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异常波动前后,疯狂的场外配资被叫停,但场外配资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而是转入地下,依靠人情、关系等运转。2016年股市走稳之后,一批激进资金凭借配资业务再次杀入中小创、新股次新股,将其估值进一步推高。这几年场外配资从未远离市场,其现实土壤和需求仍然存在。[详情]
金融自由化的潮水退去之后,货币信用收缩给全球资产带来的巨大外溢性。另一头是发达经济体经历了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之后长达10年的缓慢复苏,如今各国央行开始考虑退出超常规货币政策给全球流动性的冲击。[详情]
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详情]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详情]
其实,人类社会哪里有什么黑天鹅,每一个被视为“黑天鹅”的重大事件的背后,都有必然发生的逻辑。正如《灰犀牛》的作者渥克所言,过去众多的危机,事实上在爆发之前都有明显的先兆[详情]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认为,房地产泡沫是毫无疑问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对于中国房价的泡沫化已经没有争议[详情]
影子银行也是业内熟悉的“灰犀牛”,一位监管中层说到,“这头灰犀牛是我们自己慢慢养大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在2012年就提出了,但是这几年谁真正管过?[详情]
天风证券宏观团队对比了2006年美国金融危机前住房抵押贷款率和2016年中国购房抵押率,指出虽然我们离危机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国的灰犀牛已经隐约动起来了。[详情]
首当其冲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出现大幅动荡,其他产业链上的实体经济也将受到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无从谈起,因此任何导致金融风险的行为,在今年都是为监管者所不容的。[详情]
重大危机发生之前的种种端倪其实都是一次次绝佳的机遇。躲避灰犀牛侵扰的方法包括,直面危机,化危机为机遇;也可以是避免或者减少损失的措施,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激励措施那样,可以使危机不再继续恶化。但未雨绸缪显然远胜于亡羊补牢。[详情]
预防“灰犀牛风险”的道理不难懂,也不乏理论智慧。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知道灰犀牛式危机什么时候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详情]
“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详情]
目前的大背景是,在中国的房价高企之下,政府面临着极大的住房保障压力,而真的大量建造保障房平抑房价,那是跟地方政府自己的“土地财政”闹别扭。[详情]
朱邦凌 最近一周多,“灰犀牛”这一金融概念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将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比喻为“灰犀牛”,以区别“黑天鹅”的小概率风险或厚尾风险。 “灰犀牛”作为大概率风险,我们往往在出现风险苗头时视而不见而掉以轻心,当风险积聚如同狂奔的灰犀牛扑来时,危机即会瞬间爆发。 聚焦A股市场,有没有“灰犀牛”?如果有,哪些风险有可能成为需要特别防范的“灰犀牛”?笔者认为,那些足以引发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系统风险,即是A股市场的“灰犀牛”。有的“灰犀牛”可能只是风险苗头,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或者置若罔闻。 A股市场的第一只灰犀牛,应该是过度杠杆。造成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罪魁祸首,当推高杠杆场外配资。当时,六种杠杆资金形式共同托起了“杠杆上的牛市”。这六道杠杆包括:结构化信托及配资运作模式、民间配资公司及互联网金融配资产品、基金子公司结构化资管产品、证券公司结构化资管产品、分级基金产品和证券公司其他创新型融资类业务。 股市异常波动前后,疯狂的场外配资被叫停,但场外配资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而是转入地下,依靠人情、关系等运转。2016年股市走稳之后,一批激进资金凭借配资业务再次杀入中小创、新股次新股,将其估值进一步推高。这几年场外配资从未远离市场,其现实土壤和需求仍然存在。可以设想,如果严监管措施不能持续、市场生态不能继续改善,场外配资必将伴随中小创、新股次新股、壳资源股、垃圾题材股的爆炒而卷土重来。 场外配资之外,伞形信托、资管产品、通道业务、嵌套、PB业务(主经纪商业务,也称大宗经纪业务)等五花八门的高杠杆形式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在伞形信托被叫停后,大市值客户依然可以通过单一结构化产品进行杠杆融资,这些客户的融资起点至少在1000万元,银行资金可以对其提供1倍杠杆的融资,融资资金走信托通道。在实践中,客户资金可能本来就是加过杠杆的,导致杠杆比例超出资管有关规定的底线。 目前,券商的PB业务存有漏洞,被配资公司利用并开展违规业务。PB账户之下可以分设不同的角色,如基金经理、交易员、风控、复核等,这些不同的角色被赋予不同的权利。PB账户从功能上可以实现配资所需要的多方监管,存在被钻空子的风险。 如果说上述属于投资者杠杆,那么高杠杆并购、高比例股权质押则属于大股东杠杆或者企业杠杆。 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赵薇入主万家文化的交易中,30.59亿元收购资金便有29.99亿元来自借款,动用了高达50倍的杠杆。从上游提供资金的“金主”,到买壳方,再到下游的“卖壳方”,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杠杆买壳”产业链。部分杠杆收购案还引入了夹层基金,并且异化为A股公司“讲故事”的重要推手,成为投机资本以小博大的渔利工具。 股权质押如果质押比率过高,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高杠杆。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进行了5637次质押行动,合计涉及1478家上市公司,质押参考市值高达1.81万亿元。两市共有115只个股质押比例超过50%。 在近期的连续下跌中,有9只个股的质押已经达到警戒线,银河生物等多家公司触及平仓线停牌。股权质押的风险在于,上市公司控制人变更影响公司经营,同时为规避平仓不得已停牌,而停牌之后复牌继续跌停,影响市场稳定。更有勤上股份为解决股权质押危机谋求自救,却请来了“野蛮人”,公司控制权面临变更。 虽然目前股权质押业务处于总体可控范围内,但如果继续放任乐视网之类的公司进行高比例、高杠杆质押融资,股权质押成为闯入A股市场的“灰犀牛”也不无可能。 A股市场的第二只灰犀牛,应该是限售股减持。与成熟市场不同,A股的限售股减持之所以长期困扰市场,原因在于一二级市场估值瀑布引发的跨市场套利。这一点,是成熟市场所没有的,因此A股的限售股减持规则不能照搬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做法,而应在目前阶段进行特别限制。如果没有严厉限制,以市场化之名放任各类原始股东任性减持,限售股解禁将成为顶翻A股市场的“灰犀牛”。 在IPO常态化背景下,与新股发行相伴的是IPO公司限售股的如期解禁。为防止IPO公司限售股解禁对市场造成非理性冲击,监管层已经未雨绸缪,推出了减持新规。5月27日减持新政以来,虽然大宗交易和竞价减持数据都在6月出现下滑,但是6月公告减持的数量却超过前5个月的总和。两市共有165家上市公司在一个月多时间里,密集发布了363份减持公告。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详情]
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对于像非法集资这样的显性金融风险,应尽快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学者观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前不久,一个被冠之以科技专利的高架巴士项目——“巴铁试验线”在喧噪一时后因非法集资的指控在今年7月初宣告夭折,其投资方的32名犯罪嫌疑人涉嫌从事非法集资活动遭警方拘捕。当前,我国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又出现了各种变相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拆分投资、高利贷和花样繁多的非法集资现象。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对于像非法集资这样的显性金融风险,绝不能掉以轻心、置若罔闻,应尽快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对各种面目集资乱象已密织防控网 今年以来,在金融强监管和金融领域反腐败高压态势下,部分银行违规授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保险公司套取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厉打击,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受到了严厉惩处,金融秩序整顿取得了初步效果,但实事求是地看,金融秩序整顿还需要一个艰难过程。当前,金融领域依然存在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金融市场中还存在各种面目翻新的传销式非法集资乱象,非法集资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的“新困境”。 对于民间非法集资,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年来非法集资的手法花样翻新升级,“泛理财化”特征明显。有的以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有的是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非法集资,有的套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和新兴金融业态,设立P2P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资金,还有的以“养老”为旗号,利用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引诱老年人群体投入资金,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案件占目前全部新发案件总数的30%以上。 2017年初,中国银监会在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就明确要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列出了要重点“严控”的6大重点风险,即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和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其中,针对近年来民间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作案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集资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的新情况,以及随着委托理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投资形式的出现,非法集资日趋网络化、高科技化,互联网金融领域已成为非法集资的高风险地带,和伴随而来的非法集资犯罪发案重点更加向资本领域集中、犯罪主体更加复杂和多元、时空概念更加模糊的这些新特点,监管部门提出,要落实地方政府非法集资处置主体责任,强化对网贷平台、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要严处非法集资风险,推动地方和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推动出台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防范境内民间金融活动的风险传染;还要尽快组建非法集资专业化队伍,介入高科技以及大数据的手段和方式,等等。今年4月份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把严处非法集资风险作为重要一条,要求各级监管机构加大对未经批准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查处力度,对非法使用“银行”名称、违法吸收公众存款、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要求严肃查处;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禁为非法集资提供任何金融服务,严禁内部员工违规参与各类集资活动,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加强账户、信息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交易,劝阻客户受骗参与非法集资。 相应地,作为监管部门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和司法执法部门的最高检、公安部也都作出了明确分工。可以说,一张防控非法集资的大网开始织得越来越密集。 关键在于各行为主体必须自律自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特别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民间非法集资就是这种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 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彻底解决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乱象,既要打防并举,又要改革创新,更关键在于各经济主体、各经济主管部门,还有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各司其责、各尽其责,协同配合、群防群治。 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地方“一把手”要负起主体责任,健全金融风险责任担当机制,切实提高领导金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决不能因为多上几个项目、增加一些投资,不分青红皂白,甚至偏听偏信,结果扰乱了市场秩序,给非法集资者钻了空子。 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落实好各项防控风险的政策措施。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还要多研究拓宽金融投资的渠道,“开正门”“堵邪门”,细化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部门和人员,做到守土有责,及时开展工作督查,对自查整改不到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机构,要严肃问责。 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要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工作,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各种理财产品的特点,增强社会公众“理性投资、风险自担”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识别能力,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同时,不得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广大公众也要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公众要端正心态、自警自律,自觉抵御各种贪婪和获取一夜暴利的奢望,共同促进金融经济环境的净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集资。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详情]
来源: 财新网 观察者言:2015年夏天发生的“股灾”就是“灰犀牛”冲击的结果。“谁都知道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股市那么快的增长,这是违反逻辑和常识的,但是从监管部门到个人投资者,都视而不见,都觉得与己无关。” 影子银行也是业内熟悉的“灰犀牛”,一位监管中层说到,“这头灰犀牛是我们自己慢慢养大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在2012年就提出了,但是这几年谁真正管过?不就是一头犀牛走来,监管部门你躲我躲。”前述银行高层说道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文 “灰犀牛”是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后火起来的动物。 7月17日,会后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到: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什么是灰犀牛?这是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在2013年1月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的概念:“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甚至,众多黑天鹅事件的背后,正是不断汇聚的灰犀牛式的危机。近期,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热销。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天风证券宏观团队指出,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做了如下表述:当前形势下,更要对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危害性有充分认识和高度警惕,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于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彼时有资深监管人士分析,“这种表态,意味着防风险上升到了治国理念的原则和方法论。”(见《财新周刊》“逆周期监管亮剑”) 多位资深监管、金融人士指出,本次全国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全民金融化、金融过度自由化已经走到了终点。 金融领域的“灰犀牛”们 金融领域的“灰犀牛”有哪些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在提及设立国务院金稳委的原因时指出,当前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滋生。 多位市场人士指出,上述风险,均是“灰犀牛”。一位银行高层则指出,这些风险背后,是巨大的通货膨胀危机,防范“灰犀牛”的用意实则在此。“中国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可能会出现什么?是泡沫破灭后导致的通货膨胀。股市泡沫、地产泡沫、不良贷款,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是通胀,而13亿老百姓都要为此买单。” 该人士指出,2015年夏天发生的“股灾”就是“灰犀牛”冲击的结果。“谁都知道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股市那么快的增长,这是违反逻辑和常识的,但是从监管部门到个人投资者,都视而不见,都觉得与己无关。” 影子银行也是业内熟悉的“灰犀牛”,一位监管中层说到,“这头灰犀牛是我们自己慢慢养大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在2012年就提出了,但是这几年谁真正管过?不就是一头犀牛走来,监管部门你躲我躲。”前述银行高层说道。 目前百万亿资管市场,通道业务占约四成。据财新多次报道,资管市场监管分割、监管竞争的格局,导致套利泛滥,投资者散户化、杠杆高叠、层层嵌套等乱象愈演愈烈,成为2015年夏天的“股灾”、保险资金二级市场炒作以及2016年末“债灾”的根源之一。 房地产泡沫风险也不得不正视。4月下旬,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指出,要警惕高杠杆住房贷款人数上升的趋势。据其在会上透露,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贷款价值比(LTV,指贷款金额和抵押品价值的比例)超过70%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已经达到9.7%,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天风证券报告指出,2006-2016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11%上升至45%,十年间增长3倍。2016年,中国购房抵押率LTV达到50%,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整体LTV接近60%。中国的“灰犀牛”可能开始动起来了。 互联网金融也是业内提醒必须要面对的“灰犀牛”。“‘互联网+’做什么都可以,‘+金融’就不行。”一位资深金融人士以迅速膨胀至万亿规模的余额宝为例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央行批的,派生出那么多存款,但余额宝是基金,归证监会管,其实它是一家银行,该银监会管。明明看到一头灰犀牛走过来,谁都置若罔闻。”目前,央行设立网联,以解决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问题。 监管能力需提高 前述银行高层称,防范灰犀牛风险,根本在于明晰监管职责分工,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 “要明确,这个事情就是你管,出了事就找你不找别人。此前责任不清晰时,大家都表态,表态谁不会?但最终出了事之后该打谁?”他说。 权责明确的监管职责至关重要。从金融工作会议的内容看,央行将负起金融稳定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除传统业务外,对于资管业务,将在央行统一指导下,银证保三会将各司其职。同时,对于非法集资类、民间融资类业务,地方政府将承担主体责任。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中强调,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 这一表述口气非常严厉。在工作会议前后几日,银监会和证监会均表态同一句话,称监管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说明强监管趋势将延续。 银监会表示,端正监管定位,找准工作重点,有计划、分步骤,深入整治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市场乱象;证监会表示,将依法全面从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切实提高证监会党委的政治站位和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能力;保监会表示,坚持“保监会姓监”,强化保险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这次强监管信号非常明确,监管是有责任的,要问责监管,不能失之于宽松,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可以了。对我们被监管对象而言,要更加注重内控和合规。”前述银行高层说,“首先不要想赚多少钱,先想着不要给国家添乱,不要给监管添乱。”■[详情]
这两天,“灰犀牛”这个词火了。比如,《人民日报》日前在头版刊发题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评论员文章中写道:“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今年3月,新华社就关注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在一篇题为“透视‘逆全球化’表象”的文章中,新华社记者提出,“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更值得关注。 那么“灰犀牛”一词从何而来?多年前,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如今也是一本书让大家认识了“灰犀牛”。 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新华社记者在文章中列举了“灰犀牛”的例子,比如触发本轮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义崛起的深层次问题——不平等问题。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持续疲软,中产和贫民阶层生活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最终成为触发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诱因之一。 当下,中国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灰犀牛”。中国领导层正是认识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及其危险性,将防风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日前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而这无疑是应对金融领域“灰犀牛”的正确姿态。 应对经济金融领域的“灰犀牛”,中国有思路,更有行动。一方面,中国经济苦练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从各项经济指标看,经济结构、企业效益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和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渥克在书中提出,应对“灰犀牛”风险,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可以说,每一次危机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灰犀牛”风险。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膨胀等迹象早已显现;欧债危机中,欧洲多国债台高筑、财赤超标问题也远非一日之寒。在这些危机中,“灰犀牛”风险被忽视,得不到妥善应对,最终酿成危机。 从全球视角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问题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应对这些风险,各国唯有同舟共济,携手前行。[详情]
朱邦凌 最近一周多,“灰犀牛”这一金融概念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将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比喻为“灰犀牛”,以区别“黑天鹅”的小概率风险或厚尾风险。 “灰犀牛”作为大概率风险,我们往往在出现风险苗头时视而不见而掉以轻心,当风险积聚如同狂奔的灰犀牛扑来时,危机即会瞬间爆发。 聚焦A股市场,有没有“灰犀牛”?如果有,哪些风险有可能成为需要特别防范的“灰犀牛”?笔者认为,那些足以引发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系统风险,即是A股市场的“灰犀牛”。有的“灰犀牛”可能只是风险苗头,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或者置若罔闻。 A股市场的第一只灰犀牛,应该是过度杠杆。造成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罪魁祸首,当推高杠杆场外配资。当时,六种杠杆资金形式共同托起了“杠杆上的牛市”。这六道杠杆包括:结构化信托及配资运作模式、民间配资公司及互联网金融配资产品、基金子公司结构化资管产品、证券公司结构化资管产品、分级基金产品和证券公司其他创新型融资类业务。 股市异常波动前后,疯狂的场外配资被叫停,但场外配资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而是转入地下,依靠人情、关系等运转。2016年股市走稳之后,一批激进资金凭借配资业务再次杀入中小创、新股次新股,将其估值进一步推高。这几年场外配资从未远离市场,其现实土壤和需求仍然存在。可以设想,如果严监管措施不能持续、市场生态不能继续改善,场外配资必将伴随中小创、新股次新股、壳资源股、垃圾题材股的爆炒而卷土重来。 场外配资之外,伞形信托、资管产品、通道业务、嵌套、PB业务(主经纪商业务,也称大宗经纪业务)等五花八门的高杠杆形式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在伞形信托被叫停后,大市值客户依然可以通过单一结构化产品进行杠杆融资,这些客户的融资起点至少在1000万元,银行资金可以对其提供1倍杠杆的融资,融资资金走信托通道。在实践中,客户资金可能本来就是加过杠杆的,导致杠杆比例超出资管有关规定的底线。 目前,券商的PB业务存有漏洞,被配资公司利用并开展违规业务。PB账户之下可以分设不同的角色,如基金经理、交易员、风控、复核等,这些不同的角色被赋予不同的权利。PB账户从功能上可以实现配资所需要的多方监管,存在被钻空子的风险。 如果说上述属于投资者杠杆,那么高杠杆并购、高比例股权质押则属于大股东杠杆或者企业杠杆。 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赵薇入主万家文化的交易中,30.59亿元收购资金便有29.99亿元来自借款,动用了高达50倍的杠杆。从上游提供资金的“金主”,到买壳方,再到下游的“卖壳方”,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杠杆买壳”产业链。部分杠杆收购案还引入了夹层基金,并且异化为A股公司“讲故事”的重要推手,成为投机资本以小博大的渔利工具。 股权质押如果质押比率过高,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高杠杆。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进行了5637次质押行动,合计涉及1478家上市公司,质押参考市值高达1.81万亿元。两市共有115只个股质押比例超过50%。 在近期的连续下跌中,有9只个股的质押已经达到警戒线,银河生物等多家公司触及平仓线停牌。股权质押的风险在于,上市公司控制人变更影响公司经营,同时为规避平仓不得已停牌,而停牌之后复牌继续跌停,影响市场稳定。更有勤上股份为解决股权质押危机谋求自救,却请来了“野蛮人”,公司控制权面临变更。 虽然目前股权质押业务处于总体可控范围内,但如果继续放任乐视网之类的公司进行高比例、高杠杆质押融资,股权质押成为闯入A股市场的“灰犀牛”也不无可能。 A股市场的第二只灰犀牛,应该是限售股减持。与成熟市场不同,A股的限售股减持之所以长期困扰市场,原因在于一二级市场估值瀑布引发的跨市场套利。这一点,是成熟市场所没有的,因此A股的限售股减持规则不能照搬美国等成熟市场的做法,而应在目前阶段进行特别限制。如果没有严厉限制,以市场化之名放任各类原始股东任性减持,限售股解禁将成为顶翻A股市场的“灰犀牛”。 在IPO常态化背景下,与新股发行相伴的是IPO公司限售股的如期解禁。为防止IPO公司限售股解禁对市场造成非理性冲击,监管层已经未雨绸缪,推出了减持新规。5月27日减持新政以来,虽然大宗交易和竞价减持数据都在6月出现下滑,但是6月公告减持的数量却超过前5个月的总和。两市共有165家上市公司在一个月多时间里,密集发布了363份减持公告。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详情]
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对于像非法集资这样的显性金融风险,应尽快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学者观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前不久,一个被冠之以科技专利的高架巴士项目——“巴铁试验线”在喧噪一时后因非法集资的指控在今年7月初宣告夭折,其投资方的32名犯罪嫌疑人涉嫌从事非法集资活动遭警方拘捕。当前,我国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又出现了各种变相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拆分投资、高利贷和花样繁多的非法集资现象。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对于像非法集资这样的显性金融风险,绝不能掉以轻心、置若罔闻,应尽快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对各种面目集资乱象已密织防控网 今年以来,在金融强监管和金融领域反腐败高压态势下,部分银行违规授信、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保险公司套取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厉打击,个别监管人员和公司高管监守自盗、与金融大鳄内外勾结等非法行为受到了严厉惩处,金融秩序整顿取得了初步效果,但实事求是地看,金融秩序整顿还需要一个艰难过程。当前,金融领域依然存在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金融市场中还存在各种面目翻新的传销式非法集资乱象,非法集资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的“新困境”。 对于民间非法集资,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年来非法集资的手法花样翻新升级,“泛理财化”特征明显。有的以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有的是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非法集资,有的套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和新兴金融业态,设立P2P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资金,还有的以“养老”为旗号,利用消费返利、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引诱老年人群体投入资金,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投资理财类非法集资案件占目前全部新发案件总数的30%以上。 2017年初,中国银监会在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就明确要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列出了要重点“严控”的6大重点风险,即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和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其中,针对近年来民间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作案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集资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的新情况,以及随着委托理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投资形式的出现,非法集资日趋网络化、高科技化,互联网金融领域已成为非法集资的高风险地带,和伴随而来的非法集资犯罪发案重点更加向资本领域集中、犯罪主体更加复杂和多元、时空概念更加模糊的这些新特点,监管部门提出,要落实地方政府非法集资处置主体责任,强化对网贷平台、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要严处非法集资风险,推动地方和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推动出台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防范境内民间金融活动的风险传染;还要尽快组建非法集资专业化队伍,介入高科技以及大数据的手段和方式,等等。今年4月份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把严处非法集资风险作为重要一条,要求各级监管机构加大对未经批准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查处力度,对非法使用“银行”名称、违法吸收公众存款、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要求严肃查处;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禁为非法集资提供任何金融服务,严禁内部员工违规参与各类集资活动,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加强账户、信息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交易,劝阻客户受骗参与非法集资。 相应地,作为监管部门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和司法执法部门的最高检、公安部也都作出了明确分工。可以说,一张防控非法集资的大网开始织得越来越密集。 关键在于各行为主体必须自律自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特别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民间非法集资就是这种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 要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彻底解决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乱象,既要打防并举,又要改革创新,更关键在于各经济主体、各经济主管部门,还有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各司其责、各尽其责,协同配合、群防群治。 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地方“一把手”要负起主体责任,健全金融风险责任担当机制,切实提高领导金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决不能因为多上几个项目、增加一些投资,不分青红皂白,甚至偏听偏信,结果扰乱了市场秩序,给非法集资者钻了空子。 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落实好各项防控风险的政策措施。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还要多研究拓宽金融投资的渠道,“开正门”“堵邪门”,细化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部门和人员,做到守土有责,及时开展工作督查,对自查整改不到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机构,要严肃问责。 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要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工作,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各种理财产品的特点,增强社会公众“理性投资、风险自担”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识别能力,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同时,不得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广大公众也要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公众要端正心态、自警自律,自觉抵御各种贪婪和获取一夜暴利的奢望,共同促进金融经济环境的净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集资。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详情]
那些不符合国家对外投资产业政策的巨头企业,正在承受着愈来愈大的调控压力和舆论压力。央视新闻频道近日点名批评一些“非理性投资”的企业,指出它们涉嫌资产转移,增加境内金融风险。 道理不言而喻。非理性对外投资导致资本过度外流,动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出现大幅动荡,其他产业链上的实体经济也将受到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无从谈起,因此任何导致金融风险的行为,在今年都是为监管者所不容的。 今年以来,从楼市调控到金融整顿,再到眼下对外投资承受的强监管,一切都是围绕着防范金融风险展开。《人民日报》在头版评论员文章里写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如果说,黑天鹅比喻小概率但影响巨大的事件,那么灰犀牛则形容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 房地产泡沫和金融系统性危机,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两只最大“灰犀牛”。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金融危机的组成部分,前者正是因为全民加杠杆和过度金融化,导致泡沫迅速膨胀,也促使宏观政策从“去库存”转向“防范资产泡沫”,凌厉而坚决。 经济去杠杆势在必行,它已经超过稳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毕竟,速度降低一些,还是在向前进。如果引擎爆掉,就什么都没有了。不管楼市今年是不是面临拐点,不管金融市场是不是面临着货币政策的总体矫正,有一点确定无疑,即“灰犀牛”已经进入我们的视线,而非灯下黑。 当下,国内外经济环境相互影响,复杂多变,稍一疏忽,就可能放大风险,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中国经济在上半年虽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但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究竟是新周期的开始,还是继续下探筑底的过程,仍然无法取得共识。但无论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都认可经济去杠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日前就认为,“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倾向已经出现,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上出现一哄而起泛金融的现象,新金融、类金融等金融机构遍地开花,全民泛金融倾向堪忧;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体内循环、‘脱实向虚’的倾向。此外,金融投资和实体投资关系本末倒置,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正因为在监管上的金刚怒目,才能换来未来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菩萨低眉。正如《灰犀牛》的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们必须承认灰犀牛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非常危险。 别让灰犀牛跑了。当它貌似在远处,而你一不留神没有盯住的时候,或许灰犀牛已经快要扑倒你了。[详情]
来源: 财新网 观察者言:2015年夏天发生的“股灾”就是“灰犀牛”冲击的结果。“谁都知道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股市那么快的增长,这是违反逻辑和常识的,但是从监管部门到个人投资者,都视而不见,都觉得与己无关。” 影子银行也是业内熟悉的“灰犀牛”,一位监管中层说到,“这头灰犀牛是我们自己慢慢养大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在2012年就提出了,但是这几年谁真正管过?不就是一头犀牛走来,监管部门你躲我躲。”前述银行高层说道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文 “灰犀牛”是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后火起来的动物。 7月17日,会后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到: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什么是灰犀牛?这是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在2013年1月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提出的概念:“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甚至,众多黑天鹅事件的背后,正是不断汇聚的灰犀牛式的危机。近期,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热销。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天风证券宏观团队指出,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做了如下表述:当前形势下,更要对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危害性有充分认识和高度警惕,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于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彼时有资深监管人士分析,“这种表态,意味着防风险上升到了治国理念的原则和方法论。”(见《财新周刊》“逆周期监管亮剑”) 多位资深监管、金融人士指出,本次全国工作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全民金融化、金融过度自由化已经走到了终点。 金融领域的“灰犀牛”们 金融领域的“灰犀牛”有哪些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在提及设立国务院金稳委的原因时指出,当前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滋生。 多位市场人士指出,上述风险,均是“灰犀牛”。一位银行高层则指出,这些风险背后,是巨大的通货膨胀危机,防范“灰犀牛”的用意实则在此。“中国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可能会出现什么?是泡沫破灭后导致的通货膨胀。股市泡沫、地产泡沫、不良贷款,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是通胀,而13亿老百姓都要为此买单。” 该人士指出,2015年夏天发生的“股灾”就是“灰犀牛”冲击的结果。“谁都知道经济基本面不足以支撑股市那么快的增长,这是违反逻辑和常识的,但是从监管部门到个人投资者,都视而不见,都觉得与己无关。” 影子银行也是业内熟悉的“灰犀牛”,一位监管中层说到,“这头灰犀牛是我们自己慢慢养大的”。“影子银行的问题在2012年就提出了,但是这几年谁真正管过?不就是一头犀牛走来,监管部门你躲我躲。”前述银行高层说道。 目前百万亿资管市场,通道业务占约四成。据财新多次报道,资管市场监管分割、监管竞争的格局,导致套利泛滥,投资者散户化、杠杆高叠、层层嵌套等乱象愈演愈烈,成为2015年夏天的“股灾”、保险资金二级市场炒作以及2016年末“债灾”的根源之一。 房地产泡沫风险也不得不正视。4月下旬,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指出,要警惕高杠杆住房贷款人数上升的趋势。据其在会上透露,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贷款价值比(LTV,指贷款金额和抵押品价值的比例)超过70%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已经达到9.7%,同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天风证券报告指出,2006-2016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11%上升至45%,十年间增长3倍。2016年,中国购房抵押率LTV达到50%,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整体LTV接近60%。中国的“灰犀牛”可能开始动起来了。 互联网金融也是业内提醒必须要面对的“灰犀牛”。“‘互联网+’做什么都可以,‘+金融’就不行。”一位资深金融人士以迅速膨胀至万亿规模的余额宝为例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央行批的,派生出那么多存款,但余额宝是基金,归证监会管,其实它是一家银行,该银监会管。明明看到一头灰犀牛走过来,谁都置若罔闻。”目前,央行设立网联,以解决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问题。 监管能力需提高 前述银行高层称,防范灰犀牛风险,根本在于明晰监管职责分工,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人。 “要明确,这个事情就是你管,出了事就找你不找别人。此前责任不清晰时,大家都表态,表态谁不会?但最终出了事之后该打谁?”他说。 权责明确的监管职责至关重要。从金融工作会议的内容看,央行将负起金融稳定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除传统业务外,对于资管业务,将在央行统一指导下,银证保三会将各司其职。同时,对于非法集资类、民间融资类业务,地方政府将承担主体责任。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中强调,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 这一表述口气非常严厉。在工作会议前后几日,银监会和证监会均表态同一句话,称监管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说明强监管趋势将延续。 银监会表示,端正监管定位,找准工作重点,有计划、分步骤,深入整治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市场乱象;证监会表示,将依法全面从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切实提高证监会党委的政治站位和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能力;保监会表示,坚持“保监会姓监”,强化保险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这次强监管信号非常明确,监管是有责任的,要问责监管,不能失之于宽松,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可以了。对我们被监管对象而言,要更加注重内控和合规。”前述银行高层说,“首先不要想赚多少钱,先想着不要给国家添乱,不要给监管添乱。”■[详情]
这两天,“灰犀牛”这个词火了。比如,《人民日报》日前在头版刊发题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评论员文章中写道:“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今年3月,新华社就关注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在一篇题为“透视‘逆全球化’表象”的文章中,新华社记者提出,“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更值得关注。 那么“灰犀牛”一词从何而来?多年前,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如今也是一本书让大家认识了“灰犀牛”。 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新华社记者在文章中列举了“灰犀牛”的例子,比如触发本轮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义崛起的深层次问题——不平等问题。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持续疲软,中产和贫民阶层生活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最终成为触发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诱因之一。 当下,中国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灰犀牛”。中国领导层正是认识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及其危险性,将防风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日前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而这无疑是应对金融领域“灰犀牛”的正确姿态。 应对经济金融领域的“灰犀牛”,中国有思路,更有行动。一方面,中国经济苦练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从各项经济指标看,经济结构、企业效益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和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渥克在书中提出,应对“灰犀牛”风险,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可以说,每一次危机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灰犀牛”风险。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膨胀等迹象早已显现;欧债危机中,欧洲多国债台高筑、财赤超标问题也远非一日之寒。在这些危机中,“灰犀牛”风险被忽视,得不到妥善应对,最终酿成危机。 从全球视角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问题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应对这些风险,各国唯有同舟共济,携手前行。[详情]
别让“灰犀牛”跑了 那些不符合国家对外投资产业政策的巨头企业,正在承受着愈来愈大的调控压力和舆论压力。央视新闻频道近日点名批评一些“非理性投资”的企业,指出它们涉嫌资产转移,增加境内金融风险。 道理不言而喻。非理性对外投资导致资本过度外流,动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出现大幅动荡,其他产业链上的实体经济也将受到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无从谈起,因此任何导致金融风险的行为,在今年都是为监管者所不容的。 今年以来,从楼市调控到金融整顿,再到眼下对外投资承受的强监管,一切都是围绕着防范金融风险展开。《人民日报》在头版评论员文章里写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如果说,黑天鹅比喻小概率但影响巨大的事件,那么灰犀牛则形容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 房地产泡沫和金融系统性危机,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两只最大“灰犀牛”。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金融危机的组成部分,前者正是因为全民加杠杆和过度金融化,导致泡沫迅速膨胀,也促使宏观政策从“去库存”转向“防范资产泡沫”,凌厉而坚决。 经济去杠杆势在必行,它已经超过稳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毕竟,速度降低一些,还是在向前进。如果引擎爆掉,就什么都没有了。不管楼市今年是不是面临拐点,不管金融市场是不是面临着货币政策的总体矫正,有一点确定无疑,即“灰犀牛”已经进入我们的视线,而非灯下黑。 当下,国内外经济环境相互影响,复杂多变,稍一疏忽,就可能放大风险,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中国经济在上半年虽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但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究竟是新周期的开始,还是继续下探筑底的过程,仍然无法取得共识。但无论是悲观者还是乐观者,都认可经济去杠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日前就认为,“我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倾向已经出现,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上出现一哄而起泛金融的现象,新金融、类金融等金融机构遍地开花,全民泛金融倾向堪忧;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存在体内循环、‘脱实向虚’的倾向。此外,金融投资和实体投资关系本末倒置,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正因为在监管上的金刚怒目,才能换来未来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菩萨低眉。正如《灰犀牛》的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们必须承认灰犀牛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非常危险。 别让灰犀牛跑了。当它貌似在远处,而你一不留神没有盯住的时候,或许灰犀牛已经快要扑倒你了。[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