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扩围到全国

官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至全国
官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至全国

中国新闻社|2019年09月24日  22:16
“4+7”试点扩围到全国 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
“4+7”试点扩围到全国 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

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5日  10:09
带量采购扩面药价大跳水 现场气氛“很紧张”
带量采购扩面药价大跳水 现场气氛“很紧张”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9月25日  00:56

“4+7”城市药品拟中选

“4+7”城市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 6品种流标
“4+7”城市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  6品种流标

新京报|2018年12月07日  22:24
国海:带量采购推动仿制药变革 创新类公司必配(名单)
国海:带量采购推动仿制药变革 创新类公司必配(名单)

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12月07日  10:06
带量采购 如何不伤害医药行业? 业界称要解决5个核心问题
带量采购 如何不伤害医药行业? 业界称要解决5个核心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12月07日  08:11
国君:关于4+7城市带量采购影响的六点思考
国君:关于4+7城市带量采购影响的六点思考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8年12月07日  08:51

最新新闻

恒瑞砍大批仿制药在研项目 未来仿制药企怎么走?
恒瑞砍大批仿制药在研项目 未来仿制药企怎么走?

  原标题:恒瑞砍掉大批仿制药在研项目,带量采购后,仿制药企怎么走?  记者|金淼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10月10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表示:“截至目前,专利到期的原研药,该仿制的已经仿制完了,即使是距离专利到期还有较长时间的药物,我们经过评估后认为其市场上的价值不高。因此,恒瑞从投入到产出比的角度衡量,认为投资价值不是太大——恒瑞应该把钱投在更有效的地方。” 发言一出,便引发热议。虽然恒瑞一度在国内药企中拥有“研发一哥”的称号,2018年研发投入26.7亿人民币。但是仿制药仍然是恒瑞营收的主要来源,为恒瑞贡献了86%的营收,而创新药部分在2018年收入中仅占14%。 “4+7”带量采购及近期的第二轮带量采购,药企利润的进一步减少,无疑推动了国内仿制药行业的加速洗牌,而未来的创新驱动也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几千家药企,只有头部企业拥有能够持续不断加码创新药的能力,承担创新药研发所带来的风险。 康哲药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刚在会上表示,创新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未必一定要将创新提升到创新药的高度,剂型的创新也属于创新的一种。并且在创新过程中,企业也并不一定要自建研究所内部创新,为了获得由垄断性的长线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比较好的药品引入。 而对于转战创新药的企业而言,其面对的是由仿制药转道创新药过程中,整个管控体系、组织架构的变化,“人才、流程是不是准备好了,不仅要有好的顶层设计、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还考验企业的内功,自身的系统是不是完善。”普华永道中国医药与医疗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徐佳说。 “未来的仿制药企业肯定要分工,集中精力做好几个品种,通过分工,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亚宝药业董事长任武贤表示。任武贤认为印度药企的入局未必会对中国药企造成压力,“中国的一致性评价经过三年大多数产品都已经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印度药企的产品完成一致性评价后再加上海关的税费,和本土产品(价格)不会差距太大。当然他们进来是对国内企业的考验,国内企业可以变得更强。” 此前业内也存在疑问,在将药价杀到底价时,药品的质量问题是否会随之增加,参与过英国带量采购的四川汇宇药业董事长丁兆表示此前英国带量采购时曾有印度药企因GMP原因被欧盟关掉。在强监管的情况下,牺牲质量换取低价中标的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 虽然集采能够推动全行业的整合,但是同时,中标企业也并非一劳永逸,如果未能在下一次集采中标,对于扩建的产能要如何处理,则考验整个行业的资源优化,“没中标的企业是不是可以在分工上生产上有一些合作,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的进步。”徐佳表示。[详情]

界面 | 2019年10月12日 14:44
院外销售成下一个风口 2020年处方外流市场达2500亿
中证网 | 2019年10月11日 06:49
首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发布 龙头药企转型创仿结合
首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发布 龙头药企转型创仿结合

  原标题:首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发布 龙头药企转型“创仿结合” 随着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分级诊疗等政策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仿制药及高值类耗材价格下行大势所趋。目前通过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等机制,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去年以来,仿制药价格平均降幅在50%左右。 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正式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下称《目录》),共33个品种入选,囊括了多种抗癌药、罕见病药物以及此前曾出现短缺的药品等。这些入选品种主要为国内专利到期和专利即将到期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临床供应短缺(竞争不充分)的药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负责人在此前一次行业会议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鼓励发展高质量仿制药,这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支出,国家发布《目录》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研发生产,提高药品生产质量。 根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内多家医药龙头企业已经在“摒弃”一般仿制药项目,将高仿、创新纳入企业发展新方向。如恒瑞医药在2018年夏季就停止了一般仿制药项目,对此在10月9日某行业会议上,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表示要改变企业的生存现状,更有竞争优势,必须走创新之路。 10月10日,科伦药业、石药集团、正大天晴等多家药企负责人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4+7”带量采购后时代,很多企业都已经走在创新及高仿相结合的道路上。 “随着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围,未来普通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和创新药成为药企的研发方向。希望医保节省的资源,能够有一部分用于鼓励药企研发创新药和高技术含量、市场急需的仿制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副院长夏春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批鼓励仿制药目录出炉 此前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落实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工作方案》要求,2019年6月底前,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引导企业研发、注册和生产。此外根据临床用药需求,2020年起,每年年底前发布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 相比今年6月公示的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34个品种建议清单,最终发布的目录仅少了一种抗艾滋病药利匹韦林。资料显示,利匹韦林由Tibotec研发,2011年5月获FDA批准上市。在全球市场中利匹韦林近年来持续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2018年销售近30亿美元。 在上述入选的33个品种中,囊括了抗癌药、罕见病药物等多个药物。其中,伊沙匹隆、氟维司群为乳腺癌治疗药物,阿巴卡韦为抗艾滋病毒药物,阿托伐醌为抗疟药物,尼替西农则用于治疗儿童罕见病、遗传性酪氨酸血症。另外,白血病患儿服用的巯嘌呤、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甲氨蝶呤片等廉价短缺药物也包含在内。 夏春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中的产品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剂、氟维司群注射液、福沙吡坦二甲葡胺注射用无菌粉末等产品正大天晴均在研发,有的已经申报生产。 实际上,为了鼓励仿制药发展,相关审批流程也开始加快。7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信息显示,2018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审评通过106个新药(按品种统计);受理仿制药上市申请982件,较2017年增长79%。 从今年6月的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建议清单发布至今,有多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如在抗HIV药领域,有拉米夫定、伐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多只国产抗HIV药获批上市。 “低仿”到“高仿、创新” 上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仿制药在保证药物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药品的价格,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仿制药行业大而不强,药品质量差异较大,患者对高质量仿制药的需求很大。 夏春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印发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囊括了多种抗癌药、罕见病药物以及此前曾出现短缺的药品等,这将大幅提高相关患者用药可及性。另外,相比高价的原研药,仿制药也将大幅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也让药企避免了盲目性研发,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 渤海证券在研报中提到,随着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分级诊疗等政策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仿制药及高值类耗材价格下行大势所趋。目前通过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等机制,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去年以来,仿制药价格平均降幅在50%左右。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对仿制药明确提出要促进“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此类仿制药研发,而目前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已经按此方向进行布局。 “我们在仿制药布局方面,重点开发方向为技术壁垒高、临床需求大、临床未被满足的高端仿制药。目前正大天晴布局的重点领域包括肿瘤、肝病、呼吸、感染、心脑血管、内分泌六大产品集群。随着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围,未来普通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和创新药成为药企的研发方向。”夏春光介绍说。 据了解,包括正大天晴、科伦药业等多家药企都加快了由“仿创结合”向“创仿结合”的转型。如正大天晴2019年新立项的产品,70%都是创新药。如今,正大天晴已经形成了年均科研投入15亿元、研发团队1500人、在研项目250多项的创新格局,今明两年将有20多个新产品上市,预计几年后每年上市一个创新药也将得以实现。 石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目前石药集团创新药产品项目约有300个,其中在研新靶点大分子生物药30个、小分子新药40个,原化药3类新药70余个;在仿制药研发方面,石药集团集中精力研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仿制药;而在去年夏天,恒瑞已经停掉一般仿制药的项目,只做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 不过,上述石药集团负责人指出,中国是仿制药使用大国,优质优价的仿制药在未来还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在医保支付中,外资过期专利药占比比较大,国产高品质仿制药优势不明显。“希望国家适当调整对国产高品质仿制药的政策倾斜,鼓励中国本土药企加大对仿制药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让中国的高品质仿制药与外资过期专利药展开竞争,形成国家医保、广大患者与本土药企‘三赢’的良好局面。”他说。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10月11日 06:37
4+7带量采购下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何去何从?
4+7带量采购下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何去何从?

  原标题:“4+7”带量采购下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何去何从? 仿制药企业洗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日前,国家医保局主导的新一轮药品带量采购扩面开标,部分产品降幅达到38%,有的降幅超过50%,仿制药、原研药企业纷纷下场厮杀,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致性评价成为参与带量采购的前提。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内仿制药突飞猛进。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是医改的重要方向,这一过程中,4+7带量采购试点是重要手段,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成为药企手中的“好牌”。药品质量严格把控,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面临淘汰。 “我国仿制药实际药效需要重新评价,随着带量采购扩面持续,一致性评价失败成本高攀,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控制过评成本,加速药物研发效率成为关键。”华南某仿制药企研发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一致性评价加速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9月30日,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公布。与 4+7 试点中选价格相比,平均降幅25%。不同品种的价格降幅差异大,5家及以上竞争品种平均降价达50%,3家以下仅为2%。 4+7扩围带来的主要变化在于,加速现有仿制药全国价格体系重塑,进一步压缩仿制药生命曲线。原先仿制药采用的类似创新药“高定价、高费用、高毛利”的营销模式走向终结。 在此背景下,加速一致性评价成为仿制药企的必要选择。 带量采购扩围中,允许每个品规最多三家中标。这就意味着对企业来说药品采购规模扩大,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也可能加速淘汰。 此前即有分析指出,以吉非替尼(250mg)为例,阿斯利康去年降幅76%中选。全国市场占有率中,阿斯利康76%、齐鲁制药24%,今年5月正大天晴也过审,扩面后,该品规将增长15.68倍。 去年12月2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取消289基药目录品种的年中大限,但随着4+7带量采购逐步落地,我国仿制药淘汰赛实际上并未减缓,反而在不断加速。 力扬企业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监赵宇向记者表示,“目前为止很多产品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体外评价法还有一定受限,大部分都卡在生物等效性试验(BE)。由于生物实验需要耗费高额成本和时间,企业无法将通过转篮法和桨法筛选出来的全部处方和工艺进行生物实验,因此提高筛选结果的有效性,是仿制药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难题。” 如何加快研发效率? 目前,流通池法溶出度测试 (USP 4) 通过与体内更为相关的流体动力学模式,有效地区分体外溶出,具有更好预测生物等效性实验的作用,可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流通池法克服不同剂型方法开发中可能碰到的挑战,适用于各种剂型,能帮助仿制药企业节省药品研发成本,快速通过一致性评价。 近几年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如何提高效率避免走弯路成为不变主题。 力扬企业有限公司CEO黄凯扬向记者表示,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药品的药理没有在未出厂之前搞清楚,导致现在上市的药往往是生物等效性做得不够完美。现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反推,才发现原来药效达不到。尤其最近两年对这方面的需求很大,为了解决药厂的这个需求,BE(生物等效性)非常重要,但是每一套做BE要花几百万。所以对于药厂来说,要是在前期的溶出即做出错误判断,贸然进行BE,可能会导致花费大量冤枉钱。 据悉,力扬引进了瑞士SOTAX公司的CE 7smart流通池法溶出技术,能有效提高BE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通过率,以解决目前国内仿制药药品上市面临一致性评价通过率低的问题。 黄凯扬向记者补充,世界上能做这个仪器的都是国外厂家。因为流通池本身非常特殊。对国内仿制药企业来说,以前不需要做此类测试,也没有那么多新机型,但是随着现在碰到的BE成本控制问题,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仿制药企业对此的需求。  [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9年10月09日 07:36
药品带量采购扩围 以价换量能为药企增厚多少利润
药品带量采购扩围 以价换量能为药企增厚多少利润

  原标题:药品带量采购扩围谁是大赢家:以价换量能为药企增厚多少利润  随着拟中标结果的出炉,扩围后的第二轮药品带量采购于近日落幕,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还在持续。 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告显示,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常态化执行,医药行业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市场格局也将重塑。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一致性评价与集采降价已颠覆仿制药产业生态,即从高毛利高费用转向低毛利低费用、从大单品高举高打转向仿制药集约化工厂。未来唯有品种丰富、产能庞大、供应链稳定的企业,方能在监管推动的市场出清中成为长期优胜玩家。 与此同时,本轮带量采购中有两家外资仿制药企业中标,尤其印度药企入华为,本就薄利难销的国内仿制药市场再添不确定因素。 带量采购拟中标结果公布两日以来,A股医药板块接连下挫,在竞标中失利的药企――信立泰(002294.SZ)、京新药业(002020.SZ)更是领跌。那么,对个股而言,究竟带量采购扩围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有多大?哪些公司将从中受益? 与首轮集中采购中每个品种中标企业只有一家不同,此次带量采购引入了“多家中标”的新规,中选企业不超过2家(含)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中选企业为3家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在采购量的约定方面,根据中选企业的数量(1-3家),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50%-70%。 西部证券的研报指出,在本轮带量采购中,降价幅度较小、此前市占率较小的企业有望受益。最典型的企业就是华海药业(600521.SH)。拟中标结果显示,华海药业本次竞标的7个产品全数中标,平均降幅仅为6.65%。并且华海药业中标的几个品种,此前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大,有望通过本轮采购实现“逆袭”。 2018年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利培酮片这一品种上,原研药占据了超过62%市场,华海仅占7.9%的份额。集采之后,华海获得了全部申报总量的20.41%。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剂,原研药占据样本医院 69%市场,华海仅占4.8%,而未来将占据全部申报总量的25.05%。氯沙坦片剂原研占据超过75%市场,华海仅占5.7%,通过集采获得了申报总量的50%。 业界普遍认为,已有较完备的原料也产业布局,在带量采购的竞价中成本优势凸显。国金证券分析认为,集采扩面全国,无存量市场、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明显受益,譬如石药集团(01093.HK)、乐普医疗(300003.SZ)、普洛药业(000739.SZ)、华海药业(600521.SH)、科伦药业(002422.SZ)等。 公告显示,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与,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在竞标企业数量较多的品种上,降价幅度尤其明显。比如,阿托伐他汀下降 65.54%、瑞舒伐他汀下降68.89%、恩替卡韦下降64.89%、替诺福韦下降 35.44%,而这四个品种在去年的“4+7”集采中的价格降幅已经超过75%。 但是,企业以竞相降价的方式换来销量的扩容真的能带来利润回报的增长吗? 对此问题,渤海证券的研报算了一笔账。以氯吡格雷这一品种为例,在本轮竞标后,乐普医疗(300003.SZ)的市场格局将得到较大幅度改善。若公立医院市场份额由扩围前的12 %扩增至33%,扣除流通企业约8%的销售差价和增值税影响,乐普医疗在该品种上的综合毛利约为8.5亿元,扣除已显著降低的销售费用及其他期间费用,预期扩围后氯吡格雷将为乐普医疗贡献税后净利润5.32亿元,基本与2018年持平。因此“以价换量”对资本市场的意义有待细琢。 另外,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药品价格中的水分被不断挤压,仿制药产业链盈利空间大幅下降,凭借仿制药现金流支撑研发投入难度加大。西部证券建议,从长期来看,较早转型创新药的企业先发优势更加明显,更具有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9月27日 07:23
“4+7”试点全国推广 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9%
“4+7”试点全国推广 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9%

  原标题:“4+7”试点全国推广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李红梅)24日,参加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4+7”试点)扩围的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4+7”试点扩大范围到全国,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9%。 2018年11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西安、大连、成都、厦门、沈阳7个城市共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办公室负责人说,招采工作真正做到了带量采购、招采合一,患者真正用上了降价后的药品。[详情]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7日 04:01
带量采购撬动医改新局 降药价首先要挤掉药价"水分"
带量采购撬动医改新局 降药价首先要挤掉药价

  原标题:带量采购撬动医改新局 来源:北京商报 对症“高药价”,带量采购的改革意图十分明显。近日,全国药品联盟新一轮带量采购结果公布,在医药圈掀起不小的浪花。通过带量采购,25个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降价效应显著。 削减部门既得利益、削减权力、增加责任的改革,向来不易。降低药价首先要挤掉药价的“水分”,毛利虚高的水分不仅在于行业暴利,也暗含了价格附着在了它本不该附着的地方。前者以中间商赚差价营销成本居高不下为代表,后者则以“医药代表”所勾连的不合理的利益链条最为典型。 药品带量采购是一次切断中间商的“拼多多”,简单而言是指药品采购机构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通过“打包”医疗机构零散的采购量,以类似于“团购”的方式向药品供应商购买明确数量的药品,以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的采购方式。 行业之外,淘汰传统的“医药代表”和质量或成本控制不行的药企。医药代表的后续工作被省掉了,一来由于集体采购的完成,二来因为带量采购抵消了企业巨大的成本,非常多中标的企业已经不愿意在这些已中标的产品中投入人力、物力和其他费用以促进销售,医药销售人员的角色自然面临淡化。 作为带量采购的“溢出效应”,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也将受此助力再进一步。由于我国药品注册审批制度不完善,仿制药质量不一致现象长期存在,为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仿制药替代使用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公众对仿制药质量也颇有成见。带量采购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动仿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药品带量采购的起点,也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最终目的之一。 初始阶段的带量采购引发了不小的市场反响。价格竞争激烈,新一轮报价后市场将重新改写。有人呼吁留给药厂“合理”利润,也有人指出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想法,可能为了拿市场份额,可能为了后续的产品铺垫,也可能说觉得落选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未来仍需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诉求,适当考虑为国内医药工业发展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保留一定空间。 重新构筑利益格局,是医改的难点,更是医改的关键点。这不仅体现在纵向的药品行业改掉畸形的盈利关系,也体现在横向的药企、医院、患者等利益关系的调整。带量采购以降药价为突破口,串联起新的利益关系,试图颠覆以药养医的顽疾。 近年来,医改动作频频,无论是“供方”的改革还是“需方”的改革,都在尝试最大限度地打破传统利益樊篱。“补供方”的带量采购希望不断打通行业市场资源阻塞利益壁垒;“补需方”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希望通过打通医生人力资源的流动,缓解大医院的不能承受之重,破除小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瓶颈。医改是一道综合题,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探索与尝试、拉锯与博弈的每一小步,都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大步。[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9月27日 00:13
国家卫健委主任:“4+7”招标采购扩大还在推进
国家卫健委主任:“4+7”招标采购扩大还在推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9月26日在北京表示,“4+7”的招标采购扩大还在推进,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推动这次改革,甚至也可以说是近几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9月26日 17:43
“4+7”试点药品为上海患者节省超12亿 降价效应显著
“4+7”试点药品为上海患者节省超12亿 降价效应显著

  2018年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与使用试点(以下简称“4+7”试点)中选结果公布,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2%,降价效应显著[详情]

澎湃新闻 | 2019年09月26日 15:07
第二轮带量采购的药企博弈:新对手 新危机
第二轮带量采购的药企博弈:新对手 新危机

  原标题:第二轮带量采购的药企博弈 来源:北京商报 9月25日,药品带量采购扩围拟中标结果公示,一份27页的拟招标名单,不同药企的股市表现,描摹了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原研药企和仿制药企,价格降与不降背后的盈利和亏损……带量采购挤掉了灰色地带,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背后藏匿的原料药垄断问题也随之浮现。 降价再降价 据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显示,本次联盟25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价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的水平。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在重磅抗癌药上,降价的趋势仍在继续。以吉非替尼为例,同样为0.25g×10片的规格,阿斯利康报价为547元,而齐鲁制药则直降至257元。 高血压药物,来自重庆药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片只要7分钱;冠心病治疗药物,齐鲁制药生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片只有1角2分。 有媒体报道称,现场有药企人士抱怨:“这下可赔了,玩得太大了。” 药企们到底还有没有盈利空间呢?资深业内人士徐毓才指出:“虽然不排除药企为了抢占市场狠命压价的情况存在,但不赚钱的买卖没有人做。尽管25种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期,但这种价格去除水分并不赔钱,还是有利可图的。” “药企们的利润还是有的。”医药专家赵衡表示,药企们的利润与之前相比会微薄一些,无法再雇用大量的销售,不过带量采购这种模式自身也压缩掉了中间环节,帮助药企节省了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药企们为什么还积极参与投标呢?根据本次公布的集采标准,中标企业可以获得50%-70%的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剩下的所有企业就只能抢剩下的30%市场份额。 北京大学药学院主任史录文认为,降价幅度大的原因有三:其一,上次只是“4+7”个试点城市,现在扩大到全国范围,销售使用量扩大了许多倍,以更大的市场量换价格,中标价格会有所降低;其二,由独家中标扩大为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中标,有更多的药企参与;其三,第一次带量采购的实施情况良好,国家承诺给中标药企的药物使用量和账期如约执行,企业在让利的同时,销售成本、财务成本有所降低,多家药企结束观望期,尤其是有能力的大药企有更多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新对手 新危机 带量采购扩围让多家药企意识到,带量采购大方向不可逆转。而从业绩看,带量采购中标的药品,销售收入提升非常明显。上一轮中标企业京新药业,其201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1.92%;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52.89%。其中成品药实现销售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32%。带量采购中标的高胆固醇治疗药物瑞舒伐他汀销售3.95亿元,同比增长16%;另一个中标的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销售0.48亿元,同比增长253%。 科伦药业的百洛特在上一轮中标后,迅速覆盖了11个重点城市的200多家三级医院,2019年上半年销量较同期增长97.14%。 带量采购改变了跨国原研药企的战略,一些外资药企调整明显,开始以低姿态参与到招采扩面中,加大降价幅度。据不完全统计,本轮带量采购有十几家跨国药企参与,其中6家外企表现优异,7个品种入围。 一些外资药企的报价甚至低于仿制药。德国医药巨头赛诺菲在氯吡格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个品种上的报价几乎与仿制药药企报价一致。去年的氯吡格雷品种,是由仿制药药企深圳信立泰中标,但今年深圳信立泰却意外出局,原研药赛诺菲因为降至目前最低价17.81元而得以入场。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药企如传闻一样参加了竞标。由印度Dr.Reddy`s实验室生产、深圳市泛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奥氮平片以6.19元/片的价格中标。而上一轮“4+7”中,豪森药业的中标价为9.64元/片。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提醒称,印度药企的入局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有可能促使药品价格进一步走低。 本土药企尚未形成规模,印度药企入局是否会造成冲击呢?赵衡认为,印度药企应该不会形成大的冲击,毕竟国内药企在价格上更加有竞争力,并且还有降价空间,印度药企承担的是加速竞争、给国内药企更多危机感的角色。 原料药定胜负 上轮“4+7”,许多企业因摸不清规则而出局,这次回过神来,意识到只有最低价才可以中标。例如齐鲁制药,参与投标的产品几乎都是最低价,成为类似于正大天晴在第一轮中的角色,最终有5个产品中标。 而此轮招标的最大赢家,是以原料药和制剂出口为主的华海药业。该公司共有7个品种入围:厄贝沙坦片、赖诺普利片、帕罗西汀常释剂型、福辛普利口服常释剂型等。 而齐鲁制药和华海药业的共同点是拥有原料药生产线。 有行业人士分析,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原料制剂一体化药企将会在后续的竞争中活下来,并且有利可图。原因是原料制剂一体化药企在原料价格上有优势,且仿制药研发能力并不弱。 而享受了上一轮带量采购红利的京新药业,本轮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争斗中败北,而中标企业苏州东瑞制药则有原料药生产线。 同一份结果,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可谓冰火两重天。9月24日下午,华海药业股票被直线拉升,当天最终涨幅2.98%。新入围的药企中,广生堂上涨7.51%,乐普医疗股价上涨5.93%。仅有左乙拉西坦中标,且无原料药生产线的京新药业当日跌停,信立泰大跌9.44%。 在此次中标的45家企业中,有部分为非原料药企业。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担忧,在中标的药企中,非原料药药企可能会面临危机。“今后,如果该药企没有掌握原料药的供应,原料药供应厂商若将价格提高,如何应对保证低价且高质量的药品销售?” 近年来,原料药垄断事件此起彼伏,前有扑尔敏,后有硝酸甘油。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也表示了忧虑,他指出:“考虑到目前我国存在原料药垄断问题,药企承担大量的供应要求,原料药一旦涨价,可能直接导致生产成品药的中标药企断供。” 带量采购持续推进,全国覆盖之后,增加药品种类势在必得。赵衡表示:“药品的种类应该会在明年扩围,不过还要看接下来的实施情况,同时进行规则的改进。” 不过,在制药行业资深从业者柯楠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药价是不是降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而是这样的低药价是不是可以持续?长期来看,由于中标企业占据了半数以上市场份额,可能因此获得药品生产的强势地位甚至形成垄断,并以此为筹码要求重新议价,影响政府的议价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常蕾[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09月26日 00:47
恒瑞砍大批仿制药在研项目 未来仿制药企怎么走?
恒瑞砍大批仿制药在研项目 未来仿制药企怎么走?

  原标题:恒瑞砍掉大批仿制药在研项目,带量采购后,仿制药企怎么走?  记者|金淼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10月10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表示:“截至目前,专利到期的原研药,该仿制的已经仿制完了,即使是距离专利到期还有较长时间的药物,我们经过评估后认为其市场上的价值不高。因此,恒瑞从投入到产出比的角度衡量,认为投资价值不是太大——恒瑞应该把钱投在更有效的地方。” 发言一出,便引发热议。虽然恒瑞一度在国内药企中拥有“研发一哥”的称号,2018年研发投入26.7亿人民币。但是仿制药仍然是恒瑞营收的主要来源,为恒瑞贡献了86%的营收,而创新药部分在2018年收入中仅占14%。 “4+7”带量采购及近期的第二轮带量采购,药企利润的进一步减少,无疑推动了国内仿制药行业的加速洗牌,而未来的创新驱动也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几千家药企,只有头部企业拥有能够持续不断加码创新药的能力,承担创新药研发所带来的风险。 康哲药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刚在会上表示,创新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未必一定要将创新提升到创新药的高度,剂型的创新也属于创新的一种。并且在创新过程中,企业也并不一定要自建研究所内部创新,为了获得由垄断性的长线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比较好的药品引入。 而对于转战创新药的企业而言,其面对的是由仿制药转道创新药过程中,整个管控体系、组织架构的变化,“人才、流程是不是准备好了,不仅要有好的顶层设计、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还考验企业的内功,自身的系统是不是完善。”普华永道中国医药与医疗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徐佳说。 “未来的仿制药企业肯定要分工,集中精力做好几个品种,通过分工,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亚宝药业董事长任武贤表示。任武贤认为印度药企的入局未必会对中国药企造成压力,“中国的一致性评价经过三年大多数产品都已经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印度药企的产品完成一致性评价后再加上海关的税费,和本土产品(价格)不会差距太大。当然他们进来是对国内企业的考验,国内企业可以变得更强。” 此前业内也存在疑问,在将药价杀到底价时,药品的质量问题是否会随之增加,参与过英国带量采购的四川汇宇药业董事长丁兆表示此前英国带量采购时曾有印度药企因GMP原因被欧盟关掉。在强监管的情况下,牺牲质量换取低价中标的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 虽然集采能够推动全行业的整合,但是同时,中标企业也并非一劳永逸,如果未能在下一次集采中标,对于扩建的产能要如何处理,则考验整个行业的资源优化,“没中标的企业是不是可以在分工上生产上有一些合作,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的进步。”徐佳表示。[详情]

院外销售成下一个风口 2020年处方外流市场达2500亿
院外销售成下一个风口 2020年处方外流市场达2500亿

  原标题:2020年处方外流市场规模或达2500亿元 来 院外销售将成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下一个风口。自“4+7”带量采购扩面至全国范围后,中标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来会有二三百个品种纳入全国集采范围。这样一来,药品不再是医院的利润中心,各省都在探索推进处方外流,处方外流成大趋势。 新医改背景下,DTP(Direct to Patient),即院外药房营销模式,将是医药企业的不二选择。健客网、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药房陆续宣布开展或即将开展DTP业务。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处方药院外市场销售规模接近2500亿元。 院外销售模式兴起 随着国家三医联动、分级诊疗等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分开,处方外流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2017年5月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曾明确提出:医疗机构不得限制处方外流,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这就给DTP业务开了绿灯。一般来说,通过DTP销售的药品为大病症用药,包括肿瘤用药、血液病、精神类、免疫用药等,其顾客群集中,范围小,收集跟踪简单,用药时间长。 向前追溯多年,院外销售并不被看好,很多医院也明确规定禁止处方外流。但近两年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零差价、药占比、两票制、4+7集中采购、辅助用药监控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医药分家,处方外流也因此成为热点话题,药品经营者更是趋之若鹜,意图在新模式下分得一杯羹。 按照行业对医药分开过程中能够流出到院外的处方量预估,大致判断是未来5年内处方流出量将呈现较快增长。业内人士预计,结合整体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处方院外销售市场规模接近250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医院为了保证自身药品利益,处方多数会流向指定的合作方,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其中,线下渠道主要是医院周边的药店,这类药店大多由医院开设或与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线上渠道则主要通过互联网医院来搭建,通过与零售药店铺建互联网医院就诊网络。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处方得以部分外流,这更多是为了满足医院需求,将利益链条从院内搭建到了院外。 有能力承接院外销售的药店,一般情况下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就是医院的三产药房,这些药房和医院的HIS系统相互连接,但是不算医院院内药房;第二类是托管医院的商业公司在医院开设的院内药房;第三类是连锁药房开设在医院周边的院边店;第四类是医院周边的单体药房;第五类是网上药店。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基层医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楚世涛认为,现在药店看中通过一致性评价,但是没有中标全国集采的品种。未中标品种必将寻找新的销售渠道,DTP院外药房将是必然选择,只要价格合适,药房便可进行终端拦截。 药店需练好三大内功 对于连锁药房来说,处方药院外销售能锻炼其对医院药品的供应能力,以及建立经营管理医院药品的经验,可以为将来承接大规模处方外流打下良好基础。 楚世涛认为,药店须做出三大改变,助力承接新品种。首先是提高药事服务能力,向半医疗机构转变。政策大力推进处方外流,流到DTP药房的产品越来越多对于药店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会。但这些产品的学术性很强,未来零售药店想要承接处方药销售,必须具备专业药事管理能力及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予患者以指导,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否则,又可能沦为普通的以药品销售为主的药店。 其次是向慢性病药品延伸。从现在已经成熟的DTP药房的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高端新特药体现出“高毛利”特征,但高端药品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4+7”等政策也迫使很大一部分常用药、慢性病药品向DTP院外药房流入。因此,DTP药房在品类选择上要尽量争取高端药品,然后再尽可能争取慢性病等常用药品。由于高端药品对药店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药店要在相关软硬件上进行调整升级,这是很多DTP药房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慢病患者在病情稳定下,再次购药不需要再去医院排队,无疑慢性病药品承接将是处方外流承接的一个趋势,也是DTP药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第三是设置合理品类价格梯度,更大范围吸引患者。DTP药房不能只倾向于高毛利的新特药,“类DTP药房”将是现有药房未来的转型必经之路,有利于客流的增加和整体利润的增加。根据药品性质,可以引进三个梯度产品:最底一级的是普通常用药品;中间主要是大品牌慢性病药品,包括合资企业和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品牌产品;再往上就是高端新特药、特殊疾病产品。这个梯度设置不仅反映了药品的价格分层,同时也有利于药房对不同类型客流的吸引,最大化吸引目标客流量。 面临两大挑战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认为,DIP业务目前至少面临两大难关。首先是高价药处方外流的可能性低,其次是随着医保支付价的推开,药店很难获得高额的收益。二者将决定DTP业务是否能成为蓝海市场。 赵衡认为,在医院内,医院和医生对新特药及其背后的利益将更好把控,部分高价药的处方流出可能性很低。由于药品一致性评价的完成仍需一定的时间,大部分药品还不能进入带量采购的范围,这部分药品未来将成为医院和医生主要的利益来源。这些药品的处方,医院也没有动力将其外流。 赵衡认为,随着全国集采的推开,对全国的药价将形成巨大的挤压。在医保支付价推开后,零售端按照医保支付价支付药品使得外流的处方不再有高额的收益,即使只从药品买卖的角度来看,部分药品已经很难产生符合零售端期望的利润。  [详情]

首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发布 龙头药企转型创仿结合
首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发布 龙头药企转型创仿结合

  原标题:首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发布 龙头药企转型“创仿结合” 随着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分级诊疗等政策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仿制药及高值类耗材价格下行大势所趋。目前通过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等机制,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去年以来,仿制药价格平均降幅在50%左右。 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正式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下称《目录》),共33个品种入选,囊括了多种抗癌药、罕见病药物以及此前曾出现短缺的药品等。这些入选品种主要为国内专利到期和专利即将到期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临床供应短缺(竞争不充分)的药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负责人在此前一次行业会议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鼓励发展高质量仿制药,这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支出,国家发布《目录》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研发生产,提高药品生产质量。 根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内多家医药龙头企业已经在“摒弃”一般仿制药项目,将高仿、创新纳入企业发展新方向。如恒瑞医药在2018年夏季就停止了一般仿制药项目,对此在10月9日某行业会议上,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表示要改变企业的生存现状,更有竞争优势,必须走创新之路。 10月10日,科伦药业、石药集团、正大天晴等多家药企负责人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4+7”带量采购后时代,很多企业都已经走在创新及高仿相结合的道路上。 “随着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围,未来普通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和创新药成为药企的研发方向。希望医保节省的资源,能够有一部分用于鼓励药企研发创新药和高技术含量、市场急需的仿制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副总裁兼研究院副院长夏春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批鼓励仿制药目录出炉 此前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落实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工作方案》要求,2019年6月底前,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引导企业研发、注册和生产。此外根据临床用药需求,2020年起,每年年底前发布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 相比今年6月公示的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34个品种建议清单,最终发布的目录仅少了一种抗艾滋病药利匹韦林。资料显示,利匹韦林由Tibotec研发,2011年5月获FDA批准上市。在全球市场中利匹韦林近年来持续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2018年销售近30亿美元。 在上述入选的33个品种中,囊括了抗癌药、罕见病药物等多个药物。其中,伊沙匹隆、氟维司群为乳腺癌治疗药物,阿巴卡韦为抗艾滋病毒药物,阿托伐醌为抗疟药物,尼替西农则用于治疗儿童罕见病、遗传性酪氨酸血症。另外,白血病患儿服用的巯嘌呤、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甲氨蝶呤片等廉价短缺药物也包含在内。 夏春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中的产品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剂、氟维司群注射液、福沙吡坦二甲葡胺注射用无菌粉末等产品正大天晴均在研发,有的已经申报生产。 实际上,为了鼓励仿制药发展,相关审批流程也开始加快。7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信息显示,2018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审评通过106个新药(按品种统计);受理仿制药上市申请982件,较2017年增长79%。 从今年6月的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建议清单发布至今,有多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如在抗HIV药领域,有拉米夫定、伐昔洛韦、利巴韦林等多只国产抗HIV药获批上市。 “低仿”到“高仿、创新” 上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仿制药在保证药物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药品的价格,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仿制药行业大而不强,药品质量差异较大,患者对高质量仿制药的需求很大。 夏春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印发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囊括了多种抗癌药、罕见病药物以及此前曾出现短缺的药品等,这将大幅提高相关患者用药可及性。另外,相比高价的原研药,仿制药也将大幅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也让药企避免了盲目性研发,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 渤海证券在研报中提到,随着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分级诊疗等政策促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仿制药及高值类耗材价格下行大势所趋。目前通过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等机制,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去年以来,仿制药价格平均降幅在50%左右。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对仿制药明确提出要促进“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此类仿制药研发,而目前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已经按此方向进行布局。 “我们在仿制药布局方面,重点开发方向为技术壁垒高、临床需求大、临床未被满足的高端仿制药。目前正大天晴布局的重点领域包括肿瘤、肝病、呼吸、感染、心脑血管、内分泌六大产品集群。随着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围,未来普通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和创新药成为药企的研发方向。”夏春光介绍说。 据了解,包括正大天晴、科伦药业等多家药企都加快了由“仿创结合”向“创仿结合”的转型。如正大天晴2019年新立项的产品,70%都是创新药。如今,正大天晴已经形成了年均科研投入15亿元、研发团队1500人、在研项目250多项的创新格局,今明两年将有20多个新产品上市,预计几年后每年上市一个创新药也将得以实现。 石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目前石药集团创新药产品项目约有300个,其中在研新靶点大分子生物药30个、小分子新药40个,原化药3类新药70余个;在仿制药研发方面,石药集团集中精力研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仿制药;而在去年夏天,恒瑞已经停掉一般仿制药的项目,只做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 不过,上述石药集团负责人指出,中国是仿制药使用大国,优质优价的仿制药在未来还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在医保支付中,外资过期专利药占比比较大,国产高品质仿制药优势不明显。“希望国家适当调整对国产高品质仿制药的政策倾斜,鼓励中国本土药企加大对仿制药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让中国的高品质仿制药与外资过期专利药展开竞争,形成国家医保、广大患者与本土药企‘三赢’的良好局面。”他说。 [详情]

4+7带量采购下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何去何从?
4+7带量采购下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何去何从?

  原标题:“4+7”带量采购下 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何去何从? 仿制药企业洗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日前,国家医保局主导的新一轮药品带量采购扩面开标,部分产品降幅达到38%,有的降幅超过50%,仿制药、原研药企业纷纷下场厮杀,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致性评价成为参与带量采购的前提。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内仿制药突飞猛进。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是医改的重要方向,这一过程中,4+7带量采购试点是重要手段,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成为药企手中的“好牌”。药品质量严格把控,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面临淘汰。 “我国仿制药实际药效需要重新评价,随着带量采购扩面持续,一致性评价失败成本高攀,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控制过评成本,加速药物研发效率成为关键。”华南某仿制药企研发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一致性评价加速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9月30日,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公布。与 4+7 试点中选价格相比,平均降幅25%。不同品种的价格降幅差异大,5家及以上竞争品种平均降价达50%,3家以下仅为2%。 4+7扩围带来的主要变化在于,加速现有仿制药全国价格体系重塑,进一步压缩仿制药生命曲线。原先仿制药采用的类似创新药“高定价、高费用、高毛利”的营销模式走向终结。 在此背景下,加速一致性评价成为仿制药企的必要选择。 带量采购扩围中,允许每个品规最多三家中标。这就意味着对企业来说药品采购规模扩大,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也可能加速淘汰。 此前即有分析指出,以吉非替尼(250mg)为例,阿斯利康去年降幅76%中选。全国市场占有率中,阿斯利康76%、齐鲁制药24%,今年5月正大天晴也过审,扩面后,该品规将增长15.68倍。 去年12月2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取消289基药目录品种的年中大限,但随着4+7带量采购逐步落地,我国仿制药淘汰赛实际上并未减缓,反而在不断加速。 力扬企业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监赵宇向记者表示,“目前为止很多产品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体外评价法还有一定受限,大部分都卡在生物等效性试验(BE)。由于生物实验需要耗费高额成本和时间,企业无法将通过转篮法和桨法筛选出来的全部处方和工艺进行生物实验,因此提高筛选结果的有效性,是仿制药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难题。” 如何加快研发效率? 目前,流通池法溶出度测试 (USP 4) 通过与体内更为相关的流体动力学模式,有效地区分体外溶出,具有更好预测生物等效性实验的作用,可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流通池法克服不同剂型方法开发中可能碰到的挑战,适用于各种剂型,能帮助仿制药企业节省药品研发成本,快速通过一致性评价。 近几年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如何提高效率避免走弯路成为不变主题。 力扬企业有限公司CEO黄凯扬向记者表示,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药品的药理没有在未出厂之前搞清楚,导致现在上市的药往往是生物等效性做得不够完美。现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反推,才发现原来药效达不到。尤其最近两年对这方面的需求很大,为了解决药厂的这个需求,BE(生物等效性)非常重要,但是每一套做BE要花几百万。所以对于药厂来说,要是在前期的溶出即做出错误判断,贸然进行BE,可能会导致花费大量冤枉钱。 据悉,力扬引进了瑞士SOTAX公司的CE 7smart流通池法溶出技术,能有效提高BE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通过率,以解决目前国内仿制药药品上市面临一致性评价通过率低的问题。 黄凯扬向记者补充,世界上能做这个仪器的都是国外厂家。因为流通池本身非常特殊。对国内仿制药企业来说,以前不需要做此类测试,也没有那么多新机型,但是随着现在碰到的BE成本控制问题,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仿制药企业对此的需求。  [详情]

药品带量采购扩围 以价换量能为药企增厚多少利润
药品带量采购扩围 以价换量能为药企增厚多少利润

  原标题:药品带量采购扩围谁是大赢家:以价换量能为药企增厚多少利润  随着拟中标结果的出炉,扩围后的第二轮药品带量采购于近日落幕,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还在持续。 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告显示,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常态化执行,医药行业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市场格局也将重塑。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一致性评价与集采降价已颠覆仿制药产业生态,即从高毛利高费用转向低毛利低费用、从大单品高举高打转向仿制药集约化工厂。未来唯有品种丰富、产能庞大、供应链稳定的企业,方能在监管推动的市场出清中成为长期优胜玩家。 与此同时,本轮带量采购中有两家外资仿制药企业中标,尤其印度药企入华为,本就薄利难销的国内仿制药市场再添不确定因素。 带量采购拟中标结果公布两日以来,A股医药板块接连下挫,在竞标中失利的药企――信立泰(002294.SZ)、京新药业(002020.SZ)更是领跌。那么,对个股而言,究竟带量采购扩围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有多大?哪些公司将从中受益? 与首轮集中采购中每个品种中标企业只有一家不同,此次带量采购引入了“多家中标”的新规,中选企业不超过2家(含)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中选企业为3家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在采购量的约定方面,根据中选企业的数量(1-3家),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50%-70%。 西部证券的研报指出,在本轮带量采购中,降价幅度较小、此前市占率较小的企业有望受益。最典型的企业就是华海药业(600521.SH)。拟中标结果显示,华海药业本次竞标的7个产品全数中标,平均降幅仅为6.65%。并且华海药业中标的几个品种,此前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大,有望通过本轮采购实现“逆袭”。 2018年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利培酮片这一品种上,原研药占据了超过62%市场,华海仅占7.9%的份额。集采之后,华海获得了全部申报总量的20.41%。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剂,原研药占据样本医院 69%市场,华海仅占4.8%,而未来将占据全部申报总量的25.05%。氯沙坦片剂原研占据超过75%市场,华海仅占5.7%,通过集采获得了申报总量的50%。 业界普遍认为,已有较完备的原料也产业布局,在带量采购的竞价中成本优势凸显。国金证券分析认为,集采扩面全国,无存量市场、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明显受益,譬如石药集团(01093.HK)、乐普医疗(300003.SZ)、普洛药业(000739.SZ)、华海药业(600521.SH)、科伦药业(002422.SZ)等。 公告显示,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与,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在竞标企业数量较多的品种上,降价幅度尤其明显。比如,阿托伐他汀下降 65.54%、瑞舒伐他汀下降68.89%、恩替卡韦下降64.89%、替诺福韦下降 35.44%,而这四个品种在去年的“4+7”集采中的价格降幅已经超过75%。 但是,企业以竞相降价的方式换来销量的扩容真的能带来利润回报的增长吗? 对此问题,渤海证券的研报算了一笔账。以氯吡格雷这一品种为例,在本轮竞标后,乐普医疗(300003.SZ)的市场格局将得到较大幅度改善。若公立医院市场份额由扩围前的12 %扩增至33%,扣除流通企业约8%的销售差价和增值税影响,乐普医疗在该品种上的综合毛利约为8.5亿元,扣除已显著降低的销售费用及其他期间费用,预期扩围后氯吡格雷将为乐普医疗贡献税后净利润5.32亿元,基本与2018年持平。因此“以价换量”对资本市场的意义有待细琢。 另外,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药品价格中的水分被不断挤压,仿制药产业链盈利空间大幅下降,凭借仿制药现金流支撑研发投入难度加大。西部证券建议,从长期来看,较早转型创新药的企业先发优势更加明显,更具有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详情]

“4+7”试点全国推广 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9%
“4+7”试点全国推广 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9%

  原标题:“4+7”试点全国推广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李红梅)24日,参加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4+7”试点)扩围的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4+7”试点扩大范围到全国,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9%。 2018年11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西安、大连、成都、厦门、沈阳7个城市共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办公室负责人说,招采工作真正做到了带量采购、招采合一,患者真正用上了降价后的药品。[详情]

带量采购撬动医改新局 降药价首先要挤掉药价"水分"
带量采购撬动医改新局 降药价首先要挤掉药价

  原标题:带量采购撬动医改新局 来源:北京商报 对症“高药价”,带量采购的改革意图十分明显。近日,全国药品联盟新一轮带量采购结果公布,在医药圈掀起不小的浪花。通过带量采购,25个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降价效应显著。 削减部门既得利益、削减权力、增加责任的改革,向来不易。降低药价首先要挤掉药价的“水分”,毛利虚高的水分不仅在于行业暴利,也暗含了价格附着在了它本不该附着的地方。前者以中间商赚差价营销成本居高不下为代表,后者则以“医药代表”所勾连的不合理的利益链条最为典型。 药品带量采购是一次切断中间商的“拼多多”,简单而言是指药品采购机构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通过“打包”医疗机构零散的采购量,以类似于“团购”的方式向药品供应商购买明确数量的药品,以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的采购方式。 行业之外,淘汰传统的“医药代表”和质量或成本控制不行的药企。医药代表的后续工作被省掉了,一来由于集体采购的完成,二来因为带量采购抵消了企业巨大的成本,非常多中标的企业已经不愿意在这些已中标的产品中投入人力、物力和其他费用以促进销售,医药销售人员的角色自然面临淡化。 作为带量采购的“溢出效应”,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也将受此助力再进一步。由于我国药品注册审批制度不完善,仿制药质量不一致现象长期存在,为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支付、仿制药替代使用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公众对仿制药质量也颇有成见。带量采购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动仿制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药品带量采购的起点,也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最终目的之一。 初始阶段的带量采购引发了不小的市场反响。价格竞争激烈,新一轮报价后市场将重新改写。有人呼吁留给药厂“合理”利润,也有人指出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想法,可能为了拿市场份额,可能为了后续的产品铺垫,也可能说觉得落选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未来仍需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诉求,适当考虑为国内医药工业发展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保留一定空间。 重新构筑利益格局,是医改的难点,更是医改的关键点。这不仅体现在纵向的药品行业改掉畸形的盈利关系,也体现在横向的药企、医院、患者等利益关系的调整。带量采购以降药价为突破口,串联起新的利益关系,试图颠覆以药养医的顽疾。 近年来,医改动作频频,无论是“供方”的改革还是“需方”的改革,都在尝试最大限度地打破传统利益樊篱。“补供方”的带量采购希望不断打通行业市场资源阻塞利益壁垒;“补需方”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希望通过打通医生人力资源的流动,缓解大医院的不能承受之重,破除小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发展瓶颈。医改是一道综合题,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探索与尝试、拉锯与博弈的每一小步,都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大步。[详情]

国家卫健委主任:“4+7”招标采购扩大还在推进
国家卫健委主任:“4+7”招标采购扩大还在推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9月26日在北京表示,“4+7”的招标采购扩大还在推进,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推动这次改革,甚至也可以说是近几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详情]

“4+7”试点药品为上海患者节省超12亿 降价效应显著
“4+7”试点药品为上海患者节省超12亿 降价效应显著

  2018年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与使用试点(以下简称“4+7”试点)中选结果公布,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2%,降价效应显著[详情]

第二轮带量采购的药企博弈:新对手 新危机
第二轮带量采购的药企博弈:新对手 新危机

  原标题:第二轮带量采购的药企博弈 来源:北京商报 9月25日,药品带量采购扩围拟中标结果公示,一份27页的拟招标名单,不同药企的股市表现,描摹了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原研药企和仿制药企,价格降与不降背后的盈利和亏损……带量采购挤掉了灰色地带,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背后藏匿的原料药垄断问题也随之浮现。 降价再降价 据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显示,本次联盟25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价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的水平。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在重磅抗癌药上,降价的趋势仍在继续。以吉非替尼为例,同样为0.25g×10片的规格,阿斯利康报价为547元,而齐鲁制药则直降至257元。 高血压药物,来自重庆药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片只要7分钱;冠心病治疗药物,齐鲁制药生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片只有1角2分。 有媒体报道称,现场有药企人士抱怨:“这下可赔了,玩得太大了。” 药企们到底还有没有盈利空间呢?资深业内人士徐毓才指出:“虽然不排除药企为了抢占市场狠命压价的情况存在,但不赚钱的买卖没有人做。尽管25种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期,但这种价格去除水分并不赔钱,还是有利可图的。” “药企们的利润还是有的。”医药专家赵衡表示,药企们的利润与之前相比会微薄一些,无法再雇用大量的销售,不过带量采购这种模式自身也压缩掉了中间环节,帮助药企节省了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药企们为什么还积极参与投标呢?根据本次公布的集采标准,中标企业可以获得50%-70%的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剩下的所有企业就只能抢剩下的30%市场份额。 北京大学药学院主任史录文认为,降价幅度大的原因有三:其一,上次只是“4+7”个试点城市,现在扩大到全国范围,销售使用量扩大了许多倍,以更大的市场量换价格,中标价格会有所降低;其二,由独家中标扩大为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中标,有更多的药企参与;其三,第一次带量采购的实施情况良好,国家承诺给中标药企的药物使用量和账期如约执行,企业在让利的同时,销售成本、财务成本有所降低,多家药企结束观望期,尤其是有能力的大药企有更多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新对手 新危机 带量采购扩围让多家药企意识到,带量采购大方向不可逆转。而从业绩看,带量采购中标的药品,销售收入提升非常明显。上一轮中标企业京新药业,其201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1.92%;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52.89%。其中成品药实现销售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32%。带量采购中标的高胆固醇治疗药物瑞舒伐他汀销售3.95亿元,同比增长16%;另一个中标的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销售0.48亿元,同比增长253%。 科伦药业的百洛特在上一轮中标后,迅速覆盖了11个重点城市的200多家三级医院,2019年上半年销量较同期增长97.14%。 带量采购改变了跨国原研药企的战略,一些外资药企调整明显,开始以低姿态参与到招采扩面中,加大降价幅度。据不完全统计,本轮带量采购有十几家跨国药企参与,其中6家外企表现优异,7个品种入围。 一些外资药企的报价甚至低于仿制药。德国医药巨头赛诺菲在氯吡格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个品种上的报价几乎与仿制药药企报价一致。去年的氯吡格雷品种,是由仿制药药企深圳信立泰中标,但今年深圳信立泰却意外出局,原研药赛诺菲因为降至目前最低价17.81元而得以入场。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药企如传闻一样参加了竞标。由印度Dr.Reddy`s实验室生产、深圳市泛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奥氮平片以6.19元/片的价格中标。而上一轮“4+7”中,豪森药业的中标价为9.64元/片。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提醒称,印度药企的入局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有可能促使药品价格进一步走低。 本土药企尚未形成规模,印度药企入局是否会造成冲击呢?赵衡认为,印度药企应该不会形成大的冲击,毕竟国内药企在价格上更加有竞争力,并且还有降价空间,印度药企承担的是加速竞争、给国内药企更多危机感的角色。 原料药定胜负 上轮“4+7”,许多企业因摸不清规则而出局,这次回过神来,意识到只有最低价才可以中标。例如齐鲁制药,参与投标的产品几乎都是最低价,成为类似于正大天晴在第一轮中的角色,最终有5个产品中标。 而此轮招标的最大赢家,是以原料药和制剂出口为主的华海药业。该公司共有7个品种入围:厄贝沙坦片、赖诺普利片、帕罗西汀常释剂型、福辛普利口服常释剂型等。 而齐鲁制药和华海药业的共同点是拥有原料药生产线。 有行业人士分析,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原料制剂一体化药企将会在后续的竞争中活下来,并且有利可图。原因是原料制剂一体化药企在原料价格上有优势,且仿制药研发能力并不弱。 而享受了上一轮带量采购红利的京新药业,本轮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争斗中败北,而中标企业苏州东瑞制药则有原料药生产线。 同一份结果,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可谓冰火两重天。9月24日下午,华海药业股票被直线拉升,当天最终涨幅2.98%。新入围的药企中,广生堂上涨7.51%,乐普医疗股价上涨5.93%。仅有左乙拉西坦中标,且无原料药生产线的京新药业当日跌停,信立泰大跌9.44%。 在此次中标的45家企业中,有部分为非原料药企业。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担忧,在中标的药企中,非原料药药企可能会面临危机。“今后,如果该药企没有掌握原料药的供应,原料药供应厂商若将价格提高,如何应对保证低价且高质量的药品销售?” 近年来,原料药垄断事件此起彼伏,前有扑尔敏,后有硝酸甘油。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也表示了忧虑,他指出:“考虑到目前我国存在原料药垄断问题,药企承担大量的供应要求,原料药一旦涨价,可能直接导致生产成品药的中标药企断供。” 带量采购持续推进,全国覆盖之后,增加药品种类势在必得。赵衡表示:“药品的种类应该会在明年扩围,不过还要看接下来的实施情况,同时进行规则的改进。” 不过,在制药行业资深从业者柯楠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药价是不是降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而是这样的低药价是不是可以持续?长期来看,由于中标企业占据了半数以上市场份额,可能因此获得药品生产的强势地位甚至形成垄断,并以此为筹码要求重新议价,影响政府的议价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常蕾[详情]

带量采购25个拟中选药品 平均降幅达59%
带量采购25个拟中选药品 平均降幅达59%

  原标题:带量采购25个拟中选药品 平均降幅达59% 来源:经济参考报 25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公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拟中选结果,结果显示,25个“4+7”试点药品价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的水平,群众费用负担将大幅度降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次降价幅度更大,最小制剂单价小于0.3元的已有19个之多,最便宜的当属齐鲁制药的利培酮,最小制剂单价已不足0.05元,重庆药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猛降到0.07元/片。 此次参与投标企业77家,45家中选,中选药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为25%。 采购试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4+7”试点自今年4月1日全面落地实施以来,患者用药费用负担显著降低。此前第三方机构对开展试点的地区进行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患者药品费用负担减轻,尤其是慢性病和重病患者获得感强烈,超过9成的患者赞成试点政策;企业交易成本明显降低,25个中选品种的30天回款率达到97%。[详情]

药品集中采购扩围释放多重红利 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
药品集中采购扩围释放多重红利 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

  原标题:药品集中采购扩围释放多重红利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24日发布消息称,随着当日二十多个省、区进行药品联合招标采购,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范围由11个城市扩大至全国。据悉,今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共有77家企业,与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网民指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至全国,有利于构建医药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机制,促使药品回归合理市场价格,节约医保资金,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的用药可及性。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通俗讲就是国家组织多个城市地区进行“团购”药品,申报最低价格的企业中标,实现以量换价,降低药品价格。 有网民认为,在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是成本的竞争,包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用人成本等。同时,改变了药品流通模式,切断了药品流通的利益链,医药代表作为医药企业销售人员的作用将下降。 网民“常峰”表示,“4+7”药品带量采购大幅度降低了药品价格,给患者带来实惠,同时还保障了药品质量,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我国部分药品价格虚高、采购不带量、降价后难以保证质量等问题。 网民“史立臣”表示,此次联盟采购迈出的步伐很大,远超业内预期,这也说明了药品的集中采购政策、医保进一步控费以及仿制药价格下降都将是长远的必然趋势。对于药企而言,想在新的集采政策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持续推进一致性评价,生产出更多价廉质高的药品,同时,这也将促使更多药企将过度的营销费用逐步转移到研发创新中来。 (记者 明航 整理)[详情]

带量采购药价又降了!降幅最大药品比中标价再降近8成
带量采购药价又降了!降幅最大药品比中标价再降近8成

  原标题:关系万千家庭,带量采购药价又降了!降幅最大药品比试点中标价再降近8成,这些公司是最大赢家 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全国扩围的拟中选结果正式出炉! 9月25日,上海阳光采购平台公示了“4+7”带量采购扩面拟中选结果。结果显示,25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价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的水平。 2018年底,“4+7”个城市进行了药品带量采购试点。 在前次试点中选药品价格50%-96%降幅的基础上,本次带量采购扩面中选价又有平均25%的降幅。在具体的品种上,降幅最大的为阿托伐他汀,齐鲁制药在“4+7”中标价的基础上降价78.18%,氨氯地平相对于去年“4+7”带量采购中标价降价60%。 降价幅度再次超预期 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与,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相对于首轮“4+7”带量采购,此轮集采扩面部分品种的降价幅度超出预期。主要体现在,如果某个品种有3家以上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则价格多数再“腰斩”。如果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在3家以内,降价幅度相对较小。 以恩替卡韦为例,“4+7”试点采购时,正大天晴(0.5mg)中标价为0.62元,较原来价格降价幅度达96%。而此轮扩面采购,东瑞制药、百奥药业、广生堂三家药企的中标价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大幅下降,中标价分别为0.18元/片、0.2元/片以及0.27元/片。其中,东瑞制药相较首轮的中标价降幅达71%。 瑞舒伐他汀是京新药业的核心产品,“4+7”试点集采时由京新药业独家中标,公司当时的中标价为0.78元/片(规格:10mg*28片),较原来价格降价幅度达81.55%。此轮由瀚晖制药、山德士以及正大天晴中标,其中,瀚晖制药中标价最低,为0.2元/片。 独家中标的药品价格相对首轮的“4+7”集采试点则没有变化,赖诺普利、右美托咪定、依那普利、氯沙坦等价格不变。由两个企业中标的药品有福辛普利、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孟鲁司特等,降价幅度在0-3%。 几家欢喜几家愁 此次采购扩面结果,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个别上市公司的主营品种直接出局。 华海药业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华海药业旗下的7个品种全部中选。分别是厄贝沙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赖诺普利、利培酮、氯沙坦钾、盐酸帕罗西汀、福辛普利钠,拟中标价格分别5.46元/盒、14.67元/盒、6.45元/盒、7.2元/盒、14.7元/盒、31.187元/盒和17.4元/盒。相对于此前的“4+7”集采试点中标6个品种来说,此次华海药业多中标1个品种。 华海药业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上述拟中标的7个产品,2018年度国内销售收入合计约为7.19亿元,约占公司2018年度销售收入合计的14.10%。 以上多数品种中,华海的市占率低于20%,通过此次“4+7”及扩面的带量采购,有望快速布局到全国,节省大量在“进院”中花费的时间、人员和经费。根据“4+7”的执行情况来看,华海能够享受由于降价带来的巨大市场扩容机会。 齐鲁制药是一匹黑马,中标5个品种,分别为阿托伐他汀钙、奥氮平、利培酮、吉非替尼以及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中标价分别为0.12元/片、2.48元/片、0.05元/片、25.7元/片以及0.29元/片。 有哪些企业未中标而出局呢? 与“4+7”集采试点时瑞舒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左乙拉西坦三个品种中标相比,京新药业此次集采扩面参与投标的左乙拉西坦片、头孢呋辛酯片两个药品中标,瑞舒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两个药品未中标而出局。 京新药业201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8亿、净利润3.26亿,同比分别增长31.92%和52.89%。具体来看, 占比较重的中成品药实现销售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32%。中成品药中京诺(瑞舒伐他汀钙片)销售3.95亿元、同比增长16%。瑞舒伐他汀钙片的收入占总营收的21.26%,是公司核心产品之一。 面临同样遭遇的还有信立泰。首轮“4+7”带量采购上,规格为75mg*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由信立泰以3.18元/片独家中标,而此次公示表里已无法找到信立泰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赛诺菲2.54元/片独家中标。 “华海药业们”是怎样炼成的 浙江的药企,在上轮“4+7”试点时,已经是赢家,本轮全国集采时,他们又占多席。 这些中选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原料药价格的把控能力强,甚至有自己的原料药生产线。无惧市场规模扩张后,原料药涨价带来的风险。 浙江中选企业都是掌握原料药的企业,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在“最低价”通吃的游戏规则中全盘胜出。仿制药的成本主要有原料药、辅料、包材的成本。而拥有技术门槛的原料药,并且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远低于行业水平的企业,将更有可能赢得“最低价”竞争之战。  中选后,庞大的采购量需要有充裕的原料来支撑,一旦原料买不到,或者是原料涨价,对于中选企业来说,不买的话,量上不去;买的话,价格又上不去。如何保证供应是第二轮带量采购给企业的真正考验。 专利药也将面临价格战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物经济学研究者周吉芳认为,随着仿制药市场重新回到薄利多销的跑量模式,更多的药厂会向专利药转型。专利药的研发模式不同于仿制药,而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高回报高风险模式。 专利药物大多针对的是肿瘤、 慢性免疫疾病等治疗需求尚未被满足的领域,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药企能否占据生物制药和靶向药物的制高点,甚至走出国门与西方同行同台竞争,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用药安全和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等问题。 编辑:张楠[详情]

4+7带量采购扩围:25个拟中选药品均降59%
4+7带量采购扩围:25个拟中选药品均降59%

  原标题:“4+7”带量采购扩围:25个拟中选药品均降59%,有的仅7分钱一片  记者 | 陈鑫 “4+7”药品带量采购最新报价终于出炉。2019年9月25日,上海阳光医药网公布了《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25个品种的拟中标结果全部公布。从目前流出报价看,多个品种价格在首轮“4+7”基础上再创新低。 据联合采购办公室9月24日晚消息,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其中,重庆药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猛降到0.07元/片(5mg),齐鲁制药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降到 0.12 元/片(10mg)。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跨国药企的赛诺菲在氯吡格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个原研药上均直接报出了最低价,几乎与仿制药无二。 “4+7”对于医药企业无异于一场博弈,如果挤进,药品将会被25个省市的医院采购;如果失败,则意味着药品无法纳入医保报销,几乎与市场无缘。 然而,即使成功挤进,也并不意味着永占市场。如在氯吡格雷(75mg)的报价中,首轮中标药企信立泰以3.13元/片(上轮价格为3.18元/片)的最高报价惨遭出局。因此,史立臣认为,不管入选与否,企业都会为了挤进全国市场继续降价。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认为,此次扩面采购由政府“建制度、搭平台”,利用市场机制促使药品回归合理市场价格,进而节约更多医保资金,让更多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所谓带量采购,即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药品数量报价,通过“以量换价” 挤掉药价水分。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确定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西安、大连、成都、厦门7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数据显示,2018年11月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4+7”药品集中采购,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25个中选,其中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中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都得到了保障,使用量超出了预期,医保预付、医院使用以及回款等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曾在2019年4月1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11个城市试点实施工作于4月1日全面启动,从试点效果来看,试点地区肿瘤、乙肝、高血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患者获得了质优价廉的药品,医疗费用显著下降。 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正式明确将依法合规开展跨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从扩面范围来看,此次集采扩面进一步覆盖至 25个省,加上早已主动跟进“4+7”的福建和河北,27个省级行政区域都已纳入带量采购范围中。这标志着“4+7”带量采购在全国再度拉开“价格战”。 此前在首轮“4+7”中,就有不少公众担心药品质量因此受到影响。史录文对界面新闻表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其疗效是可以保证的。“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引导企业从关注价格,转向关注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需求。” 而此次有跨国药企“跳水”进一步证实过期原研药的边际成本很低。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副教授江滨曾对媒体表示,中选药品的“地板价”并不代表抹掉了企业的合理利润。“我们做过深入调研,在美国药品市场,部分仿制药的价格水平比我们的‘4+7’水平还低,比如氨氯地平的价格不到7美分一片。”江滨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购销制度,医药行业的经营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告诉界面新闻,从国家层面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就不存在质量问题,接下来就是降低价格。史立臣表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药品监管重认证过程,不注重过程监管,造成部分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企业依然依照原办法生产,最终疗效并不好。但这种局势最终能否扭转,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史立臣认为,此次遴选的25个试点品种均经过实践检验,不管是临床替代使用,还是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保障都没有问题。但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有条件开展集中采购的品种会越来越多,如果之后进一步扩大采购品种范围,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仍然是一项挑战。 下一步扩面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史录文认为,首先要做好扩面品种的筛选,即所选品种本身使用范围、针对的疾病所涉及的人群相对广泛,能够保证一定用量,能够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很好地使用。 “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带量采购越往后开展,就越容易出现中标品种彼此之间可替代的情况。”史录文表示,这个时候,如何依据药品的适应症、原市场销售情况等因素确定新的市场份额和约定采购量,就成了比较关键的问题。 为了确保”4+7”的可持续性,史立臣提出由各省医保部门出资成立联合采购体系,“如果采购量达不到,或者医院回不上款,应该通过政府部门去找医院沟通,只有保证利益的前提下,企业才有勇气进入市场。” 国家医保局方面称,下一步各地将重点抓好中选结果的落地实施,确保年底前患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选品种。[详情]

中国药厂要加油!印度“药神”到家门口抢生意了
中国药厂要加油!印度“药神”到家门口抢生意了

  中国药厂要加油!印度“药神”到家门口抢生意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热映,让更多国人知晓了印度仿制药企,他们因大量生产质优价廉的仿制药而被称为“ 世界药房”。 9月24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全国扩围产生拟中选结果,显示25 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据介绍,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本轮集采扩围中首次出现印度仿制药企的身影——印度瑞迪博士实验室有限公司(Dr. Reddy‘s,以下简称“瑞迪博士”)的奥氮平片以倒数第二的低价出现。从目前的报价信息来看,将有望中选。 印度仿制药入局倒逼中国药企创新 由于中印药品专利保护标准的差异,大部分印度仿制的肿瘤药并没有通过正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 近期,已有传闻称印度仿制药企准备参与带量采购竞标,而24日印度药企瑞迪博士出现在竞标现场,证实了这样的传闻。 “看到印度药企,我们并不意外。”上述参与竞标的国内药企人士表示,今年,国家相关部门和印度已就药品方面召开会议,国内药企已有心理准备。 今年6月,“中印药品监管交流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度中央药物标准控制局共同主办。交流会上,双方围绕中印两国进口药品注册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要求、药品境外检查与合规指南、中国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流程、中印医药产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图片来源:Dr. Reddy‘s官网截图 印度药企也在此次集采扩围中崭露头角。在对奥氮平片的报价上,瑞迪博士以6.19元/片(10mg)的价格成为三个报价最低的药企之一,比“4+7”中标价降了35.8%,高于齐鲁制药的2.48元/片,低于豪森药业的6.23元/片。 上述国内药企人士认为,此前印度仿制药企未大面积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可以认为是对中国药企的一种保护。因为同印度仿制药同台竞争,既要拼质量又要拼价格,许多中国仿制药企实力还需提升。但越来越多的印度仿制药企进入中国市场将成为发展趋势,在摆正中国药企仿制药生产心态的同时,也将激励药企加快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有望中标外资、合资企业增至7个 从本轮集采扩围的跨国药企的整体表现来看,部分原研药企较为淡定,有些跨国药企报价高于“4+7”城市集采中选价。但根据本轮带量采购要求,要以“4+7”城市集采中选价为天花板进行报价。 但从国际来看,原研药专利过期后,仿制药的诞生普遍带来原研药价格的断崖式下滑。“还是要相信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中国仿制药企,增强老百姓的信任度。”上述中国仿制药企人士说。 当然,在愈发激烈的竞争面前,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正发生改变,谋求以低价换取市场。“4+7”带量采购试点时,外资、合资企业中标的有阿斯利康(吉非替尼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福辛普利钠片),而据米内网统计,本次有望中标的外资、合资企业增至7个。 例如,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4+7”中标企业为四川汇宇制药,100mg/支中标价810元/支,本次礼来报价为809元/支,四川汇宇制药报价798元/支。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4+7”中标企业为深圳信立泰,75mg中标价3.18元/片,本次赛诺菲报价2.55元/片,石药集团报价2.44元/片,乐普报价2.98元/片。 记者 | 周程程 编辑 | 陈星 徐豪 杜恒峰 [详情]

药品带量采购扩围厮杀:拟中选价降六成 药企感叹刺激
药品带量采购扩围厮杀:拟中选价降六成 药企感叹刺激

  原标题:药品带量采购扩围激烈厮杀:拟中选价降六成,药企感叹太刺激 9月24日,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指导下,参与药品带量采购的扩围的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产生了拟中选结果。 当天,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的公告显示,25个“4+7”试点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价格都降低到不高于“4+7”试点中选价格的水平,群众费用负担将大幅度降低。拟中选结果将于次日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布,公示一周后正式发布。 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与,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4+7”试点)自今年4月1日全面落地实施以来,总体进展顺利。为扩大改革效应,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指导下,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扩围(4个直辖市已参加“4+7”试点,福建省和河北省此前已自行跟进试点),试点扩大范围到全国。 试点扩围坚持“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机制;坚持带量采购、招采合一、确保使用;坚持高质量标准,将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作为仿制药入围的条件。同时,完善中选规则,增加中选企业数量,引导企业有序竞争,确保试点长期稳定实施。 与去年的第一轮集中采购的情况相比,今年企业的积极性更高。首先表现为没有出现流标的情况,而去年25个品种的拟中选成功率为81%。 尽管从平均价格降幅上来看,与去年52%的水平旗鼓相当。不过采购的量却大幅上升,此次超过一半的品规采购量是去年采购量的3倍以上;2个品种(3个品规)采购量超过原4+7采购量的15倍,12个品规的增幅在5-8倍之间。 部分品种价格再次大幅下降 与首轮集中采购中每个品种中标企业只有一家相不同,此次带量采购引入了“多家中标”的新规,中选企业不超过2家(含)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中选企业为3家的品种,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在采购量的约定方面,根据中选企业的数量(1-3家),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50%-70%。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指出,允许多家企业中标是合理的政策选项,“只有一家中标时,如果这个企业出现了突发事件,或者有意断供、质量问题,没有备选产能,那就很危险。” 此前业界猜测,由于多家中选规则的引入,今年竞标的激烈程度或不如去年。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些品种上,企业间的“厮杀”依然十分激烈。 去年正大天晴中标的恩替卡韦片,创下了96%的降幅,让行业大跌眼镜。然而今年的中标价格比去年还要低很多,更让人始料未及。恩替卡韦分散片由复星医药的子公司重庆药友竞得,重庆药友给出了0.38元/片的价格,在去年正大天晴给出的0.62元/片的基础上,再降38.7%。 一位经历了当天竞价的药企代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连连感叹: “太刺激了!太刺激了!”这名代表告诉记者,由于一家企业只能有一名代表进去报价,其他的人员只能在外等候,相互打探着彼此的出价,“当听到重庆药友的价格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太夸张了,这还让别人以后怎么玩?以后的药厂靠什么赚钱?” 血脂调节药——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的竞标也异常激烈。其中,齐鲁制药报价最低,规格为10mg/14片的产品报价为1.68元/盒,平均0.12元/片,相较去年0.55元/片的中标价格,降价幅度超过78%。兴安药业则紧随其后,报价为0.13元/片。 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结果显示,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银河证券的研报表示,从国家医保局的态度来看,此次集采扩面的重心已经不是大幅度降价,而是在保证稳定安全供给的情况下将前期降价成果向全国推开,主要思路为“适度竞价、多家中标”。 外资药企展示“诚意” 与去年相似的是,外资药企参与竞标的整体数量依然处于劣势。国产药对进口药,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效应未来将逐步释放。 以抗癌药吉非替尼(0.25g*10片)为例,进口药厂阿斯利康给出的报价为547元,但齐鲁制药更“狠”,给出了257元的低报价。去年齐鲁制药也与阿斯利康共同竞价这一品种,不过当时阿斯利康险胜。 但可见的是,外资药企在折价幅度上已经比去年更有“诚意”。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的统计,培美曲塞注射剂(100mg规格),四川汇宇制药给出了798元的报价,原研厂商礼来的报价与之旗鼓相当,为809元,有较大可能一同中标。 心血管药物氯吡格雷的原研厂商赛诺菲的出价也与几家仿制药厂商不相上下。赛诺菲给出了2.54元/片的价格,仅次于石药集团的2.44元/片,另一家仿制药企业乐普医疗的报价为2.98元/片。而去年的中标企业信立泰的报价为3.13元/片,在去年的基础上略微下调了1.7%,由于在所有竞标者中出价最高,将无缘入选这一品种。 安永大中华区医药行业合伙人吴晓颖此前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上一轮带量采购的降价比例来看,已经打破外资药企成本结构。外资药企对于带量采购的态度会更加积极,否则原研药在中国的发展会更加困难。另外,吴晓颖还判断,成熟创新药未来不会出现高溢价,原研药的专利悬崖也会在中国出现。 印度仿制药企业现身 有媒体报道称,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印度瑞迪博士实验室以6.19元/片的价格中标了奥氮平片(10mg规格)。印度仿制药企业通过集中采购参与到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这让国内的同行们不禁捏了把汗。一直以来,印度仿制药企业在质量把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领先水平。 “印度仿制药在质量、价格、成本结构上的优势,都有可能对我们本土的药企造成雪上加霜的竞争。”吴晓颖表示,“在这一竞争环境下,对国产仿制药成本的把关显得尤为重要,未来药企需要有成本领先的概念。如果在创新能力上暂时跟不上的话,怎么确保通过内部运营的优化、管理的优化,以及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来确保在市场上的优势。” 徐佳熹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以国内目前的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来看,未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制药企业将具备以下几种特性。其一就是,原料制剂一体化。“不一定是完全拥有自己的原料药厂,也可以是协议、参股、合作等方式,否则没有办法控制成本。”徐佳熹说道。 其二,企业的品种线要足够多,可能至少是上百个品种这样的一个梯队。第三,质量保证跟供应保证要有。最后,价格确实不能太高。以前在中国专利过期的药还依然保持30%、40%的净利润率,未来经过一两轮带量采购的杀价,企业能长期有15%净利润率即为合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轮中标中,在原料药布局上较为完备的华海制药(600521)依然是最大赢家,该公司参与集采竞标的厄贝沙坦片、氯沙坦钾片、福辛普利纳片、赖诺普利片、盐酸帕罗西汀片、利培酮片六个品种全部中标。而在去年华海也是中标数量最多的企业。 医药股“几家欢喜几家愁” 带量采购的初步情况陆续释放出来,资本市场也迅速做出了反应。不过与去年不同是,医药股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集体价格跳水,而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市场表现上,中标企业股价大涨,比如华海药业午后一路走高,表现强势;而在竞标瑞舒伐他汀中出局的京新药业午后直线跳水跌停,一直持续到收盘,收报11.85元,主力流出近1.2亿元。信立泰也一度跌停,但盘中跌幅略有收窄,收跌9.44%。此外福安药业跌逾6%,华北制药跌逾4%。 当晚,京新药业(002020)披露了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投标结果,公司参与投标的左乙拉西坦片、头孢呋辛酯片两个药品中标,瑞舒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两个药品未中标。这两个未中标产品对后续销售拓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上述两个产品在其他市场的销售推广。 中泰证券的分析认为,长期而言,仿制药行业洗牌,有望诞生出走成本领先战略和高壁垒仿制药的新龙头;仿制药医保费用占比下降,空间留出给创新药品种,创新成为行业发展动力。 光大证券的研报认为,本次带量采购细则与此前市场预期的较为接近,保证供应、 满足限价的情况下允许多家中标有望驱动集采扩围走向合理。集采扩围风雨欲来,大力转型创新已成为了药企的共识。对于大部分医药企业来说,大量的研发投入将成为制药巨头的必经之路,具备创新转型意识且执行力较强的企业有望在行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胜出。 寻找政策免疫及新机制下的确定性机会,继续坚定看好“创新+升级”带来的 确定性机会:在创新转型需求下,CRO板块受益明显。 吴晓颖指出,在带量采购、医保控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不同药企的发展策略会出现分化。首先跨国药企会通过剥离成熟资产,扩面下沉、布局基层市场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同时战略重心转向创新药,加快新药在中国上市的步伐。 “对于本土药企来讲,以仿制药为主的这些企业,通过以价换量争取替代原研带来的放量机会,实现低成本+规模化肯定是他们的一个优先选择。”吴晓颖指出,“另外一个就是国产的仿制药也会进行国际化,由国内向海外进行拓展,我们的视角不仅是放在国内广阔的市场,其实国外还有大片的市场等着我们去开拓。” 来源:医药经济报依据中金公司数据整理[详情]

"带量采购"落地感冒:药品断供三个月 患者拒低价药

  “带量采购”落地感冒:有药品断供三个月,也有患者拒低价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带量采购在“4+7”城市的实施方案落地,医药产业洗牌已成定局。 针对“看病贵”、“药价贵”问题,国家推出了一整套“组合拳”,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即带量采购)是其中一记重拳。作为配套文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近日印发,11个城市已开展试点工作。 药企之外,医院、医生、患者对这一重大举措的反应,也是方案结果执行和政策落地的关键。 从降低虚高药品价格入手,以期解决医生用药、医保控费等一揽子医改问题,可谓是“带量采购”的终极目标。而早在这盘“大棋”落定之前,上海于2014年1月便启动了带量采购的工作,首批中标3个品种4个品规。时隔4年,上海经验以“4+7”的模式在全国实施,且在各城市的铺展中渐成定局。 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从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下称“天佑医院”)获悉,由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02020.SZ)生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这一降血脂药已断货长达3个月之久。 该药名列上海第三批采购的26个品规药品名单,且2个品规的采购总量为3100万片,居第二。量居第一、第三的分别是格列美脲片(治疗糖尿病)3700万片,和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高血压)2560万片。 近日,由浙江京新生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已经补货到位。 这一偶发情况,让人不禁思考,药物断供是否影响患者治疗?医生会选择怎样的药物进行替代?医院现有的体系能否承载并完成带量采购的任务?记者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对上海各级医院、相关患者与药企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各级医院有不同做法 带量采购的药品如何从医院端到达患者手中?由于职能定位不同,各级医院的做法也不同。 作为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宣传科主任陈勤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机构,会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发布的带量采购的任务;药品采购会上阳光采购网,药品使用则由医生根据诊疗指南来开具,所用剂量均有明确规定,以满足患者看病需求;而患者如果仅是配药的话,就需要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记者随后在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上海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目前该中心涉及药物共17种,且整体用量平稳。“根据区卫生部门的规定,我们会根据本月的药物使用量来估算下个月的采购量,同时,优先保证带量采购药物的品规,将其放上药柜待用。”该中心药械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用药仍需根据患者情况,带量采购的实施没办法去强制,而应该是一种导向。”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丛远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就比如有居民来开抗生素的药,他对一些抗生素较敏感,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更了解,在用药方面也就会有强烈要求。” 丛远征还说,“带量采购的药物基本能满足供应,但某些便宜且老百姓有大量需求的药如金霉素眼药膏、六神丸等却经常会断货;我中心与就近的三家医院进行联动,同时在药房也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开药点,多方面满足居民的药物需求。” “社区医院的职能定位更多的是满足药物供给,而二三级医院更多地承担了疑难病情的诊断工作。”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黄东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自2016年第一批带量采购以来,我院每年带量采购的药量占医院整个药物量的50%左右,基本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上海的带量采购规则下,由上级单位下达任务,各级医院执行,成为惯有模式。 医生群体并非“症结”所在 药品大幅降价,临床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选择余地缩小了,他们的反馈又是如何? “带量采购主要是药械科来管理,我们医生只负责根据患者需求进行临床用药。”天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坤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瑞舒伐他汀钙片断货,但是也可以用阿托伐他汀代替,其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一样的。” 王坤伟也表示,针对同一个病症,临床可替代药的余地还是很大的;比如格列美脲片的降糖效果强,特别适宜对心脏病患者使用;格列喹酮会弱一点,但其对肾功能会有影响。“医生应本着救死扶伤的本心,为百姓解决病痛问题。带量采购,对医生来说,只是可优先选择药物的余地比以前小了,其他没有影响,而对老百姓来说则是以前是进口的,现在更多换成了国产的。”他补充说。 由此,带量采购并不会直接影响医生开具处方,但降价药品所产生的问题却持续不断。 令医生稍感无奈的是来自部分患者的质疑。记者了解到,由于普陀区人民医院在带量采购的药品供给上只留有一个品规,因此,在每个阶段,院方需先将规定的带量采购量用完,才能在系统中采用非带量采购范畴的其他进口药。 “药品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黄东平认为,“尤其是,大多数患者在被告知之前一直使用的药被替换了,都会不太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有的患者从生理上已经适应了前期某种药物的使用,突然换了一种新药,还需要新的时间去调整。这还不包括由此会引起的病情耽误、时间成本等。” 带量采购,从某种程度上“阻隔”了医生与患者间的固有联系。“医生有自己的用药习惯,而从医学专业角度,我们也更懂得如何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黄东平说。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成患者拒绝低价药 部分药物的使用权从临床医生方面剥离,这会使部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患者的个人选择也让医院方无奈。 某些患者并不关心平时所用药物已经被替代了。“我的糖尿病类药一直是由丈夫代开的,近期才发现之前一直服用的进口格列美脲片已经从去年9月份开始换成了国产的。”家住上海虹口区的68岁退休职工张阿姨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她现在服用新药,倒是没感觉有什么差别。 而更多的患者,对药物则有自己的要求。来自静安区今年54岁的徐阿姨有多年的糖尿病史,原先服用的一直是进口的格列美脲片;当得知今后可以6.8元的低价使用到同类型的国产药时,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疗效才是第一位的,价格低的我不放心,还是会优先使用进口药。” 王坤伟则告诉记者,有将近1/3的患者会主动要求使用进口药物。 “比如格列美脲片已经在2018年9月份换成了某药厂生产的降价药,之前用的是赛诺菲的亚莫利(商品名,通用名仍为格列美脲片),价格是从60元降到了8.73元。”王坤伟说,“但有患者一直用的是进口药,要给他换国产的药他一下子并不愿意接受。” 在化学药品中,尽管仿制药和原研药(专利过期药)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但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含量的不同,也会导致药效不同。其中,固然有患者和医生对国产药还存有偏见,但根本原因还是仿制药质量的内外差异。 黄东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国外对于药品药效的规定是需要达到95%以上,而国内规定的药效是90%~95%;如果药物再经过长期储存的损耗,其药效会进一步降低,最终到达患者端时的药效究竟还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目前,带量采购中的降价药主要还是以辅助性药为主,一些抗菌方面的低价药还未被纳入进来。”黄东平补充道。抗菌药物就是抗生素。 由此,对于带量采购药品质量的担忧,不但体现在其基本质量(即是否通过一致性评价)上,还体现在该药品的效价是否能匹配患者本身。 此外,各地区用药水平不同,上海居民的耐药程度高于其他偏远城市,对药效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从患者需求角度来讲,带量采购之下,上海地区居民的用药物水准反而倒退的话,那么‘低水平、广覆盖’的一刀切,就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黄东平说。 此前,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药品集中采购,共有25个药品中选,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中泰证券医药团队认为,在“4+7”带量采购落地后,仿制药行业将进入以研发壁垒、成本优势和产品组合竞争的时代,企业会从上千家降到一百家以内。 国内某家未中标“带量采购”的大型药企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长期来看,70%~80%的降价不利于本土医药企业发展。目前国内药企正在努力布局创新领域,迎头赶上,一旦利润没了,甚至很多死掉的话,创新药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有业内人士分析,带量采购实施后,一批小型药企很可能由于丧失定价权而面临被淘汰。同时,大型药企通过带量采购的中标,进一步垄断该市场,而为了平衡药价的巨大降幅,很有可能会出现“上半年使用低价中标的国产药,下半年继续销售原价”从而保证盈利的情况。 截至目前,“4+7”城市带量采购中尚未出现有企业退出的情况。然而,之前退出地方挂网采购资格的案例并不鲜见。 [详情]

"4+7"采购有望解决量价不挂钩隐忧 压实医疗机构责任

  “4+7”采购有望解决量价不挂钩隐忧,压实医疗机构责任 第一财经 “4+7”城市试点带量采购后,企业到底能否真正实现“以价换量”呢?业内也为此争论不休。不过,相关的配套政策在逐步推进中了。1月17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下称《方案》)中明确表态称,要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确保用量。 目前的“4+7带量采购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集中招标工作。31试点带量采购品种,25个产品中选,拟中选价产品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整体降价效果明显。4+7地区的药品使用量占了全国大概30%左右。而这次采购的总量,大概是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据预计,带量采购落地执行时间,将在2019年3月中下旬启动。此时,距离启动还有两个月时间。此前,有不少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量价或会出现不挂钩的担忧。因为在以往的招采中,多数情况很难保证采购量达标。另外,医院的回款,也在困扰着企业。 为了解决这样的隐忧,这次《方案》明确表示,鼓励使用集中采购中选的药品,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对不按规定采购、使用药品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奖补资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对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医务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应条款严肃处理。 这样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的做法,某种程度也借鉴了上海此前的带量采购经验。早在2014年,上海便开始启动带量采购,并通过完善的配套政策推动了带量采购的平稳实施。从此前三批试点的角度看,上海市通过对医院、科室、医生在考核、激励、处方监控的制度,较好实现了中标品种的上量。 在1月17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亦强调称:“这次招采跟以往的不同,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严格要求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给企业市场的承诺,企业根据这种市场进行成本的测算和运营的测算来进行以量换价,以价换量。第二,严格要求招采合一,保证使用;第三,确保质量,保障供应;第四,必须保证回款,降低效益成本,因为以往的招采欠款很多、压款很多,无端增加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交易成本,所以必须保证回款。在保证回款方面,医疗机构作为结算货款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医保基金拿出30%作为预付款缓解医疗机构在还款上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并未直接表态试点地区的价格,是否要联动至非试点地区。 前期,“4+7”带量采购入围品种以及入围企业确定后,在2018年12月底,已有中标企业如扬子江药业,率先主动在非试点地区进行价格联动。该公司申请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规格:2ml:0.2mg),在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网以及甘肃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挂网,挂网价皆执行4+7城市带量采购中选价。 有券商医药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后续价格联动应该会成为趋势。 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带量采购试点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上述《方案》也表示,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即国家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试点地区形成联盟,以联盟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在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预期。[详情]

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
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

   【相关阅读】 北京等11城市试点 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2%最高90%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来源:经济之声 药价贵,到底贵在哪里呢? 在医药行业有一条潜规则叫做“带金销售”,通俗说就是销售提成,药厂想要把药品卖给医院,必须或多或少给医院一些提成。很多药厂销售药品主要不是靠产品的质量,而是靠公关。 国务院新闻办1月17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发布会上透露,药品进到医院的价格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是销售费、公关费等这些中间费用。 在以往招采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量价不挂钩、招采不合一,医院进不了,存在的“带金销售”,结果是不能实现真正的以量换价,招采后价格还是降不下来。所以药价虚高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再加上在招采流通中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比如很多企业主要不是靠产品的质量,而是靠公关。我们都知道在制药企业的终端销售价格中,有大量的中间公关费用和“带金销售”费用。按行业内的初步估算,中间费用占了药品价格相当大的比例。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 从去年12月开始,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试点地区范围是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城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此次试点的目的就是着力解决招采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改革机制的转换挤出药价水分,有效实现药品降价,探索完善药品的招采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从第一阶段试点情况来看,药品价格取得明显下降,在中选的25个产品中,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虽然药价大幅下降让患者享受不少实惠,但人们又开始担心价格降幅过大会不会影响药品质量。陈金甫说,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这次能够降价52%,实际上就是因为企业认定了药品直接进医院、这些费用都可以不要了,所以原则上不影响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合理利润,而是减少流通中寻租、交易成本。既然降的不是必要的成本、必要的投入,显然不会降低它的质量,相反它可以压缩掉不必要的费用,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比如说把很多的销售人员解散或者大幅减少,增加研发费用。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中标的产品降价不降质。例如,加强对中标药品的原料监管,加强处方工艺和不良反应监测。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督管理司司长袁林说,对于生产劣质药品的违法行为将毫不留情。 我们要求企业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按要求生产,坚决防止出现低价中标后生产低质甚至劣质药品危害公共健康,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坚决打击毫不留情。[详情]

"4+7"采购有望解决量价不挂钩隐忧 压实医疗机构责任

  “4+7”采购有望解决量价不挂钩隐忧,压实医疗机构责任 “4+7”城市试点带量采购后,企业到底能否真正实现“以价换量”呢?业内也为此争论不休。不过,相关的配套政策在逐步推进中了。1月17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下称《方案》)中明确表态称,要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确保用量。 目前的“4+7带量采购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集中招标工作。31试点带量采购品种,25个产品中选,拟中选价产品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整体降价效果明显。4+7地区的药品使用量占了全国大概30%左右。而这次采购的总量,大概是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据预计,带量采购落地执行时间,将在2019年3月中下旬启动。此时,距离启动还有两个月时间。此前,有不少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出量价或会出现不挂钩的担忧。因为在以往的招采中,多数情况很难保证采购量达标。另外,医院的回款,也在困扰着企业。 为了解决这样的隐忧,这次《方案》明确表示,鼓励使用集中采购中选的药品,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对不按规定采购、使用药品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奖补资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对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医务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应条款严肃处理。 这样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的做法,某种程度也借鉴了上海此前的带量采购经验。早在2014年,上海便开始启动带量采购,并通过完善的配套政策推动了带量采购的平稳实施。从此前三批试点的角度看,上海市通过对医院、科室、医生在考核、激励、处方监控的制度,较好实现了中标品种的上量。 在1月17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亦强调称:“这次招采跟以往的不同,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严格要求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给企业市场的承诺,企业根据这种市场进行成本的测算和运营的测算来进行以量换价,以价换量。第二,严格要求招采合一,保证使用;第三,确保质量,保障供应;第四,必须保证回款,降低效益成本,因为以往的招采欠款很多、压款很多,无端增加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交易成本,所以必须保证回款。在保证回款方面,医疗机构作为结算货款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医保基金拿出30%作为预付款缓解医疗机构在还款上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并未直接表态试点地区的价格,是否要联动至非试点地区。 前期,“4+7”带量采购入围品种以及入围企业确定后,在2018年12月底,已有中标企业如扬子江药业,率先主动在非试点地区进行价格联动。该公司申请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规格:2ml:0.2mg),在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网以及甘肃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挂网,挂网价皆执行4+7城市带量采购中选价。 有券商医药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后续价格联动应该会成为趋势。 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带量采购试点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上述《方案》也表示,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即国家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试点地区形成联盟,以联盟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在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预期。[详情]

北京等11城市试点 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2%最高90%
北京等11城市试点 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2%最高90%

   【相关阅读】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药价降幅52%!北京等11城3月起实施这项国家试点 北京日报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昨日正式公布,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下称4+7)开展试点。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目前企业正在跟试点地区之间进行对接,实行挂网,备货,然后进行签约,预计3月中下旬开始实施,为期一年。 国家医保局已于2018年底公布了招采中选结果,25个产品中选,降价幅度在52%,最大降幅在90%多。 图表来自北京医药集中采购信息网 何为带量采购? 所谓药品“4+7”带量采购,即首先在11个城市做试点,将医保药品目录制定、医保支付价的确定和药品采购价的谈判三者合一,以国家为单位进行药品的集中采购。试点的行政区划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以及广州、深圳、沈阳、大连、西安、成都、厦门7个城市。 和以往不同的是,过去药品招标,只招标价格,而没有数量,中标企业还需要进医院做工作来促进药品使用。而带量采购则是,在招标的时候就承诺药品的销量,目的就是为了“以量换价”。 据统计,25个中标品种在治疗领域上涉及心脑血管、癌症、精神类疾病、镇痛麻醉以及哮喘腹泻等常见病。 其中包含的心脑血管类药物最多,数量为10种,其中光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就多达7种;肿瘤相关的药物共有3种;乙肝药物2种;精神疾病类药物4种。 从降价幅度上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类药物的让步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该品类的平均降幅为64.57%,较整体降幅高出了12个百分点。 这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市场空间最大有关。市场规模最大的急性袭击梗死药物——氯吡格雷口服2017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14.79亿元。数据显示,本次带量采购目录31个品种中,销售额超过30亿元的有8个品种,分别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厄贝沙坦、氨氯地平、奥氮平、恩替卡韦、培美曲塞注射剂、氯吡格雷,有5个都涉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以量换价,有效实现药品降价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介绍,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招采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实现: 第一,通过改革机制的转换挤出水分,有效实现药品降价。 第二,通过量价挂钩,完善招采机制,解决招采领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消除招采领域的体制障碍,净化行业生态,也就是减少不必要的一些费用,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支持引导医疗机构规范用药、优化用药的结构,提升用药的诊疗水平,促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 第四,探索完善药品的招采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这次招采跟以往相比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严格要求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给企业市场的承诺。 第二,严格要求招采合一,保证使用。 第三,确保质量,保障供应,4+7地区的药品使用量占了全国大概30%左右,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用药的可及性和质量保障,所以必须要确保质量。 第四,必须保证回款,降低效益成本,因为以往的招采欠款很多、压款很多,无端增加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交易成本,所以必须保证回款。在保证回款方面,医疗机构作为结算货款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医保基金拿出30%作为预付款缓解医疗机构在还款上的压力。 保证中标药品降价不降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司司长袁林表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本着两个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一是保障中标的产品降价不降质,二是防止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对所有中标的产品,现场检查的同时要进行抽样,由专门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全面的质量的检验。对于中标的产品,要重点监管其原料、主要的辅料,并加强中标不良反应的监测。 要求公立医院将中标药品纳入处方集 药价降下来了,如何保证降价后的中选药品能够顺利进入医院并且得到优先的使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表示,如何让中选的药品进入医疗机构,国家卫健委有几项对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要求。 第一,不能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和医疗机构品规数量等要求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保障供应。 第二,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将中选药品纳入医疗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严格落实按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用中选药品。 第三,因为公立医疗机构主导性比较强,要求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指导和监督,督促公立医疗机构按约定的采购量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 52%的降幅主要挤走的是药价水分 这次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出台之后,在医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很多药企对此非常焦虑,医药股遭到重挫。 对此,陈金甫表示,在整个“4+7”初选结果出来以后,对于降幅过大会不会影响质量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做了分析,这种降幅主要挤的是药价中的水分。 众所周知,在制药企业的终端销售价格中,有大量的中间公关费用和“带金销售”费用。按行业内的初步估算,中间费用占了药品价格相当大的比例。这次能够降价52%,实际上就是因为企业认定了,药品直接进医院,这些费用都可以不要了,所以原则上不影响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合理利润,而是减少流通中寻租、交易成本、占款这些费用。[详情]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相关阅读】 北京等11城市试点 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2%最高90%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本报记者 王佳昕 北京报道 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对外发布。 《通知》指出,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净化流通环境,改善行业生态;引导医疗机构规范用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记者注意到,《通知》包含了集中采购范围及形式、具体措施等内容,还明确了“三医”联动的政策衔接,如探索试点城市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协同、促进医疗机构改革、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确保用量等。 在于1月17日下午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通过这次招采,要同步推进“三医”联动,把完善国家试点招采作为“三医”联动的重要环节来撬动医保、医药及公立医疗机构等相关领域的改革。 降药价、保质量 药价虚高是我国医药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医改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的痛点。 此前,国家医保局试点办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量价脱钩、竞争不足、采购分散、政策缺乏协同。而在《通知》中,这些问题都有一一破解对策。 《通知》指出,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招采合一,保证使用,通过招标、议价、谈判等不同形式确定的集中采购品种,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应优先使用;同时,确保质量,保障供应。 陈金甫表示,必须量价挂钩,因为在交易过程中,不同的量带来的价格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作为招采的主体方应承诺采购量,企业进行合理测算后申报合理价格,这是公平合理的充分竞争。必须招采合一,既然招了,就必须采购,企业就避免了再去医院公关。必须保证使用,重塑在招标采购中的契约精神。 此外,《通知》还强调,要保证回款,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严查医疗机构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 在中国药科大学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峰看来,如约完成采购量是政府践行信赖保护原则的体现,而回款时间影响企业运营成本,回款周期越长,药企承担的风险越高。明确的、较短的回款时间,有助于企业做出更低报价的决策。 根据《通知》,参与集中采购的企业,只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的集中采购范围内药品的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全国总代理视为生产企业),均可参加。药品的范围,则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 事实上,带量采购的中选结果已经出炉。据记者了解,共有25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幅度达52%,最大降幅则高于90%。不过,如此超出预期的降价幅度,也让市场上出现了“是否会影响药品质量”的质疑和担忧。 对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司司长袁林强调,药监局要保障中标产品降价不降质,同时防止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因此,对中标企业、中标品种采取两个全覆盖措施,进行现场检查、抽样,由专门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原辅料、处方工艺的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坚决打击低价中标后生产低质甚至劣质药品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 撬动“三医”联动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还明确了相关的政策衔接,包括探索试点城市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协同、促进医疗机构改革、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确保用量等。 陈金甫表示,在招标采购中受部门、体制、政策影响,一些原有的职责不能到位,这时就需要“三医”联动,打通部门间壁垒,消除体制障碍,形成政策协同。 “通过机制转换促进医疗机构改革。通过联采挤干流通费用的水分部分,经考核后留给公立医院用于进行内部改革,比如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调动医疗服务机构的积极性。”陈金甫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医保支付标准与医疗机构的招采价格不同步,使医药企业在谈完招采价后,更加关心支付标准如何制定。此次发布的《通知》明确,探索试点城市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协同。对于集中采购的药品,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以集中采购价格作为医保支付标准,原则上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标准进行结算。 而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如患者使用的药品价格与中选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差异较大,可渐进调整支付标准,在2-3年内调整到位,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患者使用价格低于支付标准的药品,按实际价格支付。在保障质量和供应的基础上,引导医疗机构和患者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系主任、教授史录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知》的一大亮点即为医保支付标准。通过4+7带量采购明确医保支付标准,各地按标准执行。医保作为购买方,根据资金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想支付的价格,这个杠杆会撬动所有的利益方,各方包括患者在内都会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保证降价后的中选药品能顺利进入医院并得到优先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表示,第一不能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和医疗机构品规数量等要求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保障供应。第二,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将中选药品纳入医疗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严格落实按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用中选药品。第三,要求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指导和监督,督促公立医疗机构按约定的采购量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  [详情]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相关阅读】 北京等11城市试点 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2%最高90%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 万亿元医药市场格局加速重塑 ■本报记者 张 敏  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文件,这也意味着集中采购未来将在更大的范围铺开,这对医药行业的影响远大于4+7城市带量采购。这也消除了市场之前流出的带量采购可能流产的传言。 在史立臣看来,四类企业受带量采购的影响较小。“生物药、生物制品公司,以药店、诊所为销售对象的公司,研发实力强的医药企业,竞品较少的企业”。 国家版带量采购方案出炉 实现药价明显降低 2018年12月份正式公布的4+7城市带量采购方案正式公布后一个多月,国家版本的带量采购方案正式发布。 根据上述发布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是,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含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上市,简称一致性评价,下同)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净化流通环境,改善行业生态;引导医疗机构规范用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此外,集中采购的形式也有所涉及。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即国家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试点地区形成联盟,以联盟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在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预期。 此次的入围标准包括质量入围标准和供应入围标准。质量入围标准主要考虑药品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批次稳定性等,原则上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依据。供应入围标准主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供应稳定性等,能够确保供应试点地区采购量的企业可以入围。 此次将根据每种药品入围的生产企业数量分别采取相应的集中采购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从涉及的城市来看,与4+7城市带量采购一致。”一位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有利于4+7城市带量采购落地,也意味着国家带量采购将成为常态化。 以量换价 拿出60%至70%市场 根据此前4+7城市带量采购发布的数据,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81%。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专利悬崖”显现。 4+7城市带量采购导致的药品价格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这也让监管部门看到了药价可以压缩的空间。”史立臣向记者表示。 而此次国家正式版本的带量采购试点方案也明确指出“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上述《通知》指出,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试点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或其代表根据上述采购价格与生产企业签订带量购销合同。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对于企业担心的回款问题,上述《通知》指出,上述医疗机构作为药款结算第一责任人,应按合同规定与企业及时结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严查医疗机构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城市可试点医保直接结算。 试点地区在省级采购平台上按照集中采购价格完成挂网,集中采购主体按集中采购价格与企业签订带量购销合同并实施采购,于2019年初开始执行集中采购结果,周期为1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4+7城市带量采购出台之后,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此事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不大,因为涉及的药品市场规模较小。但此次国家版药品集中采购方案正式公布,或将加速降价药品的范围。 支付标准2年-3年调整到位 引导合理用药 上述《通知》指出,将通过试点逐渐挤干药价水分,改善用药结构,降低医疗机构的药占比,为公立医院改革腾出空间。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医疗机构使用中选的价格适宜的药品,降低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成本。 针对医保支付,上述《通知》也给出了方向。对于集中采购的药品,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以集中采购价格作为医保支付标准,原则上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标准进行结算。 对于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如患者使用的药品价格与中选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差异较大,可渐进调整支付标准,在2年—3年内调整到位,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患者使用价格低于支付标准的药品,按实际价格支付。在保障质量和供应的基础上,引导医疗机构和患者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 四类药企 受带量采购影响较小 “带量采购模式将重塑医药市场格局。”此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从数据来看,中国的仿制药利润率是高于全球国家的”。未来,薄利多销将成为仿制药的特点。 在史立臣看来,未来医药行业四类企业受到带量采购的影响较小。包括疫苗等生物制品,不以公立医疗机构为销售重点的企业,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产品竞品较少的企业。“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能不断地推出新品,而产品竞品较少,降价压力也会降低”。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4+7城市带量采购之后,药店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以OTC为主营的企业,且不以医院为主要渠道的企业受影响较小。” 对于4+7城市带量采购带来的影响,一位企业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加大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比重,降低仿制药降价带来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带量采购不仅影响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影响医药行业的企业估值。 数据显示,自2018年9月份4+7城市带量采购消息传出之后,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价整体承压。2018年12月6日以来,中证医药指数再度持续下跌。2019年1月4日,中证医药指出跌出自2015年以来新低。 截至2019年1月17日,A股生物医药行业市值超5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仅为9家,其中仅剩2家上市公司市值超1000亿元,其中恒瑞医药最高,总市值为2112亿元。 一位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以前医药企业的药品在过了专利期之后,也可以享受高价,但未来这种趋势将被改变,相关企业的估值模式肯定也会重塑。 “留给企业转型的时间不多了。”一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详情]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相关阅读】 北京等11城市试点 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52%最高90% 11城试点药品集中采购 要求以量换价降低交易成本 三部门联手给虚高药价降温 药价降一半药厂还有钱赚 国家版药品带量采购方案出台: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方案出炉 占公立医院采购总量6-7成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常蕾)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前期开展药品谈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药品集中采购进行落地。《通知》显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京准备在今年3月1日启动带量采购落地,对于价格的设置与操作,将由医保局通过医保系统后台统一实施。 同日,有公开报道显示,上海要求,在“4+7”带量采购中未中选的最高价药品,根据其与同品种中标价的差额大小,降价10%-30%。对于未中选的非最高价药品,则需在2018年该品种在上海的中标价(挂网价),或2017年在4+7城市的最低中标价(挂网价)的基础上(两者中取低价)降价10%。 除对药价实现明显降低外,《通知》还明确,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早在2018年8月,在国家医保局组织召开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座谈会上,就通过一致性评价形成三点意见,其中之一为“讨论用各省70%的市场份额交换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以及原研产品的最低报价,并以此产品的最低报价作为医保的支付价”。 对于鼓励医疗机构使用带量采购药品的具体措施,《通知》指出,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 此外,针对药企担忧的回款问题,《通知》明确,要保证回款,降低交易成本。医疗机构作为药款结算第一责任人,应按合同规定与企业及时结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严查医疗机构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城市可试点医保直接结算。[详情]

国家药品集采试点方案出炉:严查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
国家药品集采试点方案出炉:严查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

  确保1年完成合同用量 严查不按时结算药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周程程     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显示,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含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上市,简称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对于具体何时启动,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具体由联采办来确定,目前企业正在跟试点地区之间进行对接,实行挂网,备货,然后进行签约。实施时间大概是3月中下旬开始,以1年为期。 《方案》指出,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即国家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试点地区形成联盟,以联盟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在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预期。 有条件城市可直接结算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与以往的药品招采有何不同? 陈金甫表示,以往招采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量价不挂钩,招采不合一,还款不及时,医院进不了,存在“带金销售”,结果招采后价格还是降不下来,药品虚高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再加上在招采流通中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始终存在。很多企业主要不是靠产品质量(中标),而是靠公关。 同时,医药企业成本也在增加。“这里面包括销售成本、交易成本,企业没有尽最大努力做它的产品质量和价值驱动、价值创新。”陈金甫说。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则回归招采本意。陈金甫表示,必须是量价挂钩,因为在交易过程中,不同的量带来的价格和成本是不一样的。首先作为招采的主体方应该承诺采购量,企业进行合理的测算后,申报一个合理的价格,这就是公平合理的充分竞争。 “量”有多大?《方案》显示,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试点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或其代表根据上述采购价格与生产企业签订带量购销合同。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在回归招采本意的同时,还将实现招采合一。“既然你招了,就必须采购,必须合一,这样企业就避免了再去医院公关了。”陈金甫说。 带量采购能否保证实际用量并及时回款是药企关注的重点。对此,陈金甫表示,必须保证使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重塑招采的契约精神,还原商业的基本法则、基本规则。必须保证供应、保证还款,这是货款两清,这是在招采层面设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回归招采本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方案》明确,通过招标、议价、谈判等不同形式确定的集中采购品种,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应优先使用,确保1年内完成合同用量。此外,要严查医疗机构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城市可试点医保直接结算。 同等条件优先用中选药 确定“量”的同时,《方案》对集中采购参加企业范围、药品范围、入围标准、集中采购形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明确。 在参加企业方面,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的集中采购范围内药品的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全国总代理视为生产企业),均可参加。在药品范围方面,则是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 在入围标准方面,陈金甫表示,第一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跟原研药同台竞争,第二是必须有产量保证。 集中采购形式,则是根据每种药品入围的生产企业数量分别采取相应的集中采购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有药企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前一些药企对于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处于观望状态,但目前已经看到国家层面推进一致性评价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企业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续将没有发展空间。所以现在很多企业不仅加快推进289个基本药物口服制剂品种的一致性评价,还有企业已经抢先在做注射剂一致性评价。 米内网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已有34家企业布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共申报157个品规(涉及67个品种)。 药品降价中选后,该如何顺利进入医院?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表示,这方面有几项对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要求。第一就是不能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和医疗机构品规数量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保障供应。第二,要求公立医疗机构优化用药结构,将中选药品纳入医疗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严格落实按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确保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使用中选药品。第三,由于公立医疗机构主导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公立医疗机构按约定的采购量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 给予部分药品过渡期 在集中采购药品支付方面,《方案》要求,探索试点城市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协同。对于集中采购的药品,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以集中采购价格作为医保支付标准,原则上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标准进行结算。 “以往医保的支付标准和医疗机构的招采价格不同步,所以医药企业在谈完了招采价以后,更关心支付标准怎么定,这次把它打通。”陈金甫解释说,原则上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标准支付,就是按中标价确定支付标准。 他进一步表示,当然在文件里面也规定,对一些价格比较高的,可能增加患者负担的药品,其支付标准的调整给予2~3年过渡期。 《方案》指出,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如患者使用的药品价格与中选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差异较大,可渐进调整支付标准,在2~3年内调整到位,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患者使用价格低于支付标准的药品,按实际价格支付。在保障质量和供应的基础上,引导医疗机构和患者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 有国内药企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医保是对同通用名支付相同费用,如果医保按照仿制药的价格进行支付,原研药也只报销一样的费用,如果患者选择原研药则要自己补差价。当然,医生可以告诉病人这一情况,让病人有选择权。这样的医保支付方式促进了仿制药发展的同时,将使得价格相对更高的原研药销售额出现明显下降。[详情]

"4+7"过后医药业回暖 多家公司表示未受带量采购影响

  医药股回暖,多家公司表示带量采购对公司没有实质影响 京新药业、我武生物、华东医药、通化东宝、康弘药业、安迪苏、凯莱英、普洛药业等多股涨逾1%。 12月10日,多家上市企业在互动平台上对上述政策的影响做出回应。乐普医疗公告,股价异动是由于4+7城市过一致性评价药品未中标所致。阿托伐他汀钙、硫酸氢氯吡格雷两款产品在11个城市医疗机构销售占公司总收入的4.64%。公司仍然有机会与竞争伙伴竞争剩余50%市场,总体来讲,此事件对公司2019年药品营收未构成大的影响。公司在11个城市以外的区域,其医疗机构市场占有率很低,存在继续增长的空间。公司高管当日增持14万股。 华东医药表示,公司近三个交易日累计股价跌幅超过20%,公司无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华东医药指出,近期公布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对2018年度经营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公司预计2019年整体经营业绩不会受到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实质性影响,仍能在2018年基础上保持稳健增长,现有核心产品未来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进口替代市场机遇。 济川药业表示,公司的在销产品不在本次带量采购的产品里面。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今后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势,及时掌握政策变化趋势,积极应对招投标工作。 恩华药业表示,集中带量采购对公司未来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公司后续会加大非带量采购产品的销售力度;加快推进创新产品研发,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并加快推进现有重点产品的一致性评价工作。[详情]

“4+7”城市药品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
“4+7”城市药品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

  “4+7”城市药品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 据新华社电 “4+7”城市联合采购办公室7日对“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进行了公示,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是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是让人民群众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本次试点由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组成采购联盟,选择部分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品种进行带量采购。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办、联合采购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药价虚高严重是我国医药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权威部门调查资料,在药品销售价格中,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仅占了较小的部分。因此,拟中选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后,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等“水分”,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能赚钱的”。 在此之前,我国药品招标采购往往只是确定中标价格,并不能保证采购数量,导致“招而不采”“带金销售”等现象长期出现,药品集中采购的团购效应大打折扣,药品价格虚高现象普遍存在。 “4+7”城市采购公告中明确了每个品种的采购量,给药品生产企业明确的预期,以使其根据采购量自主报价投标。企业中选后,通过多项政策措施嵌套组合确保采购量落到实处,医疗机构按规定优先使用中选品种。 “4+7试点地区加起来大概占到全国1/3的市场,通过带量采购,可以充分发挥团购效应,大幅降低药品价格。”联合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龚波介绍,由于投标药品必须是原研药和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患者用药质量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带量采购有利于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塑造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龚波表示,由于有了采购数量的承诺,中选企业不用再担心产品销售的问题,能够节省大量促销、流通等环节的费用,医药购销环节市场失灵、“带金销售”等现象也将得到纠正。 “带量采购模式下,创新药企业将获得较高的利润,仿制药企业则必须薄利多销,这会激励企业加大创新药的研发力度,同时开展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对于提升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说。[详情]

药品带量采购新规背后:正大天晴某产品降价90%仍赚钱
药品带量采购新规背后:正大天晴某产品降价90%仍赚钱

  “4+7”带量采购新规背后:一致性评价博弈再现   导读:“在药占比严控下,辅助用药急剧下降,很多企业希望通过一致性评价来赢得市场,但此次采购新规推行,使得药企利润空间大幅压缩,而且这也将是业界常态,对研发能力不强、无独家品种的企业造成冲击,这对药企来说是一场生死考。” 本报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 12月7日晚,“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正式公示,最终信立泰、华海药业、正大天晴等25个品种入选,降价幅度最高超过90%。资本市场一片哗然之余,也出现了低价是否造成低质的疑问,业界也担忧一致性评价会演变为“一次性评价”。 为了保证仿制药质量,国家在力推一致性评价,按政策要求,2012版基药目录中289个口服固体制剂(即“289品种”),应于2018年底前率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因为一致性评价要求企业投入高,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不做一致性评价等死,做了一致性评价找死。”为此,部分企业一直摇摆在做与不做之间,截至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属于“289目录”的只有41个产品,涉及19个品种。 对于“4+7”带量采购新规,12月7日,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称这意味着中国仿制药市场正式开启“仿制药模式”,中国仿制药参照创新药高价格、高毛利、高费用的营销模式及专利过期原研药在中国市场高价销售、高价进入医保、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市场的时代终结。 “在药占比严控下,辅助用药急剧下降,很多企业希望通过一致性评价来赢得市场,但此次采购新规推行,使得药企利润空间大幅压缩,而且这也将是业界常态,对研发能力不强、无独家品种的企业造成冲击,这对药企来说是一场生死考。”12月10日,一位药企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一致性评价倒计时 一致性评价刚刚提出时,几乎没有企业响应,两年前一个产品做一致性评价成本需要500万元,目前已经涨至800万-1000万元以上,据了解,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的头孢呋辛酯片(250mg)花了1475万元。 后随着基药“289品种”2018年底线及“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药物品种将被逐步调出目录”,及“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优先采购”等的提出,使得一直在观望的制药企业开始纷纷投入到一致性评价的大潮中。 但截至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情况并不乐观。 12月10日,北京鼎臣管理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很多企业拥有多个批号,所以各企业在一致性评价产品上必须做出选择,目前看更倾向于大品种、289品种。 同日,一位药企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做一个一致性评价耗费的资金并不少,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这样的财力,而即便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也不一定有好的盈利回报,很多企业已经放弃一致性评价工作。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目前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受理号最多的10个品种有一半是2017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销售额超过10亿的大品种。 到2018年结束仅剩3个星期,还有很多品种未做完一致性评价,11月底,有多个企业呼吁适度放宽基本药物目录中289个仿制药完成一致性评价的时限,由2018年底延长至2021年底;对非基本药物仿制药也设定一个原则性的完成时限,建议结合产品再注册给予企业每个品种5年左右的一致性评价时间。 对于“延期”,史立臣一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289目录在整个化学药的品类中占比不过6%-7%,不会对用药造成影响,而一旦无条件延期,则是违背了提高药品质量的初衷,对已经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做评价的企业不公平,影响其他企业做一致性评价的积极性。同时,史立臣也指出,需要考虑到愿意和能够承担生物等效性(BE)试验的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不足、部分仿制药的参比制剂仍未公开的现状。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企业根据相关政策另辟捷径。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16年第106号文件: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已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仿制药及在中国境内用同一生产线生产上市并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获准上市的药品,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据米内网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1个产品(18个品规)得益于优先审评快速获批生产,并已纳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包括华海药业、恒瑞医药、石药集团、普利制药等业务涉及制剂出口的药企。 一位接近国家药监局人士在不久前的药交会期间表示,一致性评价是为了解决仿制药质量问题,包括可及性问题,现在相关政策正在调整,因为基本药物在调整,所以也在将一致性评价时间进程进行一定的调整。 一致性不等于一次性 原本寄希望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价格上能够与原研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此次4+7药品带量采购新政,22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价格拦腰砍,有的降幅超过90%。 高特佳投资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毕诚认为,带量采购未来会成为医保药品采购的常态化的操作方式,从目前医保局的想法来看,一开始推行一致性评价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做带量采购,未来带量采购会较过去的招标频率增加。 带量采购新政使得药企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在低价下,药品质量成为市场担忧的问题,业界也担忧一致性评价会演变为“一次性评价”。 “做一致性评价需要考虑成本回收问题,若无法收回,甚至生产成本倒挂,不仅会导致参标产品从市场快速出局,更会造成普药和低价产品大面积退出一致性评价,退出市场,低价药消失、短缺药再次出现。”12月6日晚,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了担忧。 12月8日,国家医保局试点办、联采办负责人回应了市场质疑,称中标降价不降质。本次集中采购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入围标准,中选后药品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因此不必担心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12月7日,正大天晴召开了电话会议,从会议纪要看,正大天晴乙肝药恩替卡韦降幅超过90%符合其预期,是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仍是可以赚钱的,这样做法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要确保天晴在肝病领域的战略地位,第二个是要确保中标、4+7代表了中国的经济发达省份和学术核心地带。 据了解,由于恩替卡韦改换大包装,削减传统营销投入,超低价位仍有盈余空间。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中标价格尤其在基药领域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从生产和供货角度来看,无足惊奇,企业砍掉传统营销队伍和支出后,凭自然销售仍能保持一定销量,加之国家谈判品种的政府推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利润依旧可观。 不过,也有一位跨国药企负责人12月10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带量采购新规打破了用药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城乡分布规律,直接以超低价碾压同领域市场,将前几代药物直接搁浅,引发行业资源浪费和分布不均,尤其是在耐药性领域,打破用药规律后,可能出现集中耐药问题。[详情]

“4+7”之后:借高营销搭建销售渠道的药企将遭淘汰
“4+7”之后:借高营销搭建销售渠道的药企将遭淘汰

  “带量采购”是医药股试金石 优秀企业将获更多机会 记者 齐金钊 对医药股而言,“带量采购”不是“黑天鹅”,而是“试金石”。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带量采购预中标结果出炉后,A股医药板块大幅回调,医药上市公司市值两个交易日蒸发逾2000亿元。作为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新政,“带量采购”被不少二级市场投资者解读为“黑天鹅”事件,这既有对新政的误读,也折射出市场对药企竞争力的担忧。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是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以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此次中标结果显示,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为52%,最高降幅达96%。 “带量采购”结果公布,医药股集体“跳水”,表面上看是此次药品中选价低于投资者预期所致。投资者担心,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后,药企利润会大幅下滑,经营环境会受到影响。不可否认,在过往推行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中,一度存在量价脱钩、竞争力不足以及采购分散等多方面问题。如今药品集中采购环境已发生积极变化。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部分仿制药达到与原研药疗效一致的水平,为公平竞争提供了质量基础。此外,相关部门还理顺了药品招标采购、价格管理和医保基金支付等环节的制度规范。事实上,实施“带量采购”,让药企以价换量,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土壤条件已经具备。 深层次看,“带量采购”引发医药股股价震荡,源自投资者对药企竞争力的信心不足。众所周知,在过去20多年发展过程中,“带金销售”一直是医药行业存在的痼疾,营销费用在药品流通环节中占比居高不下,导致市场在追逐利润和灰色因素驱动下进行无序竞争。“带量采购”横空出世,彻底捅破了医药行业的“窗户纸”,药企在药品质量、研发领域的竞争变得公开透明。此举将导致药企新一轮洗牌潮到来,只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药企才能在新市场环境下胜出。 医药板块最近的回调并不意味着医药白马股的投资逻辑变化,而是新一轮医药股优胜劣汰的开始。有了“带量采购”的承诺,有了药品一致性评价机制,就可以真正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更加合理有效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出现。 “带量采购”的实施,为国内药企提供了一块“试金石”。对真正优秀的中标药企而言,经历短期阵痛后,大幅增加的采购量将转换为利润增量,市场开拓成本大幅下降,优秀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对于过去那些单纯依靠高营销费用搭建销售渠道的药企而言,如果在研发投入和药品质量方面不适时改变,势必被市场抛弃,成为新一轮医改进程中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详情]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药价平均降52% 最高降96%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药价平均降52% 最高降96%

  日前,国家组织“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公布,与试点城市去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药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到96%。药价大幅下降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等水分,不影响企业发展,并且降价不降质。 12月7日,国家组织“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公布,正式对外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25个试点通用名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到96%,其中22个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拟中选结果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试点办、联采办负责人就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联盟采购 药价最高降幅96% 拟中选结果显示,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81%。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与试点城市去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 目前,拟中选结果还在公示期。公示期结束后,联采办将会确定并发布中选结果。试点办将指导和推进各试点城市制定试点方案和配套政策,兑现招标结果。 此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采取“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形式,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成立国家试点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推动试点城市形成联盟集中采购。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组成采购联盟,各试点城市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试点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委托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及其阳光采购平台,承担具体集中采购工作。 针对以往量价脱钩、竞争不足、采购分散、政策不协同的特点,此次试点最大的亮点是带量采购,明确入围资格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及原研药。联采办汇总了11个试点城市的用药数量,在采购公告中明确了每个品种的采购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实现公平竞争,中标结果显示,原研药仅占3席位置,其余由仿制药夺得。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说,带量采购是我国多年来药品采购一直争取达到的目标。与不带量的集中采购相比,带量可以给药品企业明确的销售承诺和预期,从而可以给出更优惠的价格,让患者获得更多收益。同时,减少药品购销过程中的灰色空间,避免“二次公关”、医院“二次议价”等问题。 挤掉水分 降低药企销售成本 此次试点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2%,原研药仅有3个,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都在原价格基础上降价获得拟中选资格。由于价格降幅较大,且占有11城市较大份额的市场规模,结果公布后引发舆论热议。 联采办负责人认为,结果符合预期。“集中采购本身具有降低采购价格的效应,具体到企业,由于各自的费用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不同,降幅有高有低。上海市2017年对26个品规药品开展带量采购,平均降幅为54%。参考上海市效果,本次集中采购总体降幅符合预期。” 有些药品中标价格比较低,联采办负责人认为,药价虚高是我国医药领域存在的现有问题。根据权威部门调查资料,在药品销售价格中,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仅占了较小的部分。因此这些拟中选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后,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等“水分”,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能赚钱的”,中标不影响企业发展,并且降价不降质。本次集中采购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入围标准,中选后药品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因此群众不必担心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对企业来说,“当期非利空、长期是利好”。该负责人说,拟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销售价格中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成本等“水分”没有存在必要了。带量采购、承诺及时还款、联盟采购方式大大降低了药品生产、销售成本,将药品生产企业从“带金销售”的无序竞争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引导其将努力转移到提升药品质量、促进药品研发的正确轨道上来,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在中选结果执行中,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部门,将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加强对中选品种生产、流通、使用全周期的质量监管,提高抽检频次,加大违法违规企业追责力度。建立企业库存和停产报告制度,确保供应稳定。医保基金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预付医疗机构,调动企业积极性。 进入医院 确保患者尽快买到 11城市患者何时能买到这些价格低廉、质量较优的药品? 试点办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确保中选药品进入医院并得到优先使用。医疗保障部门将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出台支付标准政策,加强对中选药品和未中选药品采购使用的监测监控,对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卫生健康部门将中选药品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制定用药指南,优先使用中选药品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专家指出,带量采购堵住了“二次议价”、回扣空间,明确承诺的市场用量将是竞争性的,将深刻触及以药补医机制,直接触动药企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如果要避免以前的集中采购老路,必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彻底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并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确保群众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详情]

带量采购大降价药企如何保利润?忧虑药品质量隐患
带量采购大降价药企如何保利润?忧虑药品质量隐患

  带量采购大降价药企如何保利润?业内忧虑药品质量隐患 4+7带量采购试点行动,带来相关药价最高降幅96%,平均降幅52%。同时也引发了医药上市公司股价的大震动。带量采购能否修成正果——让老百姓获得低价高质的药品? 4+7城市带量采购,是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旨在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药价虚高问题。 12月7日,国务院召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启动部署会。试点办、联采办负责人就有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联采办负责人表示,根据权威部门调查资料,在药品销售价格中,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仅占了较小的部分。因此,拟预中选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后,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等“水分”,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能赚钱的”。 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预中选报价为0.62元/片,以最近三年该药品最小规格平均价来计算,价格降幅达到90%以上。 据公开信息,正大天晴董秘7日曾表示:“肯定不会做赔本生意。2019年应该还好,现在我们也还在测算中。未来价格联动速度,和获得患者的增量还在测算。”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仿制药恩替卡韦价格降了九成,如此降幅下怎能赚钱?该品种的合理成本在0.8-1元/片,与正大天晴所中标的0.62元/片,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市场的波动,也表明了这种担忧的存在。12月6日国家带量采购预中标结果公布后至12月7日,正大天晴母公司——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的股价累计降幅超过20%,市值蒸发近200亿。12月7日,其母公司紧急动用1.67亿港元回购3099.1万股,力图稳定自身股价。 其实,在中国的药品降价和招标历史上,屡次出现“低价中标死”和降价药短缺。 2010年中国医药界低价中标蔚然成风,表面上确实达到了药价低的目标,可是,质量却不能得到保障。2010年9月15日,安徽公布的基本药物第三批中标结果中,蜀中制药120片规格的复方丹参片(薄膜衣片)中标价为2.99元。而按照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该规格复方丹参片最高限价为14.1元。2010年8月30日公布的一批中标结果中,蜀中制药10g×20规格的板蓝根颗粒中标价为2.35元,而国家指导价为10.8元。 以业界“价格杀手”的蜀中制药,最终以停产、GMP证书没收收场。 另外,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曾开展30多次降药价措施,但这些药品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短缺,如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素D等多种廉价药都曾出现断供情况。 有专家认为,“中标药企价格下降得有点太厉害了,这样可能会造成不可持续的情况。到时候供应不上或是出现质量问题,可能比价格问题还严重。售价承压的药品,又要迫于政策压力保证供应,质量隐患可想而知。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史立臣对第一财经表示,医保局未来依靠带量采购大幅度压价是有事实根据,上市公司很多营销成本达到了60%以上,这个比例就是医保局大幅度压价的依据。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降价超94%还有利润,那么以前账面披露的利润率就显著偏低。这是否涉及到既往利润隐藏?故意调低利润?少缴企业所得税?[详情]

“4+7”城市药品拟中选价 平均降幅52%
“4+7”城市药品拟中选价 平均降幅52%

  “4+7”城市药品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见习记者 张胜坡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12月7日正式公示。8日,国家医保局发文称,“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 药品价格虚高,沉疴已久,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给药价降温。效果似乎开始显露。“总体而言,舆论认为这是一项盼望已久的利国利民的好事,群众可以得到质优价廉的药品,生产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4+7”城市联合采购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25个药品入围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带量采购竞价结果显示,北京嘉林药业、浙江京新药业、浙江华海等药企的25个药品入围。其中,成都倍特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300mg)降价幅度最大,其次是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 据联采办负责人介绍,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81%。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该负责人称,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专利悬崖”显现。 据悉,此次公示的25个品种,预中选报价与试点城市最低中标价相比,有21个产品超过了30%,其中11个降幅超50%;5个产品的降幅在60%到80%之间;2个在90%以上。 集中采购挤掉“水分” 针对“有些方面的一些过度反应”,联采办负责人认为这种结果是符合预期的,并不会影响中标企业的发展,也不会导致药品质量下降。集中采购本身具有降低采购价格的效应,具体到企业,由于各自的费用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不同,降幅有高有低。上海市2017年对26个品规药品开展带量采购,平均降幅为54%。参考上海市效果,本次集中采购总体降幅符合预期。 以往,有赖于中国独特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与公立医院的强势垄断地位,药企要想真正把药品卖出去,还要在政府招标采购的时候,“公关”药监、社保、招标办等单位。但是光公关它们还不够,医院和医生才是最后负责卖药的,于是,赞助政府或学术会议、资助医学研究、组织医药研讨会的成本也都出来了。 因此,该负责人坦言,在药品销售价格中,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仅占了较小的部分。拟预中选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后,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市场推广成本等“水分”,药品生产企业“还是能赚钱的”。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12月7日正式公示。8日,国家医保局发文称,“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 药品价格虚高,沉疴已久,中央政府试    “当期非利空、长期是利好”,联采办负责人再次安抚那些“过度反应”说,带量采购不仅可以降低药品进入医院的成本,还会减少药企占款和融资成本、降低药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在他看来,这些因素可以对冲药品降价的影响,将药品生产企业从“带金销售”(给医生等售药终端的提成)的无序竞争中解放出来。 聚焦 A 中标药品降价后,如何确保质量和供应? 与药企不同,普通公众最关心的还是中标药品降价后会不会降低质量、能不能保障供应? 关于药品质量问题,试点办负责人介绍说,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部门会加强对中选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周期的质量监管,提高抽检频次,加大违法违规企业追责力度。 在试点办看来,确保药企履行供货责任、让医院不要拖欠货款是保障药品足量供应的办法。该负责人强调,要建立企业库存和停产报告制度,通过协议规范配送行为,确保供应稳定;同时,医疗机构应按采购协议及时支付企业货款,鼓励医保基金直接向企业预付药款,调动企业积极性。 “如何跑完最后一公里”是药企面对公立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以往,大家都比谁砸钱砸得多。现在,理论上医保部门和卫生部门都需要搭把手。“医疗保障部门将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健全公立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中选结果兑现保驾护航”,试点办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医保部门和卫生部门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医保部门将采取的措施包括:一,将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理方式。二,出台支付标准政策。明确医保对同一通用名不同商品名的药品,按相同支付标准支付的操作细则及过渡期政策,引导参保人合理用药。三,加强对中选药品和未中选药品采购使用的监测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四,对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用于推进医院薪酬分配制度等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五,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卫生健康部门的措施包括:一 ,将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理方式。二,出台支付标准政策。明确医保对同一通用名不同商品名的药品,按相同支付标准支付的操作细则及过渡期政策,引导参保人合理用药。三,加强对中选药品和未中选药品采购使用的监测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四,对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用于推进医院薪酬分配制度等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五,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卫生健康部门的措施包括:一,畅通中选药品优先采购和合理使用的政策通道。二,将中选药品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制定用药指南,促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药。三,将优先使用中选药品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B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是怎么来的?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是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重大改革,”试点办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存在量价脱钩、竞争不足、采购分散、政策缺乏协同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现行招标采购中,招标办普遍只管价格不管数量,由医院确定采购数量,医院因此有了和药企的二次议价权,药品价格也随着“公关费”的增加而水涨船高。另外,仿制药质量水平总体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无法与原研药抗衡;招标采购层级较低,议价能力不足;药品采购、使用、医保支付、货款结算等措施衔接配合不够等因素,也都使得既有招采制度难以承担给药价降温的职责。 此外,试点办负责人也承认,受制度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中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尽管问题很多,但一直难以实现根本性变革。而今年情况有了些变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机构改革理顺了药品招标采购、价格管理和医保基金支付等的管理体制;抗癌药降价形成了降低药价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这些变化让领导层觉得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形成了。 试点办负责人按“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顺序介绍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如何开展。国家组织是指由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成立国家试点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它们负责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协调试点城市形成联盟。 采购联盟以“4+7”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各试点城市委派代表组成联合采购办公室,把各方需求汇总,发挥团购优势,提高谈判议价能力。最后,试点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会委托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及其阳光采购平台,承担具体集中采购工作。 为了避免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试点方案强调要坚持质量标准、带量采购、公平竞争、联盟采购。其中,“质量标准”是指,集中采购药品的质量入围资格必须要通过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则是由联采办汇总11个试点城市的用药数量后,在采购公告中明确每个品种的采购量,给药品生产企业明确的预期,使其根据采购量自主报价申报。方案试图通过这个办法杜绝“带金销售”的现象。[详情]

药品联采办负责人:药品集中采购拒绝带金销售
药品联采办负责人:药品集中采购拒绝带金销售

  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办、联采办负责人答记者问:药品集中采购拒绝带金销售 原研药“专利悬崖”显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8日,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办、联合采购办公室负责人就“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答记者问。 相关负责人表示,“4+7”城市集中采购药品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总体降幅符合预期。此次国家试点的预期成效实现,通过带量采购、量价挂钩,实现原研药和仿制药充分竞争,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药品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挤掉药品销售费用、改变“带金销售”模式,净化医务人员行医环境,促进合理用药。 推动“专利悬崖”实现 对于本次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试点办负责人表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坚持采取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和总体思路,注意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既往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试点在方案设计上强调了坚持质量标准。本次集中采购药品的质量入围资格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质量托底要求,实现用药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避免在竞争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方案设计还坚持“带量采购”。联采办汇总了11个试点城市的用药数量,在采购公告中明确了每个品种的采购量,给药品生产企业明确的预期,有利于其根据采购量自主报价申报,杜绝“带金销售”现象。 在公平竞争方面,本次集中采购试点给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利于强化竞争,促进仿制药替代,推动“专利悬崖”实现。此外,还坚持“联盟采购”。本次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将11个试点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分散的药品采购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团购效应,有利于以量换价,明显降低药价,切实减轻患者药费负担;也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跨区域市场推广成本。 国家试点的预期成效显现 国家试点的预期成效显现。通过促进竞争,推动药品降价和仿制药替代,通过量价挂钩、及时回款降低医药企业销售费用和财务成本,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通过设定质量标准和带量采购,推动医药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通过挤掉药品销售费用、改变“带金销售”模式,净化医务人员行医环境,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了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为扩大医疗保障范围、提升老百姓的保障水平创造了条件。 最终,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81%。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专利悬崖”显现。 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 此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2%,展示了联盟采购、带量采购的力量。拟中选结果公布后引发舆论热议。 联采办负责人表示,结果符合预期。此次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的生产企业,是否参加“4+7集中采购”以及参加采购的报价,均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自主决定。据了解,拟中选的企业都愿意自主降低价格以价换量。 本次集中采购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入围标准,中选后药品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确保一致性评价不是“一次性”评价,因此群众不必担心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如何确保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如何确保中选药品进得了医院用得上? 试点办负责人表示,将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包括确保药品质量过关、确保及时供应、确保及时回款。 试点办负责人说,中选药品进入医院并得到优先使用,这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成败的关键。从医疗保障部门角度,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理方式。二是出台支付标准政策。明确医保对同一通用名不同商品名的药品,按相同支付标准支付的操作细则及过渡期政策,引导参保人合理用药。三是加强对中选药品和未中选药品采购使用的监测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四是对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用于推进医院薪酬分配制度等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详情]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示 创新药迎来重磅利好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示 创新药迎来重磅利好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示 创新药迎来重磅利好!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7日电 (高晓锳)12月7日晚,4+7城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示,31个参与竞标的品种只有25个中选。中标企业包括京新药业、北京嘉林药业、信立泰、正大天晴、华海药业、成都倍特药业、扬子江药业、江苏豪森药业、海南先声药业、四川汇宇制药等。 市场分析指出,中标企业有望获得50%以上的市场份额,企业产品可以直接放量,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对中标企业将是较大利好,非中标企业将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政策面上看,国家对国产替代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外企的市场份额或将被压缩。 中标企业有望获得50%以上市场份额 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发现,25个中标药企中,23家都是国内企业。基业常青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这说明在政策面上,国家对国产替代的支持,外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压缩,难以达到此前的规模。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王宏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带量采购”和“批量作价”做出了解释,他说,“批量作价”指买卖双方事先商定不同购买数量对应的价格(阶梯定价),事后根据实际购买数量确定结算价格;而“带量采购”不仅有数量要求,还有时间限制,严格的带量采购不仅要求按时完成当期的采购,还要求不影响下期的采购。因此,“带量采购”依赖准确预测采购数量,预测失准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反映的是“刚性的量价关系”,主要适用于由卖方占主导地位的市场。 “而此次带量采购,每个品种中标企业限制在一家,同时由于是定价定量,中标企业基本可以将该品种的销售团队解散。”李勇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说。他认为,中标企业有望获得5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企业产品可以直接放量,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对中标企业将是较大利好。但对非中标企业将有较大压力,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集中采购利好创新药企 据中新经纬客户端了解,多数中标企业降价幅度大幅超过了预期,此前市场预期降价幅度在30%-40%,根据近日Insight统计数据显示,在31个预中标品种中7个品种降价幅度超70%,降幅在40%-70%之间的有12个,降幅0-40%之间的有8个。 而在此次中标结果中,成都倍特的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减价幅度达95%;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降幅93%;心血管类药物起步降幅60%-70%;京新药业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一片仅有 0.15 元;华海药业的利培酮片、厄贝沙坦片一片分别仅有 0.17 元和 0.2 元。 除此之外,自6日谈判过程中流出预中标价格和企业名单后,资本市场已连续两天走低,多只医药股票大幅下跌。对此,李勇表示,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来讲是一种利空。 他认为,首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市场预期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会得到政策面的红利,但此次带量采购并未满足之前的预期,却形成一致向下的预期;二是,由于未来市场份额有限,非中标药企将进入惨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二级市场投资者对非中标企业的业绩预期降低;三是,随着带量采购模式在全国逐渐铺开,仿制药企业利润率将逐渐被压缩,相关医药股的估值中枢也将随之下降;四是,仿制药企业的利润将被压缩,这也会使得仿制药面临转型难的局面,难以有足够的研发投入促使企业走上创新带动发展的道路。 中泰证券认为,过去的批文、定价、市场准入壁垒被打破以后,没有壁垒的普通仿制药将逐步回归制造业利润水平,盈利空间将向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和原料药企业集中。未来仿制药企业需要向首仿、难仿、改良型新药发展,赚技术、专利的钱,而带量采购激进的降价方式将倒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李勇说,目前带量采购中,主要针对的是仿制药,生产厂家多的品种降价压力非常大,但是独家品种的降价压力会小得多,拥有独家品种的企业会有相对优势。同时,仿制药市场的格局将逐渐回归本质,不需要那么多的医药代表、带金采购等,长期来看将有利于行业合法合规发展。医药市场的关注点将逐渐转向创新药,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药企业将继续受市场追捧。 华金证券分析师王冯认为,虽然本次“带量采购”仅以11个城市作为试点,但政策落地后其他省份基于财政、医保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陆续跟进。待更多地区实行“带量采购”模式以后,国内仿制药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企业非核心的品种会放弃进行一致性评价,聚焦于核心产品,同时之前普遍存在的大量“僵尸批号”将会消失,最终实现行业去产能的效果。 他认为,每个品种的产能集中度会大幅提高,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剧,甚至被淘汰出局。在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背景下,传统化学仿制药将逐步变成标准品,行业拐入成熟期,板块整体承压较大,估值会首先下调。短期来看,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还不多,“带量采购”政策向全国推广也还需要时间,大部分化学仿制药生产企业在这一两年内业绩还不至于发生大变脸;但长期来看,随着每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公司越来越多,国产仿制药的价格将逐步下降,化学仿制药行业最终会演变成普通制造业。(中新经纬APP)  [详情]

“4+7”城市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 6品种流标
“4+7”城市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  6品种流标

  “4+7”城市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 6品种流标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12月7日晚间,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与12月6日传出的预中标结果相比,31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流标,分别是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片、盐酸曲马多片、卡托普利片、阿法骨化醇片和注射用阿奇霉素。 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整理出的31个品种(对应生产企业)近3年平均中标价格(最小规格),新京报记者计算了一下降价幅度,最高降幅达96.14%,为成都倍特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近3年平均中标价格为459元/盒,而此次集中采购中选价格为17.72元/盒。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近3年平均中标价格为395.92元/盒,而此次中选价格为17.36元/盒,降幅达95.62%。降幅达80%以上的品种有4种,如京新药业的瑞舒伐他汀钙片降价幅度为81.55%。 12月7日,深圳信立泰发布公告称,公司此次中选的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拟中选价格为22.26元,采购数量为5746.59万片。信立泰表示,若公司确定中选、签订购销合同并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中选产品在试点地区的销售量,加速市场替代,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提升和长远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本次集中采购以结果执行日起12个月为一个采购周期。执行周期中,医疗机构须优先使用集中采购中选品种,并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拟中选结果确定后,联采办即与中选企业签订备忘录,在相关网站公示拟中选结果,并接受申投诉;拟中选结果公示无异议后,联采办将发布中选通知;由各试点地区按照中选品种及其中选价格在省级采购平台(或其他符合规定的采购平台)上完成挂网工作,按要求组织签订购销合同并执行。 此次结果发布后,有人在网上留言称这次带量应全部流标,因为采购价格太低让企业没法活。但也有人认为,去掉中间环节,企业一样活,中选价格也是企业同意的结果。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指出,目前来看,政策层面不利于企业参标,因为后续采购、回款、集中采购的数量没有保证,这其中博弈很多。12月6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预中标结果出炉后,史立臣曾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不解决带量采购中的具体采购量问题、支付问题、约定采购量未完成的措施、后期执行监管的管辖权问题及一致性评价药物的质量监管等五大核心问题,带量采购将重创药企。 中选药品名单及降价情况 新京报记者根据“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及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数据整理及计算。[详情]

孙春兰:确保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孙春兰:确保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孙春兰强调 稳妥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 确保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部署会7日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春兰出席并讲话。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集中采购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妥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降低群众药费负担,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群众用药安全。 孙春兰指出,药品集中采购是深化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大举措。要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做好保证使用、确保质量、稳定供应、及时回款等工作,促进药价回归合理水平、药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实现“腾笼换鸟”,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创新医保管理,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价格适宜的药品,打击欺诈骗保行为。 孙春兰强调,药品改革涉及生产流通使用多方利益调整,试点地区和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层层压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宣传引导,以试点工作的平稳有序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让改革成果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详情]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示 31个药品变25个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示 31个药品变25个

  重磅!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示 31个药品变25个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卢杉 上海报道 第一,显然还有没谈成的;第二,公布的价格跟流传的一样低;第三,周一可能还要接着跌。 12月7日晚间,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示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采购文件编号:GY-YD2018-1)拟中选结果进行公示。 公示和受理时间均为2018年12月7日至2018年12月14日,(上午8:30~11:30,下午1:30~4:00,节假日除外),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622号一楼服务科,电话:021-31773206;021-31773278。 昨天谈判过程中流出的预中标价格和企业名单,资本市场已经直接给出了反馈。继昨天医药股大跌之后,今天持续大幅飘绿,多支股票大幅下跌。 对于目前的预中标情况和价格来看,“中标药企价格下降得有点太厉害了,这样可能会造成不可持续的情况。到时候供应不上或是出现质量问题,可能比价格问题还严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而对于采购方来说,其实价格合理是最好的,而不是价格越低越好。最好的下降办法是螺旋式下降,比如每年下降20%左右,不能采用休克式疗法。” 事实上,这场从今年9月就引发国内医药界震荡、推进药品商业模式改革的“带量采购”才刚刚开始。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王宏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实际贸易中,有两种方式反映“量价关系”,一个是“带量采购”,一个是“批量作价”。 “带量采购”是指买方事先准确预测购买数量,双方根据预测数量协商成交价格,买方承诺购买数量并兑现承诺。 “批量作价”则是指买卖双方事先商定不同购买数量对应的价格(阶梯定价),事后根据实际购买数量确定结算价格。 “带量采购”不仅有数量要求,还有时间限制,严格的带量采购不仅要求按时完成当期的采购,还要求不影响下期的采购,手机流量包曾经采用“月底清零”的作法,就属于这种严格的带量采购。 不难发现“带量采购”依赖准确预测采购数量,预测失准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反映的是“刚性的量价关系”,主要适用于由卖方占主导地位的市场。而“批量作价”本质上是对大量购买的一种优惠,卖方承担更多责任,反映的是一种“弹性的量价关系”,主要适用于买方占主导地位的市场。 一方面,医药市场供过于求,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买方占据主导地位,此时采取让买方承担风险的“带量采购”是极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医院药品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医院购买量低于承诺量时强制医院购买和使用,违背最基本的医学伦理。 根据以往经验,医院有存货时,让医院兑现承诺追加购买是很难的,医院有存货时要求照常启动新一周期的购买就更难了。 根据以上分析,4+7的带量采购实施效果存在变数,做不到严格兑现承诺 、做不到不影响下期采购,就不能算带量采购。 瑞银证券中国医药行业分析师林娜认为,11城市联合带量采购结果公布,价格降幅超预期。 部分大品种如恩替卡韦(80亿)、氯比格雷(150亿)、阿托法他汀钙(100亿)、瑞舒他汀(50亿)、厄贝沙坦(15亿)降幅在60%-95%,大幅超过市场预期。从报价看,企业已做好充分降价换取唯一中标的准备,尤其是多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带量采购的模式可能很快向全国范围推广,医保支付价等后续配套措施有望陆续推出;仿制药高毛利时代结束,未来将赚取制造业合理利润率;医保将腾挪更多空间,用于覆盖专利创新药物。” 此外,销售费用下降抵消部分降价影响,全国推广和医保支付价等措施可能超预期。 此次原研药参与降价较少,原研药将主要竞争医疗机构自主采购量,考虑到原研、仿制价差的进一步拉大,及医保控费的压力,以仿制药中标价为参照的医保支付价有望随后推出,以激励终端使用低价中标药品。“考虑到此次中标价与此前全国最低价之间的价差较大,我们预计带量采购向全国推广的速度可能超预期。部分中标企业已开始采取成本+合理利润的定价模式,大幅压缩中间费用,叠加用量增加,企业利润未必会大幅下降,新进入厂商借机拓展市场,原有市场份额较大企业受损。仿制药企业整体受损。总体来看,此次大幅降价引发了市场对仿制药利润占比较大,且在研管线较少的企业的担忧。” 第一,显然还有没谈成的;第二,公布的价格跟流传的一样低;第三,周一可能还要接着跌。[详情]

中泰:4+7带量采购降幅超预期 这类仿制药企业将胜出
中泰:4+7带量采购降幅超预期 这类仿制药企业将胜出

  4+7 带量采购降幅超预期,仿制药行业如何演变? 中泰证券 事件 12 月 6 日, 4+7 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出炉。 降价幅度超预期 此前市场预期降价幅度在 30%-40%,从预中选情况来看, 预中选价格较全国最低中标价降幅超过60%的有 6 家, 部分品种降幅超过 90%,引发市场担忧。 预中选品种后续还进行了进一步谈判,预计部分降幅较低的品种价格还可能降低。 大幅降价后能赚钱吗? 按预中选价格,京新药业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一片仅有 0.15 元,华海药业的利培酮片、厄贝沙坦片一片分别仅有 0.17 元和 0.2 元。京新药业原来在氨氯地平片的市占率基本为零,华海药业原来在利培酮片、厄贝沙坦片的市占率在 10%左右,两家企业愿意以低价预中选,我们预计毛利率仍有一定空间。考虑带量采购后,市场份额上升、产品用量上会有增长,规模效应将会降低成本,渠道销售费用的大幅压缩,企业仍有盈利空间。 为何大品种中“穿鞋的”企业报低价? 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 2017 年销量达 31.69 亿元,市场占有率 40%以上;北京嘉林的阿托伐他汀销量超 20 亿, 市场占有率超 20%;两家企业在这两个品种上都是国产第一品牌,可谓“穿鞋的”市场领先者。从预中选价格来看,两者报价相较全国最低价降幅约 91.9%和 82.9%。 我们推测“穿鞋的”企业做出低价的原因有: 1.后续竞争激烈, 抢占市场份额占据先发优势。 恩替卡韦此次加上原研有 6 家企业报价,其中海思科报出了低价;在后续竞争格局愈发激烈的预期下,我们预计正大天晴为了保证市场份额抢占先发优势而选择报低价。 2.保持专科领域品牌地位, 以产品组合赚钱。 正大天晴在肝病领域产品线丰富,后续产品梯队中还有丰富产品储备,抢占恩替卡韦市场份额,有利于保持肝病领域第一品牌地位,遏制其他企业进入,通过产品组合中的独家产品、高价产品赚钱。 3.以低价遏制新进入者。 凭借规模优势可以抢占成本优势,正大天晴在恩替卡韦上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通过低价可以遏制更多企业进入,保持肝病领域竞争优势。 4.通过以价换量仍有一定盈利空间。 带量采购后,市场份额会上升、产品用量也会有增长,仍能够保持一定盈利空间。 仿制药企业未来的盈利模式? 任何市场环境下壁垒都是关键 任何没有壁垒的行业都无法持续产生超额收益。 过去的批文、定价、市场准入壁垒被打破以后,没有壁垒的普通仿制药将逐步回归制造业利润水平, 盈利空间将向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和原料药企业集中。 未来仿制药企业需要向首仿、难仿、改良型新药发展,赚技术、专利的钱。即使美国这样仿制药充分竞争的市场,具备首仿、难仿、 改良型新药等能力的仿制药企业仍旧能够赚很高的超额收益。带量采购激进的降价方式将倒逼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在未来仿制药企业的竞争中什么样的类企业会胜出? 1.产品壁垒高、仿制难度大的企业。 2.拥有持续研发能力、形成产品集群的企业。 过去单一仿制药大品种的模式难以再现,企业需要持续研发能力保障产品迭代,通过产品组合赚钱;3.拥有原料制剂一体化优势的企业。 原料药在仿制药中的地位会提升:一是一致性评价提高了原料药的质量要求导致原料药重要性提升,二是转向比拼成本以后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将拥有成本优势,三是原料药企业切入抢仿时间更早、仿制药研发成本能力更低。 4.制剂出口企业。 这类企业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质量能力,而且在出口转报等优惠政策上有望获得时间上的优势。 仿制药降价是长期趋势,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但是上量速度加快也使得产品峰值更早达到,政策会驱使行业加大新仿制药开发、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加速产业升级。 根据 IQVIA 数据,国内创新药的市场占比小于 15%,而主体由过期专利药、仿制药和中成药等占据,和发达国家以创新药为主体的情况截然不同;可以预期通过 11城市带量采购的试点,经过一定时间后,带量采购会在全国范围逐渐推开,同时也会过渡覆盖到大多数产品,届时仿制药的价格水平向发达国家看齐将下滑至相对低的一个合理水平,有生产成本优势和品种数量优势的企业将逐渐胜出,而创新药将逐渐占据市场主导,新药审评审批加速、医保动态谈判准入等,国内正迎来创新药的最好时代。通过带量采购,新仿制药的上量速度将大幅提升,虽然生命周期缩短, 但是上量速度加快也使得产品峰值更早达到。药企在仿制药上需要加强持续开发能力,持续开发新品,或者加大创新药开发的投入。本次带量采购将驱使行业加大新仿制药开发、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加速产业升级。 风险提示: 预中选产品仍有降价可能,预中选产品有流标可能[详情]

带量采购影响持续,医药股继续下挫
带量采购影响持续,医药股继续下挫

  带量采购影响持续,医药股继续下挫 12月7日,医药股持续下挫,截至发稿,乐普医疗、普利制药、华东医药跌停,普洛药业大跌超8%,易明医药、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个股纷纷下跌。港股生物制药板块也同样继续下跌,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跌幅超10%。消息面上,“4+7”城市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结果显示,此次预中标品种大幅度降价,其中,恩替卡韦降幅达90%,恒瑞厄贝沙坦降价60%。受此影响,医药板块昨日全线暴跌,整个申万生物医药板块市一日内值蒸发近1300亿元。12月6日,盘后数据显示,医药股遭遇机构大幅抛售。所谓的带量采购,就是以量换价,也就是用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用药总量的60%~70%,交换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以及原研产品的最低报价。根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带量采购将在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试点,第一批带量采购目录共31个品种。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国内药品集中采购降价的情况来看,主要是降价幅度普遍超过市场预期,因而引发一定的恐慌情绪抛售,预期信心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2018年上半年医药股普遍股价强劲,对于受影响的药企依然有调整空间,投资者可以耐心等待底部来临。海通证券分析师余文心认为,该方案解除市场份额限制,改以预中标与拟中标两阶段议价,不同品种或将出现价格降幅分化,不确定性较大,后续还需关注:医保支付标准如何对接;中标价后续会否与全国各省招标价格联动、如何联动;如何保证采购量的完成等。万联证券分析师姚文认为,本次4+7地区带量采购工作,制度设计上更加平衡兼顾了量价关系,在竞标降价的同时给予了使用量承诺,与传统药品集中招标相比,极大减小了后续药品入院及再议价的不确定性;同时结合一致性评价工作,加速国内仿制药品种进口替代进程,从而降低社会整体用药成本,提升医保使用效率。 责编:李燕华 (本文来自于第一财经)[详情]

国海:带量采购推动仿制药变革 创新类公司必配(名单)
国海:带量采购推动仿制药变革 创新类公司必配(名单)

  产业变局、拥抱创新 ——2019 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 国海证券 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加速推动仿制药行业变革 在带量采购模式下,最低价+独家中标的规则有效推动仿制药销售模式变革,破除仿制药的营销壁垒。未来仿制药竞争更趋向大制造模式,由过去的营销制胜转变为综合成本竞争。受制于一致性评价进度,首批纳入 11个试点城市的带量采购品种仅 31 个,短期对行业影响有限,但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带量采购的品种增加,试点范围扩大,仿制药产业整体都将发生变革,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仿制药整体竞争加剧,降价加速,压制估值水平。 创新迎来收获期,兑现价值,赢在未来 从带量采购试点开始,医保对行业政策影响将更趋深化,不确定因素增加,但对创新支持的方向不变,未来创新药和仿制药的投资回报将显著分化,从产业到资本市场将更加重视创新药对企业的价值。 2018 年已有吡咯替尼、安罗替尼、四价流感疫苗等多个国产重磅品种获批, 2019 年将进入销售兑现阶段,对于创新药的价值评估,对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价值度量有望逐步清晰。 供给端变化 原料药在价值链地位提升 环保监管提升,质量要求提升,产业内资本的整合以及经营策略转变等多方因素共振,原料药供给端整合的序幕已经拉开,更多特色原料药品种的供给格局走向集中,价格话语权逐步转移至供给端,原料药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提升。同时,带量采购模式逐步破除仿制药销售壁垒,给予向制剂升级的原料药企业带来更多的产业机遇。 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 截止 12 月 5 日,医药行业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 2018 年动态 PE(整体法) 26X, 2019 年动态 PE(整体法)21X,相对于 A 股(剔除金融)溢价率为 76%和 70%,仍处于历史的相对低位。站在当前的估值位置,医药板块除了具备健康需求和医保支付的刚性支撑之外,内部众多的细分领域,结构性机会依然非常突出,维持行业推荐评级。 重点推荐个股 建议重点把握以下投资主线: ①创新类公司是未来医药行业必须配置,也是核心配置。其中创新药平台类公司推荐科伦药业、 海辰药业、 众生药业和贝达药业;生物类似药创新平台,推荐复星医药和康弘药业;创新器械平台,推荐乐普医疗和艾德生物; ②抗政策干扰,景气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包括疫苗、生长激素、脱敏治疗药物以及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子行业。其中药品领域,推荐华兰生物、 安科生物、 我武生物;医疗器械领域,推荐处于再生生物材料细分市场的正海生物和近视纠正市场的欧普康视;医疗服务领域,推荐健康体检行业的民营龙头企业美年健康。 ③部分特色原料药品种经过长期低价竞争,供给和格局已非常稳定,在产业链上与不可替代,具有提价基础。同时,这些企业通过向下游制剂延伸,提升价值链,在带量采购模式下,营销壁垒破除,成本优势更加突出,推荐司太立、 新华制药和亿帆医药。 风险提示: 1)带量采购落地,部分品种可能大幅降价的风险; 2)创新药审批的不确定,上市时间可能推迟; 3)制剂出口面临海外市场拓展问题,销售增长可能不达预期; 4)环保监管变化,部分原料药价格波动的风险; 5)一致性评价落地后,部分品种可能面临降价压力; 6)推荐公司业绩不达预期的风险 [详情]

带量采购结果落定:平均降幅60%以上,中标企业称“压力很大”
带量采购结果落定:平均降幅60%以上,中标企业称“压力很大”

  带量采购结果落定:平均降幅60%以上,中标企业称“压力很大”有企业对记者表示,公司给出的报价已是“很有诚意“,无奈采购方期望太高。财联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徐红6日,备受市场瞩目的4+7城市带量采购试点进行了最为关键的议价谈判。其中,上午是企业进行价格的申报,进而敲定预中选企业。下午则是预中选企业进行再议价。据记者了解,需要进行再议价的前提是预中选价格降幅不够,或者是该品规谈判入围企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未达三家,即非充分竞争品种。对于企业来说,此次谈判的结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从已有的信息来看,上市公司中华海药业(600521.SH)与京新药业(002020.SZ)可谓是收获满满。两家公司的股价在6日也是逆势翻红。其中,华海药业6个品种中标,而京新药业则中标3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华海药业的帕罗西汀、利培酮以及京新药业的左乙拉西坦均因降价充分而跳过了下午的议价环节,这也意味着这些产品的预中标价即中标价。以下是记者从现场获得的关于两家公司相关产品的预中标价。华海药业中标品种品规及预中标价:京新药业中标品种品规及预中标价:其他中标品种品规及预中标价(部分):这次谈判降价幅度很大,降价60%~70%很普遍,而有的甚至降价90%以上。“我们压力很大,做产品几乎赚不了什么钱了。”有参与谈判的企业在上午的竞价结束后对记者表示。而事实上,上午过后,下午的议价对于企业们来说压力也不小。据记者了解,在下午的议价环节,有数个品种因采购方报价过低而流标,包括普利制药(300630.SZ)的阿奇霉素注射剂、科伦药业(002422.SZ)的艾司西酞普兰以及石药集团(01093.HK)的阿奇霉素口服片剂。而石药集团另外两个品种阿莫西林和曲马多据称亦遭流标。记者获悉的信息显示,科伦艾司西酞普兰(10mg品规)以30.94元/7片的价格预中标,本属于充分竞争品种(报价企业超过三家)不需再议价,而在议价中流标或因预中标价降幅不够。出现流标后,有企业对记者表示,公司给出的报价已是“很有诚意“,无奈采购方期望太高。来源:财联社原标题:带量采购结果落定:平均降幅60%以上 中标企业坦言“压力很大”(本文来自于界面)[详情]

医药股持续低迷 机构称带量采购短期对业绩影响有限
医药股持续低迷 机构称带量采购短期对业绩影响有限

  新浪财经讯 医药股持续低迷,普利制药跌停,华润双鹤跌超6%,莱美药业、复星医药、康弘药业、科伦药业、九典制药、浙江医药、昆药集团等多股加速下挫。 昨日,国家首次药品集中采购的投标谈判在上海举行。谈判药品大幅降价引发市场关注。 有药企人士人士称,“中标难受,不中标更难受。”在医药行业人士来看,昨日可谓是一场大考,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中标,将会影响公司产品在这11个城市的销售。而中标,则意味着价格的大幅下降,而这也会影响产品的毛利率等财务指标。 兴业证券认为,对于业绩,影响相当有限(特别是2019年)。“首先从实施的范围来看,这次试点31个品种在整个医药市场来说不是很大,11个试点城市要扩展到全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同时这次是一致性评价作为带量采购的前提,目前,289个基药目录口服制剂的一致性评价还远没有完成,可以想象包括口服的非基药及注射剂再评价可能需要4年-5年时间。这个时间能够给予最够优秀的上市公司来完成难仿药、创新药转型升级,对业绩影响很可控”。此外,对企业来说,带量采购还是有很多腾挪空间的:对中标的企业,其能够提升市场份额,销售费用率也会出现比较大的下降,且外资在这些品种上还占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进口替代的空间还比较大,对内资企业的利润冲击并不会马上到来。  [详情]

华金证券:带量采购靴子落地 建议关注政策免疫板块
华金证券:带量采购靴子落地 建议关注政策免疫板块

  “带量采购”靴子落地,仿制药格局将重塑 华金证券 事件 12 月 6 日,“4+7”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出炉,大部分药品价格降幅较 大。 预中选品种价格降幅普遍较大 根据赛柏蓝的消息,预中选企业中除阿斯利康和 BMS 外,其余均为国内药企。从预中选药品数量来看,华海药业独占 6 席而排名第一,石药集团、京新药业中标了 3 个品种,扬子江、豪森药业、倍特药业均有 2 个品种上榜,正大天晴等 13 个企业各自获得 1 个预中选品种。从药品价格来看,预中标品种价格降幅普遍较大,如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预中选报价为 0.62 元/片,以最近三年该药品最小规格平均价来计算,价格降幅达到90%以上,其他品种也有不同幅度的降价。 “带量采购”背景下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 虽然本次“带量采购”仅以 11 个城市作为试点,但政策落地后其他省份基于财政、医保等方面的压力也会陆续跟进。待更多地区实行“带量采购”模式以后,国内仿制药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企业非核心的品种会放弃进行一致性评价,聚焦于核心产品,同时之前普遍存在的大量“僵尸批号”将会消失,最终实现行业去产能的效果。相应地,每个品种的产能集中度会大幅提高,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剧,甚至被淘汰出局。在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背景下,传统化学仿制药将逐步变成标准品,行业拐入成熟期,板块整体承压较大,估值会首先下调。短期来看,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还不多,“带量采购”政策向全国推广也还需要时间,大部分化学仿制药生产企业在这一两年内业绩还不至于发生大变脸;但长期来看,随着每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公司越来越多,国产仿制药的价格将逐步下降,化学仿制药行业最终会演变成普通制造业。 建议关注政策免疫板块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难以逆转,医保将承受较大的支付压力,调整用药结构和降低仿制药价格是必然的选择,故而严格监控辅助用药和疗效不明确的药物的使用以及“带量采购”政策应运而生,这也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受到政策层面的影响,我们建议近期关注政策免疫的板块: (1)非药板块: 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等; (2)创新药: 创新药是医药行业永恒的主题,需求永远无法满足,也是政策持续鼓励的方向; (3)创新药产业链相关细分领域: CRO 和 CMO 行业,受益于全球产能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医药行业近年快速发展产生的需求; (4)生物药: 生物药仿制难度较大,行业属性与化药差异明显,我们认为中短期内出现类似“带量采购”的可能性不大; (5)自费支付的相关行业: 高端疫苗、中药消费品等。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达预期,市场竞争加剧。[详情]

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药品带量采购
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药品带量采购

  讨论多时的药品带量采购政策落地了。12月6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6日午间,预中标品种大幅降价的消息传来,午后开盘,医药上市公司股价闻讯下挫。作为本轮医改的重要内容,药品招标环节的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确实影响深远。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降低,进而影响相关公司业绩,这也是二级市场对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下调的主要原因。此外,从最新的预中标结果看,部分品种的降幅超过预期。一医药公司董秘告诉记者,该公司此前预期降幅在30%~40%的产品,没想到招标价格降幅达到了70%~90%。这导致了市场对医药股情绪反应强烈。不过,尽管带量采购政策客观上给医药行业带来了阵痛,但以长远的眼光看,投资者无需过分在意股市短期涨跌。一方面,国内仿制药价格下跌是长期趋势。相比海外仿制药企“低毛利、低费用”的利润结构,国内仿制药企目前普遍呈现“高毛利、高费用”的特点。而带量采购政策实施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药品价格。通过取消质量分层,加大竞争,以量换价,最终达到让医保基金降低总体用药花费的效果。未来,随着带量采购政策全面铺开,中标品种的销售推广必要性降低,企业销售费用会相应减少。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实际盈利水平降幅预计将小于药品降价幅度。另一方面,带量采购政策并非横空出世,带量采购模式早有样本。2014年12月,上海市就率先启动第一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今年9月11日,11城市的带量采购方案初步亮相,彼时就引发了行业广泛讨论。从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广过程来看,全国性推广势必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此后也还会有多批次招标结果公布。在这期间,优秀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等举措,主动应对仿制药价格端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带量采购政策将促进国内药企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升级。因此,应该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带量采购政策,把目光聚焦在医药行业的可持续成长上来。记者 李曼宁(本文来自于新华网)[详情]

带量采购预中标降价超预期 中国生物制药一度跌超10%
带量采购预中标降价超预期 中国生物制药一度跌超10%

  新浪港股讯 港股生物制药板块继续下跌,中国生物制药一度跌超10%,昨日跌16%。石药集团跌7%。 12月6日,4+7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出炉。n降价幅度超预期。此前市场预期降价幅度在30%-40%,从预中选情况来看,预中选价格较全国最低中标价降幅超过60%的有6家,部分品种降幅超过90%,引发市场担忧。预中选品种后续还进行了进一步谈判,预计部分降幅较低的品种价格还可能降低。 中生制药于晚上9时许发通告,表示留意到近期股价出现波动及成交量上升,经查询后,董事会确认并不知悉导致价格或成交量波动的任何原因,或任何须予披露的内幕消息。 花旗发布报告称,中国生物制药(01177)将是受中国药品集中采购影响最大的公司之一。中国药品集中采购试点预中标显示,31种药品平均降价45%。将公司目标价从16港元下调至13.2港元;2019-2020年销售和利润预测分别下调6.8%、12.2%和9.3%、11.6%。[详情]

带量采购致医药股大跌 最火行业基金还能买吗?
带量采购致医药股大跌 最火行业基金还能买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波思基 导读:今儿笔者本来想好了一万个吹医药基金的理由,但就在提笔的那一刹那接到医药股集体跳水的噩耗,咳咳,还好笔者内功深厚楞是把稿子给改了回来…万万没想到,一向稳如狗的医药行业居然大变天了! 变天 笔者发现,最近医药这行当还蛮热闹的。 先是某副教授自爆了自己的基因计划,遭到了全球吃瓜群众的口诛笔伐。 然后又是隔壁老美宣布开发出了“史上第一只”广谱抗癌药,以75%的“治愈率”抢了贺某人的头条。 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感受,笔者的脑海里就是科技大潮扑面而来,正在汹涌地把我往沙滩上碾。 受此启发,我寻思着写写医药基金吧,谁知道,这字码了刚一半,笔者就接到了母上大人的夺命连环call…具体内容就是她同时持有的几只医药股居然集体跳水了! 乐普医疗 笔者乍听之下也是吓了一跳…老妈你的鸡蛋是没有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你的篮子都放在一个桌子上啦! “带量采购” 咳咳,言归正传,笔者发现这次的市场反应还真不是大惊小怪。 据路边社的消息,这次医药股主要是被这个“带量采购”给带崩了。 要解释这个带量采购,我们首先得明确一点,国内的药企,主要是靠进入医保名目来维持它的销售量的。 然而现在的药价越来越贵,将来要纳入的药品名单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医保基金的净值却是在一直缩水。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面就想了个大招: 国家将推进北上在内的11个城市作为试点,以价低者得为标准,明确拿出所有年度药品用量的60%-70%来给中标的企业,而落选的企业就只能平分残余不到40%的市场份额。 这还不止,这次招标还提前承诺了药品的销量,保证这些药品会在8-15个月内用完。 这么一来,就是把药的数量也给你敲定了,医药代表也不用老往医院跑了,医生也不会老想着多开药了。 总的来讲就是带量采购,以量还价。 对药企而言,不但要你主动降价,还得要你抢着来和别人拼价。 这记杀招是真的狠,在普通人的眼里,药价降了绝对是好事,但在炒股人的眼里,这就是重大利空啊! 医药基金也要完? 那么问题来了,药企要完了?那医药股,医药基金还能买吗? 首先,药企并没有完,而是销售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甚至对于那些销售成本比重较大的药企而言,带量采购直接敲定了药品的用量,公司反倒能省下一大笔固定开销。 而且,笔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探讨过了,这次议价的药品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创新药不但不受影响,反而会因为医保的富余而被纳入到医保名录中。 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标榜“创新药”的药企其实影响并不大,甚至像华海这样不在议价名单之内的股票居然还逆势上涨了! 华海药业 如果要说最大的变化,那就是医药行业的马太效应将会愈演愈烈。 小的药企连一致性评价都通不过,更不要说赶着招标选秀了;而那些大企业,有品牌药的龙头企业,它的市场占有率反而会得到提升。 所以从中长期来看,医药行业并不是要走下坡路了,而是变得强者恒强,并且资源会向那些走创新路线的企业集中。 至于大家最为关心的投资嘛,我原本是筛选出了一些比较优质的医药基金: 虽然逻辑有变,但还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些精选。 像医药行业指数基金这样的被动产品,短期之内就需要规避了,这次的黑天鹅事件还不知道会发酵多久,为了避免遭到踩踏,我们可以提前离场。 至于其他几只医药主题风格的基金,基金经理也会有调仓换股的需求,其实对于国内的几只医药基金,笔者的态度就是姑且让子弹飞一会儿,短期以内以观望为主。 当然机会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一些国外的医药基金,依然还有着中长线布局的价值。 像我上面提到过的广谱抗癌药,据说明年就要到中国进行临床议价了,这对业绩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 这里我向大家分享这三只QDII基金,仅供参考,它们分别是广发全球医疗保健,易方达标普医疗保健以及汇添富全球医疗人民币,费率都比较低,最大限额至少为100万,能够满足大多数投资者的需求。 而且这几只QDII的回撤也相当不错,业绩更加稳定,重点是不会受到国内药企洗盘的影响,很适合大家做中长线的投资。 最后笔者再多说一句,投资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纪律,尤其对于养基而言,任何不谈操作级别的投资那都是耍流氓啊~~ (原标题:刚刚,这个最火的行业变天了,基金还能买吗?)[详情]

带量采购中标价格跳水 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近1300亿
带量采购中标价格跳水 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近1300亿

  带量采购中标价格跳水 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近1300亿证券时报 [公司]崔小粟 带量采购靴子落地。12月6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预中标结果出炉后,由于中标品种降价超预期,内地香港两地医药股6日午后集体跳水。有业内高管表示,行业内的洗牌即将开始,“想活下来的药企,需苦练内功降本增效”。不过,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了解,带量采购政策对不同类型药企存在差异化影响,创新药、连锁药店、中成药等细分板块总体受影响程度较小。一日蒸发超千亿市值12月6日午后,医药股大幅波动,主要原因即中标品种采购价跌幅超出此前市场预期。按照11月15日国家公布的“4+7”试点采购方案,这次采购选取了北上广深在内的11个城市,涉及31个药品。这也是国内药品招标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区域联合采购。招标结果显示,此次预中标品种大幅度降价。其中,恩替卡韦降幅达90%,恒瑞厄贝沙坦降价60%。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的多数医药业内人士也认为,此番医药股大跌,是“4+7”带量采购政策威力显现。“此前带量采购的预期降价幅度就是30%-40%。”一位医药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没想到招标价格降幅达到了70%-90%,这对一些仿制药企业来说无疑是利空。”记者从一家主营仿制药企业获悉,2019年,如果只是带量采购部分的话,不计算非带量药品的降价效应,该公司将减少5亿元左右的收入,而该公司2017年总营收为40亿元左右。从市场表现看,A股市场上,12月6日,乐普医疗,贝达药业、普洛药业股价跌停;华东医药、泰格医药大跌超过9.5%;复星医药、万孚生物、丽珠集团、海辰药业、海正药业、恩华药业等逾20只个股跌幅超过5%。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测算,12月6日,一日之内,整个申万生物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近1300亿元。此外,盘后数据显示,医药股遭遇机构大幅抛售。其中,乐普医疗盘后数据显示,两家机构买入3862万元,两家机构卖出4492万元,机构净卖出629万元;华东医药盘后数据显示,一家机构买入1520万元,三家机构卖出1.25亿元,机构净卖出1.1亿元。港股方面,医药股昨日午后亦近乎全线受到重挫。中国生物制药暴跌近15%,报5.84港元;石药集团暴跌14.48%,报13.82港元;复星医药港股大跌10.49%,报26.45港元;三生制药、绿叶制药等跌幅也超过10%。随着预中标结果公布,6日午后市场亦陷入纠结的情绪。虽然带量采购带来药价下降,但预中标较多的企业仍然受到市场部分资金的认可。华海药业为此次预中标最多的企业,共有6个药品中标。该股于14点20分后获直线拉升,由跌转涨,一度触及涨停,最终收涨3.04%,日内振幅近18%。此外,京新药业传出预中选消息后,其股价也同步于14点20分后直线反弹,随后尾盘有所回落,最终微涨0.3%。差异化影响药企实际上,对于这次采购招标,市场早前已经有所预期和反应。今年9月11日,带量采购方案甫一亮相,便牵动行业及市场神经。A股医药板块迅速遭遇剧烈调整,恩华药业、乐普医疗、瑞康医药、恒瑞医药等白马股纷纷上演一轮大幅回调。按照此次带量采购的规则,即用试点城市的主要市场份额,换取相关药品的最低价。因此,带量采购对药企最直接的影响即产品价格大幅降低,进而影响相关品种的业绩,这也是此前二级市场对医药板块整体估值下调的重要原因。某医药上市公司董秘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并非本次带量采购预中选结果出炉就是利空出尽,此后还会有多批招标结果公布,更关键的是:“国家希望通过带量采购政策推动一致性评价,进而通过系列政策打压药品价格空间,让药价降下来”。另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同样表示,招标价低于预期,对于一些研发实力不够的企业是一种打击。他认为,通过带量采购等行政手段挤压药价空间后,行业内的洗牌将要开始,“想活下来的药企,需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对制药企业而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带量销售将利好大型正规、研发能力强的药企,并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规范。还有一种观点是,带量采购的推进将会利好中成药企业。千金药业、桂林三金、一品红等公司都曾表示,公司主要产品多为独家品种,预计带量采购对公司影响有限。上述人士表示,中成药的市场推广,是以能否进医保为前提,能进临床路径则是销量的保障。另外,就带量采购对药房行业的影响,一心堂昨日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称,其一,目前,带量采购涉及的药品,绝大多数是医院的临床处方药,或者说是要非常依赖专业诊断才能对剂量、适应症做出判断的处方药,这些药品在药店渠道销售量不是很大。其二,目前关于同时在医院渠道、药房渠道销售的处方药,很多制药厂家在规格、剂型上做了一定区隔,不完全一致。其三,我们判断,带量采购对整个药房行业的影响比较间接和局限。部分药企已执行应对之策虽然降价成为趋势,给医药行业带来阵痛,但不必太过悲观。带量采购政策的初衷即使用有限的医保费用创造最大的效用,政策实施后,若药品价格降幅过高,将倒逼行业对现有的销售模式进行改革,同时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光大证券认为,带量采购执行的碎片化、医院/医生合理补偿问题解决进程的长期化、一致性评价的进度可能会延缓带量采购的长期冲击,但不会改变国内仿制药净利率趋于下滑的长期方向。建议在政策不确定中紧握以“创新+升级”主线为代表的确定增量,包括创新药/重磅仿制药、创新高端器械、药店、消费升级等。对于带量采购,昨日股价受挫的恩华药业表示,“4+7”带量采购是国家医保政策针对目前国情所采取的有益调整实施措施,长期而言,有利于国民医疗健康事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医疗产业的可持续成长。会促进医药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研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带量采购的启动,部分药企已经开始执行应对之策,一家药企高管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不会对产品大幅降价,不能中标就去做剩下的市场,原有的销售人员会保留,但可能分流部分到其他产品事业部。此外,部分仿制药企认为加大零售端的投入能部分弥补带量采购带来的营收损失,“原来在医院卖得好的品种,终端零售并未发力,带量后可以考虑放开零售终端。”益丰药房董秘王付国表示,从长期趋势分析,中标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失去医院市场份额的药企会将营销政策向连锁药店渠道倾斜。王付国还表示,带量采购对药店基本没有影响,反而会加速集中度提升,“日本每两年调低一次药价,一是促进处方外流,二是鼓励行业规范化发展,龙头规模效应更加体现,终端的价值越发显现。” (本文来自于中证网)[详情]

国君:关于4+7城市带量采购影响的六点思考
国君:关于4+7城市带量采购影响的六点思考

  国君医药 | 关于4+7城市带量采购影响的六点思考 原创: 国泰君安医药团队 微信公号: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12月的上海正在经历一场连绵冰雨,寒意刺骨。 同样感受到寒意的还有医药行业。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即药品带量采购)出台后的第一次议价谈判昨日在上海展开。结果刚一揭晓,一批龙头医药股在午后就出现闪崩。 既然半个多月前这一采购文件就已公布,为何执行当日仍然让市场如此恐慌? 国泰君安医药团队在此前深度分析了正式版带量采购政策和之前几版征求意见稿的区别,并提出了六点思考。 01 降价是投资医药股必须承受的风险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降价减负是医药行业,特别是现阶段中国医药行业的“主旋律”。  我国药价调整历经了:发改委——最高零售指导价降价、招标部门——招标降价、医院——二次议价降价,且几段降价还(曾经)互有重叠,现在是国家医保局接管招标后的带量采购降价。 可见,虽然是不同主体、不同形式、不同路径,但药品降价一直在发生。 全球范围包括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原研药专利到期后,面对多家仿制药的竞争也只得大幅降价。 与国外的差别主要在于,我国是通过行政手段引入竞争机制降价,尤其医保局带量采购的规则设置之首要目的主要是: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替代更高价的原研药。 药品会降价,且是全球性、持续性的,这是参与医药股时需要具备的投资心理准备。   02 正式方案的采购范围缩小 带量采购的正式方案中,关于区域范围(4+7城市)、采购周期(1年)、优先使用等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品种个数从33个减少为31个(以通用名计): 8月11日版文件并未明确具体品种,只是规定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 9月12日版文件明确了计划采购的品种和对应的采购量,共33个品种、44个品规在列,均为有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通用名品种(纳入药品上市目录集),而且口服缓释制剂品种未区分不同剂型(如片剂或胶囊),只对规格有所区分 。 11月15日正式版方案中,之前的的33个品种、44个品规缩减为31个品种、42个品规,紫杉醇注射剂(白蛋白结合型)与头孢唑林钠/氯化钠注射剂并未在正式试点之列,剂型、规格区分方法并无变化。   03 正式方案的带量程度减少 8月11日版文件就采购数量规定,“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采购价格”。 9月12日版文件明确了每个品种对应的计划采购量。虽然同时流传出的纪要有提及“按11城市公立医院去年70%的量估算采购数量”,但在文件中并未明确每个品种的采购量从何而来。 我们以2017年PDB样本医院销售量适度放大作为全国销售量的估计,9月12日版试点的不同品种采购量占全国市场份额差异较大(7%-50%),平均大约在25%左右。   11月15日正式版方案中,部分品种采购数量相比于前期流传版整体有减少,其中共8个品规采购量增加,34个品规采购量减少。而且,正式方案中细化了每个城市每个品种的采购量。   04 正式方案的竞价规则超预期 在11月15日正式版方案中,采购分为两步: 第一步,同品种之间取低价 各个品种申报价格,方案要求与 2017 年底试点地区本企业同品种最低采购价相比有一定的下降。之后根据申报价格高低确定预中选品种,最低报价获得资格,次低价作为候选企业备选。 第二步,不同品种之间比降幅 确定中标资格,对于品种对应企业数≤2家的,预中选品种中标(最低价),品种对应企业数≥3家的分为两类,首先是预中选品种申报价格降幅排名前列的(不多于7家)中标,其他预中选品种,按照企业数≥3家的拟中选品种平均降幅等确定议价谈判最低降幅。 如达成一致,即可获得拟中标资格,不参加或不接受议价谈判的,该品种作流标处理,且将影响该企业在试点地区所涉药品的集中采购。 降幅以试点地区 2017 年底最低采购价为计算基准(与本次的申报价对比)。 这个竞价规则参考了之前浙江抗肿瘤药招标的降价模式,比较严苛,即设定平均降幅(本次设定降幅是选择≥3 家的企业,预计力度较大),防止出现部分企业品种由于竞品数量少(<=2)无法有效降价,给通过一致性评价家数较少的品种和原研药(参比制剂)也带来较大压力和不确定性。 05 上海补充文件“雪上加霜” 11月21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公布《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上海地区补充文件》,对于量价的要求进一步加严。 第一,限定了未中价选品种用量不得超过未中选品种,等于约定了带量采购中标用量在上海至少50%。 第二,未中选品种中最高品种(预计主要是原研药),要求根据价差进行阶梯降价。 第三,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价格不得高于中选价。 第四,配送商只能选择一家,且回款显著加快。 06 市场的担忧是否已经兑现? 本次议价谈判前,市场短期的担忧是:本次降价幅度是否会超出预期。而昨日实际谈判中最高达90%的降价幅度,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显然会大于以前每年螺旋式降价的5-10%。 实际上,如果真的能够“带量”,考虑市场准入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减少,最终对企业的影响还需具体分析其“量/价”博弈。 尤其值得考虑的是,议价谈判中降的是中标价(终端价),实际出厂价未必降幅与此一致。 因此,我们认为需重点关注采购量对应市场规模较大的品种。截止2018年12月2日,如不考虑原研,共有8个品规≥3家企业通过评价,10个品规2家企业通过评价,24个品规1家企业通过评价。    对应市场规模较大的品种(按原中标价计算为:阿托伐他汀10mg 3亿、20mg 9亿,瑞舒伐他汀10mg 3亿、5mg 1亿,氯吡格雷25mg 7亿,75mg 5亿,氨氯地平8亿,恩替卡韦3亿等),由于采购金额较大,对企业竞价夺标有较大吸引力。 对应市场规模较小的品种(卡托普利100万,赖诺普利200万,伊马替尼400万,曲马多600万等),对企业大幅降价夺标的吸引力相对较小。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暂避政策扰动,精选景气个股》,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完整版报告内容为准。[详情]

带量采购药价大降 这件事儿对医药股的影响有多大?
带量采购药价大降 这件事儿对医药股的影响有多大?

  阿尔法工场 价值at风险  注: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很多人问我,要如何看待今天(12月6日)“4+7”带量采购谈判导致的医药股大跌?能不能抄底? 我的回答是:寻找预期差。 现在市场对医药股的预期是带量采购下你的毛利率要大幅下滑,以此推导利润率必定要大幅下滑,但却忽视了费用率也会在带量采购的背景下大幅减少,药企的费用率有时候能达到50%以上(所以我们看到毛利率8090%的药企,净利率并不很高)。 如果一些优质医药股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跌幅过大,那么就有抄底预期差的机会,最终财报出来很可能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差——市场预期你的药品降价50%,股价也要掉50%,但实际上利润可能只下滑20%,预期差就在这中间,靴子落地后股价会修复。 当然这前提是你的估值是合理的,是保持稳定的,而很多A股医药公司估值太高,现在的下跌只能说是对基本面的合理反应。 而港股很多本来估值合理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的公司股价暴跌,完全按照最悲观的预期——观察AH两地知名医药公司最近2个月见底后的走势不难发现,港股纷纷创了新低,A股大都还离底部有很大的举例。 在放远一些,考虑政策对行业更长久的影响: 1)首先很多小药企根本连一致性评价都通不过,将会被无情的淘汰(根据CFDA此前数据显示一致性评价的过关率仅5.88%),龙头药企虽然降价,但市占率会大幅提升。 2)对于竞争不充分的品种,利空并不明显(比如华海药业今天还逆势大涨),同样对于创新或微创新药企(拥有首仿、独家、引进、给药途径创新等),影响也较小。 3)带量采购后药企的销售费用会大幅下滑,销售团队会大裁员。这里注意那些销售费用占比较大的企业,他们业绩会有弹性。 4)一切的投资逻辑根本要回归到四个字:安全边际。即,你投的标的是否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估值已经足够低,如果满足,那么此次的大跌就是长期买入的良机;而如果不是,那必然面对利润承压+估值修复的双杀,只能自求多福。[详情]

带量采购 如何不伤害医药行业? 业界称要解决5个核心问题
带量采购 如何不伤害医药行业? 业界称要解决5个核心问题

    带量采购 如何不伤害医药行业? 业界称要解决5个核心问题   马晓华   国家“4+7”带量采购试点靴子落地,由于预中选品种的价格大幅跳水,昨日医药股也一片绿色。  12月6日14时许,“4+7”带量采购试点揭开神秘面纱,预中选品种大幅度降价,其中恩替卡韦降价90%,恒瑞厄贝沙坦降价60%,京新药业氨氯地平以0.14元的价格获得预中选资格,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以0.62元的价格获预中选资格。  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医药股集体跳水,其中乐普医疗直线跳水封跌停,恒瑞医药大跌6%。  医药股杀跌  所谓的带量采购,就是以量换价,也就是用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用药总量的60%~70%,交换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以及原研产品的最低报价。  根据《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带量采购将在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试点,第一批带量采购目录共31个品种。  “预中选的国内企业的仿制药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这个价格,对于药企无疑是当头一棒。”一位医药专家表示。  某中资药企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认为,参与带量采购的品种都是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价格如此之低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与一致性评价的积极性,毕竟在药品一致性评价过程中,企业投入很大。“原本过了一致性评价弄个免死牌,结果换个竞标死法。”他认为未来大家会放弃一致性评价。  不过有专家分析,其中也有涨价的品种,比如石药欧意的卡托普利片25mg涨幅862%;常州制药的卡托普利片25mg涨幅569%;石药欧意的盐酸曲马多片50mg涨幅232%。  “感觉还是能保证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很少有低于0.5元报价的,只有京新的氨氯地平0.14元、华海的厄贝沙坦0.2元,这些都是超大量的品种,原料药工艺技术成熟。”一位医药界业内人士表示。  根治药价虚高  药价虚高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顽疾,在国家发改委进行了30多次的降药价动作之后,虚高的药价并没有降低,反而出现了短缺药,如何降低药价成为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抛出的首枚炸弹。  “上市公司很多营销成本达到了60%以上,这个比例就是医保局通过带量采购大幅度压价的依据。医药局认为,带量采购了,药企就不必设置营销体系了,这部分费用可以用于降价。”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史立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促成药品降价,新成立的国家医保局在9月11日上午主导了试点联合采购会议,确定了联合采购要求及操作方法,同时公布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  11月15日,备受业内关注的《“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终于发布。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同意,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试点地区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此次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药品有31个,采购数量最大的是5mg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采购量为2.93亿片;采购量最小的500mg培美曲塞注射剂,采购量为2.29万支。  上述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申报企业资格,除了对供应量需要满足需求之外,对药企有更明确的要求,申报企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原研药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  带量采购如何不伤害药企  在史立臣看来,需要关注带量采购的五个核心问题,只有这五个核心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在中国实行带量采购,使之不至于伤害医药行业发展。  首先,带量采购重要的是先有量,而且用具体的数据来谈判价格才是真实的带量采购。但既往带量采购的量仅仅是以一省或一市使用量的模糊语言,没有明确的数据。  “拿用药量的占比来谈判,这是不可控的,这个比例在实际医生用药和医院采购中根本就没办法控制。”史立臣说。  其次,还要解决支付问题,以往带量采购失败,在支付上面出来很多问题,导致带量采购失败,比如医院逾期不支付,也没人管。  在他看来,现在公立医院欠药企应收账款非常严重,一些医院前些年大规模扩建,已经外债累累,医院根本没能力当期支付药企的应收账款,现实中拖欠两三年的都正常。  近日,湖北省医药行业协会调研了8家有代表性医药商业企业,结果表明,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回款账期最长达960天,违反国家要求30天付款的32倍,欠款金额最高达8600万元。  “药品降价了,医院不按期支付应收药款,药企会背负沉重的财务成本,导致降价后的药品仅有的一点利润也被侵蚀。”史立臣表示。  第三,约定的量无法完成怎么办?史立臣表示,以前很多带量采购具体完成了多少量,医院采购了多少,没人去关注。药企降价后采购量也降了,苦水只能自己咽,这也导致很多药品在过去多年来面临降价死的尴尬局面。  还有,国内医生的用药习惯,是否选择推荐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这都将成为问题。  此外,有一个管辖权问题,医保局对医院没有管辖权,医院不按期支付药款,药企找哪个部门解决?“别到时候每个部门都推脱,都不管,就害惨了药企。不要让带量采购沦为‘让药企受伤、让医药行业受伤’的政策。”史立臣说。[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