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5日08:39 新浪综合

  转自微信公众号 国金策略与行业配置笔记 主持人:李立峰 樊继拓 魏雪

  国金策略首席李立峰:

  非常感谢投资者在百忙之中来参加电话会议,之所以要召开电话会议,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出现了一些异动,不少媒体将部分原因归结于银行委外业务这一块。

  我们发现从郭树清履职银监会主席一个月以来,从3月份到现在10天左右的时间共发布了8个文件,都是以银监会的名义去发布的,最近的一次银监会的讲话是在4月21日,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明“不出成效绝不罢手”,而且当天银监会就要求从六个方面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对新开展的同业投资业务实施多项规范和监管,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这一块的监管措施比较严厉。我们可以看到从3月份央行的MPA的考核到银监会陆陆续续出来的7道金牌及8份文件,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已经在加快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资本市场明显感受到来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压力,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都出现了异常的交易,包括连续3个交易日众多股票跌停,也就是说市场会影响到关于银行的委外情况以及其持续性。

  鉴于这个背景,国金策略团队邀请到北京一家四大行(总行)负责资产管理业务的专家,其对于银行委外业务监管以及2017年银行委外业务准确的情况有非常资深的了解,对委外业务的资金来源及资金成本及委外资金的资产配置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际操作,希望能为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和最新的前沿动态。

  接下来有请特邀重磅专家对银行委外进行深入解读。

  特邀专家:

  这次我主要分享以下几个问题:

  一、委外业务的发展背景、近几年规模增长情况、当前质量情况以及资产配置比重情况

  委外的规模在2014年之前比较小,委外机构比较少,工行和光大银行做的比较早,当时的规模大约几百亿,到2015年下半年受股灾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渠道受限,此时银行理财规模在增长,但投资渠道有限,就催生出了银行委外规模快速扩张。但到2016年下半年信用债风险频发,银行委外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此时委外规模已经很大。

  关于银行委外的规模缺少系统性的统计,而且银监会和中证登的数据没有及时对外公布,市场上对银行委外规模估算的差异比较大,比如有的媒体报道银行委外规模在2015年末就达到16.7万亿,其中银行理财的委外规模是5.17万亿,银行非理财的委外业务规模为11.52万亿,还有券商对银行委外规模进行测算,表示2015年银行委外规模为23.1万亿,2016年银行委外规模27.7万亿,另有券商测算结果是5万亿。目前从掌握的数据以及四大行交换的数据来看,市场普遍高估委外规模,实际上2016年高峰时四大行委外规模为2.5-3万亿,可能是工行的规模突破了1万亿,建行的规模在7000亿-8000亿,其他两个行规模不超过5000亿,在3000亿左右。2016年整个银行业委外资金规模在5万亿-6万亿,如果算上保险公司以及央企国企下属的财务公司,这个数据可能会膨胀。这个数据是站在银行资金的角度上估算,对规模的估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产品端估算,这两种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没有很精确的数字。2017年第一季度整个银行业委外规模有所下降,其中四大行的委外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微下降,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但是股份制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委外规模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经济监管的影响。

  从受托机构的参与情况来说,主要以基金公司和券商为主,其他机构如信托机构、保险公司也有少量参与,而且各个银行间对于受托机构的偏好差异比较大:国有大型银行主要是和规模比较大、业绩突出、排名比较靠前和评级比较高的大型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但主要的合作对象还是银行旗下自身的基金公司,占比大约70%-80%左右;股份制银行更倾向于和大中型券商和基金公司合作,还有一些是公募,更看重受托机构的投资业绩,像城商行和农商行大多与中小型的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也有一些公募基金,更看重受托机构的收益率,委外部分是以投顾的形式参与,这有益于培养自己的团队,城商行农商行分别的资金链很小,大约在几个亿,几十个亿就算很大了。

  对于委外资金的资产配置情况,从2016年数据来看,主要配置的是信用债、利率债、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的资产,主要是以纯债券的基金为主,占比在90%以上,对权益类的资产配置比较少,占比不超过10%,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私人银行部的资金,这部分委外资金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倾向于配置权益类资产。机构间对委外资金资产配置的差异比较大,不同部门的资金成本不同,一般而言受托机构会优先配置信用债,如果信用债的收益率能够达到委托机构的收益率要求,那么富余的资金也会配置一些利率债和货币市场基金,去年的市场情况会适当的配置一些利率债和货币市场基金,存在一些加杠杆的情况。

  二、监管要求应对同业理财套利空转,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如何应对?

  这一要求实质上一直存在,因为当前银行存在赎回的动力。在牵涉到资金来源时,银行委外资金主要来源有两处:一是银行理财,即表外资金,二是同业资金。同业资金作为委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金链条,即同业存款购买同业理财,而同业理财投资委外资金,这是一个可行的套利模式,该模式是在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且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才能够运转。这是因为同业的资金的成本相对很低,要比银行理财、短期理财的成本低很多,就有较大的可操作的立场空间。但是随着今年货币性政策逐渐缩紧,造成流动性降低,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同业资金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它的套利模式将难以为继,将面临着资金链的断裂。尤其是近年来同业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银行都成立了同业业务部,这个部门很大一部分资产是做同业投资的,而同业投资中,以今年的数据来看,约有70%-80%都做了委外投资,购买其他公司的同业理财或同业存单。同业资金的规模扩张得非常快,且大多数以短期资金为主,长期资金占比很少,这就形成了一个期限错配。而目前银行期限错配问题非常严重,同业资金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近期银监会要严查同业,限制同业。

  三、如何看待媒体报道银行业委外大规模撤退的问题。

  投资者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新闻报道。从我了解到的消息和掌握的数据来看,四大国有银行并未出现大规模赎回委外资金的情况。工行赎回了一点点早期的委外资金,但规模很小,也仅仅是早期。去年曾经发生过某国有银行集中赎回的情况,但属于个例。据我的判断,目前银行类的委外资金赎回的主体应该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因为城商行、农商行的资金大部分是理财资金和同业资金,且同业资金占比较高;且将同业存单纳入到同业负债的管理中,因此他们面对的监管的压力会更大,一旦对同业的监管更严的话,同业业务将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希望包括金融行业的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要被混肴视听。

  四、管住了同业存单,理财套利且在实施MPA考核下,银行在资产负债表流动性管理上如何应对?影响大吗?

  银行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是按广义信贷指标及余额同比增速来考核的。就是说如果你的规模越大,对你今后的发展可能就越有利,如果你的规模越小,反而对你今后的发展形成很强的制约,因为它是以增速来考核。同时MPA考核机制已经实施严格的打分制,它对广义信贷规模的限制对中小银行的制约较强,而对大行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从我们行的情况来看,这个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影响更大的还是银监会近期下达的相关文件,尤其是对同业理财、同业业务以及对委外业务的监管。

  五、当前银行委外资金的成本如何。假设委外出现浮亏,如银行赎回,会面临大额的浮亏问题,该如何应对?

  说到银行委外资金的成本问题,我们应分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分机构来看,各家银行都涉及银行委外业务,2016年以前,是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业务较小。但是从2016年开始,城商行农商行类中小银行的委外业务开始大规模地增长,占比迅速提升。对于各行的占比情况呢,由于缺少系统性数据,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比例。就我估计,工农中建交这六大行委外资金是占整个市场的30%~40%左右,股份制银行占30%左右,城商行农商行类小中型银行占比大约在35%左右。

  其次,从资金成本上来看,国有大行的资金成本相对是最低的,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金成本最高。再分部门来看,银行的委外资金主要来自于资产管理部的银行理财、同业业务部门以及与私人银行下面的管理部门。其中资产管理部的委外资金规模占比是最高的,但金融同业部的同业业务委外资金规模增速非常大,从16年的二季度、三季度来看,增速非常快,占比提升也很快。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部的委外资金成本是极高的,但是他们愿意承受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可接受的投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比如他们的资金就可以投资给权益类的资产。而资产管理部的资金成本次之。而同业业务部委外资金成本最低,但是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同业的资金大多数都是短期资金,拆借资金,资金成本非常低。

  从资金的性质上看,银行委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表外资金和表内资金。表外资金最高是银行的理财资金,而表内资金有同业资金、银行自有资金和保本理财资金。其中表外理财资金占比是最高的,同业资金增长最快,资金规模逐渐增加;银行表内资金委外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同业资金委外。表内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也就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同业资金成本相对是较低的。表外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发行财理财产品的时候,理财产品现在的成本是逐渐抬升的。

  对银行赎回委外资金浮亏的的问题,我们行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委外资金收益达不到理财要求的情况,通常我们这时会提前收回委外资金,交给业绩较好的受托机构。一般情况下,银行委外资金在招投标的时候,在协议里就会约定委外资金的收益预警线和止损线,包括投资资产的损益情况。占比情况。当然我们也会考虑委外资金的投资标的情况,流动性是否更好。如果是投资信用债,赎回就比较困难,如果是投资流动性比较好的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债,如果出现浮亏或者达不到我们的要求,银行可能就会考虑赎回。

  六、银行近期会有大规模赎回吗?以及各家行在赎回的实际操做上有什么不同?

  从近期的债券市场情况看确实出现了大额的买单情况,我们不排除有银行委外资金赎回的可能。有媒体和卖方研究员认为银行赎回的主体和压力主要来自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但是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和数据来看,国有大行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赎回的情况,而是保持了和去年差不多的情况,有关媒体的报道是很不准确的,也是很不负责任的。站在银行的角度,实际上,近期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近期赎回资金的情况较多,是近期赎回的主体。因为他们的资金成本比较高,要求的收益也是比较高的,而且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在对同业业务有从严监管的趋势情况下,对同业业务依赖性较强的股份制行、城商行、农商行对委外资金赎回的意愿比较强烈。当然,也有可能部分管理委外资金的受托机构正面临着有股份制银行赎回的情况,这也要看具体情况,是否是委外资金到期了,或是否是受托机构没有达到协议要求。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受托机构协议是一年期以上,与自身银行基金子公司的协议达到三年以上。我们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评,如果没达到测评要求,会考虑赎回。在我对委外资金赎回的操作上,考虑到资金成本和风险能力,各家银行业会有所差异。总体上来说,委外资金赎回会优先赎回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利率债等。同时,不会出现集中大规模赎回的情况,一般会采取分批次赎回,防止市场有较大波动,带来资产损失。

  七、今年的委外业务和去年有何不同?

  从目前来看,今年的委外和去年的委外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近期银行理财增速是下降的。大行主动放缓了理财规模的增速,从四大行交换的数据来看,四大行都在有意降低理财增速。负债端,理财资金成本很高,而在资产端,优质资产稀缺,高收益资产比如非标资产有很大的限制,这会导致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上的收益不断收窄。从从四大行交换的数据来看,银行理财的收益都在逐年递减,这就导致银行理财扩张动力缺失;此外,表外资产监管趋严,非标资产投资收到很大限制,优质资产稀缺,投资渠道受限,理财利润扩张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综合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会放缓。从一季度四大行的交换数据来看,银行理财规模都有所下降,规模大概几百亿。

  八、金融去杠杆,是否处于中后期?

  金融业去杠杆要结合实体经济去杠杆来看,实体经济去杠杆离不开金融去杠杆,实体经济去杠杆实际上就是减少对这些行业的资金供给。而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就涉及到金融去杠杆。

  我认为去年的金融去杠杆不太理想,因为实体经济太差,同时进行实体经济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实体经济也没有承受如此大的风险的能力。考虑到实体经济不佳,去年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是不利于金融去杠杆的,同时去年金融监管层也面临换届的问题,而且监管部门之间对金融去杠杆的看法不同,协调也不足。对整个金融风险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摸底。监管层对金融去杠杆会不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个问题没有把握。我认为今年金融业去杠杆已经具备大的金融经济环境:经济有所好转,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另外,金融业资金空转问题、关联套利问题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比较严重,如果继续任由发展,会带来比较的风险隐患,因此我们认为目前金融业去杠杆会有实质性的操作,进入到中后期的阶段。

  九、银行委外规模短期内会有综合变化,赎回潮什么时候接近尾声?中长期的趋势又是怎么样?

  2016年我们预计2017年银行委外规模会继续扩张,但是一季度的监管力度和措施超乎预期,因此目前我们对2017年银行委外规模预期偏悲观。最差的情况下,整个银行委外规模会较大幅度收缩;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新增委外规模同比下降,但是总体规模仍将有所增长。我们银行将保持现有规模,如果委外到期或达不到收益率要求,我们会考虑收回委外资金,不在进行委外操作。但是大规模赎回的意愿,还是不是非常强烈,我们趋向于维持现状。一方面是我们自己银行旗下委外资金,规模占比也比较大,我们不会大规模收回,保持现状;另一方面是外部机构,我们也是倾向于维持现状,但是如果二季度收益率达不到要求或者风险过大,我们考虑收回,并不再进行委外操作。

  十、从银行资管的角度来看银行委外资金的配置、可能的思路及建议

  银行委外资金的配置还是低风险的货币市场供给为主,权益类配置占比较低,目前依旧处于风险考虑。权益类资产去年配置很低,主要集中与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去年我们进行了一场委外资金的招投标,适当地增加了权益类委外资金的占比,不过规模不大。对于债券类评级,我们国有大行对风险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都是AA+以上的,像股份制和城商行可能对收益更看重一些,适当地牺牲一下风险,他们可能是对风险采取适当容忍态度。就部门而言,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等部门客户的委外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可以适当投资一些权益类资产,但是比例很小,规模也很小。对于资产管理和同业的资金来源,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差,特别是同业资金,风险要求很高,所以大部分投给债券,尤其是信用债,都属于存贷型基金。对于2017年的委外资金,我们适当增加了一些权益类的资产配置,但是增加的不多,主要还是考虑到风险。在当前优质资产很少的情况下,资产配置确实很难,既要考虑到资产收益率,也要考虑到风险,我们总的思路还是要把风险放到首位,哪怕是牺牲一点点收益率,我们也要保证委外资金的安全性。可以说现在针对委外资金市场,大家对监管的态度还是比较持中。包括站在我们大行的这个角度来看,这轮监管就看下面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如果是会出台一些监管的细则,那么我们可能会在委外这块做一些调整,但是目前来看我们还是持观望态度。可能城商行、农商行可能现在问题比较大一些。

  通过郭树清的谈话也好,通过最近银监会的政策也好,可以看到监管层可能会对同业业务进行严查、进行很严格的监管,委外业务也会受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判断,对于今年的委外业务,并不是说银监会会一刀切,而是采取使其规范化发展,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一大的判断。

  提问交流环节

  Q1:大行委外业务赎回问题:刚才您讲到大行的委外如果要考虑到赎回的话,可能是比较侧重于收益率没有达标这种情况。但是我们这边了解了一些情况,比如2016年,大部分银行委外还是以存贷为主,这个在当时的业绩考核可能都是在4.5%-4.8%之间,但是2016年存贷基金或说存贷组合收益率如果能做到4%,就算是表现比较不错的组合了。这样看的话2016年的存贷组合都是很难达到业绩标准的,这种情况你们这边是怎么考虑的?

  A1:2016年业绩标准市场上普遍是在4.5%-5%,城商行和农商行是5%甚至以上。从我们的情况来看,我们给子公司基本是按照最低标准衡量的,4.5%已经很低了;第二步骤是在4.8%-5%之间,去年我们接触的几家机构,有的做的很好,有的做的很差,基本上来说都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但是在承受范围之内,这种时候下我们采取的是规模减一下,有可能是给的规模太大,导致驾驭不了这么多资金。就去年的情况来说,外部机构的规模都在几十亿,很少超过百亿,我们一方面考虑业绩情况,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对资金规模的把控能力。所以整体来说,收益率是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如果收益率是在我们承受范围之内的话,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Q2:您刚才讲到“现在金融去杠杆已经在中后期”,是否能再进行下解释?

  A2: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去年金融业去杠杆其实不是太理想的。从我得到的消息来看,去年整个金融业更多的是摸底情况,来看金融业到底有多大风险;而且“一行三会”之间对金融业去杠杆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协调一致;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金融业风险多大,去杠杆的话可能会带来多大风险,对这方面心里没底,这也是去年金融业去杠杆迟迟没有动作的原因。那么我的理解,金融业去杠杆首先第一步是要摸清情况、评估风险,强制性去杠杆会不会首先对金融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很大的风险,那么这个风险是否会波及到实体经济,还要考虑金融业去杠杆的话实体经济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在做好摸底和评估之后,就开始实施了;今年一季度,包括证监会、银监会等出台各项监管政策,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下一步金融业去杠杆可能要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会进入到中后期。去年人行把表外资金纳入MPA考核,以及银监会对几大行摸底理财产品等,我们的理解这就是属于摸底的情况,来看看风险到底多大,去杠杆的力度该怎么操作。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和判断。

  Q3:如果说去年是摸底阶段,那么今年就是实际推进的阶段对么?

  A3:对的,但是现在实质操作,我认为应该从监管的角度来,通过监管的规范化,一方面引导去杠杆,另一方面引导金融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不会是采取很强硬的去杠杆。有可能是针对某块业务,比如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来下手进行去杠杆,也就是“由点到面”这样一个操作方式。

  Q4近期银监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个对市场来说,一方面资金面偏紧,一方面市场会更新预期。我想问一下,您这边感觉到的二季度的话在监管方面会加强吗,因为您也提到今年是落地阶段?

  A4:银监会近期的确出台了很多政策,我的理解来看这些政策还是之前的一些东西,在之前的文件中都出现过,只是之前没有很严格地去执行,这次又拿出来很严格地去执行。可以比较一下,新的文件和之间的文件来对比,新的东西不多。二季度我们是这样看的,目前在摸底情况,自查阶段在6月份才开始,整改是在12月份才开始,这样就给金融业一个很宽松的缓冲时间去适应这个过程,这就要自查是什么情况。所以近期,包括二季度,很密集地出台一些具体的监管措施,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我感觉比较小。出台政策、反馈自查情况等都需要时间,我们认为可能是在6月之后,在第三季度,可能会根据自查情况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

  Q5:银监会提到“打破刚性兑付”,您认为这方面进展会是怎么样的,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A5: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谈过很多了,包括在银监会文件中也说过很多次了,想“打破刚性兑付”还是很难的,大家都是在口头上喊。以我们的经验来说如果理财产品亏了,都是拿自己的钱去倒贴的,所以“打破刚性兑付”目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比如理财产品亏了,一群人来总行闹事,为了银行的声誉等各种考虑,总是拿自己资金去贴的。所以“打破刚性兑付”并没有实质性的保障措施,比如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还没做到。至于说“打破刚性兑付”对市场的影响,这个很难说,比如信贷违约的很多,如果是机构客户好办,但如果是个人客户就会比较棘手,这个时候是否还是刚性兑付。所以银监会只是提,从我们机构角度来看确实很难操作,是这样一个情况。

  Q6:四大行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是否会赎回收益率达不到要求的部分业务或清盘到期的部分业务?

  A6:目前来看,四大行的委外业务大同小异,基本上80%的业务还是给银行旗下的子公司、证券公司来做。对于子公司,银行的态度比较宽容,可接受的收益率可能会比市场上低很多。交给外部企业则要考虑双方之前合作基础,业务往来紧密程度等因素,如果出现资金规模超过企业操作范围,收益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银行会对该企业的风险、收益率、信息报送、重大事件沟通情况进行评估,一段时间后如果仍达不到要求,会考虑赎回部分资金。同时,由于目前对银监会政策的把握还不到位,因此暂时的考虑是维持当前规模;如果后续有政策出台,可能会终止部分到期业务,但还是优先保证子公司的委外规模。

  Q7:是否意味着委外资金规模整体收缩,市场影响偏负面呢?

  A7:委外资金分为同业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两部分。第一,各大行已经不把理财业务规模增长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理财资金增速已经放缓。第二,虽然去年同业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今年出台了很多针对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因此从同业存单到同业理财再到委外业务的链条目前已经很难持续。在货币政策偏紧的背景下,银行没有充足的流动性和较低的利率成本来维持杠杆水平;且银行同业委外资金本身就具有对收益率要求偏低,着重于流动性风险控制的特征,大多以短期资金为主。因此同业委外资金受政策限制较大。

  Q8:现阶段金融业去杠杆走到了什么阶段?

  A8:监管层去年对金融业去杠杆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风险还是把握不足,处在一个摸底阶段。目前可能会考虑从某些业务入手,由点及面的进行政策落实,比方说从同业业务入手,第二个是理财入手,限制委外投资比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不明确。二季度或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就是在处置如保险业务、同业业务等“风险点”。

  Q9:四大行委外资金投向权益性市场的比重会不会增加?

  A9:银行在去年年底招投标时就确定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近期不会再变动。对权益性市场持观望态度,可能会根据市场做一定的动态调整,但目前调整的意愿较低。

  Q10:银行业监管对量化投资有什么样的影响?

  A10:量化投资在银行业监管中较少提及。因为市场量化投资规模依旧较小,银行委外投资在量化投资的规模也很小。我们认为监管措施不会对量化投资产生很直接的影响,也不会产生短期内都有影响。加强银行业监管,有可能缓慢地波及量化投资。目前我们正尝试性地接触一些量化投资,阳光私募等,适当地去扩展FOF、MOM等形式的基金。从目前角度来看,银行业监管对量化投资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

  Q11:近期股市调整似乎更多基于预期多余实际的产品的退出,而不像是银行委外的退出引起的,对此你怎么看?银行委外配资的股票退出方式是什么样的?

  A11:银行委外投资到股市的资金没有确切数据。我们不妨进行估算,如果2016年委外资金是5万亿,权益类配资是10%,就是5000亿,假设其中投资股市部分占50%,就是2500亿元,而2500亿相对于几十万亿市值的股市,影响有限,所以目前流出的“股市下跌归因于委外资金的大幅收回”的言论,在逻辑上是行不通。我们认为有可能是委外资金暂时性的收回,给市场传达出一种流动性趋紧的信号,引起股市的下挫。

  国有大银行的委外业务要按照流程进行的,而且流程基本已经标准化,不会出现“赎回就是立马要求割仓交钱”的情况。比方说,我们在与机构签订合同时,会预先设定预警线、止损线,一旦触碰到线后,对手方需要及时跟我们进行汇报,我们也需要经过专家委员会讨论后,才会做出是否赎回的决策,最后,我们会将决策信息反馈给机构方,如果需要赎回,我们也会采取“分批次、分步骤”的缓慢赎回。当然,不排除一些城商行和不成熟的机构偶尔会有些不成熟操作。

  Q12:年初到现在,预测四大行的债的收益率和股的收益率分别是多少?目前你们对委外业务收益率的容忍度大致在什么样的水平?

  A12:委外业务基本上是每半年考核一次,季度性考核意义不大,目前收到的回馈数据大多是动态性的数据,因此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记录。我们对机构业绩进行考核时,如果业绩波动很大,我们会与基金经理进行谈话,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浮亏,我们就直接和机构领导谈话了。另外,银行委外业务由于签署时间错开,一般采取分开考核形式,不会进行一次性的集体考核。

  收益率容忍度每个银行差别较大。如果是对自己银行下属的基金子公司,容忍度会宽容很多;而对外界的基金公司容忍度就会差些。容忍度没有明确的具体数字,我们需要结合市场、其他基金公司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综合考虑衡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梁焱博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