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刘双霞)资产管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乱象。而这些风险也引发了监管层的重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苟文均发表署名文章称,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基本上都与资产管理业务无序扩张有关。

  苟文均指出,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资产管理领域也存在不少乱象,如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监管套利、非法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等,显著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从资管业务的监管层面,苟文均认为,尽管各监管部门都出台了本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范,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同类业务的行为规则和监管标准不一致,且在机构监管理念下很难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流程监控和全覆盖监管。因此,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监管理念,按业务属性确定行为规则和监管主体,强化监管的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

  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套利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尤为重要。事实上,穿透式监管已被一行三会采用。

  苟文均介绍,2016年央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明确提出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穿透式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业务性质,根据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原则和责任。银监会按照穿透式监管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将各类表内外业务,以及实质上由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证监会通过穿透式监管严控内幕交易、打击虚假信息披露,例如,对定增项目要求穿透式披露信息,并对相关认购方进行穿透核查;对私募基金的最终投资者,穿透核查其是否为合格投资者;通过穿透式监管发现万福生科造假上市,并给予严厉惩处。保监会强化对保险公司股东的穿透式监管,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真实股权结构和最终实际控制人的穿透式监管。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表示,穿透式监管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产品方向往底层资产穿透识别最终的资产类别是否符合特定资产管理的监管规定,其风险是否经过适当评估;另一个是往最终客户方向穿透识别最终风险收益承担者,防止风险承担和资产类别错配或防止私募产品公众化。

  不过,虽然监管层面对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仍面临体制机制的挑战。苟文均指出,机构监管理念下的分业分段式监管,难以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监管。资产管理业务往往借助多个通道和复杂嵌套,横跨多个监管部门,掩盖了最终负债方的实际风险。现行监管框架以机构审批设立为原则划分监管范围,带有明显的“地盘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有消息称,为全面规范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央行已与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就该业务进行讨论及征求意见,并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征求意见,其中规定、禁止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消除多层嵌套,并限定杠杆倍数,强调要打破刚性兑付。分析人士表示,《意见》展示了监管层实施穿透式监管的决心。

责任编辑:张彦如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