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

视频直播

主题演讲

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蔡鄂生表示,金融科技正在重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之间的逻辑,使得很多新兴业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伴而生。[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0:09
李东荣:各国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问题
李东荣:各国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问题

李东荣指出,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金融科技也将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0:02
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需放弃部分行政性思维
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需放弃部分行政性思维

黄益平指出,想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的思维,同时,对于个别企业在特定时期,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手段给予扶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0:23
央行朱隽: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央行朱隽: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朱隽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1:10
徐忠:若高度依赖云计算等服务 金融机构将有外部风险
徐忠:若高度依赖云计算等服务 金融机构将有外部风险

徐忠指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拓展产品范围降低成本,提高对客户的便利性。然而,尽管有这些潜在的收益,同时竞争也可能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运行造成压力,并侵蚀其资本的实力,尤其会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6:17
IMF何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更多便利 而非困难
IMF何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更多便利 而非困难

何东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央行危机的处置能力反而会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困难。[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1:45
Marlene Amstad:监管部门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
Marlene Amstad:监管部门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

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董事会副主席Marlene Amstad表示,监管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既要知道如何监管这些新的金融部门参与方,也要使用这些新的技术进行监管。[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4:41
Marius Jurgilas:立陶宛可成中国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
Marius Jurgilas:立陶宛可成中国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

Marius Jurgilas表示,立陶宛可以成为中国科技金融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中小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都可以通过立陶宛作为门户进入欧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4:53
宜信CTO向江旭:AI在金融业落地要解决业务痛点
宜信CTO向江旭:AI在金融业落地要解决业务痛点

向江旭表示,如果决定采用一个AI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一定要跟业务部门紧密配合,找出业务的痛点,而不是说设立一个AI实验室,找一帮科学家关起门来搞出一个神秘的算法解决很多的问题。[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5:13

专题研讨一

ErikH.B.Feyen:金融科技可深化金融市场机遇
ErikH.B.Feyen:金融科技可深化金融市场机遇

Erik H.B. Feyen表示,金融科技可以深化金融市场的机遇,特别是可以推动普惠包容的增长、减贫,提高财富的分享。[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7:22
范文仲: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的是机制的问题
范文仲: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的是机制的问题

范文仲表示,融资是普惠的一个方面,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们现在谈论的很多普惠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可能都是希望从一些机构的层面、政策措施的层面解决融资问题。但仔细想一想,金融普惠,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多的不是机构的问题,是机制的问题。[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7:32
黄浩: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 普惠才能深入
黄浩: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 普惠才能深入

黄浩表示,只有金融科技才能使普惠成为可能。除了政策,只有机制特别是促进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的机制才能使普惠真正的走向深入。[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7:39
度小满金融张旭阳:金融科技从四方面助力普惠金融
度小满金融张旭阳:金融科技从四方面助力普惠金融

张旭阳表示,金融科技在连接、认知、安全、提升效率等四个方面帮助普惠金融提高效率。[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8:12
友信金服张适时:如何用金融科技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友信金服张适时:如何用金融科技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张适时表示,小微企业主很物质的讲,包括一些不良嗜好是风险,传统的过程只能通过走访邻里、打电话、面对面聊的去感受,后来发现,在整个数据科技的过程中,由于今时今日大量人在互联网上留下大量的数据,这个就可以得到解决,核心的风险点得到了解决,信用的风险更多还是这个人本质上偿还的能力。[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8:18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诸位嘉宾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专题会议上进行圆桌讨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7日  18:26

专题研讨二

央行王信:加强与Fintech企业有效沟通 共同开展研发
央行王信:加强与Fintech企业有效沟通 共同开展研发

王信表示,未来,应该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储备,加强和金融科技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等)有效地对话和沟通,尽可能地按照互利共赢、竞争选优的原则组织相关的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8日  12:26
外汇局孙天琦:Fintech监管急需加强国际监管政策协调
外汇局孙天琦:Fintech监管急需加强国际监管政策协调

孙天琦指出,从实际工作来看,Fintech的发展能够冲破市场壁垒,能够更加迅速地跨境提供金融服务,行为监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的监管政策的协调。[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8日  12:39
港交所许慎:新技术发展和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冲突
港交所许慎:新技术发展和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冲突

许慎指出,对于区块链,我们是很客观、公正地看这样的技术,也希望在实践当中理解它的效能、效应,同时,也是彻底的拥抱它。我们不认为在新的技术发展和传统的金融领域会有很强烈的冲突。[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8日  13:05
圆桌讨论: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圆桌讨论: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诸位嘉宾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专题会议上进行圆桌讨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18日  13:12

最新新闻

央行徐忠: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
央行徐忠: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陈 星 近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CF40成员、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针对金融科技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发表演讲,指出了大技术公司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大技术公司在处理数据方面有其优势,可能会把一些原本属于关系型的贷款转向交易型贷款,但同时,由于模型、算法、模式的相似性,会带来同质化竞争,并带来顺周期的问题。 可能扭曲合作关系 大技术公司平台对客户的黏性有助于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因为客户一旦违约,就有可能被平台排除在外,从而丧失从平台获利的便利性,本质上是通过客户与平台之间的重复博弈来抑制客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徐忠指出,大技术公司相对客户强势地位,有可能扭曲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他说,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电商平台的收费项目也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非正常地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创造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落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大技术公司数据挖掘的效率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徐忠关注。更多的数据有助于改进信用评估的效率,但大技术公司过度采集客户数据的时候,有可能侵犯客户的隐私。比如说前一段时间,Facebook的数据泄密事件就显示了这种可能性。中国在2016~2017年现金贷高速增长期间,出现了借款人信息买卖的情况。一些技术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并将用户数据在不同产品条线混用,也加大了隐私保护的难度。 近期,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在中国很受关注。在法律层面,使用商业活动产生的信息特别是那些涉及保密业务的信息内容,可能使使用者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在采集和使用大数据时,应注意数据主权权益的保护并进行相应的脱敏处理。此外,如果将客户个人信息用于信用评估时,可能影响信贷的公平性,有一些指标(比如性别、地域、职业等)可能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有解释力,但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放贷,会涉及到对某些人群的歧视。 避免相关风险演变 徐忠还对大技术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不公平监管的影响作了观察。大型技术公司涉足金融领域,一方面与其在平台、技术、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有关,另外也与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有关。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大技术公司可与金融机构形成比较好的互补关系。在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大技术公司可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因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而享有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以避免相关风险从小到不值得关注演变到大而不能忽视。 另需提及的是,因为有很大的网络效应,金融科技公司的进入可能造成更高程度的市场集中,特别是一些非传统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徐忠注意到,平台型的信息公司如果市场运营失败或者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更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比如2016年5月,在杭州一处光纤被挖坏,大量的支付宝用户无法登陆;2018年9月,日本北海道地震引发大规模断网断电,使得很多的居民面临着无法支付的问题。同时,如果金融机构高度依赖云计算等第三方数据服务,也会增加外部性的风险。尽管云计算服务尚未被用于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块,但如果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使用云服务处理关键业务,云服务一旦发生中断,将对使用这些服务的金融机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云服务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旦受到了网络攻击,也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徐忠还提醒,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原来的债券市场是场外市场,是分层的,通过核心交易商和交易商再与客户进行交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交易平台产生,金融市场扁平化了。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交易之间的利差收窄了,但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出现问题时,就出现羊群效应。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会使得利差一下子扩大很大。是不是传统的分层交易模式不好?是不是电子交易平台更好?怎么样处理好这样的关系?他指出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11月21日 00:51
黄益平:民企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
黄益平:民企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需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力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陈 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到底为何如此突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作了较为系统的观察。 黄益平在近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的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帮助我们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黄益平指出,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是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时融资成本就很高。 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 黄益平认为,中国的金融可以看成是两部分,一个是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个是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和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非正规市场。 现在假定这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之间没有本质性的质量差异,这两个市场的利率最后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是统一的。如果不是统一的,就会导致套利,最后推动两个市场走向统一的利率,这是简单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在中国是不成立的,原因是正规部门融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融到资,另外一部分人融不到资,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偏好大企业、国有企业,所以更多的民营企业给挤出去了。 黄益平的结论是,融资难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上述这种现象加剧了。民营企业推出去了,有的企业还是需要融资、发展,怎么办?他们只好转向民间借贷等,直接结果就是利率进一步提高。 所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黄益平指出,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个时候的融资成本就很高。 那么为什么最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黄益平认为,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客观上导致了非正规部门金融交易萎缩。但这些措施又是十分必要的。 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 按照这一思路,黄益平提出,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要求银行贷多少,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是能执行的,但是应该让银行自己作出商业决策。有的银行擅长做这样的业务,有的银行擅长做那样的业务,最后谁来做?关键看它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利率不能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所以,如果利率不够灵活,比如我们要求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贷款利率附近,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好处的,因为金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是成本要覆盖风险。民营企业本身的特征就是规模小、不确定性大、风险比较高,你要向它提供金融服务,你的成本就应该提高。这就要求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在正规部门可以增加很多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人为地把利率给压下去,反而会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所以,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黄益平表示,进一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很多本来不错的企业由于流动性压力等出现了各种问题,政策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提供短期或者长期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需要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策性支持,这个责任应该交给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8年11月21日 00:51
监管人士发声警惕风险 金融科技公司将戴监管紧箍咒
监管人士发声警惕风险 金融科技公司将戴监管紧箍咒

  原标题:多位监管人士发声警惕大型科技公司风险,金融科技公司将戴监管紧箍咒,防止影响金融稳定 【相关新闻】 徐忠:大科技公司涉足金融的挑战 孙璐璐 金融科技大发展的当下,其“双刃剑”效应愈发明显。众人夸赞好处的同时,反思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当监管部门官员开始关注金融科技的负面效应时,或许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也将被戴上金融监管的“紧箍咒”。 上周末,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来自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前央行副行长李东荣三位资深监管专业人士齐发声反思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体系发展带来的挑战。 他们普遍认为,技术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容易催生大型的科技公司(即Big Tech),其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客户,一方面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引入了竞争,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但另一方面,金融科技(Fintech)也让金融面临挑战,如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原来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风险,从而威胁金融稳定。 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需引起高度关注 近年来,不少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金融业,全面开展金融业务。在国内有阿里和腾讯,国际上有亚马逊和苹果等。国际金融组织普遍认为,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创新,如果把它们应用于信贷市场,能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高金融业的效益和质量,同时促进普惠金融;但另一方面,Fintech也让金融面临挑战,如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原来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风险,从而威胁金融稳定。因此,各国际机构纷纷建议,在监管方面应适应创新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加强对金融科技实体及其活动的监管,强化风险监测,强化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减少监管套利。 朱隽也表示,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被普遍认为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挑战:监管套利、不平等竞争、社会分配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 具体来说,在监管套利方面,由于监管的不充分,Fintech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一问题,虽然它也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服务,但并不像传统银行业一样,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正是由于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享有不平等的监管待遇,从而产生监管套利,获得竞争优势。 李东荣就认为,金融科技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监管套利、风险外溢。其中,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环境有所不同,金融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在金融发展优先的政策导向下,可能会引发监管竞次问题,在这个实践中,一些打着金融科技创新旗号的机构,从强监管国家地区迁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洼地的情况并不少见,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的问题需引起各国高度重视。 Big Tech正逐步确立垄断地位,造成不平等竞争 Big Tech以其背靠的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涉足金融领域,这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竞争。监管人士认为,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正逐步确立垄断地位,甚至成为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扭曲市场的合作关系。 朱隽认为,在不平等竞争方面,从长远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反而会降低效率,加剧不平问题。大型科技公司确立垄断地位同时,财富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或少数公司的手中,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带来潜在的社会和政策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至少一半可以归结于科技行业发展的结果。 徐忠也表示,Big Tech涉足金融领域,一方面与其在平台、技术、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有关,另外也因为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有关。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大技术公司可与金融机构形成比较好的互补关系。在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大技术公司可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因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而享有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以避免相关风险从小到不值得关注演变到大而不能忽视,甚至大而不能倒。 “科技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伴随着其不断壮大,可能会形成寡头垄断,反而不利于竞争,导致行业的效力下降。”朱隽称。 徐忠也举例指出,一些大技术公司的强势地位正在扭曲合作关系。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电商平台的收费项目也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非正常的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创造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落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对金融稳定产生深刻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对金融稳定产生深刻影响。朱隽称,金融科技提供的金融产品规模效益明显,其大型科技公司具有大而不能倒的性质,为金融机构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同时,还在发挥金融机构的潜在作用,其平台越来越具有系统重要性。但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一般由于经验不足,面临市场冲击时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放大金融体系的周期性。另外,Big Tech公司一般实行混业经营,个别公司已经具备控股集团特征,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企业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也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徐忠同样指出,金融科技的渗透和竞争,可能会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被侵蚀,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因为有很大的网络效应,金融科技公司的进入可能造成更高程度的市场集中,例如在云服务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旦受到网络攻击,也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债券市场从过去的场外市场转变为越来越多的电子交易后,提高效率的同时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出现羊群效应,在危机的时候,会使得利差一下子扩大很大。如何处理好电子交易和传统分层交易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朱隽表示,货币政策传导方面,金融科技发展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金融科技也可能通过算法技术及时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价格变化更加频繁,从而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受上述挑战影响,李东荣认为,各国应共同推动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依托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统筹的解决跨境监管竞次和监管套利的问题。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合作,探索建立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信息共享、风险联动应对、危机处置和制度安排。同时,推进国际标准建设,可以考虑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总体的框架下,以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为切入点,不断地提审各国金融科技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详情]

券商中国 | 2018年11月19日 17:22
圆桌讨论: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圆桌讨论: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诸位嘉宾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专题会议上进行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问一下王信局长,觉得您对金融科技的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可不可以再谈一下您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主要会带来哪些风险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王信:题目比较大,我试着回答一下。 第一个风险就是对于新进入金融服务的新进入者的监管不足带来的风险。因为随着数字化、金融科技的发展,很多科技企业同样可以提供金融的服务,使得新的进入者和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的进入者监管部门还没有来得及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进行监管,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对新的进入者和现有的金融机构,应该要适用同样的监管规则,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个风险是新的进入者对传统的市场参与者,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都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在支付等领域,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面临着新的进入者的很大挑战,一些不能完全做好准备的金融记过,尤其是资本实力比较差一点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从而带来风险。 第三个风险可能是来自于网络安全等方面,因为以后很多的都会在网络上进行。不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强调要高度关注网络安全以及相关可能的风险。 第四个风险可能是普遍的,因为我们在金融市场上会受情绪化很重要的影响,但公众或者很多的市场参与者对金融科技以及新兴的业态和服务没有充分了解,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可能会更容易陷入恐慌,从而带来系统性的风险。 第五,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因为用新的进入者进入,有新的业态,传统所习惯的金融服务以及在信贷领域的商业模式、信贷质量等可能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样对于宏观经济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比较大的风险也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主持人李文红:现在国际组织都在高度关注这些新的问题、新的风险,在加强跟踪和研究。刚才王信局长觉得我问的问题太大了,所以我问孙司长一个小一点的问题,可不可以再前面系统地介绍一下在跨境监管合作方面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孙天琦:刚才讲Fintech数字金融的背景下跨境突破市场壁垒越来越容易,迫切需要行为监管跨境合作。行为监管是打击内幕交易、垄断、欺诈,促进信息披露,规范催收、广告行为,反洗钱、反避税,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跨境等等。需要关注Fintech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风险的跨境扩散,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扩散,因为这些国家的司法体系、监管体系不太健全,更容易给这些国家造成一些冲击。最近大家知道的,像东南亚,我国国内互联网金融整治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跑到了东南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具体行为监管合作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监管规则和标准的统一。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准入,我们工作中发现,各个国家的准入标准千差万别,我国内禁止的业务,我们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到英国、澳大利亚可以拿到牌照,搞一个网站给中国人提供服务。拿到英国澳大利亚牌照以后发现,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监管非常严,又跑到如塞浦路斯等一些小国家拿牌照,因为那些国家的日常监管很宽松。所以很多企业成立很多的子公司,不同的子公司拿不同的牌照,一个集团下面有很多种的各国金融牌照,各种金融牌照监管尺度还不一样。然后通过网站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所以,准入要统一,否则,在准入门槛地的国家拿到牌照,就通过数字平台给全球提供金融服务。在准入的环节要强调一点:网络数字世界似乎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金融牌照必须要有国界。另外,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上也要尽快的规则统一。 二、推进打击跨境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合作,监管合作和司法合作。可以推动实际操作的MOU、MMOU。 三、国际组织,比如G20、IMF、BIS,都可以在促进行为监管合作交流、出台规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对我们国家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在Fintech发展过程中,金融监管空白短期肯定会存在,要尽可能的把这个空白最早的填补。不能说出现问题,问六个部门,六个部门都说跟我没有关系,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功能监管要真正落地。 五、跨国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大企业一定要发挥在国际规则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企业一定不能仅仅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经营整个行业的高度考虑问题,对行业内、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绝对不能坐视不管,不能到最后彻底整治时,才抱怨一颗老鼠屎害了一锅汤。 主持人李文红:能不能再请许慎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在实验中碰到了哪些障碍,有哪些失败的案例,是怎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 许慎:首先先回应一下孙司长刚才提到的行为监控,行为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做的知识图谱本身也是对于行为监管的一个解决方案。特别是知识图谱在很多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包括国际知名互联网金融领域本身是用来做反洗钱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刚才主持人问到我们在实验当中的遇到的问题,我们实验室做很多的实验,可能大家都看到了成功,没有看到失败,很可能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很少。像我们一个传统机构在拥抱一个新的科技、新的概念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和问题是行业的意识问题。今天上午最后一位嘉宾宜信CTO讲到,AI在传统金融行业应用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好业务的期望。其实这是双向的,最本质是管理好业务对于技术的理解。可能我说的客观一点,昨天和今天的论坛我都参加了,我们大会的主题叫Fintech,我们在讲Fintech的时候,讲Tech的部分很少,要么在讲自己的业务,要么是把Fintech和Regtech当成一个新的模式来看怎么讲这个话题。 港交所为什么创建实验室?我们考虑到将来会有很多的Fintech公司和Regtech在我们那里上市,也有可能我们将来也会承担起一些需要监管的职能。但是不管怎么样,很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加强对于Fintech和Regtech的理解,创新实验室在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业务,对于新技术错误的认知或者错误的期望。 举例,比如讲人工智能,业务首先会觉得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无所不能,所以基本上在讲一个话题的时候说,我们现在有这样的问题,人工智能能不能立刻帮我们实现?我更具体一点,比如一个聊天机器人,希望把很简单的法则可以告诉投资者,当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期权怎么交易,期货怎么交易,交易时段是什么,这里面就涉及到很重要的问题,是两个方面错误的理解,第一个妥协的理解,觉得我放一个聊天机器人,很快自动就可以理解用户所问的所有问题,实际上这是不正确、不客观。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训练这个聊天机器人,把一些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作为样本数据输入到人工智能里,而且还要分清楚他的意图和他所问的问题的实体。介绍到这个概念之后,我们的业务立刻张大嘴了,说你不是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应该可以自动理解所有的语言,但其实不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培训的过程。在这里面就需要一个技术人员或者人工智能的产品经理能够有效跟业务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仔细分清楚,哪些东西是有效问题,哪些东西是无效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能力在哪里?通过训练30个样本,人工智能可能就理解到300个不同的问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是人工智能最主要要起到的效果,所以它离不开训练。 另外一个大趋势错误的理解是什么?我们在讲聊天机器人,当然之前一些技术公司已经做到这一步,聊天机器人可以自己组装出档案出来提供给提问者。所以我们的一些业务同事认为,我的聊天机器人是不是会自己去互联网上学习,自己找到相应匹配的答案?实际上,坦白来讲,聊天机器人现在这个阶段的智能程度比较有限,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能的理解问题,一方面是智能的组装答案。现在人工智能在智能理解问题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对于智能的组装档案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作为监管机构或者商业机构对于任何给出的答案都要付非常强烈的责任。基本上,人工智能要用一个归类的方案,把很多种甚至无限多种的不同问问题的方法有限归类,再具体到某一个标准型的答案提供给用户。所以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管理好业务对于新的技术的理解,管理好他到新的技术的认知,管理好他对新的技术的期望,从而有效地管理好业务的预期以及管理层的预期,最关键的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不光是沟通的艺术,也是管理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弥合技术和业务之间的缝隙的艺术。 主持人李文红:谢谢各位嘉宾这么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下面是提问环节。 提问:想问孙司长一个问题,因为今天的研讨主题是监管和金融风险,我的问题是金融危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由目前金融模式类生。从1998年到2008年以及2018年,国内国外或多或少经历了金融动荡或者风波。金融科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使目前的金融产品更加复杂,而且会让整个监管的难度加大,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前的形式下,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加快,不知道孙司长对这个观点有什么想法? 孙天琦:技术的发展肯定有它的两面性、双刃剑,您刚才说的那一派的观点看主要看到了它对风险的放大,对监管的冲击等等一些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使监管部门数据更加丰富,对很多金融产品、金融活动的可视化、可跟踪、穿透的可能性更多,使监管能力也能够提高。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而言,关键是监管不能滞后金融创新太多。类似于过去从牛车到汽车,从蒸汽火车到电气火车,再到高铁,高速度带来了不同于牛车的风险,也带来了不同于牛车的收益,飞机上天以后速度更高,风险也有了新的特点,整个的过程中管理规则在变化、进化。 提问:我来自清华大学,提问港交所的许总,您刚才介绍金融知识图谱在金融风险当中的应用,可不可以简单介绍金融知识图谱在金融投资领域,比如客户价值的发现、上市公司的价值等各方面在营销类、市场类的应用? 许慎:港交所本身不是投资机构,但我们最近在看一个领域和投资者有关系。我们作为创新实验室很大的一个职能是要参与到一些创新的社区,包含创业公司。我们见到很多关于投研、投顾把人工智能应用进去的创业公司。首先知识图谱一般在投研领域用的比较多,这里面涉及到股权结构、投资人的背景,特别是大陆的一些公司走的比较靠前,有不同的应用方向。但我大概的一个总结分为两大流派,一大流派是偏重于数据清洗,这一大流派的创业公司一般用知识图谱,很强的能力是他们有一些背景,从万德数据出来的从业人员对于数据梳理很有经验,所以他们能够有效地先用爬虫技术,不光是趴上市公司的公告股权结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把一些工商注册的数据汇总起来,你会发现,他们的知识图谱很有特点,不光有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同时还有非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甚至还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行业。这样的公司就属于数据清洗的领域和方向。另一个方向技术含量会比较高,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有很多技术公司的背景,甚至有微软研究院的人,大陆类似于人工智能黄埔军校,同时也有Google、Face book的背景,他们出来会更多的应用于智能挖掘的手段,和我们探索的方向很类似,能够把大量的金融咨询,包含上市公告、新闻里面结构化的信息挖出来,同时在搜索的时候,他是把知识图谱应用到搜索当中,比如说我今天搜索一个公司,不光搜索出这个公司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把这个公司相应的股权结构相关人员的信息也搜索出来。我们自身也在做这方面领域的探索。 刚才讲到我们在做人工智能两大方向的应用,第一个是舆情监控,同时现在还有知识图谱。下一步我们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监控舆情时只是直接监控CP的信息,如果和知识图谱结合起来,不光可以监控CP的信息,同时还可以监控CP相关主要持股人的行业信息。这样你会发现,这些信息一出现会有很强的连带效应,而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雪崩效应,一家出问题,会有一些连带的效应。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将来可以探索的方向和潜力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内地有很多很好的创业公司在这个方面都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和使用。 主持人李文红:时间关系,提问到此结束!按照主办方的要求,需要我做一个总结,我谈三点体会,因为我从昨天下午一直到今天基本上参与了一天半的讨论地谈一下在一天半的过程中我的一些体会和新的认识。 第一,我感觉在金融和科技融合的过程中,是把监管者和机构更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既包括金融机构,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科创企业。这两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国家在监管沙盒等监管方面的做法存在一些差异,但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监管沙盒的实质是什么,最重要的共同点是让监管者和金融机构以及科技企业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更深入地探讨,使得监管者更多的了解机构新的业务模式,使机构更多的了解现在的监管框架、监管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可以决定是不是要进一步申请金融牌照,监管者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是不是要给这个申请者发放相关的牌照。所以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相互加深理解的国家,监管者了解业务模式,机构了解监管的框架。 所以我们也感谢CF40论坛和北京大学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第二,感觉到技术中立原则对监管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你对相同的业务一定要适用相同的监管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确保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有序惊蜇环境。我这两天最深的体会,我们国内最近谈监管沙盒谈的特别多,基本上每一篇关于金融科技的文章都会呼吁要在中国引入监管沙盒,我也想问各个文章的作者,你所呼吁的监管沙盒大家是英式的还是港式的还是新加坡式的监管沙盒,所以在金融领域要穿透业务实质实施监管。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时,也要透过一个名称看它的业务实质,比如瑞士的理事给我们介绍瑞士的监管沙盒和英国的监管沙盒存在非常本质的区别,瑞士的监管沙盒指的是,如果说一个机构所收到的存款少于100万瑞郎,可以免于监管的要求。而在英国的监管沙盒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大家呼吁要在中国引入监管沙盒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试点也就是一个中国监管沙盒的做法? 刚才那位女士也问到,是不是监管沙盒要在国际上统一?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监管的实践,没有必要在这个领域内大家一定要是同样的概念、同样的做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在讨论他的监管沙盒的时候,他的实质是什么。所以我认为,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实质去理解、把握。 第三,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机器和技术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人的作用永远是超过机器和技术的做法,人怎么理解这些技术?在理解这个技术中,我们有什么样的制度、机制和文化来却把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能防范相关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人的判断,Judgment是非常重要,而好的Judgment需要长期的支持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大家相互的探讨,也需要数据的支持。 这就是我这两天的体会,不能算是总结。谢谢大家,谢谢各位演讲嘉宾! 主持人王海明:感谢各位,明年的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再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8日 13:12
港交所许慎:新技术发展和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冲突
港交所许慎:新技术发展和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冲突

  港交所创新实验室联席主管许慎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港交所创新实验室联席主管许慎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许慎指出,对于区块链,我们是很客观、公正地看这样的技术,也希望在实践当中理解它的效能、效应,同时,也是彻底的拥抱它。我们不认为在新的技术发展和传统的金融领域会有很强烈的冲突。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最后请许慎先生分享他在港交所创新实验室的一些实践案例、经验和体会。 许慎: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个峰会。先简单介绍一下创新实验室。前面几位嘉宾讲到,他们部门的名字都和我们有一个比较本质的区别,我们最重要的特点是叫实验室,顾名思义,我们会跟注重实际的实践和实验的层面。所以,我想先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意义探索方法论的角度来介绍一下港交所的思路。 一般一个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创新来讲有两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是宏观的战略,各个部门配合去支持。另一种方式是从业务的前线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根据具体的问题入手来看,能够用什么样的新科技或者新方法和理念,要么提高效率,要么做以前不能做到的东西。港交所的思路基本上是两者皆有。 创新实验室是在这个战略层面上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能够帮助整个港交所从认识技术、理解技术的角度有一个宏观的大的战略,但同时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找到具体的一些应用场景,能够快速有效地把新的一些技术和理念应用起来,能够迅速地得到一些反馈和机制。 今天特别希望跟大家分享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做的一些简单的尝试,也欢迎大家探讨过去遇到的一些障碍或者经验、教训。既然称之为实验室,肯定是有成功,也有失败。 第一个领域是在区块链。港交所关注区块链的时间很长,我加入港交所之前就在关注,最早关注是因为区块链当时的口号太吓人,说要颠覆传统金融,特别是要去中心化,颠覆交易所。当然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在关注、学习,现在我个人的感觉,至少现在知名的加密货币本身的交易所绝大部分还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但我们在关注的过程当中也认识到,区块链本身的确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它也能够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香港有一个平台,我们在区块链的领域有一个新的合作,特别是针对于南北向资金领域的合作,希望借助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特点解决交易清结算方面的问题,提升它的效率,特别是实现“T+0”的要求。这表明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态度,对于区块链,我们是很客观、公正地看这样的技术,也希望在实践当中理解它的效能、效应,同时,也是彻底的拥抱它。我们不认为在新的技术发展和传统的金融领域会有很强烈的冲突。 对于区块链本身来讲,看的不仅是区块链,还做了很多的工作,甚至在区块链上的应用,更关注于实现区块链底层的技术,这些底层的技术能够为交易的市场、传统的金融业务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新启发和思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区块链当成一种现象来研究。 最近,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BCH大战,非常热闹。对于这样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监管是什么样的启迪和启发?相信在座的同事有所关注。 第二个领域是人工智能/AI。对于人工智能来讲,这个词很大,意义也很大,像我前面讲到的,一方面,各个国家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人工智能战略。我们在理解人工智能的同时选择了几个领域去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践,涉及到比较多的,第一个是自然语言处理。我们在做自然语言处理时有很多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作为交易所,我们有大量的文本需要审计,包含上市的文档前后的一致性以及这些文档、公告对于实际市场当中发生的事件是否能够有相互的匹配和对应。在这里面,如果花人工一个个看,效率相对比较低。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的处理在这里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把非结构化的文本变成结构化的,能够把里面的实际财务数字从长篇大论当中有效提取出来,同时还可以做到前后的比对。对这样的文档的梳理有一些很细节的挑战,特别是包含表格的一些梳理,因为表格的行和行、列和列之间都有它的逻辑关系。同时还涉及到有边界表格、无边界表格、跨页表格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处理。 另外,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小的尝试,舆情监控。舆情监控对于我们来讲,是对上市公司、合伙人舆情的监控,但我们在实践当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之前有一些讨论,市面上有很多的公司都在做类似的舆情监控,别人做的舆情监控我们是否可以直接拿来主义为监控所用?大家在探索的时候会发现,人工智能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处于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的阶段,依靠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培训。 但是在监管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和一般的证券行业不太一样的定义。因为证券投资做舆情监控时会关注流动性比较高,或者有选择性自己比较擅长板块的企业有目的的去监控,这个时候监控的重点和处理的问题就不太一样了。但对于交易所来讲,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需要一视同仁,我们对于所有的CP都需要一视同仁,这里面包含一些大公司,同时也包含一些流动性很低的小公司。大公司的监控往往不是大问题,往往是小公司或者中小公司的监控,是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些公司可能平时出现的新闻很少,而他们的新闻又很难上一些主流的媒体,而是上一些非主流但是专业性很高的媒体,如果用传统的人工监控,这样的工作是很难办成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方法去监控。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什么要考虑监管科技?我们在采用监管科技时的评判思路是什么?一般的科技有两个大方向,要么提升效率,要么做到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对于舆情监控的领域,特别是监管,人工智能带来最大的革命性的改变很可能是完成了人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几千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不同的信息时,如何监管、监控?人工智能的标准基本上可以做到同时监控上百家舆情的信息,24×7不间断的监控。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监控的准确度和覆盖率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手段不断地提高。 第三个领域,最近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测试效果,就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叫知识图谱。简单来讲,知识图谱就是把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属性放在非传统的图数据库当中进行数据的表示,同时也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但最重要的,知识图谱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计算方法,去发现实体和实体之间关联、关系所具备的一些可能的风险特征,而这些风险特征可能是靠传统的技术很难有效发现和计算出来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知识图谱开始的时间很短,基本上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在这个知识图谱里,基本上有两万多个节点,三十多万个关系,三百多万条属性。一方面是可视化,可以看到很强的关联关系。另外是风险模型,比如我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东,同时又是另外一个公司的股东,我把上市公司的股票抵押给另一个公司,这是很有意思的三角关系。之前我们想到的数字,两万个节点,三十多万条关系,三百多万个属性,在这当中,如何找出三个点的关系出来?有多少种排列组合?这可能是天文数字。 我们再进一步说。因为我持股的时候可以通过代理持股,可以由一级代理,可以有二级代理。如果靠传统的手段,把这样的关系发现出来是非常难的,你的计算资源非常庞大,而且可能永远算不完,这就需要引入知识图谱上新的计算方法:图计算。在这个图计算的应用当中,我们已经至少可以把三个点的关系有效发觉出来,速度非常快。而且也帮助风控部门有效监管到可能市场中潜在的风险,之前已经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可能,结果我们直接打电话给我们的上市公司,减少了风险的有效抵押。 第四个领域,聊天机器人。希望通过聊天机器人能够提供24×7投资者的教育。 第五个领域,数据。对于监管来讲,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也关注到,数据真正有效为监控部门所用,对于数据多样性的要求非常高。而现在的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数据孤岛,怎么样做到有效风控,既能够起到有效数据的关联,同时又能够保护好数据的隐私,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话题,也需要很大层面的行业合作。 我对于我们的大会将来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期望,我们不仅在讨论实际的技术和场景,是不是也能够增强一些行业互动的效果,是不是有可能建一些产业针对于具体领域的联盟,大家能够共同交流这些技术,甚至交流某些领域的数据,可以更有效实现一些监管职能。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8日 13:05
外汇局孙天琦:Fintech监管急需加强国际监管政策协调
外汇局孙天琦:Fintech监管急需加强国际监管政策协调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孙天琦指出,从实际工作来看,Fintech的发展能够冲破市场壁垒,能够更加迅速地跨境提供金融服务,行为监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的监管政策的协调。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接下来请外汇局孙司长。 孙天琦:和大家交流几点: 第一,传统金融安全网面对Fintech的发展需要升级和扩展。传统金融安全网有三支柱:微观审慎监管、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我认为,从Fintech的发展和美国次贷危机金融业的发展和一些教训来看,金融安全网应该扩展到四支柱,除去刚才讲大的三支柱,应该加上行为监管。Fintech发展过程中,微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怎么建立?行为监管的框架怎么建立?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怎么面对Fintech的快速发展?比如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重要性机构的Fintech企业有没有必要覆盖、如何监管等等。 第二,传统金融安全网有三支柱,现在要扩展第四支柱——行为监管。传统的监管者更喜欢微观审慎监管,一般比较容易忽视行为监管。这也是导致次贷危机重要的诱因之一,所以在危机之后,美国成立了消保局,英国成立了FSA。 从国内来看,更需要强调日常的行为监管。国内监管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看:“在促发展、准入管理上都很积极,有人管、甚至抢着管;出问题后的后事料理有人不想管,不乐意管,但是也得管;问题在日常行为监管都想避而远之,一推了事,监管远远不够”。这也是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监管方都想把麻烦的日常监管推给别人,层层的推,推不出去了,就推给地方。很多地方政府也没有专业的金融监管力量的积累,有的试图推回给中央,更多的只能是层层往下推:省一级推给省会和地市,省会和地市又推给县区,重大群体性事件出来后才会重视,表现为事后、被动的运动式整顿,周而复始,教训深刻。标志之一:各个监管部门都不想沾投诉工作的忽视,麻烦。 相互推来推去,反映出功能监管在国内要真正落地还是非常艰难的。 第三,从实际工作来看,Fintech的发展能够冲破市场壁垒,能够更加迅速地跨境提供金融服务,行为监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的监管政策的协调。举例,比如企业从澳大利亚监管部门拿到了金融牌照,他在澳大利亚违规,澳大利亚的监管部门是可以处罚他的。但如果这个企业搞了一个网站,通过网站给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违规了,谁来管?对澳大利亚监管部门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个违规不发生在澳大利亚境内,对咱们监管部门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找人都找不到,只能看到这个网站,在中国他线下没有商业存在。迫切需要国际上的金融监管合作。最近澳大利亚监管部门也找我们,澳大利亚的一些企业或者咱们的企业在澳大利亚注册以后,也找澳大利亚的监管部门说,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这样那样的批准,现在到澳大利亚拿到钱想干这个那个的,他们不清楚,也想找我们。也问我们哪些业务、哪些产品在中国是非法、禁止的,他们也可以给他们的持牌机构一个警示。 先跟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8日 12:39
央行王信:加强与Fintech企业有效沟通 共同开展研发
央行王信:加强与Fintech企业有效沟通 共同开展研发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王信表示,未来,应该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储备,加强和金融科技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等)有效地对话和沟通,尽可能地按照互利共赢、竞争选优的原则组织相关的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进入第二个专题研讨,主题是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的防范。我们都知道,现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程度在不断地加深,金融科技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和监管的挑战。一方面,金融科技的使用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但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也可能会增加机构的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其他的风险。在宏观层面,有可能会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复杂程度、关联程度和顺周期性。所以,对单体的机构来说,应该及时识别金融科技的使用可能会带来的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对监管当局来说,应该密切跟踪研究金融科技的使用会对金融的业务模式和金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也要及时不断地改进我们的监管框架。同时监管机构自身也要加强对新兴技术的使用,不断地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所以,这个是我们讨论部分的主题。 今天很荣幸请到五位研讨嘉宾。 第一位来自于英格兰银行的Cordelia Kafetz,他是英格兰银行金融科技中心的负责人,金融科技中心主要是负责分析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金融科技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能够确保维护金融的稳定,如何缓解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何鼓励银行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之前他在英格兰银行的未来货币部门工作,负责分析虚拟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以及未来货币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位研讨嘉宾是Katherine Browne,来自于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目前是金融行为监管局的领先战略企业参与和创新咨询部门的负责人。之前他在FSA工作过,曾经领导过一个保险监管团队。在加入英国金融服务之前也是一位金融从业人员。 第三位研讨嘉宾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王信局长加入货币金银局之前是南昌银行中心支行的行长,再之前担任过人民银行驻法兰克代表处的代表,总行研究局担任过副局长,研究所副所长等等。王信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之前曾经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经济学硕士和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学士。 第四位研讨嘉宾是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先生,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助理,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以及外汇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司长。 第五位研讨嘉宾是许慎先生,许慎先生是在2016年加入了香港交易所,担任港交所创新实验室的联合主管。之前他曾经在美国微软公司任职长达10年的时间,在2014年百度任职负责金融平台的设计以及研发,也曾担任过浅海联合交易中心金融科技部的主管。 王信: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今天下午的会议,谈到金融科技,谈到对货币的影响,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央行数字货币,但是我今天重点想讲的是在传统实物现金领域上,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可能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当然,这些应用前景只是我个人初步的设想,还需要进一步和专家们一起探讨。可能有几个领域是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实行的。 第一,在现金的统计和相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现金服务领域的非现场监管数据的报送。刚才英格兰银行同事谈到他们利用金融科技,更加便捷地使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报送数据,我觉得非常有参考的价值。虽然大家感觉到现金在日常使用中越来越少,但是它的总量还是高达7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还在净增长,尽管波动非常大。相当于全世界现金1/5,如果对全世界现金相关统计没有很好的把握,将很不利于相关的监管和服务。现在在现金的统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我们对流通中的现金的结构还没有准确的把握,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要求金融机构报送现金的相关统计以及相关商业银行、非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怎么用金融科技(比如API)等先进的技术使得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机构更加边界的报送数据,从而减少他们相关的监管负担,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所以对于数据的安全、网络的攻击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建设现金业务监管的云平台,建设相关的数据库,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监管贯穿于整个的监管流程。 第二,内部的管理,比如在发行库的管理,因为我们要储存大量的发行基金,在全国有大量的现金发行库,我们的库里有很多的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现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考虑使用生物识别等技术,可能会使我们在发行库管理、人力管理方面走出一个新的路子。而且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是在内部使用,所以这个数据的安全性相对于开放的网络空间的数据保护要简易的多。 第三,大额现金管理。如果大家到国外去会发现,国外对大额现金的管理非常严,但是在中国大额现金是非常普遍使用的,比如很多企业还是用现金来发工资,很多的小微企业还是大量用现金进行交易。大量使用现金的结果可能就会造成逃偷税和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我觉得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加强大额现金的管理,比如在比较合理的限额之上,大额现金的使用、银行的存取以及特殊行业大额现金的使用,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分析,从中可能会发现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这些方面,我想金融科技或者监管科技同样也有用武之地。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要求银行和现金处理的单位,比如企业等,记录现金的冠字号码,相当于人的身份证一样。通过记录现钞的冠字号码,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的分析,解析这个交易的行为。就有利于我们更加便利的发现大额现金的流通使用规律,抑制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可能会涉及到很多用现者的信息,所以对使用现金的人的隐私的保护等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未来在监管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更好的利用金融科技或者监管科技推动相关的监管工作,现在对于我们的挑战是,我们应该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储备,加强和金融科技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等)有效地对话和沟通,尽可能地按照互利共赢、竞争选优的原则组织相关的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对技术、设备、供应商等加强风险的管控。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8日 12:26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诸位嘉宾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专题会议上进行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张总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怎么样通过细分市场找到他的经营重点,也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我一直在很多的场合说,中国的金融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唯独有两样是世界领先的,第一是绿色金融,第二是我们这两天一直在讨论的金融科技。我对这两点坚信不疑。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会议开始动摇了我的信心,我发现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金融科技发展上努力地下工夫,都花了很大的力量来发展金融科技。虽然刚才世行的专家说,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是领军人物,但我们这种领军的地位会不会被很快的超越?我现在有这样的担心。特别是最近时期以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频发,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的监管在加严,甚至有的人一说起P2P,就认为这个行业都是骗子。在这样大的氛围之下,我的问题是,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什么是最有效率、最恰当的金融科技的监管模式?不一定回答的非常全面,希望五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 张旭阳: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去几年在大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中国的科技是不是还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我觉得这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抱有希望的,首先金融科技作为依赖的基础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不管是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其他的基础发展,不仅有商业模式应用,其实也有基础技术的拓展,包括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以及加密算法等等。如何平衡监管效率和监管发展?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用户保护。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中,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怎么做,也是下一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欧盟最近推出GDPR,中国未来和数据方面怎么平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 第二,对金融过程中持牌的考虑。做金融业务就要持牌,持牌的目的在于使得有能力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行家。但我觉得持牌应该有考虑,不同的金融科技类别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因为它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用股东的借款、股东的资本金以及机构组织者的钱进行放贷,对于有限持牌机构的监管方式方法应该有别于全牌的金融机构。有些金融业态面向公众,不管是销售还是银行业务,需要强监管,有资本冲突的考虑,也有可能人员条件素质的考虑。我希望对不同的金融业态考虑经营外部性有不同的金融监管安排。包括我们有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监管的态势。 第三,监管科技的发展。随着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所依赖的底层数据、底层商业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监管也需要有一些跟进,一方面应该掌握更好的数据,从更广的数据监管金融业态的业务,另外也有所创新。比如以前讲KYC,对投资者的风险评估一般要求线下进行风险评估,但随着投资者越来越线上化,有更多的纬度衡量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包括生物识别技术的更好的发展,有的时候我们觉得,风险评估完全可以在线上进行。所以我觉得,怎么通过监管科技的发展,适应或者跟上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发展的脚步,也是在监管创新很重要的着眼点。 范文仲:这个问题很深刻,我想很多人觉得中国怎么一下子就走在了金融创新的最前沿,可能心里有点打鼓,咱们能不能持续下去?我个人的观点,中国在金融创新上,并不总是抄袭者,如果你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纬度看中国的金融发展史,中国经常在金融创新上走在全球的前列,尤其在支付方面。其实金融科技是一个新词,但是金融科技自古有之,比如说冶金术,有了冶金术最早发明了中国的铜币、金属币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造纸术发明的地方,所以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官方汇兑票据叫飞钱,在唐朝的西安有一个机构叫进奏院,不但承担迎来送往的职能,还有金融职能,就是这样一个官方的汇兑。中国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所以我们在储值上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中国文化中有金融创新的基因并不为奇。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这样的创新能不能持续,我个人觉得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实我们的机会非常大,一方面我们有历史,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这一轮科技创新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发生了改变,农业革命可能是土地,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作为争夺对象,这一轮是数据,数据已经成为全球最核心的经济资源。而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其实是最大的数据来源。就像沙特一样,类似于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在不断的应用场景发展算力、算法的演进,相当于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炼油能力。所以中国向这方面创新往前走的机会很大。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风险,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吃过的亏特别多,我们虽然在科技创新上走到了前面,但是由于只是技术上单兵突进,尽管我们的印刷术很好,但没有一个金融管理制度货币管理制度,由于当初被朝廷利用筹措军队,导致发行准备金的制度完全崩溃,成为了一次金融危机。所以几个朝代轮回,中国的纸币反而落后了西方六百年。在金融创新上不是技术单兵突进,我们现在也不要过度追求技术人员占企业的比例,这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在金融的创新上有四个要素,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是前行的引导力,还有引论、数理、概率论、统计学都非常重要,在组织方面有制度契约,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契约制度保证平等交易的进行,西方的金融交易走在了前面。另外还有金融组织,像商会,包括商业模式等。理论、技术、制度、组织的均衡推进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金融创新稳健的走在前面。 中国现在有非常大的机遇,历史上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我们吃过非常大的教训,在未来一定要吸取教训,这样中国的金融创新之路才能够平衡发展。 黄浩: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一两年参加了国际的一些同行交流,比如说“310”国际同行给了很多的肯定,我们的金融科技是不是真的在世界前列?作为从业者,没有太考虑过这个事,未来能不能保持?也没有考虑。对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来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从宏大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很具体的问题出发解决一些痛点,比如说这个远程交易过不去,所以有了支付宝。比如说老百姓的钱放在里面没有办法获得收益,所以有了余额宝。比如几百万的小商家得不到信贷支持,我们到处找银行想合作看能不能提供贷款,发现银行原来的模式不能提供贷款,所以逼着我们搞出来阿里小贷提供贷款。快捷支付也是这样的,快捷支付的出现也是阿里巴巴最早做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支付成功率很低,基于银行的网关100笔交易只有50笔可以成功,另外50笔是失败的,跳转不过去,我们想能不能有一个电话号码就让他支付成功?于是搞出了一个快捷支付。当然,不管是蚂蚁金服,中国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和银行在这方面,几年的探索,不经意间就出来了很多的服务,似乎走在了前列。 硬币的另一面,在这几年的创新之中,我相信我们的监管部门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要通过我的监管让中国的金融科技走在世界的最前面,其实也不是。我们这几年和金融监管沟通过程中,我自己感觉,很多监管的专家和官员是非常专业和包容的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好产品?这个产品对老百姓好不好,风险是否可控。这种非常务实、有弹性和专业的监管态度帮助中国过去这几年的创新出来了。 我自己从创业者的角度,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创新者,我们都没有考虑过怎么样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不经意间取得了一些成绩。所以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如果这个机制可以持续下去,尊重市场,尊重市场上创业者的智慧和勤奋,同时给他们最后的包容,控制住底线的风险,我觉得是大有可为的。 主持人张承惠:黄行长讲的非常好,给我一个启发,刻意做的事情往往不一定成功,但是你不刻意追求那个目标,最后可能恰恰达到了这样的结果。 张适时:关于创新和分享,分享一些我们自己的观点。在我们思考做某一个业务之前,我们觉得什么事情是可创新的?在我们看来应该思考这个业务与社会是不是共赢,也就是是不是有正外部性。因为我们知道,金融业务想赚钱,某种程度上是有收益的,这个业务是不是有正外部性决定能不能长。 前几年在整个金融创新领域有两个被停止了,一个是最早的校园贷,校园贷本身是有盈利性的业务,但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后来被叫停。还有一个是去年57号文被叫停的现金贷,本质上来讲是纯金融科技、零技术干预的信贷产品,但由于它的利率过高带来的社会问题远远大于在这个过程里所创造的企业内部的效益,于是在去年57号文下来之后被叫停。但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领域,从支付到保险以及到小微企业贷款创新的过程中,他慢慢被认可、被坚持下来,所以在我们看来,思考一个事情是不是适合创新或者适合突破的过程中,在这个纬度上,与社会是否共赢,是否有正外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关于监管,P2P行业监管目前肯定还是处在一个很敏感的时间点,但是,我们在反思,在过去这些年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上有更明确的监管,一定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我们看到,在整个P2P行业发展之初是在2013年之后经历了几年快速发展,但我们看到,2015年年底开始,让更少从业者无序进入的过程中,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的时间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进化。我们也相信,伴随着进一步明朗的过程中,让行业再一次淘汰的过程中,也会预示着未来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觉得,以更明确的监管如果能更有效的尽早落地,对这个行业是更有帮助的。 主持人张承惠:我刚才介绍的时候忘记说,张适时张总的公司在P2P行业里是典型的头部企业,排在第四到第五位之间。从优秀的企业角度来说,他们是欢迎监管的,并不是惧怕监管。 时间关系,我的问题已经占用了很长的时间,下面有请台下的各位嘉宾提问。 提问:非常感谢各位的介绍,我的问题很简单,你必须要找出一个事情是影响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假如说明天圣诞节,中国的监管部门可以帮你解决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张适时:目前整个监管P2P的时间表在今年年底会完成整个的自查整改,我们觉得,行业肯定会有风险,而且在今年年底之前因此会完成整个行业的自查整改。一个很重要的点,当监管了解情况之后,还是蛮希望能够对于好企业和差企业能够政策并重。因为现在引导企业的有序推出肯定是监管的重点,在同样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同时通过了解并且发现这些好企业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好企业的有序发展,在我们看来这两者并重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黄浩:前两天中国的国家领导提到这个问题,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什么会走在世界的前列?一样的,我们对一些事情看的还不是那么清楚的时候,会比较包容。但是,反过来就会带来一些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包容,也是过去一段时间有些暴雷风险出来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市场总是逐利的,逐利的市场中,一些好的创意、好的企业家会生产出好的产品,一些疯狂的人或者一些不把用户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人,他们可能生产出错误甚至是害人的产品。 所以,这里我要给监管一个建议,我觉得是不左也不是右,我们不是对所有的互联网Fintech采取绝对的包容或者绝对的管制,而是基于对业务深度的把握进行更细的专业化的管理。实际上在这个行业中,过去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大环境下,这个行业里每一个从业者都是有压力的。五年前讲互联网金融每个人都很光荣,所以北京市有一栋大楼叫互联网金融大厦,但是今天互联网金融大厦里面的公司大部分都搬走了,他们更愿意搬到国际金融中心这样的大楼。今天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实际上大家干的还是互联网金融的事情,但每个人都说自己做的是Fintech,这就是金融科技。五年前同样的话题,标题是互联网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我的感受是很奇妙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应该有一个既严谨又专业又宽松的氛围,让每一个好的Fintech有信心有序前行,也让那些胡作非为的人不敢在这个行业里继续胡作非为。 主持人张承惠:谢谢黄行长。我的第一个理解是海明同志下一次应该改成互联网金融论坛,不要再隐讳地说金融科技,这是对CF40的提议。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黄行长和度小满的张总。今天早上有不少的同事以及人民银行领导对金融科技做一些评论的时候都提到了大的金融科技企业以及大的科技企业有可能会发生一种现象——赢者通吃,您这两家背后的生态企业非常大,可以说是行业中的赢者了。你们两位怎么看赢者通吃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你们两位是不是认为各自都是赢者?能够把大海中的小鱼都吃掉,最后两个大鲨鱼可能还会再进行火拼。 主持人张承惠:这是很好的问题,你提出了我的问题。 张旭阳:因为我和黄行长都是从金融机构转身到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企业的,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金融科技或者金融当中不存在赢者通吃的现象,因为我们做金融业务都有一个能力边界和杠杆率的边界。可以看到,工商银行是所谓的宇宙第一大行,但他的资产规模23万亿、25万亿,占整个银行资产规模1/10左右。如果另外一个行业,比如说娱乐、视频、外卖可能会存在赢者通吃的情况,但金融确实有杠杆和能力边界。大企业有适度范围。 金融永远是最强的第二场景,服务于不同的第一场景。任何细分领域,你只要有足够强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有和客户更好的适配能力,都会活的很好。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企业,服务于金融业务,也会存在一样的现象,我总是有一个能力服务的边界范围,我总是有一个我所覆盖不到的细分市场。因此我觉得在整个金融生态领域当中,有一个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参与者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的现象。 但确实背后有一个数据的问题,因为整个金融科技以数据获取、认知、储存、加工的能力,对数据的处理和延展能力,包括数据的获得和处理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偏好或者不同的能力范围。因此,在数据的层次防止垄断的产生,在数据的层次做好隐私保护,在数据的层次防止可能的数据断崖,这是需要监管考虑的事情。这个生态完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黄浩:我们觉得很费解,在互联网公司还在苦苦为生存努力,甚至还在亏损的时候,大家担心我们赢者通吃。这个担心由何而来?分享几个数字,余额宝刚刚出现是2013年,大家担心余额宝颠覆整个中国银行的存款业务,五年之后,余额宝只有那么一点点规模,甚至整个中国的基金把所有的货币基金加在一块儿只有那么一点点的规模,这五年整个中国的资管行业发展到七八十万亿甚至一百万亿,在这十年,银行理财从零干到三十万亿,余额宝只有那么一点点。刚才我们讲了网商银行做了1200万的小微企业,好像还不错,还有其他的一些同业,人人贷也做了一些,我们加在一起的信贷余额,所有的Fintech公司信贷余额总量应该达不到信贷总量的1%,所有行业的负债业务加在一起的总量我相信也达不到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的负债总量的2%、3%,应该是达不到的。在他们自己的业务快速增长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业、基金业、证券业、保险业在过去五年里也保持着飞速的增长和创新。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这背后我们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深入。 今天,蚂蚁金服的每一个金融业务都不是自己的业务,余额宝背后是包括天弘基金在内的超过十家的基金公司提供资管服务,为老百姓一万多亿的资金提供资产管理的服务。花呗、借呗以及小额企业的网商贷背后也是数十家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联合的风控和信贷服务。在这个合作中间,不仅每一个金融机构都得到了自己的客户、收入和利润,同时也在增强自己的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 所以在我看来,如何说这是竞合的格局,今天越来越多的走向了合。竞有没有?当然有,没有这一点竞,我们的合也不会更加健康。放眼未来5-10年,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之间深度融合的格局这个大势不可阻挡。未来再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你会发现,金融机构的负债表随着这种合作会越来越大而健康、而结实。像我们这样的蚂蚁金服的资产负债表是非常非常小的,今天网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贷款只有400多亿,当我说的时候所有人都笑,但我觉得比400多亿很光荣的是我身后已经有数十家强大的银行和我一起合作,共同用联合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服务了1200家小微企业,这些业务最后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在他的贷款里、投资里,每一家企业各得其所。我认为这是中国Fintech的未来,不存在赢者通吃,是大家共赢。 主持人张承惠:他们都不承认自己是大鲨鱼,甚至也不承认自己是小鲨鱼。现在业界有一个词用的比较多,叫聚合,他们可能更愿意认为自己是一个聚合平台、聚合体,黄行长是否同意我的说法,他们可能会更多的用科技力量把来自不同金融机构、不同市场主体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小额企业、普惠金融服务。当然,有一点还是要说明,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五年前,金融业界的相当高层的人士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他们用很轻蔑的口吻说,那是远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明对金融风险不构成压力,现在没有人这样说了,现在说的更多的是金融科技公司怎么样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传统的业务模式产生某种冲击,甚至是可能会带来颠覆式的影响。所以,我想提问者有提问者的角度,回答者有回答者的立场,但是他们都有道理。 提问:提一个问题给范董事长,角色转换感受如何?感觉听您介绍北京金控也要做普惠金融,我在想,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需要技术、人才、创新,您看您左手边的三位跟您都不一样,人家是市场化的公司,您这样一个国有体制下的公司,说做普惠金融是喊喊口号完成政治任务还是真的要做?如果真做怎么做? 范文仲: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我们做普惠金融更多的是想做一些金融的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就像我介绍到的,现在金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数据已经成为核心的经济资源。就像我们现在炼发电或者石油一些核心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些公益性的企业未来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些企业不光是以市值、赚钱为目的,更多的来提供资源分配的效率为目的。作为这样一个转型,从监管到一个企业有两方面的感触。 一是我觉得我们有优势,我们可能能更加平衡的看待这样一个创新。很多人更多的感受到前台的变化,支付日益的快捷,现在金融的借贷覆盖面在迅速上升,但其实所有金融的进步背后都需要大量的风险管理制度的支撑。其实在千百年来,人类的风险契约制度、货币理论、货币发行管理规定是日益复杂,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前面的变化,后面体系的变化也需要进行。所以我们也觉得,金融光靠创新是一个方面,风险、制度也要跟上,包括监管科技的创新。现在金融机构是大数据机构,未来的监管机构又何尝不是?未来的监管机构也会变成大数据的一些平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未来都面临同样的挑战,都将会面临这样信息革命的冲击,都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 二是企业的定位。我们经常会觉得企业是服务于股东的定位。但其实金融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私利的市场化的平衡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边界,就是帕累托的最优边界,支付纬度是通过商品交换促进了大家微观效用的提升;他在借贷跨时间的纬度是通过把资源从生产效益低的个体转移到生产效益高的个体。在这个领域中,资产规模多大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到底是多少万亿或者我的市值是多大都没有意义。因为金融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今天大家说资产一万亿,明天说值一块钱,像雷曼一样一块钱不值,这都是非常快速的。金融的企业真正要做到的是改变我们商业的模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就像当年交易所出来、有限责任公司出来,是航海大发现,意义是一样的。我们更多要解决的像黄行长那样,不是为一个大的机构体系,而是为老百姓,比如说在山区,他能不能买到国外的商品,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风险很高能不能融到资,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能不能像国人一样消费,这些才是金融企业需要做到的。 所以不管是民营还是国企,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服务百姓生活,因为只有服务百姓生活才有客户,提高客户的体验,这样你才会有竞争力。其次我们服务城市发展,有城市发展才有场景,才有数据来源。然后是服务国家战略,因为服务国家你才知道方向,才有机遇。当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一样的,在未来都是要科技驱动、面向未来,我们要打造一个智慧的金融体系。我想这是今天在座所有机构的共同想法,北京金控也是一个创业企业,所以面临着未来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张承惠:以我对他的了解,我相信在座的任何问题都问不倒他。按照议程,是我做一两分钟的总结,但是我觉得今天的讨论有点“冷落”Erik H.B. Feyen先生,所以把这个时间交给他,请他讲一讲对我们这个讨论的体会。 Erik H.B. Feyen: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刚才讲到了非常重要的和监管、风险机遇之间的关系,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竞争。从国际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原则是新的公司做新的业务时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比如说数据的风险、安全性的风险、网络的风险,这些需要我们关注。作为监管者,必须要能够把这些风险和创新进行很好的平衡。 我们必须要确保这些产品、创新、新的公司能够准入到这个市场,但进入了这个市场之后,他们必须按照规则来办事。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巴塞尔、FSB等所有的机构都在问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在想,如何能够平衡风险和创新,这是很难做的,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支付是影响面最广的一种科技金融,如何进行监管取决于国家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情况,然后进行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减少风险。我们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科技征信以及按照比例来监管,这些都是我们在监管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原则性的问题。 同时,监管者自己也用了大数据以及监管科技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过渡。我们看到,全世界有很多的政府都有经验。 希望我总结的还不错。 主持人张承惠:总结的非常好。最后感谢台上的五位嘉宾,也感谢下面各位嘉宾的认真聆听以及积极的参与,这个时段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7日 18:26
友信金服张适时:如何用金融科技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友信金服张适时:如何用金融科技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适时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适时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张适时表示,小微企业主很物质的讲,包括一些不良嗜好是风险,传统的过程只能通过走访邻里、打电话、面对面聊的去感受,后来发现,在整个数据科技的过程中,由于今时今日大量人在互联网上留下大量的数据,这个就可以得到解决,核心的风险点得到了解决,信用的风险更多还是这个人本质上偿还的能力。 于是乎,在整个领域探索过程中,我们觉得这是风险可控、背后有隐性属性的业务,于是我们在过去几年或者过去八年的时间里在这个领域长期坚持下来。在我们公司有上千万的小微企业主的申请,最终对近百万的小微企业主提供600亿的贷款,这个数字对很大的机构来讲不是很大,但我们觉得还是蛮庆幸的,因为觉得通过自己的创意深入到这个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自己实实在在为中国小微企业主贡献一份力量。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他的发言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点是他再一次强调,度小满金融公司是一个科技公司,没有强调它的金融色彩,强调的是科技色彩。第二点,他描绘了一个前景,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未来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金融科技公司。我相信,这个远景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实现,是不太远的远景。再一次感谢。 下面有请最年轻的张总发言。 张适时:刚才都是来自于大机构的,大家用很大的资源看待整个的金融科技。我想跟大家从创业者从零到一的实践的过程看,怎么发掘这些小企业难的问题,以及我们所做的尝试以及解决方案。 在整个央行定义小微企业的过程中,会认为500万以内是普惠金融领域。在我们看来,在过往的时间里,500万仅仅是一个区间,我们会把500万往下拆成三段是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当然在过往的过程中也做过相应的尝试。第一段是从500万到100万的区间,小微企业三年之后存活率是10%。本质上不是通过1%、2%的风险或者定价差异能够解决的,一定是解决了某些点的外增性或者某些点的额外风控才能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100万到500万的区间过程中,基本上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办法很有限。我们认为有两种解决方案,市场上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过房地产、房屋抵押的征信。第二种是保理机构做的供应链的贷款。第三是大家尝试过最后没有正向结论的(联报)机制。在100万到500万区间,我们认为金融科技或者数据化,起码我们能解决的是有限的。 之后我们往下探,探到20万-100万的区间,在国际上更多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过程中用的是信贷人的机制。在2011年时,人人贷还没有那么数据化、科技化的过程中,一个很简单的案例,当时有一笔贷款,这个人在北京的良乡租了一片地,他把这片地划分成很多的小格子租给在当地捡垃圾的人,他的收入非常稳定。白天捡垃圾,晚上回来就住在这里面。每天的收入是什么?是这些人按时交租金。贷款的过程中怎么做?当时是我自己开车去到良乡,跟他聊,聊完之后看收入证明,看之后知道是可靠的,真实性很高,当时拿了几个麻袋的收据、发票,我看到了一笔一笔的七毛、两块钱的收据发票,确认是真实的,此外还去周围问了他的邻里对他的评价,很正面,还看到他家里的小孩,小孩在上学,看到家里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于是当时这笔贷款给了50万,一年期,定价可能没有很低,最后他很好的还上了。在这样一个贷款的过程中,如果用数据化看,他的征信报告上房贷有一次逾期,相信在座的很多金融机构有一次逾期就不会贷,但当时贷下来了。当时他的需求是什么?他想把这些垃圾做一个加工厂,把价值能够提高。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1-2012年尝试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是成功的,但这个问题我们后来发现无法通过数据化解决,这件事情的成功依赖于本身的专业度,并不依赖于数据度,于是在2013年我们放弃了这个客户群体。 再往下探,探到1-20万的领域,发现这个领域里有另外的价值,为什么?发现在这个领域里,虽然小微企业的存活率是有挑战的,但他做的事情可能是更小以服务业为主的领域。同时,当一个人借500万、1000万还不起这个人就完了,但如果这个人借10万、15万或者8万的金额,当他逾期了之后,贷款时间是2-3年,平均每个月还2000-3000,他逾期了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或者家庭的工作弥补把这些钱还上。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本质上征信是什么?是这个人背后长远的一些工作能力作为这件事情的征信,而不是企业本身。我们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是有点的,于是往下扎,在扎的过程中认为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可以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重要的是普惠,这些人借这么多钱是普惠吗?后来发现其实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在做大买卖的过程中,做几千万买卖的过程中,本质上是资本驱动的,他每差一个点的资金成本对这个买卖的差异很大的,但一个做小本经营的过程中,本质上更多的是个人劳动力驱动的业务,不会把自己的劳动力算在重要的生产要素里,本质上这是核心生产要素。我们发现这个核心生产要素是核心资本不核心的过程中,这个人承担了较高的利率,比如说20%多的利率中,实际上对他的影响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这是第一点,我们认为他是普惠,我们认为拿到这笔钱到底把他害了还是让他有更好的发展?本质上对他还是有帮助的。 第二是风险可控的问题,为什么这帮人的需求在历史上没有很好的被解决?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这些人有一个隐性的风险。小微企业主很物质的讲,包括一些不良嗜好是风险,传统的过程只能通过走访邻里、打电话、面对面聊的去感受,后来发现,在整个数据科技的过程中,由于今时今日大量人在互联网上留下大量的数据,这个就可以得到解决,核心的风险点得到了解决,信用的风险更多还是这个人本质上偿还的能力。于是乎,在整个领域探索过程中,我们觉得这是风险可控、背后有隐性属性的业务,于是我们在过去几年或者过去八年的时间里在这个领域长期坚持下来。在我们公司有上千万的小微企业主的申请,最终对近百万的小微企业主提供600亿的贷款,这个数字对很大的机构来讲不是很大,但我们觉得还是蛮庆幸的,因为觉得通过自己的创意深入到这个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自己实实在在为中国小微企业主贡献一份力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7日 18:18
度小满金融张旭阳:金融科技从四方面助力普惠金融
度小满金融张旭阳:金融科技从四方面助力普惠金融

  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张旭阳表示,金融科技在连接、认知、安全、提升效率等四个方面帮助普惠金融提高效率。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谢谢黄行长,黄行长以网商银行说明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机制的重要性。我觉得网商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整合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大数据公司的平台,所以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有请张总作发言。我先提一个问题,你们原来叫百度金融,为什么改成度小满金融? 张旭阳:度小满金融是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我们也和蚂蚁金服一样,今年完成了百度金融从百度的分拆,还是集成了百度在技术上的优势,也是希望更加信息态的做业务。度是源于百度的度,小满是一个节气,因为正好赶上小满节气,同时小满也代表了很多美好的意义,中国有一句话,“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月半圆”。不断在金融科技之路上探索,与我们的合作伙伴达到共赢的目的。度小满作为金融科技公司希望与金融机构达成一个很好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金融科技普惠的发展。 今天的主题是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不能急,很多事情需要水到渠成。普惠金融发展不仅依赖于金融科技对它的支撑,也依赖于科技对整个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改变。如果没有科技的助推,本身很多的商业模式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无从发力。举例,普惠金融以前对商业银行来讲是很难做的板块,但随着我们个人金融行为越来越数字化的存在,每个人的消费在线上展现的时候,数据不断的积累从而达到我们在不同的纬度上分析人的信用等级、信用状况。现在可以看到,消费金融、个人零售金融完全在线上展开,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普惠金融也是一样,随着下一步中小企业经济活动更多现场化、数字化的存在,一样会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也会助推金融科技,数据不断的增强,帮助我们发现更好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而言,在四个方面帮助我们提升效率。 一、连接。线上实际上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认知。特别是人工智能对金融科技不断助力,不管是画像还是了解一个人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程度,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通过设备、机器认知的风险。 三、安全。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有更好的分布式计算能力,也有更好的数据储存、加工的能力,提供更好的安全舆论环境。 四、提升效率。包括度小满金融使用在线机器人,使用超大规模的关系网络,都提升了我们处理信息、解决安全问题很好的效力提升能力。 这些最后达到一个可能,使我们在更广的纬度服务于金融需求者的可能性。 对普惠金融而言还有两点需要辩证看,一个是普。普惠金融很大的一个目的在于我们去扩大金融的覆盖面和复杂程度,但我相信,这个并不是没有边界的普,肯定还需要我们适度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过大去扩大金融杠杆。普惠金融也是一样,希望通过数据服务、信息服务,使得金融需求者获得恰如其分的服务,而不是过多的投资。二是惠,金融有一个本质是金融风险收益的对等性,这个惠也不是无限的,不管是收益率还是成本的降低,而是我们所服务对象的金融风险相适度的成本补偿,这样商业模式才能持续。 最后可能需要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可以参与到这种生态当中去。我一直在讲,未来没有一个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者金融科技行业,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参与者可能都是金融科技公司,都是互联网金融提供者。不管是大行还是小行的金融公司还是其他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成为我们金融科技很重要的参与群体。希望在大家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发挥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其他金融科技的基础构成,整个金融科技的业态会越来越健康,发展也会越来越稳健,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17日 18:12
央行徐忠: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
央行徐忠: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陈 星 近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CF40成员、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针对金融科技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发表演讲,指出了大技术公司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大技术公司在处理数据方面有其优势,可能会把一些原本属于关系型的贷款转向交易型贷款,但同时,由于模型、算法、模式的相似性,会带来同质化竞争,并带来顺周期的问题。 可能扭曲合作关系 大技术公司平台对客户的黏性有助于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因为客户一旦违约,就有可能被平台排除在外,从而丧失从平台获利的便利性,本质上是通过客户与平台之间的重复博弈来抑制客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徐忠指出,大技术公司相对客户强势地位,有可能扭曲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他说,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电商平台的收费项目也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非正常地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创造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落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大技术公司数据挖掘的效率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徐忠关注。更多的数据有助于改进信用评估的效率,但大技术公司过度采集客户数据的时候,有可能侵犯客户的隐私。比如说前一段时间,Facebook的数据泄密事件就显示了这种可能性。中国在2016~2017年现金贷高速增长期间,出现了借款人信息买卖的情况。一些技术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并将用户数据在不同产品条线混用,也加大了隐私保护的难度。 近期,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在中国很受关注。在法律层面,使用商业活动产生的信息特别是那些涉及保密业务的信息内容,可能使使用者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在采集和使用大数据时,应注意数据主权权益的保护并进行相应的脱敏处理。此外,如果将客户个人信息用于信用评估时,可能影响信贷的公平性,有一些指标(比如性别、地域、职业等)可能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有解释力,但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放贷,会涉及到对某些人群的歧视。 避免相关风险演变 徐忠还对大技术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不公平监管的影响作了观察。大型技术公司涉足金融领域,一方面与其在平台、技术、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有关,另外也与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有关。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大技术公司可与金融机构形成比较好的互补关系。在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大技术公司可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因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而享有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以避免相关风险从小到不值得关注演变到大而不能忽视。 另需提及的是,因为有很大的网络效应,金融科技公司的进入可能造成更高程度的市场集中,特别是一些非传统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徐忠注意到,平台型的信息公司如果市场运营失败或者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更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比如2016年5月,在杭州一处光纤被挖坏,大量的支付宝用户无法登陆;2018年9月,日本北海道地震引发大规模断网断电,使得很多的居民面临着无法支付的问题。同时,如果金融机构高度依赖云计算等第三方数据服务,也会增加外部性的风险。尽管云计算服务尚未被用于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块,但如果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使用云服务处理关键业务,云服务一旦发生中断,将对使用这些服务的金融机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云服务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旦受到了网络攻击,也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徐忠还提醒,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原来的债券市场是场外市场,是分层的,通过核心交易商和交易商再与客户进行交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交易平台产生,金融市场扁平化了。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交易之间的利差收窄了,但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出现问题时,就出现羊群效应。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会使得利差一下子扩大很大。是不是传统的分层交易模式不好?是不是电子交易平台更好?怎么样处理好这样的关系?他指出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详情]

黄益平:民企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
黄益平:民企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需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力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陈 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到底为何如此突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作了较为系统的观察。 黄益平在近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的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帮助我们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这么说?黄益平指出,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是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时融资成本就很高。 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 黄益平认为,中国的金融可以看成是两部分,一个是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个是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和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非正规市场。 现在假定这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之间没有本质性的质量差异,这两个市场的利率最后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是统一的。如果不是统一的,就会导致套利,最后推动两个市场走向统一的利率,这是简单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在中国是不成立的,原因是正规部门融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融到资,另外一部分人融不到资,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偏好大企业、国有企业,所以更多的民营企业给挤出去了。 黄益平的结论是,融资难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上述这种现象加剧了。民营企业推出去了,有的企业还是需要融资、发展,怎么办?他们只好转向民间借贷等,直接结果就是利率进一步提高。 所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黄益平指出,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个时候的融资成本就很高。 那么为什么最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黄益平认为,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客观上导致了非正规部门金融交易萎缩。但这些措施又是十分必要的。 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 按照这一思路,黄益平提出,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要求银行贷多少,在我们现在的体制下是能执行的,但是应该让银行自己作出商业决策。有的银行擅长做这样的业务,有的银行擅长做那样的业务,最后谁来做?关键看它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利率不能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所以,如果利率不够灵活,比如我们要求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贷款利率附近,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好处的,因为金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是成本要覆盖风险。民营企业本身的特征就是规模小、不确定性大、风险比较高,你要向它提供金融服务,你的成本就应该提高。这就要求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在正规部门可以增加很多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人为地把利率给压下去,反而会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所以,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黄益平表示,进一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有很多本来不错的企业由于流动性压力等出现了各种问题,政策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提供短期或者长期支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需要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策性支持,这个责任应该交给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详情]

监管人士发声警惕风险 金融科技公司将戴监管紧箍咒
监管人士发声警惕风险 金融科技公司将戴监管紧箍咒

  原标题:多位监管人士发声警惕大型科技公司风险,金融科技公司将戴监管紧箍咒,防止影响金融稳定 【相关新闻】 徐忠:大科技公司涉足金融的挑战 孙璐璐 金融科技大发展的当下,其“双刃剑”效应愈发明显。众人夸赞好处的同时,反思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当监管部门官员开始关注金融科技的负面效应时,或许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也将被戴上金融监管的“紧箍咒”。 上周末,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来自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前央行副行长李东荣三位资深监管专业人士齐发声反思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体系发展带来的挑战。 他们普遍认为,技术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容易催生大型的科技公司(即Big Tech),其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客户,一方面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引入了竞争,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但另一方面,金融科技(Fintech)也让金融面临挑战,如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原来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风险,从而威胁金融稳定。 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需引起高度关注 近年来,不少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金融业,全面开展金融业务。在国内有阿里和腾讯,国际上有亚马逊和苹果等。国际金融组织普遍认为,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创新,如果把它们应用于信贷市场,能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高金融业的效益和质量,同时促进普惠金融;但另一方面,Fintech也让金融面临挑战,如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原来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风险,从而威胁金融稳定。因此,各国际机构纷纷建议,在监管方面应适应创新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加强对金融科技实体及其活动的监管,强化风险监测,强化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减少监管套利。 朱隽也表示,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被普遍认为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挑战:监管套利、不平等竞争、社会分配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 具体来说,在监管套利方面,由于监管的不充分,Fintech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一问题,虽然它也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服务,但并不像传统银行业一样,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正是由于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享有不平等的监管待遇,从而产生监管套利,获得竞争优势。 李东荣就认为,金融科技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监管套利、风险外溢。其中,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环境有所不同,金融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在金融发展优先的政策导向下,可能会引发监管竞次问题,在这个实践中,一些打着金融科技创新旗号的机构,从强监管国家地区迁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洼地的情况并不少见,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的问题需引起各国高度重视。 Big Tech正逐步确立垄断地位,造成不平等竞争 Big Tech以其背靠的技术和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涉足金融领域,这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竞争。监管人士认为,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正逐步确立垄断地位,甚至成为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扭曲市场的合作关系。 朱隽认为,在不平等竞争方面,从长远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反而会降低效率,加剧不平问题。大型科技公司确立垄断地位同时,财富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或少数公司的手中,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带来潜在的社会和政策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至少一半可以归结于科技行业发展的结果。 徐忠也表示,Big Tech涉足金融领域,一方面与其在平台、技术、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有关,另外也因为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有关。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大技术公司可与金融机构形成比较好的互补关系。在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大技术公司可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因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而享有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以避免相关风险从小到不值得关注演变到大而不能忽视,甚至大而不能倒。 “科技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伴随着其不断壮大,可能会形成寡头垄断,反而不利于竞争,导致行业的效力下降。”朱隽称。 徐忠也举例指出,一些大技术公司的强势地位正在扭曲合作关系。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电商平台的收费项目也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非正常的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创造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落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对金融稳定产生深刻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对金融稳定产生深刻影响。朱隽称,金融科技提供的金融产品规模效益明显,其大型科技公司具有大而不能倒的性质,为金融机构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同时,还在发挥金融机构的潜在作用,其平台越来越具有系统重要性。但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一般由于经验不足,面临市场冲击时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放大金融体系的周期性。另外,Big Tech公司一般实行混业经营,个别公司已经具备控股集团特征,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企业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也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徐忠同样指出,金融科技的渗透和竞争,可能会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被侵蚀,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因为有很大的网络效应,金融科技公司的进入可能造成更高程度的市场集中,例如在云服务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旦受到网络攻击,也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债券市场从过去的场外市场转变为越来越多的电子交易后,提高效率的同时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出现羊群效应,在危机的时候,会使得利差一下子扩大很大。如何处理好电子交易和传统分层交易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朱隽表示,货币政策传导方面,金融科技发展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金融科技也可能通过算法技术及时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价格变化更加频繁,从而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受上述挑战影响,李东荣认为,各国应共同推动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依托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统筹的解决跨境监管竞次和监管套利的问题。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合作,探索建立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信息共享、风险联动应对、危机处置和制度安排。同时,推进国际标准建设,可以考虑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总体的框架下,以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为切入点,不断地提审各国金融科技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详情]

圆桌讨论: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圆桌讨论: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诸位嘉宾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专题会议上进行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问一下王信局长,觉得您对金融科技的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可不可以再谈一下您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主要会带来哪些风险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王信:题目比较大,我试着回答一下。 第一个风险就是对于新进入金融服务的新进入者的监管不足带来的风险。因为随着数字化、金融科技的发展,很多科技企业同样可以提供金融的服务,使得新的进入者和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的进入者监管部门还没有来得及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进行监管,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对新的进入者和现有的金融机构,应该要适用同样的监管规则,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个风险是新的进入者对传统的市场参与者,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都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在支付等领域,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面临着新的进入者的很大挑战,一些不能完全做好准备的金融记过,尤其是资本实力比较差一点的金融机构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从而带来风险。 第三个风险可能是来自于网络安全等方面,因为以后很多的都会在网络上进行。不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强调要高度关注网络安全以及相关可能的风险。 第四个风险可能是普遍的,因为我们在金融市场上会受情绪化很重要的影响,但公众或者很多的市场参与者对金融科技以及新兴的业态和服务没有充分了解,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可能会更容易陷入恐慌,从而带来系统性的风险。 第五,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因为用新的进入者进入,有新的业态,传统所习惯的金融服务以及在信贷领域的商业模式、信贷质量等可能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样对于宏观经济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比较大的风险也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主持人李文红:现在国际组织都在高度关注这些新的问题、新的风险,在加强跟踪和研究。刚才王信局长觉得我问的问题太大了,所以我问孙司长一个小一点的问题,可不可以再前面系统地介绍一下在跨境监管合作方面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孙天琦:刚才讲Fintech数字金融的背景下跨境突破市场壁垒越来越容易,迫切需要行为监管跨境合作。行为监管是打击内幕交易、垄断、欺诈,促进信息披露,规范催收、广告行为,反洗钱、反避税,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跨境等等。需要关注Fintech违法违规行为以及风险的跨境扩散,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扩散,因为这些国家的司法体系、监管体系不太健全,更容易给这些国家造成一些冲击。最近大家知道的,像东南亚,我国国内互联网金融整治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跑到了东南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具体行为监管合作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监管规则和标准的统一。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准入,我们工作中发现,各个国家的准入标准千差万别,我国内禁止的业务,我们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到英国、澳大利亚可以拿到牌照,搞一个网站给中国人提供服务。拿到英国澳大利亚牌照以后发现,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监管非常严,又跑到如塞浦路斯等一些小国家拿牌照,因为那些国家的日常监管很宽松。所以很多企业成立很多的子公司,不同的子公司拿不同的牌照,一个集团下面有很多种的各国金融牌照,各种金融牌照监管尺度还不一样。然后通过网站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所以,准入要统一,否则,在准入门槛地的国家拿到牌照,就通过数字平台给全球提供金融服务。在准入的环节要强调一点:网络数字世界似乎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金融牌照必须要有国界。另外,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上也要尽快的规则统一。 二、推进打击跨境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合作,监管合作和司法合作。可以推动实际操作的MOU、MMOU。 三、国际组织,比如G20、IMF、BIS,都可以在促进行为监管合作交流、出台规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对我们国家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在Fintech发展过程中,金融监管空白短期肯定会存在,要尽可能的把这个空白最早的填补。不能说出现问题,问六个部门,六个部门都说跟我没有关系,牌照不是我发的,不归我管。功能监管要真正落地。 五、跨国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大企业一定要发挥在国际规则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企业一定不能仅仅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经营整个行业的高度考虑问题,对行业内、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绝对不能坐视不管,不能到最后彻底整治时,才抱怨一颗老鼠屎害了一锅汤。 主持人李文红:能不能再请许慎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在实验中碰到了哪些障碍,有哪些失败的案例,是怎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 许慎:首先先回应一下孙司长刚才提到的行为监控,行为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做的知识图谱本身也是对于行为监管的一个解决方案。特别是知识图谱在很多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包括国际知名互联网金融领域本身是用来做反洗钱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刚才主持人问到我们在实验当中的遇到的问题,我们实验室做很多的实验,可能大家都看到了成功,没有看到失败,很可能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很少。像我们一个传统机构在拥抱一个新的科技、新的概念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和问题是行业的意识问题。今天上午最后一位嘉宾宜信CTO讲到,AI在传统金融行业应用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好业务的期望。其实这是双向的,最本质是管理好业务对于技术的理解。可能我说的客观一点,昨天和今天的论坛我都参加了,我们大会的主题叫Fintech,我们在讲Fintech的时候,讲Tech的部分很少,要么在讲自己的业务,要么是把Fintech和Regtech当成一个新的模式来看怎么讲这个话题。 港交所为什么创建实验室?我们考虑到将来会有很多的Fintech公司和Regtech在我们那里上市,也有可能我们将来也会承担起一些需要监管的职能。但是不管怎么样,很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加强对于Fintech和Regtech的理解,创新实验室在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业务,对于新技术错误的认知或者错误的期望。 举例,比如讲人工智能,业务首先会觉得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无所不能,所以基本上在讲一个话题的时候说,我们现在有这样的问题,人工智能能不能立刻帮我们实现?我更具体一点,比如一个聊天机器人,希望把很简单的法则可以告诉投资者,当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期权怎么交易,期货怎么交易,交易时段是什么,这里面就涉及到很重要的问题,是两个方面错误的理解,第一个妥协的理解,觉得我放一个聊天机器人,很快自动就可以理解用户所问的所有问题,实际上这是不正确、不客观。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训练这个聊天机器人,把一些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作为样本数据输入到人工智能里,而且还要分清楚他的意图和他所问的问题的实体。介绍到这个概念之后,我们的业务立刻张大嘴了,说你不是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应该可以自动理解所有的语言,但其实不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培训的过程。在这里面就需要一个技术人员或者人工智能的产品经理能够有效跟业务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仔细分清楚,哪些东西是有效问题,哪些东西是无效的问题。 人工智能的能力在哪里?通过训练30个样本,人工智能可能就理解到300个不同的问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是人工智能最主要要起到的效果,所以它离不开训练。 另外一个大趋势错误的理解是什么?我们在讲聊天机器人,当然之前一些技术公司已经做到这一步,聊天机器人可以自己组装出档案出来提供给提问者。所以我们的一些业务同事认为,我的聊天机器人是不是会自己去互联网上学习,自己找到相应匹配的答案?实际上,坦白来讲,聊天机器人现在这个阶段的智能程度比较有限,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能的理解问题,一方面是智能的组装答案。现在人工智能在智能理解问题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对于智能的组装档案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作为监管机构或者商业机构对于任何给出的答案都要付非常强烈的责任。基本上,人工智能要用一个归类的方案,把很多种甚至无限多种的不同问问题的方法有限归类,再具体到某一个标准型的答案提供给用户。所以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管理好业务对于新的技术的理解,管理好他到新的技术的认知,管理好他对新的技术的期望,从而有效地管理好业务的预期以及管理层的预期,最关键的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不光是沟通的艺术,也是管理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弥合技术和业务之间的缝隙的艺术。 主持人李文红:谢谢各位嘉宾这么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下面是提问环节。 提问:想问孙司长一个问题,因为今天的研讨主题是监管和金融风险,我的问题是金融危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由目前金融模式类生。从1998年到2008年以及2018年,国内国外或多或少经历了金融动荡或者风波。金融科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使目前的金融产品更加复杂,而且会让整个监管的难度加大,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前的形式下,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加快,不知道孙司长对这个观点有什么想法? 孙天琦:技术的发展肯定有它的两面性、双刃剑,您刚才说的那一派的观点看主要看到了它对风险的放大,对监管的冲击等等一些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使监管部门数据更加丰富,对很多金融产品、金融活动的可视化、可跟踪、穿透的可能性更多,使监管能力也能够提高。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而言,关键是监管不能滞后金融创新太多。类似于过去从牛车到汽车,从蒸汽火车到电气火车,再到高铁,高速度带来了不同于牛车的风险,也带来了不同于牛车的收益,飞机上天以后速度更高,风险也有了新的特点,整个的过程中管理规则在变化、进化。 提问:我来自清华大学,提问港交所的许总,您刚才介绍金融知识图谱在金融风险当中的应用,可不可以简单介绍金融知识图谱在金融投资领域,比如客户价值的发现、上市公司的价值等各方面在营销类、市场类的应用? 许慎:港交所本身不是投资机构,但我们最近在看一个领域和投资者有关系。我们作为创新实验室很大的一个职能是要参与到一些创新的社区,包含创业公司。我们见到很多关于投研、投顾把人工智能应用进去的创业公司。首先知识图谱一般在投研领域用的比较多,这里面涉及到股权结构、投资人的背景,特别是大陆的一些公司走的比较靠前,有不同的应用方向。但我大概的一个总结分为两大流派,一大流派是偏重于数据清洗,这一大流派的创业公司一般用知识图谱,很强的能力是他们有一些背景,从万德数据出来的从业人员对于数据梳理很有经验,所以他们能够有效地先用爬虫技术,不光是趴上市公司的公告股权结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把一些工商注册的数据汇总起来,你会发现,他们的知识图谱很有特点,不光有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同时还有非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甚至还可以细分出不同的行业。这样的公司就属于数据清洗的领域和方向。另一个方向技术含量会比较高,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有很多技术公司的背景,甚至有微软研究院的人,大陆类似于人工智能黄埔军校,同时也有Google、Face book的背景,他们出来会更多的应用于智能挖掘的手段,和我们探索的方向很类似,能够把大量的金融咨询,包含上市公告、新闻里面结构化的信息挖出来,同时在搜索的时候,他是把知识图谱应用到搜索当中,比如说我今天搜索一个公司,不光搜索出这个公司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把这个公司相应的股权结构相关人员的信息也搜索出来。我们自身也在做这方面领域的探索。 刚才讲到我们在做人工智能两大方向的应用,第一个是舆情监控,同时现在还有知识图谱。下一步我们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监控舆情时只是直接监控CP的信息,如果和知识图谱结合起来,不光可以监控CP的信息,同时还可以监控CP相关主要持股人的行业信息。这样你会发现,这些信息一出现会有很强的连带效应,而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雪崩效应,一家出问题,会有一些连带的效应。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将来可以探索的方向和潜力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内地有很多很好的创业公司在这个方面都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和使用。 主持人李文红:时间关系,提问到此结束!按照主办方的要求,需要我做一个总结,我谈三点体会,因为我从昨天下午一直到今天基本上参与了一天半的讨论地谈一下在一天半的过程中我的一些体会和新的认识。 第一,我感觉在金融和科技融合的过程中,是把监管者和机构更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既包括金融机构,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科创企业。这两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国家在监管沙盒等监管方面的做法存在一些差异,但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监管沙盒的实质是什么,最重要的共同点是让监管者和金融机构以及科技企业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更深入地探讨,使得监管者更多的了解机构新的业务模式,使机构更多的了解现在的监管框架、监管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机构可以决定是不是要进一步申请金融牌照,监管者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是不是要给这个申请者发放相关的牌照。所以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相互加深理解的国家,监管者了解业务模式,机构了解监管的框架。 所以我们也感谢CF40论坛和北京大学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第二,感觉到技术中立原则对监管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技术,你对相同的业务一定要适用相同的监管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确保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有序惊蜇环境。我这两天最深的体会,我们国内最近谈监管沙盒谈的特别多,基本上每一篇关于金融科技的文章都会呼吁要在中国引入监管沙盒,我也想问各个文章的作者,你所呼吁的监管沙盒大家是英式的还是港式的还是新加坡式的监管沙盒,所以在金融领域要穿透业务实质实施监管。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时,也要透过一个名称看它的业务实质,比如瑞士的理事给我们介绍瑞士的监管沙盒和英国的监管沙盒存在非常本质的区别,瑞士的监管沙盒指的是,如果说一个机构所收到的存款少于100万瑞郎,可以免于监管的要求。而在英国的监管沙盒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大家呼吁要在中国引入监管沙盒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试点也就是一个中国监管沙盒的做法? 刚才那位女士也问到,是不是监管沙盒要在国际上统一?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监管的实践,没有必要在这个领域内大家一定要是同样的概念、同样的做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在讨论他的监管沙盒的时候,他的实质是什么。所以我认为,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实质去理解、把握。 第三,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机器和技术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人的作用永远是超过机器和技术的做法,人怎么理解这些技术?在理解这个技术中,我们有什么样的制度、机制和文化来却把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能防范相关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人的判断,Judgment是非常重要,而好的Judgment需要长期的支持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大家相互的探讨,也需要数据的支持。 这就是我这两天的体会,不能算是总结。谢谢大家,谢谢各位演讲嘉宾! 主持人王海明:感谢各位,明年的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再见!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港交所许慎:新技术发展和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冲突
港交所许慎:新技术发展和传统金融领域没有冲突

  港交所创新实验室联席主管许慎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港交所创新实验室联席主管许慎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许慎指出,对于区块链,我们是很客观、公正地看这样的技术,也希望在实践当中理解它的效能、效应,同时,也是彻底的拥抱它。我们不认为在新的技术发展和传统的金融领域会有很强烈的冲突。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最后请许慎先生分享他在港交所创新实验室的一些实践案例、经验和体会。 许慎: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个峰会。先简单介绍一下创新实验室。前面几位嘉宾讲到,他们部门的名字都和我们有一个比较本质的区别,我们最重要的特点是叫实验室,顾名思义,我们会跟注重实际的实践和实验的层面。所以,我想先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意义探索方法论的角度来介绍一下港交所的思路。 一般一个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创新来讲有两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是宏观的战略,各个部门配合去支持。另一种方式是从业务的前线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根据具体的问题入手来看,能够用什么样的新科技或者新方法和理念,要么提高效率,要么做以前不能做到的东西。港交所的思路基本上是两者皆有。 创新实验室是在这个战略层面上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能够帮助整个港交所从认识技术、理解技术的角度有一个宏观的大的战略,但同时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找到具体的一些应用场景,能够快速有效地把新的一些技术和理念应用起来,能够迅速地得到一些反馈和机制。 今天特别希望跟大家分享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做的一些简单的尝试,也欢迎大家探讨过去遇到的一些障碍或者经验、教训。既然称之为实验室,肯定是有成功,也有失败。 第一个领域是在区块链。港交所关注区块链的时间很长,我加入港交所之前就在关注,最早关注是因为区块链当时的口号太吓人,说要颠覆传统金融,特别是要去中心化,颠覆交易所。当然一路走下来,我们一直在关注、学习,现在我个人的感觉,至少现在知名的加密货币本身的交易所绝大部分还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但我们在关注的过程当中也认识到,区块链本身的确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它也能够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在香港有一个平台,我们在区块链的领域有一个新的合作,特别是针对于南北向资金领域的合作,希望借助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特点解决交易清结算方面的问题,提升它的效率,特别是实现“T+0”的要求。这表明了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态度,对于区块链,我们是很客观、公正地看这样的技术,也希望在实践当中理解它的效能、效应,同时,也是彻底的拥抱它。我们不认为在新的技术发展和传统的金融领域会有很强烈的冲突。 对于区块链本身来讲,看的不仅是区块链,还做了很多的工作,甚至在区块链上的应用,更关注于实现区块链底层的技术,这些底层的技术能够为交易的市场、传统的金融业务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新启发和思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把区块链当成一种现象来研究。 最近,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BCH大战,非常热闹。对于这样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监管是什么样的启迪和启发?相信在座的同事有所关注。 第二个领域是人工智能/AI。对于人工智能来讲,这个词很大,意义也很大,像我前面讲到的,一方面,各个国家不同的金融机构有不同的人工智能战略。我们在理解人工智能的同时选择了几个领域去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践,涉及到比较多的,第一个是自然语言处理。我们在做自然语言处理时有很多方面的应用,一方面作为交易所,我们有大量的文本需要审计,包含上市的文档前后的一致性以及这些文档、公告对于实际市场当中发生的事件是否能够有相互的匹配和对应。在这里面,如果花人工一个个看,效率相对比较低。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的处理在这里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把非结构化的文本变成结构化的,能够把里面的实际财务数字从长篇大论当中有效提取出来,同时还可以做到前后的比对。对这样的文档的梳理有一些很细节的挑战,特别是包含表格的一些梳理,因为表格的行和行、列和列之间都有它的逻辑关系。同时还涉及到有边界表格、无边界表格、跨页表格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处理。 另外,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小的尝试,舆情监控。舆情监控对于我们来讲,是对上市公司、合伙人舆情的监控,但我们在实践当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之前有一些讨论,市面上有很多的公司都在做类似的舆情监控,别人做的舆情监控我们是否可以直接拿来主义为监控所用?大家在探索的时候会发现,人工智能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处于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的阶段,依靠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培训。 但是在监管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和一般的证券行业不太一样的定义。因为证券投资做舆情监控时会关注流动性比较高,或者有选择性自己比较擅长板块的企业有目的的去监控,这个时候监控的重点和处理的问题就不太一样了。但对于交易所来讲,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需要一视同仁,我们对于所有的CP都需要一视同仁,这里面包含一些大公司,同时也包含一些流动性很低的小公司。大公司的监控往往不是大问题,往往是小公司或者中小公司的监控,是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些公司可能平时出现的新闻很少,而他们的新闻又很难上一些主流的媒体,而是上一些非主流但是专业性很高的媒体,如果用传统的人工监控,这样的工作是很难办成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方法去监控。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为什么要考虑监管科技?我们在采用监管科技时的评判思路是什么?一般的科技有两个大方向,要么提升效率,要么做到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对于舆情监控的领域,特别是监管,人工智能带来最大的革命性的改变很可能是完成了人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几千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不同的信息时,如何监管、监控?人工智能的标准基本上可以做到同时监控上百家舆情的信息,24×7不间断的监控。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监控的准确度和覆盖率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手段不断地提高。 第三个领域,最近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测试效果,就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技术,叫知识图谱。简单来讲,知识图谱就是把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属性放在非传统的图数据库当中进行数据的表示,同时也进行可视化的展示。但最重要的,知识图谱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计算方法,去发现实体和实体之间关联、关系所具备的一些可能的风险特征,而这些风险特征可能是靠传统的技术很难有效发现和计算出来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知识图谱开始的时间很短,基本上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在这个知识图谱里,基本上有两万多个节点,三十多万个关系,三百多万条属性。一方面是可视化,可以看到很强的关联关系。另外是风险模型,比如我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东,同时又是另外一个公司的股东,我把上市公司的股票抵押给另一个公司,这是很有意思的三角关系。之前我们想到的数字,两万个节点,三十多万条关系,三百多万个属性,在这当中,如何找出三个点的关系出来?有多少种排列组合?这可能是天文数字。 我们再进一步说。因为我持股的时候可以通过代理持股,可以由一级代理,可以有二级代理。如果靠传统的手段,把这样的关系发现出来是非常难的,你的计算资源非常庞大,而且可能永远算不完,这就需要引入知识图谱上新的计算方法:图计算。在这个图计算的应用当中,我们已经至少可以把三个点的关系有效发觉出来,速度非常快。而且也帮助风控部门有效监管到可能市场中潜在的风险,之前已经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可能,结果我们直接打电话给我们的上市公司,减少了风险的有效抵押。 第四个领域,聊天机器人。希望通过聊天机器人能够提供24×7投资者的教育。 第五个领域,数据。对于监管来讲,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我们也关注到,数据真正有效为监控部门所用,对于数据多样性的要求非常高。而现在的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数据孤岛,怎么样做到有效风控,既能够起到有效数据的关联,同时又能够保护好数据的隐私,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话题,也需要很大层面的行业合作。 我对于我们的大会将来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期望,我们不仅在讨论实际的技术和场景,是不是也能够增强一些行业互动的效果,是不是有可能建一些产业针对于具体领域的联盟,大家能够共同交流这些技术,甚至交流某些领域的数据,可以更有效实现一些监管职能。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外汇局孙天琦:Fintech监管急需加强国际监管政策协调
外汇局孙天琦:Fintech监管急需加强国际监管政策协调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孙天琦指出,从实际工作来看,Fintech的发展能够冲破市场壁垒,能够更加迅速地跨境提供金融服务,行为监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的监管政策的协调。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接下来请外汇局孙司长。 孙天琦:和大家交流几点: 第一,传统金融安全网面对Fintech的发展需要升级和扩展。传统金融安全网有三支柱:微观审慎监管、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我认为,从Fintech的发展和美国次贷危机金融业的发展和一些教训来看,金融安全网应该扩展到四支柱,除去刚才讲大的三支柱,应该加上行为监管。Fintech发展过程中,微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怎么建立?行为监管的框架怎么建立?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怎么面对Fintech的快速发展?比如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重要性机构的Fintech企业有没有必要覆盖、如何监管等等。 第二,传统金融安全网有三支柱,现在要扩展第四支柱——行为监管。传统的监管者更喜欢微观审慎监管,一般比较容易忽视行为监管。这也是导致次贷危机重要的诱因之一,所以在危机之后,美国成立了消保局,英国成立了FSA。 从国内来看,更需要强调日常的行为监管。国内监管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看:“在促发展、准入管理上都很积极,有人管、甚至抢着管;出问题后的后事料理有人不想管,不乐意管,但是也得管;问题在日常行为监管都想避而远之,一推了事,监管远远不够”。这也是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监管方都想把麻烦的日常监管推给别人,层层的推,推不出去了,就推给地方。很多地方政府也没有专业的金融监管力量的积累,有的试图推回给中央,更多的只能是层层往下推:省一级推给省会和地市,省会和地市又推给县区,重大群体性事件出来后才会重视,表现为事后、被动的运动式整顿,周而复始,教训深刻。标志之一:各个监管部门都不想沾投诉工作的忽视,麻烦。 相互推来推去,反映出功能监管在国内要真正落地还是非常艰难的。 第三,从实际工作来看,Fintech的发展能够冲破市场壁垒,能够更加迅速地跨境提供金融服务,行为监管迫切需要加强国际的监管政策的协调。举例,比如企业从澳大利亚监管部门拿到了金融牌照,他在澳大利亚违规,澳大利亚的监管部门是可以处罚他的。但如果这个企业搞了一个网站,通过网站给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违规了,谁来管?对澳大利亚监管部门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个违规不发生在澳大利亚境内,对咱们监管部门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找人都找不到,只能看到这个网站,在中国他线下没有商业存在。迫切需要国际上的金融监管合作。最近澳大利亚监管部门也找我们,澳大利亚的一些企业或者咱们的企业在澳大利亚注册以后,也找澳大利亚的监管部门说,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这样那样的批准,现在到澳大利亚拿到钱想干这个那个的,他们不清楚,也想找我们。也问我们哪些业务、哪些产品在中国是非法、禁止的,他们也可以给他们的持牌机构一个警示。 先跟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央行王信:加强与Fintech企业有效沟通 共同开展研发
央行王信:加强与Fintech企业有效沟通 共同开展研发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王信表示,未来,应该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储备,加强和金融科技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等)有效地对话和沟通,尽可能地按照互利共赢、竞争选优的原则组织相关的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文红:进入第二个专题研讨,主题是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的防范。我们都知道,现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程度在不断地加深,金融科技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既有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和监管的挑战。一方面,金融科技的使用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但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也可能会增加机构的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操作风险以及其他的风险。在宏观层面,有可能会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复杂程度、关联程度和顺周期性。所以,对单体的机构来说,应该及时识别金融科技的使用可能会带来的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对监管当局来说,应该密切跟踪研究金融科技的使用会对金融的业务模式和金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也要及时不断地改进我们的监管框架。同时监管机构自身也要加强对新兴技术的使用,不断地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所以,这个是我们讨论部分的主题。 今天很荣幸请到五位研讨嘉宾。 第一位来自于英格兰银行的Cordelia Kafetz,他是英格兰银行金融科技中心的负责人,金融科技中心主要是负责分析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金融科技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能够确保维护金融的稳定,如何缓解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何鼓励银行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之前他在英格兰银行的未来货币部门工作,负责分析虚拟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以及未来货币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位研讨嘉宾是Katherine Browne,来自于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目前是金融行为监管局的领先战略企业参与和创新咨询部门的负责人。之前他在FSA工作过,曾经领导过一个保险监管团队。在加入英国金融服务之前也是一位金融从业人员。 第三位研讨嘉宾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王信局长加入货币金银局之前是南昌银行中心支行的行长,再之前担任过人民银行驻法兰克代表处的代表,总行研究局担任过副局长,研究所副所长等等。王信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之前曾经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经济学硕士和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学士。 第四位研讨嘉宾是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先生,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助理,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以及外汇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司长。 第五位研讨嘉宾是许慎先生,许慎先生是在2016年加入了香港交易所,担任港交所创新实验室的联合主管。之前他曾经在美国微软公司任职长达10年的时间,在2014年百度任职负责金融平台的设计以及研发,也曾担任过浅海联合交易中心金融科技部的主管。 王信: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今天下午的会议,谈到金融科技,谈到对货币的影响,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央行数字货币,但是我今天重点想讲的是在传统实物现金领域上,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可能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当然,这些应用前景只是我个人初步的设想,还需要进一步和专家们一起探讨。可能有几个领域是有可能进一步探讨实行的。 第一,在现金的统计和相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现金服务领域的非现场监管数据的报送。刚才英格兰银行同事谈到他们利用金融科技,更加便捷地使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报送数据,我觉得非常有参考的价值。虽然大家感觉到现金在日常使用中越来越少,但是它的总量还是高达7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还在净增长,尽管波动非常大。相当于全世界现金1/5,如果对全世界现金相关统计没有很好的把握,将很不利于相关的监管和服务。现在在现金的统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我们对流通中的现金的结构还没有准确的把握,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要求金融机构报送现金的相关统计以及相关商业银行、非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怎么用金融科技(比如API)等先进的技术使得商业银行相关的金融机构更加边界的报送数据,从而减少他们相关的监管负担,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所以对于数据的安全、网络的攻击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建设现金业务监管的云平台,建设相关的数据库,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监管贯穿于整个的监管流程。 第二,内部的管理,比如在发行库的管理,因为我们要储存大量的发行基金,在全国有大量的现金发行库,我们的库里有很多的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现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考虑使用生物识别等技术,可能会使我们在发行库管理、人力管理方面走出一个新的路子。而且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是在内部使用,所以这个数据的安全性相对于开放的网络空间的数据保护要简易的多。 第三,大额现金管理。如果大家到国外去会发现,国外对大额现金的管理非常严,但是在中国大额现金是非常普遍使用的,比如很多企业还是用现金来发工资,很多的小微企业还是大量用现金进行交易。大量使用现金的结果可能就会造成逃偷税和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我觉得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加强大额现金的管理,比如在比较合理的限额之上,大额现金的使用、银行的存取以及特殊行业大额现金的使用,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分析,从中可能会发现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这些方面,我想金融科技或者监管科技同样也有用武之地。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要求银行和现金处理的单位,比如企业等,记录现金的冠字号码,相当于人的身份证一样。通过记录现钞的冠字号码,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的分析,解析这个交易的行为。就有利于我们更加便利的发现大额现金的流通使用规律,抑制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可能会涉及到很多用现者的信息,所以对使用现金的人的隐私的保护等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未来在监管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更好的利用金融科技或者监管科技推动相关的监管工作,现在对于我们的挑战是,我们应该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储备,加强和金融科技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等)有效地对话和沟通,尽可能地按照互利共赢、竞争选优的原则组织相关的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对技术、设备、供应商等加强风险的管控。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圆桌讨论: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诸位嘉宾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专题会议上进行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张总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怎么样通过细分市场找到他的经营重点,也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我一直在很多的场合说,中国的金融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唯独有两样是世界领先的,第一是绿色金融,第二是我们这两天一直在讨论的金融科技。我对这两点坚信不疑。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会议开始动摇了我的信心,我发现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金融科技发展上努力地下工夫,都花了很大的力量来发展金融科技。虽然刚才世行的专家说,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是领军人物,但我们这种领军的地位会不会被很快的超越?我现在有这样的担心。特别是最近时期以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频发,造成的后果就是我们的监管在加严,甚至有的人一说起P2P,就认为这个行业都是骗子。在这样大的氛围之下,我的问题是,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什么是最有效率、最恰当的金融科技的监管模式?不一定回答的非常全面,希望五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 张旭阳: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去几年在大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中国的科技是不是还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我觉得这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抱有希望的,首先金融科技作为依赖的基础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不管是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其他的基础发展,不仅有商业模式应用,其实也有基础技术的拓展,包括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以及加密算法等等。如何平衡监管效率和监管发展?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用户保护。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中,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怎么做,也是下一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欧盟最近推出GDPR,中国未来和数据方面怎么平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 第二,对金融过程中持牌的考虑。做金融业务就要持牌,持牌的目的在于使得有能力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成为这个市场的行家。但我觉得持牌应该有考虑,不同的金融科技类别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我们对小额贷款公司,因为它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用股东的借款、股东的资本金以及机构组织者的钱进行放贷,对于有限持牌机构的监管方式方法应该有别于全牌的金融机构。有些金融业态面向公众,不管是销售还是银行业务,需要强监管,有资本冲突的考虑,也有可能人员条件素质的考虑。我希望对不同的金融业态考虑经营外部性有不同的金融监管安排。包括我们有金融科技方面的创新,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监管的态势。 第三,监管科技的发展。随着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所依赖的底层数据、底层商业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监管也需要有一些跟进,一方面应该掌握更好的数据,从更广的数据监管金融业态的业务,另外也有所创新。比如以前讲KYC,对投资者的风险评估一般要求线下进行风险评估,但随着投资者越来越线上化,有更多的纬度衡量一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包括生物识别技术的更好的发展,有的时候我们觉得,风险评估完全可以在线上进行。所以我觉得,怎么通过监管科技的发展,适应或者跟上金融科技、普惠金融发展的脚步,也是在监管创新很重要的着眼点。 范文仲:这个问题很深刻,我想很多人觉得中国怎么一下子就走在了金融创新的最前沿,可能心里有点打鼓,咱们能不能持续下去?我个人的观点,中国在金融创新上,并不总是抄袭者,如果你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纬度看中国的金融发展史,中国经常在金融创新上走在全球的前列,尤其在支付方面。其实金融科技是一个新词,但是金融科技自古有之,比如说冶金术,有了冶金术最早发明了中国的铜币、金属币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造纸术发明的地方,所以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官方汇兑票据叫飞钱,在唐朝的西安有一个机构叫进奏院,不但承担迎来送往的职能,还有金融职能,就是这样一个官方的汇兑。中国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所以我们在储值上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中国文化中有金融创新的基因并不为奇。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这样的创新能不能持续,我个人觉得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实我们的机会非常大,一方面我们有历史,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这一轮科技创新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发生了改变,农业革命可能是土地,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作为争夺对象,这一轮是数据,数据已经成为全球最核心的经济资源。而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其实是最大的数据来源。就像沙特一样,类似于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在不断的应用场景发展算力、算法的演进,相当于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炼油能力。所以中国向这方面创新往前走的机会很大。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风险,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吃过的亏特别多,我们虽然在科技创新上走到了前面,但是由于只是技术上单兵突进,尽管我们的印刷术很好,但没有一个金融管理制度货币管理制度,由于当初被朝廷利用筹措军队,导致发行准备金的制度完全崩溃,成为了一次金融危机。所以几个朝代轮回,中国的纸币反而落后了西方六百年。在金融创新上不是技术单兵突进,我们现在也不要过度追求技术人员占企业的比例,这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在金融的创新上有四个要素,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是前行的引导力,还有引论、数理、概率论、统计学都非常重要,在组织方面有制度契约,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契约制度保证平等交易的进行,西方的金融交易走在了前面。另外还有金融组织,像商会,包括商业模式等。理论、技术、制度、组织的均衡推进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金融创新稳健的走在前面。 中国现在有非常大的机遇,历史上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我们吃过非常大的教训,在未来一定要吸取教训,这样中国的金融创新之路才能够平衡发展。 黄浩: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一两年参加了国际的一些同行交流,比如说“310”国际同行给了很多的肯定,我们的金融科技是不是真的在世界前列?作为从业者,没有太考虑过这个事,未来能不能保持?也没有考虑。对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来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从宏大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很具体的问题出发解决一些痛点,比如说这个远程交易过不去,所以有了支付宝。比如说老百姓的钱放在里面没有办法获得收益,所以有了余额宝。比如几百万的小商家得不到信贷支持,我们到处找银行想合作看能不能提供贷款,发现银行原来的模式不能提供贷款,所以逼着我们搞出来阿里小贷提供贷款。快捷支付也是这样的,快捷支付的出现也是阿里巴巴最早做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支付成功率很低,基于银行的网关100笔交易只有50笔可以成功,另外50笔是失败的,跳转不过去,我们想能不能有一个电话号码就让他支付成功?于是搞出了一个快捷支付。当然,不管是蚂蚁金服,中国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和银行在这方面,几年的探索,不经意间就出来了很多的服务,似乎走在了前列。 硬币的另一面,在这几年的创新之中,我相信我们的监管部门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要通过我的监管让中国的金融科技走在世界的最前面,其实也不是。我们这几年和金融监管沟通过程中,我自己感觉,很多监管的专家和官员是非常专业和包容的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好产品?这个产品对老百姓好不好,风险是否可控。这种非常务实、有弹性和专业的监管态度帮助中国过去这几年的创新出来了。 我自己从创业者的角度,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创新者,我们都没有考虑过怎么样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不经意间取得了一些成绩。所以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如果这个机制可以持续下去,尊重市场,尊重市场上创业者的智慧和勤奋,同时给他们最后的包容,控制住底线的风险,我觉得是大有可为的。 主持人张承惠:黄行长讲的非常好,给我一个启发,刻意做的事情往往不一定成功,但是你不刻意追求那个目标,最后可能恰恰达到了这样的结果。 张适时:关于创新和分享,分享一些我们自己的观点。在我们思考做某一个业务之前,我们觉得什么事情是可创新的?在我们看来应该思考这个业务与社会是不是共赢,也就是是不是有正外部性。因为我们知道,金融业务想赚钱,某种程度上是有收益的,这个业务是不是有正外部性决定能不能长。 前几年在整个金融创新领域有两个被停止了,一个是最早的校园贷,校园贷本身是有盈利性的业务,但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后来被叫停。还有一个是去年57号文被叫停的现金贷,本质上来讲是纯金融科技、零技术干预的信贷产品,但由于它的利率过高带来的社会问题远远大于在这个过程里所创造的企业内部的效益,于是在去年57号文下来之后被叫停。但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领域,从支付到保险以及到小微企业贷款创新的过程中,他慢慢被认可、被坚持下来,所以在我们看来,思考一个事情是不是适合创新或者适合突破的过程中,在这个纬度上,与社会是否共赢,是否有正外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关于监管,P2P行业监管目前肯定还是处在一个很敏感的时间点,但是,我们在反思,在过去这些年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上有更明确的监管,一定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我们看到,在整个P2P行业发展之初是在2013年之后经历了几年快速发展,但我们看到,2015年年底开始,让更少从业者无序进入的过程中,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的时间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进化。我们也相信,伴随着进一步明朗的过程中,让行业再一次淘汰的过程中,也会预示着未来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觉得,以更明确的监管如果能更有效的尽早落地,对这个行业是更有帮助的。 主持人张承惠:我刚才介绍的时候忘记说,张适时张总的公司在P2P行业里是典型的头部企业,排在第四到第五位之间。从优秀的企业角度来说,他们是欢迎监管的,并不是惧怕监管。 时间关系,我的问题已经占用了很长的时间,下面有请台下的各位嘉宾提问。 提问:非常感谢各位的介绍,我的问题很简单,你必须要找出一个事情是影响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假如说明天圣诞节,中国的监管部门可以帮你解决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张适时:目前整个监管P2P的时间表在今年年底会完成整个的自查整改,我们觉得,行业肯定会有风险,而且在今年年底之前因此会完成整个行业的自查整改。一个很重要的点,当监管了解情况之后,还是蛮希望能够对于好企业和差企业能够政策并重。因为现在引导企业的有序推出肯定是监管的重点,在同样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同时通过了解并且发现这些好企业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好企业的有序发展,在我们看来这两者并重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黄浩:前两天中国的国家领导提到这个问题,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什么会走在世界的前列?一样的,我们对一些事情看的还不是那么清楚的时候,会比较包容。但是,反过来就会带来一些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包容,也是过去一段时间有些暴雷风险出来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市场总是逐利的,逐利的市场中,一些好的创意、好的企业家会生产出好的产品,一些疯狂的人或者一些不把用户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的人,他们可能生产出错误甚至是害人的产品。 所以,这里我要给监管一个建议,我觉得是不左也不是右,我们不是对所有的互联网Fintech采取绝对的包容或者绝对的管制,而是基于对业务深度的把握进行更细的专业化的管理。实际上在这个行业中,过去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大环境下,这个行业里每一个从业者都是有压力的。五年前讲互联网金融每个人都很光荣,所以北京市有一栋大楼叫互联网金融大厦,但是今天互联网金融大厦里面的公司大部分都搬走了,他们更愿意搬到国际金融中心这样的大楼。今天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实际上大家干的还是互联网金融的事情,但每个人都说自己做的是Fintech,这就是金融科技。五年前同样的话题,标题是互联网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我的感受是很奇妙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应该有一个既严谨又专业又宽松的氛围,让每一个好的Fintech有信心有序前行,也让那些胡作非为的人不敢在这个行业里继续胡作非为。 主持人张承惠:谢谢黄行长。我的第一个理解是海明同志下一次应该改成互联网金融论坛,不要再隐讳地说金融科技,这是对CF40的提议。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黄行长和度小满的张总。今天早上有不少的同事以及人民银行领导对金融科技做一些评论的时候都提到了大的金融科技企业以及大的科技企业有可能会发生一种现象——赢者通吃,您这两家背后的生态企业非常大,可以说是行业中的赢者了。你们两位怎么看赢者通吃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你们两位是不是认为各自都是赢者?能够把大海中的小鱼都吃掉,最后两个大鲨鱼可能还会再进行火拼。 主持人张承惠:这是很好的问题,你提出了我的问题。 张旭阳:因为我和黄行长都是从金融机构转身到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企业的,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金融科技或者金融当中不存在赢者通吃的现象,因为我们做金融业务都有一个能力边界和杠杆率的边界。可以看到,工商银行是所谓的宇宙第一大行,但他的资产规模23万亿、25万亿,占整个银行资产规模1/10左右。如果另外一个行业,比如说娱乐、视频、外卖可能会存在赢者通吃的情况,但金融确实有杠杆和能力边界。大企业有适度范围。 金融永远是最强的第二场景,服务于不同的第一场景。任何细分领域,你只要有足够强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有和客户更好的适配能力,都会活的很好。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企业,服务于金融业务,也会存在一样的现象,我总是有一个能力服务的边界范围,我总是有一个我所覆盖不到的细分市场。因此我觉得在整个金融生态领域当中,有一个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参与者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的现象。 但确实背后有一个数据的问题,因为整个金融科技以数据获取、认知、储存、加工的能力,对数据的处理和延展能力,包括数据的获得和处理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偏好或者不同的能力范围。因此,在数据的层次防止垄断的产生,在数据的层次做好隐私保护,在数据的层次防止可能的数据断崖,这是需要监管考虑的事情。这个生态完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黄浩:我们觉得很费解,在互联网公司还在苦苦为生存努力,甚至还在亏损的时候,大家担心我们赢者通吃。这个担心由何而来?分享几个数字,余额宝刚刚出现是2013年,大家担心余额宝颠覆整个中国银行的存款业务,五年之后,余额宝只有那么一点点规模,甚至整个中国的基金把所有的货币基金加在一块儿只有那么一点点的规模,这五年整个中国的资管行业发展到七八十万亿甚至一百万亿,在这十年,银行理财从零干到三十万亿,余额宝只有那么一点点。刚才我们讲了网商银行做了1200万的小微企业,好像还不错,还有其他的一些同业,人人贷也做了一些,我们加在一起的信贷余额,所有的Fintech公司信贷余额总量应该达不到信贷总量的1%,所有行业的负债业务加在一起的总量我相信也达不到整个中国的金融行业的负债总量的2%、3%,应该是达不到的。在他们自己的业务快速增长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业、基金业、证券业、保险业在过去五年里也保持着飞速的增长和创新。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这背后我们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深入。 今天,蚂蚁金服的每一个金融业务都不是自己的业务,余额宝背后是包括天弘基金在内的超过十家的基金公司提供资管服务,为老百姓一万多亿的资金提供资产管理的服务。花呗、借呗以及小额企业的网商贷背后也是数十家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联合的风控和信贷服务。在这个合作中间,不仅每一个金融机构都得到了自己的客户、收入和利润,同时也在增强自己的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 所以在我看来,如何说这是竞合的格局,今天越来越多的走向了合。竞有没有?当然有,没有这一点竞,我们的合也不会更加健康。放眼未来5-10年,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之间深度融合的格局这个大势不可阻挡。未来再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你会发现,金融机构的负债表随着这种合作会越来越大而健康、而结实。像我们这样的蚂蚁金服的资产负债表是非常非常小的,今天网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贷款只有400多亿,当我说的时候所有人都笑,但我觉得比400多亿很光荣的是我身后已经有数十家强大的银行和我一起合作,共同用联合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服务了1200家小微企业,这些业务最后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在他的贷款里、投资里,每一家企业各得其所。我认为这是中国Fintech的未来,不存在赢者通吃,是大家共赢。 主持人张承惠:他们都不承认自己是大鲨鱼,甚至也不承认自己是小鲨鱼。现在业界有一个词用的比较多,叫聚合,他们可能更愿意认为自己是一个聚合平台、聚合体,黄行长是否同意我的说法,他们可能会更多的用科技力量把来自不同金融机构、不同市场主体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小额企业、普惠金融服务。当然,有一点还是要说明,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五年前,金融业界的相当高层的人士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他们用很轻蔑的口吻说,那是远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明对金融风险不构成压力,现在没有人这样说了,现在说的更多的是金融科技公司怎么样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传统的业务模式产生某种冲击,甚至是可能会带来颠覆式的影响。所以,我想提问者有提问者的角度,回答者有回答者的立场,但是他们都有道理。 提问:提一个问题给范董事长,角色转换感受如何?感觉听您介绍北京金控也要做普惠金融,我在想,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需要技术、人才、创新,您看您左手边的三位跟您都不一样,人家是市场化的公司,您这样一个国有体制下的公司,说做普惠金融是喊喊口号完成政治任务还是真的要做?如果真做怎么做? 范文仲: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我们做普惠金融更多的是想做一些金融的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就像我介绍到的,现在金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数据已经成为核心的经济资源。就像我们现在炼发电或者石油一些核心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些公益性的企业未来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些企业不光是以市值、赚钱为目的,更多的来提供资源分配的效率为目的。作为这样一个转型,从监管到一个企业有两方面的感触。 一是我觉得我们有优势,我们可能能更加平衡的看待这样一个创新。很多人更多的感受到前台的变化,支付日益的快捷,现在金融的借贷覆盖面在迅速上升,但其实所有金融的进步背后都需要大量的风险管理制度的支撑。其实在千百年来,人类的风险契约制度、货币理论、货币发行管理规定是日益复杂,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前面的变化,后面体系的变化也需要进行。所以我们也觉得,金融光靠创新是一个方面,风险、制度也要跟上,包括监管科技的创新。现在金融机构是大数据机构,未来的监管机构又何尝不是?未来的监管机构也会变成大数据的一些平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未来都面临同样的挑战,都将会面临这样信息革命的冲击,都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 二是企业的定位。我们经常会觉得企业是服务于股东的定位。但其实金融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私利的市场化的平衡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边界,就是帕累托的最优边界,支付纬度是通过商品交换促进了大家微观效用的提升;他在借贷跨时间的纬度是通过把资源从生产效益低的个体转移到生产效益高的个体。在这个领域中,资产规模多大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到底是多少万亿或者我的市值是多大都没有意义。因为金融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今天大家说资产一万亿,明天说值一块钱,像雷曼一样一块钱不值,这都是非常快速的。金融的企业真正要做到的是改变我们商业的模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就像当年交易所出来、有限责任公司出来,是航海大发现,意义是一样的。我们更多要解决的像黄行长那样,不是为一个大的机构体系,而是为老百姓,比如说在山区,他能不能买到国外的商品,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风险很高能不能融到资,一个外国人在中国能不能像国人一样消费,这些才是金融企业需要做到的。 所以不管是民营还是国企,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是服务百姓生活,因为只有服务百姓生活才有客户,提高客户的体验,这样你才会有竞争力。其次我们服务城市发展,有城市发展才有场景,才有数据来源。然后是服务国家战略,因为服务国家你才知道方向,才有机遇。当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一样的,在未来都是要科技驱动、面向未来,我们要打造一个智慧的金融体系。我想这是今天在座所有机构的共同想法,北京金控也是一个创业企业,所以面临着未来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张承惠:以我对他的了解,我相信在座的任何问题都问不倒他。按照议程,是我做一两分钟的总结,但是我觉得今天的讨论有点“冷落”Erik H.B. Feyen先生,所以把这个时间交给他,请他讲一讲对我们这个讨论的体会。 Erik H.B. Feyen: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刚才讲到了非常重要的和监管、风险机遇之间的关系,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竞争。从国际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原则是新的公司做新的业务时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比如说数据的风险、安全性的风险、网络的风险,这些需要我们关注。作为监管者,必须要能够把这些风险和创新进行很好的平衡。 我们必须要确保这些产品、创新、新的公司能够准入到这个市场,但进入了这个市场之后,他们必须按照规则来办事。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巴塞尔、FSB等所有的机构都在问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在想,如何能够平衡风险和创新,这是很难做的,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支付是影响面最广的一种科技金融,如何进行监管取决于国家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情况,然后进行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减少风险。我们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科技征信以及按照比例来监管,这些都是我们在监管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原则性的问题。 同时,监管者自己也用了大数据以及监管科技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过渡。我们看到,全世界有很多的政府都有经验。 希望我总结的还不错。 主持人张承惠:总结的非常好。最后感谢台上的五位嘉宾,也感谢下面各位嘉宾的认真聆听以及积极的参与,这个时段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友信金服张适时:如何用金融科技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友信金服张适时:如何用金融科技解决小企业融资难

  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适时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适时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张适时表示,小微企业主很物质的讲,包括一些不良嗜好是风险,传统的过程只能通过走访邻里、打电话、面对面聊的去感受,后来发现,在整个数据科技的过程中,由于今时今日大量人在互联网上留下大量的数据,这个就可以得到解决,核心的风险点得到了解决,信用的风险更多还是这个人本质上偿还的能力。 于是乎,在整个领域探索过程中,我们觉得这是风险可控、背后有隐性属性的业务,于是我们在过去几年或者过去八年的时间里在这个领域长期坚持下来。在我们公司有上千万的小微企业主的申请,最终对近百万的小微企业主提供600亿的贷款,这个数字对很大的机构来讲不是很大,但我们觉得还是蛮庆幸的,因为觉得通过自己的创意深入到这个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自己实实在在为中国小微企业主贡献一份力量。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他的发言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点是他再一次强调,度小满金融公司是一个科技公司,没有强调它的金融色彩,强调的是科技色彩。第二点,他描绘了一个前景,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未来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金融科技公司。我相信,这个远景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实现,是不太远的远景。再一次感谢。 下面有请最年轻的张总发言。 张适时:刚才都是来自于大机构的,大家用很大的资源看待整个的金融科技。我想跟大家从创业者从零到一的实践的过程看,怎么发掘这些小企业难的问题,以及我们所做的尝试以及解决方案。 在整个央行定义小微企业的过程中,会认为500万以内是普惠金融领域。在我们看来,在过往的时间里,500万仅仅是一个区间,我们会把500万往下拆成三段是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当然在过往的过程中也做过相应的尝试。第一段是从500万到100万的区间,小微企业三年之后存活率是10%。本质上不是通过1%、2%的风险或者定价差异能够解决的,一定是解决了某些点的外增性或者某些点的额外风控才能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100万到500万的区间过程中,基本上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办法很有限。我们认为有两种解决方案,市场上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过房地产、房屋抵押的征信。第二种是保理机构做的供应链的贷款。第三是大家尝试过最后没有正向结论的(联报)机制。在100万到500万区间,我们认为金融科技或者数据化,起码我们能解决的是有限的。 之后我们往下探,探到20万-100万的区间,在国际上更多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过程中用的是信贷人的机制。在2011年时,人人贷还没有那么数据化、科技化的过程中,一个很简单的案例,当时有一笔贷款,这个人在北京的良乡租了一片地,他把这片地划分成很多的小格子租给在当地捡垃圾的人,他的收入非常稳定。白天捡垃圾,晚上回来就住在这里面。每天的收入是什么?是这些人按时交租金。贷款的过程中怎么做?当时是我自己开车去到良乡,跟他聊,聊完之后看收入证明,看之后知道是可靠的,真实性很高,当时拿了几个麻袋的收据、发票,我看到了一笔一笔的七毛、两块钱的收据发票,确认是真实的,此外还去周围问了他的邻里对他的评价,很正面,还看到他家里的小孩,小孩在上学,看到家里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于是当时这笔贷款给了50万,一年期,定价可能没有很低,最后他很好的还上了。在这样一个贷款的过程中,如果用数据化看,他的征信报告上房贷有一次逾期,相信在座的很多金融机构有一次逾期就不会贷,但当时贷下来了。当时他的需求是什么?他想把这些垃圾做一个加工厂,把价值能够提高。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1-2012年尝试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是成功的,但这个问题我们后来发现无法通过数据化解决,这件事情的成功依赖于本身的专业度,并不依赖于数据度,于是在2013年我们放弃了这个客户群体。 再往下探,探到1-20万的领域,发现这个领域里有另外的价值,为什么?发现在这个领域里,虽然小微企业的存活率是有挑战的,但他做的事情可能是更小以服务业为主的领域。同时,当一个人借500万、1000万还不起这个人就完了,但如果这个人借10万、15万或者8万的金额,当他逾期了之后,贷款时间是2-3年,平均每个月还2000-3000,他逾期了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或者家庭的工作弥补把这些钱还上。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本质上征信是什么?是这个人背后长远的一些工作能力作为这件事情的征信,而不是企业本身。我们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是有点的,于是往下扎,在扎的过程中认为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可以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很重要的是普惠,这些人借这么多钱是普惠吗?后来发现其实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在做大买卖的过程中,做几千万买卖的过程中,本质上是资本驱动的,他每差一个点的资金成本对这个买卖的差异很大的,但一个做小本经营的过程中,本质上更多的是个人劳动力驱动的业务,不会把自己的劳动力算在重要的生产要素里,本质上这是核心生产要素。我们发现这个核心生产要素是核心资本不核心的过程中,这个人承担了较高的利率,比如说20%多的利率中,实际上对他的影响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这是第一点,我们认为他是普惠,我们认为拿到这笔钱到底把他害了还是让他有更好的发展?本质上对他还是有帮助的。 第二是风险可控的问题,为什么这帮人的需求在历史上没有很好的被解决?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这些人有一个隐性的风险。小微企业主很物质的讲,包括一些不良嗜好是风险,传统的过程只能通过走访邻里、打电话、面对面聊的去感受,后来发现,在整个数据科技的过程中,由于今时今日大量人在互联网上留下大量的数据,这个就可以得到解决,核心的风险点得到了解决,信用的风险更多还是这个人本质上偿还的能力。于是乎,在整个领域探索过程中,我们觉得这是风险可控、背后有隐性属性的业务,于是我们在过去几年或者过去八年的时间里在这个领域长期坚持下来。在我们公司有上千万的小微企业主的申请,最终对近百万的小微企业主提供600亿的贷款,这个数字对很大的机构来讲不是很大,但我们觉得还是蛮庆幸的,因为觉得通过自己的创意深入到这个过程中,还是感觉到自己实实在在为中国小微企业主贡献一份力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度小满金融张旭阳:金融科技从四方面助力普惠金融
度小满金融张旭阳:金融科技从四方面助力普惠金融

  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张旭阳表示,金融科技在连接、认知、安全、提升效率等四个方面帮助普惠金融提高效率。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谢谢黄行长,黄行长以网商银行说明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机制的重要性。我觉得网商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整合不同金融机构和不同大数据公司的平台,所以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有请张总作发言。我先提一个问题,你们原来叫百度金融,为什么改成度小满金融? 张旭阳:度小满金融是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我们也和蚂蚁金服一样,今年完成了百度金融从百度的分拆,还是集成了百度在技术上的优势,也是希望更加信息态的做业务。度是源于百度的度,小满是一个节气,因为正好赶上小满节气,同时小满也代表了很多美好的意义,中国有一句话,“人生最好是小满,花未全开月半圆”。不断在金融科技之路上探索,与我们的合作伙伴达到共赢的目的。度小满作为金融科技公司希望与金融机构达成一个很好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金融科技普惠的发展。 今天的主题是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不能急,很多事情需要水到渠成。普惠金融发展不仅依赖于金融科技对它的支撑,也依赖于科技对整个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改变。如果没有科技的助推,本身很多的商业模式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无从发力。举例,普惠金融以前对商业银行来讲是很难做的板块,但随着我们个人金融行为越来越数字化的存在,每个人的消费在线上展现的时候,数据不断的积累从而达到我们在不同的纬度上分析人的信用等级、信用状况。现在可以看到,消费金融、个人零售金融完全在线上展开,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普惠金融也是一样,随着下一步中小企业经济活动更多现场化、数字化的存在,一样会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也会助推金融科技,数据不断的增强,帮助我们发现更好的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而言,在四个方面帮助我们提升效率。 一、连接。线上实际上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认知。特别是人工智能对金融科技不断助力,不管是画像还是了解一个人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程度,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通过设备、机器认知的风险。 三、安全。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有更好的分布式计算能力,也有更好的数据储存、加工的能力,提供更好的安全舆论环境。 四、提升效率。包括度小满金融使用在线机器人,使用超大规模的关系网络,都提升了我们处理信息、解决安全问题很好的效力提升能力。 这些最后达到一个可能,使我们在更广的纬度服务于金融需求者的可能性。 对普惠金融而言还有两点需要辩证看,一个是普。普惠金融很大的一个目的在于我们去扩大金融的覆盖面和复杂程度,但我相信,这个并不是没有边界的普,肯定还需要我们适度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过大去扩大金融杠杆。普惠金融也是一样,希望通过数据服务、信息服务,使得金融需求者获得恰如其分的服务,而不是过多的投资。二是惠,金融有一个本质是金融风险收益的对等性,这个惠也不是无限的,不管是收益率还是成本的降低,而是我们所服务对象的金融风险相适度的成本补偿,这样商业模式才能持续。 最后可能需要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可以参与到这种生态当中去。我一直在讲,未来没有一个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者金融科技行业,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参与者可能都是金融科技公司,都是互联网金融提供者。不管是大行还是小行的金融公司还是其他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成为我们金融科技很重要的参与群体。希望在大家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发挥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其他金融科技的基础构成,整个金融科技的业态会越来越健康,发展也会越来越稳健,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徐忠:服务小微企业 大技术公司可与银行互补
徐忠:服务小微企业 大技术公司可与银行互补

  上证报讯(记者 张琼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11月17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 上表示,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大技术公司的信贷供给与传统的银行贷款是互补关系。但他也提示,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 徐忠认为,一些大技术公司在向金融领域渗透时,可以凭借自己的客户资源、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形成规模效应和较强的市场支配能力,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可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在中国,因为大银行很多,中小银行发展不足,一些小微企业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服务,因为大银行的授权授信管理的链条比较长,比较难获得客户的软信息。相对而言,大技术公司的信用评分技术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的市场缺失。一般而言,金融科技在存在金融供给不足的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大技术公司的信贷供给与传统的银行贷款是互补关系。” 尤其是,大技术公司在使用其平台产生的专有客户数据做信用评分时有一些主要优势,比如能够收集并处理关于客户的非财务性数据,从而提高风险评估以及信贷供给和定价的效率,特别是能服务一些因为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抵押品的小微企业。同时,信用评分模型运行较快,能提高信贷缺失的效率和客户体验。 不过徐忠也提出了担忧:计算模型和经营模式的相似性会在技术公司之间产生同质化的竞争,还可能带来顺周期问题。 此外,徐忠分析大技术公司相对客户强势地位可能带来的影响时说,大技术公司平台对客户的黏性有助于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因为客户一旦违约,就有可能被平台排除在外,从而丧失从平台获利的便利性。但是,大技术公司相对客户的强势地位,有可能扭曲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电商平台的收费项目也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非正常的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创造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落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在另一方面,他提出:“怎么样充分发挥大型技术公司在推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又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这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他举例,一些传统的中小银行原来依靠关系型的融资提供服务,同时可能相对来说有稳定的利差,可以正常经营。但随着金融科技公司渗透到这些领域之后,侵蚀了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其资金和贷款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徐忠表示,要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关系:一是科技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科技创新代表不了制度。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监管方面的制度。二是要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在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下,金融监管需要考虑如何既促进创新又防范风险。三是在金融科技公司越来越多使用大数据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数据使用的效率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四是针对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风险的形式发展了变化,监管怎么与时俱进。[详情]

黄浩: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 普惠才能深入
黄浩: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 普惠才能深入

  网商银行行长黄浩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网商银行行长黄浩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黄浩表示,只有金融科技才能使普惠成为可能。除了政策,只有机制特别是促进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的机制才能使普惠真正的走向深入。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特别赞同范董事长的一个观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从政策、机构层面,更多的是机制问题。范董事长的发言很精彩,下面有请网商银行的行长黄浩先生发言。 黄浩:大家好!我来自一个很小的银行,成立只有三年的时间,是2015年6月份成立的,到今天是三年零四个月,我在这家银行当行长是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很少出席这么高大上的活动,因为我们这个银行主要服务很草根的小企业。 今天分享两个小的感受: 一、我觉得所有的政策都是必需的,就像普惠小微企业的服务。我个人感受,只有金融科技才能使这一切普惠成为可能。 二、除了政策,只有机制特别是促进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充分合作的机制才能使普惠真正的走向深入。 简单说一下,第一,我们这个银行这么小,三年多的时间只有五百多个人,去年只有三百多个人,今年大幅度增长了60%,一共有五百多人。其中70%的人都是工程师、AI人员等等。三年多的时间我们服务了1200万的小微企业,也就是说,真金白银从网商银行拿到信贷资金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者(个人经营者)一共是1200万。拿在全中国的数字来计算,大概是略微超过10%。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金融技术的支持,上面这些工作是没有可能实现的。我们没有网点,没有客户经理,没有地推人员,全部是利用大数据、金融技术来实现。 网商银行做这件事是站在以前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差不多六年时间的实践基础上,原来阿里小贷差不多做了六年,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又做了三年,我们自己这三年的时间做了1200万的小微企业,平均每个人的贷款不到10万,平均贷款的期限是107天,平均一个小微业主从我们这里一年获得的信贷次数是9次。综合看起来,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是小、短、平、急,这四件事情在我们这里都得到了实现,怎么做到的?只有技术才能实现。我们的模式是“310”,三分钟申请贷款,一秒钟到账和零人工干预,背后依托于整个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以及我们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丰厚的数据积累,还有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数千个风控的测试,数百个风控的模型和10万以上的指标,在这个基础上做到毫秒级做出风险的判断。三年的时间,1200万的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万亿元,不良贷款始终在1%左右,我自己的体会,没有技术这件事情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二,只有合作、机制才能使普惠走向深入。网商银行的力量非常微弱,我们是很小的银行,我们只有40亿,怎么能放2万亿的贷款?怎么支撑1200万小微企业的需求?我觉得只有合作才有可能。网商银行的背后有非常多的中国金融机构、银行、小贷公司跟我们共同合作,我们共同在一个商业特别是互联网的生态里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所以,互联网贷款以及近段时间很多互联网公司和银行之间、银行和银行之间的联合贷款模式已经成为服务小微企业非常普遍的模式。据我所知,目前的这种合作模式的风险控制也非常好,绝大多数模式不良率可以控制在1%左右。为什么实现这样?我自己理解,真正打破信息孤岛,把每一个不同要素禀赋的优势发挥到极限。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是最后一公里,能够最快的触达用户,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资金能力以及传统的风控能力和一部分线下尽调能力,只有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打通资金流和信息流,真正使主干道里面的金融资金、金融资源通过毛细血管真正渗透到每一个社会经济的细胞之中,也就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这就是我的感受,一定要通过机制,不仅要保护,而且应该促进这种合作,只有合作才能使跟多的小微企业得到更多的服务。如果要求每一个金融机构或者某一个平台都独立从头到尾完成自己所有的业务流程,获客、审批、发放、催收,我想整个小微企业的服务就会回到最原始的状态。每个银行都以自己的能力服务,而他能力最短板决定了他的水位是多少。我认为只有合作才能使这个板尽可能长,水桶装的水尽可能多。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范文仲: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的是机制的问题
范文仲: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的是机制的问题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范文仲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范文仲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范文仲表示,融资是普惠的一个方面,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们现在谈论的很多普惠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可能都是希望从一些机构的层面、政策措施的层面解决融资问题。但仔细想一想,金融普惠,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多的不是机构的问题,是机制的问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谢谢Erik H.B. Feyen给我们分享了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作用。其实他刚才讲的领域,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内科技也在发挥作用。另外感谢他跟我们分享了巴黎议程的一些主要内容。下面有请范董事长。 范文仲: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讨论,以前我参加讨论都是作为监管的参与者,所以主要谈风险。今天换了一个角色,作为一个企业机构的负责人谈怎么做普惠。 我个人觉得,金融普惠是推动金融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因为金融就是在跨空间和跨时间的两个纬度分配资源。分配资源的效率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范围,即能够在多大的范围内分配这样的资源,这其实就是“普”。其次,你能用多大的成本来分配资源,这就是“惠”。 我们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不断的扩大经济资源的分配范围,同时不断的降低分配成本,这就是金融发展的动力。 另外,普惠最近的热点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融资是普惠的一个方面,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谈论的很多普惠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可能都是希望从一些机构的层面、政策措施的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但仔细想一想,金融普惠,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多的不是机构的问题,是机制的问题。最主要的两个机制问题:交易成本高、信用风险大。作为一个信贷金融机构,比如说银行,如果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给一个大企业放贷,且后面有充足的抵押物,甚至有些还有政府国家的信用,这当然是非常好的声誉。但如果用同样的资源可能只能给一个中小企业贷几百万甚至几十万,这些中小企业又没有这样的抵押物,他的信用风险很大。作为一个一般的金融机构来讲,他肯定会选择那些规模比较大、信用风险比较低的企业进行放贷。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说银行“嫌贫爱富”是一个商业的自然结果。任何一个行业企业都会选择交易成本比较低同时风险也比较低的领域从事交易,不单只银行具有这样的特征。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更多的不能靠机构,设再多的中小企业银行或者再多的小微事业部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一些措施,比如说行政性手段,有时候银行或者机构也有一定的压力。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更多的要从机制的解决层面。 而这个时代,金融科技发展恰恰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一方面体现在现在的信息科技发展促进了金融业务的进行,因为金融本身就是建立在信心和信息基础上的特殊行业,所以信息科技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撮合成本。谁需要钱、谁有钱,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贵的信息问题,现在非常容易的撮合。另一方面,以前我们在进行审贷、放贷时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NLP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缩短这样的流程,所以现在借贷、审贷的成本也大幅度的降低。这几个方面解决了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与此同时,现在信用的补偿机制不断发展,像担保、保险等,风险弥补能力在不断加强。监管部门又在不断的出台一些非常有效的政策,帮助银行化解风险弥补的风险,而财政部门最近也组建了担保基金,这些都有助于降低风险的集中风险度。与此同时,金融大数据的发展在另外一个纬度又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以前了解一个个人和小企业,更多的是从他历史的借贷还款能力和表现来判断未来的信用风险,如果以前没有还款记录可能需要抵押。但现在我们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社会纬度来看,不光是经济纬度,包括社会行为以及整个企业在供应链中间的环节来确定这样的信息和风险,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大下降。在未来的社会,不论是人还是企业,都会越来越活在一个透明的环境里。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下降的环境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小微企业的风险。 我们有了这样的技术、能力,要真正推动运用在普惠金融发展当中。北京金融控股是刚刚成立的,我们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尝试解决小微企业的一些问题,最近也在打造小微企业综合的服务平台,大概的思路就是利用一些技术,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非抵押物的信息判断他未来的信用风险,可以降低未来信用的风险度。 另外,要增加风险的缓释能力,现在在考虑建立一些风险的补偿机制,包括一个比较高效的担保平台,来更好的缓释这样的风险。尽管以前普惠是一个要讲政治、公益做的领域,但一旦技术上解决了这些机制性的难题,它在未来就会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蓝海领域,它就会是一个爆发的领域。 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北京金控能够发挥一些作用,能够向在座的很多同行企业学习,共同把这个创新领域的发展推向前进。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世界银行ErikH.B.Feyen:金融科技可深化金融市场机遇
世界银行ErikH.B.Feyen:金融科技可深化金融市场机遇

  世界银行全球业务局宏观金融部门首席专家Erik H.B.Feyen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世界银行全球业务局宏观金融部门首席专家Erik H.B.Feyen在“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会议上发表演讲,Erik H.B. Feyen表示,金融科技可以深化金融市场的机遇,特别是可以推动普惠包容的增长、减贫,提高财富的分享。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张承惠:首先给各位介绍今天在台上就坐的嘉宾。世界银行全球业务局宏观金融部门首席专家Erik H.B. Feyen,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范文仲,网商银行行长黄浩,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适时。 根据议程安排,有请五位嘉宾每个人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今天的主题作一个阐述。今天的专题讨论的主题是“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请大家从各自的角度谈自己的观点,但是千万不要做广告。 Erik H.B. Feyen:很高兴能够成为这一个研讨环节的嘉宾,我会给大家一个全球性的视角。 我的第一个观察是金融科技无所不在,大家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很多国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移动。比如金融科技的立法,比如在墨西哥、克罗地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官方都在推动该金融金融科技的立法。在虚拟货币方面,也有很多的国家,包括泰国等,大家都在关注这方面的话题。 中国可以说是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头羊,移动支付、网上资产管理以及普惠金融规划纳入到了“十三五”计划当中。为什么银行对金融科技如此感兴趣?因为金融科技可以深化金融市场的机遇。特别是推动普惠金融,可以推动普惠包容的增长、减贫,提高财富的分享。对于发展不够完全的金融市场,可以很好的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会有遗留问题的影响。如何做?可以降低成本、价格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平衡和摩擦,在效率以及定制化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以前传统银行无法提供的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简化流程也减少成本。所以(金融科技)确实带来了一些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变化,也极大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价值链,包括跨境支付、保险、借贷等等,整个的基础设施都受到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有很多的突破,并且提高了效率。涉及到的例子包括开放银行、API、平等竞争环境、众筹、机器学习、信用打分、评级、客服、跨境汇款等等。金融科技可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世行有一个“2020普惠金融”的目标,已经看到了一些进展。移动的货币数字化非常重要,但还有一些人没有银行的服务。另外还有抵押品等其他的障碍也是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金融科技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它有很大的潜力降低门槛。 现在10亿人是有手机的,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金融服务,可以通过数字进行很快的授客。商业的可行性也可以通过自动化进行直接的流程处理。同时还有风险、消费者的保护、反恐融资、反洗钱等,还包括竞争方面的问题、监管套利的问题,新的进入者肯定会带来一些影响。政策一定要兼顾推动发展及管理风险,在反应对策方面,不要不成熟,但也必须要有所应对。 从四个方面讲监管,包括世行和拉加德刚刚在巴黎宣布推出的IMF巴黎议程。 第一,推动建设一个友好的环境,包括加强基础设施、网络、支付系统、自动化、体制的能力建设、电子支付。提到体制的能力建设,是因为很多监管政策没有与时俱进的框架。 第二,政策的框架。我们要监测它的机制,从监管方面要灵活,要基于风险,同时还有技术中立,还包括沙盒。 第三,致力于潜在的风险,包括它的韧性,还有KYC(了解你的客户)。所有的这些都要稳定看。金融稳定性,金融科技和传统的行业是相连的,所以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对接。网络安全也很重要,包括风险管理、数据的管理、商业的连续性、第三方互联互通以及推动国际合作,金融科技毕竟是跨境的,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特别是在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并且能够去分享最佳的实践。 非常感谢对我的邀请,很高兴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李东荣黄益平徐忠等热议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
李东荣黄益平徐忠等热议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国内监管机构及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高层,以及众多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领袖出席峰会。 一般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减少甚至消除不平等问题。事实真的如此吗? 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科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了多元而深入的探讨。 以下为与会嘉宾精彩观点: 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峰会上表示,金融科技正在重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之间的逻辑,使得很多新兴业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他指出,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伴而生,适当的监管有助于加快金融科技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回归金融本源,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李东荣:各国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峰会上指出,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他认为,金融科技今后将在三个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一是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的转型升级;二是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三是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同时,李东荣也表示,金融科技将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来讲,需要高度重视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数字鸿沟挑战;二是监管套利挑战;三是风险外溢挑战。 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需放弃部分行政性思维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峰会上表示,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根本性的思路应该是市场化的策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化的风险定价。 央行朱隽: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在峰会上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她表示,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央行徐忠:若高度依赖云计算等服务 金融机构将有外部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峰会上指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拓展产品范围降低成本,提高对客户的便利性,可以使得金融系统更加有效力和韧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尽管有这些潜在的收益,同时竞争也可能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运行造成压力,并侵蚀其资本的实力,尤其会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 此外,他认为,如果金融机构高度依赖云计算等第三方数据服务,也会增加外部性的风险;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 IMF何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更多便利 而非困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局副局长何东在峰会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央行危机的处置能力反而会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困难。 他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是货币发行形态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央行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货币形态进行改良、调整,这样才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维护法定货币对公共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在个人隐私的保护、可匿名性、反恐融资、反洗钱、货币政策、有效信息之间都可以起到比较良好的促进作用。 Marlene Amstad:监管部门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 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董事会副主席Marlene Amstad在峰会上表示,监管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一方面,要知道如何监管这些新的金融部门参与方,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使用这些新的技术进行监管。 Marius Jurgilas:立陶宛可成中国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 陶宛银行(央行)董事会成员Marius Jurgilas在峰会上表示,立陶宛可以成为中国科技金融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中小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都可以通过立陶宛作为门户进入欧洲。[详情]

徐忠:若高度依赖云计算等服务 金融机构将有外部风险
徐忠:若高度依赖云计算等服务 金融机构将有外部风险

  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徐忠指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拓展产品范围降低成本,提高对客户的便利性,可以使得金融系统更加有效力和韧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尽管有这些潜在的收益,同时竞争也可能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运行造成压力,并侵蚀其资本的实力,尤其会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 此外,他认为,如果金融机构高度依赖云计算等第三方数据服务,也会增加外部性的风险;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 徐忠表示,要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关系: 一是科技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科技创新代表不了制度。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监管方面的制度; 二是要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在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下,金融监管需要考虑如何既促进创新又防范风险; 三是在金融科技公司越来越多使用大数据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数据使用的效率与隐私保护的关系; 四是针对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风险的形式发展了变化,监管怎么与时俱进; 以下为发言实录: 徐忠:谢谢主持人,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金融科技峰会。刚才朱司长已经高屋建瓴的谈了Big Tech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一些具体的问题。 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已是一个普遍发展趋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移动通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影响已经从支付、身份管理、征信、信息安全等金融设施领域开始,并深入到风险管理、金融资源配置等核心业务环节。与金融科技有关的运营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模型和算法风险将在金融监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需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防范问题。从全球来看,金融科技发展比较好的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美国的发展与金融危机后金融业在强监管下供给收缩,部分业务环节外包的背景有关。对中国来说,今年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前由于我们的监管体制不太健全,同时中国的大银行多,小银行少,给金融科技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科技相关的研究问题很多,今天我想讨论一些关于大技术公司Big Tech涉足金融领域具体的问题。 一、大型技术公司处理数据的优势及其是否改变了基于信息处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信息不对称始终是金融中介要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银行贷款技术可以分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交易型贷款是使用企业财务报表和信息评分等硬信息,关系型贷款是使用银行与企业长期和多渠道的接触中积累的关于企业不能从财务报表和公开渠道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软信息的范畴。技术创新只是将新的信息形态,比如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关于客户端的非财务信息,以及新的信息处理方式,比如人工智能的算法,引入了金融中介的活动。技术进步使得一些原先属于企业的软信息变成了硬信息,也就是定性信息定量化,分散信息进行互联网采集和传播集中化,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收集分析,从原先关系型贷款的场景可以向交易型贷款转化。 大技术公司在使用其平台产生的专有客户数据做信用评分时有一些主要的优势,一是能够收集并处理关于客户的非财务性数据,从而提高风险评估以及信贷供给和定价的效率,特别是能服务一些因为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抵押品的小微企业。二是信用评分模型运行较快,能提高信贷缺失的效率和客户体验。像一些网上银行的在线贷款是纯信用的,无需抵押和贷款,30秒申请最快3分钟到账。而且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大技术公司的信用评分对客户违约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因此,信用评分技术能帮助大技术公司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数据的质量、数据的代表性的变量实际影响信用评分的结果。此外,计算模型和经营模式的相似性会在技术公司之间产生同质化的竞争,还可能带来顺周期的问题。 总之,大技术公司在处理数据上面有他的优势,但并不能改变基于信息处理的金融中介模式。可能把一些原本属于关系型贷款的转向交易型贷款。但同时,由于模型、算法、模式的相似性,会带来同质化竞争,并带来顺周期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数据质量、数据的代表性也会影响其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大技术公司相对客户强势地位可能带来的影响。 大技术公司平台对客户的黏性有助于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因为客户一旦违约,就有可能被平台排除在外,从而丧失从平台获利的便利性,本质上是通过客户与平台之间的重复博弈来抑制客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大技术公司相对客户的强势地位,有可能扭曲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最近一些调研发现,电商平台有不断拉长应付账款周期,加剧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电商平台的收费项目也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非正常的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为电商平台的金融业务创造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之下,小微企业可能落入电商平台的金融陷阱。 三、大技术公司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在中国,因为大银行很多,中小银行发展不足,一些小微企业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服务,因为大银行的授权授信管理的链条比较长,比较难获得客户的软信息。相对而言,大技术公司的信用评分技术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的市场缺失。一般而言,金融科技在存在金融供给不足的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大技术公司的信贷供给与传统的银行贷款是互补关系。比如2016-2017年,出现了金融科技公司与中小银行合作的助贷模式,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互联网渠道接触到客户,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他们的还款能力,但没有放款资格。而一些中小银行有可贷资金,但缺乏优质贷款客户,因此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将自己掌握的客户资源推荐给中小银行。总的来说,一些大技术公司在向金融领域渗透时,可以凭借自己的客户资源、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形成规模效应和较强的市场支配能力,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可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四、大技术公司与数据挖掘的效率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数据有助于改进信用评估的效率,但大技术公司过度采集客户数据的时候,有可能侵犯客户的隐私。比如说前一段时间,Facebook的数据泄密事件就显示了这种可能性。中国在2016-2017年,现金贷高速增长期间,出现了借款人信息买卖的情况。一些技术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并将用户数据在不同产品条线混用,也加大了隐私保护的难度。近期,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在中国很受关注。在法律层面,使用商业活动产生的信息特别是那些涉及保密业务的信息内容,可能使使用者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在采集和使用大数据时,应注意数据主权权益的保护并进行相应的脱敏处理。此外,如果将客户个人信息用于信用评估时,可能影响信贷的公平性,有一些指标(比如性别、地域、职业等)可能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有解释力,但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放贷,会涉及到对某些人群的歧视。 五、对大技术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不公平监管的影响 大型技术公司Big Tech涉足金融领域,一方面与其在平台、技术、客户和数据方面的优势有关,另外也因为受到的监管比较宽松有关。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大技术公司可与金融机构形成比较好的互补关系。在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大技术公司可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因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而享有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以避免相关风险从小到不值得关注演变到大而不能忽视,甚至大而不能倒。 六、金融科技市场的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首先,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拓展产品范围降低成本,提高对客户的便利性。借贷、支付、保险、交易以及其他的金融服务领域更多的多元性和竞争,可以使得金融系统更加有效力和韧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尽管有这些潜在的收益,同时竞争也可能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运行造成压力,并侵蚀其资本的实力,尤其会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可能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比如,随着拥有金融科技优势的大型技术公司渗透到县域范围,一些传统的中小银行原来依靠关系型的融资提供服务,同时可能相对来说有稳定的利差,可以正常经营。但随着金融科技公司渗透到这些领域之后,侵蚀了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其资金和贷款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怎么样充分发挥大型技术公司在推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又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这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因为有很大的网络效应,金融科技公司的进入可能造成更高程度的市场集中,特别是一些非传统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比如平台型的信息公司如果市场运营失败或者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更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比如2016年5月,在杭州一处光纤被挖坏,大量的支付宝用户无法登陆;2018年9月,日本北海道地震引发大规模断网断电,使得很多的居民面临着无法支付的问题。同时,如果金融机构高度依赖云计算等第三方数据服务,也会增加外部性的风险。尽管云计算服务尚未被用于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块,但如果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使用云服务处理关键业务,云服务一旦发生中断,将对使用这些服务的金融机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云服务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旦受到了网络攻击,也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此外,经营模式、算法的趋同,也会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风险。原来的债券市场是场外市场,是分层的,通过核心交易商和交易商再与客户进行交易。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电子交易平台产生,金融市场扁平化了.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交易之间的利差收窄了,但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出现问题时,就出现了羊群效应。在危机的时候,会使得利差一下子扩大很大。是不是传统的分层交易模式不好?是不是电子交易平台更好?怎么样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我今天借这样的机会,把我思考到的金融科技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提炼出来汇报给大家。要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我认为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关系:一是科技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科技创新代表不了制度。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监管方面的制度。二是要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在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下,金融监管需要考虑如何既促进创新又防范风险。三是在金融科技公司越来越多使用大数据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数据使用的效率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四是针对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风险的形式发展了变化,监管怎么与时俱进。 我今天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召开 金融科技前景可期
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召开 金融科技前景可期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召开,Fintech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1场峰会让我们深度思考这个问题 一般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减少甚至消除不平等问题。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11月17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上,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谈及上述问题,对“金融科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进行了多元而深入的探讨。 本次峰会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提供学术支持。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国内监管机构及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高层,以及众多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领袖出席峰会。 CF40常务理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为峰会致欢迎辞,CF40秘书长王海明主持全体大会。 金融科技可助力民企融资 普惠金融的概念从2005年提出至今已近十四个年头,但世界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2017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仍有约17亿成年人没有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受信贷约束的中小微企业高达6500余万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40%,融资总缺口超过5万亿美元。 “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这些是普惠金融所面临的全球共性难题,而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条件难以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进。” CF40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此次峰会上指出,近年来一系列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尝试应用已经证明,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思路。 一般而言,金融科技在金融供给不足的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肯尼亚的成功实践已经向全球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地,中国的金融服务供给短板明显,这也为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以目前最困扰国内各界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为例,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认为,金融科技可以在解决民企融资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简单地说就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实际上,最佳的模式可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黄益平认为,接下来,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市场化的、服务民营企业的、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具体来说,短期内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支持,即发放牌照、开放征信系统以及解决远程开户的问题。 金融科技会消除不平等吗?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酝酿着风险。而随着风险的逐渐累积,我们可能会发现,科技并没有真正帮助我们摆脱困境。 比如,人们往往认为金融科技能够帮助消除不平等。但李东荣指出,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将导致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从金融科技发展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 实际上,近年来民粹主义之所以在全球泛滥,部分原因可归结为科技发展所加剧的不平等现象,这一问题也引起了G20的重视。CF40特邀成员、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表示,从长远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如果不能得到适当引导,反而会降低效率、加剧不平等问题。 “科技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更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行业局面,这反而不利于竞争,甚至导致行业的效率下降。同时,在大型科技公司确立垄断地位的同时,财富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或少数公司的手中,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带来潜在的社会和政策风险。”朱隽指出。 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或许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万能。CF40成员、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举例,一些客户个人信息用于信用评估时,可能会影响信贷的公平性,诸如性别、地域、职业等指标可能对客户的还款能力有解释力,但根据这些指标进行放贷,将会涉及到对某些人群的歧视。 金融科技前景可期,但也考验人类智慧 我们警惕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但也不会避讳拥抱金融科技。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颠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也确实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CF40特邀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局副局长何东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是货币发行形态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数字经济时代,央行需要与时俱进,对货币的形态进行改良、调整,才能够维护法定货币对公共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 有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可能会对央行危机的处置能力构成挑战,但何东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IMF研究认为,虽然数字货币所带来的便利性可以让大家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从商业存款“搬家”到央行存款,对流动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挤兑现象,是因为你认为其他人会在你之前把存款提出来。如果存款现金不会出现短缺现象,对挤兑动机的影响就会减少很多。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首席技术官向江旭展望了人工智能(AI)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前景。他认为,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对于应用AI技术应该有不同的策略,但一定要跟业务部门紧密配合、找出业务痛点,用AI技术切实解决业务痛点。“一定不能设立一个AI实验室,找一帮科学家关起门来搞出一个神秘的算法,试图解决一大堆问题。”向江旭强调。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世界瞩目,来自立陶宛等国的嘉宾也在峰会上向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立陶宛银行(央行)董事会成员Marius Jurgilas直言,立陶宛可以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详情]

宜信CTO向江旭:AI在金融业落地要解决业务痛点
宜信CTO向江旭:AI在金融业落地要解决业务痛点

  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首席技术官向江旭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首席技术官向江旭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向江旭表示,如果决定采用一个AI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一定要跟业务部门紧密配合,找出业务的痛点,用AI的技术解决它实实在在的业务痛点,而不是说设立一个AI实验室,找一帮科学家关起门来搞出一个神秘的算法解决很多的问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向江旭: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嘉宾,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金融科技峰会,今天早上看到宜信创始人CEO唐宁先生发了一个朋友圈,他在参加APEC峰会,他说有一个嘉宾在会上说,每一个国家都有AI的战略,每一个公司都有AI战略,每一个人是不是也有AI战略?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有关在金融行业,如何拥抱AI,如何迎接AI挑战,如何让AI在金融行业落地。 我们现在是金融寒冬,经济下行,股市下跌,不光是中国,美国的股市曾经万亿市值的苹果也已经不再有万亿的市值,所以整个行业正在进入寒冬。但是也注意到,科技是持续的一个行业热点。比如全球五家市值最高的都是科技公司,而且他们已经在声称自己是AI公司,人才也是从华尔街涌向硅谷,当然,华尔街永远是人才的磁石,是非常吸引人才的地方,但是现在硅谷越来越火爆,而且有超过华尔街的趋势。举十年前我哥哥的孩子从普林斯顿毕业加入华尔街顶级的PE对冲基金的公司,十年后我的女儿毕业,明年将会加入Google。这也反映了年轻人的趋势,越来越觉得技术是吸引人的,年轻人众望所归。同时,比如说摩根大通准备在硅谷开一个1000人的科技园区。另外,科技公司Google也在进军纽约,刚刚亚马逊宣布第二总部,一个在华盛顿,一个是在纽约长岛市,长岛是很大的一片区域。但实际上离曼哈顿的距离就是两站地铁站,五分钟的时间,两英里。Google希望增加12000名左右的员工,这两家科技巨头在纽约曼哈顿已经展开了人才的争夺战,所以科技和金融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正在发生的产生以及融合,包括人才、科技企业密不可分。所以今天的峰会确实是适逢其时。 从金融的角度看AI公司是哪些?对我们了解AI,和哪些公司合作,采用哪些技术,如何让他们的产品和技术帮助我们在金融行业做AI的转型和创新。AI的巨头有五大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Google、微软、Face book、亚马逊、苹果以及BAT,他们已经花巨资成立AI实验室,在做AI的布局和探索。另外可能是AI专家的公司,他们在某些行业,比如说计算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处于行业领先位置,而且商业模式如果离开了AI,他们公司的价值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有这么高的估值。比如说商汤科技、科大讯飞、今日头条等都是AI行业的专家。另外一类就是AI赋能者,比如说NVDIA是生产芯片的公司,Intel、IBM、ORACLE、SAP等等都是提供硬件服务、底层芯片的公司。在座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或者其他行业的公司应该属于AI用户,在用户里也可以分为调研者、实验者、先驱者,在做调研、学习、跟踪了解的公司是大多数,另外一类公司已经开始做实验,还有很少数的公司大概有百分之几的公司拿AI做很多领先的尝试和创新的工作。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AI的玩家有哪些,作为金融企业,我们怎么看待AI,怎么拥抱AI,怎么和AI公司合作? AI的行业像任何新的技术一样,虽然AI不是很新,也就六十多年,但这次重新复生、火爆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也是经历了泡沫阶段。AI公司独角兽的估值非常高,刚才提到的几家公司都是几十亿美金的估值。AI人才的跳槽费、转会费也是天价,去年、前年一些AI明星研究员,最厉害的AI大牛换了工作,他的价码非常高。但同时,AI也是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在中国,除了安防行业,AI的应用还是不够普及。计算机视觉的技术使得安防行业离开了AI就大打折扣,所以在这个行业AI的作用真的是举足轻重,但在安防之外还没有哪个行业用AI有这么大的成功,这么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个星期我们去微软亚洲研究院二十年聚会时也谈到过,有这么多家AI公司,有这么多行业可以应用AI的技术,但实际落地的,除了安防之外,还有哪些行业最有希望让AI产生价值?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创新汇的组织,有19个会员,有各行各业的,包括制造业、零售业等等,19家会员企业中有6家是金融企业,占1/3。和他们聊天时,他们觉得,金融行业是AI最容易落地、最有希望产生价值的行业,除了安防,安防跟国家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金融行业是非常有希望让AI产生价值的行业。 对于AI用户的公司,我们不是科技公司,面对AI的大潮,很多人有一种焦虑的感觉,什么是AI?AI对我有什么帮助?AI战略是怎么样的?从哪里找AI人才?怎么让AI产生价值?在很多的AI用户公司,这是CTO、CIO、CEO头脑里实时想的事情。特别是CTO开AI峰会,大家都谈到AI,都会想到AI如何在我的公司产生价值,我公司没有AI的人才该怎么办?另外一个纬度是监管,监管也使金融行业AI的落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任何技术落地一定有技术不成熟的地方,如果在强监管必须合规的环境下,如何让AI能够落地,能够产生价值,能够做AI的创新? 我不会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会有一些思考。 大致分为几类的金融企业: 1.传统金融公司,这是褒义词,就是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他们作为技术使用者,有很多的积淀,他的信息化程度比其他的行业高很多,他们已经用技术来支持他们的业务流程。 2.科技金融公司,即科技属性很强、科技能力很强的金融公司,这些公司利用自己的科技能力,赋能自己的业务,使自己的业务比其他的金融公司有更好、更大的优势,比如说BAT、蚂蚁金服、苏宁金融、京东金融等等,这些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公司用企业的用户、流量、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在做一些金融业务,然后用AI来做营销、风控以及用户服务。 3.金融科技公司。即以输出原创金融科技和服务给行业为业务模式,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给金融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公司提供金融科技产品,所以是运用自己的科技产品和科技服务挣钱。这类公司是真正意义上的Fintech公司。 这三类企业应对AI有不同的打法和策略。目前来说,AI技术在金融行业里用到哪些地方?比如消费金融、线下零售的无人店,以前有很多的公司做了无人店的探索,比如说亚马逊、京东、阿里都开了线下的无人店,刷脸进店,拿着就走,不用带手机、钱包,这是在消费金融领域AI技术的应用场景。还有AI大数据风控、数据征信、反欺诈很多技术在金融公司已经得到了应用。另外一个领域是客服,已经有一些公司以及大的金融公司以及AI初创公司给AI企业提供金融企业智能客服的服务。另外和金融更相关的是所谓的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投研等AI的应用。比如说有不错的智能投顾产品、智能保险产品,还有用AI帮助你甄选基金、投资标的,做行业分析、行业调研的工具。 几个月前我去香港参加海通国际的AI峰会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产品,聊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因为参会有很多是我们的分析师,所以有人开玩笑,在座的分析师五年之后可能工作难保,这是一个笑话。但我觉得智能投研工具会给分析师提供很好的帮助,可能他分析的行业报告甚至于公司的财报中70%-80%都机器人帮你撰写的,你只需要做一些润色或者真正需要人的沟通、人对行业深层理解的工作,你的投资报告或者投研报告就已经产生了。 未来AI可能在金融行业有哪些应用?刚才有一些嘉宾提到网上银行,已经能够做到瞬间贷款的审查,放贷。未来,如果我们有足够大的数据,足够强的AI能力,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某个场景下需要贷款、用钱,或者在某个场景下需要有投资的需求,我们能够首先感受到他的需求,以最快、对用户友好的方式满足他的投资或者贷款的需求。我觉得AI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比如说我有50万人民币的理财产品马上到期,我说六个月之内不用这个钱,找出一个最好回报的投资方式,而且我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希望不亏钱,或者说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弱,你给我提供一个最好的投资产品。这个时候,我们有后面的智能投顾、智能投研可以帮助你找出最适合你这个人、这个场景,此人此时此地所需要的贷款或者投资产品。 另外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些智能聊天机器人,比如说微软的小冰、小娜聊天机器人,不管是以语音还是打字的方式,都和你24×7无时无刻的陪着你,如果我们有一款智能理财助手或者个人理财师的一个小机器人,可以随时随地回答你的问题,帮你分析财务状况,给你提供财务建议和财务知识,这个时候对你的个人理财非常有帮助。最近智能音箱非常火爆,还有很多的企业都在做智能音箱,很多时候可以通过音箱、车载系统、手机可以和后面的虚拟理财助手随时交流、随时沟通,随时得到他的资讯、知识和服务,这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该是可以发生的。 当然,量化投资也是一个做了几十年的领域,大部分用的是策略模型的技术,未来可以用深度学习以及很多知识图谱等方式,帮助量化投资回报更好,风险更低。 未来我对A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非常期待,同时挑战一定是非常大。 如何应对AI时代的到来?不外乎对于任何企业都差不多。一定要有一个务实、耐心的心态对待AI,像任何新的技术一样,AI不可能是万能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你的痛点,不可能一下子有那么完美。所以,首先要拥抱这个技术,拥抱它的商业模式,但同时要有耐心,要有务实的心态,真正了解AI的潜力和局限性。做AI的人经常说人工智能,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因为很多的,包括看到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技术觉得很神奇,很精准,在茫茫人海里找到一个罪犯,能够理解我说的话,甚至于可以用人工智能把中文翻译为英文。但实际上背后有很多的人工标注、训练学习的劳动,所以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所以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神秘东西,有很多的努力在后面,而且需要很多使用者、用户要理解、训练,接纳它的不完美,这样才能真正的把一个AI的项目慢慢培育起来。 如果我们决定采用一个AI的技术在金融行业,一定要跟业务部门紧密配合,找出业务的痛点,用AI的技术解决它实实在在的业务痛点,而不是说设立一个AI实验室,找一帮科学家关起门来搞出一个神秘的算法解决很多的问题,一定不能这么做。 宜信是怎么做的?宜信有一个痛点,催收、智能电销时是痛点,打电话需要很多电销的人员打电话,包括催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活。所以我们在尝试用智能催收机器人来解决我们业务的痛点,当然,还在进行中,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找出业务的痛点,AI技术能够切切实实解决你业务的问题,这样AI项目才容易落地,才能够给人带来信心,才能够慢慢成为整个公司AI战略实施成功的第一步。 缺AI人才怎么办?不可能像Google似的招一大批天价的研究人员或者科技大牛,我们可以和这些AI巨头和AI专家公司合作,有很多巨头和行业的专家公司都会和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形成项目组,我们可以以兼职、合作的方式,请他们做合作顾问、专家来形成联盟,也包括大学,一起共同培育AI在这个行业的落地和应用。很多科技企业非常渴望和各行各业的公司合作,使他们的技术走出实验室,从科技产品落地大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所以双方的定义是非常契合的,应该和巨头以及一些高校产生非常紧密的互动合作。 最后在公司内部也可以考虑设立首席AI科学家或者首席AI Officer的岗位,让领军人才在内部推动普及教育AI,推动AI的实施和落地。除了招聘AI的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还有一类人才非常需要,就是AI产品经理,这种人才能够让真正的AI在企业内部落地产生价值的关键人物,这种人才在市面上很少,希望通过内部培养或者外部合作的方式逐步培养这样的人才,使这样的人才真正在AI落地中产生真正的价值。 AI时代已经到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不愿意采纳学习或者你觉得它是泡沫,这个时代都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大胆地拥抱,小心地尝试和实践,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Marius Jurgilas:立陶宛可成中国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
Marius Jurgilas:立陶宛可成中国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

  CF40特邀嘉宾、立陶宛银行(央行)董事会成员Marius Jurgilas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特邀嘉宾、立陶宛银行(央行)董事会成员Marius Jurgilas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Marius Jurgilas表示,立陶宛可以成为中国科技金融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中小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都可以通过立陶宛作为门户进入欧洲。 以下为发言实录: Marius Jurgilas: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们今天论坛讨论的主题是金融科技,祝贺之前的发言人,他们的议题非常重要,包括普惠金融技术、监管以及相关的议题。 普惠金融其实就是金融科技,但普惠金融的定义可能还有其他的内容。对于欧洲来说,中小型企业没有办法进行小型贷款,因为银行不愿意给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因为他们必须有抵押品或者要有五年的审计记录。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他可能没有任何的抵押物,也没有五年审计记录,所以他们没有办法贷到款。普惠金融还有别的含义,比如说可能是用技术帮助客户,能够让他们融到资买他们想买的东西。 我们今天都要讲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演讲目的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介绍更多的信息。 像立陶宛这样的国家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让中国的公司有很好的发展,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我们要怎么做。我们昨天进行了闭门会议,在闭门会议中,我们讨论了非常多的宏观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我想谈一谈在欧洲的监管机构到底是怎么做的。其次是希望给大家介绍,并不是公司在做业务,是人在做业务。因为我今天是代表立陶宛的监管者跟大家进行交流,代表监管者跟大家讲一讲我们怎么看金融科技。 一星期前刚刚召开了进博会,进博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中国要进口很多的产品。这是进博会,而不是出口会,如果我们要进口产品和服务,就会有钱从中国流出去。我们知道,这对于公司是很难的。大的金融公司,大的中国的银行非常有效率,他们可以使得一些大单的业务资金可以很好的流出去。但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普惠金融能够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享受,就需要像立陶宛这样的央行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设施,来支持电子商务。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立陶宛可以成为中国科技金融公司通向欧洲的门户,中小型企业和电子商务公司都可以通过我们作为门户进入欧洲。 我要讲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可以互惠。我来自立陶宛银行,立陶宛银行是央行,同时我们也要对金融市场进行整体的管理,也就是中国的人民银行(PPOC)加上银保监会。我们要管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相关的一些问题。同时,还需要能够在金融市场当中进行创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机构、监管者需要有多元化的参与,并且中国和立陶宛以及其他的欧洲政府必须要建立监管层面的交流。 2013年和证监会(CSRC)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希望能够和中国的相关机构尽早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使得两国的资本流动比较畅通。同时,希望能够使得我们的外汇储备尽量多样化,能够进入中国的在岸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到2014年我们拿到了QFII的资格证,我们将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变成了人民币,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到监管者把大门打开,行业就可以跟上。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把我们对于中国在岸人民币市场的理解和欧洲央行一起,使得整个欧洲的央行储备有更好的管理,并且建立欧央行的外汇管理框架。我们必须要有更多样化的外汇储备,也必须要了解监管者不想发生的事情并且确保尽量不发生。我们必须进行信息的交换,不仅仅是要交流成功的经验,也要交流失败的经验。 第二,要想确保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必须把这个“铁轨”建起来。我这里并不是讲“一带一路”或者其他基建铁轨的项目,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想确保现在传统金融行业和科技金融公司能够在同样的公平环境当中进行竞争,我们不能有一个影子金融市场。很多人都说,我们可以有别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立陶宛成为了欧元区的第一个国家。能够让一些公司可以通过立陶宛的央行进行货币的结算。我们知道,之前央行有很少的人,是所谓的绅士俱乐部,没有太多的机构能够参与央行的工作。首先你必须要有这样的牌照才能参与进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入,你就没有办法参与很多的活动。很多的公司,他们可能是支付公司、保险公司或者特许银行,如果这些公司想要竞争,他们必须要有能够进入这个公司结算的系统,他们会和商业银行进行沟通。怎么沟通?他会说,你好,我的名字是挑战者,我是挑战者,我现在要挑战你,你能不能给我开一个户?这不是一个公平的对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能够建立“铁轨”,能够把基础设施的网络铺好,能够让竞争者和现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的对话和竞争。 第三,必须有私营部门的参与,商业公司才能真正建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有十个中国的公司和我们的Centra link进行商讨,他们也会加入到我们的网络当中来。他们所进入的并不是立陶宛的市场,而是通过Centra link进入欧洲的市场。现在立陶宛央行已经建立了一个特许银行牌照,能够让公司进入立陶宛以及欧洲的市场。作为一个监管机构,有一个束缚,因为我并不是立法者,所以并不是说我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我只能尽己所为。我可以把门槛降低,同时给现有的金融机构带来压力,让他们必须进行创新,改善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并进行投资,他们去哪里投资?创新是要花很多钱的。现在的银行如果没有压力就不会创新,如果把门槛降低,有越来越多的人进来就可以感觉到压力。所以我们唯一的方式是作为监管者,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还有一些是大家看不见的门槛或者语言上的门槛,比如我们说的是英语,中国人说的是中文,另外还有很多的公司可能不了解不同法律框架等等,我们也在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现在甚至有一个新的新人计划,就是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欧洲的情况。 第四,催化剂。作为监管者,应该是金融行业的伙伴,在化学里有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是让化学的进程更快,但并没有改变化学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世亲是自我变革,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作为一个监管者,拥抱创新并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每一个创新都会带来风险,今天我们讲到了很多的风险,前面的演讲者说的对,因为创新就会带来风险。作为监管者,我们不太愿意看到这么多的风险,因为之前在研究生或者工作当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现在都行不通。过去一些银行业务模式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技术根本搞不懂,商业模型也看不懂,所以最本能的反应就是要让他们全部停止。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合伙人,并不是行业的伙伴,我们希望能够推动创新以及可持续的增长。可持续很重要,在市场当中有一些问题,比如说现金贷等,我们进行了非常严格的监管,我们要确保当我们在做的P2P、人人贷不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因为我们是一个保护消费者的机构。消费者有时没有办法很好的了解获取这些信用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潜在风险,所以在欧盟中,我们是第一个有P2P相关法律的国家,我们要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保护,并且不能让我们的消费者受到不合法的交易。 第五,相互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非常尊重欧盟的一个国家,中国和欧盟签署了《欧盟中国2020战略议程》,现在也有“16+1”金融科技协调中心,将会在Vilnius建立。希望通过这些会议就金融技术进行讨论,监管机构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能够使得中国和欧洲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发展? 下面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具体做的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Centra link,这是由我们央行所建立的中央结算中心,确保金融科技公司都能够和现有的银行进行竞争,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催化,现在已经有一个技术沙盒,基础就是区块链。我们了解风险,知道风险就是嵌入在产品和服务当中的。在新的分布式的布置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很多的风险。我们希望做一些测试,也会给大家开放技术,如果很多公司希望拿这个技术生产一些新的产品也可以。同时我们还要以身作则,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特别是央行的数字货币,我们也是第一个发布了电子货币,我们最新发布了Lead by example,当你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之前,首先要做一些实验,所以我们做了一些体外测试。根据我们可以承受的风险进行了一些测试,如果你要做一些电子货币,就会有网络的风险。另外,必须要合作,因为我们不仅仅是需要金融行业监管机构的合作,同时还需要其他监管机构的合作,因为这些业务包括了数据的保护等。所以沙盒不仅仅是在金融行业有,在其他的行业也应该有。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Marlene Amstad:监管部门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
Marlene Amstad:监管部门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特邀嘉宾、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董事会副主席Marlene Amstad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Marlene Amstad表示,监管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一方面,要知道如何监管这些新的金融部门参与方,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使用这些新的技术进行监管。 以下为发言实录: Marlene Amstad: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尊敬的蔡主席,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今天和大家一起出席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主办方是CF40。今天的话题是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 在过去十年当中新的技术已经进入到了金融领域,很多金融服务都不是新的服务,但他们改善、完善了金融服务,或者提供的服务是数字化的。但有一些金融科技的服务是有颠覆性的,使得带出了新一代的金融科技。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新的服务和产品既是机遇也是风险;对于监管方来说,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也是新的挑战。今天我们不知道要怎么解决,但监管需要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如何监管这些新的金融部门的参与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自己也要使用这些新的技术进行监管。 很高兴能够作为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董事会副主席来给大家简单介绍瑞士的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发展。很高兴在中国作这样的介绍,因为中国和瑞士长期合作,特别是在非数字金融方面有很多的合作,希望我们在未来数字金融方面也有更多的合作。 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我们在瑞士金融科技的整体情况。瑞士的金融科技都有哪些公司?他们使用了什么样的商业模型?然后给大家介绍我们监管局都做了什么来进行监管?我们第一步想要达成什么。其次跟大家介绍,我们自己在使用监管科技方面的引导原则。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金融科技在瑞士的情况。在2008、2009年时,只有几个金融科技公司,但现在发展非常快。金融科技有很多的机遇,有很多的创业公司,他们都是非常积极的想要探索新的机会。基础设施、银行、DLT对吸储和支付业务有很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创投行业可能带来很多的解决方案,在6月份的时候,瑞士提出了加密的资产,瑞士的金融科技是非常多样化的发展,和中国相比,瑞士的金融科技可能数量没有那么多,但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认为,我们的金融科技在瑞士将会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首先看网络的发展,大的一些银行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和金融科技的提供方合作,来倒逼B2B的形式。其次,由于瑞士的联邦技术研究院,我们有了一个金融科技创新的枢纽,之前有3亿瑞郎的创投资金现在已经达到了4亿瑞郎。现在的问题在于,金融科技如何在瑞士得到监管。 金融科技在瑞士的金融市场战略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们现在要看对市场准入来说有什么样的障碍。从2016年开始,我们的监管政策就是技术中立,我们对创新是友好的,不希望限制技术带来的变革。作为监管方,尽量避免使用哪种技术、商业模式,尽可能的减少干预。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流程。现在我们都要求金融科技需要申请牌照进行银行业务的,因为他们想要实施全牌照金融业务的服务,所以要接受我们的监管。但我们认为,对于金融科技来说,要给他们一些比较简化发牌照的流程。两种形式:沙盒、发牌照。沙盒是一个完全的牌照地,让我们能够在一个现实的场景当中进行测试,这是在2016年推出的,和其他辖区的沙盒不太一样。金融科技可以获得不受限制的资金,100万瑞郎就可以进入到沙盒当中不受到监控,因为只有100万瑞郎,所以它的要求也不高。2019年1月份将会发正式的牌照,我们的指引是降低它的要求,包括他的资金以及客户数量都比较低,这样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他们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要求,这些金融科技的牌照是特定的,比如说智能投顾和支付,瑞士是第一个这样的国家,给不同的金融科技公司发放统一的一种牌照,我们觉得符合金融科技的多样化的动态变化。 下面给大家讲一下ICO。在我们所有的金融科技监管当中,我们的原则是同等的风险就是相同的规则。在这个原则之下,我们发现有三种ICO:1.支付代币。虚拟货币或者加密货币将会成为未来一种支付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或者是一种价值的转换。2.资产代币。包括股权、债权、资本和利润都可以进行共享,所有的这些代币都和衍生品有类似的特征。3.功能代币。会提供一些数字接口获得产品和服务,在一个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下有一个接口进入,而且不会进行排除,有些不光是支付的代币,也是混合的代币。换句话说,有些时候,代币既安全,又是支付的手段。功能代币和资产的代币例子不是很多,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发布了指引,在2016年推出了金融科技的工作台,这是我们的窗口单位,所以和金融科技相关的问题都由这个工作台回答。我们覆盖银保和证券,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和原有的银保传统模式一致。 最后讲一下,我们怎么样使用现代技术进行监管工作。主要有两部分,一方面是数据的收集。另一方面是如何收集数据。 说到数据的收集,FINMA越来越关注效率,看最相关的风险,传统来说,瑞士是一个比较精益的政府模式,所以FINMA在数据收集方面也是比较精益的架构。在金融市场的结构上,会有微观审慎的监管机制以及市场的监管机制,我们和不同的监管方一起合作。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机制来收集数据,因为很多的数据可能是一个机构收集,所以我们需要合作。我们要获得所有的数据进行工作,可以明智的使用这些数据。我们也会使用外部的资源,比如数据的调查工具,避免出现报告的不足。也可以和监管方通过一个比较好的共同的平台进行数据的交换,我们要特别了解哪些数据是相关的,哪些数据是必要的。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少即是多,也就是越少越好。 新技术的应用。数据的评估如何连点成线,技术和计算机如何消化这些数据。2017年,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成为最快的计算机。在这方面,FINMA 用了自动化的一些应用程序,首先提高我们内部的评级,使用大数据以及最尖端的分析技术。说到小银行的监管,我们现在是用优化监管机制,碰到特例的时候需要我们优化监管,我们会和大学合作。我们认为新的技术、书记的收集以及连点成线可以帮助金融行业以及金融科技的监管,所以我们必须保持精益简化,以确保数据的收集以及数据的分析能力是仍然存在的。收集的数据越多,越要有能力连点成线。Pablo说,计算机是无用的,他们只能给你答案而已,在监管工具当中,我们认为计算机是有用的,如果你问的问题对的话就是有用的。 感谢大家的倾听,也感谢大家给我这样的机会给大家介绍瑞士金融科技的监管,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IMF何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更多便利 而非困难
IMF何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带来更多便利 而非困难

  CF40特邀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局副局长何东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特邀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局副局长何东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何东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央行危机的处置能力反而会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困难。 他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是货币发行形态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央行也应该与时俱进,对货币形态进行改良、调整,这样才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维护法定货币对公共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在个人隐私的保护、可匿名性、反恐融资、反洗钱、货币政策、有效信息之间都可以起到比较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下为发言实录: 何东: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给大家分享我们做的关于数字货币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海明上午介绍的时候,提到周三新加坡金融科技周里,11月14号我们的总裁拉加德女士作了很重要的发言,谈到央行数字货币的问题。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把她演讲背后的思考给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下。 我今天想回答三个问题,不一定把每个问题都讲的很清楚,但是可以把思考的过程提出来,希望以后和大家有机会交流。 第一,货币怎么适应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本身是要演变的,在历史上,货币经过很多不同的演变,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对货币提出了一些什么要求?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数字经济到底是一些什么基本的特征?比如我们在农业时代或者比较不发达的商品时代进行交易交换时,通常是和我们的邻居或者村子里互相认识的人之间进行交易。想象一下,在数字经济的时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和全球处于不同的地域的人进行经济的交易,就像我们和邻居交易一样,但我们并不认识这些人,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要求。比如说我们的手机和处于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经济交易时,对货币提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的代表,货币的发行、银行的基本功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应该做出一些什么调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第二,如果银行要发行数字货币,他对Financial integrity带出一些什么影响。Financial integrity是说我们不能让货币成为犯罪的工具,不能成为洗钱或者恐怖融资的一种工具,用现金的例子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发行现钞时,通常央行都不会发行特别大额的现钞,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不能让现金成为恐怖融资和洗钱的工具。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对银行媒介本身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现在在全世界的讨论是,如果央行自己能够面对公众开账户,如果老百姓都可以在央行开账户,还需要去银行吗?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所以很多的商业银行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担忧。 首先,我们要讨论货币形态的问题。如果我们去咖啡店买一杯咖啡,有两种支付方式,如果带现金的话就是拿出现金交给收银员,这样就实现了支付。另外一种办法是刷卡,把信用卡拿出来刷卡。或者就是用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微信、支付宝和刷卡使用的形态不一样,但背后涉及到的都是银行转账的问题,传统上就是Account-or token-based,以账户计账为基础的工具。另外一个货币形态就是现金所代表的,很早以前在金本位的情况下,用gold coin的,这就是一种标的或者物品所代表的货币形态。这两种货币形态是非常重要的区分,所以现在央行货币两个最重要的形态,其中一个是现金,这是央行的一个负债。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商业银行在央行持有的准备金,这也是央行货币的形态,从数额上来说,准备金的数量比较大一些。 什么叫央行的数字货币?除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和现金之外再发行一种形态的中央银行负债就是央行的数字货币。大家提到央行数字货币时有一个问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已经是数字化的了,也不是实物的形态。所以从形态上来讲它是数字的,从大家是否都能持有的角度来讲,央行的清算资金只是对商业银行开放,央行现在针对的对象只是商业银行,普通老百姓不能在央行持有账户。但央行的数字货币如果是以账户的形式存在,就和现金一样,老百姓都可以持有央行的数字货币。但是从它使用的角度来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只是在大额的支付,在商业银行之间进行流转。我们的现金是在个人比如说P2P(个人的点对点)或者个人对商户的支付,可以是小额的支付,央行的数字货币可以是任何的数额。 央行的数字货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和现有数字货币形态的不一样。它把现有的两个货币形态进行了结合,既是数字的,不是实物形态的,同时又可以是标的形式,不是账户持有的,可以进行点对点支付的一个非常灵活的央行数字货币。狭义的理解来讲,我们可以把现金数字化,就是一个数字的现金。 央行数字对金融纯洁性、诚实性带来的影响是什么?首先从现金的属性来谈,如果要地比较多的现金在身上不是很方便,也不能进行远程交易。我们在购买物品时,如果要用现金支付,你必须在现场。在互联网交易最初开发的时候,为什么支付宝发展出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办法用现金进行远程交易,而账户可以做到这一点。现金和刷卡最重要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现金标的货币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假的货币,如果我们持有的一百块钱是真实的、不是伪钞是最重要的。但是我接受你的刷卡支付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要知道这个卡确实是你这个人的卡,要对你的身份进行识别,并且你的账上有足够的余额。所以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谓标的的货币状态对信息的要求是非常低的,所以也是现金的优势,对持有人的身份不用认证,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的信息量非常大,要求对账户持有人的信息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它的优点是可以追溯,譬如说现金支付出去以后,就没有办法追回来了,如果这一笔支付是比较大额的,如果支付错误,是不能返回的。但信用卡支付如果你觉得支付错误了,还可以返回来。 了解到属性以后我们知道,犯罪分子最喜欢现金,因为这是可匿名的,它的可匿名性既是现金的最大优点,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给犯罪分子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手段优点是可以进行大额支付,可以不在同一个现场,但也为我们维护金融的诚实性和纯洁性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因为账户的关系,如果实行实名制,我们就知道谁进行了交易,这些监管机构都可以比较好的掌握。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把两者支付手段的优势加以结合,譬如说可以实现可控的匿名性,如果是小额的支付,可以让央行数字货币链完全可匿名,可以让它几乎和现金一样的可控匿名性。但是,如果是大额的交易,就可以降低大的匿名性,所以这也是央行数字货币科技带来的一种新的发展。在人的本性里,对你匿名性是有渴望的,联合国宣言里,数据是隐私之一,所以在数字时代,如果我们所有的隐私都不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侵犯,也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因为人性本身对隐私权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作为公共政策,也应该对隐私权进行一定的保护,所以一定程度的可匿名性是货币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知道,反洗钱、反恐融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必要的部分。所以对货币的设计,要在不同的公共政策目标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改良。 最后谈一下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媒介的作用。发达国家有这样的担忧,如果银行数据推出,平时是不是对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会带来冲击?因为如果你可以在央行开户,央行没有信贷风险,央行的信贷风险是零,商业银行有些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把我所有的存款都转移到央行账户?这个问题的提出表明,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不一定基于账户,如果只是现金的数字化,对银行本身带来的冲击比以账户为基础的设计带来的冲击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央行现在在考虑,不一定要以账户为基础的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模式。 但假设,央行要对公众开放它的账户设计安排。在我们做的研究中,我们认为还是可以避免,通过设计的安排,可以避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必要的冲击。首先商业银行本身可以通过利率的调整等应对对它融资安排所带来的挑战。其次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存在会不会对危机的管理、处置带来更大的困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认为不一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虽然便利性可以让大家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的从商业存款“搬家”到央行的存款,对流动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挤兑现象?是因为你认为其他人会在你之前把存款提出来,如果存款现金不会出现短缺现象,对挤兑动机的影响会减少很多。 所以我们判断,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央行危机的处置能力反而会带来更多的便利,而不是带来更大的困难。 结论: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是货币发行形态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在数字经济的时代,央行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他自己货币的形态进行改良、调整,这样才能够在数字经济时代维护法定货币对公共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在个人隐私的保护、可匿名性、反恐融资、反洗钱、货币政策、有效信息之间都可以起到比较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大国,像美国、中国这样的经济体,货币的使用不光是本国居民的问题,还涉及到他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所以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全球的跨境贸易和跨境资金流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性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的课题。 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央行朱隽: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央行朱隽: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朱隽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朱隽表示,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以下为发言实录: 朱隽:刚才黄老师讲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实是最近的一个热点。我给大家汇报一下近期国际上关于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观点综述。 科技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提供金融服务产品,进入金融服务业,创造的新的业务模式,技术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容易催生大型的科技公司,也就是现在讨论的比较热烈的Big Tech,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的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客户,一方面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引入了竞争,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监管当局在竞争与公平、效益和创新方面面临一系列的权衡,我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是关于Big Tech进入金融业引发各界关注。近年来不少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金融业,全面开展金融业务。在国内有著名的阿里支付和腾讯,他们在网商平台、社交、游戏等主业积累大量的客户,以支付服务为入口涉足金融业,形成整个金融业务的链条。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和腾讯直接或者间接拥有支付、银行、征信、基金、小贷等等金融业务牌照。在国际上,亚马逊也搭建了金融业务的生态系统,它几乎囊括了支付、贷款、保险、支票、账户等银行的业务版图。大型科技公司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对其发展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金融科技发展既给金融业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这些机构认同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创新,如果把他们应用于信贷市场,能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供金融业的效益和质量,同时促进普惠金融。另一方面,Fintech也让金融面临挑战,可能面临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的风险,还有原来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的风险,从而威胁金融稳定。因此,各国际机构纷纷建议,在监管方面适应创新的需求,要与时俱进。主要体现为加强对金融科技实体及其活动的监管,强化风险监测,强化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减少监管套利。G20普遍关注技术影响,认为技术进步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但也会对个人、企业乃至政府带来转型和长期的挑战。有观点认为,科技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这个翻译不是特别确切,不仅不利于塑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也使经济活力下降,甚至还会导致财富集中,加剧不平等的现象,近两年国际上兴起的民粹主义和这一进步有直接观点,因此G20建议,确保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红利能为国际社会广泛分享。 二是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金融科技尤其是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技术、信息、营销和规模方面具有多重的优势,对传统银行直接构成竞争。在信息上,Big Tech不但依靠社交等产业,采集大量银行业无法获取的数据,还能不断拓展新的数据来源,通过整合数字化的信息,其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分析客户偏好、习惯和需求,进而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客户规模和产品种类有限,汇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此外,一般来说,监管当局都会要求银行披露有关业务信息,而Big Tech并不受此限制。在技术上,Big Tech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铸就了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业务方面的领先优势。其技术创新不仅来源于强大的自主研发,也源自对初创企业的成功并购和整合。传统金融机构在技术方面处于弱势,在以往的并购中,他们在对接整合双方系统的过程中,常常表现欠佳。在营销上,大的科技公司还可以通过主业创造家喻户晓的品牌,赢得客户的信任,他们不仅成功推出了众多新潮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型的分销渠道来改善客户的体验,在市场推广上更具优势,尤其是对年轻的用户而言,这些都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匹敌的。规模上,数字经济的时代,谁能获得并有效地运用规模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Big Tech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利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拓展金融板块,迅速实现产品的规模化,截至今年10月底,美国四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比如Apple、亚马逊、Google、微软市值总额超过3.39万亿美元,占美股总市值8%。最新数据显示,苹果公司账上现金高达260亿美元,相比之下,受现有的成本结构和监管规定的限制,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和大型科技公司相比,也有其独特优势,一个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它恐怕是更加专业。传统银行不断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不仅汇集了大量专业人才,而且还有专门的评估系统监测并且管理信用风险、交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大型科技公司固然可以通过收购获得员工和系统,但全面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传统银行业受到金融安全网的保护,他们在满足一定前提条件最低准入要求时,可以纳入保险机制,必要时还可以获得央行流动性支持。目前为止,大型科技公司未被安全网覆盖,出现市场动荡时,难以获得支持。 三是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领域耕耘很多年,已经有了坚实的业务根基,在纯贷款等核心业务上,仍然有难以匹敌的优势,具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推介新金融产品。网点多构成庞大的分销渠道,尽管数字经济时代网点价值有所下降,但大型科技公司要打造这样的风险网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同时也需看到,大型科技公司和传统银行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其发展也为金融业提高效率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大型科技公司在技术、数据要求更高的业务以及耗费资本比较少的服务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说零售业务还可以根据用户画像推出适合自身的业务平台,推出业务产品,而且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成功推出了类似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让客户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率。面对Big Tech的竞争,传统银行可以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市场重新划分后,更加专注于风险和回报相对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业务,比如说批发融资Big Tech还有助于促进金融业的融资,为应对Big Tech的竞争向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大多加大了技术上的投入,以高盛为例,近年来高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推出在线消费贷款平台,为零售客户提供个性化在线贷款存款和服务。同时还开发了机构客户平台,向机构客户提供市场分析、风险管理以及交易服务。还加大了对科技公司的投资,不断收购金融科技公司,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传统金融业还可以和Big Tech开展合作,提供创新型的服务,实现互利共赢。比如说双方可以设立合资企业,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整合业务流程,传统金融机构专注于产品金融端的内容,借助科技公司拓展客户渠道,而Big Tech则侧重于分析客户的需求,打造细分的用户界面。目前在中国工农中建四大行已经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就是双方携手合作的一个范例。 最后讲一下Big Tech带来的挑战。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一般来说普遍认为会产生几个方面的挑战,监管套利、不平等竞争、社会分配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 在监管套利方面,一般认为由于监管的不充分,Fintech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一问题,虽然它也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服务,但是它不像传统银行业一样,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今年在欧洲推出了开放银行业的规定,要求银行分享金融数据,而这个要求并不适用于Big Tech公司,这就使得后者在获取和分享数据方面和银行享有不对等的监管待遇,从而产生监管套利,获得竞争优势。普遍认为这种竞争优势下的科技创新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金融科技的发展可能在长远看,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反而会降低效率,加剧不平问题。这是今年G20讨论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前面所说,科技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伴随着其不断壮大,可能会形成寡头垄断,反而不利于竞争,导致行业的效力下降。同时在大型的科技公司确立垄断地位同时,财富会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或少数公司的手中,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带来潜在的社会和政策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至少一半可以归结于科技行业的发展。 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对金融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金融科技提供的金融产品规模效益明显,其大型科技公司具有大而不能倒的性质,为金融机构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还在发挥金融机构的潜在作用,其平台越来越具有系统重要性。而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一般经验不足,面临市场冲击时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放大金融体系的周期性。另外,这些Big Tech公司一般实行混业经营,个别公司已经具备控股集团特征,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企业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也不受金融安全网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传导方面,金融科技发展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金融科技也可能通过算法技术及时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价格变化更加频繁,从而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之,金融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但在监管、公平、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方面,也带来了重要的挑战。如何通过加强规则制定以应对监管套利,如何在鼓励创新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如何妥善化解金融稳定的风险、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这都是未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需放弃部分行政性思维
黄益平: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需放弃部分行政性思维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黄益平指出,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根本性的思路应该是市场化的策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化的风险定价。 以下为发言实录: 黄益平:刚才听李东荣会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宏大,同时富有洞见的报告,我今天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题目,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很愿意借今天的机会再给大家作一次分享,也算是参与我们当下关于这个问题很热烈的一个政策讨论。核心问题是怎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已经持续了很久,我今天的演讲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题目,核心是怎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永远不会过时。 政策扭曲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我想首先说三句话:第一,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一般企业到银行借钱,银行首先给企业做信用评估,无非就是看企业的历史数据、财务报表,实在不行看你有没有抵押资产。如果你到资本市场上融资,门槛可能更高,因为对企业的资质要求、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通常民营企业的特征基本上就是规模小、历时短、不稳定,再加上缺乏数据和抵押资产,所以民营企业融资最大的困难就是获客难、风控难。在金融领域,经常有一个“二八法则”,就是金融机构把最上面的20%客户抓住就有80%的市场份额,而剩下80%的客户是很难处理、很难服务的。所以,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联合国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号召各国政府想办法来提高或者改善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服务。所以,中国同样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奇怪。 第二,民营企业融资难在中国更加严重。为什么会更加严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金融扭曲的表现形式可以看成是双轨制。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是正规的部门,比如商业银行,一个是非正规的部门,比如说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现在假定这两个市场的参与者之间没有本质性的质量差异,如果这两个部门之间没有扭曲,利润水平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这两个市场的利率最后应该是均衡的,也就是说是统一的。如果不是统一的,会导致套利,最后推动两个市场的利率走向统一。但是这个假设在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在正规市场,我们的抑制性的金融政策把正规市场的贷款利率给直接人为地压低了,导致了两个结果:需求增长和供给减少。 由图中可以看到,在市场上,忽然出现了一个缺口,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银行搞齐配额,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借到钱,另外一部分人借不到钱。一般而言,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到正规部门融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融到资,肯定存在另外一部分人融不到资。通常情况下,银行会偏好大企业和国有企业,所以把民营企业挤出去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民营企业融资难,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正规部门的政策抑制加剧了这个问题。被挤出去的企业还是需要融资、发展,怎么办?他们被挤到了非正规部门。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非正规市场的利率进一步提高。所以,中国融资难的问题之所以会变得这么严重,除了一般普遍性的小微企业获客难、风控难的困难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正规部门利率的抑制导致更多的民营企业不能从正规部门获得融资,而且到非正规部门以后,成本会变得非常高。 所以说,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说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首先是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能从正规市场融到资,既使是利率上浮其实也不是那么贵。但是从正规市场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这个时候的融资成本就很高。之所以正规部门的融资难和非正规部门的融资贵合在了一起,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的政策抑制加剧了这个问题。 第三,为什么最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然进一步恶化了?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但客观地说,这些措施确实都是必要的。什么样的措施?无非是金融交易要监管全覆盖,无非就是要去杠杆。监管全覆盖和去杠杆最后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非正规部门的金融交易萎缩。2018年上半年,影子银行的交易减少了两万亿。很容易想象,假如银行要收紧信贷,降低杠杆,首先会收紧风险比较高、不稳定性比较大、缺乏抵押资产的客户。所以,监管全覆盖和去杠杆政策最后可能确实对民营企业导致了非常大的打击。但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这个政策本身是决策部门专门设置了用来打击民营企业的。客观上说,这些措施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实是十分必要的。很可惜的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最后变成了对民营企业融资很大的伤害。 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就是:一、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二、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尤其难,相当一部分问题是政策扭曲导致的;三、当前为防风险出台的一些很好的短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民营企业确实很焦虑,日子非常难过。民营企业家在央行行长座谈会上说的话,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我有一个银行的牌照,我就会一家一家的去救这些民营企业。我充分地理解他们焦虑和痛苦的心情,但客观地来说,如果央行给其一个牌照,你拿着牌照一家一家救,作为金融学者我是很担心下一步金融风险的。救民营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救,如果违背市场规律,仅从道义上去救,可能会有很多的后遗症。我并不是在批评这个民营企业家,我觉得他的焦虑、抱怨,我们应该充分理解。 近期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出台的一些举措 相信我们政府也充分理解这个问题,从中央到政府都采取了很多的政策,2018年,国务院已经开了4次常务会议,要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举措。 第一,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定向降准,使更多的流动性流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最近推出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支持工具,希望能对一些本来资质还不错、短期有流动性困难的企业提供一些融资支持。 第二,财政部和其他几家金融机构一起建立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希望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一些政策性的支持。 第三,银保监会宣布新的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三年以后,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比例要占总的新增融资一半以上;力争主要商业银行四季度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政府确实很焦虑这个事情。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对于中国的就业、增长、利润、生产率和创新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从政策和决策者意愿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清晰的。  从根本上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四个政策思路 但这些政策是不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个人是有一点疑问的。我认为,这些政策都很重要,在短期内会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的四点看法。 第一,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靠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行政手段,让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在现在的体制下,行政性的要求银行贷多少(给民营企业),是能执行的,但所有银行做的都是最好的商业决策吗?不同的银行擅长做的业务也不同,关键看其自身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现在利率不能市场化,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求所有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贷款利率附近,我相信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收益的,因为金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是成本要覆盖风险。民营企业本身就具有规模小、不确定性大、风险比较高等特征,银行要对它提供金融服务,成本就应该提高。这就要求,双轨制利率要转为市场化利率,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加正规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人为地把利率压低,反而会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也可能会对金融机构下一步造成新的风险。所以我认为,真正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要从市场化的思路入手,让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第二,为民企提供政策支持的责任应该交给政府,而不应该交给商业金融机构。在市场化利率无法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尤其是现在这样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有很多本来经营发展就不错的企业,短期内出现了流动性等问题,可以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提供或短期或长期的政策支持,因为他们对社会稳定很重要,对创新很重要,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很重要。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需要对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政策性支持,这个责任应该交给政府,至少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承担,而不要把这个责任一股脑地放到商业金融机构的身上,否则,以后这笔账算不清楚。 我觉得前面提到的一些举措都很重要,人民银行、财政部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像是担保基金、融资支持工具、贴息等都可以进一步推广,但责任要由政府承担,而不是强加给金融机构。 第三,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来解决获客难、风控难的问题。解决了上面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是没有解决前面所说的世界性难题,其原因无非就是我刚才说的获客难和风控难。那应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但客观上来说,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这个领域其实也做了很多尝试。简单来说就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有时还需要线下线上结合。比如说线下靠软信息,民营企业因为没有传统商业银行所需要做风控的评估资本因素,比如财务数据、历史数据、抵押资产,但其实,如果银行对于这个企业有充分的了解,软信息就可以为其提供比较好的贷款决策。在江浙一带有很多这样的中小银行,他们基本的要求是,银行的职员对客户要充分了解,而且是全方位的了解,包括财务状况、知识水平、信用状况等,这种全方位的了解,在对其做信用评估时,可能会比财务数据还靠谱。像是尤努斯的穷人银行模式,大理有一个试点,13个员工在那里辛辛苦苦做一年,精神非常可佳,就是一家一家农户谈,一年下来总共服务了138家农户,虽然从数字上来说有一点遗憾,但是从他们工作的努力和精神上来说是可以的。在他们的试点中,农村妇女完全没有任何可以帮助银行贷款信用的基本材料,但是像是穷人银行或者国内中小银行这样的机构,可以用软信息对他做一个非常好的评判,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贷款产生的不良率都很低。 其次是大数据,大数据和移动终端在我们的网络贷款当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今天不是讨论P2P的问题,我们已经有3家国家发了牌照的网络银行,这三家银行业务开展得都很好。微众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去一万多亿的贷款,不良率非常低。网商银行在杭州一个办公室一共377个人,一年服务了500万家的小微企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从他们的实践来看,通过大数据服务中小微企业,看起来是可以做的。 第四,为民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未来把上述思路结合在一起,是有可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国企和民企到底能不能公平竞争?即便市场化了以后,即便我们采取了各种政策,民企能不能真正享受和国企一样的平等地位?我个人觉得难度比较大,但至少我们可以向那个方向努力。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很重要,要让民营企业实现公平竞争,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一方面要支持国有企业,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而应该大张旗鼓地说,政策要向民营企业倾斜。因为它的起点就低,给其提供一些倾斜、特定的支持才能让民企公平竞争。但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个人对于这个方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在短期内仍然会有一些不平等、一些歧视,这或许很难避免,但关键在于,这种不公平、不平等和歧视是否在减少,如果在减少,我觉得未来的发展还是有前途的。全球危机以后,大家都担心“国进民退”的问题,但如果现在回头看,过去十年,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就业、产出、利润、创新和增长当中的比重,都有大幅提高。我觉得这是好的,所以关键不是明天能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关键是明天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能不能比今天稍微少一点。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在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时,数字金融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需要放弃一些行政性思维,行政性的手段在短期是可用的,但不是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办法。根本性的思路应该是市场化的策略,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化的风险定价。 第二,对于个别企业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手段给予扶持,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们对增长、稳定都很重要,政府可以做,但是这个责任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个单要由政府来买。 第三,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获客难、风控难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简单来说是,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实际上,最佳的模式可能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第四,监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市场化的、服务民营企业的、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具体来说,短期内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发牌照、开放征信系统、解决远程开户的问题。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出席并发表致辞,蔡鄂生表示,金融科技正在重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之间的逻辑,使得很多新兴业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他指出,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伴而生,适当的监管有助于加快金融科技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回归金融本源,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以下为发言实录: 蔡鄂生:李东荣会长、黄益平教授、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本届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主办,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我受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主席陈元先生的委托,对国内外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届峰会的主题是“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引领的金融科技,可能是现代金融体系诞生以来,最深刻、最宏大的一轮技术创新。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市场容量、降低风险集中度,为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 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从线上支付起步,历经十余年发展,目前已经覆盖支付、信贷、投资、保险、征信等业务,尤其是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已经暂时领跑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在给科技创新型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挑战。中国和全球的实践经验表明,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并不是取代和颠覆的关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态势和效果正在趋于明显。金融科技正在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但是,由于中国以及全球的金融科技尚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技术创新往往会掩盖技术运用的风险。 金融科技正在重构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务之间的逻辑,使得很多新兴业态游离于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监管者缺乏充分的技术手段对金融科技进行动态监测、实时追踪和事前预警,从而出现了监管漏洞。如金融稳定、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与数据垄断等问题,也是现在全球监管层最关注的几个问题。全球也在金融科技的监管方面做出了不同的探索。比如,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实施了“监管沙盒”,美国则坚持功能性监管和技术中性原则,把金融科技相关业务按功能纳入现有监管体系。 监管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伴而生,适当的监管有助于加快金融科技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回归金融本源,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十年来,四十人论坛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支持国家决策咨询,一直走在国际金融研究领域的最前沿,与数家国际顶尖智库形成了稳定而富有成果的交流机制,每年都举办多次国际交流和研讨活动。2011年成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自2014年起,每年在上海举办金融科技外滩峰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是国内最高端、最前沿的新金融科技盛会之一,以高质量的研讨内容和高水准、国际化的嘉宾阵容在业界享有盛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受IMF邀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在华盛顿与IMF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天的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这是IMF首次就特定行业主题进行大规模的专题研讨和交流。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实践、严格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本次会议邀请全球专家齐聚一堂,为金融科技发展和监管科技创新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昨天,我们已经召开了一场闭门研讨会,讨论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经验。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今天能够继续深入探讨,碰撞出更多的真知灼见。 最后,预祝本次峰会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李东荣:各国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问题
李东荣:各国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问题

  CF40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 新浪财经讯 11月17日消息,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举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今日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CF40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李东荣指出,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他认为,金融科技今后将在三个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 三是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同时,李东荣也表示,金融科技将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来讲,需要高度重视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数字鸿沟挑战; 二是监管套利挑战; 三是风险外溢挑战。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东荣:尊敬的蔡主席,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金融科技是当前国内外比较关注或者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各国各地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同时也展开了一些学术上的探索。我知道,就在上一周,新加坡举行了金融科技节,再早的两三个礼拜,在澳大利亚举办了金融科技周,在我们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分别举办了这样的一些研讨会。所以,今天我很高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球金融科技峰会,与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发展这一全球性议题。 据我的观察,近年来,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从最初的审慎观察逐步变得更加积极包容。同时,也更加重视其中涉及到的金融监管及时跟进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目前,金融科技已经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金融竞争合作和金融资源布局的焦点领域。所以,借今天这个论坛的机会,我想就金融科技的全球影响及其治理谈几点个人的思考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第一个问题,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正影响着金融工人的实现形式和金融市场的自治模式,具有深刻变更金融业的潜力。站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角度,我认为,金融科技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历史。比如冶炼、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流通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信用货币转变,提高了货币流通的速度、规模和便利性。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跨区、跨地域的资源配置。而上世纪后半叶,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手工操作的金融业进行了全面革新,特别是当前金融科技创新正进入一个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技术条件。     二是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经过各个国家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全球的普惠金融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困于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条件环境,普惠金融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性共性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仍然有约17亿没有账户的成年人,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受信贷约束的中小微企业高达6500多万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40%,融资的总缺口超过了5万亿美元。这是现状。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尝试应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解决上述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中国、肯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证明,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可以帮助受惠主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较可行的思路。 三是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从更加宏观和系统的层次去理解金融科技,我认为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对金融的驱动作用,还体现在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金融业具有资金筹集、风险管理等功能,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并分散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2.金融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它本身就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国外这些大的IT企业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中受益很大,一方面支持了中国金融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IT企业和金融业本身就是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为其他产业领域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科技应用示范,从这个方面讲,金融科技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科技的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更强的内升动力和创新活力。 第二个问题,金融科技将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金融科技作为尚属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新兴模式,毋庸置疑,将会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需要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数字鸿沟挑战。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同,网络的终端普及率和居民的数字能力差异很明显,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世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有近20亿人没有手机,近60%的人没有互联网连接,而且,各国国内的数字鸿沟可能与各国之间的差距是一样大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将导致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从金融科技发展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其中受到的风险影响冲击则不容忽视。 二是监管套利挑战。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环境有所不同,国情不同,金融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在金融发展优先的政策导向下,可能会引发监管竞次问题,在这个实践中,一些打着金融科技创新旗号的机构,从强监管国家地区迁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洼地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我们国内则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事实,从监管严的地方往相对监管宽松的地方转移。特别是在资本、技术、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便捷的今天,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的问题需引起各国高度。 三是风险外溢挑战。随着全球各国金融市场开放性和金融基础设施联通性不断增加,金融科技可能带来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的叠加效应,使得金融风险传染更快、波及面更广。而且风险外溢与数字鸿沟、监管套利三者还可能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风险结构,提高了金融风险全球治理的难度。 第三个问题,共同推动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上述机遇和挑战,在态度上积极拥抱,在行动上审慎稳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趋利避害,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充分、更加安全地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是倡导国际基本共识。经过近些年的观察和探索,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正在形成一些基本共识,首先金融科技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一点大家都达成基本共识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金融服务的实效和普惠水平,将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以适当的方式纳入经济金融体系。其次,金融科技应该是负责任的创新,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促进金融机构尽职履责。金融科技应该是具备可持续性的创新,因为金融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不能只关注于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有一个新技术还没有经过比较稳定的测试就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风险隐患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而忽视的金融风险发生的滞后性。 二是促进各国的特色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发展金融科技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最佳模式,各国还是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明确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和目标诉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金融科技,不必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颠覆式技术和模式创新。比如,在智能手机还不够普及并缺少高速移动网络的条件下,非洲肯尼亚通过手机短信来发展移动普惠金融服务,非常务实,效果也很好。而中国发挥市场规模和技术应用的优势,特别是我们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优势,中国在发展移动支付、互联网借贷、在线供应链金融、金融进准扶贫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通过监管砂箱、创新、加速器等方式,为该国的金融科技发展营造了很哈的政策环境。 三是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依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统筹的解决跨境监管竞次和监管套利的问题。同时,应该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合作,探索建立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信息共享、风险联动应对、危机处置和制度安排,从而不断地提升各国金融科技监管能力和合作的水平。今年10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八个金融科技议程,这个议程深入地分析了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其中提出了很多务实可行的参考建议,我认为这项工作非常及时,也是很有意义的。 四是开展多元的交流合作。通过国际论坛(包括我们今天这样的论坛)、国际培训和同业学习等方式,交流推介金融科技发展的典型经验和良好实践,加强政产学研多层次的交流,鼓励各国具备条件的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可持续原则,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拓宽各国之间金融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五是推进国际标准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用语言。可以考虑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总体的框架下,以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为切入点,通过现行国际标准等同采用、双多边标准互通互认、先进标准输出等多种方式,不断地提审各国金融科技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努力缩小推广应用金融科技在各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和标准差异。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具有广阔地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期盼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从业机构和学界专家加强沟通,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在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最后,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倒计时2天: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蓄势待发
倒计时2天: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蓄势待发

  11月16日-17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即将召开。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专业智库和金融教育咨询品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金融城已举办多次金融科技峰会,以高质量的研讨内容和高规格的嘉宾阵容享誉业界。 峰会嘉宾: 与历届峰会一脉相承,本届峰会定位为高规格、高水准的金融科技国际盛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相关部门领导,IMF、世界银行、英国金融监管局、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国际监管高层,以及众多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领袖已确认出席。 峰会亮点: 自2016年以来,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已连续举办三届,汇聚国内外金融监管领导、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共计2000多位,近百家主流媒体对峰会进行报道。许多与会者感叹,这些会议的含金量非常高,不仅可以近距离聆听监管领导的发言,获取最新政策信号,亦能通过专家学者和优秀从业者的精彩分享,洞察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脉络,受益匪浅。 峰会议程: 09:00-09:10致欢迎辞 蔡鄂生 CF40常务理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09:10-09:25主题演讲一  李东荣  CF40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09:25-09:40主题演讲二 黄益平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09:40-09:55主题演讲三 *徐  忠    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09:55-10:10主题演讲四 朱  隽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 10:25-10:40茶歇 10:25-10:40主题演讲五 何  东  CF40特邀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局副局长 10:40-10:55主题演讲六 Marlene Amstad  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董事会副主席 10:55-11:10 主题演讲七 Marius Jurgilas   立陶宛银行(央行)董事会成员 11:10-11:25主题演讲八 向江旭    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首席技术官 11:25-12:00与会嘉宾圆桌讨论 12:00-13:20午餐 13:30-15:00专题研讨一   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张承惠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 研讨嘉宾: Erik H.B. Feyen  世界银行金融创新局宏观金融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范文仲   CF40成员、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 黄  浩   CF40理事单位代表、网商银行行长 张旭阳   新金融联盟理事代表、度小满金融副总裁 张适时   新金融联盟理事、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 15:00-15:10茶歇 15:10-16:30专题研讨二   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主 持 人: 李文红   CF40成员、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 研讨嘉宾: Cordelia Kafetz  英格兰银行金融科技负责人 王  信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 孙天琦    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 许  慎     CF40特邀嘉宾、港交所创新实验室联席主管 注:姓名前标星为待确认嘉宾[详情]

中外监管聚首“2018全球金融科技峰会”(附议程)
中外监管聚首“2018全球金融科技峰会”(附议程)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将于11月17日在京举办。本届峰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就金融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开展监管科技应用实践、防范金融风险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回顾和展望金融科技在全球的发展,扩大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亦借鉴国际经验加速国内监管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本届峰会以“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为主题,直击金融科技发展之痛点难点。议程包含共8个主题演讲、4个专题研讨,研讨将聚焦以下论题: 1)  金融科技创新方向 随着金融与科技的不断融合,未来金融科技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如何借力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最新的IT技术,进一步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业务模式、流程管理、提升金融发展效率? 2)  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为普惠金融提升了运营效率、成本可控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但如何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国际视野和国内实践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有哪些可资借鉴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案例?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拓宽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降本提效? 3) 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在当前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必须更加重视金融业务风险与技术风险叠加后产生的扩散效应,平衡行业发展与风险监管间管理之间的关系。那么,监管机构如何利用科技提升监管效能?如何建设有效的监管沙盒?从业机构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风险防控和抵御能力? 更多与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相关的问题有望在峰会上得到深度、有建设性的解答与指引。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相关部门领导,IMF、世界银行、英国金融监管局、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陶宛央行等国际监管高层,以及众多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领袖将出席本次峰会,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寻求正解。 参会嘉宾: *更多嘉宾陆续确认中 峰会议程: 09:00-09:10 致欢迎辞 蔡鄂生 CF40常务理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09:10-09:25主题演讲一  李东荣  CF40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09:25-09:40主题演讲二 黄益平  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09:40-09:55主题演讲三 陆  磊    CF40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09:55-10:10主题演讲四 朱  隽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 10:10-10:25 茶歇 10:25-10:40主题演讲五 何  东  CF40特邀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及资本市场局副局长 10:40-10:55主题演讲六 Marlene Amstad  瑞士市场监督管理局董事会副主席 10:55-11:10 主题演讲七 Marius Jurgilas   立陶宛银行(央行)董事会成员 11:10-11:25主题演讲八 向江旭  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公司首席技术官 11:25-12:00与会嘉宾圆桌讨论 12:00-13:20午餐 13:30-15:00专题研讨一   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张承惠    CF40资深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 研讨嘉宾: Erik H.B. Feyen  世界银行金融创新局宏观金融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范文仲   CF40成员、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 黄  浩   CF40理事单位代表、网商银行行长 郭  洪   CF40特邀嘉宾、中关村银行董事长 张旭阳   新金融联盟理事代表、度小满金融副总裁 张适时   新金融联盟理事、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 15:00-15:10茶歇 15:10-16:30专题研讨二   监管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 主 持 人: 李文红   CF40成员、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 研讨嘉宾: Cordelia Kafetz  英格兰银行金融科技负责人 王  信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 *张  野    CF40特邀嘉宾、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主任 孙天琦    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 许  慎     CF40特邀嘉宾、港交所创新实验室联席主管 注:姓名前标星为待确认嘉宾[详情]

论坛信息

论坛时间:2018年11月17日 9:00-16:30
论坛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 金融城(CFCITY)
学术支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会议语言:中文、英文(配备同声传译)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