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一代药王与世长辞:著名浙商冯根生逝世享年84岁
一代药王与世长辞:著名浙商冯根生逝世享年84岁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著名浙商冯根生于7月4日凌晨逝世。[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09:27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 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 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创建中药博物馆胡庆余堂在冯根生这位“关门弟子”的带领下,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转型。[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8:12
国药工匠冯根生:国药不兴 人生不畅
国药工匠冯根生:国药不兴 人生不畅

冯根生是慈善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0:33
冯根生语录 曾自比甘草:普通平凡却能调和其他汤剂
冯根生语录 曾自比甘草:普通平凡却能调和其他汤剂

冯根生:我是一味中药,但它不是名贵的中药,它是一味草药——甘草。[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09:27

传奇人生

童年 | 曾经的小小学徒到如今的国药工匠
童年 | 曾经的小小学徒到如今的国药工匠

祖母叮嘱年幼的冯根生:家里穷,只能让你学生意了!但穷要穷得有志气,老板给你的钱拿着,别的一分也不能拿。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2:53
1972 | 临危受命 豪言十年内建成国内一流中药厂
1972 | 临危受命 豪言十年内建成国内一流中药厂

1972年胡庆余堂一分为二,制胶车间自立门户升级为杭州中药二厂。在胡庆余堂9个副厂长、副书记都不愿去郊区工厂的情况下,时任制胶车间主任的冯根生被任命为中药二厂厂长。[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0:32
1978 | 先斩后奏 拯救产品与企业
1978 | 先斩后奏 拯救产品与企业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2:53
1980 | 敢为天下先 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制
1980 | 敢为天下先 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制

1980年代中期,他率先打破“铁饭碗”,实现干部聘任制、全员合同制[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0:33
1996 | 青春宝“反哺”濒临破产的胡庆余堂
1996 | 青春宝“反哺”濒临破产的胡庆余堂

1996年,杭州市政府决定,由青春宝集团接管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胡庆余堂。[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7月04日  12:45

一代药王冯根生

1/24

浙商冯根生逝世:70载中药传承人 40年国企常青树
浙商冯根生逝世:70载中药传承人 40年国企常青树

  浙商冯根生逝世:70载中药传承人 40年国企常青树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口述系列之——浙江改革开放30年口述历史》张煜欢摄 冯根生。书中资料图 摄 中新网杭州7月5日电(柴燕菲 严格 张煜欢)在中国企业家中,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超过60年,是罕见的。而其中近40年是在担任国企的一把手,放眼全中国,大概只唯此一个。 “他是中国中药产业化的第一人,在他身上实现了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的转型。”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口中的这个他,就是“唯此一人”的传奇浙商——冯根生。 7月4日凌晨4时许,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冯根生在浙江杭州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十年前,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关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路人,冯老曾面对面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为记者讲述自己超越半个世纪的“中药人生”。该稿件也被收录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口述系列之——浙江改革开放30年口述历史》一书中。 为中药正名 “十年后要成为中国最好的中药厂” 出生于中药世家的冯根生,14岁小学毕业后,就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1972年,对冯根生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那年7月,胡庆余堂一分为二,位于市区的母厂更名为杭州中药厂,而冯根生所在的制胶车间则自立门户,升级为杭州第二中药厂。 当时,胡庆余堂的几个副厂长都“嫌太偏僻”不愿去位于郊区的工厂,时任车间主任的冯根生,被“临危任命”为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 名义上车间升格为了工厂,实际上却还是个略显破旧的小作坊。“我承认穷,但我说我们要争口气,10年以后把厂子建成全国最好的中药厂。”在全厂的100多个工人面前,冯根生立下了“豪言壮语”,未想不仅没有掌声,大家反而哄堂大笑。 的确,37万元(人民币,下同)总资产,18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的杭州第二中药厂,在当时“穷得一袋水泥都要向兄弟厂家借”。 传承千年的中药难道真走上了“穷途末路”?为了不让中药厂倒闭,冯根生提出“古老国药必须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形成一个中药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制队伍。与此同时对工厂进行合同制改革,在管理模式上掀起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浪潮。 “我只念过小学,但是我有个特点,对新的东西、对抓住的机遇特别敏感。”在冯根生的“胆大心细”下,杭州第二中药厂“起死回生”,到1988年,该厂的销售额猛增到1.7亿元,这也是中国2000多个中药厂中第一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枪打出头鸟,像我这样的出头鸟,几十年来早就遍体鳞伤了,但我不走回头路,而且我会始终保护好心脏,我的心脏就是无私。”为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型“吃螃蟹”的冯根生,是一个因传承之心无所畏惧的人。 为改革开路 “青春宝是国家的,不能被合资” 从一穷二白到“触底反弹”,冯根生抓住了一轮机遇。但那个年代经营权与所有权背离的国企制度,则给企业家们套上了新的枷锁。 “1990年提出全面治理整顿国有大企业,那一年,厂里销售额不到1亿元,利润从2700万元跌到500万元,与民企拉开差距了,这就是当时国企的困境。”冯根生深知,身为一把手的他需再迎改革,为国企找寻一条新的出路。 合资,成为这场改革中的核心词。 “1992年,为了合资我们成立了国有的集团,杭州第二中药厂作为子公司参与局部合资,但品牌留在集团这个母体,以保证我们辛辛苦苦创下的青春宝品牌能掌握在国家手里。”绕过机制弊端的冯根生,没忘苦心留住品牌之根。 果真,香港中策在合资时便提出了“净资产合资”与“母体企业连品牌共同合资”的要求,这对于冯根生来说,“显然吃亏得不得了”,于是果断拒绝。 在冯根生的坚持及多方接触之下,最终由泰国正大集团与“子公司”杭州第二中药厂完成了合作。之后,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厂总资产进行评估,共计1.28亿元,比企业净值高出近两倍。这顶合资企业的“帽子”,为“母体”青春宝集团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空间。 冯根生带领着青春宝集团,一度创造了年增长20%的国企傲人业绩,1988年当选首批“全国优秀企业家”的他,也成了国企改革中当之无愧的弄潮儿。 为根的情谊 “胡庆余堂是培养我成长的地方” “作为一厂之长,要把国有企业当作是自己的企业一样去努力拼搏,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进去;如果想反正这个企业是国家的,最多三年总是要走的,叫谁去都搞不好。”在为国企效命数十年的冯根生看来,胡庆余堂这家百年老店的兴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浙江杭州,“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冯根生的祖父、父亲都曾是胡庆余堂的老药工。但1996年,经营不善的胡庆余堂已累计亏损9500万元,1年的销售额却仅为5000万元。 也是那一年,杭州市政府决定让冯根生兼并胡庆余堂。“胡庆余堂毕竟是培养我成长的地方。”作为从胡庆余堂走出去的中药传承人,冯根生也见不得这家百年老字号就此湮没。 神奇的是,在兼并后短短5个月,胡庆余堂就止住了下滑势头,第二年便开始扭亏为盈。如今胡庆余堂成立了集团,销售额累计10亿元,比起原先整整翻了20倍。 从14岁成为胡庆余堂末代弟子,到成为一代传奇浙商,七十载风云过,冯根生书写了一个个商业奇迹,化作了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时代缩影。 “不要只看到国企这棵常青树表面上风光的一面,要知道这棵常青树的背后有多少心血、汗水和眼泪。”冯根生总不忘提醒我们,掌舵大型国企既有“面子”上的光鲜,也有“里子”中的艰难。 但身为一名中药的传承发扬者,这人生百味,冯根生皆甘之如饴。冯老,一路走好。(完)[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7年07月05日 09:38
媒体追忆冯根生:他的退场 是又一次出场
媒体追忆冯根生:他的退场 是又一次出场

   从读懂冯根生,去读懂时代 昨天,一个做中药的人,在桃源岭下,含笑而归…… 来源:钱江晚报 冯根生淡出公众视线已经多年,但他逝世的消息还是牵动着人们的感情,回忆冯根生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频频转发,一些媒体把以前写冯根生的文章找出来重发。这使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冯根生的分量,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退场,是又一次出场。冯根生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敬佩之余,似乎还不敢说完全读懂了他。 冯根生这一生,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创立“青春宝”、救活胡庆余堂,经济贡献巨大……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这些荣誉,都是实至名归的。 冯根生到底凭的是什么?他身上有什么东西(素质?品质?秉赋?)在起作用,让他最终成为一个超过常人的人?他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功”的后面是“德”,冯根生的“德”,至少可以追溯到他做学徒时祖母的反复叮嘱: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学徒生涯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两个字:戒欺。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冯根生强调最多的,还是“戒欺”、诚信。大多数人都从小接受过这样的正面教育,但是,出发点相同,并不能保证终点相同。漫长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机会、诱惑、陷阱,叫人偏离、淡忘、抛弃这个“初心”,而冯根生一生都在坚持“不忘初心”!仅仅凭这一点,冯根生就与很多人区别开来了。 一位与冯根生相熟的朋友在回忆文章里说,冯根生不止一次说“这个世界很残酷”。对世界的“残酷”,有人亦报以残酷,似乎也很符合逻辑。那么,冯根生为什么遵循了另一种逻辑?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定力?或许,冯根生用了一生才给出了一个完满的答案?要读懂冯根生,不能只凭文字。 冯根生兢兢业业,但不唯唯诺诺,他敢做“出头鸟”——在某种意义上,冯根生是一个开风气的人。他很早就表态赞成打破企业“铁饭碗”;他认为政府部门对厂长经理的考试不合理,他就“罢考”,并联名其他企业家要求取消考试。成大事者似乎都有“叛逆”精神,但是冯根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他精通业务、精研业务,深知搞好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让他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底气。冯根生的成功人人称颂、羡慕,但是多少人能熬过学徒工的艰辛? 冯根生无疑是改革开放年代的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时代”是一个大词,大到个人无从把握,无从定义。但是,冯根生显然介入了时代,在他的行业里引领、影响了时代,成为“时代”的醒目符号。冯根生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时代”不是一个先于经验、经历的事物,而是在无数人参与、影响下逐渐发育、成形的。是参与者决定了时代的面目,甚至不参与或反向参与也是一种参与;但是冯根生无疑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时代给了他舞台,他把自己贡献给了时代。读懂冯根生,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很多东西。 戎国强[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5日 09:22
江南药王冯根生83载传奇人生:诚信戒欺 不断创新
江南药王冯根生83载传奇人生:诚信戒欺 不断创新

   江南药王 功勋浙商 ——追记冯根生83载传奇人生 来源:浙江日报  方臻子 李知政 章 卉 白丽媛 斯人逝去,西子含悲。7月4日,一座城在怀念她的一位优秀儿子。 江南药王、国药工匠、功勋浙商、改革常青树……众多称号集于一身——冯根生,中国青春宝集团的创始人,4日4时16分,溘然长逝,走完了83年的人生旅程。 30多年前,中华民族作出改革开放命运抉择的惊涛巨浪,把他送上潮头,从此奔竞不息,书写一代传奇。戒欺祖训、拨正商道,国药新生、筚路蓝缕……斯人虽逝,却留下了一部改革创新的人生巨著,述说着浙商精神永葆青春的秘密。 “戒欺”匾下第一课 人无信不立。 冯根生人生中的第一个经典时刻,发生在1949年1月19日。那天,小学毕业才4天的冯根生,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冯根生生前不止一次回忆过他进胡庆余堂的“头一课”:“父亲领我进去,拜过经理拜师傅,拜过师傅拜财神,要叩九个头。后来经理领我到后厅,手往墙壁上指指,说:‘仔细看看。’这是胡庆余堂最最重要的宝贝。是一块匾,有两个大字‘戒欺’和一篇短文章。但这块匾,我确确实实是头一回见到,是胡雪岩的真迹。经理跟我讲了其中的道理,讲‘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我做学徒的头一课,就是诚信教育。” 4日16时,记者穿过两侧摆满花圈的小道,来到了冯根生的家中,次子冯羚在灵堂前招呼着冯老生前的挚友和老员工。“在父亲众多人生感悟中,他提得最多的就是‘戒欺’。做人如此,做企业同样如此。此外,他还经常拿自己做学徒时候的经历来教育我做一个‘戒欺’的人。”冯羚告诉记者,外界只知道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却不知道成为“江南药王”的传人并不容易,除了要潜心医术外,胡庆余堂还会用特殊的“考验”来筛选弟子。不知从哪天起,冯根生经常在扫地时捡到钱,他每次都将捡到的钱交给师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后来,他才得知是师傅一直在用“钱”来考验他是不是一个诚实和有德品的人。 “诚信戒欺是我的规则,也是浙商精神的灵魂。”冯根生曾说。100多年前,胡雪岩的庆余堂就已探索出企业做强、做大、做精、做到长远的成功路子。而作为胡庆余堂传人的冯根生,又将“戒欺”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上,建立起适于现代市场要求的经营体制和企业文化,将青春宝打造成为诚信的“旗舰”。 “我与冯根生相识、相知60年,他是我最为尊重的优秀企业家之一。”原省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医药企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博文忆起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当时,冯根生从福建考察返杭,看到胡庆余堂国药号门前排着长队,69岁的老人不顾旅途劳顿,连夜赶到国药号现场办公,召开高管紧急会议。当了解到公司生产的抗“非典”药一天就出药3万余帖,而配方急需的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药材供价格飞涨,他当即向市民作出承诺:哪怕原料价格涨100倍,也决不提价一分。 白手起家“冯厂长” 1982年,“青春宝,葆青春”成为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而冯根生也得到一个称呼:“中国保健品之父”。 冯根生热爱中医。在成为胡庆余堂“关门弟子”后,3年学徒生涯,他从每天凌晨5时忙到晚上9时,16个小时专心其中。2000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两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两年,每天300帖,10多万帖药从他手中出去。一名“国药工匠”在胡庆余堂中成长起来。 然而,传统中药的手工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1972年,在冯根生带领下,胡庆余堂位于杭州西郊桃园岭上的“驴皮车间”独立建厂,这就是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杭州第二中药厂。几座破房子、一堆土设备、一个小作坊,没有国家投入,冯根生带着全体职工努力拼搏,终于使这座破旧的中药作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之一。 在杭州,有个关于中药的有趣现象:每天,有不少参观者到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参观,在这个昔日名震全国的“江南药王”旧地,感受传统制药工艺;另一边,在现代版的“胡庆余堂”——正大青春宝的生产车间,近红外光谱应用于投料控制、生产中的中间体质量控制、清洁区设置的分散式多点尘埃粒子在线监测系统等,无不彰显着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风采。 很多80后、90后或许不知道“双宝素”。上世纪80年代初,“双宝素”是中国最风靡的保健品。当时,在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杭州中药二厂门口,全国各地经销商开来的车子排起长队,人们揣着现金来找“冯厂长”。当经销商们看到冯根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这些保健品,并且冯根生自己也吃时,更多订单纷至沓来。接着,“青春宝”也横空出世了。其后,无数保健品纷纷涌现,又陆续倒下,而冯根生的“青春宝”却经历30多年风雨依然“青春”。 “冯老一生致力于我囯民族医药的发展,艰苦创业,呕心沥血,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在中医药产学研的众多领域卓有建树,成绩斐然,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他不仅为胡庆余堂、正大青春宝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浙江医药产业和我囯中药事业的腾飞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行业旗帜、改革勇士、创新先锋。”赵博文说。 对于中药,冯根生是真心喜爱:“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90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而胡庆余堂,也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他走到人生的尽头,仍保留着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位。 企业改革弄潮儿 冯根生是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的身上,浓缩了一部“中国国企改革发展史”。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他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成为中国国企改革史上的经典一幕。一位老记者深情回忆起了那一刻充满自信与豪气的冯根生:“1996年11月7日,冯根生打来电话说,我准备明天在胜利剧院给他们(胡庆余堂)中层以上干部开个会……他5分钟的讲话,掌声超过5分钟。” 1998年,青春宝改制,冯根生必须持有3%的股份,折成人民币300万元。但以冯根生的收入根本买不起,于是引发了著名的“冯根生难题”。为了改革成功,冯根生向银行贷款270万元,再加上家庭所有的积蓄30万元,买下了股份,使改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说:“冯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在他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表现突出。包括产品创新、经营模式、企业管理、产权制度各个领域的创新突破,他都走在前列,在浙商群体中、在行业中很多时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的精神,在老一辈浙商中非常难得,值得新生代的浙商去继承、去发扬。”[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5日 09:18
送别冯根生:风雨庆余堂 江南别药王
送别冯根生:风雨庆余堂 江南别药王

  风雨庆余堂 江南别药王 ——送别冯根生 来源:钱江晚报 昨天凌晨4点16分,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冯根生逝世,享年83岁。 下午,钱报记者来到杭州文三西路的冯家。在老人住院前,他在这里居住了十余年。 冯老的灵堂,设在这幢两层小楼的一楼。冯老逝世,很多亲朋闻讯赶来祭拜,房子周边摆满了花圈和花篮。我们也代表钱江晚报读者向冯老献上了花篮,一对挽联写道:音容笑貌,几代人青春宝藏;风雨江南,泪别戒欺药王。 今年3月初,冯根生病重住院的消息,在浙商圈里不胫而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弥漫着消毒药水味的病房里,前去探望的企业家就没断过。 据了解,冯根生患的是帕金森病,因多器官衰竭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实际上,冯根生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基本都是在邵逸夫医院度过的。 这位国药大师在医院二号楼干部病房接受了一年多的治疗后,因病情恶化、呼吸衰竭,被转入重症监护室,用上了呼吸机。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在重症监护室,冯根生的病情在一点一点加重。知情人士向钱报记者透露,在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时,他的皮肤仍很红润。可病情无法逆转,老人身上的器官在一天天衰竭。 7月3日白天时,冯根生的情况急转直下,到7月4日凌晨,83岁的他离我们而去。 在刚被送入医院时,冯根生还能和周围的人简单交流,也能坐在窗边的椅子上休息。 医院限制了探视时间。“大家都是凑在一起,一批十几二十个人来。”一位护士说,她还记得,有一天冯根生的老伙伴们来探望,半个小时里,冯老眼泪滚下来好几次。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 家人说,文三西路这幢房子,是冯根生这辈子住过的最大的房子,上下两层加起来,也就150平方米。之前他的住所只有70多平方米,再之前甚至不足40平方。 这让人感觉有些不可置信。 毕竟住了十来年,钱报记者看到房子里到处都是冯根生的“印记”:客厅角落里有一部电梯,直通老人的卧室,这是为了上下楼方便。通往卧室的楼道墙上,挂着老人八十大寿时,著名书画家何水法送他的寿桃图。那天,在西子湖四季酒店的璀璨灯影中,冯根生像一个孩子,被众人簇拥着,笑得很开心。 卧室里摆放着两张床,一张大床,旁边挨着一张小床。照顾冯老多年的陈女士说,大床冯老睡,小床老伴睡,方便随时照顾。 卧室很简朴,除了一张高脚桌上冯老和妻子的合影外,最特别的,或许就是房间角落里挂着不少香包,这些颜色鲜艳的香包,均出自胡庆余堂。陈女士说,这些香包都是冯老喜欢的,特地要求在房间里多挂几个。 在家人印象中,七八年前,过上退休生活的冯根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读报,或是摆弄房子旁边那个不足十平米的小花园。 如今的小花园,种着几株景观松,原来有一个小渔池,因为老人近年一直生病,也已干涸。  本报记者 俞力培 王益敏 张苗[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5日 08:42
一代药王冯根生离世 执掌40年成国企在位最长一把手
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05日 05:51
浙商冯根生逝世 曾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机遇都抓住了
浙商冯根生逝世 曾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机遇都抓住了

  最“长寿”国企老总冯根生逝世 生前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机遇我都抓住了” 界面新闻 文倩玉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浙商冯根生于7月4日凌晨逝世,享年84岁。 冯根生生于1934年,祖籍浙江慈溪。他出身于中药世家,祖孙三代皆从业于“江南药王”胡庆余堂。作为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企掌门,自1972年上任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青春宝的前身)开始,冯根生执掌一家国企长达38年,期间经历多次体制改革,将一家固定资产只有37万元的“作坊”,发展成年销售收入近20亿、利税5个多亿的现代中药城。 “他在80年代就很有名,因为他白手打造了一个企业——杭州中药二厂。在大家的认识里,中药一直是非标准化的一个概念,冯根生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始用工业流程化和现代管理的方式来改造中药工厂的。他早年的实践在企业管理上有很大的意义,我认为他启迪了一代的浙江企业家。”著名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告诉界面记者。 1972年,杭州市在原胡庆余堂制胶车间的基础上建立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任厂长。建厂时,只有37万元的固定资产,“全厂穷得找不出一台电动机。” 但十年后,这个原作坊式的工厂,固定资产已达建厂时的近10倍,工业总产值从建厂时在全国排名第300位,跃升至第7位,职工人数增加了5倍,国家医药管理局将其列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 作为企业家的冯根生在中国企业改革史上更重要的一笔,是开启了国有企业引入外资的先河。 1992年因第二中药厂被取消了自营进出口权,冯根生决定与外商合资。他在第二中药厂之上创建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将集团所属第二中药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这是地方国营企业引入外资的最早先例之一,且外商投资比例为51%。但由于参与合资的是第二中药厂,而非集团公司,合资后,作为国有企业的母公司,青春宝集团仍然具有品牌、秘方的所有权,同时确保了中方资产所带来的利润仍可以归拢到国家手中。 此外,不同于当时多数因经营不善出售的国有资产,经营状况良好的青春宝选择出售也是开了先河。“靓女先嫁”,是冯根生提出来的理论,他称,企业也要像女孩子一样,趁最美的时候嫁出去。 “这个想法是中国企业家在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这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起了一个突破的作用。后来全国的地方包括中央级的国有企业都开始跟外资合作,最早是从青春宝出来的。”吴晓波对此评价道。 善于经营,性情刚直敢言,以“出头鸟”自诩的冯根生,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多次走在企业改革的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青春宝集团同名明星产品“青春宝”的诞生。如今仍在杭州市场上占据着1/4市场份额的这款中药保健品,当初的诞生过程,用冯根生的话说,“充满了突破和斗争,比电视剧还‘电视剧’。” “那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一些条条框框仍旧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那时候,药品市场几乎是治疗药一统天下,保健药被斥为是为‘资产阶级、剥削阶级老爷太太’服务的,没有人敢生产。”冯根生在《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一书中回忆道。 但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其实一直有服用保健药品的传统。此外,冯根生发现,即便在“文革”那样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仍出现过几次全国人民集体“打鸡血”、“喝红茶菌”的热潮,这说明保健药品肯定有市场。因此,冯根生在明朝永乐皇帝用的“益寿永贞”配方的基础上推出了主打延年益寿的保健品“青春宝”。 但由于被上级审批部门的领导斥为“不为工农兵服务”,犯了“方向性错误”,“青春宝”一开始并未获批。更有专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从这种药的名字看,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违反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放弃的冯根生一方面找各级领导申诉,力争取得支持,另一方面因为外销不要批文,冯根生大着胆子,想出一个“出口转内销”的办法,并最终借此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像这样的“出头鸟”,冯根生自称一辈子当了不下十次——从超前推出保健品,到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到面对名目繁多的对国有企业厂长的考试,第一个“罢考”;从白手打造杭州中药二厂,到一力推动青春宝集团的改制,到接管濒临倒闭的胡庆余堂并实现扭亏为盈。作为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和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冯根生的一生,正如他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的,“出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机遇我都抓住了。”[详情]

界面 | 2017年07月04日 18:42
浙商齐悼冯根生 马云: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
浙商齐悼冯根生 马云: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

  浙商齐悼“江南药王”冯根生,马云: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冯根生7月4日凌晨病逝。 讣告截图 4日,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原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总裁、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4日凌晨4时1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83岁。 从1972年担任杭州中药二厂(“青春宝”前身)厂长开始,冯根生执掌企业38年,是中国国企在位时间最长的一把手。在2002年杭州市召开的第一届工业兴市大会上,他与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被市政府各奖励300万元,以表彰他们对当地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浙商总会获悉,该会会长、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4日上午在总会理事的微信群中对冯根生的逝世表示悼念。他写道:“冯董事长是江南药王,也是改革的先行者,是我的榜样。他不仅把中医药发扬光大,而且他自己也是一味改革的猛药,他的勇气、远见和担当,是我们浙商的经典代表。在我早期创业时,他还几次指导、鼓励过我。冯董事长,一路走好。” 冯根生。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冯根生是浙商的标杆和旗帜。”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告诉澎湃新闻,冯根生是总会顾问,在总会的理事微信群中已有几十位浙商对他的去世表示悼念,总会也已向青春宝公司发去唁电。 “7日的遗体告别仪式,宗总会送去花圈,以表哀悼。”娃哈哈集团总经办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 1934年出生的冯根生,祖孙三代皆从业于“江南药王”胡庆余堂。1949年1月,14岁的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1972年起担任由胡庆余堂的一个车间扩建而来的杭州中药二厂厂长。1984年,他在企业内率先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试行干部聘任制、员工劳动合同制。 1988年当选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后,冯根生又以“国企改革出头鸟”的姿态屡屡成为新闻焦点: 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考试,他宣布“罢考”,掀起震动全国的“罢考风波”; 由于企业经营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甚至“配几只传呼机也得有关部门一审再审”,曾坚拒国外重金聘请的他将倾注了半生心血的杭州中药二厂60%的股份卖给正大集团,组建合资企业,是为“披洋衣事件”。 率先推行职工持股,从公司净资产中划出20%为员工个人股,董事会全票通过决议:冯根生作为主要经营者须持有2%的股份,折合人民币300万元,但以他的收入根本买不起,由此引发“经营者该不该持有、如何持有股份”的“冯根生难题”。 2010年,76岁的冯根生退休。 在2011年1月的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他被评为唯一的“功勋浙商”。年度“风云浙商”评选是浙江最具影响力的财经人物评选,已举办14届。马云、宗庆后、鲁冠球等都曾获奖。 在礼仪人员搀扶下,冯根生走上舞台,从省领导和一位胡庆余堂新晋学徒手中接过奖杯,并寄语新一代药工将胡庆余堂的“戒欺”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随后的采访环节,当被问及是否适应退休生活时,冯根生说,自己当了38年国有企业的“保姆”,带领公司一路高速发展,突然慢下来确实不习惯,现在每天还会到厂里转转,“毕竟这个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有太多感情。” “浙商群体很庞大,有太多的风云浙商,但我认为,一个企业家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的‘风云’并没有那么值得夸耀。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人用一生去打造一个优秀企业,而当他离去时,背影依然高大。”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风云浙商”评委胡宏伟告诉澎湃新闻,冯老身体不好有些年头了,“2010年冬天,我和财经作家吴晓波一起到他家中探望。那时他刚退休,尽管身体欠佳,但身上仍然飞扬着企业家的激情。在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他说,过去几十年是中国企业家的黄金岁月,时代赋予了每个人无限的机会。回首往事,他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如果有更多时间,一定能做得很好。” 胡宏伟表示,听到冯根生逝世的消息,他首先想到的是冯老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一个执着深耕中药领域70年的真正的工匠,用一生践行自己对企业、产品和消费者永存心头的责任的优秀企业家,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勇敢的改革者。[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4日 18:22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 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 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来源:微信公众号 往事28号 1874年的某个夜晚,当时已成“中国首富”的胡雪岩决定聘请一个余姚先生做账房,百年中药堂胡庆余堂从此诞生。 2017年7月4日凌晨,胡庆余堂最后一个关门弟子、浙商传奇人物冯根生逝世。 历经143年风雨,胡庆余堂依然屹立于杭州清河坊街上,但和北京同仁堂不同的是,它完整保留了清朝时的建筑形态,原址原样,因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双国宝单位。 然而,这家国药号其实曾经历了数次浮浮沉沉,几经易手,主人来了又走,兴盛一时又消失如烟,只有这座旧建筑,巍然不动,见证了这上百年的沧桑历史。 在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屈折经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亦官亦商的创始人 胡雪岩和胡庆余堂的诞生 如果你走进现在的胡庆余堂,在大堂里将能看到“真不二价”、“是乃仁术”这样的匾额,这是当年它的创始人胡雪岩留下的。 胡雪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他是不折不扣的商人,却得到了清朝二品顶戴,所以被称为“红顶商人”。他与清朝官场有着极深的联系,还曾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得力助手。 左宗棠攻破杭州的太平军,是他负责善后;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是他负责资金钱粮。他曾是“中国首富”,身家达到2000多万两。胡庆余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873年,左宗棠秣兵厉马,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胡雪岩为他借到了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连朝廷都没法办到的经费问题,并为西征将士送去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左宗棠赞曰:“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第二年,胡雪岩索性创办了一家中药堂,即胡庆余堂。“庆余”两字来《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国经济的殉道者 “红顶商人”的破产 1882年,中国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尽收国内新丝,誓与洋商争夺生丝定价权。 眼见胜负将定,不料风云突变。中法战争爆发,市场巨变,金融危机骤然而至,胡雪岩的生丝卖不出去,亏损达到1200万两。 资金链断裂,风声四播,各地官僚又群起挤兑敲诈,加上左宗棠政治对手的打击,胡雪岩被迫贱卖包括胡庆余堂在内的所有资产,但已经回天无力了。1885年,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病逝。同年十一月,一败涂地胡雪岩也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会水者溺于水,玩火者常自焚,被誉为“商圣”的胡雪岩,最终却落得个被革职抄家、黯然离世的下场。 大股东化身接盘侠 胡庆余堂的转卖风波 胡庆余堂作为胡雪岩的资产,自然也在被查封之列。当清政府清理胡雪岩倒闭的钱庄时,发现一满清官员文煜的存款最多。 于是就用胡庆余堂的一半资产抵充了文煜的存款。文煜也答应不改变原本的经营方针的前提下,接收胡庆余堂。 然而十五年后,文煜和胡氏家人又签订了一份契约,规定:“将胡庆余堂雪记药业连同房屋生财全数替与文氏和记为业”。 胡氏仅得胡庆余堂一百八十股内的八股利润(后来又增加十股)。文氏每年先交给胡氏2400元大洋,三年一次分红时,再支付剩余部分。至此,文氏彻底取得了胡庆余堂的所有权。 风雨破庙中的重生 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冯根生传奇 时过百年,胡庆余堂几度易手,几经波折。但这座药店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1949年,胡庆余堂药工的儿子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度被取消。冯根生因此成为胡庆余堂最后一个“关门弟子”。 三年学徒,二年柜台,二年煎药,为冯根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胡庆余堂改名为胡庆余堂制药厂。 1972年,制药厂一分为二,冯根生担任了第二中药厂的厂长。厂址远离城区,厂房是一座破庙。冯根生每天骑行30多里路来回,到处拉业务,甚至自己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筚路蓝缕地坚持着创业。 1982年,一则“青春宝”的保健品电视广告走进人们的视野,那是冯根生为吸引外资而创办的中药二厂的“外壳”——青春宝集团。 1996年,青春宝集团兼并中药一厂(胡庆余堂),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在冯根生手中又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创建中药博物馆……胡庆余堂在冯根生这位“关门弟子”的带领下,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转型。2017年7月4日凌晨,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此,让我们向这位冯根生老先生致敬![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4日 18:12
“国药工匠”冯根生逝世 马云五一探望时称其给予精神支持
“国药工匠”冯根生逝世 马云五一探望时称其给予精神支持

  来源:浙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从友人处得知消息后,十分惋惜,在朋友圈发出了垂悼消息。  “深切怀念令我们浙药人尊敬的冯老!愿冯老一路走好!”  胡季强告诉记者,冯根生在邵逸夫住院期间,浙商朋友们都曾去多次探望冯老先生。  病重后,被帕金森氏病折磨多年的老先生虽然已经难以和老友互动,浙商界诸多好友仍定时去探望。  今年五一前夕,全球浙商总会会长马云专程去看望了冯根生。在看望冯根生时,马云充满深情地说,冯根生仗义执言在马云初出茅庐的时候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浙商一定不忘初心,聚气凝心,互助互利,共同参与国际化竞争。  多位浙商告诉记者,在商界德高望重的冯根生住院前仍是比较活跃的。  冯根生简介 冯根生  他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  作为杭州人,他又与这座城市丝丝缕缕的相牵相连:  中国唯一的中医药古建筑博物馆——胡庆余堂博物馆由他抢救出来;  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由他发起创建;  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协会由他发起;  扶贫“春风行动”他是带头发起者之一。  他是慈善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  冯根生的传奇人生 冯根生儿时照片。 1949年1月19日,冯根生小学毕业才四天(旧时学校是寒假毕业的),就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了。祖母送他到店门口,不到五分钟的路,祖母叮咛了再叮咛:“根生啊,本来应该让你读初中的,但家里穷,只能让你学生意了!但穷要穷得有志气,老板给你的钱拿着,别的一分也不能拿。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多做积德的事,好帮人尽量帮人,千万不可做缺德害人的事。”  就这样,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学徒。因为解放前胡庆余堂一年只收一个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取消,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也成了江南药王的最后一个传人。他六十多年的中药生涯也由此开启。  三年学徒,冯根生每天凌晨五点到晚上九点,16个小时专心其中。两千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二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二年,每天三百帖,十多万帖药从他手中出去,当年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药地道见效。如今,冯根生早年的学徒故事已收进了小学课本。 冯根生就这样开始他的中药人生。1972年7月,杭州市要组建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  这个厂是一个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远离城区,冯根生骑着除了铃儿不会响、其它都会响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开始创业。说是第二中药厂,只是一座破庙,边上都是坟地。三十六万元总资产,十八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他向政府借了五千元发工资,求奶奶告爷爷做点加工业务,那个苦啊!从河坊街家里到桃源岭厂里三十多里路,他每天来回骑车不说,有时刚到厂里又通知开会学习,只好调转破自行车,多的时候一天来回要跑好几趟。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了,春天来了,干劲来了,故事也更多了。  冯根生说,自从工作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无数,可说是历经沧桑,“但我从不灰心,因为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九十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  冯根生有着使命感,因此他愿意做出头鸟、弄潮儿。改革开放让他的改革思想迸发而出,他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尽管每走一步都险情环生,但作为改革急先锋的他义无反顾屡做“出头鸟”: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大不敬的决定,冯根生和青春宝都是命悬一线,他的“先斩后奏”救了产品救了企业。  1982年,一位清纯少女走进了电视广告,“青春宝”成为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他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史称“儿子吃了老子”,其实是儿子救了老子。成为这个“江南药王”百年老店的新掌门人后,他让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起死回生,重新擦亮了牌子,从亏损大户扭转成纳税大户。  做“出头鸟”风风雨雨三十多年,他的“破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资产从三十六万元增加到近五十个亿,增长一万多倍。从借钱发工资到累计上交国家税收几十个亿,冯根生总爱称自已是“国有企业的保姆”,他什么也拿不走。  2002年,他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三百万元奖金。那年他七十岁。 在漫长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冯根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各节点都说了什么?  1、要以权谋公,不要以权谋私。以权谋公,胆子大点没关系;以权谋私,胆子要越小越好。  2、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一个有敏感的企业家就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有时候,其实中央一句话就已经告诉你怎样可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你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3、枪打出头鸟在社会上太多见了。我认为,只要保护好心脏(没有私心),索性只管自己拼命飞,飞得快,飞得高,飞出枪的射程之外,就没事了。关键是怕这些鸟飞飞停停,生怕偏离方向被枪击中,老是回头看,结果还没在树上停稳,就被那些“老枪”击中了。  4、国有经营者有四类:小车不倒只管推,牛皮不破只管吹,宴席不散只管醉,企业不倒只管亏。我们提倡第一类人。但在推车的过程中,什么零部件要修一修,途中要不要加油,政府部门要关心一下。  5、我不想让青春宝毁在我手里,不想让中药毁在我手里!  6、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杭州市政府决定:让青春宝和胡庆余堂实行“联合”,后者加入前者,仍由冯根生出任掌门人,冯用12字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7、一严、二爱、三和谐。没有严,就会乱套;没有爱,就没有归宿感和幸福感;最后的目的是达到和谐的状态。  8、我现在是在凭良心工作……  9、国有企业好比冰棍,因为担心被经营者买走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就只有捏在手里,最后,冰棍还是化了。但是一追究起来,谁都不负责任,因为大家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  10、我得到的是荣誉,失去的是机会和时间!  冯根生在首届浙商论坛上的部分演讲内容:  胡雪岩实际上是过去浙商的代表,虽然他是安徽人,但很小就到浙江来了,他把徽商的精神融进了浙商,并在胡庆余堂整个经营思路中体现了浙商精神。近3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有过晋商,有过徽商,但更主要的是浙商。晋商和徽商随着时间已经逐渐地淡下去了,可浙商现在是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精神。为什么讲胡庆余堂是过去浙商的代表呢?在它的营业大厅写着两句话:虚假无人晓,诚信有天知。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个教育熏陶下面成长起来的。  我工作了57年,当了30多年的国有企业老总,从来就是讲诚信,不骗人。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浙商精神。浙商过去是以宁波帮、绍兴帮为代表的,影响全国,讲的就是诚信,但现在光讲诚信是不够的。敢冲,敢拼,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这是新浙商精神。再加上我们老浙商的诚信,就形成了一个在全国影响极大的浙商精神。  过去师傅教学徒会教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懂得职业道德,怎么做生意,简称叫生意经。生意经实际上就是浙商的灵魂。其实在生意经中的规矩就体现了我们浙商的精神:第一,戒欺,戒掉一切欺骗;第二是诚信,对待所有顾客都应该诚信;第三是不得以次充好;第四是不得以假乱真;第五是童叟无欺;第六真不二价,没讨价还价的,反过来叫价二不真。  (原标题:再见冯根生……追忆一代国药工匠的传奇人生)[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4日 12:53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 来源:澎湃新闻 徐益平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冯根生于7月4日凌晨4时许在杭州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澎湃新闻的这篇报道以四味中药串联,回顾了冯根生的生平,以此向这位投身中药事业长达70年的“国药工匠”致敬。 2010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白岩松蹲着采访冯根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1年1月,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现场。 主持人白岩松突然半蹲下来,将麦克风伸向一位端坐在领奖台上的古稀老人。“您配得上这把椅子。”他说。 台下,掌声雷动。 在这次浙江企业界年度盛会上,这位77岁的老人被授予“功勋浙商”,是获此浙江商界最高荣誉第一人。 他是“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14岁进胡庆余堂当学徒,开启了长达70年的中药生涯,矢志让国药走向世界。 他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者、见证人。执掌企业近40年,是中国国企在位时间最长的“一把手”,被称为“常青树”。他曾说,我愿做国有企业的终生保姆。 他是一代商界奇才,以改革先行者之姿承受了种种风雨洗礼,将一家小作坊做到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之一。 他叫冯根生,青春宝集团原董事长。 学徒生涯之“驴皮胶” 驴皮胶即阿胶。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冯根生学制胶曾累吐了血,但这段磨砺奠定了他成为中药通才的根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翌日清晨,一位瘦高少年从胡庆余堂后门悄悄侧身而出。 街边,一队队穿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席地而坐。 少年跑回胡庆余堂,直着嗓子喊:“解放军很和气。” 这位少年就是冯根生。当年1月,14岁的他小学毕业,子承父业,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 下午,闭门多日的胡庆余堂打开大门,“江南药王”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其沿袭数代的学徒制终结,少年冯根生成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药堂学徒。 由于“接班人”断档,他的学徒期从一年变为三年,成为胡庆余堂建店以来最苦最累的一位学徒。学徒期满,站了两年柜台,又被调到制胶车间学制驴皮胶,累得吐了血,病愈后被调去煎药,两年煎了12万帖。 “这是痛苦的磨练,也是非常有效的锻炼。我深深感到,中药这个国宝得天独厚,学问太多了,要了解、掌握,学徒时那样艰苦的磨练是非常必要的。”多年以后,冯根生在申请职称写的《业务自传》中回忆。 日后的“奇遇”也佐证了这段时光的重量。他曾根据一位华侨提供的方子,判断出其用于治疗癌症;一个日本汉药代表团来访,带了瓶刚研制的新药,他拿起一粒,轻舔几下,便说出成份和功效,对方惊叹:你的舌头比仪器还厉害。 创业之“双宝素” 双宝素口服液以人参、蜂王浆为主料,是“文革”后首个在国际上打开销路的中国中药保健品,也是冯根生致力中药现代化、中药走向世界的见证者。 1972年,冯根生成为由胡庆余堂一个车间扩建而成的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 当时,海外掀起一股“中药热”,“国粹”大有旁落之虞,甚至有人断言:中医中药发源在中国,开花在日本,结果在韩国,收获在美国。 这位药工后代发誓:10年内,把中药二厂建成全国第一流的中药厂。 他的药方是“古老国药必须现代化”:造就一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队伍,在国内首创厂办中成药研究所;形成一个中药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制队伍,在国内首创中药制药机械专业制造单位;建立一班按中药现代化要求搞设计施工的基建队伍,在国内首创园林式“中药城”。 “三个首创”承载着冯根生“让国药走向世界”的梦想。传统中药是“看看一大包,煎煎一大碗,喝喝苦难熬”,冯根生决定变苦、大、丑为甜、精、美,让中药穿上“西装”。他采用西药安瓿针剂的生产方法,在国内首创生脉饮口服药;以人参和蜂皇浆为主料,首创新型滋补强壮剂“双宝素”;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用于静脉注射的中药制剂——参麦针,开启中药新剂型发展的方向。 身为传统中药见证人的冯根生又成为中国现代中药的亲历者。作家黄宗英曾说:“中医药是我国科学与经济走向世界的种子选手,冯根生则是郎平。” 改革之“青春恢复片” “青春恢复片”现名“青春宝抗衰老片”,是杭州中药二厂发掘明朝宫廷秘方生产的。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改革先行者,冯根生一次次地充当过“出头鸟”。 2003年,冯根生做东,在杭州举办“中国第一届优秀企业家”再聚首活动。 当时,1998年评出的20位明星企业家只聚拢了10位。10人中,只有冯根生和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的身份还是企业家。 中国国企改革史也是一部新生经济力量与旧体制的抗争史。几乎在每一次改革面临突破的关键时刻,冯根生都立在潮头,以其独特的方式给出答案。 他的诀窍是:“‘枪打出头鸟’,但是我尽力保护好我的心脏,没有私心,飞出射程之外,就成功了”,“要以权谋公,不能以权谋私,以权谋公,胆子大点没关系”,“只要出于公心,出头的椽子就能顶风沐雨不先烂。” 1980年代中期,他率先打破“铁饭碗”,实现干部聘任制、全员合同制;1991年,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考试,公开宣布“罢考”,掀起震动全国的“罢考风波”;1992年,苦于机制之困,他成立中国青春宝集团,后引进泰国正大集团,与杭州中药二厂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并让外资控股,是为“披洋衣事件”;1998年,青春宝率先推行职工持股,冯根生须持有2%的股份,折成人民币300万元,但以他的收入根本买不起,引出“300万个人股该不该持”的“冯根生难题”。 一件件轰动一时的事件,都与当时的企业改革息息相关,事关企业市场化取向、自主权落实、政企分开、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等。艰辛无从避免,但冯根生说,要干成一番事业,总得有一批人“出头”,“对企业家来说,有60%把握的事就可以去做;有70%把握的事得抢着去做;等到事情有了100%把握,再去做就晚了。” 2002年,杭州重奖鲁冠球、宗庆后、冯根生三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每人300万元,轰动全国。冯根生在会上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我愿做国有企业的终生保姆。 回归胡庆余堂之“紫雪丹” “局方紫雪丹”是镇惊通窍的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药,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遂不惜血本铸成“金铲银锅”。而今,“金铲银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杭州河坊街,胡庆余堂大厅药香扑面。如今,“江南药王”已被青春宝集团纳至麾下。 1996年,杭州市政府决定,由青春宝集团接管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胡庆余堂。 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是由胡庆余堂车间扩建的杭州中药二厂,“分家”前其产值、利税是胡庆余堂的1/10,当时却是后者的10倍。 “现在去兼并胡庆余堂,就好比40分钟篮球打了39分钟,我赢了好多球,到最后一分钟裁判叫停,说请你到输的一队去打,所以,我知道这场球不怎么好打,而且只许赢,不许输,”时年62岁的冯根生说,“但作为老共产党员、胡庆余堂末代徒弟,我接受了。” 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北京同仁堂对峙南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文革”后又改称杭州中药厂,其“戒欺”的店训名扬天下。 冯根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经过三年整合,胡庆余堂每年的利润以超过100%的速度飙升,“末代学徒”使胡庆余堂“返老还童”。 2010年,冯根生退休。在2011年1月的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其“功勋浙商”的颁奖嘉宾之一是一位胡庆余堂的新晋大学生学徒。冯根生嘱咐,作为胡庆余堂新一代药工,要将“戒欺”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7月04日 12:45
浙商冯根生逝世:70载中药传承人 40年国企常青树
浙商冯根生逝世:70载中药传承人 40年国企常青树

  浙商冯根生逝世:70载中药传承人 40年国企常青树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口述系列之——浙江改革开放30年口述历史》张煜欢摄 冯根生。书中资料图 摄 中新网杭州7月5日电(柴燕菲 严格 张煜欢)在中国企业家中,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超过60年,是罕见的。而其中近40年是在担任国企的一把手,放眼全中国,大概只唯此一个。 “他是中国中药产业化的第一人,在他身上实现了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的转型。”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口中的这个他,就是“唯此一人”的传奇浙商——冯根生。 7月4日凌晨4时许,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冯根生在浙江杭州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十年前,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关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路人,冯老曾面对面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为记者讲述自己超越半个世纪的“中药人生”。该稿件也被收录在《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口述系列之——浙江改革开放30年口述历史》一书中。 为中药正名 “十年后要成为中国最好的中药厂” 出生于中药世家的冯根生,14岁小学毕业后,就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1972年,对冯根生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那年7月,胡庆余堂一分为二,位于市区的母厂更名为杭州中药厂,而冯根生所在的制胶车间则自立门户,升级为杭州第二中药厂。 当时,胡庆余堂的几个副厂长都“嫌太偏僻”不愿去位于郊区的工厂,时任车间主任的冯根生,被“临危任命”为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 名义上车间升格为了工厂,实际上却还是个略显破旧的小作坊。“我承认穷,但我说我们要争口气,10年以后把厂子建成全国最好的中药厂。”在全厂的100多个工人面前,冯根生立下了“豪言壮语”,未想不仅没有掌声,大家反而哄堂大笑。 的确,37万元(人民币,下同)总资产,18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的杭州第二中药厂,在当时“穷得一袋水泥都要向兄弟厂家借”。 传承千年的中药难道真走上了“穷途末路”?为了不让中药厂倒闭,冯根生提出“古老国药必须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形成一个中药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制队伍。与此同时对工厂进行合同制改革,在管理模式上掀起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浪潮。 “我只念过小学,但是我有个特点,对新的东西、对抓住的机遇特别敏感。”在冯根生的“胆大心细”下,杭州第二中药厂“起死回生”,到1988年,该厂的销售额猛增到1.7亿元,这也是中国2000多个中药厂中第一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枪打出头鸟,像我这样的出头鸟,几十年来早就遍体鳞伤了,但我不走回头路,而且我会始终保护好心脏,我的心脏就是无私。”为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型“吃螃蟹”的冯根生,是一个因传承之心无所畏惧的人。 为改革开路 “青春宝是国家的,不能被合资” 从一穷二白到“触底反弹”,冯根生抓住了一轮机遇。但那个年代经营权与所有权背离的国企制度,则给企业家们套上了新的枷锁。 “1990年提出全面治理整顿国有大企业,那一年,厂里销售额不到1亿元,利润从2700万元跌到500万元,与民企拉开差距了,这就是当时国企的困境。”冯根生深知,身为一把手的他需再迎改革,为国企找寻一条新的出路。 合资,成为这场改革中的核心词。 “1992年,为了合资我们成立了国有的集团,杭州第二中药厂作为子公司参与局部合资,但品牌留在集团这个母体,以保证我们辛辛苦苦创下的青春宝品牌能掌握在国家手里。”绕过机制弊端的冯根生,没忘苦心留住品牌之根。 果真,香港中策在合资时便提出了“净资产合资”与“母体企业连品牌共同合资”的要求,这对于冯根生来说,“显然吃亏得不得了”,于是果断拒绝。 在冯根生的坚持及多方接触之下,最终由泰国正大集团与“子公司”杭州第二中药厂完成了合作。之后,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厂总资产进行评估,共计1.28亿元,比企业净值高出近两倍。这顶合资企业的“帽子”,为“母体”青春宝集团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空间。 冯根生带领着青春宝集团,一度创造了年增长20%的国企傲人业绩,1988年当选首批“全国优秀企业家”的他,也成了国企改革中当之无愧的弄潮儿。 为根的情谊 “胡庆余堂是培养我成长的地方” “作为一厂之长,要把国有企业当作是自己的企业一样去努力拼搏,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进去;如果想反正这个企业是国家的,最多三年总是要走的,叫谁去都搞不好。”在为国企效命数十年的冯根生看来,胡庆余堂这家百年老店的兴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浙江杭州,“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冯根生的祖父、父亲都曾是胡庆余堂的老药工。但1996年,经营不善的胡庆余堂已累计亏损9500万元,1年的销售额却仅为5000万元。 也是那一年,杭州市政府决定让冯根生兼并胡庆余堂。“胡庆余堂毕竟是培养我成长的地方。”作为从胡庆余堂走出去的中药传承人,冯根生也见不得这家百年老字号就此湮没。 神奇的是,在兼并后短短5个月,胡庆余堂就止住了下滑势头,第二年便开始扭亏为盈。如今胡庆余堂成立了集团,销售额累计10亿元,比起原先整整翻了20倍。 从14岁成为胡庆余堂末代弟子,到成为一代传奇浙商,七十载风云过,冯根生书写了一个个商业奇迹,化作了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时代缩影。 “不要只看到国企这棵常青树表面上风光的一面,要知道这棵常青树的背后有多少心血、汗水和眼泪。”冯根生总不忘提醒我们,掌舵大型国企既有“面子”上的光鲜,也有“里子”中的艰难。 但身为一名中药的传承发扬者,这人生百味,冯根生皆甘之如饴。冯老,一路走好。(完)[详情]

媒体追忆冯根生:他的退场 是又一次出场
媒体追忆冯根生:他的退场 是又一次出场

   从读懂冯根生,去读懂时代 昨天,一个做中药的人,在桃源岭下,含笑而归…… 来源:钱江晚报 冯根生淡出公众视线已经多年,但他逝世的消息还是牵动着人们的感情,回忆冯根生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频频转发,一些媒体把以前写冯根生的文章找出来重发。这使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冯根生的分量,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退场,是又一次出场。冯根生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敬佩之余,似乎还不敢说完全读懂了他。 冯根生这一生,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创立“青春宝”、救活胡庆余堂,经济贡献巨大……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这些荣誉,都是实至名归的。 冯根生到底凭的是什么?他身上有什么东西(素质?品质?秉赋?)在起作用,让他最终成为一个超过常人的人?他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功”的后面是“德”,冯根生的“德”,至少可以追溯到他做学徒时祖母的反复叮嘱:做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学徒生涯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两个字:戒欺。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冯根生强调最多的,还是“戒欺”、诚信。大多数人都从小接受过这样的正面教育,但是,出发点相同,并不能保证终点相同。漫长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机会、诱惑、陷阱,叫人偏离、淡忘、抛弃这个“初心”,而冯根生一生都在坚持“不忘初心”!仅仅凭这一点,冯根生就与很多人区别开来了。 一位与冯根生相熟的朋友在回忆文章里说,冯根生不止一次说“这个世界很残酷”。对世界的“残酷”,有人亦报以残酷,似乎也很符合逻辑。那么,冯根生为什么遵循了另一种逻辑?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定力?或许,冯根生用了一生才给出了一个完满的答案?要读懂冯根生,不能只凭文字。 冯根生兢兢业业,但不唯唯诺诺,他敢做“出头鸟”——在某种意义上,冯根生是一个开风气的人。他很早就表态赞成打破企业“铁饭碗”;他认为政府部门对厂长经理的考试不合理,他就“罢考”,并联名其他企业家要求取消考试。成大事者似乎都有“叛逆”精神,但是冯根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他精通业务、精研业务,深知搞好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让他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底气。冯根生的成功人人称颂、羡慕,但是多少人能熬过学徒工的艰辛? 冯根生无疑是改革开放年代的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时代”是一个大词,大到个人无从把握,无从定义。但是,冯根生显然介入了时代,在他的行业里引领、影响了时代,成为“时代”的醒目符号。冯根生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时代”不是一个先于经验、经历的事物,而是在无数人参与、影响下逐渐发育、成形的。是参与者决定了时代的面目,甚至不参与或反向参与也是一种参与;但是冯根生无疑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时代给了他舞台,他把自己贡献给了时代。读懂冯根生,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很多东西。 戎国强[详情]

江南药王冯根生83载传奇人生:诚信戒欺 不断创新
江南药王冯根生83载传奇人生:诚信戒欺 不断创新

   江南药王 功勋浙商 ——追记冯根生83载传奇人生 来源:浙江日报  方臻子 李知政 章 卉 白丽媛 斯人逝去,西子含悲。7月4日,一座城在怀念她的一位优秀儿子。 江南药王、国药工匠、功勋浙商、改革常青树……众多称号集于一身——冯根生,中国青春宝集团的创始人,4日4时16分,溘然长逝,走完了83年的人生旅程。 30多年前,中华民族作出改革开放命运抉择的惊涛巨浪,把他送上潮头,从此奔竞不息,书写一代传奇。戒欺祖训、拨正商道,国药新生、筚路蓝缕……斯人虽逝,却留下了一部改革创新的人生巨著,述说着浙商精神永葆青春的秘密。 “戒欺”匾下第一课 人无信不立。 冯根生人生中的第一个经典时刻,发生在1949年1月19日。那天,小学毕业才4天的冯根生,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冯根生生前不止一次回忆过他进胡庆余堂的“头一课”:“父亲领我进去,拜过经理拜师傅,拜过师傅拜财神,要叩九个头。后来经理领我到后厅,手往墙壁上指指,说:‘仔细看看。’这是胡庆余堂最最重要的宝贝。是一块匾,有两个大字‘戒欺’和一篇短文章。但这块匾,我确确实实是头一回见到,是胡雪岩的真迹。经理跟我讲了其中的道理,讲‘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我做学徒的头一课,就是诚信教育。” 4日16时,记者穿过两侧摆满花圈的小道,来到了冯根生的家中,次子冯羚在灵堂前招呼着冯老生前的挚友和老员工。“在父亲众多人生感悟中,他提得最多的就是‘戒欺’。做人如此,做企业同样如此。此外,他还经常拿自己做学徒时候的经历来教育我做一个‘戒欺’的人。”冯羚告诉记者,外界只知道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却不知道成为“江南药王”的传人并不容易,除了要潜心医术外,胡庆余堂还会用特殊的“考验”来筛选弟子。不知从哪天起,冯根生经常在扫地时捡到钱,他每次都将捡到的钱交给师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后来,他才得知是师傅一直在用“钱”来考验他是不是一个诚实和有德品的人。 “诚信戒欺是我的规则,也是浙商精神的灵魂。”冯根生曾说。100多年前,胡雪岩的庆余堂就已探索出企业做强、做大、做精、做到长远的成功路子。而作为胡庆余堂传人的冯根生,又将“戒欺”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上,建立起适于现代市场要求的经营体制和企业文化,将青春宝打造成为诚信的“旗舰”。 “我与冯根生相识、相知60年,他是我最为尊重的优秀企业家之一。”原省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医药企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博文忆起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当时,冯根生从福建考察返杭,看到胡庆余堂国药号门前排着长队,69岁的老人不顾旅途劳顿,连夜赶到国药号现场办公,召开高管紧急会议。当了解到公司生产的抗“非典”药一天就出药3万余帖,而配方急需的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药材供价格飞涨,他当即向市民作出承诺:哪怕原料价格涨100倍,也决不提价一分。 白手起家“冯厂长” 1982年,“青春宝,葆青春”成为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而冯根生也得到一个称呼:“中国保健品之父”。 冯根生热爱中医。在成为胡庆余堂“关门弟子”后,3年学徒生涯,他从每天凌晨5时忙到晚上9时,16个小时专心其中。2000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两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两年,每天300帖,10多万帖药从他手中出去。一名“国药工匠”在胡庆余堂中成长起来。 然而,传统中药的手工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1972年,在冯根生带领下,胡庆余堂位于杭州西郊桃园岭上的“驴皮车间”独立建厂,这就是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杭州第二中药厂。几座破房子、一堆土设备、一个小作坊,没有国家投入,冯根生带着全体职工努力拼搏,终于使这座破旧的中药作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之一。 在杭州,有个关于中药的有趣现象:每天,有不少参观者到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参观,在这个昔日名震全国的“江南药王”旧地,感受传统制药工艺;另一边,在现代版的“胡庆余堂”——正大青春宝的生产车间,近红外光谱应用于投料控制、生产中的中间体质量控制、清洁区设置的分散式多点尘埃粒子在线监测系统等,无不彰显着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风采。 很多80后、90后或许不知道“双宝素”。上世纪80年代初,“双宝素”是中国最风靡的保健品。当时,在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杭州中药二厂门口,全国各地经销商开来的车子排起长队,人们揣着现金来找“冯厂长”。当经销商们看到冯根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这些保健品,并且冯根生自己也吃时,更多订单纷至沓来。接着,“青春宝”也横空出世了。其后,无数保健品纷纷涌现,又陆续倒下,而冯根生的“青春宝”却经历30多年风雨依然“青春”。 “冯老一生致力于我囯民族医药的发展,艰苦创业,呕心沥血,坚持改革,坚持创新,在中医药产学研的众多领域卓有建树,成绩斐然,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他不仅为胡庆余堂、正大青春宝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浙江医药产业和我囯中药事业的腾飞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行业旗帜、改革勇士、创新先锋。”赵博文说。 对于中药,冯根生是真心喜爱:“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90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而胡庆余堂,也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他走到人生的尽头,仍保留着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位。 企业改革弄潮儿 冯根生是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的身上,浓缩了一部“中国国企改革发展史”。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他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成为中国国企改革史上的经典一幕。一位老记者深情回忆起了那一刻充满自信与豪气的冯根生:“1996年11月7日,冯根生打来电话说,我准备明天在胜利剧院给他们(胡庆余堂)中层以上干部开个会……他5分钟的讲话,掌声超过5分钟。” 1998年,青春宝改制,冯根生必须持有3%的股份,折成人民币300万元。但以冯根生的收入根本买不起,于是引发了著名的“冯根生难题”。为了改革成功,冯根生向银行贷款270万元,再加上家庭所有的积蓄30万元,买下了股份,使改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说:“冯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在他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表现突出。包括产品创新、经营模式、企业管理、产权制度各个领域的创新突破,他都走在前列,在浙商群体中、在行业中很多时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的精神,在老一辈浙商中非常难得,值得新生代的浙商去继承、去发扬。”[详情]

送别冯根生:风雨庆余堂 江南别药王
送别冯根生:风雨庆余堂 江南别药王

  风雨庆余堂 江南别药王 ——送别冯根生 来源:钱江晚报 昨天凌晨4点16分,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冯根生逝世,享年83岁。 下午,钱报记者来到杭州文三西路的冯家。在老人住院前,他在这里居住了十余年。 冯老的灵堂,设在这幢两层小楼的一楼。冯老逝世,很多亲朋闻讯赶来祭拜,房子周边摆满了花圈和花篮。我们也代表钱江晚报读者向冯老献上了花篮,一对挽联写道:音容笑貌,几代人青春宝藏;风雨江南,泪别戒欺药王。 今年3月初,冯根生病重住院的消息,在浙商圈里不胫而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弥漫着消毒药水味的病房里,前去探望的企业家就没断过。 据了解,冯根生患的是帕金森病,因多器官衰竭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实际上,冯根生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基本都是在邵逸夫医院度过的。 这位国药大师在医院二号楼干部病房接受了一年多的治疗后,因病情恶化、呼吸衰竭,被转入重症监护室,用上了呼吸机。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帕金森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在重症监护室,冯根生的病情在一点一点加重。知情人士向钱报记者透露,在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时,他的皮肤仍很红润。可病情无法逆转,老人身上的器官在一天天衰竭。 7月3日白天时,冯根生的情况急转直下,到7月4日凌晨,83岁的他离我们而去。 在刚被送入医院时,冯根生还能和周围的人简单交流,也能坐在窗边的椅子上休息。 医院限制了探视时间。“大家都是凑在一起,一批十几二十个人来。”一位护士说,她还记得,有一天冯根生的老伙伴们来探望,半个小时里,冯老眼泪滚下来好几次。可见,他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 家人说,文三西路这幢房子,是冯根生这辈子住过的最大的房子,上下两层加起来,也就150平方米。之前他的住所只有70多平方米,再之前甚至不足40平方。 这让人感觉有些不可置信。 毕竟住了十来年,钱报记者看到房子里到处都是冯根生的“印记”:客厅角落里有一部电梯,直通老人的卧室,这是为了上下楼方便。通往卧室的楼道墙上,挂着老人八十大寿时,著名书画家何水法送他的寿桃图。那天,在西子湖四季酒店的璀璨灯影中,冯根生像一个孩子,被众人簇拥着,笑得很开心。 卧室里摆放着两张床,一张大床,旁边挨着一张小床。照顾冯老多年的陈女士说,大床冯老睡,小床老伴睡,方便随时照顾。 卧室很简朴,除了一张高脚桌上冯老和妻子的合影外,最特别的,或许就是房间角落里挂着不少香包,这些颜色鲜艳的香包,均出自胡庆余堂。陈女士说,这些香包都是冯老喜欢的,特地要求在房间里多挂几个。 在家人印象中,七八年前,过上退休生活的冯根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读报,或是摆弄房子旁边那个不足十平米的小花园。 如今的小花园,种着几株景观松,原来有一个小渔池,因为老人近年一直生病,也已干涸。  本报记者 俞力培 王益敏 张苗[详情]

一代药王冯根生离世 执掌40年成国企在位最长一把手
一代药王冯根生离世 执掌40年成国企在位最长一把手

  “一代药王”冯根生离世 7月4日上午,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发出讣告,该公司创始人、著名浙商、“一代药王”冯根生7月4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3岁。 冯根生出身于中药世家,祖孙三代均从业“江南药王”胡庆余堂。1949年,14岁的冯根生小学毕业,进入杭州胡庆余堂当学徒。因胡庆余堂每年只招收一名学徒,1949年后取消传统收徒制,冯根生因此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江南药王”的最后一位传人。 1972年,杭州市在原胡庆余堂制胶车间基础上创建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并迅速将一个作坊式的中药加工厂发展成为中国中药行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企业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冯根生率先打破“铁饭碗”,实行干部聘任制、全员合同制。1991年,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考试,公开宣布“罢考”,因此引发的“罢考风波”震动全国。 在杭州第二中药厂的基础上,1992年,冯根生创建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并引进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并让外资控股,成为有名的国企“披洋衣事件”。1996年,根据杭州市委要求,青春宝集团接管了亏损企业杭州胡庆余堂药厂,被称为“儿子吃了老子”,运行半年就使胡庆余堂扭亏为盈。 1998年,青春宝推行职工持股,按规定冯根生必须持有2%股份,折合人民币300万元,但以冯根生的收入根本买不起。“300万个人股该不该持”成为当时媒体爆炒的“冯根生难题”。 在此期间,从原液提取自动化到包装机械化、药液输送管道化等,冯根生作为中药现代化的扛鼎人,也对中药生产进行大胆的技术改造,中药生产由此步入大工业生产之列。他让中药穿上“西装”,采用西药安瓿针剂生产方式,在国内首创生脉饮口服药;以人参和蜂皇浆为主料,首创新型滋补强壮剂“双宝素”;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用于静脉注射的中药制剂——参麦针,“看看一大包,煎煎一大碗”的苦、大、丑的中药,因此变甜、变精、变美,同时也开启了中药新型制剂的发展方向。他开设“名医馆”、成立国药号、创建中药博物馆,提出的“名店、名医、名药”结合的经营发展之路,继承和融合了传统,同时让传统中药融入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元素。 从1972年出任厂长算起,冯根生执掌企业近40年,是中国国企在位时间最长的“一把手”,“青春宝”也从一个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资产从36万元增加到近50亿元,同时累计上交税收几十亿元。 2002年,杭州市“工业兴市”大会上,杭州市委、市政府重奖冯根生和鲁冠球、宗庆后3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每人奖励300万元。 冯根生爱称自已是“国有企业的保姆”。今天,这个书写了“青春宝”传奇的“保姆”,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了。[详情]

浙商冯根生逝世 曾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机遇都抓住了
浙商冯根生逝世 曾说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机遇都抓住了

  最“长寿”国企老总冯根生逝世 生前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机遇我都抓住了” 界面新闻 文倩玉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浙商冯根生于7月4日凌晨逝世,享年84岁。 冯根生生于1934年,祖籍浙江慈溪。他出身于中药世家,祖孙三代皆从业于“江南药王”胡庆余堂。作为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企掌门,自1972年上任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青春宝的前身)开始,冯根生执掌一家国企长达38年,期间经历多次体制改革,将一家固定资产只有37万元的“作坊”,发展成年销售收入近20亿、利税5个多亿的现代中药城。 “他在80年代就很有名,因为他白手打造了一个企业——杭州中药二厂。在大家的认识里,中药一直是非标准化的一个概念,冯根生是中国最早一批开始用工业流程化和现代管理的方式来改造中药工厂的。他早年的实践在企业管理上有很大的意义,我认为他启迪了一代的浙江企业家。”著名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告诉界面记者。 1972年,杭州市在原胡庆余堂制胶车间的基础上建立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任厂长。建厂时,只有37万元的固定资产,“全厂穷得找不出一台电动机。” 但十年后,这个原作坊式的工厂,固定资产已达建厂时的近10倍,工业总产值从建厂时在全国排名第300位,跃升至第7位,职工人数增加了5倍,国家医药管理局将其列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 作为企业家的冯根生在中国企业改革史上更重要的一笔,是开启了国有企业引入外资的先河。 1992年因第二中药厂被取消了自营进出口权,冯根生决定与外商合资。他在第二中药厂之上创建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将集团所属第二中药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这是地方国营企业引入外资的最早先例之一,且外商投资比例为51%。但由于参与合资的是第二中药厂,而非集团公司,合资后,作为国有企业的母公司,青春宝集团仍然具有品牌、秘方的所有权,同时确保了中方资产所带来的利润仍可以归拢到国家手中。 此外,不同于当时多数因经营不善出售的国有资产,经营状况良好的青春宝选择出售也是开了先河。“靓女先嫁”,是冯根生提出来的理论,他称,企业也要像女孩子一样,趁最美的时候嫁出去。 “这个想法是中国企业家在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这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起了一个突破的作用。后来全国的地方包括中央级的国有企业都开始跟外资合作,最早是从青春宝出来的。”吴晓波对此评价道。 善于经营,性情刚直敢言,以“出头鸟”自诩的冯根生,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多次走在企业改革的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青春宝集团同名明星产品“青春宝”的诞生。如今仍在杭州市场上占据着1/4市场份额的这款中药保健品,当初的诞生过程,用冯根生的话说,“充满了突破和斗争,比电视剧还‘电视剧’。” “那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一些条条框框仍旧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那时候,药品市场几乎是治疗药一统天下,保健药被斥为是为‘资产阶级、剥削阶级老爷太太’服务的,没有人敢生产。”冯根生在《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一书中回忆道。 但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其实一直有服用保健药品的传统。此外,冯根生发现,即便在“文革”那样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仍出现过几次全国人民集体“打鸡血”、“喝红茶菌”的热潮,这说明保健药品肯定有市场。因此,冯根生在明朝永乐皇帝用的“益寿永贞”配方的基础上推出了主打延年益寿的保健品“青春宝”。 但由于被上级审批部门的领导斥为“不为工农兵服务”,犯了“方向性错误”,“青春宝”一开始并未获批。更有专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从这种药的名字看,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违反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放弃的冯根生一方面找各级领导申诉,力争取得支持,另一方面因为外销不要批文,冯根生大着胆子,想出一个“出口转内销”的办法,并最终借此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像这样的“出头鸟”,冯根生自称一辈子当了不下十次——从超前推出保健品,到率先在全国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到面对名目繁多的对国有企业厂长的考试,第一个“罢考”;从白手打造杭州中药二厂,到一力推动青春宝集团的改制,到接管濒临倒闭的胡庆余堂并实现扭亏为盈。作为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和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冯根生的一生,正如他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的,“出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机遇我都抓住了。”[详情]

浙商齐悼冯根生 马云: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
浙商齐悼冯根生 马云: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

  浙商齐悼“江南药王”冯根生,马云: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冯根生7月4日凌晨病逝。 讣告截图 4日,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原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总裁、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4日凌晨4时1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83岁。 从1972年担任杭州中药二厂(“青春宝”前身)厂长开始,冯根生执掌企业38年,是中国国企在位时间最长的一把手。在2002年杭州市召开的第一届工业兴市大会上,他与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被市政府各奖励300万元,以表彰他们对当地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浙商总会获悉,该会会长、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4日上午在总会理事的微信群中对冯根生的逝世表示悼念。他写道:“冯董事长是江南药王,也是改革的先行者,是我的榜样。他不仅把中医药发扬光大,而且他自己也是一味改革的猛药,他的勇气、远见和担当,是我们浙商的经典代表。在我早期创业时,他还几次指导、鼓励过我。冯董事长,一路走好。” 冯根生。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冯根生是浙商的标杆和旗帜。”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告诉澎湃新闻,冯根生是总会顾问,在总会的理事微信群中已有几十位浙商对他的去世表示悼念,总会也已向青春宝公司发去唁电。 “7日的遗体告别仪式,宗总会送去花圈,以表哀悼。”娃哈哈集团总经办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 1934年出生的冯根生,祖孙三代皆从业于“江南药王”胡庆余堂。1949年1月,14岁的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1972年起担任由胡庆余堂的一个车间扩建而来的杭州中药二厂厂长。1984年,他在企业内率先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试行干部聘任制、员工劳动合同制。 1988年当选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后,冯根生又以“国企改革出头鸟”的姿态屡屡成为新闻焦点: 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考试,他宣布“罢考”,掀起震动全国的“罢考风波”; 由于企业经营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甚至“配几只传呼机也得有关部门一审再审”,曾坚拒国外重金聘请的他将倾注了半生心血的杭州中药二厂60%的股份卖给正大集团,组建合资企业,是为“披洋衣事件”。 率先推行职工持股,从公司净资产中划出20%为员工个人股,董事会全票通过决议:冯根生作为主要经营者须持有2%的股份,折合人民币300万元,但以他的收入根本买不起,由此引发“经营者该不该持有、如何持有股份”的“冯根生难题”。 2010年,76岁的冯根生退休。 在2011年1月的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他被评为唯一的“功勋浙商”。年度“风云浙商”评选是浙江最具影响力的财经人物评选,已举办14届。马云、宗庆后、鲁冠球等都曾获奖。 在礼仪人员搀扶下,冯根生走上舞台,从省领导和一位胡庆余堂新晋学徒手中接过奖杯,并寄语新一代药工将胡庆余堂的“戒欺”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随后的采访环节,当被问及是否适应退休生活时,冯根生说,自己当了38年国有企业的“保姆”,带领公司一路高速发展,突然慢下来确实不习惯,现在每天还会到厂里转转,“毕竟这个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有太多感情。” “浙商群体很庞大,有太多的风云浙商,但我认为,一个企业家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的‘风云’并没有那么值得夸耀。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人用一生去打造一个优秀企业,而当他离去时,背影依然高大。”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风云浙商”评委胡宏伟告诉澎湃新闻,冯老身体不好有些年头了,“2010年冬天,我和财经作家吴晓波一起到他家中探望。那时他刚退休,尽管身体欠佳,但身上仍然飞扬着企业家的激情。在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他说,过去几十年是中国企业家的黄金岁月,时代赋予了每个人无限的机会。回首往事,他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如果有更多时间,一定能做得很好。” 胡宏伟表示,听到冯根生逝世的消息,他首先想到的是冯老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一个执着深耕中药领域70年的真正的工匠,用一生践行自己对企业、产品和消费者永存心头的责任的优秀企业家,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勇敢的改革者。[详情]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 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 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来源:微信公众号 往事28号 1874年的某个夜晚,当时已成“中国首富”的胡雪岩决定聘请一个余姚先生做账房,百年中药堂胡庆余堂从此诞生。 2017年7月4日凌晨,胡庆余堂最后一个关门弟子、浙商传奇人物冯根生逝世。 历经143年风雨,胡庆余堂依然屹立于杭州清河坊街上,但和北京同仁堂不同的是,它完整保留了清朝时的建筑形态,原址原样,因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双国宝单位。 然而,这家国药号其实曾经历了数次浮浮沉沉,几经易手,主人来了又走,兴盛一时又消失如烟,只有这座旧建筑,巍然不动,见证了这上百年的沧桑历史。 在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屈折经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亦官亦商的创始人 胡雪岩和胡庆余堂的诞生 如果你走进现在的胡庆余堂,在大堂里将能看到“真不二价”、“是乃仁术”这样的匾额,这是当年它的创始人胡雪岩留下的。 胡雪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他是不折不扣的商人,却得到了清朝二品顶戴,所以被称为“红顶商人”。他与清朝官场有着极深的联系,还曾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得力助手。 左宗棠攻破杭州的太平军,是他负责善后;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是他负责资金钱粮。他曾是“中国首富”,身家达到2000多万两。胡庆余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873年,左宗棠秣兵厉马,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胡雪岩为他借到了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连朝廷都没法办到的经费问题,并为西征将士送去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左宗棠赞曰:“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第二年,胡雪岩索性创办了一家中药堂,即胡庆余堂。“庆余”两字来《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国经济的殉道者 “红顶商人”的破产 1882年,中国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尽收国内新丝,誓与洋商争夺生丝定价权。 眼见胜负将定,不料风云突变。中法战争爆发,市场巨变,金融危机骤然而至,胡雪岩的生丝卖不出去,亏损达到1200万两。 资金链断裂,风声四播,各地官僚又群起挤兑敲诈,加上左宗棠政治对手的打击,胡雪岩被迫贱卖包括胡庆余堂在内的所有资产,但已经回天无力了。1885年,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病逝。同年十一月,一败涂地胡雪岩也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会水者溺于水,玩火者常自焚,被誉为“商圣”的胡雪岩,最终却落得个被革职抄家、黯然离世的下场。 大股东化身接盘侠 胡庆余堂的转卖风波 胡庆余堂作为胡雪岩的资产,自然也在被查封之列。当清政府清理胡雪岩倒闭的钱庄时,发现一满清官员文煜的存款最多。 于是就用胡庆余堂的一半资产抵充了文煜的存款。文煜也答应不改变原本的经营方针的前提下,接收胡庆余堂。 然而十五年后,文煜和胡氏家人又签订了一份契约,规定:“将胡庆余堂雪记药业连同房屋生财全数替与文氏和记为业”。 胡氏仅得胡庆余堂一百八十股内的八股利润(后来又增加十股)。文氏每年先交给胡氏2400元大洋,三年一次分红时,再支付剩余部分。至此,文氏彻底取得了胡庆余堂的所有权。 风雨破庙中的重生 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冯根生传奇 时过百年,胡庆余堂几度易手,几经波折。但这座药店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1949年,胡庆余堂药工的儿子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度被取消。冯根生因此成为胡庆余堂最后一个“关门弟子”。 三年学徒,二年柜台,二年煎药,为冯根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胡庆余堂改名为胡庆余堂制药厂。 1972年,制药厂一分为二,冯根生担任了第二中药厂的厂长。厂址远离城区,厂房是一座破庙。冯根生每天骑行30多里路来回,到处拉业务,甚至自己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筚路蓝缕地坚持着创业。 1982年,一则“青春宝”的保健品电视广告走进人们的视野,那是冯根生为吸引外资而创办的中药二厂的“外壳”——青春宝集团。 1996年,青春宝集团兼并中药一厂(胡庆余堂),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在冯根生手中又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创建中药博物馆……胡庆余堂在冯根生这位“关门弟子”的带领下,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转型。2017年7月4日凌晨,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此,让我们向这位冯根生老先生致敬![详情]

“国药工匠”冯根生逝世 马云五一探望时称其给予精神支持
“国药工匠”冯根生逝世 马云五一探望时称其给予精神支持

  来源:浙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从友人处得知消息后,十分惋惜,在朋友圈发出了垂悼消息。  “深切怀念令我们浙药人尊敬的冯老!愿冯老一路走好!”  胡季强告诉记者,冯根生在邵逸夫住院期间,浙商朋友们都曾去多次探望冯老先生。  病重后,被帕金森氏病折磨多年的老先生虽然已经难以和老友互动,浙商界诸多好友仍定时去探望。  今年五一前夕,全球浙商总会会长马云专程去看望了冯根生。在看望冯根生时,马云充满深情地说,冯根生仗义执言在马云初出茅庐的时候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浙商一定不忘初心,聚气凝心,互助互利,共同参与国际化竞争。  多位浙商告诉记者,在商界德高望重的冯根生住院前仍是比较活跃的。  冯根生简介 冯根生  他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  作为杭州人,他又与这座城市丝丝缕缕的相牵相连:  中国唯一的中医药古建筑博物馆——胡庆余堂博物馆由他抢救出来;  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由他发起创建;  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协会由他发起;  扶贫“春风行动”他是带头发起者之一。  他是慈善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  冯根生的传奇人生 冯根生儿时照片。 1949年1月19日,冯根生小学毕业才四天(旧时学校是寒假毕业的),就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了。祖母送他到店门口,不到五分钟的路,祖母叮咛了再叮咛:“根生啊,本来应该让你读初中的,但家里穷,只能让你学生意了!但穷要穷得有志气,老板给你的钱拿着,别的一分也不能拿。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多做积德的事,好帮人尽量帮人,千万不可做缺德害人的事。”  就这样,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学徒。因为解放前胡庆余堂一年只收一个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取消,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也成了江南药王的最后一个传人。他六十多年的中药生涯也由此开启。  三年学徒,冯根生每天凌晨五点到晚上九点,16个小时专心其中。两千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二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二年,每天三百帖,十多万帖药从他手中出去,当年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药地道见效。如今,冯根生早年的学徒故事已收进了小学课本。 冯根生就这样开始他的中药人生。1972年7月,杭州市要组建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  这个厂是一个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远离城区,冯根生骑着除了铃儿不会响、其它都会响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开始创业。说是第二中药厂,只是一座破庙,边上都是坟地。三十六万元总资产,十八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他向政府借了五千元发工资,求奶奶告爷爷做点加工业务,那个苦啊!从河坊街家里到桃源岭厂里三十多里路,他每天来回骑车不说,有时刚到厂里又通知开会学习,只好调转破自行车,多的时候一天来回要跑好几趟。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了,春天来了,干劲来了,故事也更多了。  冯根生说,自从工作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无数,可说是历经沧桑,“但我从不灰心,因为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九十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  冯根生有着使命感,因此他愿意做出头鸟、弄潮儿。改革开放让他的改革思想迸发而出,他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尽管每走一步都险情环生,但作为改革急先锋的他义无反顾屡做“出头鸟”: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大不敬的决定,冯根生和青春宝都是命悬一线,他的“先斩后奏”救了产品救了企业。  1982年,一位清纯少女走进了电视广告,“青春宝”成为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他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史称“儿子吃了老子”,其实是儿子救了老子。成为这个“江南药王”百年老店的新掌门人后,他让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起死回生,重新擦亮了牌子,从亏损大户扭转成纳税大户。  做“出头鸟”风风雨雨三十多年,他的“破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资产从三十六万元增加到近五十个亿,增长一万多倍。从借钱发工资到累计上交国家税收几十个亿,冯根生总爱称自已是“国有企业的保姆”,他什么也拿不走。  2002年,他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三百万元奖金。那年他七十岁。 在漫长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冯根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各节点都说了什么?  1、要以权谋公,不要以权谋私。以权谋公,胆子大点没关系;以权谋私,胆子要越小越好。  2、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一个有敏感的企业家就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有时候,其实中央一句话就已经告诉你怎样可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你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3、枪打出头鸟在社会上太多见了。我认为,只要保护好心脏(没有私心),索性只管自己拼命飞,飞得快,飞得高,飞出枪的射程之外,就没事了。关键是怕这些鸟飞飞停停,生怕偏离方向被枪击中,老是回头看,结果还没在树上停稳,就被那些“老枪”击中了。  4、国有经营者有四类:小车不倒只管推,牛皮不破只管吹,宴席不散只管醉,企业不倒只管亏。我们提倡第一类人。但在推车的过程中,什么零部件要修一修,途中要不要加油,政府部门要关心一下。  5、我不想让青春宝毁在我手里,不想让中药毁在我手里!  6、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杭州市政府决定:让青春宝和胡庆余堂实行“联合”,后者加入前者,仍由冯根生出任掌门人,冯用12字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7、一严、二爱、三和谐。没有严,就会乱套;没有爱,就没有归宿感和幸福感;最后的目的是达到和谐的状态。  8、我现在是在凭良心工作……  9、国有企业好比冰棍,因为担心被经营者买走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就只有捏在手里,最后,冰棍还是化了。但是一追究起来,谁都不负责任,因为大家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  10、我得到的是荣誉,失去的是机会和时间!  冯根生在首届浙商论坛上的部分演讲内容:  胡雪岩实际上是过去浙商的代表,虽然他是安徽人,但很小就到浙江来了,他把徽商的精神融进了浙商,并在胡庆余堂整个经营思路中体现了浙商精神。近3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有过晋商,有过徽商,但更主要的是浙商。晋商和徽商随着时间已经逐渐地淡下去了,可浙商现在是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精神。为什么讲胡庆余堂是过去浙商的代表呢?在它的营业大厅写着两句话:虚假无人晓,诚信有天知。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个教育熏陶下面成长起来的。  我工作了57年,当了30多年的国有企业老总,从来就是讲诚信,不骗人。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浙商精神。浙商过去是以宁波帮、绍兴帮为代表的,影响全国,讲的就是诚信,但现在光讲诚信是不够的。敢冲,敢拼,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这是新浙商精神。再加上我们老浙商的诚信,就形成了一个在全国影响极大的浙商精神。  过去师傅教学徒会教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懂得职业道德,怎么做生意,简称叫生意经。生意经实际上就是浙商的灵魂。其实在生意经中的规矩就体现了我们浙商的精神:第一,戒欺,戒掉一切欺骗;第二是诚信,对待所有顾客都应该诚信;第三是不得以次充好;第四是不得以假乱真;第五是童叟无欺;第六真不二价,没讨价还价的,反过来叫价二不真。  (原标题:再见冯根生……追忆一代国药工匠的传奇人生)[详情]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

  “功勋浙商”冯根生病逝:一只国企改革“出头鸟”停止飞翔 来源:澎湃新闻 徐益平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冯根生于7月4日凌晨4时许在杭州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澎湃新闻的这篇报道以四味中药串联,回顾了冯根生的生平,以此向这位投身中药事业长达70年的“国药工匠”致敬。 2010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白岩松蹲着采访冯根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1年1月,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现场。 主持人白岩松突然半蹲下来,将麦克风伸向一位端坐在领奖台上的古稀老人。“您配得上这把椅子。”他说。 台下,掌声雷动。 在这次浙江企业界年度盛会上,这位77岁的老人被授予“功勋浙商”,是获此浙江商界最高荣誉第一人。 他是“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14岁进胡庆余堂当学徒,开启了长达70年的中药生涯,矢志让国药走向世界。 他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者、见证人。执掌企业近40年,是中国国企在位时间最长的“一把手”,被称为“常青树”。他曾说,我愿做国有企业的终生保姆。 他是一代商界奇才,以改革先行者之姿承受了种种风雨洗礼,将一家小作坊做到中国最大的中药企业之一。 他叫冯根生,青春宝集团原董事长。 学徒生涯之“驴皮胶” 驴皮胶即阿胶。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冯根生学制胶曾累吐了血,但这段磨砺奠定了他成为中药通才的根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翌日清晨,一位瘦高少年从胡庆余堂后门悄悄侧身而出。 街边,一队队穿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席地而坐。 少年跑回胡庆余堂,直着嗓子喊:“解放军很和气。” 这位少年就是冯根生。当年1月,14岁的他小学毕业,子承父业,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 下午,闭门多日的胡庆余堂打开大门,“江南药王”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其沿袭数代的学徒制终结,少年冯根生成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药堂学徒。 由于“接班人”断档,他的学徒期从一年变为三年,成为胡庆余堂建店以来最苦最累的一位学徒。学徒期满,站了两年柜台,又被调到制胶车间学制驴皮胶,累得吐了血,病愈后被调去煎药,两年煎了12万帖。 “这是痛苦的磨练,也是非常有效的锻炼。我深深感到,中药这个国宝得天独厚,学问太多了,要了解、掌握,学徒时那样艰苦的磨练是非常必要的。”多年以后,冯根生在申请职称写的《业务自传》中回忆。 日后的“奇遇”也佐证了这段时光的重量。他曾根据一位华侨提供的方子,判断出其用于治疗癌症;一个日本汉药代表团来访,带了瓶刚研制的新药,他拿起一粒,轻舔几下,便说出成份和功效,对方惊叹:你的舌头比仪器还厉害。 创业之“双宝素” 双宝素口服液以人参、蜂王浆为主料,是“文革”后首个在国际上打开销路的中国中药保健品,也是冯根生致力中药现代化、中药走向世界的见证者。 1972年,冯根生成为由胡庆余堂一个车间扩建而成的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 当时,海外掀起一股“中药热”,“国粹”大有旁落之虞,甚至有人断言:中医中药发源在中国,开花在日本,结果在韩国,收获在美国。 这位药工后代发誓:10年内,把中药二厂建成全国第一流的中药厂。 他的药方是“古老国药必须现代化”:造就一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队伍,在国内首创厂办中成药研究所;形成一个中药现代化生产设备的研制队伍,在国内首创中药制药机械专业制造单位;建立一班按中药现代化要求搞设计施工的基建队伍,在国内首创园林式“中药城”。 “三个首创”承载着冯根生“让国药走向世界”的梦想。传统中药是“看看一大包,煎煎一大碗,喝喝苦难熬”,冯根生决定变苦、大、丑为甜、精、美,让中药穿上“西装”。他采用西药安瓿针剂的生产方法,在国内首创生脉饮口服药;以人参和蜂皇浆为主料,首创新型滋补强壮剂“双宝素”;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用于静脉注射的中药制剂——参麦针,开启中药新剂型发展的方向。 身为传统中药见证人的冯根生又成为中国现代中药的亲历者。作家黄宗英曾说:“中医药是我国科学与经济走向世界的种子选手,冯根生则是郎平。” 改革之“青春恢复片” “青春恢复片”现名“青春宝抗衰老片”,是杭州中药二厂发掘明朝宫廷秘方生产的。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改革先行者,冯根生一次次地充当过“出头鸟”。 2003年,冯根生做东,在杭州举办“中国第一届优秀企业家”再聚首活动。 当时,1998年评出的20位明星企业家只聚拢了10位。10人中,只有冯根生和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的身份还是企业家。 中国国企改革史也是一部新生经济力量与旧体制的抗争史。几乎在每一次改革面临突破的关键时刻,冯根生都立在潮头,以其独特的方式给出答案。 他的诀窍是:“‘枪打出头鸟’,但是我尽力保护好我的心脏,没有私心,飞出射程之外,就成功了”,“要以权谋公,不能以权谋私,以权谋公,胆子大点没关系”,“只要出于公心,出头的椽子就能顶风沐雨不先烂。” 1980年代中期,他率先打破“铁饭碗”,实现干部聘任制、全员合同制;1991年,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考试,公开宣布“罢考”,掀起震动全国的“罢考风波”;1992年,苦于机制之困,他成立中国青春宝集团,后引进泰国正大集团,与杭州中药二厂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并让外资控股,是为“披洋衣事件”;1998年,青春宝率先推行职工持股,冯根生须持有2%的股份,折成人民币300万元,但以他的收入根本买不起,引出“300万个人股该不该持”的“冯根生难题”。 一件件轰动一时的事件,都与当时的企业改革息息相关,事关企业市场化取向、自主权落实、政企分开、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等。艰辛无从避免,但冯根生说,要干成一番事业,总得有一批人“出头”,“对企业家来说,有60%把握的事就可以去做;有70%把握的事得抢着去做;等到事情有了100%把握,再去做就晚了。” 2002年,杭州重奖鲁冠球、宗庆后、冯根生三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每人300万元,轰动全国。冯根生在会上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我愿做国有企业的终生保姆。 回归胡庆余堂之“紫雪丹” “局方紫雪丹”是镇惊通窍的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药,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遂不惜血本铸成“金铲银锅”。而今,“金铲银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杭州河坊街,胡庆余堂大厅药香扑面。如今,“江南药王”已被青春宝集团纳至麾下。 1996年,杭州市政府决定,由青春宝集团接管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胡庆余堂。 青春宝集团的前身是由胡庆余堂车间扩建的杭州中药二厂,“分家”前其产值、利税是胡庆余堂的1/10,当时却是后者的10倍。 “现在去兼并胡庆余堂,就好比40分钟篮球打了39分钟,我赢了好多球,到最后一分钟裁判叫停,说请你到输的一队去打,所以,我知道这场球不怎么好打,而且只许赢,不许输,”时年62岁的冯根生说,“但作为老共产党员、胡庆余堂末代徒弟,我接受了。” 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北京同仁堂对峙南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文革”后又改称杭州中药厂,其“戒欺”的店训名扬天下。 冯根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经过三年整合,胡庆余堂每年的利润以超过100%的速度飙升,“末代学徒”使胡庆余堂“返老还童”。 2010年,冯根生退休。在2011年1月的年度“风云浙商”颁奖典礼上,其“功勋浙商”的颁奖嘉宾之一是一位胡庆余堂的新晋大学生学徒。冯根生嘱咐,作为胡庆余堂新一代药工,要将“戒欺”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详情]

著名浙商冯根生今凌晨逝世 曾言:国药不兴人生不畅
著名浙商冯根生今凌晨逝世 曾言:国药不兴人生不畅

  著名浙商冯根生今天凌晨逝世!他的传奇人生,是这座城市永远的记忆! 记者刚刚获悉,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冯根生今天凌晨逝世。 来源:钱江晚报 毛卫星、张苗 冯根生 冯根生简介 他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 作为杭州人,他又与这座城市丝丝缕缕的相牵相连。中国唯一的中医药古建筑博物馆——胡庆余堂博物馆由他抢救出来;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由他发起创建;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协会由他发起;扶贫“春风行动”他是带头发起者之一。他是慈善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 冯根生 老人有着传奇的人生:冯根生 1949年1月19日,冯根生小学毕业才四天(旧时学校是寒假毕业的),就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了。祖母送他到店门口,不到五分钟的路,祖母叮咛了再叮咛:“根生啊,本来应该让你读初中的,但家里穷,只能让你学生意了!但穷要穷得有志气,老板给你的钱拿着,别的一分也不能拿。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多做积德的事,好帮人尽量帮人,千万不可做缺德害人的事。” 就这样,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学徒。因为解放前胡庆余堂一年只收一个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取消,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也成了江南药王的最后一个传人。他六十多年的中药生涯也由此开启。 三年学徒,冯根生每天凌晨五点到晚上九点,16个小时专心其中。两千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二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二年,每天三百贴,十多万贴药从他手中出去,当年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药地道见效。如今,冯根生早年的学徒故事已收进了小学课本。 冯根生就这样开始他的中药人生。1972年7月,杭州市要组建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 这个厂是一个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远离城区,冯根生骑着除了铃儿不会响、其它都会响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开始创业。说是第二中药厂,只是一座破庙,边上都是坟地。三十六万元总资产,十八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他向政府借了五千元发工资,求奶奶告爷爷做点加工业务,那个苦啊!从河坊街家里到桃源岭厂里三十多里路,他每天来回骑车不说,有时刚到厂里又通知开会学习,只好调转破自行车,多的时候一天来回要跑好几趟。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了,春天来了,干劲来了,故事也更多了。 冯根生 冯根生说,自从工作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无数,可说是历经沧桑,“但我从不灰心,因为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九十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 冯根生有着使命感,因此他愿意做出头鸟、弄潮儿。改革开放让他的改革思想迸发而出,他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尽管每走一步都险情环生,但作为改革急先锋的他义无反顾屡做“出头鸟”: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大不敬的决定,冯根生和青春宝都是命悬一线,他的“先斩后奏”救了产品救了企业。 1982年,一位清纯少女走进了电视广告,“青春宝”成为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他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史称“儿子吃了老子”,其实是儿子救了老子。成为这个“江南药王”百年老店的新掌门人后,他让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起死回生,重新擦亮了牌子,从亏损大户扭转成纳税大户。 做“出头鸟”风风雨雨三十多年,他的“破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资产从三十六万元增加到近五十个亿,增长一万多倍。从借钱发工资到累计上交国家税收几十个亿,冯根生总爱称自已是“国有企业的保姆”,他什么也拿不走。 2002年,他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三百万元奖金。那年他七十岁。[详情]

国药工匠冯根生传奇人生:三十多年屡做出头鸟
国药工匠冯根生传奇人生:三十多年屡做出头鸟

  冯根生 刚刚!一代国药工匠冯根生逝世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7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冯永明 胡俊翔 姚珏 章卉)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企业管理大师、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冯根生老先生于4日凌晨逝世! 上午8点50分,记者也从青春宝集团证实了上述消息。青春宝集团正在开会商议后事诸多事宜。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从友人处得知消息后,十分惋惜,在朋友圈发出了垂悼消息。 “深切怀念令我们浙药人尊敬的冯老!愿冯老一路走好!” 胡季强告诉记者,冯根生在邵逸夫住院期间,浙商朋友们都曾去多次探望冯老先生。 病重后,被帕金森氏病折磨多年的老先生虽然已经难以和老友互动,浙商界诸多好友仍定时去探望。 今年五一前夕,全球浙商总会会长马云专程去看望了冯根生。在看望冯根生时,马云充满深情地说,冯根生仗义执言在马云初出茅庐的时候给予了很大的精神支持,浙商一定不忘初心,聚气凝心,互助互利,共同参与国际化竞争。 多位浙商告诉记者,在商界德高望重的冯根生住院前仍是比较活跃的。 【浙江新闻+】 冯根生简介 他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他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所有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共“十三大”代表、中国经营大师…… 作为杭州人,他又与这座城市丝丝缕缕的相牵相连。中国唯一的中医药古建筑博物馆——胡庆余堂博物馆由他抢救出来;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由他发起创建;中华老字号、浙江老字号协会由他发起;扶贫“春风行动”他是带头发起者之一。他是慈善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的唯一传承人。 冯根生的传奇人生 冯根生儿时照片 1949年1月19日,冯根生小学毕业才四天(旧时学校是寒假毕业的),就穿上祖母新缝的长衫去胡庆余堂当学徒了。祖母送他到店门口,不到五分钟的路,祖母叮咛了再叮咛:“根生啊,本来应该让你读初中的,但家里穷,只能让你学生意了!但穷要穷得有志气,老板给你的钱拿着,别的一分也不能拿。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多做积德的事,好帮人尽量帮人,千万不可做缺德害人的事。” 就这样,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学徒。因为解放前胡庆余堂一年只收一个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取消,冯根生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也成了江南药王的最后一个传人。他六十多年的中药生涯也由此开启。 三年学徒,冯根生每天凌晨五点到晚上九点,16个小时专心其中。两千多种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功效烂熟于心,丸、散、膏、丹的制用也驾轻就熟。满师后他又站了二年柜台,撮药配制当不在话下,此后又煎药二年,每天三百贴,十多万贴药从他手中出去,当年杭州人都知道冯根生煎的药地道见效。如今,冯根生早年的学徒故事已收进了小学课本。 冯根生就这样开始他的中药人生。1972年7月,杭州市要组建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 这个厂是一个胡庆余堂的驴皮车间,远离城区,冯根生骑着除了铃儿不会响、其它都会响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开始创业。说是第二中药厂,只是一座破庙,边上都是坟地。三十六万元总资产,十八万元净资产,没有一分钱现金,他向政府借了五千元发工资,求奶奶告爷爷做点加工业务,那个苦啊!从河坊街家里到桃源岭厂里三十多里路,他每天来回骑车不说,有时刚到厂里又通知开会学习,只好调转破自行车,多的时候一天来回要跑好几趟。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了,春天来了,干劲来了,故事也更多了。 冯根生说,自从工作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无数,可说是历经沧桑,“但我从不灰心,因为我太爱中药了,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胡庆余堂出身,国药不兴,我人生不畅。九十年代初一个外国老板出几百万美元的年薪叫我去搞中药,我拒绝了,因为那是出卖祖宗的。” 冯根生有着使命感,因此他愿意做出头鸟、弄潮儿。改革开放让他的改革思想迸发而出,他的创业史无疑是中国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缩影,尽管每走一步都险情环生,但作为改革急先锋的他义无反顾屡做“出头鸟”: 1978年,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相关部门从中作梗,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大不敬的决定,冯根生和青春宝都是命悬一线,他的“先斩后奏”救了产品救了企业。 1982年,一位清纯少女走进了电视广告,“青春宝”成为第一个投入大手笔广告的保健品,也是第一个采用片剂型的保健品。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他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1996年,冯根生的青春宝集团兼并胡庆余堂,史称“儿子吃了老子”,其实是儿子救了老子。成为这个“江南药王”百年老店的新掌门人后,他让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起死回生,重新擦亮了牌子,从亏损大户扭转成纳税大户。 做“出头鸟”风风雨雨三十多年,他的“破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资产从三十六万元增加到近五十个亿,增长一万多倍。从借钱发工资到累计上交国家税收几十个亿,冯根生总爱称自已是“国有企业的保姆”,他什么也拿不走。 2002年,他与鲁冠球、宗庆后首获杭州市政府重奖,各获三百万元奖金。那年他七十岁。 在漫长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冯根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各节点都说了什么? 1、要以权谋公,不要以权谋私。以权谋公,胆子大点没关系;以权谋私,胆子要越小越好。 2、现阶段我国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一个有敏感的企业家就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历史性的机遇。有时候,其实中央一句话就已经告诉你怎样可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你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3、枪打出头鸟在社会上太多见了。我认为,只要保护好心脏(没有私心),索性只管自己拼命飞,飞得快,飞得高,飞出枪的射程之外,就没事了。关键是怕这些鸟飞飞停停,生怕偏离方向被枪击中,老是回头看,结果还没在树上停稳,就被那些“老枪”击中了。 4、国有经营者有四类:小车不倒只管推,牛皮不破只管吹,宴席不散只管醉,企业不倒只管亏。我们提倡第一类人。但在推车的过程中,什么零部件要修一修,途中要不要加油,政府部门要关心一下。 5、我不想让青春宝毁在我手里,不想让中药毁在我手里! 6、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杭州市政府决定:让青春宝和胡庆余堂实行“联合”,后者加入前者,仍由冯根生出任掌门人,冯用12字方针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7、一严、二爱、三和谐。没有严,就会乱套;没有爱,就没有归宿感和幸福感;最后的目的是达到和谐的状态。 8、我现在是在凭良心工作…… 9、国有企业好比冰棍,因为担心被经营者买走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就只有捏在手里,最后,冰棍还是化了。但是一追究起来,谁都不负责任,因为大家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 10、我得到的是荣誉,失去的是机会和时间! 冯根生在首届浙商论坛上的部分演讲内容: 胡雪岩实际上是过去浙商的代表,虽然他是安徽人,但很小就到浙江来了,他把徽商的精神融进了浙商,并在胡庆余堂整个经营思路中体现了浙商精神。近3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有过晋商,有过徽商,但更主要的是浙商。晋商和徽商随着时间已经逐渐地淡下去了,可浙商现在是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精神。为什么讲胡庆余堂是过去浙商的代表呢?在它的营业大厅写着两句话:虚假无人晓,诚信有天知。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个教育熏陶下面成长起来的。 我工作了57年,当了30多年的国有企业老总,从来就是讲诚信,不骗人。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浙商精神。浙商过去是以宁波帮、绍兴帮为代表的,影响全国,讲的就是诚信,但现在光讲诚信是不够的。敢冲,敢拼,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累,这是新浙商精神。再加上我们老浙商的诚信,就形成了一个在全国影响极大的浙商精神。 过去师傅教学徒会教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懂得职业道德,怎么做生意,简称叫生意经。生意经实际上就是浙商的灵魂。其实在生意经中的规矩就体现了我们浙商的精神:第一,戒欺,戒掉一切欺骗;第二是诚信,对待所有顾客都应该诚信;第三是不得以次充好;第四是不得以假乱真;第五是童叟无欺;第六真不二价,没讨价还价的,反过来叫价二不真。[详情]

[旧文]出头鸟冯根生:自称国营企业经营者中的幸存者
[旧文]出头鸟冯根生:自称国营企业经营者中的幸存者

  国药巨匠、青春宝创始人今晨离世 王小天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物LIVE 从多个渠道获悉,一代国药工匠,胡庆余堂传人、著名浙商、冯根生老先生于今天(7月4日)凌晨逝世。3月冯根生病重期间,人物live曾撰文述其近况。谨再发此文,以致哀思。 83岁的冯根生,消失很久了。 3月初,老人病重住院的消息,在企业家圈子不胫而走。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青春宝集团的继任者,也不知如何向外界解释。‘他已经退休了。’他们喃喃道。 弥漫着消毒药水味的病房里,前去探望的企业家没有断过。 冯根生的状况时好时坏,精神好的时候,还会睁大眼睛听人讲一讲青春宝近来发生的事,更多的时候,便是闭目养神。 冯根生上一次出现在公开场合,还是6年前,2011年1月‘2010风云浙商’的颁奖现场。 典礼进行到晚上10点,坐足整场的冯根生,体力已略有不支,他被礼仪小姐搀着走上台阶,颤颤巍巍走到话筒前。作为当晚的‘功勋风云浙商’,他将给郭广昌、周晓光、陈爱莲等人颁奖。 ‘浙江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佼佼者,发展速度这20年来尤为惊人,值得我们国有企业好好学习。’被问到怎么看郭广昌们临危受命,兴建上海世博会民企馆时,冯根生突然提起精神气儿,声如洪钟地表态国有企业要奋起直追。 青春宝老了吗?这是外界的疑问。 冯根生的一些老友觉得,对于一个为青春宝工作了38年的耄耋老人来说,这样的问题未免太残酷。 ‘他把一辈子都献给了这家企业。’他们说。 冯根生 过去60年,从胡庆余堂末代弟子到现代中药企业青春宝董事长,无论是在和体制或是和市场的博弈中,他多是胜出者的形象。作为中药现代化的扛鼎人,冯根生书写了‘青春宝’传奇。 冯根生的祖父、父亲都曾是 ‘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的老药工。而他自己,在小学毕业后的第四天,就顺理成章地进入高悬‘江南药王’牌匾的胡庆余堂当学徒。一学就是三年。 为什么读完小学就去工作了?‘一个字——穷’,冯根生解释说,‘穷不要紧,穷则思变,变则通嘛。’ 回溯冯根生往后的事业生涯,‘穷则思变,变则通’这七个字几乎贯穿了他的行动纲领,他大刀阔斧做出的历次改革都源于‘思变’。 1972年,对冯根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那年7月,胡庆余堂一分为二,位于市区的母厂更名为杭州中药厂,位于西郊桃花岭下的制胶车间则自立门户,升级为杭州中药二厂。在胡庆余堂9个副厂长、副书记都不愿去郊区工厂的情况下,时任制胶车间主任的冯根生被任命为中药二厂厂长。 名义上是工厂,实际却是个破旧的作坊,一眼望去只有几只铁锅和数眼土灶而已。冯根生第一次召集工人开会时,全厂100来号人只能站在一间屋子里。当听到冯根生‘十年内建成国内一流的中药厂’的豪言壮语,工人们都哄堂大笑。 冯根生可没有说笑,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岁月,抓生产是要冒政治风险的,他向隔壁啤酒厂借来水泥和铁锹,不眠不休地带领工人翻建了厂房;他还从全国延请懂药学的知识分子——这些当时世人避之不及的‘臭老九’,全是他眼中研发新药制剂的宝贵人才。 中药二厂建厂十周年之际,有报章这样写道:‘这个原作坊式的工厂,固定资产已达建厂时的近10倍,工业总产值从建厂时在全国排名第300位,跃升至第7位,职工人数增加了5倍……国家医药管理局将其列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 如果说‘一穷二白’是那个年代赋予企业家的市场机会,那么经营权与所有权背离的国企制度,则是那个年代给国企掌门人的枷锁。 ‘冯根生敢说敢做,’与冯根生相识了近20年的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说,‘他不甘碌碌无为的冲头脾性,在体制变革中扮演了‘出头鸟’的角色。’ 更确切地说,他是一只风浪中搏斗的‘精卫鸟’:1984年,他率先打破国企大锅饭,引进全员合同制;1991年,为抗议‘上面’对企业经营的不合理干预,他公然‘罢考’厂长考试;1992年,国企被取消了进出口权,他果断决定与外商合资,绕过机制弊端,解放生产力。 被问及为何敢于冲破制度阻力时,冯根生表现得像一个足智多谋的大企业家,他亮出底牌:‘我童工出身,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我怕什么!’ 冯根生在企业经营方略上的智慧和才华,早有展露。 有一段时间,全国的中药厂都在相似的品种里抢市场,冯根生当机立断,另辟蹊径,向保健品进军。于是四处采撷古方、验方,在搜集到的120个配方中,他认定明朝永乐皇帝用的‘益寿永贞’可能是最有前途。 方子研制容易,观念转变却没那么容易。1979年,冯根生根据‘益寿永贞’方试制的青春恢复片(后改名为青春宝抗衰老片)成功了,但是却迟迟拿不到生产批文。因为有人提出保健品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的东西,方向路线错了,贫下中农需要的是感冒药。 冯根生没有被唬住,他不慌不忙地掰起手指数数,‘感冒药我有好几种呢。贫下中现在是吃不起保健品,但中国人永远穷吗?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农民富起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吃不起。’ 即便如此,批文还是拿不到。冯根生索性拉开生产线,‘轰隆隆’生产起来,产品出了车间就外销,‘外销不要批文’。 喊着‘小车不倒尽管推’的口号,冯根生带领青春宝一度创造了年增长20%的国企傲人业绩。他的才华和心血带给他很多荣誉,1988年当选首批‘全国优秀企业家’就是其一。那个年代,荣誉被视为商人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准。 2003年,当他想组织同届优秀企业家获得者在西湖边聚聚时,却无意发现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事实。20位当年的风云人物‘死的死,病的病,逃的逃,抓的抓’,仍然在岗的仅三人,他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我是国营企业经营者中的幸存者。’他感叹。 冯根生当然也遭遇过瞄向他的枪子儿。他的名言‘以权谋公,胆子要越大越好,以权谋私,胆子要越小越好’被视为成功抵御外界侵扰、诽谤和毁损的保护罩。 ‘他是一个把私心控制到最小的人。奖金、分房,这些在国有企业很容易被抓住把柄的地方,他没有一己之欲。’杨轶清说。 上世纪80年代,冯根生曾经带队出国考察。走在异国大街上,一个雕刻精美的门把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真漂亮’,同事们也称赞道。但是掂了掂袋中有限的外汇,谁也没敢动想买的念头。最后冯根生倾尽囊中钱币买了下来。 事情很小,回国后大家也都忘了。直到看到这个门把手出现在青春宝接待室的大门上,他们才幡然醒悟,‘冯总原来不是给自己用的’。 也正是因为‘以权谋公’, 为了不使国有资产流失,在与泰国正大集团谋求合资的过程中,他构想出令人叫绝的‘母体保护法’。即在杭州中药二厂之上,再成立一个青春宝集团公司。这样,参与合资的就是子公司中药二厂。作为国有企业的母公司,依然具有品牌、秘方的所有权。 《浙江商业周刊》记载:合资时,中药二厂帐面净资产只有4600万,经冯根生力争,未入账的土地开发费、新品开发费、绿化雕塑费等也一一进入了评估范围,结果评估出了1.28亿!  2000年前后,冯根生还做过多起令人咋舌的改革举动。有‘儿子并购老子’,拯救胡庆余堂于濒临亏损的边缘;有职工激励计划,实行‘工者有其股’;也有上书国务院,痛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的十大弊端。 随着年岁增长,冯根生逐渐萌生退休的念头——想想那些活跃在一线的企业家也不由感慨万千,和他差不多岁数的有鲁冠球,年轻点的有李书福,但他们中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竟然一个也没有。 他曾‘诉苦’,‘中央曾对民营企业提出跨越式发展的口号。而对国企,中央一再强调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从话语中足以看出国企发展之艰难。’ 他也曾说,‘国企老总实际上是‘保姆’。(青春宝)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国家没有给我一分钱,我省吃俭用把它带大,现在长大成人了,赚了很多钱,我还是‘保姆’,我想圆一个让我退休的梦。’ 最早于2000年提交的‘辞职’报告,直到2009年才批复下来,此时他已是76岁高龄。 据青春宝集团年轻员工的说法,老爷子退休后,仍然每天早早来到公司,先背着手慢笃笃巡视一遍厂区,瞧见举止懒散的工人照样会蹙紧眉头。 青春宝或者说国企‘创业’,对于冯根生而言,就是一条踏上便没有归程的路。[详情]

著名浙商冯根生逝世享年84岁 系青春宝集团创始人
著名浙商冯根生逝世享年84岁 系青春宝集团创始人

   推荐阅读: [旧文]出头鸟冯根生:自称是国营企业经营者中的幸存者 国药工匠冯根生传奇人生:三十多年屡做出头鸟 著名浙商冯根生今凌晨逝世 曾言:国药不兴人生不畅 冯根生 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逝世,享年84岁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 王盈颖 韩声江 澎湃新闻 独家获悉,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著名浙商冯根生于7月4日凌晨逝世。  冯根生生于1934年,出身于中药世家,1949年1月进杭州胡庆余堂当小学徒,成为1949年以前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1972年,他在原胡庆余堂制胶车间的基础上,创建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迅速将一个作坊式的中药加工场发展成为中国中药行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企业之一。 杭州第二中药厂建厂十周年之际,有报章这样写道:“这个原作坊式的工厂,固定资产已达建厂时的近10倍,工业总产值从建厂时在全国排名第300位,跃升至第7位,职工人数增加了5倍……国家医药管理局将其列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 1984年,冯根生率先打破国企大锅饭,引进全员合同制;1992年,在杭州第二中药厂发展的基础上,冯根生创建中国青春宝集团公司,同年将集团所属的骨干企业杭州第二中药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1996年青春宝集团根据杭州市委要求接管了亏损企业杭州胡庆余堂药厂,运行半年迅速使胡庆余堂扭亏为盈。 冯根生语录: 1、优秀的企业家不是评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有60%把握的事,就可以去做;有70%把握的事,得抢着去做;等到事情有了100%的把握时,再去做就太晚了。成功的企业背后,有很多因素,而个人的因素很重要,“班长”是决定一切的,一个企业的好坏决定于“班长”,决定于一把手。 2、公事上胆子要很大,私事上胆子要很小。如果私事上胆子太大,肯定要犯错误;如果公上胆子很小,改革的道路上就迈不开步子。 3、一位留过学的博士对我说,你们要懂得国际游戏规则,我问国际游戏规则具体地讲是什么,他答不上来。我对他说,什么叫规则?你讲不出,我讲得出,生意经中的规矩就是规则。我小时在胡庆余堂学过的生意经:一是戒欺,二是诚信;三是不得以次充好;四是不得以假乱真;五是童叟无欺;六是真不二价。所以说,赶时髦也不能盲目,追求美的东西,传统的精华不能丢。 4、我是一味中药,但它不是名贵的中药,它是一味草药——甘草。甘草是中药中的“百搭”,心脏病用它,肠胃病用它,现在的癌症肿瘤也用它,保健营养品也用它。但这个草药不是人工栽培出来的,它是采自新疆和内蒙古的大草原,它不怕风吹雨打,是在狂风暴雨中成长起来的。 5、技术要转化为商品,转化为效益,还需要有经营者,可是经营者转化完毕却什么都得不到,这不公平。所以既要重视技术要素的价值,也要重视经营要素的价值,企业家的技术、才干、贡献及其知名度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6、优秀的企业家,是我国现阶段最缺少的人才资源之一。而我们的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却迟迟未能建立起来,长此以往,对企业发展和更好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并将导致人才流失,现在是认真对待、公平合理地处理好经营者的利益分配的时候了! 7、你要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不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你要职工爱厂,你必须先爱职工,你自己都不爱职工,怎么叫职工去爱厂。你要职工做到的事,你必须先做到,你要职工不要做的事,你千万不要去做。 8、枪打出头鸟,没关系,但我努力保护好心脏,心脏保护好,就可以冲,“心脏”就是“不为私”,同时,鸟可以拼命快速地往前飞,飞出了枪的射程,就活下来了。 9、我最推崇的一种精神是“小车不倒只管推”,最反对的行为是“企业不垮尽管亏,筵席不散尽管醉,牛皮不破尽管吹”。 10、我从来没有想着去捞钱,到我退休的时候,我工作了50多年,把一个小作坊搞成一个大企业了,这就是我终生的追求。我不是追求钱,如果我追求的是钱的话,50岁就走了,辞职搞个自己的药厂,可能现在是几个亿资产的老板了。 11、130多年前胡雪岩制定的堂规是“戒欺”。“戒欺”就是诚信,如今整个浙商的精神就是将戒欺、诚信、拼搏、苦干加在一起。 12、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严、二爱、三和谐。没有严,就会乱套;没有爱,就没有归宿感和幸福感;最后的目的是达到和谐的状态。 13、在1997年股份制改革时,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评定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价值。在我们的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长此以往,或者导致“59岁现象”愈演愈烈,或者导致人才流失。进入21世纪,要把国有企业搞好,就应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给企业家一个价值、一个肯定。 14、我现在更像一名篮球教练,在比赛顺利的时候,我要做的是静静欣赏他们,如果看到哪里出了毛病,就喊暂停,去指导,三次不行,就只好换人。 15、国有企业好比冰棍,因为担心被经营者买走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就只有捏在手里,最后,冰棍还是化了。但是一追究起来,谁都不负责任,因为大家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 16、过度竞争与盲目扩展是不好的。如果图一时之快,我想要10个厂,那我的加工量马上就可以达到5000万瓶,就是几十个亿了,但是不行,这样做质量不能保证,因为你管不了各个分厂,他给你粗制滥造,该投料的不投料,最后很有可能这个品牌都给毁掉了。 17、很多领导问过我,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我说很难搞,它的机制实在是太笨了,背着沉重的包袱,没有办法与民营企业去竞争,越到后面,越不可能。但是国有企业也能够搞好,最终是由班子决定的。你说全部搞不好,也不对,青春宝不是搞好了嘛?青春宝搞好了还不算,胡庆余堂才是真正体现了这个本事。 18、人要多做点好事,我记得小时候,祖母对我讲,我们家穷,可要穷得有志气,有人穷得没志气。等你成功那一天,要多做积德事,多做善事,千万不要做缺德事,做坏事。我看,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也是对自己心态的一个调整,问心无愧,心态调整好了,当然对身体有好处。[详情]

冯根生生平

 

   1949年1月,进入胡庆余堂(解放后先后用名胡庆余堂制药厂、杭州第一中药厂)学徒。

  1972年7月,杭州第二中药厂在胡庆余堂一个车间的基础上成立,冯根生任厂长。

  1992年,杭中二改制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冯根生任总裁。同时任新成立的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1996年,胡庆余堂制药厂被整体划转进青春宝集团。

  1998年,正大集团转让正大青春宝公司55%的股份给上海实业集团。

  2008年1月,冯根生卸任正大青春宝公司总裁。

    2017年7月4日凌晨,冯根生于杭州逝世,享年84岁。

冯根生传奇一生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