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谷凌云,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这一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金融系统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依靠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金融强国、发展理财事业的科学道路。
把握精髓要义,坚持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植根塑形
第一,“诚实守信”是做好银行理财的立身之本,是应对声誉风险的关键一招,要“不逾越底线”努力实现道德观与经营观的有机统一。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经营观。孟子强调“诚者,天之道也”,《左传》讲“信,国之宝也”。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基石在诚信。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必须在经营活动中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文化理念,以正身正念的行为操守,诚实经营、维护信誉,以全面的风险管理、全面的合规内控管理、全面的产品质量管理、全面的消保体系管理,持续强化公司经营的信用体系建设,使诚实守信成为银行理财的立身之本、生命之基、发展之魂。
第二,“以义取利”是做好银行理财的价值取向,是应对政策风险的关键一招,要“不唯利是图”努力实现经营效率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义”“利”关系的平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模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利益为中心”,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要以符合道义为前提。银行理财是人民群众最基础、最广泛、最有用的投资理财工具之一,开展经营的首要任务是以“稳”为核心,持续为投资者创造“稳”的价值、“稳”的回报,努力提升理财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把银行理财的功能性与营利性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稳健审慎”是做好银行理财的“金规铁律”,是应对市场风险的关键一招,要“不急功近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就提倡居安思危、行稳致远,强调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刻汲取中华民族“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的实践智慧,始终把安全性摆在各项业务的优先位置,把“稳”的要求积淀为一种经营理念、一种文化标识。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扩张,不承受超越能力的过度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第四,“守正创新”是做好金融理财的实践要求,是应对战略风险的关键一招,要“不脱实向虚”努力实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守正,意味着恪守正道、把准方向;创新意味着积极进取、追求卓越。银行理财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但也有要恪守的正道。在经营活动中,要牢牢把握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解决好金融理财为谁服务和为何创新的问题。一方面,要守住“中国特色”之正,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注入“时代特征”之新,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第五,“依法合规”是做好金融理财的基石准绳,是应对合规风险的关键一招,要“不胡作非为”努力实现遵循市场与尊崇法治的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历来强调“守法不逾矩”,崇尚“德法相辅”“礼法并用”的辩证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必须把依法合规作为一条重大原则,贯穿银行理财工作始终。要习惯于在制度的“篱笆”中秉公办事用权、在监督的“聚光灯”下规矩工作生活、在公众的“放大镜”下经受审视检验,要真正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认真对待每支产品的设计、发行、投资、交易、运营、信披、清算等全流程各环节,确保公司经营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找准实践路径,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要融入企业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要深刻认识党对金融文化建设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以红色文化举旗铸魂,助力党建引领的银行理财事业健康规范发展。要持续完善党委“第一议题”制度,注重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示范作用,持续抓好《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的学习,要学出政治上的统一坚定、行动上的坚决有力、发展上的务实有为、实践上的运用转化,带动各基层支部抓实理论武装,让干部员工在一次次思想碰撞和灵魂触动中感悟思想伟力,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映射于理财行业共同遵循的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把从中汲取的“精神养分”转化为拼搏进取、勇毅前行的力量。
第二,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六种理念的主动塑造上:一是经营理念,如强调“党建统领,服务大局”;二是服务理念,如强调“以客为尊,消保为先”;三是人才理念,如强调“人才强企,科技赋能”;四是风险理念,如强调“开放包容,稳健经营”;五是协同理念,如倡导“协同共生、迈向卓越、合作共赢”;六是廉洁理念,如倡导“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等。上述理念都是源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使之成为开展一切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三,要融入企业价值创造。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借贷资本只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所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的是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共荣关系,只有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重义轻利”“义在利先”,才能够认清理财业务的本源,做到与国家战略的同心同向,找准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定位,认清自身在做好“五篇大文章”中的使命责任,坚定不移担当起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
第四,要融入企业品牌塑造。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集中体现、实践结晶和显著标识。但是,外在的品牌形象主要由内在过硬的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和良好作风所决定。以信银理财为例,公司始终强调,要持续抓好全面的产品质量管理,公司的底线就是不能把“次品”推向市场,不能把“劣品”卖给客户。通过持续抓好全面的消保体系管理,聚焦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服务效果的持续优化,创造不局限于金融领域的优质服务;通过持续抓好过硬的作风淬炼,锻造理财“铁军”,让信银理财为民、利民、惠民、亲民的稳健形象和普惠特质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深深烙印。
第五,要融入企业治理根基。一方面,要抓好制度建设,将文化理念有机嵌入战略规划、公司治理、选人用人、绩效考核、合规风控、审计监督、员工行为规范、违规责任追究、业务流程等各领域全过程,形成制度机制的“硬约束”;另一方面,要抓好强基工程,坚持党建带支部,党建带工建、团建、群建,将文化建设与支部建设和群团工会工作有机结合,充分激活企业各级各类的组织文化,形成组织建设的“强支撑”。
抓住重点关键,当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守护者
首先,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在工作实践中,要加大对“第二个结合”重要思想的宣传力度,准确把握现代金融本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善于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从文化源头上发掘“第二个结合”的思想活水,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
其次,要“最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髓要义,深刻把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八个坚持”的根本要求,并善于将这些做好金融工作的底层逻辑、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以及各种制度要求等落实到公司经营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层面,使之内化为一种组织基因,融汇于银行理财事业发展的政绩观、经营观、治理观之中。
最后,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能否与银行理财事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关键要看能否在公司经营的具体实践中,做到以下“八个有利于”:其一,要看是否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其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公司发展格局的构建与深化;其三,要看是否有利于服务公司的发展战略;其四,要看是否有利于强化责任、控制风险;其五,要看是否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其六,要看是否有利于强化协同、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其七,要看是否有利于前台经营部门提效益、中后台管理部门提效率;其八,要看是否有利于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思想文化“精神动力源”的功能。要通过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银行理财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护航赋能,确保公司能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
(本文作者介绍:权威、专业、理性、前沿,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
责任编辑:刘天行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