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子非
真正难受的,怎么算都应该是存款客户和投资人。
算起来,经历负利率的日子已经有些年了。从刚刚开始的惊讶不已,到后来四处寻找套利机会,现在已经快无动于衷了。然而也只是快,毕竟总还有些,意难平。
负利率的初衷应该很简单,本处钱多,难用,君若不走,那便付费吧。比如瑞士,即便是经济再好,产业再兴旺,但受限于一国经济总量,容不下来自全球各种寻求保值增值的资金。这种局部现象之前并不多见。存款有息,取款自由一直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铁律,甚至对银行也是如此。直到2008年。
2008年9月,周五时还笑言下周一起办公的雷曼与美国银行的同事,没能享受一个轻松的周末。随之而来的消息更出乎所有人最糟糕的预期,强如伯南克保尔森,此前也不过是以为要拿雷曼给市场树立一个处理鲁莽机构的典型,然而事后看来,真正鲁莽的恰是这些按下开关的人。回忆这段历史并不让人快意,黄金时代,格老的健康情况即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而在出事前夕,已经在报纸上看到了对格林斯潘颇不客气的言论:其人未死,祸害已现。
负利率与大放水连袂而至,期望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把钱用出去而非放在账户上吃利息,同时也给借款人留下了低利率的想像空间,意图以金融振奋经济。但身体有了恙,一味输血并不能让病人起来奔跑如初,充其量是喘气顺畅一点。时过多年,负利率越来越像是漫长挽救与修复过程中的舒缓剂,止痛的效果或许不错,但杀菌消炎的作用,应不明显。
初历欧元的负利率,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因为系统暂不能处理利率为负的情况,所以只好把借钱的期限拉长,让利率升高到零。实在不行,就要手工改单,辅之以计算器,再去与财会部门协商如何入账。
紧接着,不仅仅是存款与货币市场,连带着债券市场亦被波及。还好当年负责系统改造的程序员心思缜密或是有远见卓识,早早地把债券的收益率也预留了为负的空间。对于这些日日逐利的交易员来说,适应起负利率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报价来计算手里资产的损益,以及如何安置和摆布账户上的七八个活跃币种。至于债券交易员,只要风险的估值模型能支持,最关心的,应该还是损益表现的绝对数,以及债券交易的活跃程度罢了。
真正难受的,怎么算都应该是存款客户和投资人。
做了多年的债券投资,忽然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约16万亿美元的负利率债券。尽管可以使用大量的金融专业知识来解释到期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的不同,然而毕竟有大量的债券还是要放进银行账户里等候到期。很难想象在持有了3年之后,当年投资的100万债券到期,回来的资金是99万,还要冷静地告诉自己我赚到了。这会让人一度感觉自己考了个假的CFA。而且这种冷静还不可以维持太长时间,你要抓紧把这99万尽快投资到下一笔债券上去,以期若干年后收回98万。因为相较于把现金存在账户上,每天会负增长更多。我用学到的金融理论可以说服我自己,也可以用swap换一个币种来证明我自己正确,但我无法说服那些张开钱包给我看说钱变少了的投资人。
对于这样的投资人和客户,我通常会私下里建议他们去多走几家银行,了解一下是不是每家银行都支持负利率存款。如果有不支持的,不如先去把欧元、日元存到这家去。至于同业之间,眼下最常用的办法莫于过swap之后通过其他海外机构上存,相当于跨币种套利外国央行。至于债券,到现在,相较于美国国债,还能有哪个比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发行的国债有更好的收益率呢?
单纯就含义来讲,负利率比负增长是要好一些的,但到了现在,我对这两个词都已经习惯了。哈先生好像说过,经济学一项奇妙的任务就是向人证明,对于他们自以为能加以设计的事情,其实他们所知甚少。
(本文作者介绍:70后。非著名大学毕业,打混金融圈十余年,两年前扎进中东搞起资金交易。觉得经济学的道理应该可以写成容易看懂的好玩点儿的文章。)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