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异化的短期健康险

2022年08月10日20:33    作者:俞燕  

  意见领袖 | 俞燕

  一周前,2022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放榜了,榜上的美国联合健康集团,还同时上榜了最赚钱子榜单,其营收和利润双双取得两位数增长。

  联合健康集团被国内一票探索管理式医疗HMO模式的保险公司视为对标的榜样,但是联合健康集团的作业并不好抄。

  联合健康集团的业务板块主要分为健康管理服务(Optum Health)、药品福利管理(Optum Rx)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Optum Insight)。其中,健康险业务和健康管理业务相辅相成,形成了医、药、险的良性协同效应。

  联合健康集团的协同效应的一个体现便是,其通过健康管理服务,降低了健康险的赔付率,并且通过药品管理服务,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而这也正是管理式医疗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保险公司和一些药企以及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也在探索打通医、药、险。能否走得通这一模式且不说,健康险倒是成为不少保险公司用来扩充保费规模的重要抓手。

  由于价格低、保额高、保障范围相对较广,短期健康险近年来受到热捧,尤其是在百万医疗险、城市定制型补充医疗保险(即惠民保两大网红产品的推动之下,加之疫情的影响,民众对保险尤其是健康险的认知有了不少的提升。

  今年一季度,财险和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呈一升一降之势,前者保费增速达19.74%,后者的增速下降近一成。

  一个险种达到火爆的程度,倒不一定是险种本身有多优秀或多有吸引力,但一定有来自某一方或几方的利益驱动力

  而在利益的背后,往往会有一些猫腻玩法。拿短期健康险来说,就有短险长做”“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等多种噱头

  还有一种短期健康险的猫腻,则藏在里面。

  85日,CBIRC发布了一份《关于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风险的通报》(下称《通报》),直指短期健康险背后的这个花样。

  《通报》显示,部分财险公司通过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下称特药团险)的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

  与普通健康险相比,《通报》所指的特药团险有诸多不同之处;

1、该特药团险的等待期设置为0天,即无须等待期,且收取保费到支付赔款间隔时间较短。而健康险至少有30天的等待期。

2、该业务的保险责任终止条件设置为给付一次,而普通健康险的给付次数则根据轻症、中症和重症而各有不同。

3、保费与药品价格相近。而普通健康险的保费则在大数法则之下,通过精算厘定。

4、与普通短期健康团险只能报销社保目录内的药品相比,特药团险报销的是特药。

  这么一对比便可以看出,这个特药团险,不仅是特药,更是特别

  特别在哪儿呢?它明明是健康险业务,却变成了用来承担已确诊客户的发生频次确定、损失程度确定的医疗费用支出。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保险变成了 “买药报销

  而保险公司,于是活生生把自己变成了用来报销走账的通道

  乍一看,特药团险似乎是一个多赢局面:药企卖了药还能免税,险企赚了保费和通道费,中介赚了中间费用,客户报销了药费。

  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吗?

  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为何健康险业务亏得一塌糊涂呢?

  能不亏么?《通报》揭示,在特药团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实质上承保的是确定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这不符合大数法则、射幸原则等基本的保险原理,且无法通过重大风险测试。

  根据《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保险公司拟定的健康保险产品包含两种以上健康保障责任的,应由总精算师按照一般精算原理判断主要责任,并根据主要责任确定产品类型。

  由此可以看出,健康险作为保险的一个类别,其设计仍须基于一般精算原理。

  对于健康险来说,用药成本尤其是成本远高企的特药,是最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一位健康险领域的人士指出,在健康险的产品设计中,为了合理地控制风险,保险公司往往会设一个药品的终身限额。

  而在一些药企人士看来,保险公司只关心精算核保,忽略与医药行业打通连接

  在一些药企或互联网医疗人士的逻辑里,或者说其自认为的健康险的逻辑在于:要以量获利,通过筹资聚合足够大的支付体量,才能获得更多的管理话语权。有了更大的管理话语权,才能靠支付方地位来获取利润。而不应只靠精算精准定价、核保高效核保确保利润

  说到底,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不管是特药团险还是整个短期健康险,仍是互联网流量的那套玩法。

  按照这套玩法,如《通报》指出的那样,特药团险的前端承保和后端理赔等核心环节均由相关机构手里。而只关心精算核保的保险公司自然被排除在了核心圈子之外,就只是扮演一个通道,还得是自掏补贴客户的通道

  既然只是一个通道,又何来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呢?

  既然没有合理定价权,既然无法进行风险管理,产品最终亏损甚至亏到地心,不是完全可以预见的结果么?

  近年来,财险公司纷纷深挖非车险市场,其中,短期健康险成为两大揽收保费的利器。不过,纵观财险公司开展的诸多非车险业务,很多时候仍只是扮演赔付报销的角色,鲜有服务能力可言。希望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来获客,更是一己的幻想罢了。

  有财险业人士指出,在以业绩为导向的KPI指挥棒之下,业务带来的销售费用的吸引力太大了,亏损是公司的,业绩提成则是自己的。保费到手,又何必care这业务是亏还是盈呢?

  如果不改变绩效考核机制和导向,健康险乃至其他险种,要想摆脱经常异化的命运,怕是不容易。

  国内的保险公司要抄联合健康集团的作业,还真的很难!

  (本文作者介绍:“喻观财经”创始人、资深财经媒体人。长期观察和研究金融领域。)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砸下数百亿美元补贴,拜登勉力打造“美国芯” 多家公司声称与蔡徐坤无合作关系 海湖庄园被搜查后,特朗普呼吁“所有爱国美国人站出来”为他捐款 名创优品签约仪式曾挂日本国旗 被多个省份“拉黑”!广州白云山故意抬高药价,套现资金用于贿赂,国家医保局曝光→ 重磅!廊坊全面取消限购及限售 含北三县及雄安新区周边 任泽平:是该出手稳楼市了 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李大霄:空头陷阱已经完全收复 A股小牛步入胶着状态 任泽平为房地产疾呼:已到政策出手临界点,许家印们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