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日前,银监会加强了监管力度,展现中央政府金融去泡沫与去杠杆的决心。在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业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影子银行膨胀,制造了系统性隐患,因此,及时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非常有必要。

  应当说,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原本就不应该通过信用扩张以及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促进经济转型与保增长。但是,由于处于一个各国竞相量化宽松的外部货币环境,在实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尤其还有转移杠杆的意图,中国金融自由化开始了无序生长,产生了一些泡沫,加速经济脱实向虚趋势,并对经济安全与结构转型造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以控制货币总量,去泡沫,防风险为主要目标的金融监管工作需要得到加强和落实,以展现降杠杆的决心。监管新政的初衷一定是希望逐步温和的降杠杆,既要实现政策目标又不能发生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但任何去杠杆的行为都需要付出代价。区别在于代价的大小,我们需要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而不是拒绝任何市场波动。

  长期以来,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楼市,都是以系统性风险要挟政策的调控力度。经过调控后,市场刚出现一些波动,就有声音开始呼吁放松政策以免出现系统性风险,经过所谓熨平波动、逆周期调控等,一次又一次放纵投机者,鼓励了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对赌心态:只有创造更大的风险才能挟制货币政策,以满足市场投机的狂欢。

  事实上,监管收紧政策释放的信号本身就能产生预期,这种预期会导致市场在监管收紧行动开始时充满恐慌,这是市场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时的一种正常反应,不应该夸大这种应激性反应带来的危害。当开局的恐慌时期过后,通过渐进的温和的政策逐步去杠杆的节奏是必要的。不过,目前看,监管刚刚收紧,市场以及一些部门就开始渲染“风险”,试图恐吓监管层,这种不断重复的要挟行为不应继续得逞,金融去杠杆的工作必须得到落实。

  在2009年“四万亿计划”实施后,信用过度扩张带来经济过热以及债务攀升等问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得不收紧,抑制地方政府债务、企业杠杆以及资产泡沫膨胀,这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2014年,在这种压力还没有转换成有效去杠杆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再次放松,拯救了苟延残喘的投机者,但是也酿成了今天影子银行与金融泡沫无序膨胀。

  过去几年,缺少监管的金融创新导致套利活动异常活跃,其结果是资产价格上升。现在,通过加强监管收缩杠杆的政策过程必然会冲击资产价格,这就是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所谓风险的源头。如何在去杠杆同时又不会引起资产价格急剧下跌,的确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风险。在以监管收紧为主的前提下,央行应该提供流动性的支持,以免市场资金链过于紧张引起系统性风险。由于金融套利活动仅限于金融体系内部,在监管部门与央行的协调下,这种风险是可控的,应该注意好节奏而又不至于向市场传递“监管投降”的预期。

  资金空转的一个前提是中国实体经济收益率不断下滑,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转型期内,降低资金成本维持实体经济的做法只会鼓励加杠杆,而过多廉价流动性也就会通过金融创新流向资产市场。因此,金融自由化带来的金融泡沫,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等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容易引发资产泡沫与债务风险,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曾经历过并遭遇同样的挑战。

  因此,避免金融泡沫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要试图维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而是要坚定推动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鼓励企业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会流向更有效率的部门,推动实体经济增长,而不是流入资产部门通过杠杆炒作价格获利,制造泡沫风险。目前金融行业问题的源头就在于结构转型缓慢而对经济增长过于焦虑,坚定推动结构性改革才能化解转型风险。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