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孙彬彬团队
摘 要
如何理解美联储6月不加息?
美联储6月不加息,但是将年内加息终点预期上调了50BP,这一看似矛盾的信号表达背后,一方面是美联储评估经济与通胀仍有较强韧性,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性仍有不足风险;另一方面,近期数据对通胀与就业前景的指引并不明朗,且金融风险的影响仍不可忽视,使得美联储也无法忽视过度加息问题。
因此在面临加息不足与过度加息的权衡时,在加息接近尾声时,美联储保持对未来紧缩的较强硬姿态,同时暂停加息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
结合会后市场反映,我们评估,美联储会议内容超预期,但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安抚了市场,因此会议前后市场虽有波动,但预期仍相对平稳。我们预计后续美债美元仍有上行可能,十年美债或接近前期高点的4.1%附近。
对于国内的主要影响在于,内外均衡虽然对内为主,但是利率也不能太低。考虑到当下资金外流压力要显著大于2022年。央行一旦注重内外均衡,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率难有进一步宽松,可能总体还是量宽价平的取向。
1.如何理解美联储6月不加息?
1.1. 美联储决议是否超预期?
6月15日,美联储6月会议决议维持5-5.25%的政策利率区间,但同时美联储也上调了后续加息终点预期。
如何看待美联储看似矛盾的货币政策信号?以及会后市场表现?
首先,我们评估,美联储6月不加息,原因主要是近期数据对通胀与就业前景的指引并不明朗,且金融风险的影响仍不可忽视,所以美联储希望在接近加息终点时保持谨慎。
本次会议声明,美联储继续对经济保持乐观,调高了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与核心通胀,调低了今年的失业率预测值,并延续了美国银行体系健全而有弹性的判断。因此美联储能够继续将货币政策重心放在对抗通胀风险上面。
鲍威尔指出,虽然商品供给约束有所缓解,但核心PCE通胀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薪酬增速仅渐进式放缓。这表明货币政策尚未对经济活动具有足够的限制性,虽然美联储已经更加接近这一水平。
但考虑到3月与5月银行业动荡的最终影响,目前对信贷紧缩进行评估还操之过急。而一旦信贷紧缩压力重现,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会面对过度加息风险。另外,正如我们在团队前期报告《怎么看美联储可能跳过6月加息?》(2023-06-09)中提到的,近期数据对通胀与就业前景的指引并不明朗。
因此在面临加息不足与过度加息的权衡时,美联储保持对未来紧缩的较强硬姿态,同时暂停加息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
反映在最新加息点阵图中,可以发现,除两位委员将2023年的加息终点设定在5-5.25%,即不需要再度加息的情形外,其他票委均将加息终点至少设定为5.25-5.5%以上,即年内可能还需要两次加息。
其次,美联储决议发布后,美债收益率先上后下,美股则先下后上,最终美债美股较上一交易日变化幅度不大,这又该如何理解?
会前市场预期美联储或跳过6月决议,然后在7月再加息一次。美联储如期跳过6月决议,但最新点阵图暗示后续可能还有两次加息。从这一角度来讲,美联储会议内容所释放的紧缩立场,其实是超出市场预期的。
但在发布会上,市场敏锐地捕捉到了鲍威尔潜在的宽松立场。
鲍威尔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两年以来,季度经济预测的数字往往是错误的,仍将在后续会议上逐次评估政策前景。
鲍威尔该发言后,市场恐慌情绪明显好转,美债回落、美股反弹。我们认为,市场是将鲍威尔发言理解成了潜在的宽松信号,鲍威尔可能是在向市场表明,其并不认为后续通胀将具备像季度经济预测一般的强劲韧性,因此市场还没必要提前定价进一步紧缩预期。
会后来看,市场确实仅定价了7月的再一次加息。
所以整体评估,我们认为,美联储会议内容所释放的紧缩立场超出了市场预期,但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安抚了市场情绪,使得会议前后市场对美联储后续政策的预期没有显著改变。
1.2. 如何看待后续美债美元与对国内的影响?
目前美联储仍是受数据驱动,因此后续美联储行为与美债,主要取决于后续经济数据。
站在当前位置,考虑到近期美国数据不弱,且市场尚未充分定价最新加息点阵图的两次加息预期,我们预计,后续美债仍倾向于上行。十年美债可能接近前期高点的4.1%附近。
考虑到美国经济仍有较强韧性,且近期欧洲数据仍显疲软,我们预计,后续美元指数可能延续强势格局,但斜率可能较为放缓。
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加大背景下,对于国内的主要影响在于,内外均衡虽然对内为主,但是利率也不能太低。
考虑到当下资金外流压力要显著大于2022年。央行一旦注重内外均衡,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率难有进一步宽松,可能总体还是量宽价平的取向。
考虑到目前债市曲线和空间结构状态,资金利率如果难有进一步下行,则长端进一步下行空间有一定阻滞,在预期仍不明朗的情况下,特别是考虑7月政治局会议之前,市场可能继续呈现拉锯的状态。
风 险 提 示
美国经济前景超预期、美国财政政策调整超预期、美国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