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工商银行辟谣委外资金大规模赎回 业内称赎回主体是中小银行
工商银行辟谣委外资金大规模赎回 业内称赎回主体是中小银行

近日,市场传出多家银行从市场上大量赎回委外资金,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是其中的赎回大户。并且有分析称委外资金的赎回是股市近期调整的一大原因。[详情]

大洋网-广州日报|2017年04月27日  07:58
巨量赎回传闻下 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巨量赎回传闻下 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银监局要求某银行上报截至4月下旬之前的自营债券持有规模和债券委外投资规模,并要求该银行简述近期委外赎回规模,及较前期的变化等。[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4月25日  07:14
银行间同业存单报价飙升 央行“缩表”或属偶然
银行间同业存单报价飙升 央行“缩表”或属偶然

美联储明确提出将在今年晚些时间启动缩表,引发全球瞩目。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不具备完全跟随美联储缩表脚步的条件,此番缩表或属偶然。[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4月25日  06:38
银行委外赎回原因调查:收益不达预期 遇上去杠杆
银行委外赎回原因调查:收益不达预期 遇上去杠杆

 多数观点认为,委外收益率的不达预期成为此次密集赎回的重要触发因素,而金融监管新政的施压,则是银行赎回委外的根本推手。[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4月25日  06:38
银行自查理财销售是否合规 投资者风险意识淡漠
银行自查理财销售是否合规 投资者风险意识淡漠

 某城商行理财经理建议,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进行“亲子鉴定”:凡是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应予以高度警惕。[详情]

证券日报|2017年04月25日  06:45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监管将是渐进过程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监管将是渐进过程

马骏称,对理财、资管业务的进一步监管,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监管部门会充分考虑相关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详情]

一财网|2017年04月20日  15:32
银监会剑指影子银行 表外非标或面临洗盘
银监会剑指影子银行 表外非标或面临洗盘

刚通过MPA(宏观审慎评估)大考,但银行业的压力并没有减轻。近日,银监会发文对“四不当”“三套利”进行专项治理,引起市场高度关注。[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04月20日  05:50
银行理财入表正在模拟考 债券市场或受冲击
银行理财入表正在模拟考 债券市场或受冲击

表外理财如果出现集中收缩,可能冲击债券市场,对债基净值是重大打击,从而进一步引发大额赎回。有业内人士表示,委外资金集中的债基若现大额赎回,可能影响权益类基金,因为二级债基遭遇大额赎回,若来不及抛债券,便会抛售股票,利空股市。[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10月28日  07:04
银监会现场检查开始 大行资管人士:近期委外赎回厉害
银监会现场检查开始 大行资管人士:近期委外赎回厉害

 监管升级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近期委外赎回得比较厉害,最近两个交易日债市均有大额卖盘出现。”有大行资管业务人士反映。[详情]

券商中国|2017年04月19日  07:27
部分银行开始赎回资金 委外规模扩张行至拐点
部分银行开始赎回资金 委外规模扩张行至拐点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委外业务的扩张可能已经行至拐点,但对于券商和基金来说,也是倒逼它们推动主动管理业务的一次契机。[详情]

北京商报|2017年04月20日  02:34
银行自查进行时:国有大行赎回委外苗头出现
银行自查进行时:国有大行赎回委外苗头出现

近期监管层对银行下发的多份监管指导文件,均指向银行同业业务,这对委外业务的影响将持续发挥效力。而随着银行赎回委外动作的开展,将对债券市场带来一定压力。[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4月20日  05:36
央行研究员苟文均:资管乱象多源于自身
央行研究员苟文均:资管乱象多源于自身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苟文均发表署名文章称,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基本上都与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有关。[详情]

北京商报|2017年04月20日  00:27
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去杠杆工作
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去杠杆工作

在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业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影子银行膨胀,制造了系统性隐患,因此,及时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非常有必要。[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4月20日  05:36
央行马骏: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央行马骏: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目前MPA仍沿用前两个季度的“广义信贷”指标口径,表外理财并未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 目前只是做相关数据搜集、模拟测试等工作。人民银行将根据模拟测算情况,引导银行加强对 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详情]

金融时报|2016年10月28日  07:37
缩表个案显资管新常态 资产负债调结构或引生态变化
缩表个案显资管新常态 资产负债调结构或引生态变化

  本报记者 谭楚丹 深圳报道 大资管的格局或随着银行端的资产负债表变化,而产生新的格局。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出现的“缩表”只是个别现象,全面缩表的可能性较小,银行业资产结构调整是今年的主要旋律,信贷资产增速提高,非信贷资产规模收缩。 4月27日,一家沪上券商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的长期趋势下,基金、券商等资产管理机构更应重视业务结构的优化,以往通道化的趋势肯定会出现改变。 “缩表”之争 4月25日中信银行(601998.SH)公布一季报,报告显示中信银行总资产与总负债均显示下滑,成为今年第一家出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银行。截至4月27日晚截稿时,除中信银行外,多家上市银行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仍然较去年年末呈现小幅上升。 兴业证券银行团队解读称,从拆分资产大类来看,中信银行贷款中速增长,债券投资较上季基本持平,存放同业和买返业务带动同业资产环比压缩40.8%。公司存款压缩较为明显,但存单发行有所增加,对负债形成积极补充。从历史上看,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灵活程度大于同业,后续规模扩张情况仍然需要观察。 对于“缩表”是否会成为银行业的趋势,华东一名银行业分析师4月27日表示,这只是个别现象。“部分银行缩表可能是因为在去年年末‘冲存款’,在今年开年的时候存款流走,两者差异较大出现缩表而已。” 北京一家股份行人士4月27日则担心“缩表”会成为银行业趋势,“毕竟有MPA考核在,对于一些靠同业业务扩张的银行,资产负债调整压力比较大。随着监管从严,缩表有可能是一个长期以及缓慢的过程。” 调结构或引新趋势 尽管面对“缩表”是否为大趋势,业界各方产生分歧,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今年要出现明显调整则是业内共识。 “总的态势就是放慢资产增速,调整资产结构;贷款增速快于资产增速;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深圳一名银行业分析师亦表示。 “今年银行业是要做资产结构调整。”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银行业分析师4月27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金融业的主题是要降杠杆,表外的非信贷资产会收缩,但是贷款会加大投放。毕竟这是MPA考核,银行要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信贷里面,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所以今年会有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就是贷款速度会加快,非信贷资产在下降,而贷款资产则上升。” “所以这也是我认为不可能存在银行全面缩表现象的原因。毕竟今年是要引导资金资源往信贷上配置,这样的结构调整会持续。银行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况且目前融资需求非常旺盛。未来的趋势就是大力投放贷款,贷款增速比资产增速要快。”该分析师进一步表示。 前述北京股份行人士表示,事实上,随着“去杠杆”力度愈来愈大,商业银行去年已经开始主动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主动控制业务增速。 “往年银行业存在为了追求利润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的现象,这使得资金空转,没有流入实体经济,银监会近期连续发文,对依靠同业负债来进行资产配置的发展模式进行约束。未来,在广义信贷考核下,银行资产腾挪的方式将被受到限制。” 而相对应的,是银行资产调结构给资管行业带来的新趋势,整个资管行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一位华东地区券商资管负责人就对记者指出,今年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主动管理的比例。“主动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今后券商资管上台阶发力的地方。”其指出。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4月28日 05:37
工行:委托投资运作正常稳定 没有大规模赎回情况
工行:委托投资运作正常稳定 没有大规模赎回情况

  新浪财经讯 4月26日消息,工行今日表示,今年以来,工行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中坚持“自主投资为主、委托投资为辅”的原则,通过适量委托投资合作丰富策略组合构建、细分策略投资,委托投资运作始终保持正常、稳定,没有大规模委外赎回的情况。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行委托投资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比如实时对专户进行估值核算,提高监测时效性;比如坚持对底层持仓进行穿透和分析,掌握投资标的的具体情况,加强风险管控;比如自主研发了委托投资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进行档案存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评价管理等工作,提高工作可靠性和科学性。 据介绍,委托投资指委托方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方)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操作方式包括专户及投顾模式两种。从委外模式来看,适度合理的委外有益于参与各方的“共赢”。对于委托方而言,委外可获得稳定收入,丰富资产管理组合;对于受托方而言,委外拓宽其资金来源;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委外也拓宽了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4月26日 08:54
市场回调“倒春寒” 银监会加强监管或是导火索
市场回调“倒春寒” 银监会加强监管或是导火索

  蓝鲸新闻 昨天,沪指连续四个月来跌幅不超过1%的记录被打破。截至昨天收盘,沪指收跌约1.4%,创2016年12月12日来最大跌幅。深成指收跌2.16%,创业板收跌1.58%,盘中一度失守1800点。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认为,近期市场回调的导火索就是银监会加强监管。2013年以来随着银行存贷息差收窄,银行转向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做大规模增厚收益,同业存单崛起,金融套利盛行。 近三周银监会连发7个文件落实“金融防风险”,核心指向各种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从负债端严格同业存单发行管理,降低发行规模;从资产端严格穿透管理,提高产品透明度。同业监管的加强使得之前同业委外中通过擦边球进入权益市场的资金首先回笼,债市也受到波及,4月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7个BP。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中期而言中枢抬升的震荡市没变,核心是盈利改善。 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委外资金的动态对市场的影响最为直接,据报告显示,最近一个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银行纷纷赎回委外资金,年内累及赎回规模超千亿元。之前委外资金部分通过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投向债券及少量权益类产品,杠杆的收缩造成非银机构的暂时“失血”。 联创证券认为,预期的变化是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增长预期的分歧产生的,到底是一轮新的周期开始还是经济短期见顶,市场的分歧明显。市场普遍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了一个阶段高点,未来随着房地产调控逐步产生效果,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国泰君安最新研报认为,此次监管对股市资金面的直接影响非常小。不同市场间,本轮银行监管的影响依次为债券市场 > 信用市场 > 股票市场。股市真正存在监管问题的资金约500-1000 亿元,且整改会留有时间缓冲,实质影响甚微。股价短期或已过度反应。 央行旗下媒体中国《金融时报》今日发布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可以预见,以金融去杠杆带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相关举措还会陆续亮相。 在此背后,“中国式缩表”已经不动声色的来了。今年以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逐月收缩,从1月末到3月末短短两个月时间收缩1.1万亿,降幅达3%。同时,尽管家庭、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这四大部门债务余额仍在增长,但增速呈现全面下滑趋势。“缩表”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中国市场走势和资产价格。[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4月25日 08:46
专家解读银行委外:四大行未出现大规模赎回委外资金情况
新浪综合 | 2017年04月25日 08:39
巨量赎回传闻下 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巨量赎回传闻下 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本报记者 黄斌 谢水旺 北京报道 上周市场传出某大行巨量委外赎回的消息后,银监会开启对此排查情况。 4月24日,有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监会已安排3个省份的银监局对共计5家城商行的委外情况进行摸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多方信源交叉证实了这一信息。 “当地银监局那边并没有明说原因,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也没有其他指示。”其中一家参与抽查的银行资管部人士说,“应该是个别大行自营资金委外亏损严重,大量赎回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监管层想了解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取的一个数据表格显示,银监局要求某银行上报截至4月下旬之前的自营债券持有规模和债券委外投资规模,并要求该银行简述近期委外赎回规模,及较前期的变化等。 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监管文件,银行自查、银监会现场检查等亦在陆续开展。 “这次要求上报数据,与银监会文件里要求的自查情况不一样,自查我们已经进行一波了。”另一位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4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援引银行、公募基金在内的多位机构人士称,某国有大行确实正在着手赎回部分委外资金,不仅包括公募、专户,还有券商资管,其中仅从某家基金公司处赎回的委外规模就达到近百亿元,不过对于“近千亿”这个数额无从查证。(本报记者杨晓宴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马春园)[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4月25日 07:14
委外增量业务陷入停滞 粗放玩法已玩不下去
委外增量业务陷入停滞 粗放玩法已玩不下去

  文/杨晓宴 前段时间有两篇关于同业的掐架文章很火爆,其中一篇标题叫《同业不死,万物不兴》,被很多业内人士批评标题戾气太重。同业业务从流动性管理需求出发是必须的,但作为利润中心的定位是否有误,是不是可持续,要打一个问号。 放到“委外”身上,道理也相通。重要的事情可能说三遍还不够,当我们讲“委外”时,首先需要明确,狭义“委外”的一个关键核心,是管理人受托做主动管理。券商发了一只产品,银行看合同觉得可以,买了,这应该不在委外的范畴;银行看中了资产,自己买不了,找券商走个通道去买,也不算。 今年以来,委外的增量业务几乎陷入停滞,委外业务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我觉得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资管行业还有没有细分专业化的空间?所以笔者认为,委外业务才不会死,但是现在粗放方式委外的一些玩法是玩不下去的。 今天就来说说委外市场中关于估值的“小动作”。 去年市场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委外“两把刷子”,加杠杆和信用下沉。 到去年三、四季度,加杠杆的难度不断提升。央行去杠杆的信号逐渐明晰,公开市场投放开始“缩短放长”,引导市场拉长负债久期,减少期限错配。 杠杆一度放到什么程度?300%-500%有之。一旦隔夜或短期拆借资金价格飙升,对于这些放杠杆的机构,就有借钱和再投资收益倒挂的风险。 信用下沉做到什么地步?倒也不是说评级更低的债券,实质风险就高于评级更高的债券,从已实质违约案例中就可以看出。问题在于,有的管理人账户组合中私募债比例非常高,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流动性管理工作没做到位,组合中的私募债一时处置不掉,或者说难以以公允价格找到接盘方,银行作为买方就要承担其中的风险。 去年四季度,浮亏的债券投资账户不在少数,都怎么处理? 微观层面,估值上的“整容术”被广泛采用。所谓“浮亏”,用的是市值法,即资产在公开交易市场的价格,相对应的是摊余成本法,即按债券到期的利息计算价格。 去年四季度债市巨幅震荡,有委托人为了“保业绩”,甚至让委外管理人用成本法估值代替市值法,以“对领导有个交代”。不过,亦有银行资管部高层表示,内部采用两套估值方法,对外用成本法,对内用市值法。“我们有前台和中后台两条线汇报,我也不可能只听投资处单方面的反馈。”该高层表示。 即使是市值法,债券在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些银行和管理人将银行间交易的债券拿到交易所交易,正是因为交易所所谓的“市值”,是用收盘价来计的,而收盘价的“可控性”明显高于银行间市场的中债价格。 前文提到委外还有没有市场,笔者的回答是有,但玩法会变,也正是在这个语境下得出的结论。 2014年到2017年可以说是委外投资的1.0版本,此时的委外是粗放的,在债市“牛熊”更替时,估值方法跟着变这样的“玩法”一定不可持续。但这背后需要债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行业性规范及自律。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4月25日 07:13
银行理财飞单手法升级 代客理财违规变自营
银行理财飞单手法升级 代客理财违规变自营

  ■本报记者 张 歆  已经连续数年以约50%的增速飙车于规模高速路的银行理财业务,在今年一季度终于踩了刹车。 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58亿元,同比则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个百分点。虽然一季度明显降速,但是多年来的“飙规模”背后,隐藏的风险确实已经逐步显现:“飞单”屡屡被曝光,且手法升级;“代理变自营”则更多的拷问了行业诚信。 “飞单”手法升级 从2012年年底被曝光的第一起银行理财飞单案到如今案发的支行行长涉嫌私自伪造假合同、虚构理财产品,“飞单”这一银行业痼疾已经引发了多次关注和讨论。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至少有3家股份制银行被爆员工私售飞单,其中部分银行甚至已经多次深陷飞单窘局。今年春节刚过,天津银监局连发1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书显示,因员工私售非该银行天津分行发售或代理发售产品,某股份制银行天津红桥支行、新技术产业园区支行均被处罚,13名相关当事人受到处分。 此外,如果说2012年被曝光的首起飞单案件情节还是相对简单,近年来的“飞单”或类似案件则更为隐蔽、并更具“杀伤力”,一旦引发银行兜底,损失可能是超预期的。 就“飞单”的责任追究来看,银行肯定难逃内部管理不严的责任。券商研报也曾指出,银行如果不兜底,从声誉风险的角度,“坏名声”可能会影响理财产品短期内的销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实际上帮助银行排除了部分“不合格”客户。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对于“飞单”定责也一直存在争议。今年两会期间,江苏团组全国人大代表热烈审议“两高”工作报告,而司法实践中该如何认定银行“飞单”的话题引发了代表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辩论,最终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最高法应该对该类案件的定性出台司法解释”。 此外,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问题,银监会于3月30日向各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所谓“双录”,是指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时,需通过录音录像“双录”,记录营销推介、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客户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以保障客户权益。 不过,本报记者此前在暗访中曾经被客户经理要求由柜台购买变更为由其帮助进行网上申购,以规避“双录”规定;也有投资者对本报记者反映,遭遇“先买理财、后补双录”的情况。 代客理财违规变自营 如果说“飞单”涉及的更多的是员工个人违规的风险,部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已经不是简单地员工私售所能涵盖的。 日前,银监会披露的罚单显示,某股份制银行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该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这一行为违反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按照规定,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必须分别开立独立账户;分别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内控制度;代客理财资金不得用于本行自营业务,不得通过理财产品期限设置、会计记账调整等方式调节监管指标”,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关规定一直都有,但是在监管收紧之前,理财确实是最方便银行进行表内表外调节的业务,也比同业业务更隐蔽。” 此外,另有一家股份制银行因“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受到银监会处罚。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强监管”势在必行 近年来,或许是由于银行理财业务非常“接地气”,销售手法虽屡经整顿仍乱象丛生。除了上述情况,还包括不请自来的推介短信、专业性缺失的销售、流于形式的风险评估、看人下菜碟的礼品赠送等等。 “分行来检查工作时,我们就让正规的理财经理负责理财产品的签约和销售,平时我们大堂经理也是可以签字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位于北京市西南二环某网点的大堂经理此前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如今,“飙规模”不再是银行理财盛宴的关键词,“强监管”走到了舞台中央。近期,监管部门连续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资金来源、运用、杠杆率、信息披露等方面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强调防控风险,其中包括“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详情]

证券日报 | 2017年04月25日 06:45
委外新常态:同业负债缩规模 管理人只出不进
委外新常态:同业负债缩规模 管理人只出不进

  委外新常态 委外“新常态”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银行委外再次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 4月的第三周,某大行百亿级赎回委外的消息让整个市场都坐立不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和银行人士交流,并结合长期跟踪了解发现,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确实在调整委外管理人,大部分“只出不进”,增量业务很少,少数的增量主要在权益类。此外,所谓大规模集中“赎回委外”的消息更多的是传说大于实际情况。 截至3月末,理财产品规模达上万亿元的11家银行中,有6家银行较年初规模下降,且有3家银行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而规模增加最大的银行,增量没有超过千亿元的。也就是说,资产端处置并非4月份的独有现象。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银行同业负债,通过委外套利被银监会指明为“空转套利”行为。截至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无论是否通过委外,都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在强监管背景下,原先优先赎回到期做得好的产品这一节奏被打乱,而部分原先浮亏的账户也被提前协商赎回。 同业资金缩规模初见成效 关于委外规模,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两个推算的逻辑:一是从委托人银行入手,理财和自营投资当中委外占多少比例;二是从管理人入手,非银管理人中承接的委外资金有多少。 从银行的角度,目前市场上有两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其一,2017年1月,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在接受某券商调研时表示,根据同业交流,2016年最高峰时,四大行的委外规模约2.5-3万亿元,估计银行业整体委外规模约6-7万亿元。其二,近期国泰君安研究所银行组分析显示,理财中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基金或资管产品,截至2016年6月末约10万亿元,加之自营投资中相对应的资产规模截至2016年末近48万亿元,按10%的委外比例,整体委外规模约3-5万亿元。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全国理财规模超万亿元的银行有11家,分别是五大行和6家股份行(招商、浦发、民生、兴业、光大、中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排名靠前的某大行和某股份行,其他银行的委外比例都不超过10%。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理财规模合计占全市场的75%。因此,尽管某些小行的委外比例很高,可达70%左右,但根据“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农商”八二分比例,行业整体按10%来估算的误差不会太大。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另有某华北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除了银行资管部和金融市场部管理资金的委外,有一部分“同业资金”,包括同业拆借和同业存单等负债对应的委外投资也需要特别关注。这块资金恰恰是此轮银监会各专项检查的重点,其规模下降对应的委外规模也会收缩。 同业资金规模收缩已经初见成效。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和12.6%。 管理人筛出 近期,多消息称某大行赎回委外可能达百亿级规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两名股份行资深资管人士处了解到,该行委外规模较大,但委外业务起步较迟,介入市场时点不是很好,去年同期投放的很多委外业绩不如预期,到期赎回也属正常。 “今年银行肯定是要根据管理人的业绩情况做调整,有淘汰的,有调仓的。”某股份行资管部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因为市场比较波动,通过委外做债券交易增厚收益,今年自己做配置的收益比去年好,赎回委外自己也可以做一些配置,有4.8%-5%的收益就不错。” 另外,上述两名股份行自身资管人士均表示,目前打新基金“性价比”已经非常低,已不再是银行理财参与权益类投资的主配。其中一位透露,去年下半年的打新账户甚至出现过“浮亏”。 银行间的委外情况分化之大,很多问题需要分而论之。 就城商行和农商行,根据银监会2014年的《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监管的通知》(215号文),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的机构,才能开办AA+级债券等资产投资业务;评级二级以上才能开办AA级债券、信托产品投资、券商(基金、保险)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业务。也就是说,农商行通过非银机构委外投资,受限于自身监管评级。 一位华东某农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有个别农商行超越自己的评级和投资以及合作范围操作,因此监管收紧之后,有可能提前结束和合作方的业务,但此类业务体量十分有限。 “总的来说,委外增量几乎没有了。合同谈到一半的也都暂停了,但同业交流赎回也正常,先观望观望。”该华东某农商行人士表示。 前述某股份行资管部高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委外债券中,主要是信用债;但部分大行也有较大规模的利率债。 某国有大行内部分析报告显示,对于信用债而言,规范委外或促使资金回流表内,且穿透管理可能降低银行的风险偏好,加上信用评级准入趋严,低等级信用债新增需求下降,降杠杆过程中还可能面临抛售风险。房地产债等品种的发行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增加发行融资主体的潜在违约风险,债市信用利差将扩大。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4月25日 06:39
交叉性金融风险持续拆弹 无牌类混业活动仍待补漏
交叉性金融风险持续拆弹 无牌类混业活动仍待补漏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似乎已成为2017年的重要监管目标。 从年后资管产品“基本法”的酝酿,到日前银监会的“三大套利”核查和“四不当”整治、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险资强化风险防控;再到更早前,证监会早已对资管、私募机构的通道业务、融资类业务进行监管指标和窗口指导层面的收紧,种种迹象都表明,监管高层治理混业金融生态的决心正在得到进一步强化。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当前金融风险化解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不同监管部门间的交叉性金融活动上:例如银行资金和证券类资管机构开展的委外、配资等业务就有可能是被关注的重点,其资金来源受到银监会监管,但投资标的和市场受证监会管辖的“交叉属性”正是被重点管控的原因。 但与此同时,目前监管政策主要由三会具体开展并集中放矢于持牌类机构,但对于互联网资管等非持牌类的交叉金融活动却仍然存在一定的执行空白,我们认为,当前对该类活动的监管“补漏”也同样重要。 防范资金“入虚” 近期的多项监管动作均指向了金融的交叉性风险领域,而防范资金入虚,特别是管控银行等大型机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可能正在成为诸多政策实施的共同目标。 在上述问题上,更多具体于机构监管的三会均已有所动作。 一是银行系统掀起的三类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和“四不当”自查整治,并重申了银行同业、理财、资管等交叉性业务的权责归属;显然,该政策的执行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金和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专户等证券类资管机构在非标通道、不良资产出表以及委外业务上的合作难度。 同时,上述业务的监管标准也将提高。例如,监管通知就提出,银行理财资金的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非主动管理情况,需向监管部门列明交易结构。 二是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着重于流动性风险防范同时,也传达了对保险资金运作监管的强化要求,提出不得通过“投资多层嵌套金融产品”等手段隐匿或转移资金去向,不得通过“抽屉协议”“阴阳合同”等形式绕开监管要求。 考虑到保险资金本身就具有“跨市场”特质,上述要求并非限制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而是强调对混业投资合规性的看重。 三是证监会仍然在延续贯彻2016年以来的强监管思路。无论是日前私募备案的系统升级和分业监管执行,或是针对部分违规机构采取的高标准处罚,还是对公募委外业务、货币基金流动性等环节的监管关注,均与资本市场“去杠杆”的目标有关。 事实上,去年起证监会对证券资管机构压缩融资类业务规模、“回归主业”的敦促,也旨在防范分业体制下的金融监管风险错配问题,即疏解“银行涉水资本市场风险,而券商、基金经营信贷类信用风险”这一矛盾。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在金融去杠杆、化解风险等拆弹行动的持续下,会有更多业已存在的交叉性金融活动遭遇监管升级冲击。 例如,此前一些银行资金通过结构化信托和PB业务进入股市,但尚未被认定违规的机构配资活动,就有可能成为监管层进一步钳制的目标,甚至不排除部分从事此类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遭遇监管处罚的可能。 无牌类业务待覆盖 不难发现,监管层在密集采取新措施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市场自信。4月24日,新华社在评论文章也中释放出类似信号。“(政策)利于中国经济金融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相关调整也会伴随着压力和阵痛。”“这些并没有影响大局的稳定,但其中体现的新动向、新苗头值得关注。”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监管升级过程中同样需要兼顾于对市场可承受能力的关注,而此前部分政策落地时给出的过渡期措施,也是这一倾向的体现。 例如日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下发指引,提高了新增信用债的入库质押标准,但该政策按照“新老划断”的方式来执行,并不涉及存量信用债。而在我们与有关部门交流时对方也反馈称,“提高标准的适用范围体现了维持存量、改变增量的原则,这也是再平衡防控风险、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监管层对化解金融风险措施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变化情况是有研究、准备以及容忍空间的。 但另一方面,从目前的交叉性金融风险的治理范围来看,其更多聚焦于银行、证券等持牌类金融机构和场内交易场所,但涉及互联网金融等场外、非持牌的民间金融活动较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非持牌金融活动所引发交叉性风险,也值得市场和监管者关注。 从日前红岭创投等P2P平台、诺亚财富等第三方财富机构踩雷辉山乳业事件中能够管窥,交叉性金融风险正在从传统金融向新金融领域进一步蔓延,而在各类风险持续暴露下,非持牌金融活动的隐蔽性、套利性也会更加复杂。 例如21世纪资本研究院在调研某大型互金平台后发现,其此前一只通过拆分公募基金专户收益权,变相实现公开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虽然在被证监部门约谈后进行了主动整改,但其又通过一家合作信托公司完成了相似结构的重建,而诸如此类的非持牌金融套利现象已在业内并不鲜见。 然而,针对该类金融活动监管法规的形成仍然需要一个过程,但相关风险的暴露速度越来越快,这显然足以引起有关部门在监管执行层面的重视和补漏。 (编辑:张星,研究员微信:LW8346860)[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4月25日 06:38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监管将是渐进过程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监管将是渐进过程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进一步监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月19日,在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于华盛顿举办的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中,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显示出周期性复苏的迹象,这个阶段较好的宏观环境为加快结构性改革创造了空间。 马骏说,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好于预期,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出口和投资增速开始复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企稳,有些甚至开始下降。在中国宏观情况改善和美元指数相对稳定的背景之下,中国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也趋于平衡,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明显减少,汇率和外汇储备趋于稳定。 马骏认为,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由于各种因素,CPI通胀压力并不大,这是一个比较难得的较好的宏观环境。这个环境为中国加快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条件。比如,经济复苏会创造较好的再就业环境,可以为加快僵尸企业退出提供空间;利润反弹可以改善部分企业估值,使其获得较好的市场化债转股的机遇;银行资产质量趋稳可以为其加快消化不良贷款创造有利条件;国际收支的改善也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关于针对理财产品的宏观审慎评估,马骏说,银行表外理财于今年一季度正式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信贷指标范围,由于此前已有一段时间模拟测算和沟通的过渡期,总体看是平稳有序的。对理财、资管业务的进一步监管,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监管部门会充分考虑相关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详情]

一财网 | 2017年04月20日 15:32
缩表个案显资管新常态 资产负债调结构或引生态变化
缩表个案显资管新常态 资产负债调结构或引生态变化

  本报记者 谭楚丹 深圳报道 大资管的格局或随着银行端的资产负债表变化,而产生新的格局。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目前出现的“缩表”只是个别现象,全面缩表的可能性较小,银行业资产结构调整是今年的主要旋律,信贷资产增速提高,非信贷资产规模收缩。 4月27日,一家沪上券商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银行资产结构调整的长期趋势下,基金、券商等资产管理机构更应重视业务结构的优化,以往通道化的趋势肯定会出现改变。 “缩表”之争 4月25日中信银行(601998.SH)公布一季报,报告显示中信银行总资产与总负债均显示下滑,成为今年第一家出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银行。截至4月27日晚截稿时,除中信银行外,多家上市银行一季度总资产与总负债仍然较去年年末呈现小幅上升。 兴业证券银行团队解读称,从拆分资产大类来看,中信银行贷款中速增长,债券投资较上季基本持平,存放同业和买返业务带动同业资产环比压缩40.8%。公司存款压缩较为明显,但存单发行有所增加,对负债形成积极补充。从历史上看,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灵活程度大于同业,后续规模扩张情况仍然需要观察。 对于“缩表”是否会成为银行业的趋势,华东一名银行业分析师4月27日表示,这只是个别现象。“部分银行缩表可能是因为在去年年末‘冲存款’,在今年开年的时候存款流走,两者差异较大出现缩表而已。” 北京一家股份行人士4月27日则担心“缩表”会成为银行业趋势,“毕竟有MPA考核在,对于一些靠同业业务扩张的银行,资产负债调整压力比较大。随着监管从严,缩表有可能是一个长期以及缓慢的过程。” 调结构或引新趋势 尽管面对“缩表”是否为大趋势,业界各方产生分歧,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今年要出现明显调整则是业内共识。 “总的态势就是放慢资产增速,调整资产结构;贷款增速快于资产增速;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深圳一名银行业分析师亦表示。 “今年银行业是要做资产结构调整。”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银行业分析师4月27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金融业的主题是要降杠杆,表外的非信贷资产会收缩,但是贷款会加大投放。毕竟这是MPA考核,银行要把更多的资源放在信贷里面,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所以今年会有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就是贷款速度会加快,非信贷资产在下降,而贷款资产则上升。” “所以这也是我认为不可能存在银行全面缩表现象的原因。毕竟今年是要引导资金资源往信贷上配置,这样的结构调整会持续。银行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况且目前融资需求非常旺盛。未来的趋势就是大力投放贷款,贷款增速比资产增速要快。”该分析师进一步表示。 前述北京股份行人士表示,事实上,随着“去杠杆”力度愈来愈大,商业银行去年已经开始主动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主动控制业务增速。 “往年银行业存在为了追求利润而大力发展同业业务的现象,这使得资金空转,没有流入实体经济,银监会近期连续发文,对依靠同业负债来进行资产配置的发展模式进行约束。未来,在广义信贷考核下,银行资产腾挪的方式将被受到限制。” 而相对应的,是银行资产调结构给资管行业带来的新趋势,整个资管行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一位华东地区券商资管负责人就对记者指出,今年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主动管理的比例。“主动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今后券商资管上台阶发力的地方。”其指出。        [详情]

工行:委托投资运作正常稳定 没有大规模赎回情况
工行:委托投资运作正常稳定 没有大规模赎回情况

  新浪财经讯 4月26日消息,工行今日表示,今年以来,工行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中坚持“自主投资为主、委托投资为辅”的原则,通过适量委托投资合作丰富策略组合构建、细分策略投资,委托投资运作始终保持正常、稳定,没有大规模委外赎回的情况。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行委托投资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比如实时对专户进行估值核算,提高监测时效性;比如坚持对底层持仓进行穿透和分析,掌握投资标的的具体情况,加强风险管控;比如自主研发了委托投资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进行档案存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评价管理等工作,提高工作可靠性和科学性。 据介绍,委托投资指委托方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方)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操作方式包括专户及投顾模式两种。从委外模式来看,适度合理的委外有益于参与各方的“共赢”。对于委托方而言,委外可获得稳定收入,丰富资产管理组合;对于受托方而言,委外拓宽其资金来源;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委外也拓宽了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详情]

市场回调“倒春寒” 银监会加强监管或是导火索
市场回调“倒春寒” 银监会加强监管或是导火索

  蓝鲸新闻 昨天,沪指连续四个月来跌幅不超过1%的记录被打破。截至昨天收盘,沪指收跌约1.4%,创2016年12月12日来最大跌幅。深成指收跌2.16%,创业板收跌1.58%,盘中一度失守1800点。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认为,近期市场回调的导火索就是银监会加强监管。2013年以来随着银行存贷息差收窄,银行转向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做大规模增厚收益,同业存单崛起,金融套利盛行。 近三周银监会连发7个文件落实“金融防风险”,核心指向各种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从负债端严格同业存单发行管理,降低发行规模;从资产端严格穿透管理,提高产品透明度。同业监管的加强使得之前同业委外中通过擦边球进入权益市场的资金首先回笼,债市也受到波及,4月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7个BP。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中期而言中枢抬升的震荡市没变,核心是盈利改善。 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委外资金的动态对市场的影响最为直接,据报告显示,最近一个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银行纷纷赎回委外资金,年内累及赎回规模超千亿元。之前委外资金部分通过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投向债券及少量权益类产品,杠杆的收缩造成非银机构的暂时“失血”。 联创证券认为,预期的变化是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增长预期的分歧产生的,到底是一轮新的周期开始还是经济短期见顶,市场的分歧明显。市场普遍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了一个阶段高点,未来随着房地产调控逐步产生效果,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国泰君安最新研报认为,此次监管对股市资金面的直接影响非常小。不同市场间,本轮银行监管的影响依次为债券市场 > 信用市场 > 股票市场。股市真正存在监管问题的资金约500-1000 亿元,且整改会留有时间缓冲,实质影响甚微。股价短期或已过度反应。 央行旗下媒体中国《金融时报》今日发布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可以预见,以金融去杠杆带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相关举措还会陆续亮相。 在此背后,“中国式缩表”已经不动声色的来了。今年以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逐月收缩,从1月末到3月末短短两个月时间收缩1.1万亿,降幅达3%。同时,尽管家庭、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这四大部门债务余额仍在增长,但增速呈现全面下滑趋势。“缩表”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地影响中国市场走势和资产价格。[详情]

专家解读银行委外:四大行未出现大规模赎回委外资金情况
专家解读银行委外:四大行未出现大规模赎回委外资金情况

  转自微信公众号 国金策略与行业配置笔记 主持人:李立峰 樊继拓 魏雪 国金策略首席李立峰: 非常感谢投资者在百忙之中来参加电话会议,之所以要召开电话会议,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出现了一些异动,不少媒体将部分原因归结于银行委外业务这一块。 我们发现从郭树清履职银监会主席一个月以来,从3月份到现在10天左右的时间共发布了8个文件,都是以银监会的名义去发布的,最近的一次银监会的讲话是在4月21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明“不出成效绝不罢手”,而且当天银监会就要求从六个方面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对新开展的同业投资业务实施多项规范和监管,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这一块的监管措施比较严厉。我们可以看到从3月份央行的MPA的考核到银监会陆陆续续出来的7道金牌及8份文件,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已经在加快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资本市场明显感受到来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压力,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出现了异常的交易,包括连续3个交易日众多股票跌停,也就是说市场会影响到关于银行的委外情况以及其持续性。 鉴于这个背景,国金策略团队邀请到北京一家四大行(总行)负责资产管理业务的专家,其对于银行委外业务监管以及2017年银行委外业务准确的情况有非常资深的了解,对委外业务的资金来源及资金成本及委外资金的资产配置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际操作,希望能为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和最新的前沿动态。 接下来有请特邀重磅专家对银行委外进行深入解读。 特邀专家: 这次我主要分享以下几个问题: 一、委外业务的发展背景、近几年规模增长情况、当前质量情况以及资产配置比重情况 委外的规模在2014年之前比较小,委外机构比较少,工行和光大银行做的比较早,当时的规模大约几百亿,到2015年下半年受股灾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受限,此时银行理财规模在增长,但投资渠道有限,就催生出了银行委外规模快速扩张。但到2016年下半年信用债风险频发,银行委外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此时委外规模已经很大。 关于银行委外的规模缺少系统性的统计,而且银监会和中证登的数据没有及时对外公布,市场上对银行委外规模估算的差异比较大,比如有的媒体报道银行委外规模在2015年末就达到16.7万亿,其中银行理财的委外规模是5.17万亿,银行非理财的委外业务规模为11.52万亿,还有券商对银行委外规模进行测算,表示2015年银行委外规模为23.1万亿,2016年银行委外规模27.7万亿,另有券商测算结果是5万亿。目前从掌握的数据以及四大行交换的数据来看,市场普遍高估委外规模,实际上2016年高峰时四大行委外规模为2.5-3万亿,可能是工行的规模突破了1万亿,建行的规模在7000亿-8000亿,其他两个行规模不超过5000亿,在3000亿左右。2016年整个银行业委外资金规模在5万亿-6万亿,如果算上保险公司以及央企国企下属的财务公司,这个数据可能会膨胀。这个数据是站在银行资金的角度上估算,对规模的估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产品端估算,这两种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没有很精确的数字。2017年第一季度整个银行业委外规模有所下降,其中四大行的委外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微下降,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是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委外规模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经济监管的影响。 从受托机构的参与情况来说,主要以基金公司和券商为主,其他机构如信托机构、保险公司也有少量参与,而且各个银行间对于受托机构的偏好差异比较大:国有大型银行主要是和规模比较大、业绩突出、排名比较靠前和评级比较高的大型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但主要的合作对象还是银行旗下自身的基金公司,占比大约70%-80%左右;股份制银行更倾向于和大中型券商和基金公司合作,还有一些是公募,更看重受托机构的投资业绩,像城商行和农商行大多与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也有一些公募基金,更看重受托机构的收益率,委外部分是以投顾的形式参与,这有益于培养自己的团队,城商行农商行分别的资金链很小,大约在几个亿,几十个亿就算很大了。 对于委外资金的资产配置情况,从2016年数据来看,主要配置的是信用债、利率债、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的资产,主要是以纯债券的基金为主,占比在90%以上,对权益类的资产配置比较少,占比不超过10%,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私人银行部的资金,这部分委外资金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倾向于配置权益类资产。机构间对委外资金资产配置的差异比较大,不同部门的资金成本不同,一般而言受托机构会优先配置信用债,如果信用债的收益率能够达到委托机构的收益率要求,那么富余的资金也会配置一些利率债和货币市场基金,去年的市场情况会适当的配置一些利率债和货币市场基金,存在一些加杠杆的情况。 二、监管要求应对同业理财套利空转,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如何应对? 这一要求实质上一直存在,因为当前银行存在赎回的动力。在牵涉到资金来源时,银行委外资金主要来源有两处:一是银行理财,即表外资金,二是同业资金。同业资金作为委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金链条,即同业存款购买同业理财,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资金,这是一个可行的套利模式,该模式是在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且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才能够运转。这是因为同业的资金的成本相对很低,要比银行理财、短期理财的成本低很多,就有较大的可操作的立场空间。但是随着今年货币性政策逐渐缩紧,造成流动性降低,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同业资金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它的套利模式将难以为继,将面临着资金链的断裂。尤其是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银行都成立了同业业务部,这个部门很大一部分资产是做同业投资的,而同业投资中,以今年的数据来看,约有70%-80%都做了委外投资,购买其他公司的同业理财或同业存单。同业资金的规模扩张得非常快,且大多数以短期资金为主,长期资金占比很少,这就形成了一个期限错配。而目前银行期限错配问题非常严重,同业资金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近期银监会要严查同业,限制同业。 三、如何看待媒体报道银行业委外大规模撤退的问题。 投资者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新闻报道。从我了解到的消息和掌握的数据来看,四大国有银行并未出现大规模赎回委外资金的情况。工行赎回了一点点早期的委外资金,但规模很小,也仅仅是早期。去年曾经发生过某国有银行集中赎回的情况,但属于个例。据我的判断,目前银行类的委外资金赎回的主体应该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因为城商行、农商行的资金大部分是理财资金和同业资金,且同业资金占比较高;且将同业存单纳入到同业负债的管理中,因此他们面对的监管的压力会更大,一旦对同业的监管更严的话,同业业务将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希望包括金融行业的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要被混肴视听。 四、管住了同业存单,理财套利且在实施MPA考核下,银行在资产负债表流动性管理上如何应对?影响大吗? 银行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是按广义信贷指标及余额同比增速来考核的。就是说如果你的规模越大,对你今后的发展可能就越有利,如果你的规模越小,反而对你今后的发展形成很强的制约,因为它是以增速来考核。同时MPA考核机制已经实施严格的打分制,它对广义信贷规模的限制对中小银行的制约较强,而对大行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从我们行的情况来看,这个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影响更大的还是银监会近期下达的相关文件,尤其是对同业理财、同业业务以及对委外业务的监管。 五、当前银行委外资金的成本如何。假设委外出现浮亏,如银行赎回,会面临大额的浮亏问题,该如何应对? 说到银行委外资金的成本问题,我们应分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分机构来看,各家银行都涉及银行委外业务,2016年以前,是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业务较小。但是从2016年开始,城商行农商行类中小银行的委外业务开始大规模地增长,占比迅速提升。对于各行的占比情况呢,由于缺少系统性数据,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比例。就我估计,工农中建交这六大行委外资金是占整个市场的30%~40%左右,股份制银行占30%左右,城商行农商行类小中型银行占比大约在35%左右。 其次,从资金成本上来看,国有大行的资金成本相对是最低的,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金成本最高。再分部门来看,银行的委外资金主要来自于资产管理部的银行理财、同业业务部门以及与私人银行下面的管理部门。其中资产管理部的委外资金规模占比是最高的,但金融同业部的同业业务委外资金规模增速非常大,从16年的二季度、三季度来看,增速非常快,占比提升也很快。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部的委外资金成本是极高的,但是他们愿意承受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可接受的投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比如他们的资金就可以投资给权益类的资产。而资产管理部的资金成本次之。而同业业务部委外资金成本最低,但是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同业的资金大多数都是短期资金,拆借资金,资金成本非常低。 从资金的性质上看,银行委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表外资金和表内资金。表外资金最高是银行的理财资金,而表内资金有同业资金、银行自有资金和保本理财资金。其中表外理财资金占比是最高的,同业资金增长最快,资金规模逐渐增加;银行表内资金委外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同业资金委外。表内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也就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同业资金成本相对是较低的。表外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发行财理财产品的时候,理财产品现在的成本是逐渐抬升的。 对银行赎回委外资金浮亏的的问题,我们行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委外资金收益达不到理财要求的情况,通常我们这时会提前收回委外资金,交给业绩较好的受托机构。一般情况下,银行委外资金在招投标的时候,在协议里就会约定委外资金的收益预警线和止损线,包括投资资产的损益情况。占比情况。当然我们也会考虑委外资金的投资标的情况,流动性是否更好。如果是投资信用债,赎回就比较困难,如果是投资流动性比较好的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债,如果出现浮亏或者达不到我们的要求,银行可能就会考虑赎回。 六、银行近期会有大规模赎回吗?以及各家行在赎回的实际操做上有什么不同? 从近期的债券市场情况看确实出现了大额的买单情况,我们不排除有银行委外资金赎回的可能。有媒体和卖方研究员认为银行赎回的主体和压力主要来自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但是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和数据来看,国有大行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赎回的情况,而是保持了和去年差不多的情况,有关媒体的报道是很不准确的,也是很不负责任的。站在银行的角度,实际上,近期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近期赎回资金的情况较多,是近期赎回的主体。因为他们的资金成本比较高,要求的收益也是比较高的,而且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在对同业业务有从严监管的趋势情况下,对同业业务依赖性较强的股份制行、城商行、农商行对委外资金赎回的意愿比较强烈。当然,也有可能部分管理委外资金的受托机构正面临着有股份制银行赎回的情况,这也要看具体情况,是否是委外资金到期了,或是否是受托机构没有达到协议要求。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受托机构协议是一年期以上,与自身银行基金子公司的协议达到三年以上。我们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评,如果没达到测评要求,会考虑赎回。在我对委外资金赎回的操作上,考虑到资金成本和风险能力,各家银行业会有所差异。总体上来说,委外资金赎回会优先赎回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债等。同时,不会出现集中大规模赎回的情况,一般会采取分批次赎回,防止市场有较大波动,带来资产损失。 七、今年的委外业务和去年有何不同? 从目前来看,今年的委外和去年的委外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近期银行理财增速是下降的。大行主动放缓了理财规模的增速,从四大行交换的数据来看,四大行都在有意降低理财增速。负债端,理财资金成本很高,而在资产端,优质资产稀缺,高收益资产比如非标资产有很大的限制,这会导致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上的收益不断收窄。从从四大行交换的数据来看,银行理财的收益都在逐年递减,这就导致银行理财扩张动力缺失;此外,表外资产监管趋严,非标资产投资收到很大限制,优质资产稀缺,投资渠道受限,理财利润扩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综合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会放缓。从一季度四大行的交换数据来看,银行理财规模都有所下降,规模大概几百亿。 八、金融去杠杆,是否处于中后期? 金融业去杠杆要结合实体经济去杠杆来看,实体经济去杠杆离不开金融去杠杆,实体经济去杠杆实际上就是减少对这些行业的资金供给。而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就涉及到金融去杠杆。 我认为去年的金融去杠杆不太理想,因为实体经济太差,同时进行实体经济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实体经济也没有承受如此大的风险的能力。考虑到实体经济不佳,去年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是不利于金融去杠杆的,同时去年金融监管层也面临换届的问题,而且监管部门之间对金融去杠杆的看法不同,协调也不足。对整个金融风险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摸底。监管层对金融去杠杆会不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个问题没有把握。我认为今年金融业去杠杆已经具备大的金融经济环境:经济有所好转,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另外,金融业资金空转问题、关联套利问题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比较严重,如果继续任由发展,会带来比较的风险隐患,因此我们认为目前金融业去杠杆会有实质性的操作,进入到中后期的阶段。 九、银行委外规模短期内会有综合变化,赎回潮什么时候接近尾声?中长期的趋势又是怎么样? 2016年我们预计2017年银行委外规模会继续扩张,但是一季度的监管力度和措施超乎预期,因此目前我们对2017年银行委外规模预期偏悲观。最差的情况下,整个银行委外规模会较大幅度收缩;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新增委外规模同比下降,但是总体规模仍将有所增长。我们银行将保持现有规模,如果委外到期或达不到收益率要求,我们会考虑收回委外资金,不在进行委外操作。但是大规模赎回的意愿,还是不是非常强烈,我们趋向于维持现状。一方面是我们自己银行旗下委外资金,规模占比也比较大,我们不会大规模收回,保持现状;另一方面是外部机构,我们也是倾向于维持现状,但是如果二季度收益率达不到要求或者风险过大,我们考虑收回,并不再进行委外操作。 十、从银行资管的角度来看银行委外资金的配置、可能的思路及建议 银行委外资金的配置还是低风险的货币市场供给为主,权益类配置占比较低,目前依旧处于风险考虑。权益类资产去年配置很低,主要集中与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去年我们进行了一场委外资金的招投标,适当地增加了权益类委外资金的占比,不过规模不大。对于债券类评级,我们国有大行对风险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都是AA+以上的,像股份制和城商行可能对收益更看重一些,适当地牺牲一下风险,他们可能是对风险采取适当容忍态度。就部门而言,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部门客户的委外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可以适当投资一些权益类资产,但是比例很小,规模也很小。对于资产管理和同业的资金来源,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差,特别是同业资金,风险要求很高,所以大部分投给债券,尤其是信用债,都属于存贷型基金。对于2017年的委外资金,我们适当增加了一些权益类的资产配置,但是增加的不多,主要还是考虑到风险。在当前优质资产很少的情况下,资产配置确实很难,既要考虑到资产收益率,也要考虑到风险,我们总的思路还是要把风险放到首位,哪怕是牺牲一点点收益率,我们也要保证委外资金的安全性。可以说现在针对委外资金市场,大家对监管的态度还是比较持中。包括站在我们大行的这个角度来看,这轮监管就看下面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如果是会出台一些监管的细则,那么我们可能会在委外这块做一些调整,但是目前来看我们还是持观望态度。可能城商行、农商行可能现在问题比较大一些。 通过郭树清的谈话也好,通过最近银监会的政策也好,可以看到监管层可能会对同业业务进行严查、进行很严格的监管,委外业务也会受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判断,对于今年的委外业务,并不是说银监会会一刀切,而是采取使其规范化发展,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一大的判断。 提问交流环节 Q1:大行委外业务赎回问题:刚才您讲到大行的委外如果要考虑到赎回的话,可能是比较侧重于收益率没有达标这种情况。但是我们这边了解了一些情况,比如2016年,大部分银行委外还是以存贷为主,这个在当时的业绩考核可能都是在4.5%-4.8%之间,但是2016年存贷基金或说存贷组合收益率如果能做到4%,就算是表现比较不错的组合了。这样看的话2016年的存贷组合都是很难达到业绩标准的,这种情况你们这边是怎么考虑的? A1:2016年业绩标准市场上普遍是在4.5%-5%,城商行和农商行是5%甚至以上。从我们的情况来看,我们给子公司基本是按照最低标准衡量的,4.5%已经很低了;第二步骤是在4.8%-5%之间,去年我们接触的几家机构,有的做的很好,有的做的很差,基本上来说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但是在承受范围之内,这种时候下我们采取的是规模减一下,有可能是给的规模太大,导致驾驭不了这么多资金。就去年的情况来说,外部机构的规模都在几十亿,很少超过百亿,我们一方面考虑业绩情况,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对资金规模的把控能力。所以整体来说,收益率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如果收益率是在我们承受范围之内的话,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Q2:您刚才讲到“现在金融去杠杆已经在中后期”,是否能再进行下解释? A2: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去年金融业去杠杆其实不是太理想的。从我得到的消息来看,去年整个金融业更多的是摸底情况,来看金融业到底有多大风险;而且“一行三会”之间对金融业去杠杆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协调一致;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金融业风险多大,去杠杆的话可能会带来多大风险,对这方面心里没底,这也是去年金融业去杠杆迟迟没有动作的原因。那么我的理解,金融业去杠杆首先第一步是要摸清情况、评估风险,强制性去杠杆会不会首先对金融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很大的风险,那么这个风险是否会波及到实体经济,还要考虑金融业去杠杆的话实体经济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在做好摸底和评估之后,就开始实施了;今年一季度,包括证监会、银监会等出台各项监管政策,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下一步金融业去杠杆可能要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会进入到中后期。去年人行把表外资金纳入MPA考核,以及银监会对几大行摸底理财产品等,我们的理解这就是属于摸底的情况,来看看风险到底多大,去杠杆的力度该怎么操作。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和判断。 Q3:如果说去年是摸底阶段,那么今年就是实际推进的阶段对么? A3:对的,但是现在实质操作,我认为应该从监管的角度来,通过监管的规范化,一方面引导去杠杆,另一方面引导金融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不会是采取很强硬的去杠杆。有可能是针对某块业务,比如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来下手进行去杠杆,也就是“由点到面”这样一个操作方式。 Q4近期银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个对市场来说,一方面资金面偏紧,一方面市场会更新预期。我想问一下,您这边感觉到的二季度的话在监管方面会加强吗,因为您也提到今年是落地阶段? A4:银监会近期的确出台了很多政策,我的理解来看这些政策还是之前的一些东西,在之前的文件中都出现过,只是之前没有很严格地去执行,这次又拿出来很严格地去执行。可以比较一下,新的文件和之间的文件来对比,新的东西不多。二季度我们是这样看的,目前在摸底情况,自查阶段在6月份才开始,整改是在12月份才开始,这样就给金融业一个很宽松的缓冲时间去适应这个过程,这就要自查是什么情况。所以近期,包括二季度,很密集地出台一些具体的监管措施,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我感觉比较小。出台政策、反馈自查情况等都需要时间,我们认为可能是在6月之后,在第三季度,可能会根据自查情况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 Q5:银监会提到“打破刚性兑付”,您认为这方面进展会是怎么样的,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A5: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谈过很多了,包括在银监会文件中也说过很多次了,想“打破刚性兑付”还是很难的,大家都是在口头上喊。以我们的经验来说如果理财产品亏了,都是拿自己的钱去倒贴的,所以“打破刚性兑付”目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比如理财产品亏了,一群人来总行闹事,为了银行的声誉等各种考虑,总是拿自己资金去贴的。所以“打破刚性兑付”并没有实质性的保障措施,比如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还没做到。至于说“打破刚性兑付”对市场的影响,这个很难说,比如信贷违约的很多,如果是机构客户好办,但如果是个人客户就会比较棘手,这个时候是否还是刚性兑付。所以银监会只是提,从我们机构角度来看确实很难操作,是这样一个情况。 Q6:四大行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是否会赎回收益率达不到要求的部分业务或清盘到期的部分业务? A6:目前来看,四大行的委外业务大同小异,基本上80%的业务还是给银行旗下的子公司、证券公司来做。对于子公司,银行的态度比较宽容,可接受的收益率可能会比市场上低很多。交给外部企业则要考虑双方之前合作基础,业务往来紧密程度等因素,如果出现资金规模超过企业操作范围,收益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银行会对该企业的风险、收益率、信息报送、重大事件沟通情况进行评估,一段时间后如果仍达不到要求,会考虑赎回部分资金。同时,由于目前对银监会政策的把握还不到位,因此暂时的考虑是维持当前规模;如果后续有政策出台,可能会终止部分到期业务,但还是优先保证子公司的委外规模。 Q7:是否意味着委外资金规模整体收缩,市场影响偏负面呢? A7:委外资金分为同业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两部分。第一,各大行已经不把理财业务规模增长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理财资金增速已经放缓。第二,虽然去年同业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今年出台了很多针对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因此从同业存单到同业理财再到委外业务的链条目前已经很难持续。在货币政策偏紧的背景下,银行没有充足的流动性和较低的利率成本来维持杠杆水平;且银行同业委外资金本身就具有对收益率要求偏低,着重于流动性风险控制的特征,大多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同业委外资金受政策限制较大。 Q8:现阶段金融业去杠杆走到了什么阶段? A8:监管层去年对金融业去杠杆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风险还是把握不足,处在一个摸底阶段。目前可能会考虑从某些业务入手,由点及面的进行政策落实,比方说从同业业务入手,第二个是理财入手,限制委外投资比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不明确。二季度或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就是在处置如保险业务、同业业务等“风险点”。 Q9:四大行委外资金投向权益性市场的比重会不会增加? A9:银行在去年年底招投标时就确定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近期不会再变动。对权益性市场持观望态度,可能会根据市场做一定的动态调整,但目前调整的意愿较低。 Q10:银行业监管对量化投资有什么样的影响? A10:量化投资在银行业监管中较少提及。因为市场量化投资规模依旧较小,银行委外投资在量化投资的规模也很小。我们认为监管措施不会对量化投资产生很直接的影响,也不会产生短期内都有影响。加强银行业监管,有可能缓慢地波及量化投资。目前我们正尝试性地接触一些量化投资,阳光私募等,适当地去扩展FOF、MOM等形式的基金。从目前角度来看,银行业监管对量化投资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 Q11:近期股市调整似乎更多基于预期多余实际的产品的退出,而不像是银行委外的退出引起的,对此你怎么看?银行委外配资的股票退出方式是什么样的? A11:银行委外投资到股市的资金没有确切数据。我们不妨进行估算,如果2016年委外资金是5万亿,权益类配资是10%,就是5000亿,假设其中投资股市部分占50%,就是2500亿元,而2500亿相对于几十万亿市值的股市,影响有限,所以目前流出的“股市下跌归因于委外资金的大幅收回”的言论,在逻辑上是行不通。我们认为有可能是委外资金暂时性的收回,给市场传达出一种流动性趋紧的信号,引起股市的下挫。 国有大银行的委外业务要按照流程进行的,而且流程基本已经标准化,不会出现“赎回就是立马要求割仓交钱”的情况。比方说,我们在与机构签订合同时,会预先设定预警线、止损线,一旦触碰到线后,对手方需要及时跟我们进行汇报,我们也需要经过专家委员会讨论后,才会做出是否赎回的决策,最后,我们会将决策信息反馈给机构方,如果需要赎回,我们也会采取“分批次、分步骤”的缓慢赎回。当然,不排除一些城商行和不成熟的机构偶尔会有些不成熟操作。 Q12:年初到现在,预测四大行的债的收益率和股的收益率分别是多少?目前你们对委外业务收益率的容忍度大致在什么样的水平? A12:委外业务基本上是每半年考核一次,季度性考核意义不大,目前收到的回馈数据大多是动态性的数据,因此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记录。我们对机构业绩进行考核时,如果业绩波动很大,我们会与基金经理进行谈话,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浮亏,我们就直接和机构领导谈话了。另外,银行委外业务由于签署时间错开,一般采取分开考核形式,不会进行一次性的集体考核。 收益率容忍度每个银行差别较大。如果是对自己银行下属的基金子公司,容忍度会宽容很多;而对外界的基金公司容忍度就会差些。容忍度没有明确的具体数字,我们需要结合市场、其他基金公司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综合考虑衡量。[详情]

巨量赎回传闻下 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巨量赎回传闻下 银监会摸底3省份5城商行委外

  本报记者 黄斌 谢水旺 北京报道 上周市场传出某大行巨量委外赎回的消息后,银监会开启对此排查情况。 4月24日,有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监会已安排3个省份的银监局对共计5家城商行的委外情况进行摸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多方信源交叉证实了这一信息。 “当地银监局那边并没有明说原因,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也没有其他指示。”其中一家参与抽查的银行资管部人士说,“应该是个别大行自营资金委外亏损严重,大量赎回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监管层想了解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取的一个数据表格显示,银监局要求某银行上报截至4月下旬之前的自营债券持有规模和债券委外投资规模,并要求该银行简述近期委外赎回规模,及较前期的变化等。 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出台监管文件,银行自查、银监会现场检查等亦在陆续开展。 “这次要求上报数据,与银监会文件里要求的自查情况不一样,自查我们已经进行一波了。”另一位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4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援引银行、公募基金在内的多位机构人士称,某国有大行确实正在着手赎回部分委外资金,不仅包括公募、专户,还有券商资管,其中仅从某家基金公司处赎回的委外规模就达到近百亿元,不过对于“近千亿”这个数额无从查证。(本报记者杨晓宴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马春园)[详情]

委外增量业务陷入停滞 粗放玩法已玩不下去
委外增量业务陷入停滞 粗放玩法已玩不下去

  文/杨晓宴 前段时间有两篇关于同业的掐架文章很火爆,其中一篇标题叫《同业不死,万物不兴》,被很多业内人士批评标题戾气太重。同业业务从流动性管理需求出发是必须的,但作为利润中心的定位是否有误,是不是可持续,要打一个问号。 放到“委外”身上,道理也相通。重要的事情可能说三遍还不够,当我们讲“委外”时,首先需要明确,狭义“委外”的一个关键核心,是管理人受托做主动管理。券商发了一只产品,银行看合同觉得可以,买了,这应该不在委外的范畴;银行看中了资产,自己买不了,找券商走个通道去买,也不算。 今年以来,委外的增量业务几乎陷入停滞,委外业务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我觉得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资管行业还有没有细分专业化的空间?所以笔者认为,委外业务才不会死,但是现在粗放方式委外的一些玩法是玩不下去的。 今天就来说说委外市场中关于估值的“小动作”。 去年市场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委外“两把刷子”,加杠杆和信用下沉。 到去年三、四季度,加杠杆的难度不断提升。央行去杠杆的信号逐渐明晰,公开市场投放开始“缩短放长”,引导市场拉长负债久期,减少期限错配。 杠杆一度放到什么程度?300%-500%有之。一旦隔夜或短期拆借资金价格飙升,对于这些放杠杆的机构,就有借钱和再投资收益倒挂的风险。 信用下沉做到什么地步?倒也不是说评级更低的债券,实质风险就高于评级更高的债券,从已实质违约案例中就可以看出。问题在于,有的管理人账户组合中私募债比例非常高,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流动性管理工作没做到位,组合中的私募债一时处置不掉,或者说难以以公允价格找到接盘方,银行作为买方就要承担其中的风险。 去年四季度,浮亏的债券投资账户不在少数,都怎么处理? 微观层面,估值上的“整容术”被广泛采用。所谓“浮亏”,用的是市值法,即资产在公开交易市场的价格,相对应的是摊余成本法,即按债券到期的利息计算价格。 去年四季度债市巨幅震荡,有委托人为了“保业绩”,甚至让委外管理人用成本法估值代替市值法,以“对领导有个交代”。不过,亦有银行资管部高层表示,内部采用两套估值方法,对外用成本法,对内用市值法。“我们有前台和中后台两条线汇报,我也不可能只听投资处单方面的反馈。”该高层表示。 即使是市值法,债券在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些银行和管理人将银行间交易的债券拿到交易所交易,正是因为交易所所谓的“市值”,是用收盘价来计的,而收盘价的“可控性”明显高于银行间市场的中债价格。 前文提到委外还有没有市场,笔者的回答是有,但玩法会变,也正是在这个语境下得出的结论。 2014年到2017年可以说是委外投资的1.0版本,此时的委外是粗放的,在债市“牛熊”更替时,估值方法跟着变这样的“玩法”一定不可持续。但这背后需要债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行业性规范及自律。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银行理财飞单手法升级 代客理财违规变自营
银行理财飞单手法升级 代客理财违规变自营

  ■本报记者 张 歆  已经连续数年以约50%的增速飙车于规模高速路的银行理财业务,在今年一季度终于踩了刹车。 监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58亿元,同比则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个百分点。虽然一季度明显降速,但是多年来的“飙规模”背后,隐藏的风险确实已经逐步显现:“飞单”屡屡被曝光,且手法升级;“代理变自营”则更多的拷问了行业诚信。 “飞单”手法升级 从2012年年底被曝光的第一起银行理财飞单案到如今案发的支行行长涉嫌私自伪造假合同、虚构理财产品,“飞单”这一银行业痼疾已经引发了多次关注和讨论。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至少有3家股份制银行被爆员工私售飞单,其中部分银行甚至已经多次深陷飞单窘局。今年春节刚过,天津银监局连发1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书显示,因员工私售非该银行天津分行发售或代理发售产品,某股份制银行天津红桥支行、新技术产业园区支行均被处罚,13名相关当事人受到处分。 此外,如果说2012年被曝光的首起飞单案件情节还是相对简单,近年来的“飞单”或类似案件则更为隐蔽、并更具“杀伤力”,一旦引发银行兜底,损失可能是超预期的。 就“飞单”的责任追究来看,银行肯定难逃内部管理不严的责任。券商研报也曾指出,银行如果不兜底,从声誉风险的角度,“坏名声”可能会影响理财产品短期内的销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实际上帮助银行排除了部分“不合格”客户。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对于“飞单”定责也一直存在争议。今年两会期间,江苏团组全国人大代表热烈审议“两高”工作报告,而司法实践中该如何认定银行“飞单”的话题引发了代表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辩论,最终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最高法应该对该类案件的定性出台司法解释”。 此外,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问题,银监会于3月30日向各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所谓“双录”,是指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时,需通过录音录像“双录”,记录营销推介、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客户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以保障客户权益。 不过,本报记者此前在暗访中曾经被客户经理要求由柜台购买变更为由其帮助进行网上申购,以规避“双录”规定;也有投资者对本报记者反映,遭遇“先买理财、后补双录”的情况。 代客理财违规变自营 如果说“飞单”涉及的更多的是员工个人违规的风险,部分银行理财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已经不是简单地员工私售所能涵盖的。 日前,银监会披露的罚单显示,某股份制银行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该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这一行为违反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按照规定,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必须分别开立独立账户;分别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内控制度;代客理财资金不得用于本行自营业务,不得通过理财产品期限设置、会计记账调整等方式调节监管指标”,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关规定一直都有,但是在监管收紧之前,理财确实是最方便银行进行表内表外调节的业务,也比同业业务更隐蔽。” 此外,另有一家股份制银行因“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受到银监会处罚。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强监管”势在必行 近年来,或许是由于银行理财业务非常“接地气”,销售手法虽屡经整顿仍乱象丛生。除了上述情况,还包括不请自来的推介短信、专业性缺失的销售、流于形式的风险评估、看人下菜碟的礼品赠送等等。 “分行来检查工作时,我们就让正规的理财经理负责理财产品的签约和销售,平时我们大堂经理也是可以签字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位于北京市西南二环某网点的大堂经理此前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如今,“飙规模”不再是银行理财盛宴的关键词,“强监管”走到了舞台中央。近期,监管部门连续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资金来源、运用、杠杆率、信息披露等方面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强调防控风险,其中包括“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详情]

委外新常态:同业负债缩规模 管理人只出不进
委外新常态:同业负债缩规模 管理人只出不进

  委外新常态 委外“新常态”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银行委外再次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 4月的第三周,某大行百亿级赎回委外的消息让整个市场都坐立不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和银行人士交流,并结合长期跟踪了解发现,今年以来,大部分银行确实在调整委外管理人,大部分“只出不进”,增量业务很少,少数的增量主要在权益类。此外,所谓大规模集中“赎回委外”的消息更多的是传说大于实际情况。 截至3月末,理财产品规模达上万亿元的11家银行中,有6家银行较年初规模下降,且有3家银行下降规模超1000亿元;而规模增加最大的银行,增量没有超过千亿元的。也就是说,资产端处置并非4月份的独有现象。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银行同业负债,通过委外套利被银监会指明为“空转套利”行为。截至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无论是否通过委外,都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在强监管背景下,原先优先赎回到期做得好的产品这一节奏被打乱,而部分原先浮亏的账户也被提前协商赎回。 同业资金缩规模初见成效 关于委外规模,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两个推算的逻辑:一是从委托人银行入手,理财和自营投资当中委外占多少比例;二是从管理人入手,非银管理人中承接的委外资金有多少。 从银行的角度,目前市场上有两组数据的可靠性较高:其一,2017年1月,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在接受某券商调研时表示,根据同业交流,2016年最高峰时,四大行的委外规模约2.5-3万亿元,估计银行业整体委外规模约6-7万亿元。其二,近期国泰君安研究所银行组分析显示,理财中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基金或资管产品,截至2016年6月末约10万亿元,加之自营投资中相对应的资产规模截至2016年末近48万亿元,按10%的委外比例,整体委外规模约3-5万亿元。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全国理财规模超万亿元的银行有11家,分别是五大行和6家股份行(招商、浦发、民生、兴业、光大、中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排名靠前的某大行和某股份行,其他银行的委外比例都不超过10%。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理财规模合计占全市场的75%。因此,尽管某些小行的委外比例很高,可达70%左右,但根据“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农商”八二分比例,行业整体按10%来估算的误差不会太大。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和年初基本持平,微增不到1000亿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了解,上述11家银行中,理财规模下降超1000亿元的就有3家。银行理财控规模、处置和调整资产,是今年的常态。 另有某华北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除了银行资管部和金融市场部管理资金的委外,有一部分“同业资金”,包括同业拆借和同业存单等负债对应的委外投资也需要特别关注。这块资金恰恰是此轮银监会各专项检查的重点,其规模下降对应的委外规模也会收缩。 同业资金规模收缩已经初见成效。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4万亿元和1.9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和12.6%。 管理人筛出 近期,多消息称某大行赎回委外可能达百亿级规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两名股份行资深资管人士处了解到,该行委外规模较大,但委外业务起步较迟,介入市场时点不是很好,去年同期投放的很多委外业绩不如预期,到期赎回也属正常。 “今年银行肯定是要根据管理人的业绩情况做调整,有淘汰的,有调仓的。”某股份行资管部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因为市场比较波动,通过委外做债券交易增厚收益,今年自己做配置的收益比去年好,赎回委外自己也可以做一些配置,有4.8%-5%的收益就不错。” 另外,上述两名股份行自身资管人士均表示,目前打新基金“性价比”已经非常低,已不再是银行理财参与权益类投资的主配。其中一位透露,去年下半年的打新账户甚至出现过“浮亏”。 银行间的委外情况分化之大,很多问题需要分而论之。 就城商行和农商行,根据银监会2014年的《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监管的通知》(215号文),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的机构,才能开办AA+级债券等资产投资业务;评级二级以上才能开办AA级债券、信托产品投资、券商(基金、保险)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业务。也就是说,农商行通过非银机构委外投资,受限于自身监管评级。 一位华东某农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有个别农商行超越自己的评级和投资以及合作范围操作,因此监管收紧之后,有可能提前结束和合作方的业务,但此类业务体量十分有限。 “总的来说,委外增量几乎没有了。合同谈到一半的也都暂停了,但同业交流赎回也正常,先观望观望。”该华东某农商行人士表示。 前述某股份行资管部高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委外债券中,主要是信用债;但部分大行也有较大规模的利率债。 某国有大行内部分析报告显示,对于信用债而言,规范委外或促使资金回流表内,且穿透管理可能降低银行的风险偏好,加上信用评级准入趋严,低等级信用债新增需求下降,降杠杆过程中还可能面临抛售风险。房地产债等品种的发行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增加发行融资主体的潜在违约风险,债市信用利差将扩大。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详情]

交叉性金融风险持续拆弹 无牌类混业活动仍待补漏
交叉性金融风险持续拆弹 无牌类混业活动仍待补漏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似乎已成为2017年的重要监管目标。 从年后资管产品“基本法”的酝酿,到日前银监会的“三大套利”核查和“四不当”整治、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险资强化风险防控;再到更早前,证监会早已对资管、私募机构的通道业务、融资类业务进行监管指标和窗口指导层面的收紧,种种迹象都表明,监管高层治理混业金融生态的决心正在得到进一步强化。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当前金融风险化解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不同监管部门间的交叉性金融活动上:例如银行资金和证券类资管机构开展的委外、配资等业务就有可能是被关注的重点,其资金来源受到银监会监管,但投资标的和市场受证监会管辖的“交叉属性”正是被重点管控的原因。 但与此同时,目前监管政策主要由三会具体开展并集中放矢于持牌类机构,但对于互联网资管等非持牌类的交叉金融活动却仍然存在一定的执行空白,我们认为,当前对该类活动的监管“补漏”也同样重要。 防范资金“入虚” 近期的多项监管动作均指向了金融的交叉性风险领域,而防范资金入虚,特别是管控银行等大型机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可能正在成为诸多政策实施的共同目标。 在上述问题上,更多具体于机构监管的三会均已有所动作。 一是银行系统掀起的三类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和“四不当”自查整治,并重申了银行同业、理财、资管等交叉性业务的权责归属;显然,该政策的执行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金和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专户等证券类资管机构在非标通道、不良资产出表以及委外业务上的合作难度。 同时,上述业务的监管标准也将提高。例如,监管通知就提出,银行理财资金的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非主动管理情况,需向监管部门列明交易结构。 二是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着重于流动性风险防范同时,也传达了对保险资金运作监管的强化要求,提出不得通过“投资多层嵌套金融产品”等手段隐匿或转移资金去向,不得通过“抽屉协议”“阴阳合同”等形式绕开监管要求。 考虑到保险资金本身就具有“跨市场”特质,上述要求并非限制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而是强调对混业投资合规性的看重。 三是证监会仍然在延续贯彻2016年以来的强监管思路。无论是日前私募备案的系统升级和分业监管执行,或是针对部分违规机构采取的高标准处罚,还是对公募委外业务、货币基金流动性等环节的监管关注,均与资本市场“去杠杆”的目标有关。 事实上,去年起证监会对证券资管机构压缩融资类业务规模、“回归主业”的敦促,也旨在防范分业体制下的金融监管风险错配问题,即疏解“银行涉水资本市场风险,而券商、基金经营信贷类信用风险”这一矛盾。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在金融去杠杆、化解风险等拆弹行动的持续下,会有更多业已存在的交叉性金融活动遭遇监管升级冲击。 例如,此前一些银行资金通过结构化信托和PB业务进入股市,但尚未被认定违规的机构配资活动,就有可能成为监管层进一步钳制的目标,甚至不排除部分从事此类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遭遇监管处罚的可能。 无牌类业务待覆盖 不难发现,监管层在密集采取新措施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市场自信。4月24日,新华社在评论文章也中释放出类似信号。“(政策)利于中国经济金融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相关调整也会伴随着压力和阵痛。”“这些并没有影响大局的稳定,但其中体现的新动向、新苗头值得关注。”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监管升级过程中同样需要兼顾于对市场可承受能力的关注,而此前部分政策落地时给出的过渡期措施,也是这一倾向的体现。 例如日前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下发指引,提高了新增信用债的入库质押标准,但该政策按照“新老划断”的方式来执行,并不涉及存量信用债。而在我们与有关部门交流时对方也反馈称,“提高标准的适用范围体现了维持存量、改变增量的原则,这也是再平衡防控风险、改革力度和市场可承受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监管层对化解金融风险措施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变化情况是有研究、准备以及容忍空间的。 但另一方面,从目前的交叉性金融风险的治理范围来看,其更多聚焦于银行、证券等持牌类金融机构和场内交易场所,但涉及互联网金融等场外、非持牌的民间金融活动较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非持牌金融活动所引发交叉性风险,也值得市场和监管者关注。 从日前红岭创投等P2P平台、诺亚财富等第三方财富机构踩雷辉山乳业事件中能够管窥,交叉性金融风险正在从传统金融向新金融领域进一步蔓延,而在各类风险持续暴露下,非持牌金融活动的隐蔽性、套利性也会更加复杂。 例如21世纪资本研究院在调研某大型互金平台后发现,其此前一只通过拆分公募基金专户收益权,变相实现公开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虽然在被证监部门约谈后进行了主动整改,但其又通过一家合作信托公司完成了相似结构的重建,而诸如此类的非持牌金融套利现象已在业内并不鲜见。 然而,针对该类金融活动监管法规的形成仍然需要一个过程,但相关风险的暴露速度越来越快,这显然足以引起有关部门在监管执行层面的重视和补漏。 (编辑:张星,研究员微信:LW8346860)[详情]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监管将是渐进过程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监管将是渐进过程

  央行马骏:对理财、资管业务的进一步监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月19日,在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于华盛顿举办的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中,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显示出周期性复苏的迹象,这个阶段较好的宏观环境为加快结构性改革创造了空间。 马骏说,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好于预期,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出口和投资增速开始复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开始企稳,有些甚至开始下降。在中国宏观情况改善和美元指数相对稳定的背景之下,中国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也趋于平衡,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明显减少,汇率和外汇储备趋于稳定。 马骏认为,这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由于各种因素,CPI通胀压力并不大,这是一个比较难得的较好的宏观环境。这个环境为中国加快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条件。比如,经济复苏会创造较好的再就业环境,可以为加快僵尸企业退出提供空间;利润反弹可以改善部分企业估值,使其获得较好的市场化债转股的机遇;银行资产质量趋稳可以为其加快消化不良贷款创造有利条件;国际收支的改善也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关于针对理财产品的宏观审慎评估,马骏说,银行表外理财于今年一季度正式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信贷指标范围,由于此前已有一段时间模拟测算和沟通的过渡期,总体看是平稳有序的。对理财、资管业务的进一步监管,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监管部门会充分考虑相关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详情]

30亿假理财能否叫醒民生银行
30亿假理财能否叫醒民生银行

  [详情]

如何避免在银行买到假理财?了解这四点就够了!
如何避免在银行买到假理财?了解这四点就够了!

   30亿、“假理财”、女行长被调查……4月18日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桥支行火速窜上了头条:百余名投资人在该支行购买的理财产品系支行行长张颖等人伪造,张颖目前正在接受公安部门调查。毕竟,背靠银行的好信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风险偏好较低的普通老百姓的投资理财首选。那么,如何避免在银行买到“假理财”?如何验证自己买的理财产品是银行发行的?以下几个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注意一:银行卖的理财产品除了自营的还有代销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并不都是银行自己发行的,银行也会帮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卖产品。而新闻中出现的投资者遭遇的“飞单”,指的是银行员工私自与第三方理财公司“勾结”,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银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银行卖的自家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的投资合同上,是有银行公章的。如果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发行机构会在委托银行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投资合同上加盖公章,银行则会在汇款等业务凭证上加盖公章。如果是代销的理财产品,按照银监会的要求,银行要在代销产品宣传资料首页显著位置应当标明合作机构名称,并配备文字说明:“本产品由XX机构(合作机构)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注意二:银行理财产品都可在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n)上查询真假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唯一的产品登记编码,并可以用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n)查询到产品信息。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法合规的重要依据。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给每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标识码,具有惟一性,一般个人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是以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此外,通过中国理财网,投资者还可以查看在售、存续的一般个人类理财产品信息并进行产品对比,也可输入完整精确的产品登记编码或产品名称查询私人银行专属、机构专属和银行同业专属理财产品。 如何避免在银行买到假理财?知道这四点就够了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验证神器的存在。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 (2016 上半年),该网站平均每天浏览量只有3500-5500 人次。此外,如果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则可通过银行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凡是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清单查询到的产品,那么就要当心了。注意三:是否有“双录”,是否在专区销售在银行网点销售的理财产品,无论是银行自己发行还是代销的,都必须在专门区域进行,还要进行“双录”。所谓“双录”,是指按照银监会的规定,银行需要在销售专区内配备录音录像系统,对自有理财和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下称“双录”),完整客观记录产品营销推介、相关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消费者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此外,银行应该在网点设立专门区域进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产品销售,所有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必须在专区销售。所以,在销售专区以外的区域售卖的理财产品,千万不要轻信。注意四:风险等级是否与自己偏好匹配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每一款银行理财产品都要有相应的风险等级,并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具体来说,理财产品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五个等级,虽然各家银行各家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采用了不同的符号,但一般数字越高的就代表风险越大。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权威统计,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为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而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级(高)”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不足1%。而“飞单”往往收益大幅好于正规银行理财产品。此外,如果购买的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这类产品挂钩股指、股票、汇率、黄金等高风险标的,收益率是一个区间,要参考标的资产的表现而定,如果运气不好,收益为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详情]

非银机构被动承压:监管趋严 委外浮亏
非银机构被动承压:监管趋严 委外浮亏

  监管趋严 委外浮亏 非银机构被动承压 郭璐庆 在资金面紧平衡、银监会下发一系列监管规则的背景下,原本已增长乏力的委外资金再逢“连夜雨”,非银机构或面临银行集中赎回资金的风险。“我们现在更多是选择半年之内的短久期债以应对。长久期债更多就是价格博弈,投机成分更多。”北京一位资深债基基金经理王华(化名)表示。 一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的情况下,市场出现了较大程度下跌,有传闻称,市场下跌或许是由于银行的赎回委外资金所导致。一位非银机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目前委外基金存在一定程度的浮亏,这种情况下银行或许不会选择大面积赎回,但是由于不清楚银行是否赎回以及赎回的时点,相对更为被动。 近年来,基金公司流动性问题日益凸显,风险管控的压力也在增大。为避免再一次出现类似于去年年底债市“黑天鹅”传导于货币基金的极端情况,不少基金公司也都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资金紧平衡 上周,央行打破连续13日不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重启7天、14天、28天逆回购及投放PSL(抵押补充贷款),但未对到期MLF(中期借贷便利)续作,当前流动性总体较为平稳,反映央行试图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 4月19日,多位受访债券人士表示,当下感觉更多是处于“资金面略紧”状态,但并不出乎其意料。在一位券商债券交易员看来,流动性略有紧张或与财政缴税有一定关系,“不过以往的4月中旬都面临着企业所得税上缴”。 随着MPA(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考核节点过去,资金利率有所下行,不论是票据直贴利率,还是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下行趋势明显。不过,鉴于可能存在的银行委外基金赎回,债券在上周的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业内人士便指出,监管部门连续发文“防风险”、“防套利”,并且部分金融机构也面临现场检查。按照监管文件,在“去杠杆”的要求下,若遇到流动性压力抛售流动性的债券或股票是一个选择。 “金融监管趋严,万一融资需求出来,银行、保险受到监管,供给无法满足,造成收益率的短期上行。”王华分析道。 “即使短期资金价格有所回落,中长期隐忧也并未消除。从监管的角度来看目前同业链条的现状,监管风险仍然存在。”深圳一家公募的债券研究人士也认为。 银监会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业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也在排查之列。 上述债券研究人士表示,这意味着高杠杆博弈更为不可行。“高杠杆下资本利得不仅会引起净值波动,还会产生很大的操作风险。”该人士也告诉记者,基金公司的做法是根据账户的不同性质,在操作上加以区别,对于相对排名账户或者配置型账户,长端利率债的性价比不差,可以提前进行左侧操作,对于绝对收益特征的账户,考虑这类户在资产选择上本身也比较多,可以等待更加确定的机会再介入。 “同业杠杆和非银负债问题还比较严重,这对于货币政策形成较大制约,但货币政策转向和经济转向是落后于债券收益率转向的,收益率可能出现明显的高位钝化甚至回落的特征。”该深圳公募债券投研人士进一步表示。 委外或有所收缩 银监会连续发文加强监管,要求银行防范风险,对委外资金有较大影响。对非银机构来说,则较为担心因为监管升级而导致银行集中赎回资金。 “委外目前或多或少有一定浮亏的问题,现在银行面临略微浮亏不想赎回,如果浮亏挽回就面临被赎回;也可能浮亏扩大,导致被动止损。”王华便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银行本身负债率影响到资金增量,委外规模或会有所收缩。 可以看到,一系列监管文件下改变了银行的风险偏好,监管的变化对于非银机构的通道业务、中小银行的同业业务、银行和非银之间为“出表”将带来显著影响。 “严监管下银行资金管理严格,比如该季度风险准备金计充分会影响到资本充足率。又如同业存单不许发那么多,就影响到资金的筹集能力,限制投资的能力,还有些债券投资过猛也受到了限制。”王华说。 日前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CPI和PPI数据,3月份CPI增速为0.9%,PPI增速为7.6%,与2月份的水平接近。 “现阶段AA级的短期限信用债在4.%~4.8%之间,利率债方面十年期的国开债是4.2%。如果要买的话,我主要还是选短久期的。经济数据是比预期好一点,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处在中间位置上,不下不上。短期如果上行的话,也是经济数据好转的短期因素。但长久期其实指望的是一个价差收益,有一定的博弈投机成分。”王华也表示。 从金融机构年初的规划上来看,很多银行今年在大力发展权益委外业务,不少非银机构也更为重视权益市场的研究。不过由于全社会的资本回报并没有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债券市场形成替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量委外资金投向于高收益的信用债,随着委外的赎回与收缩,信用债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抛售。 货基收益率攀升 随着债市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大以及基金行业市场环境发生的较大变化,流动性风险管控压力也日益加大。 去年12月份,在债市“黑暗时代”来临之际,货币基金普遍遭遇净赎回,甚至出现了货币基金总规模减少40%以上的情形,还有多只基金份额减少20%以上的。 在此背景下,不仅仅是基金公司关注旗下货币基金流动性,密切关注机构赎回情况和因子定价偏离度等,所有的货币基金投资机构也在关注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问题,甚至有不少金融机构发文要求旗下产品注意货币基金流动性。 针对兑付赎回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某货币基金经理介绍道:“保持基金投资组合中的可用现金头寸与之相匹配,在基金合同中设计了巨额赎回条款,约定在非常情况下赎回申请的处理方式,针对投资品种变现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通过限制、跟踪和控制基金投资交易的不活跃品种(企业债或短期融资券)来实现。” 在通胀走高、经济不确定性较大、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前提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较高,现金类资产的性价比凸显出来。年初以来货币市场基金整体收益持续攀升,较2016年大幅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有1900亿逆回购到期,无央票和正回购到期,若央行不进行其他操作,央行公开市场将自然净回笼1900亿。未来利率上涨仍是主旋律,将继续推高货币基金收益率。[详情]

向小田:去杠杆是将游离在体系外的金融纳入监管范畴
向小田:去杠杆是将游离在体系外的金融纳入监管范畴

  向小田 当我们谈到这几年货币供应的时候,有人总会说,是不是央行在放水。实际上把M2的数据拿出来看,这个增速并没有特别大。而且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从2013年到现在,扩张并不厉害。 笔者之前曾说过,一个直观的感觉,基础货币供给的增速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快,但是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最近几年应该是增加了不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通过同业、理财等方式,变相监管套利,降低了实际上的准备金率;二是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的崛起将以前的大量现金转换为生息资产(比如余额宝),以前这些现金不参与金融活动,现在全部参与。货币乘数增加,意味着单位基础货币产生的总货币倍数增加。为什么感觉到处都是钱在寻找资产,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不能全怪水龙头,也要考虑到水管优化。 这些话怎么理解呢?货币供给是央行和金融体系的合力。央行负责供给基础货币,金融体系负责放大这个货币的效用。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需要以资本充足率来考核的。假如一个业务不需要考虑资本充足率,就是说你没有净资产也可以放贷款,那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什么样的业务没有净资本的约束呢?商业银行这几年所谓的非授信业务。从2012年开始,随着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审核规定越来越严格,这些贷款通通进入了影子银行系统。毕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房地产项目的贷款一直以来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即便是政策有所限定,但是需求依然存在。通过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依然还是要追逐这个利润最大的业务。通过影子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发明了很多不同的金融创新工具,包括同业、理财、非标、资管产品等。就是用目前银监会所说的“监管套利”的方式,把原先的贷款包装成了类贷款——而这些类贷款,通通没有资本充足率,没有风险准备金的法定考核。 金融自由化的大环境下,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远远跟不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不仅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愈演愈烈,民间金融以各种名目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名义也大举进入了传统的银行信贷体系。现在有多少互联网金融公司,它们的资金来自于网上吸收固定利息的存款,他们还对外发放贷款——这是妥妥的银行。对于用户而言,这样的机构和银行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就因为它们不把自己叫做银行,它们就完全不受银行业的监管,什么资本充足率的考核根本就管不到它们。 这几年监管也在注意这些问题。对非标,对各种类授信项目,也开始要求有考核指标了。对于各种通道,也开始要求有净资本的考核要求。最重要的是,现在央行也开始把以前完全游离在体系之外的金融纳入监管范畴。2016年10月,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2017年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今年,央行又准备把同业存贷纳入同业负债考核。可以说,央行的“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意味着对过去几年金融自由化积重难返的刹车。从2017年一季度的信贷数据来看,MPA考核的效果也在逐渐体现。3月末M2增速同比下滑,显示货币政策已经在偏紧了。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博士说,这种紧缩,最大的打击就是资产部门。为什么呢?过去各种金融自由化,实际上让金融活动变得非常活跃,在资产和金融交易的环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交易结构,把逃避监管所获得的利益实际上转换成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这个价格上去了,各方金融机构参与者的利益就兑现了、扩大了,皆大欢喜。但这个利益本质上是金融体系在埋单,是经济体系在埋单。资产价格上去了,许多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却因为全球贸易竞争的关系上不去。比如,仓库/工业地产的价格上去了,对出口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他们的产品却没有办法涨价,这些企业实际上承担了金融泡沫的成本。 去杠杆或者说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对资产部门的虚拟繁荣是一个打击,没那么多空转套利了,促使金融活动还原到本来的面貌。影子银行体系被各种通道、结构所消耗的成本,就不得不拿出来,返还给实体经济。如果我们反过来理解,去杠杆就可以看作对影子银行体系提高准备金的要求。对于影子银行而言,业务成本增加了,以前扩张太快的,现在也许要停止。以前能做的业务,现在也要提高收益安排才能做。以前认可的抵押物和交易对手,现在也不一定认可了。这个体系的流动性会大大下降,资金成本上升,一部分人永远退出了这个市场。 信用和抵押物市场都在收缩,资产价格肯定是维持不住的。但是又不能让资产价格大跌,所以,降杠杆就是走两步退一步。大家可以看到央行既要严格考核,碰到市场上一些债务违约或者银行间市场一些风险事件的时候,又要赶紧注入流动性。这就像走钢丝一样。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退出,也成了一门艺术,也需要软着陆,这十分考验技术水平。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详情]

法律专家谈假理财风波:航天桥支行飞单后果应由民生银行担责
法律专家谈假理财风波:航天桥支行飞单后果应由民生银行担责

  法律专家谈民生银行假理财风波 航天桥支行飞单后果应由民生银行担责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政府·经济 □本报记者周芬棉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涉嫌伪造理财产品事件,因涉及近30亿元资金、百余位投资者而引起各界关注。《法制日报》记者今日采访了多位法律专家,多数专家认为,支行行长张颖出售虚假理财产品的行为,属于表见代理,其不良后果应由民生银行总行担责。民生银行最新发布公告态度很好,称民生银行将最大限度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银行打电话诱投资者买飞单 据公开资料,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及其他工作人员,向在该支行多次购买理财产品的众多高净值客户推销“非凡资产安赢”等“非凡”系列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8.4%至9.16%不等。众多投资者在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营业场所购买了理财产品,有投资者反映所签文书包括《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协议书》《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转让协议》《交易资金监管协议》四份。 所谓的“转让协议”,销售人员解释称是因前期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急需资金,由于未到期不能赎回,就愿牺牲一定收益将产品转让出去,于是银行销售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由这些高净值客户受让。因此在这些文书中,除说明书之外,其他协议上都有转让人、受让人的手写签名。 同时,据投资者反映,这些文书都加盖了“中国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储蓄业务公章”。 事后证明,这些所谓的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是在民生银行总行从未备案、从未有过的理财产品,实则为假理财产品。也就是说,航天桥支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涉嫌非法,俗称“飞单”。 销售近30亿元的理财产品出现问题,100多位投资者纷纷上门讨说法。 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已发生多起飞单事件。只不过此次民生银行的飞单事件,涉及人数众多金额巨大而格外引人关注。 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已报案 自4月13日事件发生后,作为上市公司的民生银行,终于有了反应。 4月18日晚间,民生银行总行发布公告称:“本公司发现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有涉嫌违法行为,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目前,张颖正在接受公安部门调查,本公司已成立工作组,积极协助公安部门侦办。针对媒体报道的涉案金额及具体案情正在调查过程中,本公司力争尽快查明事实,最大限度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妥善解决各方诉求,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据悉,民生银行总行已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法律部总经理陈军担任执行组长,北京分行纪委书记、常务副行长杜鹏担任副组长。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已介入调查。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就相关问题,多次致电民生银行公关总监李利民,一直未得到回复。 张颖行为属于表见代理 记者采访的多位法律专家认为,张颖销售飞单造成的不利后果,应由民生银行总行担责。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说,从事实上讲,航天桥支行负责人及工作人员销售理财产品,投资者在银行经营场所购买,加盖公章,且这些高净值投资者并非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属于非法。这些客观因素符合法律规定的表见代理特征,购买者相信张颖的销售行为,认可支行行长的代理人身份,相对人有理由认为张颖的行为代表民生银行。 关于表见代理的含义及其后果,在合同法第49条中有明确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刘凯湘认为,依据这条法律规定,张颖的行为属于表见代理,而且由于作为民生银行支行的航天桥支行只是民生银行的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张颖行为的后果应由其委托人即民生银行总行承担。这就是说,民生银行总行应对此飞单承担法律责任,满足投资者兑付本金及利息的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邢会强直言:民生银行当然应当承担责任,投资者没有责任。 邢会强说,投资者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或者存钱,把钱给了银行工作人员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至于这些钱是进了个人账户还是进了民生银行账户,投资者无法知晓。如果银行出现了内鬼把钱转为己有,那就由银行将内鬼揪出来,投资者没有这个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说,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民生银行监管不力,自然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王涌认为,张颖的行为属于表见代理,同时也有侵权的成分。构成侵权。 张颖销售行为涉嫌诈骗 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少军特别注意了公章的出处,是张颖私刻的“萝卜章”还是真公章?他说,银行的公章管理还是很严的,张颖如果用的是私刻的公章销售非法理财产品,且将钱打入自己的账户,那她的行为就更多地表现为私自行为,涉嫌诈骗。 王涌也认为,从刑法的角度讲,张颖的行为涉及金额巨大,私自将理财产品款打进自己控制账户,涉及人数众多,性质恶劣,后果严重,涉嫌构成诈骗。 她在支行非法销售理财产品,而支行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总行也没有违法故意,所以其行为涉嫌刑法的问题只涉及个人,与单位犯罪无关。 知名律师张远忠曾从宏观的角度向银监会建议,理财产品只做备案不做审查,如果没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做后盾,无疑会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他认为,张颖应对销售飞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刘凯湘认为,投资者如果本息收不回来,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给付之诉。多数法律专家称,可将民生银行与张颖个人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其返还本息。 至于投资者有无责任的问题,多数法律专家认为,投资者责任很轻微。对于高收益的保本理财产品,投资者应该多留心。应查阅中国理财网,或致电民生银行总行,询问是否有这种理财产品。事实上,正是由于有投资者向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咨询,才最终曝出航天桥支行违法销售理财产品的问题,最终将张颖带走接受公安部门调查,事件走向司法程序。 本报北京4月19日讯[详情]

防范假理财产品:卖者有责 买者谨慎
防范假理财产品:卖者有责 买者谨慎

  来源:新京报 一家之言 其实,在“卖者有责,买者谨慎”的原则下,只要有一些基本制度安排,就能避免很多假理财产品。 又见银行假理财产品,区别只在于规模是否再创新高。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昔日号称全国私人银行客户最多的支行。但如今,该支行150名私人银行高端客户认购的30亿元保本保息理财产品,被爆是支行长张颖个人违法出售。民生银行18日表示已向警方报案。金融市场一片哗然。此事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案情细节认定,但总的原则是“卖者有责,买者谨慎”。 一方面,高端客户多为事业成功者,并非无知无识的愚夫愚妇。有报道称,他们的购买规模为1000万-8000万元,平均2000万元,这不见得算小数字。买个房子还知道看房本、去办理不动产登记,买了无形无影的理财产品反而凭着一纸合同就敢安心吗。 此次骗局并不高明,相关假理财产品在中国理财网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或民生银行系统内均无法查询。据分析,合同上加盖的可能只是不合规的柜台业务章,而非公章。上千万资金一般不会是现付,倘若购买资金转账时汇入的不是民生银行自有账户,就更可疑了。就算高端客户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于此,何不花小钱聘请律师、私人理财顾问代为和金融机构交涉,避免这种大钱损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150名高端客户前仆后继掉入陷阱,民生银行业务流程是否容易令人误解、内控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值得检讨。 首先,理财产品虽然是假的,“坏人”张颖却是真的支行行长。民生银行用人失察责任总是逃不掉。就算最后认定本案只是由于张颖骗术高明、使用支行假公章(一般公章不由支行自身保存)签订合同,客观上也和她能接触到真章,仿冒伪造有便利有关。在合同签订前,张颖利用自家合法身份、民生银行合法的高端客户俱乐部等联谊平台,甚至营业场所贵宾室等来诱使客户上当,都是诱人信以为真的客观因素。更有人推测须由多名高层联手方可实施此事,而动机则指向了“萝卜章”票据兑付30亿元窟窿待填补的案中案。 其次,丧钟并非为民生一家鸣。民生银行并非爆出此类风波的第一家银行,而如无制度上的改良,也必然并非最后一家。到2016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高达30万亿元,银监会也出台了专门监督管理办法,业界还不能避免假理财产品这种基础性风险,令人悲哀。假理财产品销售同样是需要签订合同、大额资金进出的复杂行为,并非个别人能只手遮天,他们能得逞,和一些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内个人权限过大、不受监督息息相关。 其实,在“卖者有责,买者谨慎”的原则下,只要有一些基本制度安排,就能避免很多假理财产品。例如,商业银行应该像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一样,定期向客户报送纸质或电子版存量资产清单和资产变动清单。假理财产品如果不在其列,客户就能及早发现,倘若依然懵懂不察,银行责任也会大为减轻。而银行内部明确各级人员权限,形成互相制约、监督,风控合规稽核审计环环相扣的机制,也是根本的良治之道。 □缪因知(金融法学者)[详情]

这些年银行理财飞的单:农行华夏平安广发都曾卷入其中
这些年银行理财飞的单:农行华夏平安广发都曾卷入其中

  这些年银行理财 “飞的单” 石尚惠 曾经频发的“飞单”问题——即借助银行内部平台,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或非本行授权和达成委托销售关系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如今似又卷土重来。 随着经济下行,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以及监管的全面加强,风险正在向理财产品等高收益、缺乏风控的“飞单”传导,一些“裸泳者”正在浮出水面。 银行“飞单”频发 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据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银行业理财资金接近30万亿元,2016年为客户创造收益9773亿元。 与快速膨胀的银行理财规模不相适应,银行的管理、内控却未能及时跟上。近年来银行“飞单”事件可谓频发。 2012年末,华夏银行逾1亿元“飞单”案发,轰动市场。2014年3月24日,兜售“飞单”的华夏银行前客户经理濮婷婷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有期徒刑四年零九个月。另有所涉“中鼎”系列理财产品发行方通商国银资产管理公司和第三方理财销售公司的三人分别获刑。 据媒体报道,2011年11月起,投资者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购买了四期名为“北京中鼎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的“理财产品”,募集期共半年,计划筹资超过1.5亿元,实际出售1.19亿元。2012年11月,投资者得知项目管理方通商国银已人去楼空,老板也被刑事拘留,该“理财产品”无法如期兑付。同年12月,愤怒的投资者涌向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门口,华夏银行当日股价放量下跌4.15%。2013年1月,购买“中鼎”产品的客户与担保公司签订转让协议,本金全部收回,但未获得利息。而濮婷婷等人随后被移交司法并最终获刑。 自2012年起,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多家支行工作人员推荐5位客户购买大观言基金发行的产品767万元,因大观言基金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员工“飞单”也被曝光,后被开除。 平安银行更是屡爆“飞单”。据统计,仅2016年平安银行共计查处8件“私售事件”,涉及6家分行,金额超过1000万元,涉及人数10人,有8人收到平安银行的红牌处罚。查处的这10人中,7人被辞退。 此前,平安银行就有员工私自销售非银行理财的先例,最终理财产品无法兑付导致客户资金受损。比如,曾有客户在平安银行朝阳门支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名为“同富爱晚”的理财产品,当时承诺保本保息,但到期后却无法兑付;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三名前员工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曾利用朝阳门支行和天通苑支行营业场所,违规向投资者销售北京同富汇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1位投资人购买了该理财产品,金额共计高达4760万元,其中未兑付金额4131.25万元。 除了几家股份行之外,一些国有大行亦曾卷入“飞单”。2014年由首誉光控设立募资5.06亿元的“境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出现违约,该资管计划由农行北京分行作为理财顾问收取理财顾问费,并推荐客户认购,但客户购买时并不与农行签订合同。2015年5月投资者向农行维权,农行北京分行副行长陈英顺也因此“飞单”事件被免职。 从上述案例来看,一旦“飞单”事件发生,实践中常见的是银行马上撇清自己,称从未代理过相关理财产品,员工所为与本行无关,并将涉案员工开除了事。也有少数银行,因顾及声誉私下对客户进行补偿。还有部分进入司法程序,由法院审理确定包括产品发行方、担保方以及银行等各自的责任。 有分析称,可以预见,在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之后,受损害的客户将会更多针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维权,要求银行来承担因监管不力带来的赔偿责任。 理财成监管重点领域 面对卷土重来的“飞单”等在内的银行理财问题,近期监管部门已明显加强了监管力度。 银监会3月30日就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47号文),称为规范银行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行为,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问题,决定对银行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所谓“双录”,是指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时,需通过录音、录像“双录”,记录营销推介、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客户确认和反馈等重点销售环节,以保障客户权益。 47号文指出,此次评估检查工作主要从产品销售专区管理、录音录像设备铺设、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评估“双录”工作成效。根据要求,相关检查在5月底上报至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评估检查将采取座谈汇报、调阅资料、现场检查等方法,采取定性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将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4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6号文)也指出,不得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此外,4月7日,银监会还下发《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5号文),提出要对包括“飞单”等在内的十大方面、35项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进行集中整治。一位股份行理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近一两年“飞单”已经有所好转,但还不乏银行理财销售承诺回报的情况,同时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也还需要完善。[详情]

银监会剑指影子银行 表外非标或面临洗盘
银监会剑指影子银行 表外非标或面临洗盘

  银监会剑指影子银行 表外非标或面临洗盘 见习记者 刘禹成 刚通过MPA(宏观审慎评估)大考,但银行业的压力并没有减轻。近日,银监会发文对“四不当”“三套利”进行专项治理,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毋庸置疑,去杠杆已成为今年金融治理的主题。 2008年,4万亿的货币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至2010年,资金面逐渐收紧,各融资平台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为迎合市场需求,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单等方式,消表内扩表外,合法避开银监会的监管,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提供了大量信贷支持。 影子银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如前所述,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短期低利率同业存单以募集资金,将资金投入到期限较长且融资利率更高的房地产与地方融资平台等非标资产,获取利息差额。商业银行空转套利,延长资金链,表外非标渠道迅速发展,资金被吸引到房地产等交易性资产部门,实体经济缺乏资金,社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加速衰减。资金脱实向虚,过度的信用扩张使得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地产、金融市场泡沫产生。 同时,银行通常只把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表外非标资产不耗用资本、不用计提风险拨备、不纳入信贷规模,能够有效回避银监会监管限制。杠杆率抬升,商业银行利润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业滚存套利导致期限错配严重,系统性风险增加。其中,中小银行表现更为激进,对于资金流动性的依赖也更加敏感。 系统性风险导致了2013年6月的“资产荒”现象。在季节性考核到来之际,央行史无前例地延缓提供流动性,银行业惊慌失措,大量需要兑付的同业存单造成市场资金争夺激烈,当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Shibor)高达13.44%。 今年1月以来,同业存单迅猛发展,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据了解,同业存单此前一直未受到严格监管,由于其可交易、可质押的性质,并未被纳入广义信贷。因此近日在MPA考核的压力下,3月份的广义货币(M2)增速创下去年7月以来的新低,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却超预期增长,说明银行业通过表外非标渠道对房地产企业和融资平台公司的放贷活动依然活跃。 同业存单这类主动负债工具被大量应用,杠杆率与风险随之上升,违背了央行“去杠杆”的监管立场。而此次银监会两周内连发七文,对银行业的密集监管势必会导致表外非标的套利空间越发狭窄,强力约束银行资本,加重对银行业的倒逼压力。 中国的金融治理思路正发生巨大变化,而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详情]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疑云:其中三名收款人疑似一家子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疑云:其中三名收款人疑似一家子

  本报记者 李玉敏 黄斌 北京报道 失控的支行 多名投资者曾表示:“张颖套取的投资者的很多资金都转给了她姨妈和表弟,而(收款人之一)池××就是张颖的姨妈。”不过,这一信息还有待相关部门证实。 30亿“假”理财,资金到底流向何方,已是谜团。 在近日的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理财案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投资者购买产品时的“转账对象”,即理财产品转让人的身份,展开独家调查。一个较为确定的信息是,多位“转让人”疑似亲属关系,其中甚至有三位“转让人”身份信息地址显示一致,不出意外地话应为一家三口。 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账户很可能是张颖等人控制的,要不如此大的资金量,这些人可以完全拿着身份证去银行挂失,再重置密码把钱取出来。”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多名投资者代表于4月19日下午赶赴民生银行总部,与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等人商谈解决方案。由于谈判结果尚未最终落地,投资者并未透露商谈内容,只表示民生银行很有诚意,第二天将继续进行谈判。 此前连续两天,21世纪经济报道对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假”理财案进行了独家跟踪报道。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涉嫌伪造产品,以“转让”理财产品方式套取高净值客户资金,涉案金额或达30亿元(详见4月18日《上百私银客户买了“假”理财 民生航天桥支行行长涉案》、4月19日《民生银行“假”理财案追踪:涉及非私银客户 涉事员工称不知产品有问题》)。 三名收款人地址一致 据多名投资者提供的资料和《理财转让协议》显示,投资者购买的是“二手”理财产品,购买的资金直接转到了转让方个人账户。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转让人集中在8位自然人,分别是崔×琦、崔×强、池××、陈××、闫×、高××、郑××、王×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上述8人中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崔×琦、崔×强、池××三人的户籍地址完全一致。崔×强与池××均生于1957年,崔×琦则出生于1983年,疑似一家三口。 上述人士如何成为张颖信赖的“收款渠道”,接收来自理财客户的巨额转账? 多名投资者曾表示,张颖套取的投资者的很多资金都转给了她的侵权。不过,这一信息还有待先关部门证实。 而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本次销售“虚假理财产品”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投资者给转让方直接打款。 4月19日,民生银行官方发布的“关于理财您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的宣传资料显示:“个人理财产品转让须通过我行营业网点柜台进行交易,我行柜台提供机打凭证。目前仅支持一对一转让,不支持一对多转让。理财产品转让由后台系统进行理财份额登记和账户资金划转,不会要求您主动进行个人转账。” 4月19日,记者看到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柜台在醒目位置摆放了“客户投资温馨提示”的告示牌,提醒投资者:“我行的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在电子渠道公示,未公示的不属于我行产我行的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在电子渠道公示,未公示的不属于我行产品;我行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资金由我行统一扣款,凡以转账汇款方式购买的产品均不是本行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等。 有投资者指出:“这个(告示牌)是这两天才放上去的,原来我们就在柜台转账,并没有这个提示。” 支行隔壁茶馆闪现“产品转让人” 除前述三人疑似“一家人”外,其他“产品转让人”之间也有不少关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崔×琦名下拥有一家名为“北京茗疗阁商贸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资本金50万元,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0号二层1-5北侧。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注册地址恰好和民生航天桥支行在同一栋楼。且茗疗阁公司的监事名为陈××,也是前述8名理财产品的转让者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调查发现,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一墙之隔的地方,有一家名为“禅元茗事”的茶馆,门脸在该大厦一层,二楼为茶室。 也有投资者反映:“我们听理财经理李×慧提过,隔壁的茶馆就是张颖的。” 步入这家仍然正常营业的茶馆,一名中年女性证实,这家茶馆就是“茗疗阁”公司的茶馆。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和这位女士的攀谈中,她自称是“茗疗阁”公司的实际出资方和控制人。在被问及老板为何是崔×琦时,该女士表示,崔×琦只是挂名,原因是“崔×琦是残障人士,可以得到一些政策优惠”。 这名女士也坦言,正是隔壁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的张颖帮她找的崔×琦挂名。至于崔×琦和张颖的关系,她表示不清楚。这名女士还称,她也被张颖骗了,投入不少资金购买“虚假”理财产品。 交谈十分钟后,该女士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茶馆一名女服务员“老板叫什么名字”,服务员并未透露。 根据投资者提供的身份信息及照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茶馆所遇女士与“产品转让人”陈××高度相似。 又有两名理财经理被带走 据了解,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虚假理财产品事件曝光时,该支行两名理财经理李×慧和王×雨,正带领一个约25人的私人银行客户旅行团在新西兰旅游。 据4月19日匆匆赶回的投资人代表透露,在新西兰旅行的投资人得知消息后询问李×慧情况,李×慧始终表示该理财产品是真的,且她的家人亦购买了数百万该产品。 4月19日凌晨3时许,该旅行团的航班落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李×慧和王×雨被等候在机场的北京警方带走,目前尚未归来。 投资者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早在2016年3月9日,理财经理给投资者推荐产品的信息中就有“保本理财,8月底到期,6个月折合年化8.4%左右,此款额度较少,需要提前预约!”这样的内容。 此后的多次交谈中,理财经理给多位客户推荐了这款产品,并且营造出额度很少,要赶紧抢的氛围。 至于《理财产品转让协议》、《资金监管合同》、《理财产品说明书》等多份给投资者的合同中,所盖的“中国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出储蓄业务公章”,多名投资者表示,出事后航天桥支行副行长肖野、李×慧等人都曾表示,章是真的。不过,这尚未得到民生银行的证实。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详情]

部分银行开始赎回资金 委外规模扩张行至拐点
部分银行开始赎回资金 委外规模扩张行至拐点

   过去两周疾风骤雨般降临的监管风暴,让银行在收缩委外业务方面加快了速度。4月19日,有券商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确已有国有大行开始赎回委外资金,这让昔日备受银行委外资金“滋润”的很多券商和基金感到“受伤”。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委外业务的扩张可能已经行至拐点,但对于券商和基金来说,也是倒逼它们推动主动管理业务的一次契机。 部分银行开始“回收”委外资金 4月19日早间,有消息称,在监管层连发出7道文件且重点点名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的背景下,近期银行委外赎回得比较厉害,连续两个交易日债市均有大额卖盘出现,且不仅是一些风格激进的中小银行出于收缩同业理财的需求要赎回委外,一些压力不大的国有大行也迫于成本压力压缩委外规模。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券商人士处证实,确已有国有大行开始赎回委外资金。对于资金成本承压的说法,另一家券商的交易员表示,从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明显收紧后,该机构融资融券的成本就在不断走高,加上近期监管层的多道文件,“负债荒”的形势愈演愈烈,即资金来源遇到困难,负债价格上升。 同样面临危机的还有公募基金。格上理财分析师杨晓晴介绍,受监管要求,银行为平衡表内外资产,委外这一投资渠道便会受限压缩,公募基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资金的赎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场的波动,基金收益的稳定性也受到了挑战。 之所以券商和基金会如此“受伤”,是因为二者都是前两年委外业务粗放式扩张中的资金“宠儿”。来自申万宏源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国内广义非银资管业务规模出现了急速增长。2014年总规模为58.8万亿元,2015年猛增至89.2万亿元,截至2016年末时,则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14.2万亿元。 被瞄准的委外 然而今非昔比,对于曾颇为依赖委外业务的非银机构来说,这些资金现在成了“带刺的玫瑰”。 过去两周,在银监会接连下发的多份指导文件中,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到,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 在之后发布的7号文《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 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中,银监会再次强调要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增强现场检查针对性,促进各监管部门的监管协同,重点加大对同业、投资、理财等业务的监管力度,切实防止监管套利。 同业之间的委外操作如何套利?有机构人士指出,银行发展委外业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银行资产端收益太低,无法满足收益需要,机构想要留住委托资金,不断给出高收益。但目前市场好的资产有限,为了提高收益,机构便下沉信用资质、增加杠杆,甚至出现资金空转的现象。 此外,机构之间互相拆借资金,有时也是为了补充资金的流动性。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对北京商报记者举例称,比如面对考核,有银行流动性一时不够充足,可能会找到券商拆借,反之亦然。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相给一些优惠利率或者高息,都能临时渡过难关。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进一步表示,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年金融创新加快,包括银行理财、同业业务等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个别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也是利用在一些业务创新方面监管的不统一,进行产品和业务的监管套利。 委外规模扩张行至拐点 监管的阴云之下,有业内人士开始担忧市场是否会出现委外赎回潮,甚至造成“踩踏”。不过也有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家机构的首席宏观研究员认为,大额赎回暂时不会发生。从一季度震荡走势来看,债券资产回报率并不是很高,如果亏损规模不大,银行还能自己扛下来,但集中赎回,大规模的亏损怎么办?“银行可能还是会硬扛着,在委外规模、同业负债规模里折中选择,将一些有收益的、浮亏小的赎回,仍用同业存单维持着大部分仍有较高浮亏的存量委外。”该研究员说道。 还有基金公司的经理也同样提到产品的浮亏问题,该经理表示,存量的委外产品多数还没有到期,且部分产品已经在近期债市的调整中处于浮亏状态,预计遭遇大量赎回的可能性不大。 但有一点几乎已是业内的共识,即新增的委外资金预计将大幅收缩。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王洋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从监管的力度和趋势来看,委外业务基本上已经行至拐点。对于非银机构来说,拿到银行的委外资金,做的大多都是通道业务,监管的思路就是压缩通道业务,所以对非银机构的冲击还会持续。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也认为,将来整个金融业的纯通道业务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压缩。 这也并非完全是个坏消息。王剑辉进一步表示,此前不少券商就已开始主动缩减和委外相关的业务规模,更多地投入到主动性投资管理的产品中。“券商曾在通道业务中产生过度竞争,风险因素也相对上升,而且资管产品大多数是刚兑的,一旦风险显现,作为参与方的券商也难辞其咎,所以有的券商已经在慢慢退出这块领域。”在王剑辉看来,本次监管层对委外业务的肃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动券商进一步朝着经营的主业方向回归。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程维妙/文 宋媛媛/制表[详情]

央行研究员苟文均:资管乱象多源于自身
央行研究员苟文均:资管乱象多源于自身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刘双霞)资产管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乱象。而这些风险也引发了监管层的重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苟文均发表署名文章称,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基本上都与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有关。 苟文均指出,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资产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少乱象,如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监管套利、非法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等,显著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从资管业务的监管层面,苟文均认为,尽管各监管部门都出台了本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范,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同类业务的行为规则和监管标准不一致,且在机构监管理念下很难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流程监控和全覆盖监管。因此,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监管理念,按业务属性确定行为规则和监管主体,强化监管的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 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尤为重要。事实上,穿透式监管已被一行三会采用。 苟文均介绍,2016年央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明确提出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业务性质,根据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原则和责任。银监会按照穿透式监管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将各类表内外业务,以及实质上由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证监会通过穿透式监管严控内幕交易、打击虚假信息披露,例如,对定增项目要求穿透式披露信息,并对相关认购方进行穿透核查;对私募基金的最终投资者,穿透核查其是否为合格投资者;通过穿透式监管发现万福生科造假上市,并给予严厉惩处。保监会强化对保险公司股东的穿透式监管,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真实股权结构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穿透式监管。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表示,穿透式监管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产品方向往底层资产穿透识别最终的资产类别是否符合特定资产管理的监管规定,其风险是否经过适当评估;另一个是往最终客户方向穿透识别最终风险收益承担者,防止风险承担和资产类别错配或防止私募产品公众化。 不过,虽然监管层面对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仍面临体制机制的挑战。苟文均指出,机构监管理念下的分业分段式监管,难以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监管。资产管理业务往往借助多个通道和复杂嵌套,横跨多个监管部门,掩盖了最终负债方的实际风险。现行监管框架以机构审批设立为原则划分监管范围,带有明显的“地盘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有消息称,为全面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央行已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就该业务进行讨论及征求意见,并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征求意见,其中规定、禁止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消除多层嵌套,并限定杠杆倍数,强调要打破刚性兑付。分析人士表示,《意见》展示了监管层实施穿透式监管的决心。[详情]

资管监管风暴下五大应对措施|附案例深度解析
资管监管风暴下五大应对措施|附案例深度解析

  导读       近期,监管密集出台了6号文、7号文、45号文、46号文、53号文,可以说是监管风暴来袭。整个资管行业该如何进行自查应对措施?后续资管产品又该如何设计?市场是否已经有应对的业务思路与案例?       基于此,淘金课堂将于4月28-29日(周五、周六)在上海举办“监管风暴下最新政策的逐条深入分析、自查应对措施建议、后续资管产品设计方向及对应案例分析”精品课,为你讲实务、讲要点、讲案例!本期课程监管风暴下最新政策的逐条深入分析、自查应对措施建议、后续资管产品设计方向及相应案例分析课程安排时间:2017年4月28-29日(周五、周六)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6:30讲师授课时间: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周六下午为交流讨论环节)地点:上海费用:5800元/人,尊享两个全天课程及两天午餐主办方:淘金课堂(原执象资产管理培训中心)参会机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资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私募基金、政府部门、实体企业、金融控股集团、律师事务所、担保公司等机构。课程提纲第一部分 《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7〕6号的全面案例分析一、 6号文涉及金融产品业务的逐条分析二 、6号文涉及的商业银行自查措施安排建议三 、6 号文对应的金融同业及投行业务产品设计注意问题四 、6号文政策对应的案例分析第二部分 《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银监发﹝2017﹞7号全面案例分析一、 7号文涉及风险揭示二、7号文涉及的商业银行自查措施安排建议三、7号文政策对应的案例分析第三部分 《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5号)一、45号文涉及金融产品业务的逐条分析二 、45号文涉及的商业银行自查措施安排建议三 、45号文对应的金融同业及投行业务产品设计注意问题四 45号文政策对应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 《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6号)一46号文涉及金融产品业务的逐条分析二 46号文涉及的商业银行自查措施安排建议三 46号文对应的金融同业及投行业务产品设计注意问题四 46号文政策对应的案例分析第五部分 《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53号)一、53号文涉及金融产品业务的逐条分析二、 53号文涉及的商业银行自查措施安排建议三、 53号文对应的金融同业及投行业务产品设计注意四、 53号文政策对应的案例分析本期主讲老师介绍       知名金融机构业务一线高管,10余年资产管理从业经验,是市场极少数对资管政策、资管业务都精通的资深人士。主导团队资产规模过百亿,主导操作过多个市场首个业务案例!报名方式报名方式: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或直接拨打咨询电话:021-68413606 了解课程详情。获取更多课程?【淘金课堂|年度系列课】第三期年度系列课火热报名中,早鸟价两天售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开课,快快报名!(详情可联系淘金课堂:021-60857523或添加工作人员微信:taojinketangsxy 进行咨询)组团参加更享优惠第三期年度系列课火热报名中,点击“阅读原文”,抢占课程席位!▪[详情]

影子银行首临MPA大考:意在去杠杆 中小银行大承压
影子银行首临MPA大考:意在去杠杆 中小银行大承压

  “影子银行”首临MPA大考 MPA从严考核或将约束规模增长,引发资产结构调整。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丽娟 刚刚结束的一季度,对中国银行业来讲不平静。 这三个月来,各家银行不仅密集披露了2016年年度财报,资产质量继续承压,更是迎来了一季度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这是自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的首次正式考核,也是监管层对膨胀了数年之久的“影子银行”又一次亮剑。 在MPA考核制度下,央行每季度会对商业银行诸多指标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自2017年一季度开始,表外理财被纳入广义信贷口径,成为MPA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被视为“史上最严MPA考核”。 受此考核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降低。尤其在3月底临考之际,银行间同业存单发行大幅下降,部分银行为规避监管紧急寻求债券代持等现象纷纷出现。 从《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针对此次MPA考核,大型银行的表现相对乐观,包括中行、建行、农行等几家银行在年报发布时都明确表示该行的MPA考核均在B档,尚未有银行被评为A档。但是,中小银行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因为中小银行要么缺少足够的稳定资金来源,要么缺乏收益较为理想的资金运用渠道,挑战和转型压力很大。”一位城商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据了解,MPA的考核内容还在动态调整和完善中,下半年绿色信贷也有望纳入考核方案内。并且,监管层进一步加大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银行业去杠杆的脚步,诸多银行已经开始主动控制业务增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意在去杠杆 近几年,受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充足率监管加强的影响,银行业为了规避监管、寻求更广泛的利润来源,创新不断。从最初的银信合作、银保合作、买入返售等途径投资非标资产,逐步发展到同业、委外业务的爆发,使得表外资产迅速扩张。 这些创新使得金融业杠杆率不断提升,不仅加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也使得资金无法服务实体经济,并推高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于是,金融去杠杆成为“脱虚向实”的重要一步。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经理鄂永健认为,实施MPA考核有利于推动银行强化资本约束、实施理性定价、优化资负结构、合理管控风险,从机制上抑制银行顺周期、体系性过度扩张的冲动,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稳步转型。 目前,MPA考核包括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大方面内容。相对而言,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和资本与杠杆三方面的考核内容,商业银行的达标难度和所受影响相对更大。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分析称,MPA从严考核或将约束规模增长,引发资产结构调整。尤其是部分压力较大的银行可能面临规模增长瓶颈,可能会主动对资产规模的增长和结构进行调整,压缩票据、债券等短期可以快速调整的资产,适度保持对贷款和非标等高收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再叠加上一季度央行两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一季度末市场流动性保持了相对偏紧的格局。 中小银行大承压 在上一轮影子银行大扩张时期,中小型银行的表外扩张速度明显快于大型银行。因此,新规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首当其冲。 据媒体报道,3月中旬,因 MPA 考核不达标,央行处罚了宁波银行、贵阳银行和南京银行等三家银行。其中,宁波银行和贵阳银行被取消了2017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南京银行被暂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对象资格,暂停期限是三个月。 这一记重拳无疑起到了警示作用,相比大型银行的相对淡定,中小银行间的紧张情绪在深度弥漫。 “尤其是那些已经习惯了依靠表外理财做大通道业务、鲜有其他转型渠道的中小型银行,可能会存在断炊之危。”一位中型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向记者分析道。 海通证券研报分析指出,截至2017年2月,中小型银行表内广义信贷增速为21.7%,加上理财后广义信贷增速将达到23%以上,对应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在16%到24%区间,而目前中小银行实际资本充足率低于13%。若不控制广义信贷增速,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只能打零分。 一旦MPA考核落入C档,可以预期到的处罚措施包括:差额准备金制度,C档利率0.7倍至0.9倍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取消或者暂停MLF资格、取消或暂停一级交易商资格;口头劝解,金融市场准入限制,提高SLF利率等。这些处罚措施对于市场议价能力本就偏弱的中小银行而言无疑是沉重的。 于是,各中小银行在降低广义信贷规模增速的同时,也在想尽办法提升资本充足率。 近期,招商银行公告称,公司拟在境内外市场非公开发行合计总规模不超过等额人民币350亿元的优先股。其中,境外发行不超过等额人民币75亿元,境内发行不超过人民币275亿元,募集资金将全部用来补充资本金。 招商银行显然并不是唯一一家计划补充资本的银行。事实上,还有4家股份制银行和4家地方银行也在筹划再融资,合计募集资金规模上限超过2400亿元。 主动转型不能再等 考核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不会随着某一时点的完结而终止。在金融去杠杆、防风险的监管思路下,银行能够“闪躲腾挪”的空间将愈发狭窄,这也在倒逼其探索真正符合监管思路的业务和风控模式。 在各家银行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转型”的话题频频出现,“轻型银行”更是成为许多银行的共同选择。 招商银行董事长田惠宇在其业绩发布会上提到,招行要通过结构调整的加速、特色优势的凸显、科技金融的创新,使其盈利增长逐渐摆脱边际投入产出递减的窘境,摆脱对规模、资本、资源投入的线性依赖。 特别是在此次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进行考核之后,银行追寻新利润增长点、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以及风控水平的迫切性尤为强烈。银行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步降杠杆、去非标、回表内必成大势所趋。 这不仅有利于推动银行强化资本约束、实施理性定价、优化资负结构、合理管控风险,从机制上也能抑制银行顺周期、体系性过度扩张的冲动,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稳步转型。 未来随着MPA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其约束手段或将覆盖更多方面,包括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等。 由银行发起的业务转型或许会带动包括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券商等一系列非银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转型之路。[详情]

央行权威人士:不希望监管政策致市场恐慌局面持续
央行权威人士:不希望监管政策致市场恐慌局面持续

  来源:路透 作者 李铮 路透上海4月18日 - 中国银行业监管步入“郭树清时代”后去杠杆力度空前。行走在去杠杆无法再拖与不能笼统过快之间,重在引导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正悄然开启保驾护航模式,以配合这场疾风骤雨式的监管整治行动,合理把握去杠杆进程并守住风险底线。 从近期密集落地的系列剑指层出不穷金融乱象的文件来看,银监会挤泡沫决心坚决,各地银监局也已快速开展现场监管检查。业内专家认为,金融监管力度加强,货币政策作用有所淡化,以提高金融机构融资期限和融资成本的方式进一步收缩来倒逼去杠杆的必要性降低。 “在政策转折的时候,预期调整会导致市场恐慌和超调。”一位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称,和今年春节前后央行上调市场政策利率一样,最近银监会金融监管政策措施不断,市场都做出了比较明显的反应,央行并不希望这种局面持续。 他表示,降杠杆决心毋庸置疑,但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降杠杆,监管层的态度都是逐步温和降杠杆,既要实现政策目标又不能发生系统性流动性风险,因此央行会适时微调货币环境,稳住市场情绪并为金融业降杠杆去产能创造空间。 这从央行近日操作中亦可看出端倪。在连续空窗近三周后,公开市场上周恢复逆回购操作,单周并转为净投放7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还辅以投放839亿元PSL(抵押补充贷款)。尽管上周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未续做,央行本周一亦暂停逆回购,但当日意外开展4,955亿元MLF操作,规模超过上周和本周两次MLF到期总和;今日则重启逆回购,单日净投放700亿。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汪涛最新撰文指出,短期来说,金融监管加强将成为中国货币和信贷条件收紧的主要推手,监管趋紧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加大发生信用事件的风险,带来较大波动。 尽管郭树清上任银监会主席仅月余,银行监管改革可谓管急弦繁。3月初,银监会发文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和银行切实摸清银行显性或者隐性承担的信用风险底数。3月下旬,银监会启动“三违反”(45号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46号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53号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进入4月,银监会又陆续下发《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4号文)、《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5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6号文)、《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7号文)。 权衡政策目标与风险 金融去杠杆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一环,实质是要避免资金空转套利、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 一家城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表示,目前都在配合银监局的现场检查,同业压力都比较大,“以往大多是形式,这次检查比较严格,我们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从和银监局沟通情况来看,全面摸底各项业务情况后会补监管政策漏洞,很多业务未来都做不了了。” 受银行监管加强影响,作为中国股市蓝筹股的银行股等金融股近期走势不佳,成为拖累大盘的主要板块。上证银行股指数周二收跌1.4%至年内收盘新低,沪综指.SSEC亦连三日收挫创逾两个月新低。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赵建谈到,为实现去杠杆政策目标,央行对流动性波动的容忍度在提高,金融机构喊疼无须多管,挤压的正是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但同时要兼顾风险底线,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操作。如果出现明显的中小金融机构破产重组风险,以及实体经济喊痛,那么货币政策需要小步调整。 “走一步看一步,现在紧是为了将来的松,现在就松了就没有紧的空间了。”他补充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锋亦表示,监管趋严会导致流动性迅速消失,现在各个银行压力都很大,这样金融领域过度去杠杆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影响。现在非金融部门(政府、居民、企业)的资金来源中银行信贷占到60%左右,剩下的40%都是债券、同业等,“如果这个40%压得过狠肯定会伤及实体经济。” 在他看来,央行当前不会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但会维持紧平衡状态。3月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较2月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从以往历史经验来看,M1名义下降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六个月后就会掉头向下,“如此算起来差不多二季度后经济就会比较冷,货币政策可能有松的空间。” 中国经济春意盎然,一季度GDP增速6.9%创下六个季度以来最高位,3月工业、投资、消费等指标齐超预期。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长虽实现开门红,但可能会是全年高点,严厉调控下房地产投资增速难以为继,而PPI涨势渐歇也意味着工业增长动能未来会减弱。尽管如此,全年经济增速总仍体持稳,意味着货币政策将坚持中性基调。 在监管持续升级背景下,为避免货币政策操作滞后造成流动性供给错位的风险,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有的放矢,虽然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等新规使得3月底流动性相对偏紧一些,央行仍坚持按兵不动,由于有季末财政支出的集中下拨作为对冲,流动性没有出现大问题。 进入4月,尽管流动性压力缓解但考虑监管趋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市场谨慎情绪,央行综合运用逆回购和MLF操作对冲到期资金缺口;价格信号亦显示当前流动性基本稳定,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4月以来总体呈小幅下行走势。 兴业证券固收团队报告指出,目前看央行的态度近期偏中性,“而且今天(公开市场)净投放,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但效果如何可能要看积累。不过去杠杆的政策组合看起来越来越明确,即采用央行稳货币,宏观审慎监管和其他部门协调的手段。”[详情]

银监会10天发7文 表外理财亟待整治
银监会10天发7文 表外理财亟待整治

   “今年整个年份,大的基调都将是稳增长防风险,这将是一个大的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郭树清履新银监会主席不足一个月,便已连发七文,并对银行理财等业务发出强监管信号。业内人士表示,表外理财已亟待监管“动刀”整治。 近日,银监会还向各银监局和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7号),通知显示,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发展,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市场乱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业内人士研判,银行业整治风暴即将到来。“目前,银行理财规模有30万亿元左右,表外业务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是银行发展的重点,因此其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长速度差不多在40%、50%左右。”曾刚告诉记者,在整个大资管市场,银行理财的规模占了最大份额,远超券商、资金管理公司等其他行业。 而银行管理内控方面却没有跟上。曾刚表示,“一方面表外理财的监管规则不匹配,另外一方面银行自身能力不匹配。由于一些银行表内、外业务一样大,甚至表外业务规模更大,而表外业务的人员配比远不及表内,因此有很多潜在的风险。” 2014年以来,有关银行违法违规销售理财的“飞单”事件频发。2014年6月,平安银行上海松江新城支行中两个客户经理销售“飞单”,替外来项目非法集资近亿元。2015年,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陈英顺因违规代销一单5亿元理财产品被免职;2015年7月,广发银行被曝“飞单”,资金损失达767万元;2016年,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个别员工代销私募理财案发,涉资逾4000万元。近期,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桥支行陷入30亿元风险事件,此事甚至牵涉“萝卜章”票据造假及销售“飞单”两大环节。 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盈利越来越难,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情况下,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发展重点。“在微观上,表外理财的一些问题使得目前的一些微观监管政策失效;在宏观上,由于表外理财没有受到很严格的控制,其快速发展导致了货币信贷快速膨胀;另外是由于表外理财产品之间层层嵌套,导致风险在不同机构之间的传递变得更容易和迅速。”曾刚表示,表外理财是应该进行一些规范了。[详情]

银行业风控大幕拉开 26项规制弥补监管短板
银行业风控大幕拉开 26项规制弥补监管短板

  (原标题:银行业风控大幕拉开) 以“疾风骤雨”来形容半个月以来银监会的监管动作,的确不为过。从3月28日开始,银监会陆续对外公布《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5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53号文”)等7个文件,同时,配合以专项整治,将十五字方针———“重服务、防风险、强协调、补短板、治乱象”逐步落实到位。 “2017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金融业风险防控的关键之年。”期间,银监会方面多次强调。 对于作为我国金融核心的银行业来说,一场风控大幕正在拉开,去杠杆和防风险将贯穿始终。 不可忽视的风险隐患 银监会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贴合了当前金融风险情况与国家政策导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一位地方金融监管人士告诉记者,不只是银监会,事实上“一行三会”都在全面加强监管,这是金融业今年的主旋律。他表示:“金融乱象,有病就要医。” 当前银行业金融风险隐患不断升高,加重了监管与行业压力。《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7年银行业经营业绩将进一步下滑,不良贷款率继续小幅攀升,需高度关注金融市场风险。此外,由于信贷需求不足,目前银行的资产配置中,投资类资产占比已经超过贷款,在一些中小银行中,投资类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信贷规模。这意味着,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已经从贷款的信用风险转变为金融市场风险。 虽然2016年四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但业内人士依旧对风险持谨慎态度。“这两年不良贷款陆续爆发,名义不良率和真实不良率之间的差距有多少,恐怕很难说清。”上述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人士认为,作为监管机构,银监会希望能够摸清风险底数。但一方面近几年银行创新太多,其中不乏监管套利行为;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也对风险讳莫如深,相关工作的推进可能还是会有阻碍。 因此,风控开始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3月2日,刚刚履新银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治理市场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专项治理,重点整治违规开展关联交易、花样翻新的利益输送、重大经营管理信息隐瞒不报、违法违规代持银行股份等不良行为,充分发挥监管处罚的震慑作用。” 几日前,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再次强调,今年是强监管的一年,也是强问责的一年。将动员全国金融机构自查自纠,集中整治金融乱象;同时强化问责,“问责跟不上,就有政策上的道德风险”。 目前,银监会已明确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债券投资业务、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代销业务、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外部冲击风险及其他风险十大风险类型,并在《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逐一列出。而在监管手段上,《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以下简称“7号文”)指出,银监会将从强化监管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源头遏制、强化非现场和现场监管、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强化监管处罚、强化责任追究六方面入手,以解决问题。 为提升监管有效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银监会正在尝试多措并举、多目标共推。 剑指同业与理财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银行业务结构和风险特征出现了新变化,暴露出银行业监管制度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缺陷。”7号文提出了加强监管的背景。 而在这些创新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同业业务。记者梳理发现,包括53号文、7号文、《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4号文”)等文件均涉及到相关内容。采访中,不少银行从业人员及地方金融监管人士亦表示,“名堂”最多、监管套利丛生的也都在同业。 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认为,一系列“严”监管的首要目的就是规范银行的同业业务,但又不仅是针对同业业务本身,更是要摸清楚系统性风险的“底”,测算系统性风险的范围、波及面和影响程度。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认为,此次自查范围涉及多项银行近年来普遍存在的套利和规避监管行为,而对同业存单和同业套利的监管是“三套利”整治的重点。 “监管基本把大的问题都排查出来了。”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总的来看,对同业业务采取的态度非常谨慎,“已经很细化了,文件里没有具体涉及的其他内容,也可以用‘审慎原则’去看。” 值得关注的是,同业存单被纳入监管视野,同时给予了指标硬约束。银监会要求,对于那些同业存单增长速度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重点机构管控,锁定资金来源与运用明显错配、批发性融资占比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一对一”的贴身盯防,督促这些机构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目前来看,若将银行同业存单规模纳入同业负债,多家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均超标。 上述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表示,虽然有些内容是前期监管文件中的重申,而且这7份文件主要是通知和指导意见,具体落地要一段时间,但银行已经受到震慑。“既然已经把底数摸得比较清,下一步或多或少都会采取行动。而且监管的态度已然很明确,灰色地带业务会受很大影响。” 对此,姜超也表示,此次整治如果严格执行,将造成同业理财规模大幅缩减、并促使中小银行为了缩表而抛售资产。国泰君安银行研究团队认为,监管部门针对监管套利的监管工作将会在排查摸底、掌握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开始清理整顿。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银监会将从现场检查入手,要求各级银监局对同业融资依存度高、同业存单增速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检查期限错配情况及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同业投资业务占比高的机构,要重点检查是否落实穿透管理、是否充足计提拨备和资本。对于理财业务规模较大的机构,要重点检查“三单”要求落实情况、对消费者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的充分性。同时,银监会要求,同业融资占比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披露期限匹配和流动性风险信息。同业投资业务占比高的机构,应披露投资产品的类型、基础资产性质等信息。 摸底、规范、整治。 “总的思路要慢紧螺丝,‘一刀切’也不太现实。”上述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人士强调。 着手股权治理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银行上市融资松绑、保险资金频频入股、恒丰股权梳理未落地,近一两年,银行股权问题成为监管热点。而从日前银监会的一系列文件来看,银行公司治理将迎来更强监管。 早在去年的城商行年会上,银监会副主席曹宇就指出,“最近存在部分投资城商行股权不规范的行为,对出现股权异动的,要第一时间报告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他提出,加强股东资质管理,要从审查主要股东资质、坚持“两参或一控”、履行书面承诺等方面入手。 在最新的5号文中,银监会指出,要对股东、股权、对外投资、员工持股对照检查。4号文指出,推动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管理制度,加强控股股东行为约束和关联交易监管,严禁控股股东不当干预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同时要求,杜绝违法违规代持银行股份、违规开展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现象,抑制产融无序结合。7号文提出,要尽快建立健全股权管理制度,掌握主要股东及其关联方情况,及时予以披露,探索实施股权集中托管,规范股东的关联交易管理。另外,在“补短板”的26项工作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管理办法》也被列入“制定类”名单,该文件可能涉及股东结构、股权设置等问题。 在风险暴露的情况下,股权管理的重要性被逐步认识到,银监会从去年开始就高度关注股权管理问题。例如,对于民营银行的股东准入监管,此前,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也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风险,“千万不能办成一个被少数人或者少数资本控制的银行,变成自己的提款机,进行关联交易。吸收公众存款用于自己特殊目的的投资,风险就会非常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记者,银监会制定银行股权管理新规的着眼点在于整治“关联交易套利”。他表示,股东或关联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各种关联交易存在潜在风险,可能会导致坏账以及银行公司治理上的弊端。 事实上,在加强股权管理方面,7号文已明确要求银行全面梳理主要股东及关联方情况,掌握其重大变化,对超过规定比例的股权转让应及时报监管部门审查或备案,及时披露主要股东的股权质押融资信息。同时,也要探索实施股权集中托管,提高股权管理规范性,严格关联交易管理,强化对股东授信的风险审查,防止套取银行资金。 26项规制弥补监管短板 “牛栏关猫。”在3月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郭树清用这一比喻指代当前的监管漏洞,称“没有完善健全的监管制度,银行业务经营就必然会引发严重的风险暴露”。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银行业务结构和风险特征出现了新变化,暴露出银行业监管制度和实践中存在的缺陷。7号文称,将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风险状况,深入排查监管制度漏洞,尽快弥补监管制度短板。银监会将从监管制度、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信息披露、监管处罚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流程上强化监管力度。 “7号文意味深长,值得从业人员高度关注。”上海法询金融董事长孙海波表示,如果说前面几个自查文件是在批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章不循,那么7号文主要是反省监管制度短板,尤其是股东管理、交叉金融产品、理财业务等重要制度以及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监管处罚、信息披露等实施细则方面。 同时,银监会将按照“问题导向”、“急用先行”和“协调配套”的原则,研究制定26项重点规制。 这26项规制分为制定类、推进类和研究类,其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管理办法》、《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息披露指引》等16项都属于制定类,银监会还将修订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等重要文件。 在4月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各项薄弱环节,根据银行业务和风险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特征,及时更新监管规制,填补法规空白,推进法规文件的“立改废”进程,杜绝“牛栏关猫”。 《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是其中一项制定类规制。事实上,银监会曾于2014年年底就这一办法做过一次征求意见稿,但一直没有正式发文。 “今年银监会重启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制定,是规范银行表外业务非常重要的一环。”孙海波认为,如果办法规定募集资金禁止用来发放委托贷款,则意味除信托外的其他各类资管计划投资非标的渠道将受挫,只能以保理投资、私募ABS、名股实债的形式投非标。 此外,银监会首次提出要单独针对交叉金融产品制定管理办法。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银监会多次针对交叉金融产品进行调研,但这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监管规则。 监管协调多管齐下 对于金融风险尤其是交叉性金融风险的防控,监管层面的协作配合是必不可少的。2017年以来,监管层在这方面的动作不断,首先指向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协调。 近年来,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频繁等问题,带来产品结构复杂加剧而风险联动、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的隐忧。今年年初起,央行牵头“三会”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制定统一的资管产品标准规制。 据了解,这个纲领性文件覆盖了原证监会管辖的券商资管、信托产品、公募基金以及银监会管辖的银行理财产品、保监会管辖的保险产品。 记者梳理发现,银监会近期发布的多个文件均对表外业务着墨较多。 表内业务腾挪到表外,是银行以往进行“监管套利”、“风险套利”的主要途径。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周昆平表示,表外业务的兴起、扩大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使得商业银行在赚取利润的同时,放大了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 表外业务监管加码,同业、理财、托管业务等是监管重点。除上述央行牵头制定的资管新规涉及银行理财产品外,就在一个月前,银监会将同业存单纳入核心负债,对冲了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对同业存单考核的影响。如今在强协调和治乱象的基调下,银监会已经与央行统一了对同业存单的监管标准。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称,银监会主动参与、自觉服从服务于监管协调,加强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把部委的监管政策规制置于国家大政方针部署之下,使银行监管政策与其他监管政策之间,监管政策与货币、财政、产业政策之间,达到最优协同,提升监管的有效性,改变过去不和谐甚至打架的现象,使监管套利得到有效的遏制。 银行业风险防控和去杠杆离不开宏观政策环境的配合。 2017年以来,央行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公开市场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连续上行,向市场传递了流动性不放松的信号。再叠加今年一季度MPA考核首次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倒逼银行控制表外资产增速、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存度。 在货币政策调控货币量、价的基础上,配合宏观审慎政策,这一组合被称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框架。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M2同比增长10.6%,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3.4%明显回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M2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是MPA以及监管抑制空转套利致使商业银行表内资金对资管产品的投资规模收缩。 央行的宏观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银监会的监管新政多管齐下,这也许呼应了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层次。” 面对新的监管环境,周昆平认为:“商业银行接下来的变革和转型应回归商业银行主业。”曾刚也认为,今年可能是银行业回归常态的一年,资金要回归到实体经济,银行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传统的企业和个人服务上去。 全面风控来袭 “风险容忍度降低了。”一位商业银行分行行长坦言,业务将会越来越难做。记者了解到,监管机构已经入驻部分银行开始进行现场检查,部分银行已经做出相应的业务调整。 他告诉记者,“其实在操作模式上,和之前‘两加强两遏制类’差不多,先自查再汇报。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4月7日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排查什么;排查出什么,整治什么;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同时要列出问题清单,自查自纠,落实自身的管理责任。对于违反本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的,按规章去办;违反监管规定的,按规定去办;涉及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置。 监管的决心毋庸置疑,对现有制度的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加码。4月7日,银监会首次点名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显示出加强治理金融市场乱象的坚决态度。相关负责人透露,银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战略部署,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勇于“揭盖子”、“打板子”,坚持严罚重处,始终保持整治金融乱象高压态势,重拳出击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 目前,银行需高度关注风险问题。前述商业银行金融市场负责人举例:“前两年商业银行扩张得比较厉害,被提了很多次的空转现象的确存在。”他表示,有些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买了其他银行的理财,对银行来说,用这种方式资产端和负债端都容易上量,但风险特别大,可能会“牵一发动全身”。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辽宁辉山乳业所暴露出的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问题以及山东齐星连环债务风险引发的对互联互保模式的再思考。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宏观背景下,隐藏的金融风险随时可能暴露,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监管层必须把防风险作为底线,才能确保金融系统运行稳定、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而对于银行的经营而言,今年将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张超认为,如果严格执行新规章制度,再嵌套MPA考核,这对于部分激进机构来说无异于“核武器”———一边压缩资产规模、规范资产结构,一边提高负债价格。 不过,针对监管的执行问题,还有更多细节等待落地,比如目前市场上对是否实行“新老划断”讨论较多,“多层嵌套”也还没有明确定义,其他一些监管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前几年在风险的化解上都默认了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期待形势好转。近几年问题不断暴露,监管调整是必须的,现在无疑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上述金融监管机构人士表示。 金融机构“有什么,排查什么;排查出什么,整治什么;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同时要列出问题清单,自查自纠,落实自身的管理责任。对于违反本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的,按规章去办;违反监管规定的,按规定去办;涉及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置。 在4月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各项薄弱环节,根据银行业务和风险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特征,及时更新监管规制,填补法规空白,推进法规文件的“立改废”进程,杜绝“牛栏关猫”。 银监会要求,对于那些同业存单增长速度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重点机构管控,锁定资金来源与运用明显错配、批发性融资占比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一对一”的贴身盯防,督促这些机构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详情]

监管趋严 2017年银行理财委外投资面临收缩
监管趋严 2017年银行理财委外投资面临收缩

  ⊙记者 张玉 ○编辑 陈羽 受理财纳入MPA考核、银监会严查理财“空转套利”、资金面紧平衡等因素影响,2017年银行理财委外投资规模出现下滑。业内人士预计,这一下降趋势将贯穿全年。 多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回顾2016年银行理财委外投资的爆发式增长,其中可能存在部分理财资金在金融同业间“空转”的现象。而2017年银行理财将回归代客理财本源,为个人、私人银行客户及企业客户开展理财业务。银行会针对大类资产配置及多元化投资策略进行委外投资,一些偏股型的券商投顾或将受到青睐。 银行理财委外投资面临收缩 近期,银监会密集发文,剑指银行表外理财、同业空转套利等不规范行为。叠加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委外投资规模出现下滑。 例如,银监会办公厅在3月份下发的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自查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主要指购买券商、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类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同时,监管部门要求严查各类“空转”行为,如以理财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通过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等方式吸收同业资金、对接投资理财产品、资管计划等放大杠杆、赚取利差的行为。针对杠杆方面,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自查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理财委外投资明确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银行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不能将项目调查、风险审查、投后检查等自身风险管理职责转交给“通道机构”。 由此,单纯的理财通道类业务将消亡。多家银行资管人士指出,监管意在引导理财产品更多投向标准化的金融资产,严格控制嵌套投资,加强银行理财对接资管计划及委外投资的监管,强化穿透管理。 此外,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使得表外理财规模增长受限;而资金面紧平衡,使得银行委外投资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性机会大幅减少。“这些因素均促使银行表外理财委外投资规模整体下滑。”业内人士指出。 回顾2016年银行理财委外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如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冲动、表外运作不受资本占用的监管、杠杆比例及通道未明确限定等因素,如今均已被纳入监管并进行了有效规范。 偏股型委外投资或受青睐 在经历了监管趋严、债市调整后,银行委外投资在管理人的选择上将会更加严谨,对投后管理也将更加精细化。“对于标准化产品,银行会倾向于和公募基金等金融持牌机构合作,而对于定增、PE投资,银行则会寻找券商投行合作。此外,针对一些少量的量化策略需求,银行会寻找优质私募合作。”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回顾来看,2016年的银行理财委外的收益并没达到预期。表现好的委外年化收益率在4%-5%之间,有些委外的收益率仅超2%。”上述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 究其原因,在业内人士看来,2016年下半年资金面由松转紧,债市交易中加杠杆的委外资金受到较大冲击。 “预计今年仍是以金融去杠杆为主,资金面仍会维持紧平衡,债市的交易机会不明显;而针对高净值人士的权益类投资可能会有一些交易机会。偏股类的委外投顾模式会受到欢迎。”多家银行资管部人士指出。 银行委外投资的偏好也与银行的类型有关。记者采访中发现,大型银行在委外投资中,由于管理人挑选标准相对严格,并且优先选用银行系基金及子公司,在委外规模上变化不会太大;股份制银行委外投资相对而言更加谨慎,不同银行策略差异较大,一些银行表现出对权益类投资的相对偏好。而对中小银行而言,受访银行资管人士指出,委外投资规模将较大回落,不过,仍旧会有较大券商投顾的需求。[详情]

银监会现场检查开始 大行资管人士:近期委外赎回厉害
银监会现场检查开始 大行资管人士:近期委外赎回厉害

   应对接二连三的监管急令,成了当前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监管升级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近期委外赎回得比较厉害,最近两个交易日债市均有大额卖盘出现。”有大行资管业务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反映。 “我们现在几乎都暂停了手上的业务,在整理档案、填各种表格,专门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包括银监会、审计署等,五个检查同时进行。”一国有大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央行的MPA考核刚结束,银监会又在两周内发了7个文件,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好好研究这些文件的影响和应对之策,但总体感觉今年监管的口子收紧了很多,像同业、委外之类的业务受影响更大。” 有媒体报道,广东银监局日前已经对辖内银行下发“三套利”银行自查表,并要求尽量在本周二提交自查问卷,且最快本周三进场检查。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监管风暴的来袭,标志着自2012年以来,以金融自由化、影子银行繁荣、资管理财猛增为特征的银行资产负债大跃进迎来拐点。在密集政策发布后,银行需花大量精力应对监管审查,息差压缩、规模缩水,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机构的日子将愈发艰难。 委外赎回加剧 大行从事资管业务的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反映,今年以来,监管升级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近期委外赎回得比较厉害,最近两个交易日债市均有大额卖盘出现。” 表格来源:金融监管研究院(ID:banklawcn) 委外赎回潮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管理人水平差,有的则是迫于监管压力被迫赎回。 我们来看看银行目前面临的监管压力: 银监会的监管文件对于同业套利、理财套利等方面要求严格,如在“四不当”中要求银行自查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的三分之一; 督促同业存单增速较快、同业存单占同业负债比例较高的银行,合理控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融资规模等。 其结果就是,为应对监管检查,银行扩张同业负债的意愿会被动下降,相应的,流动性缺口的弥补就不得不依靠委外的赎回。 “如果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也就是说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将受到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三分之一的限制,但实际上很多城商行、农商行都无法达标。这些中小银行在负债端、资产端都面临着压降规模的要求,同业存单发行量萎缩、委外赎回都是主要变现。”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 不过,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称,虽然近期委外赎回比较多,但大额的赎回暂时还不会发生。在去年债灾下,大量委外都基本有着较高的浮亏,从今年一季度震荡的走势看,债券资产并没有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如果赎回,浮亏实现,银行如何补上?如果亏损规模不大,银行还能自己扛下来,但集中赎回,大规模的亏损怎么办? “银行可能还是会硬扛着,在委外规模、同业负债规模中折中选择,将一些有收益的、浮亏小的赎回,仍用同业存单维持着大部分仍有较高浮亏的存量委外。”李奇霖称。 总的来看,银行委外在经历了过去两年大规模增长后,今年将因监管收紧而遇冷。不仅是一些风格激进的中小银行出于收缩同业理财的需求要赎回委外,一些压力不大的大行也迫于成本压力会压缩委外规模。上述大行人士透露,“受计提资本等因素影响,券商、基金子公司的委外费用都在上升,迫于成本压力的管控,对于今年部分到期的委外我们可能就不再续作了。” 银行被迫压降规模的隐忧 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后,金融监管部门就开始力推金融去杠杆,尤其是打击以资金空转套利为代表的金融脱实向虚乱象。 央行内部一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目前央行和银监会正形成合力给银行“挤”风险。“现在货币政策较之前收紧更多是针对防范金融风险,央行通过提高市场的资金利率来增加银行资产扩张的成本,银监会则通过加强监管抑制无序扩张。” 太和智库研究员张超称,如果银行严格执行银监会的新规章制度,再嵌套MPA考核,这对于部分激进机构来说无异于“核武器”。一边是压缩银行的资产规模、规范资产结构,一边提高银行的负债价格,更不用说这两个“小手段”还有互相印证和参考关系。 对银行来说,监管的意图已经开始起作用。东北地区一城商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透露,今年银行领导定的工作总基调就是“压规模、降不良”。 “现在没啥项目可做,我们行小,资金成本高,所以6.5%以下的项目几乎不做;不仅新做的项目少,为了应对MPA考核和银监会的监管,我们还在压降存量资产规模,一些到期的项目就不再续作。”上述城商行人士称。 不过,该人士担忧,银行为了应付监管而压降规模可能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因为真正能压降的项目或企业都是经营还可以的,如果给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压降资金支持,就很可能形成不良,所以这些企业仍要靠银行‘续命’。” 监管执行力度受经济基本面掣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期监管动作频频令人应接不暇,但不少人士认为,对银行的影响最终还是要看监管的执行力度。张超表示,强监管的执行效果如何要看二季度的三个月,从公开数据看,则要着重观察社融的变化情况。如果社融下降很快(在贷款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说明监管层在严格执行监管规章,表现为非标的资产的减少。 然而, 亦有不少人认为,后期(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监管去杠杆的强硬态度会缓和。李奇霖称,在经济本来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监管加快推动金融去杠杆本意是防风险,但附加作用可能是对实体经济造成打击,如此,后期监管去杠杆措施可能会更加慎重。 广发证券研报也表示,虽然银行监管加强会导致中期的流动性收紧和利率上升,但在 “ 稳是主基调 ” 的政策导向下,一旦利率上行动摇了经济维稳的根基,又可能在短期倒逼央行货币政策放松,使利率水平和股市都迎来阶段性喘息的机会。[详情]

MPA新考核下银行资产调整路径:压缩同业管控表外
MPA新考核下银行资产调整路径:压缩同业管控表外

  MPA新考核方式下银行资产调整路径:出售票据、压缩同业、管控表外 今年一季度末,人民银行首次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以约束银行表外资产的扩张速度。这构成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MPA)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与过往银行将信贷规模进行腾挪即可通过考核不同,口径扩大后,银行必须对资产本身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管理,通过各种通道将资产出表的方式不再奏效。 按照现行MPA考核办法,各银行每个季度将要被检验。由于加强了“考试难度”,过往基础不好的“考生”开始积极备战。如若不过关,结果可能比较严厉:央行将对MPA评估不合格的金融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下浮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4月18日为商业银行上报一季度业务数据的截止时间,提升难度后的首次考核“成绩单”将在5月份下发给各行。 由于资产结构的较大差异,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型银行均已进行了相应的“补习”。业内人士预计,为了满足相关指标,预计今年理财、同业业务规模都将受到较大影响。但长期将有助于引导银行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降低系统性风险。 收缩同业业务 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银行业加强监管,促进去杠杆,与MPA考核一起引导资金回归实体,防止资金空转,对于银行业长期来说是利好。很明显可以看出,一些银行的负债规模、资产规模都会收缩。由于加强了资本约束,对银行资本充足情况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固定收益部指出,为了保证资本和杠杆大项达标,当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两项指标均存在监管压力的时候,往往选择优先改善资本充足率。一方面,提升机构资本净额;另外可以压降风险加权资产,更加注重轻资本资产和中间业务,ABS业务也可以发挥资本节约效应。 从部分银行公布的计划来看,对于资本补充已有筹划或正在进行。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年报中也提到,将支持发展轻资本的个人贷款业务。 MPA考核的一大核心在于控制广义信贷的增速。一位大行资负部人士介绍,中小银行表外理财的规模扩张较快,为了使考核结果达标,优先路径是折价出售票据等资产,使整个资产规模增速控制在考核红线之内,表内资产充足率等指标得到优化。 前述大型证券公司指出,在资产调整中,一般会以控制拆借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压降票据和管控同业理财发行、管控表内非信贷投资扩张、管控表外理财资产和传统信贷业务的顺序进行。 其中,票据业务有较完善的二级市场,由分行操作,较好控制。但问题在于,市场操作方向比较一致,监管压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转让票据业务时,容易出现当期亏损。 据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高级副总裁许轶超观察,虽然票据是银行资产规模的一大调节器,但票据流转市场今年有所萎缩。 “最直观的感受是,交易对手越发集中在个别大行,票据贴现率与市场利率渐行渐远,且票据交易市场细分越发多元,由最初的纸票市场发展成纸票与电票市场又发展成如今的纸票市场、ECDS电票市场、票交所纸票登记市场和票交所电票市场,令票据市场参与者头晕目眩,票据的财富效应急剧萎缩,票据的利润贡献度也明显衰退。”许轶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同时,他还注意到,某些银行将原来独立的票据业务条线合并到了其他业务条线,可见票据资产在银行体系内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出售表外资产 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MPA去年已经试行了一年,大型银行和业务规范的股份行在业务设计中已经将表外理财考虑进去,早有准备。而中小银行流动性本身不太好,负债端成本比较高。加上今年货币政策稳健偏中性,实际中又有些偏紧的情况,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小型银行来说在季末会比较难受。 该人士介绍,中小型银行过往较多依靠同业业务冲规模,同业理财规模较大,造成资金空转未流入实体。在加强监管下,这方面的规模将会出现明显缩减。而对于通过理财等结构化产品支持国家战略、投向环保、公共设施等领域的资金,在银行内部管理审批都比照着信贷业务执行。大型银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已有通盘的考虑,并对其计提相应的资本和拨备。 过往中小银行热衷的委外业务将迎来变化,在形式上,以前委外直接成立定制公募基金、专户或者资管账户的形式,可能转为更多采用FOF或者MOM形式运作。此外,委外的产品类别预计也将有所变化,纯债型的产品规模占比可能下降,而股债混合、量化对冲等产品规模占比有望提升。 某城商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季度主要是在寻找地产类非标资产的买家。“除了地产还是地产,我们的集中度太高。当然找银行买家也不容易,一般银行对于房地产和政府平台类底层资产也都比较谨慎。”该人士表示。 某华东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其非标资产主要是在2013年和2014年做的,大多数已经在2016年到期。今年主要是在处置债券类资产。 “有一些券商集合产品在和管理人做沟通,到期或者可能要提前赎回。”上述农商行人士表示,“关于降杠杆,并不是针对某只具体产品的杠杆率,而是从银行整体的杠杆率来看已经过高,需要处置一些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预计银行将在表内资产和表外理财资产之间更加灵活调整额度。例如,明年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时,便有可能适度调剂表外理财额度,以用于信贷投放;表内资产投放力度偏弱时,则可调剂至表外理财规模。[详情]

MPA新考核下银行资产调整:出售票据、压缩同业、管控表外
MPA新考核下银行资产调整:出售票据、压缩同业、管控表外

  本报记者 王晓 杨晓宴 北京、上海报道 今年一季度末,人民银行首次将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增速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以约束银行表外资产的扩张速度。这构成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评估体系(MPA)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与过往银行将信贷规模进行腾挪即可通过考核不同,口径扩大后,银行必须对资产本身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管理,通过各种通道将资产出表的方式不再奏效。 按照现行MPA考核办法,各银行每个季度将要被检验。由于加强了“考试难度”,过往基础不好的“考生”开始积极备战。如若不过关,结果可能比较严厉:央行将对MPA评估不合格的金融机构实施约束性利率,下浮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4月18日为商业银行上报一季度业务数据的截止时间,提升难度后的首次考核“成绩单”将在5月份下发给各行。 由于资产结构的较大差异,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型银行均已进行了相应的“补习”。业内人士预计,为了满足相关指标,预计今年理财、同业业务规模都将受到较大影响。但长期将有助于引导银行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降低系统性风险。 收缩同业业务 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银行业加强监管,促进去杠杆,与MPA考核一起引导资金回归实体,防止资金空转,对于银行业长期来说是利好。很明显可以看出,一些银行的负债规模、资产规模都会收缩。由于加强了资本约束,对银行资本充足情况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固定收益部指出,为了保证资本和杠杆大项达标,当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两项指标均存在监管压力的时候,往往选择优先改善资本充足率。一方面,提升机构资本净额;另外可以压降风险加权资产,更加注重轻资本资产和中间业务,ABS业务也可以发挥资本节约效应。 从部分银行公布的计划来看,对于资本补充已有筹划或正在进行。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年报中也提到,将支持发展轻资本的个人贷款业务。 MPA考核的一大核心在于控制广义信贷的增速。一位大行资负部人士介绍,中小银行表外理财的规模扩张较快,为了使考核结果达标,优先路径是折价出售票据等资产,使整个资产规模增速控制在考核红线之内,表内资产充足率等指标得到优化。 前述大型证券公司指出,在资产调整中,一般会以控制拆借和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压降票据和管控同业理财发行、管控表内非信贷投资扩张、管控表外理财资产和传统信贷业务的顺序进行。 其中,票据业务有较完善的二级市场,由分行操作,较好控制。但问题在于,市场操作方向比较一致,监管压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转让票据业务时,容易出现当期亏损。 据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部高级副总裁许轶超观察,虽然票据是银行资产规模的一大调节器,但票据流转市场今年有所萎缩。 “最直观的感受是,交易对手越发集中在个别大行,票据贴现率与市场利率渐行渐远,且票据交易市场细分越发多元,由最初的纸票市场发展成纸票与电票市场又发展成如今的纸票市场、ECDS电票市场、票交所纸票登记市场和票交所电票市场,令票据市场参与者头晕目眩,票据的财富效应急剧萎缩,票据的利润贡献度也明显衰退。”许轶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同时,他还注意到,某些银行将原来独立的票据业务条线合并到了其他业务条线,可见票据资产在银行体系内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出售表外资产 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MPA去年已经试行了一年,大型银行和业务规范的股份行在业务设计中已经将表外理财考虑进去,早有准备。而中小银行流动性本身不太好,负债端成本比较高。加上今年货币政策稳健偏中性,实际中又有些偏紧的情况,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小型银行来说在季末会比较难受。 该人士介绍,中小型银行过往较多依靠同业业务冲规模,同业理财规模较大,造成资金空转未流入实体。在加强监管下,这方面的规模将会出现明显缩减。而对于通过理财等结构化产品支持国家战略、投向环保、公共设施等领域的资金,在银行内部管理审批都比照着信贷业务执行。大型银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已有通盘的考虑,并对其计提相应的资本和拨备。 过往中小银行热衷的委外业务将迎来变化,在形式上,以前委外直接成立定制公募基金、专户或者资管账户的形式,可能转为更多采用FOF或者MOM形式运作。此外,委外的产品类别预计也将有所变化,纯债型的产品规模占比可能下降,而股债混合、量化对冲等产品规模占比有望提升。 某城商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季度主要是在寻找地产类非标资产的买家。“除了地产还是地产,我们的集中度太高。当然找银行买家也不容易,一般银行对于房地产和政府平台类底层资产也都比较谨慎。”该人士表示。 某华东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其非标资产主要是在2013年和2014年做的,大多数已经在2016年到期。今年主要是在处置债券类资产。 “有一些券商集合产品在和管理人做沟通,到期或者可能要提前赎回。”上述农商行人士表示,“关于降杠杆,并不是针对某只具体产品的杠杆率,而是从银行整体的杠杆率来看已经过高,需要处置一些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预计银行将在表内资产和表外理财资产之间更加灵活调整额度。例如,明年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时,便有可能适度调剂表外理财额度,以用于信贷投放;表内资产投放力度偏弱时,则可调剂至表外理财规模。 (编辑:杨志锦,如有意见或者建议请联系:yangzj@21jingji.com)[详情]

监管对委外投资连出重拳 或致银行委外业务撤退
监管对委外投资连出重拳 或致银行委外业务撤退

  监管重拳频出 银行委外投资料大幅缩水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辉黄淑慧 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监管层针对商业银行委外投资连出重拳。业内人士表示,截至2016年年底,广义资管类机构资产管理总规模已突破60万亿元、逾33万亿元资金均来自商业银行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对于商业银行高杠杆与资金空转的强监管,势必导致大部分委外业务“撤退”。在金融机构委外投资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券商资管与公募基金将面临长期压力。同时,综合货币政策中性趋紧和金融系统内部持续的信用收缩等因素,债券市场尤其是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市场,可能受到持续冲击。 委外投资规模或大幅收缩 在一季度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出多达363张罚单后,4月以来银监会再度将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大幅度升级。其中,有关商业银行委外投资、违规加杠杆等方面,成为新一轮监管重点。 银监会在4月初公布的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46号文”)提到,非银机构利用委外资金进一步加杠杆、加久期、加风险等现象属于理财空转套利的范畴,银行业机构需对此进行自查。此外,通知还要求银行简述其理财资金委外规模以及主动管理和非主动管理的规模情况,并列明简要交易结构。 在银监会出台监管文件、着重强调商业银行自查委外投资之前,早在3月中旬,证监会就已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下发机构监管通报,严禁公募基金“通道化”,要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证监会还明确,委外定制基金需采取封闭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发起式基金形式等模式;若不是委外定制基金,单一持有人占比不可超过50%。这一监管新规还将覆盖到已获批复但尚未募集成立的基金,对于已成立的委外定制基金也将一视同仁。 业内人士认为,银监会与证监会两大管理部门针对委外投资的监管新政,一方面首次鲜明地确立了收缩委外投资、缩降商业银行投资杠杆的立场;另一方面,加大了通过公募产品对接委外资金的难度。从委外投资方来看,尽管目前银监会46号文为银行业机构缩减委外投资给出了相对宽容的自查时限(6月12日)和整改问责时限(11月30日),以保证相关政策的“缓释”,但本轮金融监管收紧,主要政策导向仍然在于加快金融去杠杆、大力挤压监管套利和治理资金空转。从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来看,委外投资规模预计大幅收缩,部分受托的非银机构将面临长周期“失血”。 券商资管与公募基金首当其冲 对于商业银行为达到监管要求而收缩委外投资,可能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影响,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券商资管与公募基金受到的压力将非常大。来自申万宏源(000166,股吧)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国内广义非银资管业规模出现了急速增长。2014年总规模为58.8万亿元,2015年猛增至89.2万亿元。截至2016年年末时,则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14.2万亿元。 银行业资金持续涌入各类非银机构。相关数据显示,按照主要资管机构的资金总规模和来自银行的资金占比数据估算,截至2016年年底,券商集合理财、券商专项资管、券商定向资管等三大类主要受托资管产品合计规模约17.3万亿元,其中有多达16.1万亿元资金来自商业银行,占比约93.06%。而在公募基金的基金公司专户、基金子公司专户合计16.9万亿元的总规模中,则有9.5万亿元来自商业银行委外,占比约56.21%。由此,券商资管、公募基金成为国内主要非银机构中,委外资金占比排名前两位的机构类型,大大超过了信托及保险资管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依赖度。 前海再保险投资管理部副总裁于广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15年委外投资爆发增长以来,券商资管与基金专户等非银机构的扩充速度最快,随着银行业委外投资收缩的深入,这两类机构受到的冲击将更加突出。目前商业银行委外投资一般均以一年期为主,虽然许多附加条款约定到期可以续签,但在当前的监管新政环境下,续签难度很大。此外,4月以来商业银行为满足监管要求,以往作为“资产扩张利器”的同业存单(期限绝大多数均为3个月或6个月),发行规模已经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得许多商业银行为满足监管考核,进一步收缩委外投资。 对于委外投资收缩对公募基金的影响,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总体而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在收缩,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难度较大,新增的委外资金很难出现增长。随着存量的一些委外产品到期后不再续期、未到期的专户产品也会出现调整,整体委外产品规模将继续缩减。整体而言,2017年公募基金委外产品规模显著缩水基本已成定局。 沪上另一家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则强调,存量的委外产品多数还没有到期,且部分产品已经在近期债市的调整中处于浮亏状态,预计遭遇大量赎回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新增的委外资金预计将大幅收缩。 WIND统计数据显示,公募行业2016年成立新基金1151只,其中机构定制类产品(大多数均为商业银行委外投资)为587只,占比高达51%。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疑似委外定制公募基金产品的总数量约为633只,资产总规模约为1.08万亿元;非公募类产品方面,相关委外产品的规模预计约3万亿元。 信用债抛压需密切关注 对于委外投资因监管收紧而可能引发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委外产品绝大多数均投资于债券、非标等广义固定收益市场,随着委外投资的持续收缩,债券市场将持续面临较大规模的抛售压力。同时,考虑到近几年来大量中小型商业银行纷纷通过发行同业存单等同业业务进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且负债成本一直处于偏高水平,并导致大量委外投资被投向于高收益的信用债品种,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信用债市场可能大概率遭遇退潮式抛压。 业内人士介绍,金融机构在委外投资到期回收时,一般会采用两种回收方式:一是资产变现返还,二是资产原状返还。不过,后者占比相对较少。在2015年以来的委外投资大爆发中,商业银行通过短期限的同业业务,进行加杠杆、期限错配的监管套利十分盛行,当前仅同业存单的存量规模就高达约7.9万亿元。考虑到同业存单作为一种特殊的债券品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投资的委托方为避免兑付违约,势必要求委外投资产品进行变现返还,而这显然会加重以信用债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抛售压力。 上海一位券商资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最近半个月左右已经明显感受到部分商业银行委外产品到期赎回的压力。近期同业存单供给减少,并没有在供求关系上间接增加高收益信用债的二级市场需求。考虑到最近几天债券市场走弱,未来委外和同业的监管不排除有进一步收紧的可能,其所管理的产品,仍在着力减持交易流动性还未大幅下降的信用债品种。 对于委外投资规模收缩可能对信用债等高收益品种的潜在冲击,市场也并非一概悲观。于广南认为,现阶段对于委外投资监管的收紧,以及同业存单等同业业务出现的期限错配风险,尚不必过度悲观。对于委外投资的收缩进程,目前银监会给出两个相对宽容的自查和整改问责的时间窗口,相关政策目前也只是以通知的形式下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政策的“缓释”基调。在此背景下,如果未来信用债市场因政策冲击过大而出现类似2013年年中“钱荒”的行情,反而可能是较好的交易和配置时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轮委外投资监管收紧和金融去杠杆可能溢出的其他利空影响,目前市场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表达出谨慎观点。近期,海通证券(600837,股吧)、中金公司等机构指出,金融系统内部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幅推进,可能逐步引发货币总量和实体经济信用的收缩,其对资本市场整体的压制作用,仍需投资者保持密切关注。[详情]

银监会10天发7文 业内:表外理财亟待监管动刀整治
银监会10天发7文 业内:表外理财亟待监管动刀整治

  “今年整个年份,大的基调都将是稳增长防风险,这将是一个大的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郭树清履新银监会主席不足一个月,便已连发七文,并对银行理财等业务发出强监管信号。业内人士表示,表外理财已亟待监管“动刀”整治。 近日,银监会还向各银监局和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银监办发[2017]47号),通知显示,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有理财及代销业务发展,有效治理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市场乱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双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 业内人士研判,银行业整治风暴即将到来。“目前,银行理财规模有30万亿元左右,表外业务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是银行发展的重点,因此其业务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长速度差不多在40%、50%左右。”曾刚告诉记者,在整个大资管市场,银行理财的规模占了最大份额,远超券商、资金管理公司等其他行业。 而银行管理内控方面却没有跟上。曾刚表示,“一方面表外理财的监管规则不匹配,另外一方面银行自身能力不匹配。由于一些银行表内、外业务一样大,甚至表外业务规模更大,而表外业务的人员配比远不及表内,因此有很多潜在的风险。” 2014年以来,有关银行违法违规销售理财的“飞单”事件频发。2014年6月,平安银行上海松江新城支行中两个客户经理销售“飞单”,替外来项目非法集资近亿元。2015年,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陈英顺因违规代销一单5亿元理财产品被免职;2015年7月,广发银行被曝“飞单”,资金损失达767万元;2016年,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个别员工代销私募理财案发,涉资逾4000万元。近期,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桥支行陷入30亿元风险事件,此事甚至牵涉“萝卜章”票据造假及销售“飞单”两大环节。 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盈利越来越难,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情况下,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发展重点。“在微观上,表外理财的一些问题使得目前的一些微观监管政策失效;在宏观上,由于表外理财没有受到很严格的控制,其快速发展导致了货币信贷快速膨胀;另外是由于表外理财产品之间层层嵌套,导致风险在不同机构之间的传递变得更容易和迅速。”曾刚表示,表外理财是应该进行一些规范了。[详情]

民生银行80后女行长伪造30亿假理财?且看五大真相还原
民生银行80后女行长伪造30亿假理财?且看五大真相还原

   上周,银监会在大家猝不及防之时猛然下发了7个文件,这标志着银行业彻底进入了“强监管”时代。仅过几日,就有银行现身说法了为何银行业需要进入“强监管”模式。 民生银行撞上了枪口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今天铺天盖地的报道,关于民生银行报道中出现的几大关键词无不令人震惊和恐慌: 30亿、飞单、银行理财……今日晚间,民生银行立刻就此事件发布了公告。 近日,本公司发现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有涉嫌违法行为,立即向公安报案。目前,张颖正在接受公安部门调查,本公司已成立工作组,积极协助公安部侦办,针对媒体报道的涉案金额及具体案情正在调查过程中,本公司力争尽快查明事实,最大限度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妥善解决各方诉求,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显然,上述公告并不能解开我们心中的团团疑问,这仅仅是张颖一人所为么?涉案资金到底有多大?作案动机是什么?理财资金去向何方?是否存在分行监管失职?投资者能够拿回本金? 银行作为老百姓最主要的投资渠道,随着这几年不少风险事件的暴露,银行售卖的理财似乎再也不是那个大可放心买买买的投资品种了。在早年的经济下行期,连马云都选择了手握现金,先让黄页活下来,而当年很多网站却病急乱投医,反而死得更快。相信历经了近几年理财市场的变化,我们对“卖者有责,买者自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还原民生银行“30亿”诈骗案 今日,21世纪经济报道率先揭露了民生银行巨大的资金漏洞问题,随即这条消息充斥了各大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关注度超前,因为其核心内容正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银行理财。 受负面舆论影响,自2月3日开始,民生银行股价一路下行,今日更是创下了19个月以来的新低。关于30亿飞单的报道于早间7点发布,民生银行开盘后股价便一路下挫,收盘于8.06元,当日跌幅2.07%。 那么,网上谩骂声一片的民生银行“假理财”事件究竟发生了神马? 简单来说,就是150名私人银行高端客户通过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购买了总规模高达30亿元号称“保本保息”的伪造理财产品,一次偶然询问,投资者通过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意外发现,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压根儿就不存在。 今日晚间,民生银行立刻就此事件发布了公告,我们来看下公告内容: 显然,上述公告并不能解开我们心中的团团疑问,这仅仅是张颖一人所为么?涉案资金到底有多大?作案动机是什么?理财资金去向何方?是否存在分行监管失职?投资者能够拿回本金? 真相一:张颖何方神圣 张颖行长所在的航天桥支行,其整个私人银行服务团队平均年龄尚不足29岁,虽然年纪轻,但实力绝对不容小觑。该支行私人银行客户多达320余名,是民生银行全国支行中私人银行客户量之最。 而张颖本人可是人大金融系毕业的高才生,今年35岁,以前曾在外资行工作。 据了解,这款高息的假理财被理财经理宣称为,只有鲸钻高球俱乐部成员才能买到,而这个俱乐部正是航天桥支行为高端客户所成立的,除了高尔夫比赛,俱乐部还组织过出境游、国内游等活动。 真相二:涉案资金到底多大 根据媒体报道,鲸钻俱乐部成员投资的金额大多为2000-3000万元,数额高的达到6000-8000万元,数额少的也有近1000万尚未兑付。仅鲸钻俱乐部的成员就有超过150人,其他投资者和涉及金额还在统计中,估计涉及规模约30亿元。 对此,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某高层人士表示,金额并没有那么多。 真相三:作案动机是什么 目前根据已有信息,张颖的作案动机疑似点有二。 一是为了填补该支行票据业务的窟窿,张颖出此下策,通过该行私人银行业务的超强优势揽取资金,先解决票据业务的烂账,再以时间换空间,兑付投资者本息。 二是张颖非法挪用资金,用于个人投资,有投资者表示,“听说张颖投资了一个地产基金项目。” 对于相关猜测,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某高层人士否认了第一种。 真相四:是否存在分行监管失职 某银行业内人士称,“众所周知,理财协议都是统一合同,需要盖行章。别说行章了,就连支行公章都不在支行,通常会在分行保管,就是以防支行乱盖章,引发风险。” 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两种答案:章是真的or章是假的。 真的:业内人士分析,民生银行此次事件涉案资金巨大,绝对不是行长一人所为,整个支行高层都脱不了干系,甚至分行的利益相关者与之串通一气,提供了审批的便利。 假的:一种可能是,支行拿柜台业务章糊弄客户;另一种可能是伪造了银行公章。 真相五:投资者是否能拿回本金 说到这里,不得不拿以前的案例做参考,看看前几年的类似案件都是怎么解决的。 前几年华夏银行集中爆发了几起理财“飞单”案,其中一个案例展现出了银行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一个侧面。 X先生在不知是“飞单”的情况下,于2012年分三次购买了华夏银行东单支行共2800万元的“保本保息”的产品,年化收益率11%,然而直到今日,该先生还未拿回其投资本金。 据记者了解,东单支行理财经理李鸣向客户承诺,产品是华夏银行托管,由华夏银行保本保息,产品已在华夏银行多个支行进行过路演,东单支行行长武文生也特别在晨会上专门安排客户经理们客户推荐这个产品。 基于华夏银行对其的承诺,X先生陆续购买了君业军投基金公司产品500万元、大观言基金产品1500万、江苏宜兴星皓基金产品800万。       2013年12月,三笔基金陆续到期,理财经理李鸣向X先生告知均不能兑付。 在漫长的追讨过程中,时任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负责解决客户兑付问题的部门经理何志专、何小鹏,以及分行行长樊燕明,副行长吴江涛都向X先生承诺了几种解决方式: 一是,要求X先生配合华夏银行先向基金公司追讨,如追讨不成,华夏银行会以其它方式为其解决兑付; 二是,要求X先生为华夏银行寻找介绍可以贷款的大客户,通过挤压息差的方式为来解决兑付问题; 三是,由X本人的公司向华夏银行贷款,再由华夏银行做成坏账的方式解决兑付问题。 2014年年末,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先后分三次向X先生兑付了大观言及江苏宜兴的本金,未兑付任何收益。 令人讶异的是,期间,华夏银行客户经理就兑付金额,多次与X先生讨价还价,并胁迫X先生,如果想获得以上两家的本金兑付,必须签署不再向银行追讨君业军投基金公司投资款的免责声明。 X先生为了能尽快获得部分本金兑付,被迫签署了该声明。此后,华夏银行开除了客户经理李鸣,并把当时负责兑付问题的当事人何志专,何小鹏调离了北京分行,至今X先生仍然有300万本金没有追回。 某银行业人士表示,这类案件都有着一定共性,如高收益、客户经理服务多年投资者已经异常信任等。但上述人士亦坦言,其中也不乏明知是“飞单”,为了高收益还要买的客户。 某律师对记者分析道,建议投资者先走刑事诉讼,刑事报案的介入,并不影响民事合同的效力。若民生银行与此事有关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话,不会因为刑事报案而影响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此事件并非“飞单”,飞单的概念是,产品是某个机构发行的,但不是银行代销的,客户经理卖私货,而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根本就是凭空捏造的废纸。 [详情]

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
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

  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东方金诚绿色金融周报20170403-20170409作者 / 绿色金融团队 方怡向 李睿 闫娜 武慧斌本期周报要点:哈尔滨银行公开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17哈市银行绿色金融01”,获高倍数认购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京召开,首个绿色责任系列保险业务推出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推动银行扩大绿色信贷并建立评价体系环保部将对“2+26”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有史以来国家层面最大规模”强化督查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7月启动,深化电改,完善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机制建设一、一级绿色债券市场本周发行1只“贴标”绿色债券“17哈市银行绿色金融01”,2017年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为185.4亿元截至4月9日,2017年中国境内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共12只[1],发行规模为185.4亿元[2]。同期,据气候债券组织CBI统计,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280亿美元[3],约人民币1934.4亿元,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约9.6%。哈尔滨银行公开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17哈市银行绿色金融01”4月6日,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7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20亿元,债券期限3年,为固定利率债券,主体/债券评级为AAA/AAA,采用了第三方认证评估。本次债券发行利率4.79%,市场认购倍数2.61倍,获得市场较高认可。针对此次绿色债券的发行,哈尔滨银行储备了16个绿色产业项目,总贷款金额为12.02亿元。具体投向方向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营项目3.01亿元,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项目1.13亿元,清洁交通城县公路运输项目1.10亿元,清洁交通互联网应用项目1.10亿元,自然生态保护及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项目5.68亿元。本期绿色债券预期在污染物减排、水土保持、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产生较显著的环境效益。二、二级绿色债券市场1.绿色债券周现券交易额回落受清明假期影响,第14周(3.27-4.2)交易天数减少一天,绿色债券整体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额回落,总现券交易额9.2亿元(见图1),较上周大幅下降,其中绿色中期票据和绿色企业债券未发生交易。第14周共9只绿色债券发生了现券交易,包括2只绿色公司债“G16三峡1”、“G16三峡2”,以及7只绿色金融债(“16青岛银行绿色金融01”、“16江西银行绿色金融03”、“16浦发绿色金融债01”、“16青岛银行绿色金融03”、“16华兴银行绿色金融债”、“16农发绿色22”和“17国开绿债01”)。截至4月9日,2017年绿色债券二级市场现券交易规模累计达194.6亿元(见图2)。2. 绿色债券周交易活跃度下降第14周发生交易的绿色债券占总上市绿色债券数量的16%,较上周上升2个百分点,但主要是绿色金融债券交易数量增加导致(绿色金融债券交易数量占总绿色债券交易数量比重显著上升),绿色中票和绿色企业债券均未发生交易(见图3)。三、绿色金融要闻评论1. 本周要闻回顾(1)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京召开,首个绿色责任系列保险业务创建3月31日,2017(首届)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支持。会议以“构建绿色金融功能综合体,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为主题,来自银行、保险、投资、担保、基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商界人士,剖析了构建绿色金融新经济体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关系及作用,深入分享了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的智慧。会上,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与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创建了首个绿色责任系列保险业务,目前已经成型的有“绿色企业社会责任险(简称:绿色CSR保险)、绿色产品责任险、绿色环境责任险、绿色消费责任险”四项险种,未来还将陆续推出更多不同方向的有利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险种。另外,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还结合自身多年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出了“绿色产业加速器”和“绿道私董会”两项精准服务于产业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的专项服务产品。评论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8月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针对绿色保险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东方金诚认为,随着我国环境违法成本的提升以及环境责任保险产品费率和责任范围的更加合理化,企业投保的积极性将会提升,绿色保险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环境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绿色保险通过差异化的费率机制促进环境成本外部性内生化并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发展。(2)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新气候经济”项目发布论文,指出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前景广阔近日,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旗舰项目“新气候经济”最新发布了工作论文《已知与未知:中国绿色金融》。该论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金融中心撰写,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报告指出,尽管绿色金融改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但仍存在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制定详细的政策实施方案。就中国如何提高绿色金融规模以达到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目标,报告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深入需求侧改革——通过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制定清晰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引入市场机制;2)制定一套全面的绿色投资追踪系统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3)确保融资模式满足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方面;4)促进投资流向更清洁、更高效的生产性资产,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绿色基础设施必须取代旧的、低效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消费;5)结合国内外政策能够使中国的海外投资支持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评论在“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和密集绿色政策出台的背景下,2016年,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绿色金融分析工具日趋多样化,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断规范,绿色产业政策方面不断加码,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东方金诚认为,报告提到关于制定一套全面的绿色投资追踪系统和促进投资流向更清洁、更高效的生产性资产,旨在防止“漂绿”出现。第三方绿色认证评估通过对发行人在项目决策、资金管理、项目运营类别和效益产出预估方面尽职调查,对于资金投向可起到一定的“监督引导”作用,同时通过后续跟踪认证评估,对绿色资金使用和追踪起到“约束性”限制。东方金诚3月发布的《东方金诚债券绿色认证评估方法》创新性新增了“发行人绿色程度”绿色认证评估要素,将其区分绿色或非绿色,或者更进一步区分绿色程度,采取抑制非绿色资金使用者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的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漂绿的可能,有利于绿色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第三方绿色认证评估市场的规范化,其将在绿色金融领域监督规范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广西安排土壤专项经费1.86亿元,推动土壤环境大数据建设据新华社报道,广西正在通过大数据模式,充分调动环保、地矿、地理信息测绘局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实现多部门共建共享、支持动态更新的土壤环境数据库及管理利用体系,推动土壤风险管控、促进土壤污染治理、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治理。广西自治区财政厅安排土壤污染专项经费1.86亿元,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505万元支持土壤污染详查相关体系及标准制定工作;17610万元支持土壤调查工作,系统化、精细化地掌握广西土壤污染的总体特征;505万元支持土壤污染详查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区土壤污染详查信息化能力。评论相比大气和水,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慢、波动小,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公众没有直接的感官判断能力,也难以进行自动在线监测,因此,土壤环境的监测和信息化基础工作更为重要。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中第一条即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据了解,除环保部门外,与土壤相关的行业监测网主要涉及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农业部门针对耕地地力的监测,在全国建立了107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国土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但尚未建立常规监测网。但各部门已开展的监测调查多属于专项工作性质,部分指标重合,监测调查的规范、频次不尽一致,需要逐步整合,以满足各监管方管理需要。东方金诚认为,广西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土壤数据监测系统是对“土十条”的重要实践,对其他各地开展土壤治理起着示范作用。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是治土方略落到实处的基础,对土壤治理方向、土壤治理项目环境效益的衡量评估以及扩大公众监督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监测建立和污染修复等存在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和市场发展机遇,各政府机构可借助绿色金融,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本,推进土壤环境质量信息化、修复和治理。2. 绿色监管动态(1)七部委绿色金融分工方案三季度出台,绿色信贷将纳入MPA4月7日,据媒体获悉,包括央行、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等在内的七部委的绿色金融分工方案将于今年三季度出台,届时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方案将公布准确时间点,上述方案建立在去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基础之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MPA纳入支持绿色金融的内容是已经写进《指导意见》的一项决定,未来是要实行的。目前工作一方面是研究建立绿色信贷评价体系,包括如何评价银行的绿色表现以及用哪些指标来判断银行的绿色信贷,另一方面是相关数据搜集和数据对接问题。此外,监管层表示支持鼓励各类银行探索适合自己银行贷款规模、经营模式等的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和工具,互相比较借鉴,最终形成一套达成共识的方法。评论东方金诚认为,绿色信贷纳入MPA,将有助于实现银行绿色信贷“半强制”约束机制,提升银行对环境风险防控意识,抑制对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推动绿色信贷整体水平。(2)环保部将对“2+26”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5日,环境保护部宣布,将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此次强化督查是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为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督查。强化督查主要包括:相关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情况,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情况,“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情况,“散乱污”企业排查、取缔情况,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情况,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情况等。环保部要求,强化督查要突出压力传导,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明确督查重点,要强化整改落实,要保证督查质量。评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区域,2017年2月环保部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8个城市开展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此次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在规模和力度上都比以前更大。东方金诚认为,通过大规模和高频率的环保督查,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层层传导环境规制趋紧的政策导向,敦促企业和地方政府加强环境管理,防治大气污染。传统企业可积极借助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信贷等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手段融资,加快节能、环保工艺升级改造,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政府要积极推出配套绿色金融政策引导资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传统产业升级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协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3)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7月启动初拟三种交易模式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函,征求对《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的意见。此次意见征求函提出市场化交易试点的三种模式:直接交易,交易范围110KV以内,向电网支付“过网费”;委托电网售电,售电价格=电网综合售电价格-过网费(含网损电量);暂不参与市场交易,电网收购电价=煤电标杆电价+国家核定的110KV输配电价。根据规划,今年7月第一批试点地区启动交易,年底前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并适时进行推广。评论东方金城认为,此次分布式发电市场交易试点的推出,是国家对新能源并网消纳机制建设的积极推进与规划,有助于实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协调清洁能源电源企业与电网企业间利益,促进电源建设与电网规划的平衡。东方金诚建议,考虑到新能源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成本高,政府可在行业发展初期给予新能源项目在税收、金融、审批程序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配套优惠政策引导资本投资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装备制造以及智能电网等项目,实现能源电力的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注:[1] 同债券不同品种按多只债券计算[2] 不包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3] CBI网站公布的数据中,现将符合中国标准类/CBI标准类分别列出,此处数据为既符合中国标准也符合CBI标准类的数据统计声明:本文是东方金诚的研究性观点,并非是某种决策的结论、建议等。本文引用的相关资料均为已公开信息,东方金诚进行了合理审慎地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引用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证。本文的著作权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销售和分发,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或歪曲。[详情]

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
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

  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东方金诚绿色金融周报20170403-20170409作者 / 绿色金融团队 方怡向 李睿 闫娜 武慧斌本期周报要点:哈尔滨银行公开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17哈市银行绿色金融01”,获高倍数认购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京召开,首个绿色责任系列保险业务推出绿色信贷纳入MPA提上日程,推动银行扩大绿色信贷并建立评价体系环保部将对“2+26”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有史以来国家层面最大规模”强化督查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7月启动,深化电改,完善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机制建设一、一级绿色债券市场本周发行1只“贴标”绿色债券“17哈市银行绿色金融01”,2017年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为185.4亿元截至4月9日,2017年中国境内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共12只[1],发行规模为185.4亿元[2]。同期,据气候债券组织CBI统计,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280亿美元[3],约人民币1934.4亿元,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约9.6%。哈尔滨银行公开发行2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17哈市银行绿色金融01”4月6日,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7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20亿元,债券期限3年,为固定利率债券,主体/债券评级为AAA/AAA,采用了第三方认证评估。本次债券发行利率4.79%,市场认购倍数2.61倍,获得市场较高认可。针对此次绿色债券的发行,哈尔滨银行储备了16个绿色产业项目,总贷款金额为12.02亿元。具体投向方向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营项目3.01亿元,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项目1.13亿元,清洁交通城县公路运输项目1.10亿元,清洁交通互联网应用项目1.10亿元,自然生态保护及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项目5.68亿元。本期绿色债券预期在污染物减排、水土保持、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产生较显著的环境效益。二、二级绿色债券市场1.绿色债券周现券交易额回落受清明假期影响,第14周(3.27-4.2)交易天数减少一天,绿色债券整体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额回落,总现券交易额9.2亿元(见图1),较上周大幅下降,其中绿色中期票据和绿色企业债券未发生交易。第14周共9只绿色债券发生了现券交易,包括2只绿色公司债“G16三峡1”、“G16三峡2”,以及7只绿色金融债(“16青岛银行绿色金融01”、“16江西银行绿色金融03”、“16浦发绿色金融债01”、“16青岛银行绿色金融03”、“16华兴银行绿色金融债”、“16农发绿色22”和“17国开绿债01”)。截至4月9日,2017年绿色债券二级市场现券交易规模累计达194.6亿元(见图2)。2. 绿色债券周交易活跃度下降第14周发生交易的绿色债券占总上市绿色债券数量的16%,较上周上升2个百分点,但主要是绿色金融债券交易数量增加导致(绿色金融债券交易数量占总绿色债券交易数量比重显著上升),绿色中票和绿色企业债券均未发生交易(见图3)。三、绿色金融要闻评论1. 本周要闻回顾(1)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京召开,首个绿色责任系列保险业务创建3月31日,2017(首届)中国绿道·绿色金融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支持。会议以“构建绿色金融功能综合体,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为主题,来自银行、保险、投资、担保、基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工商界人士,剖析了构建绿色金融新经济体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关系及作用,深入分享了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的智慧。会上,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与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创建了首个绿色责任系列保险业务,目前已经成型的有“绿色企业社会责任险(简称:绿色CSR保险)、绿色产品责任险、绿色环境责任险、绿色消费责任险”四项险种,未来还将陆续推出更多不同方向的有利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险种。另外,国际绿色经济协会还结合自身多年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出了“绿色产业加速器”和“绿道私董会”两项精准服务于产业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的专项服务产品。评论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8月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针对绿色保险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东方金诚认为,随着我国环境违法成本的提升以及环境责任保险产品费率和责任范围的更加合理化,企业投保的积极性将会提升,绿色保险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环境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绿色保险通过差异化的费率机制促进环境成本外部性内生化并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发展。(2)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新气候经济”项目发布论文,指出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前景广阔近日,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旗舰项目“新气候经济”最新发布了工作论文《已知与未知:中国绿色金融》。该论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金融中心撰写,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报告指出,尽管绿色金融改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但仍存在挑战和不确定性,未来需要进一步制定详细的政策实施方案。就中国如何提高绿色金融规模以达到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目标,报告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深入需求侧改革——通过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制定清晰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引入市场机制;2)制定一套全面的绿色投资追踪系统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3)确保融资模式满足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方面;4)促进投资流向更清洁、更高效的生产性资产,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绿色基础设施必须取代旧的、低效的基础设施及服务消费;5)结合国内外政策能够使中国的海外投资支持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评论在“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确立和密集绿色政策出台的背景下,2016年,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绿色金融分析工具日趋多样化,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断规范,绿色产业政策方面不断加码,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东方金诚认为,报告提到关于制定一套全面的绿色投资追踪系统和促进投资流向更清洁、更高效的生产性资产,旨在防止“漂绿”出现。第三方绿色认证评估通过对发行人在项目决策、资金管理、项目运营类别和效益产出预估方面尽职调查,对于资金投向可起到一定的“监督引导”作用,同时通过后续跟踪认证评估,对绿色资金使用和追踪起到“约束性”限制。东方金诚3月发布的《东方金诚债券绿色认证评估方法》创新性新增了“发行人绿色程度”绿色认证评估要素,将其区分绿色或非绿色,或者更进一步区分绿色程度,采取抑制非绿色资金使用者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的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漂绿的可能,有利于绿色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第三方绿色认证评估市场的规范化,其将在绿色金融领域监督规范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广西安排土壤专项经费1.86亿元,推动土壤环境大数据建设据新华社报道,广西正在通过大数据模式,充分调动环保、地矿、地理信息测绘局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实现多部门共建共享、支持动态更新的土壤环境数据库及管理利用体系,推动土壤风险管控、促进土壤污染治理、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治理。广西自治区财政厅安排土壤污染专项经费1.86亿元,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505万元支持土壤污染详查相关体系及标准制定工作;17610万元支持土壤调查工作,系统化、精细化地掌握广西土壤污染的总体特征;505万元支持土壤污染详查信息化建设,提高全区土壤污染详查信息化能力。评论相比大气和水,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慢、波动小,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公众没有直接的感官判断能力,也难以进行自动在线监测,因此,土壤环境的监测和信息化基础工作更为重要。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中第一条即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据了解,除环保部门外,与土壤相关的行业监测网主要涉及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农业部门针对耕地地力的监测,在全国建立了107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国土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但尚未建立常规监测网。但各部门已开展的监测调查多属于专项工作性质,部分指标重合,监测调查的规范、频次不尽一致,需要逐步整合,以满足各监管方管理需要。东方金诚认为,广西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土壤数据监测系统是对“土十条”的重要实践,对其他各地开展土壤治理起着示范作用。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是治土方略落到实处的基础,对土壤治理方向、土壤治理项目环境效益的衡量评估以及扩大公众监督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监测建立和污染修复等存在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和市场发展机遇,各政府机构可借助绿色金融,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本,推进土壤环境质量信息化、修复和治理。2. 绿色监管动态(1)七部委绿色金融分工方案三季度出台,绿色信贷将纳入MPA4月7日,据媒体获悉,包括央行、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等在内的七部委的绿色金融分工方案将于今年三季度出台,届时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方案将公布准确时间点,上述方案建立在去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基础之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MPA纳入支持绿色金融的内容是已经写进《指导意见》的一项决定,未来是要实行的。目前工作一方面是研究建立绿色信贷评价体系,包括如何评价银行的绿色表现以及用哪些指标来判断银行的绿色信贷,另一方面是相关数据搜集和数据对接问题。此外,监管层表示支持鼓励各类银行探索适合自己银行贷款规模、经营模式等的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和工具,互相比较借鉴,最终形成一套达成共识的方法。评论东方金诚认为,绿色信贷纳入MPA,将有助于实现银行绿色信贷“半强制”约束机制,提升银行对环境风险防控意识,抑制对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推动绿色信贷整体水平。(2)环保部将对“2+26”城市启动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5日,环境保护部宣布,将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此次强化督查是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为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督查。强化督查主要包括:相关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情况,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情况,“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情况,“散乱污”企业排查、取缔情况,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情况,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情况等。环保部要求,强化督查要突出压力传导,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明确督查重点,要强化整改落实,要保证督查质量。评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区域,2017年2月环保部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8个城市开展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此次为期一年的强化督查在规模和力度上都比以前更大。东方金诚认为,通过大规模和高频率的环保督查,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层层传导环境规制趋紧的政策导向,敦促企业和地方政府加强环境管理,防治大气污染。传统企业可积极借助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信贷等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手段融资,加快节能、环保工艺升级改造,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政府要积极推出配套绿色金融政策引导资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传统产业升级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协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3)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7月启动初拟三种交易模式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函,征求对《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的意见。此次意见征求函提出市场化交易试点的三种模式:直接交易,交易范围110KV以内,向电网支付“过网费”;委托电网售电,售电价格=电网综合售电价格-过网费(含网损电量);暂不参与市场交易,电网收购电价=煤电标杆电价+国家核定的110KV输配电价。根据规划,今年7月第一批试点地区启动交易,年底前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并适时进行推广。评论东方金城认为,此次分布式发电市场交易试点的推出,是国家对新能源并网消纳机制建设的积极推进与规划,有助于实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协调清洁能源电源企业与电网企业间利益,促进电源建设与电网规划的平衡。东方金诚建议,考虑到新能源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成本高,政府可在行业发展初期给予新能源项目在税收、金融、审批程序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配套优惠政策引导资本投资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装备制造以及智能电网等项目,实现能源电力的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注:[1] 同债券不同品种按多只债券计算[2] 不包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3] CBI网站公布的数据中,现将符合中国标准类/CBI标准类分别列出,此处数据为既符合中国标准也符合CBI标准类的数据统计声明:本文是东方金诚的研究性观点,并非是某种决策的结论、建议等。本文引用的相关资料均为已公开信息,东方金诚进行了合理审慎地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引用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保证。本文的著作权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销售和分发,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或歪曲。[详情]

M2增速回落至10.6% 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较多
M2增速回落至10.6% 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较多

  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包括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房地产调控在内的诸多因素对新增贷款规模、结构和社会融资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3月,表内人民币信贷增速不及预期,不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增加,整体社会融资规模保持一定增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与此同时,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内的新增房地产信贷占新增贷款比例有所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对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广义货币(M2)增速平稳回落。业内人士预计,去杠杆、防风险仍将是贯穿今年金融市场的主题,不排除未来有更严监管措施出台,资金面预计仍将保持适度紧平衡。结构 表内低增表外高增央行数据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02万亿元,同比少增3497亿元,低于市场预期。从一季度整体情况来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央行正式开始实施MPA考核。不少业内人士表示,MPA考核对银行表内信贷资金的投放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以致新增信贷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除了央行MPA考核对信贷增长的约束因素外,因预期年内市场利率会逐步上升,银行一改传统的“早投放、早收益”经营策略,主动调控信贷投放节奏,希望在后期投放中实现更多的贷款收益。尽管表内人民币信贷增速不及预期,但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增加较多,从而推动3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仍保持一定增速。数据显示,3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2万亿元,比2月多1.03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2.8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12%的增长目标。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68亿元。业内人士称,社融规模保持一定增速表明经济融资需求较热。从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来看,一季度,表内人民币信贷占比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占比均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受债券市场波动和市场利率上升影响,企业债券占比-2.1%,同比低22.3个百分点。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表示,银行在季度末表内信贷冲量上都表现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在表内贷款受限制的情况下,绕道表外贷款和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对冲了表内贷款需求。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说,表内信贷低速增长,表外贷款增量恢复,这主要是受MPA考核的影响。表内+表外贷款的增量好于预期。虽然表外理财已经纳入MPA考核,但是表外理财与表外贷款并不是同一范畴,表外贷款更像是“银行的体外贷款”。他表示,不同类型银行信贷收支表的走势也能说明这一点。今年前两个月,中小型银行境内贷款增速下滑,而国有大型银行境内贷款不降反升,而在去年下半年,这两者增速均较为平稳。这表明,在MPA新规考核中,前者达标压力更大。放缓 新增房地产信贷占比回落针对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信贷,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称,3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8.39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0.9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贷款新增1.7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0.4%,比2016年占比低4.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54万亿元,同比增长7.4%,比上年末回落0.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比上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阮健弘还介绍称,上述房地产贷款余额,与银行表内持有的其他对房地产企业的债权,以及对房地产企业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保函等或有债权,一并构成银行业房地产信用敞口。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房地产信用敞口约为29.8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2.7%。另外,银行对其他行业的贷款属于相应行业的信用敞口,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非房地产贷款不构成所谓的银行对房地产的“间接信用敞口”。从房地产企业融资方面分析,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信贷审批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资产荒仍存,银行给实体经济融资仍然谨慎,因此房地产和政府基建类的PPP项目仍是银行比较愿意融资的领域。不过伴随着监管趋严,整体房地产融资确实受到了一定限制。从个人按揭贷款这一项数据来看,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3月末以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4.6%,较上年末下降了10.3个百分点。温彬说,随着制造业经营形势回暖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按揭贷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升级的背景下增速放缓,占比趋于合理。李超也分析称,3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为4503亿元,短期贷款为3443亿元,居民短期贷款新增较多。居民中长期和短期贷款具有一定的短期可替代性,在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控的大背景下,居民会将部分中长期贷款暂时转为短期消费经营贷款。展望 稳健基调不变 金融去杠杆持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季度末的M2增速也有所回落。数据显示,3月末,M2余额15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2.8个百分点。阮健弘称,M2增速平稳回落,一是基数原因,2016年一季度,M2同比增长13.4%,为2014年下半年以来较高值。二是商业银行表内资金对资管产品的投资规模收缩,宏观审慎评估以及监管抑制空转套利,对商业银行表内资金投向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券净增量较上年同期均回落较多。四是部分贷款增速有所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双双回落。她还表示,M2增速平稳回落,反映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和对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监管的加强,有利于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传递链条和滞留时间。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企业中长期贷款等指标同比多增,反映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目前M2增速与经济增长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温彬表示,预计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继续采取紧平衡引导金融机构去杠杆,降低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姜超也称,货币政策短期难再宽松,一是金融过度繁荣导致资产泡沫,3月信贷同比下降意味着银行表内资产扩张开始放缓,但表外融资高增意味着表外加杠杆仍在继续,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MPA从严监管等政策或随时到来。二是由于外汇占款下降等原因,银行超额准备金持续下降,3月下旬以来央行持续净回笼资金,货币市场资金整体偏紧。近期,银监会也出台多个文件,体现了防范风险、强协调、补短板、治乱象的核心精神。业内人士预计,在“去杠杆”和“防风险”这一主题下,各个金融监管部门将发挥合力。(张莫 任天行)[详情]

一季度企业融资绕道表外趋势显现 对冲表内贷款需求
一季度企业融资绕道表外趋势显现 对冲表内贷款需求

  原标题:一季度企业融资“表内转表外”趋势显现 ⊙记者高翔 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2万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2.12万亿元,高于市场预期。整个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68亿元。 其中,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微增1457亿元,而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合计增加1.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18亿元,两者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也达到了19.8%,比上年同期高9.2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一季度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了147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了1.5万亿元。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指出,伴随着央行抬高货币市场利率的操作和债市杠杆去化,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降低,表外资产纳入MPA考核以及考核惩罚力度的加强,银行在季度末表内信贷冲量上都表现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在表内贷款受限制的情况下,绕道表外贷款和票据市场进行融资,对冲了表内贷款需求。 具体到3月份来看,受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的影响,银行表内的信贷有所压缩,非标则增加明显,其中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增加2039和3112亿元,合计增加超5000亿元,相较之下新增人民币信贷仅略超1万亿元。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3月社融数据分项中大幅超预期主要是“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融资票据”核算的非标。一方面,社会融资大幅增长反映了实体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非标规模继续飙升势必会使得金融监管趋严。非标融资的大涨主要在于2017年以来债券市场利率中枢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导致部分企业从债券融资转向信贷融资或非标融资。 一季度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绝对量都不低,但3月末M2的同比增速为10.6%,比上年同期低了2.8%个百分点,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存款增长乏力。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其中新增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都明显低于去年。今年一季度,企业存款的增量为2267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为1.56万亿元,回落幅度较为明显。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部门认为,在流动性不稳定、央行MPA考核从严控制额度、银监会多文齐发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未来同业负债的扩张会进一步放缓,相当于主动负债受到了约束,但企业存款又增长乏力。如果存款增长偏慢,会制约后续表内资产扩张,整体货币增速还会有所回落。由于非标资产的对接基本上是依靠同业资金,一旦同业业务受控,未来非标增长也将面临制约。THE_END[详情]

MPA考核逼银行剁资产,忍痛卖断谁是“接盘侠”
MPA考核逼银行剁资产,忍痛卖断谁是“接盘侠”

  文章来源:国内财经一、MPA大考现在买银登中心挂牌的信贷资产优先级是我们的主流业务,价格可以谈,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对应的每笔资产要报行里审批,相当于发起新的一笔资产。央行MPA考核和银监会各项风险检查背景下,银行剁资产的需求不断增强。“银行母体拿太多资产,也可能逼着我们剁,所以我们的投资组合要有充分的灵活性,资产不能只趴着不动。”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表示。除了配置可交易资产,让表面上不可交易的资产流动起来,是其中的功夫所在。“非标也要有自己的流转渠道,诀窍倒不是非标转标,而是找到和我们资产负债表互补的机构,形成交易通道。”如果说此前银行借通道让资产出表(如远期回购)是主流,在新一轮监管下,真实“忍痛”卖断正在增多。另外,也有些银行审批过的项目,表内放不下,在市场上寻找资方,做成撮合业务。“等于是转成了托管和存款,赚个中收。”二、从“假”出表到“真”卖断银行资产出表实际是一个庞大的问题,甚至银行理财本身就可以说是表内资产表外化的表现。这其中的关键是资本充足率约束。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要按照风险权重计算标准,计入风险资产,会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假设A银行的企业客户有融资需求,A银行用理财资金对接,不占用自己的资本,相比贷款,是放大了银行自身的杠杆。这还是在A行体系内。另外一种“出表”形式,是让其他机构来“代持”:A行即期卖出,远期回购,或者出具兜底函;总而言之,资产的真实风险并没有完全脱离A行。这种出表做法虽然说仍然是银行资产腾挪的主流,但在监管趋严背景下,真实卖断的情况正越来越普遍。“MPA对我们的考核压力太大了,最近也都在找买断的买家,但是买断的话对手方要求比较高,不容易谈拢。”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起,银行表外理财被纳入MPA的广义信贷考核,等于银行通过理财扩大资产规模的天花板被封上。“行里面有一个统一,资管这边受制于银行母体,如果母体拿太多资产,也可能逼着我们剁资产。”有股份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监管体系对银行系统的布网式监管,一方面增加了银行间局部资产流转的需求(各自调表),从宏观层面则提高了相互代持的成本。比如,银监会4月刚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关注房地产融资占比较高、贷款质量波动较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就有银行当前正着急出手房地产类非标项目。“我们现在卖断是因为底层资产的行业有一些集中度的问题,但是买方如果是银行,也会有同样的问题,资产类型的偏好和价格都要碰上不是很容易。”某华东城商行人士透露,目前该行计划卖断的地产非标类资产规模达几十亿元,另外股票质押优先级也有相当规模。三、买家都有谁?“现在买银登中心挂牌的信贷资产优先级是我们的主流业务,价格可以谈,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对应的每笔资产要报行里审批,相当于发起新的一笔资产。”某华南股份行同业人士表示,目前不少银行都有资产流转需求,除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不乏股份制银行。“收益当然是越高越好,基本考虑6.5%以上的。”另有华南股份行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表内尚有空间,但对资产收益要求较高。不过,据了解,银行转出资产价格较难达到6.5%以上。AMC人士和企业集团投资人士也在瞄准这块蛋糕。有地方AMC人士表示,从银行买断的资产虽然基础收益并不高,但可以做成结构化设计,自持劣后,从市场上找优先级投资人,相当于放了杠杆。“市场上找年化5%的优先级资金应该问题不大。”举个例子,假如从银行买的资产收益为6%,优先劣后比例为8:2,优先级利率为5%,则劣后收益可达10%。相对而言,信托公司对于买断资产的兴趣稍低。“如果我们全部打包接过来,性价比太低,因为我们全部要重新尽调,银行的资产收益肯定普遍比信托低,不太可能去做主动管理。”据其介绍,目前信托参与银行“剁资产”生意的切入口,主要是为银行资产私募ABS做服务商,并寻找优先级投资人。“银行还是需要自持一部分,我们来搭信托的结构。”上述信托人士表示。除了银行剁存量资产,已经“做了一半”或还在做的资产也有了新的处理方式。以某股份行投行结构融资部的做法为例,行内通过风控审批的项目,直接找了市场上的资方,自己退居“撮合”角色,不向投资人出具任何形式的信用担保和兜底承诺。项目品种包括城市建设产业基金、PPP项目、保理私募资产支持证券、产业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表内放不下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么做等于是转成了托管和存款,赚个中收。▪[详情]

MPA考核逼银行剁资产 忍痛卖断谁是“接盘侠”
MPA考核逼银行剁资产 忍痛卖断谁是“接盘侠”

   MPA大考“现在买银登中心挂牌的信贷资产优先级是我们的主流业务,价格可以谈,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对应的每笔资产要报行里审批,相当于发起新的一笔资产。”某华南股份行同业人士表示。央行MPA考核和银监会各项风险检查背景下,银行剁资产的需求不断增强。“银行母体拿太多资产,也可能逼着我们剁,所以我们的投资组合要有充分的灵活性,资产不能只趴着不动。”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配置可交易资产,让表面上不可交易的资产流动起来,是其中的功夫所在。“非标也要有自己的流转渠道,诀窍倒不是非标转标,而是找到和我们资产负债表互补的机构,形成交易通道。”上述银行资产部人士表示。如果说此前银行借通道让资产出表(如远期回购)是主流,在新一轮监管下,真实“忍痛”卖断正在增多。另外,也有些银行审批过的项目,表内放不下,在市场上寻找资方,做成撮合业务。“等于是转成了托管和存款,赚个中收。”某股份行同业人士透露。从“假”出表到“真”卖断银行资产出表实际是一个庞大的问题,甚至银行理财本身就可以说是表内资产表外化的表现。这其中的关键是资本充足率约束。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要按照风险权重计算标准,计入风险资产,会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假设A银行的企业客户有融资需求,A银行用理财资金对接,不占用自己的资本,相比贷款,是放大了银行自身的杠杆。这还是在A行体系内。另外一种“出表”形式,是让其他机构来“代持”:A行即期卖出,远期回购,或者出具兜底函;总而言之,资产的真实风险并没有完全脱离A行。这种出表做法虽然说仍然是银行资产腾挪的主流,但在监管趋严背景下,真实卖断的情况正越来越普遍。“MPA对我们的考核压力太大了,最近也都在找买断的买家,但是买断的话对手方要求比较高,不容易谈拢。”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起,银行表外理财被纳入MPA的广义信贷考核,等于银行通过理财扩大资产规模的天花板被封上。“行里面有一个统一,资管这边受制于银行母体,如果母体拿太多资产,也可能逼着我们剁资产。”有股份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监管体系对银行系统的布网式监管,一方面增加了银行间局部资产流转的需求(各自调表),从宏观层面则提高了相互代持的成本。比如,银监会4月刚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关注房地产融资占比较高、贷款质量波动较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就有银行当前正着急出手房地产类非标项目。“我们现在卖断是因为底层资产的行业有一些集中度的问题,但是买方如果是银行,也会有同样的问题,资产类型的偏好和价格都要碰上不是很容易。”某华东城商行人士透露,目前该行计划卖断的地产非标类资产规模达几十亿元,另外股票质押优先级也有相当规模。买家都有谁?“现在买银登中心挂牌的信贷资产优先级是我们的主流业务,价格可以谈,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对应的每笔资产要报行里审批,相当于发起新的一笔资产。”某华南股份行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不少银行都有资产流转需求,除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不乏股份制银行。“收益当然是越高越好,基本考虑6.5%以上的。”另有华南股份行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表内尚有空间,但对资产收益要求较高。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银行转出资产价格较难达到6.5%以上。AMC人士和企业集团投资人士也在瞄准这块蛋糕。有地方AMC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银行买断的资产虽然基础收益并不高,但可以做成结构化设计,自持劣后,从市场上找优先级投资人,相当于放了杠杆。“市场上找年化5%的优先级资金应该问题不大。”举个例子,假如从银行买的资产收益为6%,优先劣后比例为8:2,优先级利率为5%,则劣后收益可达10%。相对而言,信托公司对于买断资产的兴趣稍低。“如果我们全部打包接过来,性价比太低,因为我们全部要重新尽调,银行的资产收益肯定普遍比信托低,不太可能去做主动管理。”某华东地区信托人士坦言。据其介绍,目前信托参与银行“剁资产”生意的切入口,主要是为银行资产私募ABS做服务商,并寻找优先级投资人。“银行还是需要自持一部分,我们来搭信托的结构。”上述信托人士表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银行剁存量资产,已经“做了一半”或还在做的资产也有了新的处理方式。以某股份行投行结构融资部的做法为例,行内通过风控审批的项目,直接找了市场上的资方,自己退居“撮合”角色,不向投资人出具任何形式的信用担保和兜底承诺。项目品种包括城市建设产业基金、PPP项目、保理私募资产支持证券、产业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表内放不下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么做等于是转成了托管和存款,赚个中收。”某股份行同业人士表示。[详情]

MPA考核逼银行剁资产 忍痛卖断谁是“接盘侠”
MPA考核逼银行剁资产 忍痛卖断谁是“接盘侠”

   本报记者 杨晓宴 上海报道 MPA大考 “现在买银登中心挂牌的信贷资产优先级是我们的主流业务,价格可以谈,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对应的每笔资产要报行里审批,相当于发起新的一笔资产。”某华南股份行同业人士表示。 央行MPA考核和银监会各项风险检查背景下,银行剁资产的需求不断增强。 “银行母体拿太多资产,也可能逼着我们剁,所以我们的投资组合要有充分的灵活性,资产不能只趴着不动。”某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配置可交易资产,让表面上不可交易的资产流动起来,是其中的功夫所在。 “非标也要有自己的流转渠道,诀窍倒不是非标转标,而是找到和我们资产负债表互补的机构,形成交易通道。”上述银行资产部人士表示。 如果说此前银行借通道让资产出表(如远期回购)是主流,在新一轮监管下,真实“忍痛”卖断正在增多。 另外,也有些银行审批过的项目,表内放不下,在市场上寻找资方,做成撮合业务。“等于是转成了托管和存款,赚个中收。”某股份行同业人士透露。 从“假”出表到“真”卖断 银行资产出表实际是一个庞大的问题,甚至银行理财本身就可以说是表内资产表外化的表现。这其中的关键是资本充足率约束。 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要按照风险权重计算标准,计入风险资产,会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假设A银行的企业客户有融资需求,A银行用理财资金对接,不占用自己的资本,相比贷款,是放大了银行自身的杠杆。这还是在A行体系内。 另外一种“出表”形式,是让其他机构来“代持”:A行即期卖出,远期回购,或者出具兜底函;总而言之,资产的真实风险并没有完全脱离A行。 这种出表做法虽然说仍然是银行资产腾挪的主流,但在监管趋严背景下,真实卖断的情况正越来越普遍。 “MPA对我们的考核压力太大了,最近也都在找买断的买家,但是买断的话对手方要求比较高,不容易谈拢。”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今年起,银行表外理财被纳入MPA的广义信贷考核,等于银行通过理财扩大资产规模的天花板被封上。“行里面有一个统一,资管这边受制于银行母体,如果母体拿太多资产,也可能逼着我们剁资产。”有股份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监管体系对银行系统的布网式监管,一方面增加了银行间局部资产流转的需求(各自调表),从宏观层面则提高了相互代持的成本。 比如,银监会4月刚刚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关注房地产融资占比较高、贷款质量波动较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就有银行当前正着急出手房地产类非标项目。 “我们现在卖断是因为底层资产的行业有一些集中度的问题,但是买方如果是银行,也会有同样的问题,资产类型的偏好和价格都要碰上不是很容易。”某华东城商行人士透露,目前该行计划卖断的地产非标类资产规模达几十亿元,另外股票质押优先级也有相当规模。 买家都有谁? “现在买银登中心挂牌的信贷资产优先级是我们的主流业务,价格可以谈,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对应的每笔资产要报行里审批,相当于发起新的一笔资产。”某华南股份行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不少银行都有资产流转需求,除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不乏股份制银行。 “收益当然是越高越好,基本考虑6.5%以上的。”另有华南股份行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表内尚有空间,但对资产收益要求较高。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银行转出资产价格较难达到6.5%以上。 AMC人士和企业集团投资人士也在瞄准这块蛋糕。 有地方AMC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银行买断的资产虽然基础收益并不高,但可以做成结构化设计,自持劣后,从市场上找优先级投资人,相当于放了杠杆。“市场上找年化5%的优先级资金应该问题不大。” 举个例子,假如从银行买的资产收益为6%,优先劣后比例为8:2,优先级利率为5%,则劣后收益可达10%。 相对而言,信托公司对于买断资产的兴趣稍低。“如果我们全部打包接过来,性价比太低,因为我们全部要重新尽调,银行的资产收益肯定普遍比信托低,不太可能去做主动管理。”某华东地区信托人士坦言。 据其介绍,目前信托参与银行“剁资产”生意的切入口,主要是为银行资产私募ABS做服务商,并寻找优先级投资人。“银行还是需要自持一部分,我们来搭信托的结构。”上述信托人士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银行剁存量资产,已经“做了一半”或还在做的资产也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以某股份行投行结构融资部的做法为例,行内通过风控审批的项目,直接找了市场上的资方,自己退居“撮合”角色,不向投资人出具任何形式的信用担保和兜底承诺。项目品种包括城市建设产业基金、PPP项目、保理私募资产支持证券、产业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 “表内放不下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么做等于是转成了托管和存款,赚个中收。”某股份行同业人士表示。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详情]

银行业:1季度MPA考核平稳结束
银行业:1季度MPA考核平稳结束

  1、本周对银行股的观点:维持不变,企稳回升。政策面正面积极地变化出现,1季度MPA 监管平稳结束,预计未来3个季度,MPA 达标难度下降,压力下降;同时银监会开始加大惩罚力度,银行经营的风险偏好势必下降,其承担的隐性风险也将开始下降。但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主要是资管产品统一监管标准,同业存单监管政策,政策面依然约束估值。对于银行次新股,我们认为:银行次新股有基本面支撑因素,同时又有次新股效应,上涨可持续。2、我们看好2季度银行股的绝对收益,因为银行股上涨的催化剂集中在2季度出现,主要包括:ROE 企稳回升,不良贷款增速继续放缓,RAROC 企稳回升,资金空转减少,债转股大规模推进等。3、市场将形成“银行次新股板块”,其估值将独立于16家上市银行,预计银行次新股17年PB 将高于1.8倍PB。目前,银行次新股平均PB 为2倍,农商行平均在2.6倍,城商行平均在1.3倍,估值分化明显。4、每周一股:北京银行(京津冀协同)。5、4月重点推荐:招商银行(ROE 回升)。6、中长期重点推荐:招商、华夏、南京、常熟、贵阳,大行中,首推建行。随着债转股落地,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相关标的带来一波机会。我们建议关注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相关标的,重点推荐:海德股份、泰达股份,陕国投A、浙江东方、天津普林。[详情]

挨过资金荒撑过MPA 机构再度看涨债市
挨过资金荒撑过MPA 机构再度看涨债市

  挨过资金荒 撑过MPA 机构再度看涨债市 周艾琳 [3月9日后,短端1年国开收益率上了22BP,而长端10年国开收益率却下了15BP。一上一下,期限利差快速收窄至50BP左右。] 整个3月,债市都被“资金荒”、“利率急升”和“MPA大考”的阴霾笼罩,叠加去年以来经济数据持续走暖、同业存单利率又颇为诱人,债市似乎成了无人问津的“孩子”。不过物极必反,拐点可能已经到来。 “尽管‘资金贵’的局面短期难改,但这并无碍市场对债市的配置需求。”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大胆预计,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触及3.0%的低位。 纵使债市有进场机遇,但资金面紧平衡的现状料仍难以改变。某债券交易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计4月年初至中旬的资金面较为宽松,但本月仍有4000多亿MLF到期,下旬还要交税,预计月末资金面紧张仍将持续。” 经济周期见顶利好债市 首先,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是令部分机构开始看涨债市的主要原因。 吴照银对记者分析称,经济在经过几个季度的小复苏以后二季度将重新下行,同时PPI大概率在2月份见顶,之后将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而CPI较长时间都会维持在1%左右较低的水平,这些都构成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基本面因素。 “短期货币利率的高企与长期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可以并存,二者并不矛盾,决定货币利率和债券收益率的核心变量并不一致。只是在债券投资过程中,由于货币利率较高,因而难以通过借入短期货币进行加杠杆以获取更大收益。”吴照银对记者表示。 “这一轮周期的表面现象是PPI从约负6%的水平反弹到正的接近8%的水平,上下落差14个点。但这14个点的落差并没有体现在工业增加值上。”朝阳永续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海影分析称,其中的原因在于,这一轮库存周期的源头,并不像以前那样基于终端需求的旺盛,而是源于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价格的扰动。 除了经济的判断,机构对于债券的配置需求仍然不减。首先,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分析称,3月9日后,受紧张的资金面传导,短端1年国开收益率上了22BP,而长端10年国开收益率却下了15BP。一上一下,期限利差快速收窄至50BP左右,收益率曲线在3月中下旬突然间出现了“牛平”形态。 此外,同业存单“量价齐跌”也或利好债市。不少交易员此前对记者表示,一季度债市风险较大,同业存单利率动辄接近5%,完全可以满足预期收益,因此机构配置债券的热情很低。 如今这一局势有所逆转。根据Wind数据,截至上周五,当周同存发行3229.3亿,相较上周发行的5719.9亿出现了逾四成的降幅,这也构成了今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周环比回落。与此同时,同存各期限品种利率开始调头:以AAA评级的同业存单为例,据Wind显示,1月期的同存利率已经从前期4.76%的高点降至了目前的4.3%,降幅46BP;6月期的从4.63%降至了4.40%。 银行主动减少负债端的行动和严格的MPA考核不无关系。MPA需要银行报送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在内的七大方面、共16项指标,且表外理财也最新被纳入了考核,一旦不达标,银行后期从央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将大幅攀升。 资金面料持续紧平衡 说到债市就不得不提资金面,那么4月资金面如何看?天风证券分析称,3月处于季末,资金利率面临多重考核,在20日后以及月末明显趋于紧张(DR007/R007大幅攀升),资金主要的拆出方——大型商业银行的拆除意愿也大幅下降,非银机构的资金紧张局面更为突出(R007和DR007价差大幅扩大)。 交通银行认为,二季度货币市场将持续偏紧,市场利率将继续在相对高位运行,操作利率有可能再次上调,但流动性大幅收紧、利率持续显著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鉴于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再度加大,货币市场利率逐渐向贷款利率小幅传导,预计操作利率保持稳定,不排除出现政策在边际上向松微调的可能。 进一步而言,资金面的情况取决于资金拆借主体的拆出能力和拆出意愿,主要包括:财政存款,现金漏出,以及跟央行关系更为密切的外汇占款、资金投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商业银行可供给资金是否充足,二是央行态度变化。 “就4月而言,商业银行可供资金上存在一定的缺口,央行是否投放充足资金予以对冲则是关键,也是最为不确定的意向。”天风证券预计,就到期情况而言,4月中上旬(截至20日),MLF和逆回购到期量为7415亿元,资金回笼量低于3月中上旬(11040亿元)。 目前央行维持资金面紧平衡的态度未变,那么判断未来会否变化只需要关注央行的政策基础是否变化。3月CPI料将处于回升区间,PPI虽然拐点下行,但仍将处于高位;就结构因素而言,去杠杆、抑泡沫的目标并未改变;就外部因素而言,美国利率上行,国内政策利率又进一步抬升压力。可见,央行转变态度的概率较低。 就外汇占款来看,当前资金外流压力不大,4月如果美联储没有进一步鹰派表态,机构预计外汇占款流失规模参考2月份在600亿元左右,如果联储进一步明确加息,预期会提前反映,则可能在1000亿~2000亿元之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美联储官员密集评论缩表,如果美联储主动缩表预期在4月日益确定,那么外汇占款流失的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大幅加快。[详情]

城商行表外理财风险引关注 迅速扩张难再
城商行表外理财风险引关注 迅速扩张难再

  由于监管限制少,银行表外业务越做越大,影子银行因此产生。目前,监管层已注意到这一风险,除了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口径之外,也在摸底调查核查城商行表外业务的开展情况。在分析人士看来,城商行对表外理财业务的依赖性更强,随着监管趋紧,其通过表外理财撑资产规模的做法难以持续。 监管盯上城商行表外理财风险 日前,有消息称,银监会正在调研摸底城商行表外业务的开展情况,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业务中固收类、非标类和权益类等业务的主要投向,以及非标投资和结构化产品劣后级投资的潜在风险。事实上,监管层早已盯上银行表外理财业务。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表外理财被纳入广义信贷口径,成为MPA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这一举措对城商行这类中小银行影响明显。据悉,在3月底,不少中小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紧急寻找代持机构,想把手里的一些信用债先转出去。 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广义信贷增速越大,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就越高,而中小银行目前便面临广义信贷增速过快、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的窘境。因此,中小银行在MPA考核中所面临的调整压力更为突出。 王丽娟给出了数据佐证。以2015年理财数据为例,五大行理财余额同比增速为34%,股份制为74.78%,城商行为80.59%,农村金融机构高达97.83%。 华夏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研究员李虹含从具体业务层面做出了分析。他表示,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资产规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核因素,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大部分城商行在做资产规模的时候,都是通过买卖同业资产、买入返售或者买同业协存这些形式。但是表外理财纳入到广义信贷的考核当中,会对其风险资产、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这些问题产生一定影响,会限制资产规模的扩张。 脱缰的表外理财引发资金空转 由于监管限制少,银行表外业务越做越大,影子银行因此产生。也就是由银行提供资金、资产对接,却不放在贷款科目内的业务。央行负责人称,当前未纳入MPA的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部分银行的业务还潜藏着一些风险。 根据是否承诺保本,银行理财业务分类为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三类,前两类均需纳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统计,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由于资产和负债端均体现在表外,运作更加灵活,且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少。因此,有部分银行为了应对监管,把表内资产移到表外。王丽娟表示,随着银行业监管的日趋严格,为优化监管指标、满足监管要求,部分银行开始将部分表内资产转移至理财,实现“资产出表”。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上半年,非保本类产品,即表外理财部分,基本贡献了全部的新增规模,占比达到76.8%,并呈上升趋势。中债登统计显示,截至去年上半年末,国有大行理财规模增速为7.27%,股份行为8.25%,城商行16.88%,农商行增长最快,达44%。对于城商行和农商行而言,控规模的诉求明显要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 有数据显示,2016年江苏银行业资产托管和发行非保本理财规模(表外)同比增长都在50%左右。重庆银行业表外业务规模也有超50%的增长,高于贷款增幅超40个百分点。李虹含表示,城商行所能获得的项目来源不如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在项目甄别的过程当中,存在饥不择食的问题,从而导致理财产品难以收回的问题。此外,城商行在发展理财业务的过程当中,大量的投资同业会导致资金留在金融体系空转。资金无法流向实体经济,与监管层倡导的“脱虚向实”存在矛盾。 王丽娟还补充,理财业务可以通过场内债券回购、分级基金等方式提升杠杆水平,部分甚至通过代持、抽屉协议等模式进一步放大杠杆,加大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此外,由于理财业务的“资金池”操作,表外理财难以真正做到客户自担风险。当出现风险时,银行仍会动用表内资产解决,刚性兑付,未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 城商行表外理财快速扩张难再 截至2016年末,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幅均超过30%。分析人士表示,过快的涨幅致使区域性银行要想满足MPA的监管要求,需大幅降低理财规模,部分过度发展的区域性银行甚至面临规模腰斩的可能性。 王丽娟指出,若要满足MPA考核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控制广义信贷增速。在1月、2月信贷资产部分回暖的情况下,降低表外理财规模增速将是控制广义信贷增速的重点,理财增速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 在谈及城商行具体的应对之道时,李虹含表示,城商行会采用定额腾挪的方式。首先要降低自己扩张资产的欲望,减少购买同业资产,把风险挪到表内来,从而通过MPA考核。另外,资金成本也是城商行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向央行拆借MLF等的利率也会提高,会增加资金成本。 此前,个别银行还曾因为MPA考核不达标而受到央行处罚,被取消2017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或被暂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对象资格。 王丽娟也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表外理财规模、增速及投向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同时还需要关注理财规模增速放缓后对现存理财的影响,谨防因期限错配、收益倒挂等问题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详情]

银监会摸底城商行表外业务风险 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投向
银监会摸底城商行表外业务风险 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投向

  中国城商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正受到监管层的关注。两位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正在调研摸底城商行表外业务开展情况,重点关注非保本理财业务中固收类、非标类和权益类等业务的主要投向,以及非标投资和结构化产品劣后级投资的潜在风险。 银监会要求城商行上报表外业务规模和结构变化以及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担保类和承诺类、非保本理财业务、委托贷款业务和委托投资业务开展情况,以及潜在的风险点。[详情]

银监会:表外业务和非信贷资产并不完全是坏事
银监会:表外业务和非信贷资产并不完全是坏事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外业务和非信贷资产并不完全是坏事 澎湃新闻记者 李莹莹 陈月石 来源:澎湃新闻 3月2日,上午10时,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携副主席王兆星、副主席曹宇、主席助理杨家才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情况。 在回答银行的非贷款类资产超过贷款类资产问题时。郭树清表示,关于非贷款类资产,不同银行不同产品要区别情况梳理,总趋势要减少表外业务的扩张,该纳入表内的纳入表内,秉持审慎的原则。 王 兆星补充表示,非信贷资产快速增长,在一些银行,非信贷资产已经超过了信贷资产,表外业务也在不断扩大,有些银行表外业务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这是利率市 场化的结果。监管上,我们也在鼓励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多元化,利润收入的多元化,不想银行的风险过于集中,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对表外业务和非信贷资产 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当然确实有规避监管套利的现象,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和阻止银行多元化的发展。[详情]

郭树清:减少表外业务扩展 是一个基本审慎的原则
郭树清:减少表外业务扩展 是一个基本审慎的原则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3月02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郭树清表示,减少表外业务扩展,是一个基本审慎的原则。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详情]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要减少表外业务扩张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要减少表外业务扩张

  新浪财经讯 3月2日消息,今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到场介绍银行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郭树清回答记者提问称,要区别情况并进行梳理,总的趋势可能是要减少表外业务的扩张,把该纳入表内的业务纳入表内,本着审慎的原则。[详情]

表外理财新规点评报告:对债市冲击较小
表外理财新规点评报告:对债市冲击较小

  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水兵2017年第1季度MPA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纳入MPA考核并非针对配债打压。广义信贷监测口径拓展到表外理财,目的不是要限制债券类资产,因为目前的政策面还是支持通过债券市场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资管”模式受一定程度压制。由于广义理财纳入广义信贷监测范围后资金的投向结构将会受到一定约束,银行的资产配置面临较大的压力。表外理财达标压力不大。从中小银行口径测算,2017年1月广义信贷增速约为21.17%,加之四大行的广义信贷增速小于中小银行,因此整体符合监管要求压力不大。表外理财监管加强,中小银行比如城商行由于近几年理财扩张较为激进,因此相应所受冲击较大。从总体来看,表外理财监管政策落地对未来债市的冲击将较小。风险提示:基本面回暖,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制约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持续紧张,美联储加息及全球债市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等海外因素变化给国内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相关市场的政策收紧趋严、供需出现重大变化等。[详情]

央行释疑为何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
央行释疑为何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高翔)从2016年三季度起,央行开始就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开展模拟测算。2017年一季度开始,央行在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 在具体操作上,将表外理财资产在扣除现金和存款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仍主要对新的广义信贷余额同比增速进行考核和评估。 在刚刚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央行在专栏中表示,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从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实践看,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6 年末银行业表外理财资产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比同期贷款增速高约20个百分点,但对表外理财业务的风险还缺乏有效识别与控制。 一是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作用,若增长过快也会积累宏观风险,不符合“去杠杆”的要求。二是目前表外理财业务虽名为“表外”,但交易的法律关系还不够明确,业务界定尚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表内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存在监管套利等问题。因此,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在专栏最后,央行表示表外理财本质上属资产管理业务,应具有“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属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真实资本计量、风险隔离、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关系和监管安排。[详情]

超10万亿银行表外理财 静待纳入广义信贷测算
超10万亿银行表外理财 静待纳入广义信贷测算

   表外理财即没有纳入资产负债表的理财产品。 上周,表外银行理财产品或将纳入广义信贷指标口径计算的消息传出,虽然随后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澄清表示尚处于数据搜集、模拟测试阶段,未来将视情况决定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的时机和具体方案,但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引导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意图和趋势不变,未来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是大势所趋。不少机构分析,若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统计考核,未来理财增速或将有所放缓。 南方日报记者黄倩蔚 中小银行理财扩张或迎“急刹车” 日前,一份央行下发的“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在网上流出,有媒体报道称多家银行已收到通知,现在正在测算,预计明年或会真正实施。随后,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目前只是在进行模拟测试工作,使金融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逐步熟悉和适应新的指标口径。央行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保证MPA中广义信贷口径平稳过渡。 今年初,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关注贷款转为关注广义信贷和一些宏观审慎指标,以减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表内通过挪腾资产等手段规避调控的行为。 “MPA是一套打分体系,含多项指标,央行根据评分情况对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就广义信贷的考评而言,如果银行超过M2目标增速+22个百分点(大银行为20个百分点),也就是35%,则这项指标得分为0。”国泰君安分析师邱冠华在研报中指出。 “今年以来不少中小银行资产增速过快,部分银行为了应付考评把资产通过理财产品往表外转移,上半年的理财增量中,城商农商行的占比达到43%。估计央行也注意到了此现象,7月份曾发文提示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会进一步加强。”邱冠华表示。 马骏指出,表外理财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实际上也发挥了信用扩张的作用,对宏观经济和杠杆率等指标是有影响的。其次,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其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刚性兑付的特征。当前部分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为了更好地分析银行业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防范相关风险,需要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测算分析,当前银行表外理财快于表内广义信贷,若纳入将提高广义信贷增速。“2016年上半年表内广义信贷余额较去年末增长约12%,而表外理财增长约16%,占整个理财市场的77%,银行理财投向中以存款、债券、非标为主,债券占比40%,其中表外约8万亿;非标占比16.5%,表外约3.4万亿。按照2016年上半年数据,若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将使得广义信贷上半年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表外理财未来规模增速或将放缓 事实上,银行表外理财资金相当于银行理财资金余额扣除掉现金与存款部分。通俗而言,当前银行的存款类保本理财、同业理财已纳入表内计算,而银行面向企业、个人发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则为表外理财业务。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国45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理财规模达26.28万亿元,其中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6.1万亿元,这部分已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国泰君安估算,26万多亿元的理财中,同业理财占比为15%,保本理财占23%。另外,理财资金中投向存款和现金占18%,按此估计,表外理财规模约有14万亿元。 机构普遍分析认为,一旦要求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规模将受到约束,未来理财增速将出现放缓。 申万宏源分析认为,虽然当前仅是测算评估,但也要求银行在此期间做好准备,尤其是前期表外扩张较为激进的中小银行,因此短期看对理财产品将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表外理财规模扩张必然受限,去年高达73%的同比增速今年将显著下滑。 高收益资产争抢将更激烈 此外,为达到宏观审慎评估考核的要求,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表外理财投资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 “若银行开始压缩表外理财业务,最先受到影响的将是债券类产品,此外非标产品则可能等其自然到期不再续做。”邱冠华表示。从银行的业务逻辑看,若要压缩理财的边际扩张,确实可能会首先控制收益率较低的债券、票据类产品,以保留高收益的表外非标类产品。但长期来看,利率中枢下移、波动加大是不变的趋势。 申万宏源认为,一旦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计算,传统高收益的非标类产品扩张也会受到约束,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也会受到下行压力。长期看,在资产荒和加强监管的背景下,理财收益率趋降、增速趋缓趋稳大趋势更加明显。 不过,招商证券分析师马鲲鹏认为,理财规模扩张放缓甚至收缩后,“新发产品以滚动弥补存量产品损失或利差倒挂”之路不复存在,“做好存量业务、提高存量业务收益”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任务。“作为当前为数不多的高收益资产运用方式,委外业务,不论是债券委外还是权益委外都将成为银行理财更重要的高收益资产类别,将迎来更大发展,在理财总盘子中的占比预计将持续提升。” 罗毅分析认为,由于银行流入债券的资金增速趋缓,对于过高杠杆囤积在固定收益市场的金融产品影响较大,即非正规金融和过高杠杆的金融机构影响负面。短期对于表外债券非标资产配置较高的银行存在一定的规模冲击,长期由于资金趋紧带来整体利率的提高,有利于银行培育定价能力。[详情]

小调查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