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4日18:12 新浪综合

  世间已无冯根生:青春宝不再青春,胡庆余堂实难庆余

  来源:微信公众号 往事28号

  1874年的某个夜晚,当时已成“中国首富”的胡雪岩决定聘请一个余姚先生做账房,百年中药堂胡庆余堂从此诞生。

  2017年7月4日凌晨,胡庆余堂最后一个关门弟子、浙商传奇人物冯根生逝世。

  历经143年风雨,胡庆余堂依然屹立于杭州清河坊街上,但和北京同仁堂不同的是,它完整保留了清朝时的建筑形态,原址原样,因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双国宝单位。

  然而,这家国药号其实曾经历了数次浮浮沉沉,几经易手,主人来了又走,兴盛一时又消失如烟,只有这座旧建筑,巍然不动,见证了这上百年的沧桑历史。

  在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有着怎样的屈折经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亦官亦商的创始人

  胡雪岩和胡庆余堂的诞生

  如果你走进现在的胡庆余堂,在大堂里将能看到“真不二价”、“是乃仁术”这样的匾额,这是当年它的创始人胡雪岩留下的。

  胡雪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他是不折不扣的商人,却得到了清朝二品顶戴,所以被称为“红顶商人”。他与清朝官场有着极深的联系,还曾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得力助手。

  左宗棠攻破杭州的太平军,是他负责善后;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是他负责资金钱粮。他曾是“中国首富”,身家达到2000多万两。胡庆余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873年,左宗棠秣兵厉马,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胡雪岩为他借到了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连朝廷都没法办到的经费问题,并为西征将士送去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左宗棠赞曰:“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第二年,胡雪岩索性创办了一家中药堂,即胡庆余堂。“庆余”两字来《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国经济的殉道者

  “红顶商人”的破产

  1882年,中国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尽收国内新丝,誓与洋商争夺生丝定价权。

  眼见胜负将定,不料风云突变。中法战争爆发,市场巨变,金融危机骤然而至,胡雪岩的生丝卖不出去,亏损达到1200万两。

  资金链断裂,风声四播,各地官僚又群起挤兑敲诈,加上左宗棠政治对手的打击,胡雪岩被迫贱卖包括胡庆余堂在内的所有资产,但已经回天无力了。1885年,胡雪岩的靠山左宗棠病逝。同年十一月,一败涂地胡雪岩也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会水者溺于水,玩火者常自焚,被誉为“商圣”的胡雪岩,最终却落得个被革职抄家、黯然离世的下场。

  大股东化身接盘侠

  胡庆余堂的转卖风波

  胡庆余堂作为胡雪岩的资产,自然也在被查封之列。当清政府清理胡雪岩倒闭的钱庄时,发现一满清官员文煜的存款最多。

  于是就用胡庆余堂的一半资产抵充了文煜的存款。文煜也答应不改变原本的经营方针的前提下,接收胡庆余堂。

  然而十五年后,文煜和胡氏家人又签订了一份契约,规定:“将胡庆余堂雪记药业连同房屋生财全数替与文氏和记为业”。

  胡氏仅得胡庆余堂一百八十股内的八股利润(后来又增加十股)。文氏每年先交给胡氏2400元大洋,三年一次分红时,再支付剩余部分。至此,文氏彻底取得了胡庆余堂的所有权。

  风雨破庙中的重生

  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冯根生传奇

  时过百年,胡庆余堂几度易手,几经波折。但这座药店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1949年,胡庆余堂药工的儿子冯根生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当年五月,杭州解放,传统收徒制度被取消。冯根生因此成为胡庆余堂最后一个“关门弟子”。

  三年学徒,二年柜台,二年煎药,为冯根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胡庆余堂改名为胡庆余堂制药厂。

  1972年,制药厂一分为二,冯根生担任了第二中药厂的厂长。厂址远离城区,厂房是一座破庙。冯根生每天骑行30多里路来回,到处拉业务,甚至自己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筚路蓝缕地坚持着创业。

  1982年,一则“青春宝”的保健品电视广告走进人们的视野,那是冯根生为吸引外资而创办的中药二厂的“外壳”——青春宝集团。

  1996年,青春宝集团兼并中药一厂(胡庆余堂),奄奄一息的胡庆余堂在冯根生手中又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创建中药博物馆……胡庆余堂在冯根生这位“关门弟子”的带领下,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转型。2017年7月4日凌晨,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此,让我们向这位冯根生老先生致敬!

责任编辑:孙剑嵩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