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认定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主要关注点如下:
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是加强金融领域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导国内金融市场。根据2023年二季度公布的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406万亿元,占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超90%,在我国的金融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是对国内金融风险的重点把控。二是各组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规模、业务分布、关联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凸显微观审慎监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2022年名单相比,本年度入围机构新增南京银行,分入第一组,其他分组情况与2022年相同。其中,第一组银行10家,以领先的城商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为主;第二、第三组银行各3家,主要是头部股份制银行,包括第三组的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以及第二组的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位于第三组和第二组;第四组4家,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第五组暂无银行进入。目前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绝大部分都处于第一组和第二组,而第四组银行本身也能达到国际系统重要性银行标准。
名单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体系及监管要求。本次名单的发布对持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持续监管的角度看,2020年12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9月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进一步建立了附加资本、附加杠杆率、流动性、大额风险暴露等附加监管指标体系。人民银行已连续第三年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本年度更新名单是对前期监管工作的延续和完善。从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角度看,由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规模大、机构和业务复杂性高、关联性强,金融监管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均受到了高度重视,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大而不能倒”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此次入选的20家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其中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四大行应于2025年初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相关要求(TLAC)。可见,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落实各项微观审慎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我国银行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
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对照《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配合附加监管,强化风险防控,增强机构运营能力。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主动适应新的风险环境,合规经营、稳健经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要配合监管机构做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监管工作,按规定满足附加资本和附加杠杆率要求,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损失吸收能力,推进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不断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要加强在新监管环境下的行为规范,确保风险管控的有效性。主动适应“一行、一局、一会”的监管框架,严格对照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关注本机构的扩张性风险、同业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综合风险,及时处置风险隐患。三是要提升在合规前提下的经营能力。积极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战略区域,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中厚植区域竞争优势;积极服务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响应产业政策指引,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同时,提升专业性和竞争力。
(点评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叶怀斌 )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