤其是2015年“811”汇改之后。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源于决定汇率背后的购买力平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价值相等的两种货币,可以在两个国家内购买等量的相同商品。当一个国家的实际经济表现相对于另一个国家更好时,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也可能是要素投入增加,但无论是何种情况,总产出的增加都意味着单位该国的货币都能购买更多的本国商品。由于购买力的增强,在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有升值的基础。 “811”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总体呈贬值的趋势,NDF远期汇率显示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一直存在。2015年和2016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分别贬值了6.12%和6.83%。但2017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震荡后掉头向下。 人民币汇率的这种倒“V”型走势,部分可以由中美两国经济走势的分化来解释。2015年与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都在于稳增长,面临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而美国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复苏并两次加息。 201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9%,即使是高频数据显示4月已过经济高点,也仍好于年初的预期。而美国经济并没有增量上的突出表现,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从初值0.7%上修至1.2%,但仍为2016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也不及市场预期。 中国经济步入去库存周期,但在底线思维下,经济增速缓慢下行仍有支撑。此外,2015年和2016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已经透支了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国内基本面平稳下行对汇率施加的压力有限。这也是4月以来即使经济数据放缓,人民币汇率仍保持平稳的原因之一。 对于美国经济走势,去年各方进行了诸多讨论,观点逐步达成一致,认为美国经济已步入稳步复苏阶段。但今年以来,市场乐观的情绪缓和,尤其是特朗普医改受阻后,对税改、基建法案获得通过的期望也在降低。6月8日,白宫网站公布了特朗普重建美国的计划,但市场对此反应平淡。 今年以来,美国信贷增速持续放缓。国债市场上,10Y-2Y的期限利差被迅速压低,投资者并不看好美国经济长期增长。 美元指数的走势衡量美元兑一揽子货币汇率的强弱。尽管这一揽子货币中不含人民币,但由于CFETS一揽子货币与美元指数一揽子货币构成相似,在2016年2月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CFETS一揽子汇率变动后,美元指数通过CFETS汇率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影响趋强,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的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保持了很强的同步性。 因此,预判美元指数的走势,有助于判断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动方向。 从历史数据看,美元指数走势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1980年至今,美元指数共有三轮长周期的上涨,分别是1980年7月至1985年2月、1995年4月至2001年6月、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涨幅分别为95%、50%和39%,每次上涨的周期在5年左右。在这几次美元升值过程中,美联储政策并持续的大紧缩。 而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如1986年7年至1989年5月、1992年9月至1995年2月、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美元指数反而都是下跌的。 美元指数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出现如此的背离,源于同人民币汇率一样,长期中美元的汇率,即美元指数主要由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 1980年7月至1985年2月,美元走牛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里根经济学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超预期景气。 1995年4月至2001年6月,美元走强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经济繁荣。 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美元指数上升,源于欧洲陷入债务危机、日本增长缓慢,而美国经济表现相对较好。但因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并不强劲,美元指数的涨幅要低于前两轮美元牛市。 市场对美联储3月加息一直有很高的预期,但美元指数在去年12月15日到达阶段性顶点103.2后持续下滑,目前已经降至97.加息预期之下,美元指数仍走弱,除美国经济自身放缓外,也与欧洲经济增长加快,削弱了美国经济增长的相对表现有关。 我们通常使用的美元指数,由美国洲际交易所计算并公布,简称ICE美元指数。一揽子货币中,占比前三的是欧元、日元和英镑,权重分别为57.6%、13.6%和11.9%。由于欧元在一揽子货币中的占比超过一半,美元指数与美元兑欧元汇率两者的走势几乎同步。  欧洲政治的不确定性下降和基本面的持续改善,都有利于维护欧元汇率的稳定,这给美元指数走强带来了障碍。 政治风险是近年影响欧元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候选人极右翼、民粹和反欧盟的政策主张,给欧盟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5月8日,温和中间派、特别支持欧洲一体化的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法国作为欧盟和欧元区两大核心国之一,马克龙的当选有利于维护欧盟政治的稳定。另一核心国——德国,将于9月24日举行大选,目前来看出现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较小。 除政治因素支撑欧元走强外,欧元区的经济也在加快复苏。2017年5月,欧元区制造业PMI达到了57.0,创下2011年5月以来的新高,经济延续向上的动能。两大主要国家,德国的制造业PMI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法国综合PMI创下6年来的次高,这与美国制造业PMI向下形成对比。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欧元区的复苏具有持续性,而且步入复苏的国家和地区范围越来越广。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动力低于预期,欧洲和美国经济的分化,对美元指数施加了向下的压力。 中美经济相对表现、美元指数走势等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终通过作用于外汇的供需来实现。由于外汇储备变化受汇率估值等因素的影响,在本篇报告中主要以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来反映居民和企业的结售汇意愿。 代客结售汇经常项目中,货物贸易项差额比较平稳,波动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项。今年1月开始,货物贸易项结汇累计额同比开始转正,企业结汇的意愿增强。  远期市场上,更能反映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的判断。今年2月银行代客结售汇差额环比上升了87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321亿,3月短暂为负值后,4月又恢复到350亿,而上一次出现如此规模还是在2014年2月。  而在资本市场上,受中美利差走阔、中国风险资产价格调整后相对吸引力更强等因素带动,证券投资项结售汇差额也在趋势性缩小。 [详情]

央行今日净投放900亿 业内称公开市场利率未调不意外
央行今日净投放900亿 业内称公开市场利率未调不意外

  新浪财经讯 6月15日消息,央行公开市场将进行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6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公开市场今日将有600亿逆回购到期。 据Wind消息,资金面方面,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维持宽松,短期供给较为充裕。IRS多数下行。交易员称,央行呵护流动性姿态令6月流动性预期好转,不过受限于MPA考核等,跨季融出仍偏少,价格也维持高位。 本周(6月10日-6月16日)央行公开市场有2100亿逆回购到期,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400亿、0、700亿、600亿、400亿;此外,周五还有2070亿MLF到期,以及600亿国库现金定存到期;无正回购和央票到期。 另外,6月14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5月M2同比增9.6%,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前值和预期增速均为10.5%;新增信贷1.1万亿元,预期9563.3亿元,前值1.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1.06万亿元,预期1.19万亿元,前值1.39万亿元。 央行称,近期M2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反映。估计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金融监管效应继续发酵,将继续约束银行信用无序扩张,且已形成趋势性影响。而6月份,随着季末考核趋严、房地产贷款调控、信用债发行继续低迷,M2继续低位运行概率较大。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时隔三个月面对美联储的再度加息,这一次中国没有再跟随,在人民币汇率企稳的助力下,中国央行淡定保持公开市场利率不变。 为对冲税期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影响,央行6月15日共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5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45%,400亿元的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600亿的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75%,均与上次持平。 “不上调不意外,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汇率更多的是盯住美元,公开市场操作也更多的盯住美联储,现在更多看向一篮子货币,公开市场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 去年12月和今年3月美联储两度加息后,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上,包括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都出现了上调。 其中,美联储去年12月15日凌晨宣布加息后的一个多月后,中国央行在今年1月24日开展的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为3.1%,较上次操作提高10个基点。这是MLF操作历史上首次上调利率,也是货币市场利率近6年来首次上调。 而今年3月16日,在美联储凌晨加息后,中国央行在当日早间即上调了包括逆回购、MLF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10个基点。 对比三个月前,人民币汇率企稳,被视作重要原因。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直言,目前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可见的是,年初以来人民币即现企稳之势,外汇储备连续4个月上升且5月最新数据显示增幅超预期,外汇占款降幅也连续收窄,再加上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公式中逆周期因子的引入,资本外流压力压力的减弱,也为货币政策松了绑。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央行在人民币定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可以改变由市场预期产生的贬值“惯性”。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迅速升值阶段性打压了“空头”,再加上美元指数走弱,中美利差仍大,人民币短期或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面临汇率的压力也有所缓解,政策“自由度”提高。 他同时指出,6月以来央行货币投放增加,一是为了对冲MLF到期,二是应对MPA考核带来的资金紧张。当前国内经济虽有所走弱,但依然相对稳定,金融去杠杆仍是政策主基调。在去杠杆未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前,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央行的最新表态也点明了这一点。 在M2在5月创下历史新低后,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应坚持积极稳妥去杠杆的总方针不动摇。央行将继续根据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供求变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把握好去杠杆与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之间的平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详情]

无惧美联储加息 人民币中间价升至7个月新高
无惧美联储加息 人民币中间价升至7个月新高

  新浪财经讯 6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7852,较上日中间价6.7939,升值87个基点。美联储如期加息人民币“淡定”,中间价反而升至7个月新高。 美联储加息并公布缩表计划 美元从7个月低位反弹 6月14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公布了明确的缩表细节。美联储决议宣布之后,金融市场瞬间“变脸”,美元指数震荡上涨,攀升至97关口上方。美元指数早盘曾跌至11月9日以来最低,因美国通胀和零售销售数据不及预期。5月美国零售销售录得16个月以来最大跌幅,消费者物价指数较前月意外回落,表明通胀压力可能正在减轻。 不过,美联储在结束两日政策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指出,他们认为近期经济数据疲弱只是暂时的,预期会继续升息。联储还公布了从今年开始削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Westpac Banking Corp.的高级汇市策略师Richard Franulovich称:“美联储传递的信息是,他们并未对CPI和零售销售数据做出过激的反应,这基本相当于暗示,他们将全速前进,且点阵图显示,他们预计今年将再升息一次。这是偏鹰派的预期,美元因此收复稍早的很多失地。”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会后记者会上着重强调了联储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给美元带来普遍的提振。欧元兑美元稍早升至11月9日以来最高,但之后出现回落,尾盘基本持稳在1.1215美元附近。美元兑日元尾盘下跌0.35%,盘中跌幅最多达1%,触及4月以来最低。澳元、纽元和加元等商品货币兑美元也削减涨幅,今日稍早美国数据公布后,曾一度触及数月高位。 应对美联储加息 中国央行做了两大准备 鉴于此次会议并无意外,市场关注的焦点转中国央行。 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短短几小时后,中国央行就提高了借贷成本,将7、14、28天期逆回购利率全线上调10个基点,6个月及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也较前次操作上调10个基点。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两国央行步调趋于一致的信号。 那么,美联储若加息,中国央行这次会不会行动? 答:很可能不会。目前的形势较三个月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1、与上次相比,中国已经收紧了信贷环境。中国央行认为,上一次利率调整并非紧缩;自此之后央行再未调整过利率,而是通过调整流动性来影响市场利率 2、人们最担心发生的——美联储加息后美元走强会重燃人民币贬值预期,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央行改变了汇率管理方法以推动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近期大涨扭转了走弱倾向。 3、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拉开了距离,溢价扩大。实际利率已然显著上升,中国几乎并未面临得跟进加息的压力。 总而言之,中国已经做得足够多了,现在跑在美联储前面收紧政策,而不是跟在后面。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央行前顾问余永定表示: 眼下中国需要保持利率稳定,没有必要跟随美联储。近一段时间中国已能够使用其他工具,预期的美联储加息早已透露给市场,此举不会有太大的市场影响。[详情]

任泽平:美联储加息 央行再度跟进可能性下降
任泽平:美联储加息 央行再度跟进可能性下降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冯明 事件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00,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随后耶伦发表讲话。 摘要 1、6月议息会议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缩表计划公布,上调增长预期,调低通胀预期。(1)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预计年内将再有一次加息。(2)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具体方式为逐步减少到期证券的本金再投资规模: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届时,缩表计划将按照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的节奏进行,直到美联储认为资产附表规模达到合意水平为止。(3)美联储将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上调至2.2%,将PCE通胀预期从1.9%下调至1.7%。 2、美国经济已边际走弱: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通胀不及预期,特朗普新政阻力重重,警惕资产泡沫。(1)美国经济步入短周期下行期,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2)美国通胀与核心通胀指标在今年一季度达到高点之后,现均已开始回落。如果未来核心通胀继续下降至1.5%以下,则会增加美联储票委对继续加息的顾虑。(3)近期失业率创十六年新低,就业整体改善,但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开始高点回落。(4)房价股价创历史高点,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美联储警惕。(5)特朗普新政面临重重阻力。税改法案谈判环节漫长,通过或将推迟到2018年。基建的资金来源仍不明确,缺乏州政府配合。弹劾尚不足虑,但负面情绪和反对声音可能长期掣肘特朗普新政。 3、我们认为,美联储会根据三季度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表现来相机决定缩表和加息的操作顺序:如果三季度经济表现令美联储满意,那么将在9月份加息,之后启动缩表;而如果三季度经济会调幅度较大,则会选择先启动缩表,将加息推迟至12月份或者下一年度。加息和渐进缩表的相继搭配将使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选择空间更大、更为灵活。 4、欧元因素是今年美元指数走弱的关键原因,贡献了七成。两大因素支持欧元走强:(1)欧洲政坛趋于稳定,不确定性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在英国脱欧、特朗普背约等事件发酵下,迫使德、法等欧洲传统大国抱团取暖。(2)周期时滞致使欧洲经济相对走强。 5、ICE美元指数无心插柳,使得欧元和欧元区经济区正在扮演全球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但我们提示投资者在三季度晚些时候关注下述风险:当前欧元汇率过度吸收了欧洲经济短期走强和欧央行退出宽松政策的预期,那么,未来在今年三或四季度欧洲经济开始高点回落时,欧元汇率或将出现大幅下调。届时“压舱石”则可能会转化为“翻船石”。 我们认为,以1970年代全球经济格局为背景的ICE美元指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被放大了,这反映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格局的演变。我们也借此报告呼吁央行和经济外交部门关注此事,及时更新改善金融软基础设施,合理引导金融市场舆论关切。 6、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一是国内广谱利率已经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没有必要再跟随。二是国内需求端二次探底,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继续收紧。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7、对于大类资产的判断:短期欧元走强、美元走弱,下半年或出现逆转,人民币汇率稳定偏强,但贬值风险未根本上消除;警惕美国资产价格回调;A股从流动性驱动到业绩驱动(漂亮50 VS 要命3000);大宗需求回落,价格承压;债市开始具备配置价值,未来等待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先后转向。 风险提示:加息引起经济紧缩,特朗普冲击。 目录 1   6月议息会议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缩表计划公布,上调增长预期,调低通胀预期 2   美国经济已边际走弱: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通胀不及预期,特朗普新政阻力重重,警惕资产泡沫 3   美联储政策展望:缩表加息顺序视三季度经济表现相机搭配 4   美元指数下跌,欧元贡献七成 5   警惕一种可能性:三四季度出现逆转 6   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 7   大类资产走势判断  正文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发布公告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预计下半年启动缩表。随后,耶伦召开记者会发表了讲话。未来加息缩表路径是什么?对全球影响几何?中国跟不跟? 1   6月议息会议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缩表计划公布,上调增长预期,调低通胀预期 6月议息会议结束,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这是继3月份加息之后的年内第二次加息,也是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以来的第四次加息。 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具体方式为逐步减少到期证券的本金再投资规模: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届时,缩表计划将按照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的节奏进行,直到美联储认为资产附表规模达到合意水平为止。公告表示,最终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大幅低于当前水平,但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关于未来加息路径,此次议息会议预期2017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中位数在1.375%,即全年将再有一次加息。维持2018年年底在2.125%不变,即2018年同样预期三次加息。上调2019年年底预期至2.875%(之前料为3%),2019年预期加息次数由之前的4次下调为3次。维持更长周期预期在3%不变。 美联储上调增长预期、下调通胀预期。根据议息会议公告,美联储将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上调至2.2%,将失业率预期从4.5%下调至4.3%,将个人消费支出通胀(PCE)从此前的1.9%下调至1.6%,将不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PCE通胀预期从1.9%下调至1.7%。美联储维持对2018年和2019年的核心通胀预期均维持在2%不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决议声明9-1投票通过。与3月份一样,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Neel Kashhari持异议,投了反对票。Kashhari表示,希望等到通胀上升时再加息。 议息会议公告发布之后,美股下行后部分回调,道指涨、纳指标普500下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先升后降。美元指数由96.48反弹至96.89。欧元兑美元下跌。黄金价格大幅下跌0.4%至1261.58美元/盎司。 在展望未来加息路径之前,首先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经济当前到底怎么样?  (1)美国经济步入短周期下行期,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制造业PMI指数在2月份触碰高点(57.5)后开始下行,目前已降至54.9。新订单指数也从高点快速回落,表明企业主动补库存意愿降低。4月批发库存环比初值-0.3%,连续2个月下降;零售库存环比为-0.3%,连续3个月下降。 (2)美国通胀与核心通胀指标在今年一季度达到高点之后,现均已开始回落。如果未来核心通胀继续下降至1.5%以下,则会增加美联储票委对继续加息的顾虑。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增速为1.9,核心CPI同比增速为1.7;4月PCE同比增速为1.71,核心PCE同比增速为1.54%。美国经济已步入短周期下行区间,通胀指标继续向下恐怕在所难免。未来如果核心通胀率降至1.5以下,则会引发更多的投票委员的顾虑,降低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3)失业率是美联储关注的核心指标。近期失业率创十六年新低,就业整体改善,但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开始高点回落。4月份美国失业率4.4%,创下10年新低;5月继续下降至4.3%,再创新16年来最低点。劳动参与率在2015年10月之后走出了历史低点,开始波动上行。从整体就业率来看,目前在60%上下波动,高于金融危机期间的最低点1.5-1.8个百分点。不过,新增就业人数开始高位回落。今年前两月非农新增就业曾高达21.6和23.2万人,3月份受天气影响出现异常值,4月下降至17.4万人,5月非农就业继续降低至13.8万人,低于12个月平均水平(18.6万)。客观而言,美国就业市场经过三年多的积极表现之后,已接近饱和,很难再出现大量的岗位空缺和新增就业。 (4)房价股价创历史高点,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美联储警惕。区别于以往的货币政策制定,资产价格是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考量。资产价格不断向历史高位攀升,美联储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助长资产价格泡沫。2012年之后,美国房地产恢复景气,主要房价指数持续上升。目前Case-Shiller全国房价指数已连续七年上涨至186.95,比2006年泡沫高点时还要高。标普500、道琼斯等主要股票指数同样是连创新高。 (5)特朗普新政面临重重阻力。以“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为立场的经济外交达成了一些成果,因为外交权集中于总统。而相比之下,对内的改革则比较艰难,“税改”和“基建”两大支柱目前皆处于悬浮状态,尚未开始落地。“泄密门”和“通俄”事件风波再起,弹劾程序启动的可能性非常低,不过对美国政坛对特朗普的负面情绪和反对声音恐怕会长期弥漫。美国长期利率的持续走弱也表明市场对特朗普新政的预期在调低。 税改法案谈判环节漫长,通过或将推迟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于4月27日公布了号称“史无前例”的减税计划,提出“四大目标”、以及具体可量化的减税方案,包括公司税率从35%降低至15%、个税税率减并三档、废除遗产税等。不过这只是白宫的单方面行为,特朗普减税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需要与国会两党内众派别进行沟通,多方妥协之后最终提交众议院和参议院投票,走上立法程序。现有的减税计划还非常初步,只有一页纸,接下来需要在反复谈判妥协中细化。预计最终通过的方案会在此计划上“打折扣”。特朗普政府原计划今年8月份通过税改法案,但财长努钦表示,目前已放弃了这一时间表。考虑到7月31日-9月4日是国会夏季休会期,10月1日将进入新一财年,届时国会将重点讨论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而12月18日又将进入圣诞休会期。这意味着减税法案国会很可能会被推迟到2018年中期选举之前。 基建的资金来源仍不明确,缺乏州政府配合。特朗普政府曾在4月初邀请52位商业领袖,路演推介其基建方案,以求争取支持。基建方案的重点包括:改善机场基础设施,提高电网效率,加强职业培训,以及公路、桥梁、隧道、宽带、用水系统。特朗普称一篮子基建法案总规模为1万亿美元,为期10年,并曾表示基建法案预计5月底推出,但目前仍未有明确消息。基建新政最大的问题在于两点:一是资金来源成为约束,可能会因导致赤字增加而被国会阻挠,而私有化和PPP方案能否满足1万亿美元的资金需求也被怀疑;二是缺乏州政府的配合,如果没有州政府和州议会的配合,公路、电网等基建项目就无法落地。 弹劾尚不足虑,但负面情绪和反对声音可能长期掣肘特朗普新政。5月中旬,媒体扩大报道特朗普“通俄”事件,“弹劾特朗普”成为新闻热议;全球市场遭受冲击,美元美股美债收益率大跌,避险资产价格大涨,VIX指数飙升。“弹劾特朗普”从目前来看,仅仅只是特朗普反对者借助媒体力量发动的一场“搅局”行为;法律层面的弹劾程序并未真正开启。而且即便弹劾程序开启,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大比例的支持票数。考虑到共和党现在参众两院是多数党、而且特朗普已经受到共和党内主流的支持,弹劾程序开启仍是小概率事件,开启后被投票通过的可能性则更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主流舆论和政坛对特朗普仍存在普遍的负面情绪,不认可特朗普内阁的治国能力,反对特朗普新政。这些因素也将长期存在,成为特朗普时期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底色,不利于特朗普新政。 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官方表态相对于3月和5月议息会议有所软化,尤其是对通胀的表态。原因在于三点:一是上文提到的美国经济开始短周期下行。二是“特朗普新政”面临重重阻力,市场预期回调。长期美债收益率持续下降。三是耶伦可能为谋求连任对特朗普的“弱美元”主张做出一定妥协。 6月议息会议公告显示2017年内将再有一次加息。我们认为,美联储会根据三季度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表现来决定缩表和加息的操作顺序:如果三季度经济表现令美联储满意,那么将在9月份加息,之后启动缩表;而如果三季度经济会调幅度较大,则会选择先启动缩表,将加息推迟至12月份或者下一年度。根据CME的数据显示,市场投资者预计美联储9月份再次加息的概率仅为35%。 加息和渐进缩表的相继搭配将使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选择空间更大、更为灵活。我们在前期报告《美联储缩表:原因、方式与时间》中曾对美联储缩表做了深入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为应对危机开展了三轮QE操作,使得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金融危机前,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仅为9000亿美元,现在则高达4.5万亿美元,绝对规模扩大了4倍。金融危机前,美联储资产附表规模/GDP比值约为6%,现在则上升到24%。美联储主流观点认为:量化宽松本来就是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举措,当前美国经济已经复苏趋稳,退出量化宽松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持有过量国债和MBS超出了美联储实施常规货币政策的需要、无形中干预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造成扭曲。 目前美联储持有国债规模为2.46万亿美元,持有MBS规模为1.78万亿美元。根据美联储对主交易商的调查,41%的主交易商认为:到2019年末,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位于3.5-4万亿的规模,比目前的规模缩减2300-7300亿美元。这是缩表的第一阶段。根据路透对15家与美联储有业务联系的一级交易商的调查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最终规模预测中值为2.75万亿美元,即在当前规模基础上缩减1.75万亿美元。根据旧金山联储主席John Williams的估计,美联储缩表操作可能需要持续五年。 4   美元指数下跌,欧元贡献七成 美元指数在去年12月达到103高点,今年起持续下行,目前已跌至97附近。下跌了5.8%。 欧元兑美元汇率走强是本轮美元指数下跌的主要原因。欧元占到ICE美元指数的57.6%。欧元兑美元汇率2017年年初为1.04:1,当前则升值到1.12:1,升值了4%。欧元因素贡献了ICE美元指数同期下跌的69%。换言之,欧元因素贡献了今年以来ICE美元指数下跌的将近七成。除此之外,日元因素贡献了15.6%,英镑因素贡献了7.8%。 两大因素支持欧元走强:一是欧洲大选年“黑天鹅”平稳落地,二是欧洲经济相对走强。 (1)欧洲政坛趋于稳定,不确定性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在英国脱欧、特朗普背约等事件发酵下,迫使德、法等欧洲传统大国抱团取暖。今年是欧洲大选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大国均要举行换届选举。去年以来,左翼政治风潮兴起,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候选人曾一度受到热捧。特别是“法国的女版特朗普”勒庞曾在法国大选竞选期间民调持续领先。在年初,欧洲政坛可能爆发类似于去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大逆转的情形曾被认为是2017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但4月23日法国第一轮大选结束之后,黑天鹅平稳落地。德国的最新民调显示,现任总理默克尔的支持度最高,预计将于今年秋季的大选中连任。德国和法国是欧元区的核心大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心骨。而英国脱欧、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立场(例如在巴黎气候协定、北约军费等问题上)更增强了德法等欧洲大陆传统国家抱团取暖的激励。这些对于欧元和欧洲经济而言都是好事。事实上,4于 23日和5月9日法国大选两轮投票的稳定结果都为加速了欧元走强。 (2)周期时滞致使欧洲经济相对走强。去年年中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中,美国率先启动上行周期,欧洲最后启动;现在,美国和中国经济已出现跨过拐点、高点回落的迹象,而欧洲处于上行周期。今年以来,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连续走高,5月份达到57,是欧债危机以来的最高点。欧洲经济相对美国走强是欧元兑美元汇率升值的重要支撑,这一局面至少将持续到今年三季度初。美中欧日经济的短周期共振和周期错位是由于各自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不同造成的。 另外,市场认为欧洲经济的相对走强还可能弱化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分歧。从而,在双边货币政策强弱的层面进一步支持欧元兑美元走强。的确,如果经济数据继续向好修复,那么欧央行的确可能收紧货币政策;但我们认为目前下此判断还为时过早。 5   警惕一种可能性:三四季度出现逆转 我们提示投资者下述情形的可能性:当前欧元汇率过度吸收了欧洲经济短期走强和欧央行退出宽松政策的预期,那么,未来在今年三或四季度欧洲经济开始高点回落时,欧元汇率或将出现大幅下调。事实上,在6月8日的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上,删除了“在必要条件下可能进一步降息”的表述(因为通缩风险基本消失),但并未讨论退出量化宽松的问题。而且欧央行对欧元区通胀的预期也难言乐观,8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将2017-19年的官方通胀预期分别下调0.2、0.3、0.1个百分点至1.5%、1.3%、1.6%。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欧元区核心通胀仍然乏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做支持。 警惕“压舱石”翻船。我们在前期的报告中曾提出,欧元和欧元区经济区正在扮演全球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基本的逻辑如下:在欧洲经济短周期走强的作用下,欧元兑美元汇率升值,ICE美元指数走弱;而又由于全球金融市场参与者非常关注且仅关注ICE美元指数,欧元对美元汇率的走强在很大程度上就减缓了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压力,对于大宗商品价格而言也是一件好事(近期石油的情况属于例外,更多受到美国页岩油和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影响)。这种“欧洲稳,则全球稳”的局面在2004-07年也曾发生过。 但如果在三季度晚些时候或者四季度欧洲经济跨过短周期拐点开始回落,那么上述逻辑将被逆转,欧元对美元贬值,经ICE美元指数放大之后,“压舱石”很可能会转化为“翻船石”,对新兴市场货币、资本外流、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压力。2014年伯南克讲话之后就是类似的情况,并引发的全球经济的一系列负面故事。 欧元扮演全球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实数“无心插柳”,应及时更新金融基础设施——ICE美元指数的创立以1970年代的全球经济格局为背景,尽管根据贸易权重动态加权的美元指数对实体经济更有参考意义,但时至今日,金融市场和主要央行仍以定权重的ICE美元指数为锚。(我们在前期报告《美元指数:顺从“宿命”?还是突破长周期?》中曾详细分析了两组美元指数的异同)。毫无疑问,ICE美元指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被放大了,这反映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格局的演变。我们也借此报告呼吁央行和经济外交部门关注此事,及时更新软基础设施,合理引导金融市场舆论关切。 6   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 美联储3月份加息公告发布之后,中国央行在当天就采取跟随策略,上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0bp,同时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也分别上调10bp,实行“准加息”。而我们预计,这次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是国内广谱利率已经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没有必要再跟随。4月份以来受金融监管和金融去杠杆,中国的广谱利率已经大幅抬升。4月以来,3个月和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升了0.7个百分点,进入六月份以来短期的1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迅速由4.2%飙升5.2%以上。0.7%的利率上升相当于隐含了2-3次加息,“提前量”充足。如果央行再次提高OMO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那会再度抬高金融体系的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同期美债收益率却缓步下行,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的中美利差由年初的0.6%扩大至1.4%之上,达到去年7月份以来的高点。 二是国内需求二次探底,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最新发布的5月经济数据确认房地产销售、货币金融条件等先行指标均已见顶回落,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和金融杠杆周期开始下行。我们预计下半年以后企业盈利也将逐步下滑。中国经济的需求端已经走过短周期高点、进入二次探底阶段。货币政策接下来更可能的方向是走向中性偏松、而非继续收紧。 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短期汇率由双边利率平价决定,利差扩大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减小。相反,我们猜测,中国当局的政策意图中甚至存在着让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的意愿。这种意愿或许来自于习特会期间确立的中美经贸“百日谈判”的压力。5月26日在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纳入逆周期因子的行动以及《自律机制秘书处就中间价报价有关问题答记者问》部分反映了这种政策意图。今年3月初-5月25日,在美元指数走弱的背景下(102下降至97,下降4.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仅微弱升值(6.9上升至6.87,升值0.4%),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指数CFETS则由94.2贬值至92.3。这意味着在“前日收盘价+一篮子稳定内生价”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前日收盘价的力量弱于一篮子稳定内生价的力量、在贬值方向上主导中间价定价(银行代客结售汇持续逆差和资本持续跨境外流辅证了这一点)。汇率当局决定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纳入“逆周期因子”正是为了削弱前日收盘价的影响。逆周期因子的纳入在短期有助于推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 7   大类资产走势判断 汇率:欧元强、美元弱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在三季度中或四季度可能出现逆转。逆周期因子纳入之后,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稳定或走强,但贬值压力未从根本上消除。 股市:震荡分化,从流动性驱动到业绩驱动,漂亮50 VS 要命3000。股票市场继续震荡分化,从估值体系角度,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导致存量资金拥抱确定性,企业盈利结构分化导致漂亮50和要命3000分化,无风险利率上升导致资金持续流出。因此,2016年初我们提出向低估值有业绩的方向抱团,2017年初以来提出买就买龙头,震荡市下结构和风格比指数重要,未来震荡市变盘可能来自风险偏好和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取决于监管层打补丁、19大开启新政治周期预期以及下半年货币政策率先退出紧缩。 债市:债市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从估值来看,开始具备配置价值,但超储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平坦化,表明债市超跌更多地是监管升级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和机构配需求减少,当前债市主要矛盾不是基本面而是政策面,未来等待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先后转向。 房市: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未来短周期调整到2018年。 大宗商品:商品补库存周期结束,需求回落,价格承压。石油价格在供给面更是雪上加霜,将继续维持低位。 黄金:美元指数和避险情绪决定黄金价格走势。下半年可能出现情景:第一种情景,如果特朗普新政超预期,美国经济超预期强势,叠加特朗普“通俄门”事件、卡塔尔、德国大选等不会引发避险情绪,那么美元强势,黄金价格低迷。第二种情景,美国经济库存周期见顶回落,特朗普新政低于预期,诸多灰犀牛事件持续发酵,美元走弱,黄金价格波动上升。现在来看,第二种情景的可能性在增大。(详见《2017年下半年黄金价格展望——大类资产配置之十三》)[详情]

杨德龙:美联储如期加息对A股影响有限
杨德龙:美联储如期加息对A股影响有限

  作者: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杨德龙 北京时间周四(6月15日)凌晨02:00,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6月利率决议,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与市场预期一致。同时还公布了对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胀的最新季度预测,2017年GDP增速预期中值为 2.2%,3月预期为2.1%。FOMC声明重申通胀将在中期内维持2%水平。预计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支撑循序渐进地加息。预计到2019年失业率将跌至4.2%。 这次加息在之前已经充分被市场预期。自3月份以来,美国失业率已经降至16年低点4.3%,经济增长也在第一季表现低迷后重新加速。美联储在2015年12月展开逾10年来首次政策紧缩周期,这次息25个点,将是继3月加息25基点后,今年第二度升加息。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美国劳工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口仅增加13.8万人,失业率跌至4.3%,备受关注的薪资增长也不及市场预期。美国5月零售额下降0.30%,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1.90%,美国5月CPI数据及5月零售销售双双不及预期。因此,预计下半年美联储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已不大。美联储加息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 由于提前被市场充分预期,这次加息对美股走势影响不大,预计美股仍将延续强势走势。对黄金价格走势影响负面,对美元走势有一定提振。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压力,加大了汇率波动。在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加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定的上升。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依然较高,金融去杠杆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基础。 美联储加息对A股的影响不大,A股还是延续结构化行情,大、中、小盘先后依次见底回升,业绩为王的选股思路短期内依然不变。一些二线蓝筹股和优质成长股可能接过上涨接力棒。在全球股开启牛市模式背景下,A股市场不会在底部太久。[详情]

程实:当加息已是习以为常
程实:当加息已是习以为常

  6月加息用行动确定了美联储鹰派加息的基调,并由此将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预期的易变性,则会让市场围绕着长期趋势产生更大的波动。[详情]

任泽平:美联储加息 中国央行再度跟进可能性下降
任泽平:美联储加息 中国央行再度跟进可能性下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 事件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2:00,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随后耶伦发表讲话。 摘要 1、6月议息会议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缩表计划公布,上调增长预期,调低通胀预期。(1)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预计年内将再有一次加息。(2)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具体方式为逐步减少到期证券的本金再投资规模: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届时,缩表计划将按照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的节奏进行,直到美联储认为资产附表规模达到合意水平为止。(3)美联储将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上调至2.2%,将PCE通胀预期从1.9%下调至1.7%。 2、美国经济已边际走弱: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通胀不及预期,特朗普新政阻力重重,警惕资产泡沫。(1)美国经济步入短周期下行期,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2)美国通胀与核心通胀指标在今年一季度达到高点之后,现均已开始回落。如果未来核心通胀继续下降至1.5%以下,则会增加美联储票委对继续加息的顾虑。(3)近期失业率创十六年新低,就业整体改善,但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开始高点回落。(4)房价股价创历史高点,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美联储警惕。(5)特朗普新政面临重重阻力。税改法案谈判环节漫长,通过或将推迟到2018年。基建的资金来源仍不明确,缺乏州政府配合。弹劾尚不足虑,但负面情绪和反对声音可能长期掣肘特朗普新政。 3、我们认为,美联储会根据三季度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表现来相机决定缩表和加息的操作顺序:如果三季度经济表现令美联储满意,那么将在9月份加息,之后启动缩表;而如果三季度经济会调幅度较大,则会选择先启动缩表,将加息推迟至12月份或者下一年度。加息和渐进缩表的相继搭配将使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选择空间更大、更为灵活。 4、欧元因素是今年美元指数走弱的关键原因,贡献了七成。两大因素支持欧元走强:(1)欧洲政坛趋于稳定,不确定性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在英国脱欧、特朗普背约等事件发酵下,迫使德、法等欧洲传统大国抱团取暖。(2)周期时滞致使欧洲经济相对走强。 5、ICE美元指数无心插柳,使得欧元和欧元区经济区正在扮演全球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但我们提示投资者在三季度晚些时候关注下述风险:当前欧元汇率过度吸收了欧洲经济短期走强和欧央行退出宽松政策的预期,那么,未来在今年三或四季度欧洲经济开始高点回落时,欧元汇率或将出现大幅下调。届时“压舱石”则可能会转化为“翻船石”。 我们认为,以1970年代全球经济格局为背景的ICE美元指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被放大了,这反映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格局的演变。我们也借此报告呼吁央行和经济外交部门关注此事,及时更新改善金融软基础设施,合理引导金融市场舆论关切。 6、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一是国内广谱利率已经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没有必要再跟随。二是国内需求端二次探底,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继续收紧。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7、对于大类资产的判断:短期欧元走强、美元走弱,下半年或出现逆转,人民币汇率稳定偏强,但贬值风险未根本上消除;警惕美国资产价格回调;A股从流动性驱动到业绩驱动(漂亮50 VS 要命3000);大宗需求回落,价格承压;债市开始具备配置价值,未来等待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先后转向。 风险提示:加息引起经济紧缩,特朗普冲击。 目录 1 6月议息会议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缩表计划公布,上调增长预期,调低通胀预期 2 美国经济已边际走弱: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通胀不及预期,特朗普新政阻力重重,警惕资产泡沫 3 美联储政策展望:缩表加息顺序视三季度经济表现相机搭配 4 美元指数下跌,欧元贡献七成 5 警惕一种可能性:三四季度出现逆转 6 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 7 大类资产走势判断 正文 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发布公告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预计下半年启动缩表。随后,耶伦召开记者会发表了讲话。未来加息缩表路径是什么?对全球影响几何?中国跟不跟? 1 6月议息会议传递出的最新信息:年内还有一次加息,缩表计划公布,上调增长预期,调低通胀预期 6月议息会议结束,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到1%~1.25%。这是继3月份加息之后的年内第二次加息,也是本轮货币政策正常化以来的第四次加息。 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具体方式为逐步减少到期证券的本金再投资规模: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届时,缩表计划将按照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的节奏进行,直到美联储认为资产附表规模达到合意水平为止。公告表示,最终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大幅低于当前水平,但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关于未来加息路径,此次议息会议预期2017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中位数在1.375%,即全年将再有一次加息。维持2018年年底在2.125%不变,即2018年同样预期三次加息。上调2019年年底预期至2.875%(之前料为3%),2019年预期加息次数由之前的4次下调为3次。维持更长周期预期在3%不变。 美联储上调增长预期、下调通胀预期。根据议息会议公告,美联储将2017年的GDP增长预期从2.1%上调至2.2%,将失业率预期从4.5%下调至4.3%,将个人消费支出通胀(PCE)从此前的1.9%下调至1.6%,将不包含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PCE通胀预期从1.9%下调至1.7%。美联储维持对2018年和2019年的核心通胀预期均维持在2%不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决议声明9-1投票通过。与3月份一样,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Neel Kashhari持异议,投了反对票。Kashhari表示,希望等到通胀上升时再加息。 议息会议公告发布之后,美股下行后部分回调,道指涨、纳指标普500下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先升后降。美元指数由96.48反弹至96.89。欧元兑美元下跌。黄金价格大幅下跌0.4%至1261.58美元/盎司。 2 美国经济已边际走弱: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通胀不及预期,特朗普新政阻力重重,警惕资产泡沫 在展望未来加息路径之前,首先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美国经济当前到底怎么样? (1)美国经济步入短周期下行期,主动补库存进入尾声。制造业PMI指数在2月份触碰高点(57.5)后开始下行,目前已降至54.9。新订单指数也从高点快速回落,表明企业主动补库存意愿降低。4月批发库存环比初值-0.3%,连续2个月下降;零售库存环比为-0.3%,连续3个月下降。 (2)美国通胀与核心通胀指标在今年一季度达到高点之后,现均已开始回落。如果未来核心通胀继续下降至1.5%以下,则会增加美联储票委对继续加息的顾虑。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增速为1.9,核心CPI同比增速为1.7;4月PCE同比增速为1.71,核心PCE同比增速为1.54%。美国经济已步入短周期下行区间,通胀指标继续向下恐怕在所难免。未来如果核心通胀率降至1.5以下,则会引发更多的投票委员的顾虑,降低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3)失业率是美联储关注的核心指标。近期失业率创十六年新低,就业整体改善,但非农新增就业数据开始高点回落。4月份美国失业率4.4%,创下10年新低;5月继续下降至4.3%,再创新16年来最低点。劳动参与率在2015年10月之后走出了历史低点,开始波动上行。从整体就业率来看,目前在60%上下波动,高于金融危机期间的最低点1.5-1.8个百分点。不过,新增就业人数开始高位回落。今年前两月非农新增就业曾高达21.6和23.2万人,3月份受天气影响出现异常值,4月下降至17.4万人,5月非农就业继续降低至13.8万人,低于12个月平均水平(18.6万)。客观而言,美国就业市场经过三年多的积极表现之后,已接近饱和,很难再出现大量的岗位空缺和新增就业。 (4)房价股价创历史高点,资产价格泡沫引起美联储警惕。区别于以往的货币政策制定,资产价格是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考量。资产价格不断向历史高位攀升,美联储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助长资产价格泡沫。2012年之后,美国房地产恢复景气,主要房价指数持续上升。目前Case-Shiller全国房价指数已连续七年上涨至186.95,比2006年泡沫高点时还要高。标普500、道琼斯等主要股票指数同样是连创新高。 (5)特朗普新政面临重重阻力。以“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为立场的经济外交达成了一些成果,因为外交权集中于总统。而相比之下,对内的改革则比较艰难,“税改”和“基建”两大支柱目前皆处于悬浮状态,尚未开始落地。“泄密门”和“通俄”事件风波再起,弹劾程序启动的可能性非常低,不过对美国政坛对特朗普的负面情绪和反对声音恐怕会长期弥漫。美国长期利率的持续走弱也表明市场对特朗普新政的预期在调低。 税改法案谈判环节漫长,通过或将推迟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于4月27日公布了号称“史无前例”的减税计划,提出“四大目标”、以及具体可量化的减税方案,包括公司税率从35%降低至15%、个税税率减并三档、废除遗产税等。不过这只是白宫的单方面行为,特朗普减税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需要与国会两党内众派别进行沟通,多方妥协之后最终提交众议院和参议院投票,走上立法程序。现有的减税计划还非常初步,只有一页纸,接下来需要在反复谈判妥协中细化。预计最终通过的方案会在此计划上“打折扣”。特朗普政府原计划今年8月份通过税改法案,但财长努钦表示,目前已放弃了这一时间表。考虑到7月31日-9月4日是国会夏季休会期,10月1日将进入新一财年,届时国会将重点讨论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而12月18日又将进入圣诞休会期。这意味着减税法案国会很可能会被推迟到2018年中期选举之前。 基建的资金来源仍不明确,缺乏州政府配合。特朗普政府曾在4月初邀请52位商业领袖,路演推介其基建方案,以求争取支持。基建方案的重点包括:改善机场基础设施,提高电网效率,加强职业培训,以及公路、桥梁、隧道、宽带、用水系统。特朗普称一篮子基建法案总规模为1万亿美元,为期10年,并曾表示基建法案预计5月底推出,但目前仍未有明确消息。基建新政最大的问题在于两点:一是资金来源成为约束,可能会因导致赤字增加而被国会阻挠,而私有化和PPP方案能否满足1万亿美元的资金需求也被怀疑;二是缺乏州政府的配合,如果没有州政府和州议会的配合,公路、电网等基建项目就无法落地。 弹劾尚不足虑,但负面情绪和反对声音可能长期掣肘特朗普新政。5月中旬,媒体扩大报道特朗普“通俄”事件,“弹劾特朗普”成为新闻热议;全球市场遭受冲击,美元美股美债收益率大跌,避险资产价格大涨,VIX指数飙升。“弹劾特朗普”从目前来看,仅仅只是特朗普反对者借助媒体力量发动的一场“搅局”行为;法律层面的弹劾程序并未真正开启。而且即便弹劾程序开启,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大比例的支持票数。考虑到共和党现在参众两院是多数党、而且特朗普已经受到共和党内主流的支持,弹劾程序开启仍是小概率事件,开启后被投票通过的可能性则更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主流舆论和政坛对特朗普仍存在普遍的负面情绪,不认可特朗普内阁的治国能力,反对特朗普新政。这些因素也将长期存在,成为特朗普时期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底色,不利于特朗普新政。 3 美联储政策展望:缩表加息顺序视三季度经济表现相机搭配 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官方表态相对于3月和5月议息会议有所软化,尤其是对通胀的表态。原因在于三点:一是上文提到的美国经济开始短周期下行。二是“特朗普新政”面临重重阻力,市场预期回调。长期美债收益率持续下降。三是耶伦可能为谋求连任对特朗普的“弱美元”主张做出一定妥协。 6月议息会议公告显示2017年内将再有一次加息。我们认为,美联储会根据三季度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表现来决定缩表和加息的操作顺序:如果三季度经济表现令美联储满意,那么将在9月份加息,之后启动缩表;而如果三季度经济会调幅度较大,则会选择先启动缩表,将加息推迟至12月份或者下一年度。根据CME的数据显示,市场投资者预计美联储9月份再次加息的概率仅为35%。 加息和渐进缩表的相继搭配将使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选择空间更大、更为灵活。我们在前期报告《美联储缩表:原因、方式与时间》中曾对美联储缩表做了深入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为应对危机开展了三轮QE操作,使得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金融危机前,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仅为9000亿美元,现在则高达4.5万亿美元,绝对规模扩大了4倍。金融危机前,美联储资产附表规模/GDP比值约为6%,现在则上升到24%。美联储主流观点认为:量化宽松本来就是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举措,当前美国经济已经复苏趋稳,退出量化宽松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持有过量国债和MBS超出了美联储实施常规货币政策的需要、无形中干预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造成扭曲。 目前美联储持有国债规模为2.46万亿美元,持有MBS规模为1.78万亿美元。根据美联储对主交易商的调查,41%的主交易商认为:到2019年末,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位于3.5-4万亿的规模,比目前的规模缩减2300-7300亿美元。这是缩表的第一阶段。根据路透对15家与美联储有业务联系的一级交易商的调查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最终规模预测中值为2.75万亿美元,即在当前规模基础上缩减1.75万亿美元。根据旧金山联储主席John Williams的估计,美联储缩表操作可能需要持续五年。 4 美元指数下跌,欧元贡献七成 美元指数在去年12月达到103高点,今年起持续下行,目前已跌至97附近。下跌了5.8%。 欧元兑美元汇率走强是本轮美元指数下跌的主要原因。欧元占到ICE美元指数的57.6%。欧元兑美元汇率2017年年初为1.04:1,当前则升值到1.12:1,升值了4%。欧元因素贡献了ICE美元指数同期下跌的69%。换言之,欧元因素贡献了今年以来ICE美元指数下跌的将近七成。除此之外,日元因素贡献了15.6%,英镑因素贡献了7.8%。 两大因素支持欧元走强:一是欧洲大选年“黑天鹅”平稳落地,二是欧洲经济相对走强。 (1)欧洲政坛趋于稳定,不确定性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在英国脱欧、特朗普背约等事件发酵下,迫使德、法等欧洲传统大国抱团取暖。今年是欧洲大选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大国均要举行换届选举。去年以来,左翼政治风潮兴起,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候选人曾一度受到热捧。特别是“法国的女版特朗普”勒庞曾在法国大选竞选期间民调持续领先。在年初,欧洲政坛可能爆发类似于去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大逆转的情形曾被认为是2017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但4月23日法国第一轮大选结束之后,黑天鹅平稳落地。德国的最新民调显示,现任总理默克尔的支持度最高,预计将于今年秋季的大选中连任。德国和法国是欧元区的核心大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心骨。而英国脱欧、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立场(例如在巴黎气候协定、北约军费等问题上)更增强了德法等欧洲大陆传统国家抱团取暖的激励。这些对于欧元和欧洲经济而言都是好事。事实上,4于 23日和5月9日法国大选两轮投票的稳定结果都为加速了欧元走强。 (2)周期时滞致使欧洲经济相对走强。去年年中开始的全球经济复苏共振中,美国率先启动上行周期,欧洲最后启动;现在,美国和中国经济已出现跨过拐点、高点回落的迹象,而欧洲处于上行周期。今年以来,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连续走高,5月份达到57,是欧债危机以来的最高点。欧洲经济相对美国走强是欧元兑美元汇率升值的重要支撑,这一局面至少将持续到今年三季度初。美中欧日经济的短周期共振和周期错位是由于各自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不同造成的。 另外,市场认为欧洲经济的相对走强还可能弱化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分歧。从而,在双边货币政策强弱的层面进一步支持欧元兑美元走强。的确,如果经济数据继续向好修复,那么欧央行的确可能收紧货币政策;但我们认为目前下此判断还为时过早。 5 警惕一种可能性:三四季度出现逆转 我们提示投资者下述情形的可能性:当前欧元汇率过度吸收了欧洲经济短期走强和欧央行退出宽松政策的预期,那么,未来在今年三或四季度欧洲经济开始高点回落时,欧元汇率或将出现大幅下调。事实上,在6月8日的欧央行货币政策会议上,删除了“在必要条件下可能进一步降息”的表述(因为通缩风险基本消失),但并未讨论退出量化宽松的问题。而且欧央行对欧元区通胀的预期也难言乐观,8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将2017-19年的官方通胀预期分别下调0.2、0.3、0.1个百分点至1.5%、1.3%、1.6%。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欧元区核心通胀仍然乏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做支持。 警惕“压舱石”翻船。我们在前期的报告中曾提出,欧元和欧元区经济区正在扮演全球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基本的逻辑如下:在欧洲经济短周期走强的作用下,欧元兑美元汇率升值,ICE美元指数走弱;而又由于全球金融市场参与者非常关注且仅关注ICE美元指数,欧元对美元汇率的走强在很大程度上就减缓了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压力,对于大宗商品价格而言也是一件好事(近期石油的情况属于例外,更多受到美国页岩油和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影响)。这种“欧洲稳,则全球稳”的局面在2004-07年也曾发生过。 但如果在三季度晚些时候或者四季度欧洲经济跨过短周期拐点开始回落,那么上述逻辑将被逆转,欧元对美元贬值,经ICE美元指数放大之后,“压舱石”很可能会转化为“翻船石”,对新兴市场货币、资本外流、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压力。2014年伯南克讲话之后就是类似的情况,并引发的全球经济的一系列负面故事。 欧元扮演全球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实数“无心插柳”,应及时更新金融基础设施——ICE美元指数的创立以1970年代的全球经济格局为背景,尽管根据贸易权重动态加权的美元指数对实体经济更有参考意义,但时至今日,金融市场和主要央行仍以定权重的ICE美元指数为锚。(我们在前期报告《美元指数:顺从“宿命”?还是突破长周期?》中曾详细分析了两组美元指数的异同)。毫无疑问,ICE美元指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被放大了,这反映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格局的演变。我们也借此报告呼吁央行和经济外交部门关注此事,及时更新软基础设施,合理引导金融市场舆论关切。 6 中国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 美联储3月份加息公告发布之后,中国央行在当天就采取跟随策略,上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0bp,同时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也分别上调10bp,实行“准加息”。而我们预计,这次央行再度跟进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是国内广谱利率已经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没有必要再跟随。4月份以来受金融监管和金融去杠杆,中国的广谱利率已经大幅抬升。4月以来,3个月和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升了0.7个百分点,进入六月份以来短期的1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迅速由4.2%飙升5.2%以上。0.7%的利率上升相当于隐含了2-3次加息,“提前量”充足。如果央行再次提高OMO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那会再度抬高金融体系的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同期美债收益率却缓步下行,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的中美利差由年初的0.6%扩大至1.4%之上,达到去年7月份以来的高点。 二是国内需求二次探底,宏观经济环境不支持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最新发布的5月经济数据确认房地产销售、货币金融条件等先行指标均已见顶回落,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和金融杠杆周期开始下行。我们预计下半年以后企业盈利也将逐步下滑。中国经济的需求端已经走过短周期高点、进入二次探底阶段。货币政策接下来更可能的方向是走向中性偏松、而非继续收紧。 三是为保汇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短期汇率由双边利率平价决定,利差扩大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减小。相反,我们猜测,中国当局的政策意图中甚至存在着让人民币汇率适度升值的意愿。这种意愿或许来自于习特会期间确立的中美经贸“百日谈判”的压力。5月26日在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纳入逆周期因子的行动以及《自律机制秘书处就中间价报价有关问题答记者问》部分反映了这种政策意图。今年3月初-5月25日,在美元指数走弱的背景下(102下降至97,下降4.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仅微弱升值(6.9上升至6.87,升值0.4%),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指数CFETS则由94.2贬值至92.3。这意味着在“前日收盘价+一篮子稳定内生价”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前日收盘价的力量弱于一篮子稳定内生价的力量、在贬值方向上主导中间价定价(银行代客结售汇持续逆差和资本持续跨境外流辅证了这一点)。汇率当局决定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纳入“逆周期因子”正是为了削弱前日收盘价的影响。逆周期因子的纳入在短期有助于推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 7 大类资产走势判断 汇率:欧元强、美元弱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在三季度中或四季度可能出现逆转。逆周期因子纳入之后,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稳定或走强,但贬值压力未从根本上消除。 股市:震荡分化,从流动性驱动到业绩驱动,漂亮50 VS 要命3000。股票市场继续震荡分化,从估值体系角度,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导致存量资金拥抱确定性,企业盈利结构分化导致漂亮50和要命3000分化,无风险利率上升导致资金持续流出。因此,2016年初我们提出向低估值有业绩的方向抱团,2017年初以来提出买就买龙头,震荡市下结构和风格比指数重要,未来震荡市变盘可能来自风险偏好和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取决于监管层打补丁、19大开启新政治周期预期以及下半年货币政策率先退出紧缩。 债市:债市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从估值来看,开始具备配置价值,但超储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平坦化,表明债市超跌更多地是监管升级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和机构配需求减少,当前债市主要矛盾不是基本面而是政策面,未来等待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先后转向。 房市: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未来短周期调整到2018年。 大宗商品:商品补库存周期结束,需求回落,价格承压。石油价格在供给面更是雪上加霜,将继续维持低位。 黄金:美元指数和避险情绪决定黄金价格走势。下半年可能出现情景:第一种情景,如果特朗普新政超预期,美国经济超预期强势,叠加特朗普“通俄门”事件、卡塔尔、德国大选等不会引发避险情绪,那么美元强势,黄金价格低迷。第二种情景,美国经济库存周期见顶回落,特朗普新政低于预期,诸多灰犀牛事件持续发酵,美元走弱,黄金价格波动上升。现在来看,第二种情景的可能性在增大。(详见《2017年下半年黄金价格展望——大类资产配置之十三》)(编辑:刘瑞)[详情]

香港金管局紧随美联储加息 港元止步八连跌
香港金管局紧随美联储加息 港元止步八连跌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5日彭博称,香港金管局紧随美联储隔夜加息25个基点后上调基准利率,以维持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港元9天来首次上涨。 香港金管局周四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5%。自1983年推行联系汇率制度以来,香港必须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香港上次加息是在今年3月份。 当地时间上午7:55,港元兑美元上涨0.02%至7.7987。由于香港和美国的贷款利率之差日益扩大,刺激了美元需求,港元周三跌至2016年2月以来最低水平。 美联储维持今年再加息一次的展望,并就今年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提供了更多细节。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如果经济演变与预期相符,美联储可以相对较快实施缩表计划。[详情]

巴克莱:美联储料9月缩表 正“全速前进”
巴克莱:美联储料9月缩表 正“全速前进”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分析师周四(6月15日)撰文就隔夜的美联储利率决议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该行研究团队指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6月会议上决定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25点至1.0%-1.25%,公布更新的政策正常化原则和计划,包括减少持有证券的操作细节。 该行表示:“我们坚持此前观点,即美联储将在9月会议上宣布缩减资产负债表,在12月会议上再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增加25个基点。” “我们相信,美联储今年将致力于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且在我们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改变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计划有一个很高的门槛。换句话说,美联储正在全速前进。” 校对:TIER[详情]

高盛:美联储料将于9月开始缩表 12月再次加息
高盛:美联储料将于9月开始缩表 12月再次加息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美联储周三(6月14日)公布最新政策声明之后,高盛撰文指出,会后声明包括将经济增长描述适度上调,但其承认就业增长温和,通胀下降,其继续将前景风险描述为“大致均衡”。 声明指出,委员会预计将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进程。总体来看,高盛预计美联储将于9月宣布开启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进程,并于12月再次加息。 高盛主要观点如下: 1、美联储如预期将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经济预期总结中的点阵图继续显示,2017年和2018年将加息三次。会后声明包括将经济增长描述适度上调,但其承认就业增长温和,通胀下降。不过,声明继续指出,核心通胀“在某种程度上”低于2%,这一措辞比我们此前预期的更为鹰派。声明继续将前景风险描述为“大致均衡”。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反对加息,符合我们的预期。 2、声明指出,委员会预计“今年”将开始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进程。这一额外声明为公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潜在规模提供了额外的指引。美联储预计从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我们认为,声明放弃了5月声明中“直至联邦基金利率水准正常化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这一条件,并在新的声明中加入了具体数据,这使其更有可能会在9月开启缩表进程。 3、经济预期总结的变化要比我们预期的更加鹰派,此前美国公布的5月CPI报告表现疲弱。2017年GDP增速预期上调了十分之一至2.2%,今年失业率大幅下调至4.3%,明后两年下调至4.2%。美联储还将今年的核心PCE通胀预期增速下调至1.7%,明年的维持在2.0%不变。基金利率预期相对稳定,但中值和2019年预期分别下调了0.1和0.2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我们仍预计其将于9月开始缩表,并于12月重新加息。 校对:浚滨[详情]

耶伦投放重磅炸弹!
耶伦投放重磅炸弹!

  本文字数:1969,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来源: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中金在线(cnfol-com)、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当耶伦——这位全球财经界最有权势的女人说出这句话时,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定。美联储加息0.25个百分点是的,没有意外,美联储昨夜又加息了!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也从0.75%~1%调升到1%~1.25%。在全球主要央行当中,美联储可谓是独具一格,算上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以及今年3月份的加息,美联储已经累计加息4次,而其他主要央行一次都未加息。在市场表现方面(以下市场表现均截至北京时间3:30分),与今年3月加息时的走势相似,美元指数再次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在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前半个小时左右,美元指数突然出现大幅跳水,一度从97.07点跌至96.32的低点。在耶伦新闻发布会开始后,美元指数快速反弹至96.81点附近。其实美元指数近来的走势一直偏弱,在今年3月加息时,美元指数的点位在101点左右,而在去年12月加息时,美元指数则位于103点附近。欧元对美元方面,与美元指数走势相似,在加息结果宣布前,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从1.212升至1.1296的高点,随后又再次回落到1.1224附近。人民币方面也出现一定幅度的升值,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一度从6.79跌至6.77,随后稳定在6.78附近。黄金价格也一度出现快速拉升,在决议公布前,黄金价格从1271美元/盎司瞬间飙升至1281美元/盎司,随后震荡回落,在耶伦开始新闻发布会后再次出现快速跳水,随后在1270美元/盎司附近徘徊。而美国三大股指在耶伦发表讲话之后都出现小幅跳水的走势。道琼斯指数走势尽管对疲软通胀担忧有所加剧,不过美联储依然决定6月加息;他们预计今年将再加息一次、明年加息三次。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利率期货观察工具的数据显示,投资者预计,美联储今年再加息一次的可能仅为35%。在新闻发布会上,还有记者问到耶伦关于任期的问题时,耶伦表示希望能完成这一届任期。美联储预计今年起开始缩表在此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除了如市场预期的继续加息之外,更重磅的是还对外宣布了更多缩表的细节。所谓缩表,即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实施了QE(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大幅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在2008年雷曼危机爆发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0.9万亿美元,三次QE(即美联储直接购买债券等证券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这会导致美联储资产规模增加)导致其规模迅速膨胀,到2014年末QE3结束,美联储的资产规模达到了4.5万亿美元。QE结束后,美联储对持有到期的证券进行同等规模的再投资,以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美联储表示预计将在今年实施资产负债表正常化,先每月缩减公债再投资60亿美元,缩减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再投资40亿美元;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耶伦表示,“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联储观察家称目前存在美联储在9月开启缩表的可能,这项缩表计划令市场感到意外。据CNBC的报道,美联储最终的目标是将资产负债表缩减到2万亿~2.5万亿美元的水平,而目前其规模为4.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联储将从市场收回至少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预计需要多年才能完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货币都是基础货币,在实际流通中创造的货币要远远多出2万亿美元。过去9年时间,全球市场在流动性泛滥的欢乐海洋中恣意生长,如今潮水退去,裸泳者衣不蔽体的场景恐怕会越来越多见。美联储加息中国是否会跟进?随着美联储启动年内的第二次加息,投资者关注中国央行是否会跟进。此前,美联储3月加息后几个小时,人民银行就上调了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0个基点,同时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MLF)也分别上调10个基点。不过,目前多数市场观点认为,中国央行此次跟随美联储步伐的可能性很低。因为中国3月份之后,中国央行的紧缩政策方面已经全面领先于美联储,而非跟随。伴随一行三会持续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下,市场流动性已大大收紧。市场资金利率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从上图可以看出,银行间同业利率从3月底以来,持续攀升。目前仍然是一个高点。招商证券分析师徐寒飞曾在报告中表示,预计本周美联储会“象征性”加息,不过和3月份相比,本次加息不一定会引发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他表示中美利差已经有明显的扩大,中国的“加息”其实已经走在了美国之前。美联储加息影响A股?更大看点在下周既然加息靴子已经落地,不得不提加息对中国亿万股民的影响。先来看看历次美联储加息前后A股走势↓从历史数据来看,美联储加息对A股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A股依然按自身规律运行。加息对A股有利空影响是大概率事件,但影响有限,其实,影响A股更大的看点其实在下周。明晟指数公司最新表示,将于北京时间6月21日揭晓A股能否纳入MSCI。经历了几次失败后,A股再次追求MSCI,虽然结果如何我们尚不可知,但在3月MSCI披露了纳入A股的潜在新方法后,涵盖A股股票范围大幅缩小、权重下降的新机制令其纳入概率大大提升,具体结果让我们21日见分晓。美联储加息对中国有何影响?推荐阅读:>证金董事长解密2015年股灾>可怕的暴风雨即将席卷股市>华为手机在英国被判禁售【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网”】[详情]

美联储加息并公布缩表计划 美元从七个月低位反弹
美联储加息并公布缩表计划 美元从七个月低位反弹

  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6月14日22:30至6月15日06:30汇市综述:美联储如期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公布了明确的缩表细节。美联储决议宣布之后,金融市场瞬间“变脸”,美元指数震荡上涨,攀升至97关口上方。美元指数早盘跌至11月9日以来最低,因美国通胀和零售销售数据不及预期。5月美国零售销售录得16个月以来最大跌幅,消费者物价指数较前月意外回落,表明通胀压力可能正在减轻。 不过,美联储在结束两日政策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指出,他们认为近期经济数据疲弱只是暂时的,预期会继续升息。联储还公布了从今年开始削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Westpac Banking Corp.的高级汇市策略师Richard Franulovich称:“美联储传递的信息是,他们并未对CPI和零售销售数据做出过激的反应,这基本相当于暗示,他们将全速前进,且点阵图显示,他们预计今年将再升息一次。这是偏鹰派的预期,美元因此收复稍早的很多失地。”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会后记者会上着重强调了联储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给美元带来普遍的提振。欧元兑美元稍早升至11月9日以来最高,但之后出现回落,尾盘基本持稳在1.1215美元附近。美元兑日元尾盘下跌0.35%,盘中跌幅最多达1%,触及4月以来最低。澳元、纽元和加元等商品货币兑美元也削减涨幅,今日稍早美国数据公布后,曾一度触及数月高位。 焦点、风向标: 经济数据 09:30 澳大利亚5月季调后失业率 14:45 法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终值(月率) 16:30 英国5月季调后零售销售(月率) 17:00 欧元区4月季调后贸易帐(亿欧元) 20:30 美国上周季调后初请失业金人数(万人)(至0610) 22:00 美国6月NAHB房价指数 事件 12:30 瑞士伯尔尼 瑞士央行公布2017年金融稳定报告 15:30 瑞士伯尔尼 瑞士央行货币政策评估,并召开记者会 15:40 澳大利亚悉尼 澳洲联储副主席德贝尔在汤森路透行业活动上发表讲话 19:00 英国伦敦 英国央行公布利率决定及会议纪要 主要货币走势分析: 欧元/美元:该时段开于1.1275,时段内承压下挫,尾盘波动于1.1212附近。从技术面看,MACD绿色动能柱基本持平,KDJ指标中线下方拐头向上,显示汇价下行势头有所减弱。上行初步阻力位于1.1279,进一步阻力位于1.1339,更关键阻力位于1.1384;汇价下行的初步支撑位于1.1174,进一步支撑位于1.1129,更关键支撑位于1.1069。 英镑/美元:该时段开于1.2771,时段内适度回落,尾盘交投于1.2749附近。从技术面看,MACD绿色动能柱继续收缩,KDJ指标低位金叉向上,显示汇价近期下行风险暂时消退。汇价上行的初步阻力位于1.2804,进一步阻力位于1.2859,更关键阻力位于1.2900;汇价下行的初步支撑位于1.2708,进一步支撑位于1.2667,更关键支撑位于1.2612。 美元/日元:该时段开于109.11,时段内稳步上扬,尾盘盘整于109.56附近。从技术面看,MACD绿色动能柱小幅收缩,KDJ指标低位继续下行,预示汇价短线下行压力仍未完全消除。汇价上行初步阻力位于110.32,进一步阻力位于111.10,更关键阻力位于111.85;汇价下行的初步支撑位于108.79,进一步支撑位于108.04,更关键支撑位于107.26。 [详情]

IMF:上调今年中国增长预期至6.7% 美国加息不会带来不利影响
IMF:上调今年中国增长预期至6.7% 美国加息不会带来不利影响

   6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David Lipton)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IMF预测中国GDP在2017年将增长6.7%,2018-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6.4%。这是IMF今年第二次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比其5月的预估值6.6%有所提升,也高于1月预计的6.5%。“政策支持,特别是扩张性的信贷和公共投资,帮助中国保持了强劲增长。”利普顿表示,“中国有潜力在中期内安全地保持强劲增长。”称中国改革在广泛领域取得进展IMF亚洲及太平洋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尔率领的代表团于6月1日至14日访问了北京和兰州,开展了关于中国经济的年度第四条磋商讨论(根据IMF协定第四条款规定,IMF与成员国通常每年一次举行磋商,讨论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利普顿参加了最后的政策讨论,并会晤了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等多位高层官员。“中国继续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改革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我们过去两周的讨论侧重于确保中国经济成功转型(这种转型对于中国人民和全球都至关重要)所需的政策以及加快改革步伐的紧迫性。”利普顿说。通过对中国的磋商访问,利普顿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并采取了关键而可取的措施。“目前正针对金融部门风险实施重要的监管措施。企业债务的增长在放缓,反映了重组和削减过剩产能方面的举措。房价高涨正逐步得到控制,过剩库存得到削减。地方政府借款框架正在改善,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蓝图已经公布。新建企业自2014年改革以来增长了两倍。此外提高数据可靠性的工作已在进行。”但同时,利普顿表示,中国需要开展深入的改革,改变当前依赖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债务的增长模式。“关键是应当现在就启动这一工作,因为目前增长依然强劲,并且中国有足够的缓冲减轻转型压力。”“尽管一些近期风险已经消退,但改革需要取得更快进展,以确保中期稳定,并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轨迹可能最终导致急剧调整的风险。”认为美联储收紧货币有利于全球经济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点,美联储将公布6月FOMC会议决议,外界普遍预测加息已是板上钉钉。对此,利普顿评论道,“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加强,因此,不可避免的是,美联储会让货币政策正常化。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货币政策提供了很多的流动性,当时通货膨胀比较低,经济活动比较缓慢。”他认为,只要美联储继续持续一贯的政策,也就是随着经济增长让政策正常化,那么对全球经济会产生好的效果,因为美国经济在走强。在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利普顿认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一方面需要看一看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价格、产出和前景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外部环境,包括贸易、资本流动和利率等。“我们并不认为,美国这一轮经济调整将对中国、亚洲或其他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他指出,即便对资本市场情绪有影响,也是很难预测的,但总体而言美国政策正常化不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问题。[详情]

海通姜超点评美联储加息:经济回落了?联储不买账
海通姜超点评美联储加息:经济回落了?联储不买账

  经济回落了?联储“不买账”!——17年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海通宏观姜超、梁中华) 事件:北京时间今日凌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决议以8:1获得通过,决定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提高至1.0%-1.25%。我们的观点是: 美联储6月如期加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5月会议以来,就业增加虽放慢但依然稳固,经济活动温和扩张;家庭支出近几月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张;通胀近期虽有下滑,但预计中期将稳定在2%左右。因此本次会议决定将目标利率提高25BP,之前美联储与市场已经进行了充分沟通,所以这次加息本身并没有令市场“意外”。但美联储对于近期经济、通胀走弱的表态,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鸽派,而此前美国零售、CPI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大跌,黄金大涨;但会议声明发布后,美元指数跌幅迅速收窄,黄金由涨转跌。 美联储预测加息节奏几乎不变,年内启动缩表。美联储上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通胀和失业率预测。尽管近期经济数据偏弱,但美联储比前两年明显更加乐观从容。最新的目标利率预测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们仍旧预测年内还有1次加息,明年还有3次加息。美联储还公布了年内缩表的计划,指出缩表将以减少到期本金再投资的方式进行,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之后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 但美国复苏有所放缓,市场加息预期回落。虽然美国5月失业率降到了4.3%,但近几月的失业率下降与劳动力退出市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商品价格回落,对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在减弱。从通胀来看,随着油价环比增长乏力、基数攀升,PCE物价同比在4月份已经降至1.7%,核心PCE物价同比也回落至1.5%。近期美国经济数据不佳,市场对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有所回落。从期货市场的数据来看,12月份再度加息概率仅为47%,不足50%。 美元指数短期仍有下行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指数大幅走强有三大逻辑支撑。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二是市场对川普政策的预期;三是美联储加快货币紧缩。但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在高位震荡后逐步回落,这是因为三大逻辑有两个都有重大变化。美国一季度经济不及预期,通胀回落,川普政策推行进度和市场预期之间也存在差距,而美联储持续的加息和缩表最终还是决定于基本面。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在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复苏较为稳健。往前看,美元指数短期仍有下行压力。 中国央行“自由度”提高,短期内部因素主导政策走向。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迅速升值阶段性打压了“空头”,再加上美元指数走弱,中美利差仍大,人民币短期或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面临汇率的压力也有所缓解,政策“自由度”提高。但金融去杠杆仍是国内政策主旋律,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具体来看: 第一、美联储6月如期加息。 美联储6月FOMC决议以8:1的投票结果获得通过,决定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提高至1.0%-1.25%。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5月会议以来,就业增加虽放慢但依然稳固,经济活动温和扩张;家庭支出近几月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张;通胀近期虽有下滑,但预计中期将稳定在2%左右。因此本次会议决定将目标利率提高25BP,之前美联储与市场已经进行了充分沟通,市场对6月加息预期概率高达99%,所以这次加息本身并没有令市场“意外”。 但美联储对于近期经济、通胀走弱的表态,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鸽派,而此前美国零售、CPI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大跌,黄金大涨;但会议声明发布后,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跌幅均迅速收窄,黄金由涨转跌至-0.5%。 第二、美联储预测加息节奏几乎不变,年内启动缩表。 美联储上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通胀和失业率预测。本次会议中美联储官员将对2017年GDP增速的预测从2.1%提升至2.2%,对近三年失业率预测从4.5%下调至4.3%、4.2%、4.2%;但同时也将2017年通胀预测从1.9%大幅下调至1.6%,核心通胀预测从1.9%至1.7%。耶伦在会后指出近期通胀疲软可能是受到暂时因素的影响,不要对少数可能是噪音的通胀数据反应过度。尽管近期美国经济数据偏弱,但美联储明显比前两年更加乐观从容。 美联储官员们仍旧预测年内还有1次加息,明年还有3次加息。最新的目标利率预测点阵图显示,美联储预期2017年底利率仍可能达到1.4%,与3月预测保持一致,这意味着2017年还将有一次加息,年内共加息3次;同时仍然预测2018、2019年各加息三次。 美联储还公布了年内缩表的计划。美联储在声明中指出,考虑到经济整体符合预期运行,年内美联储将启动缩表计划。在声明附录中,美联储介绍缩表将以减少到期本金再投资的方式进行,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之后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耶伦之后的讲话也提到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缩表计划,但也没有明确具体是几月份。 第三、但美国复苏有所放缓,市场加息预期回落。 从就业状况来看,虽然美国5月失业率降到了4.3%,已经低于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但近几月的失业率下降与劳动力退出市场有很大关系,当前美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还处于低位,由于大量“闲置”劳动年龄人口的存在,工资、消费和通胀的增长均受到拖累。另一方面,美国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增速回升和就业增长,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反弹也有一定关系,随着商品价格回落,对经济带动作用也在减弱。 从通胀来看,前期受油价攀升的推动,2月份美国PCE物价同比曾上升到2.2%。但随着油价环比增长乏力、基数攀升,对通胀推动作用渐弱,PCE物价同比在4月份已经降至1.7%,5月CPI同比也半年来首次降至2%以下。即使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美国核心PCE物价同比也从1.8%的高位回落至1.5%。美联储在声明中也提到要密切关注通胀走势变化。 近期美国经济数据不佳,市场明显受影响更大,对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有所回落。从期货市场的数据来看,12月份再度加息概率仅为47%,不足50%。 第四、美元指数短期仍有下行压力。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指数大幅走强有三大逻辑支撑。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去年三季度美国GDP增速达到3.5%,四季度虽有回落,但增速也在2%以上;与此同时美国总体通胀和核心通胀均迅速上行;而欧洲经济相对较弱,政治风险不断,压制欧元、英镑走势。二是市场对川普政策的预期。川普的基建、减税等刺激计划引燃市场对美国经济的预期,再通胀逻辑在市场蔓延。三是美联储加快货币紧缩。基于美国经济好转、通胀回升的判断,再考虑到川普政策可能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相比前两年美联储放快了紧缩步伐。 但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在高位震荡后逐步回落,这是因为三大逻辑中有两个都发生了变化。美国一季度经济不及预期,通胀回落,而川普政策推行进度和市场预期之间存在差距。虽然美联储短期仍对经济展望比较乐观,但持续的加息和缩表能力最终还是决定于经济基本面。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在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复苏较为稳健。往前看,美元指数短期仍有下行压力。 第五、中国央行“自由度”提高,短期内部因素主导政策走向。 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趋于稳定。央行在人民币定价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可以改变由市场预期产生的贬值“惯性”,实际上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增大。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迅速升值阶段性打压了“空头”,再加上美元指数走弱,中美利差仍大,人民币短期或趋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面临汇率的压力也有所缓解,政策“自由度”提高。 但金融去杠杆仍是国内政策主旋律,货币政策难言放松。6月以来央行货币投放增加,一是为了对冲MLF到期,二是应对MPA考核带来的资金紧张。当前国内经济虽有所走弱,但依然相对稳定,金融去杠杆仍是政策主基调。在去杠杆未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前,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详情]

美国国债上扬 耶伦鹰派讲话导致升幅缩减
美国国债上扬 耶伦鹰派讲话导致升幅缩减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5日彭博报道,美国国债上扬,但在耶伦鹰派基调的新闻发布会后缩减升幅。耶伦坚持强调不对几个通胀数据过度反应的重要性,并表示让美联储和市场预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也是健康现象。 在国债回落时,收益率曲线维持强烈趋平的倾向,2年期国债显著跑输其它期限品种;2年-10年曲线趋平约5个基点,5年-30年曲线趋平近3个基点。 收盘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8.5个基点,报2.1256%;3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跌近10个基点,报2.7692%;5年期国债收益率跌6.6个基点,报1.7153%;2年期国债收益率跌3个基点,报1.3310%。 2年-10年曲线一度跌破79个基点,为去年9月份来首次,因市场关注美联储维持了到2018年的点阵图预期,而之后的展望则存在更大不确定性。 美国国债稍早时大涨,因CPI和零售销售数据疲软;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之后,美债维持涨势。 摩根大通Alex Roever牵头的策略师团队在6月13日报告中表示,财政部有关监管优先事项的首份报告中关于改革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规定的建议若能成功推行,“应该对美债市场流动性有积极作用”。 即使新的规则制定需要一年时间,由于赤字上升以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总体国债供应料将增加,因此改革可能恰逢其时。[详情]

华尔街分析师:联储“鸽派加息” 缩表影响有限
华尔街分析师:联储“鸽派加息” 缩表影响有限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两点,美联储宣布,将基准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从0.75%-1.0%上调至1.0%-1.25%。美联储维持了近来每隔三个月加息1次的节奏,这是美国央行当前加息周期的第4次加息,今年内的第2次加息。美联储还宣布,将从今年开始缩减所持国债和其它证券规模。 以下是分析师评论:   高盛仍预计美联储9月缩表 12月加息 美联储如预期将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1.25%。经济预期总结中的点阵图继续显示,2017年和2018年将加息三次。会后声明包括将经济增长描述适度上调,但其承认就业增长温和,通胀下降。不过,声明继续指出,核心通胀“在某种程度上”低于2%,这一措辞比我们此前预期的更为鹰派。声明继续将前景风险描述为“大致均衡”。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反对加息,符合我们的预期。 声明指出,委员会预计“今年”将开始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进程。这一额外声明为公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潜在规模提供了额外的指引。美联储预计从今年起开始缩表,起初每月缩减60亿美元国债、40亿美元MBS;缩表规模每季度增加一次,直到达到每月缩减300亿美元国债、200亿美元MBS为止。我们认为,声明放弃了5月声明中“直至联邦基金利率水准正常化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这一条件,并在新的声明中加入了具体数据,这使其更有可能会在9月开启缩表进程。 经济预期总结的变化要比我们预期的更加鹰派,此前美国公布的5月CPI报告表现疲弱。2017年GDP增速预期上调了十分之一至2.2%,今年失业率大幅下调至4.3%,明后两年下调至4.2%。美联储还将今年的核心PCE通胀预期增速下调至1.7%,明年的维持在2.0%不变。基金利率预期相对稳定,但中值和2019年预期分别下调了0.1和0.2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我们仍预计其将于9月开始缩表,并于12月重新加息。 “债王”格罗斯:联储决议声明偏鹰 未来能否实现其目标令人心生疑窦 美联储6月份决议声明偏鹰派,但未来能否最终实现其目标令人心生疑窦,恐并不能按自身计划采取行动;鉴于当前经济形势,联邦基金利率恐怕并不会超过1.5%-1.75%。 惠誉:预计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速度快于预期 惠誉指出,美联储加息以及美联储主席耶伦的发言强化了利率正常化快于金融市场预期的这一观点;相信美联储对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越来越从容,在近期疲弱的通胀数据后,美联储对数据依赖程度降低;预计到2020年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将升至3.5%;加息表明美联储准备忽略第一季度疲弱的消费及GDP表现,强调对于失业率下滑至远低于平均水平的担忧。 巴克莱:美联储料9月缩表 12月再次加息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6月会议上决定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25点至1.0%-1.25%,公布更新的政策正常化原则和计划,包括减少持有证券的操作细节。 该行表示:“我们坚持此前观点,即美联储将在9月会议上宣布缩减资产负债表,在12月会议上再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增加25个基点。” “我们相信,美联储今年将致力于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且在我们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改变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计划有一个很高的门槛。换句话说,美联储正在全速前进。” 西联商业解决方案:美元有加剧近期跌势之虞 在美联储升息,并暗示年底前还会再升息一次后,美元缩减日内跌幅。在美联储公布货币政策决定前,普遍受压的美元指数跌至年内新低,因美国经济数据令人失望,令投资人质疑未来的加息步伐。尽管美联储指出今日公布的CPI数据是近期通胀放缓的例证,但其对经济的预估保持了对经济潜在力道的信心。美联储小幅上调了对今年经济成长的预估,但小幅下修了对失业率和通胀的预估。美联储主席的讲话也可能影响汇市。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乐观的评价应会支撑美元。但如果美联储的观点一旦被证实过于乐观,那么美元有加剧近期跌势之虞。 德意志银行:联储将在12月再加息 美联储保持升息路径不变并不令人意外。尽管近期通胀数据疲弱,他们并未重新考虑利率路径。美联储公布的缩减所持证券到期回笼本金再投资计划的细节要比预期的多,但同我们预料的一致。 美联储表示委员会‘密切’关注通胀,反应其对通胀的担忧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在夏季经济预估中下调了通胀预估,整体通胀预估下调了0.3个百分点,核心通胀预估下调了0.2个百分点。为通胀在年底前达到预估目标设立了低门槛。只要核心PCE通胀有望达到1.7%,市场人士应预计会在年底前再度加息。 就我们的预估而言,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我们仍认为9月会暂停加息。他们宣布了缩表计划。他们可能在9月加息,但我们认为,他们可能会稍作喘息,而后在12月加息,只要情势发展顺利。”  美银美林:联储仍坚持逐步缓慢正常化进程 “我认为没有太多新的内容,除了尽管近期公布了疲弱数据,美联储仍坚持逐步缓慢正常化的进程。” 富国基金管理:美联储进行了鸽派加息 美联储声明符合预期,进行了鸽派加息。之所以称为鸽派,是因他们承认数据已经软化,而且并没有将通胀数据趋弱仅仅归因于暂时性因素而忽视了。尽管基础情境可能是今年再加息一次,但美联储暂停升息直至9月,甚至12月,以等待通胀(降低)的‘风险已不复存在’的信号,这不是不可想象的。 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非常温和,按部就班,对较长期国债和MBS市场应该不是问题。[详情]

离岸人民币在美联储加息日剧烈波动
离岸人民币在美联储加息日剧烈波动

   新浪美股 北京时间15日彭博报道,离岸人民币(CNH)周三纽约交易时段基本追随美元指数走势,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后跳水,回吐早盘大部分涨幅。 北京时间周四凌晨5点,CNH兑美元微涨0.03%,报6.7860元。早盘涨幅曾一度达到145点,触及近一周新高,因美国CPI和零售销售等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拖累美元。 美联储上调利率并在通胀出现放缓迹象的情况下依旧表示要坚持紧缩计划后,周三早些时候一度大跌的彭博美元即期汇率指数强劲反弹。 在岸人民币(CNY)兑美元夜盘小幅上涨0.07%,报6.7943元。北京时间周三16:30人民币官方收盘价报6.7970元,较前一交易日微涨0.02%。周三在岸人民币交易量较前一交易日下降8.3%,报301亿美元。 美元/CNH隐含收益率曲线下移,显示资金成本的紧张程度继续缓解,美元/CNH的风险逆转也在多数期限上继续下跌。 高盛集团策略师Zach Pandl和Kamakshya Trivedi在周三的报告中称,人民币中期会更加稳定。 在收益率普遍较低的新兴市场货币中,人民币的较高收益也支撑其稳定性。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可能要到2018年才有可能跌到7.0。 中国5月M2增速跌至9.6%,远低于分析师预估的10.4%,也创有纪录以来最慢增速。[详情]

美元指数走势图

美元/人民币走势图

黄金走势图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