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吴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近期发生的大事是基金费率的改革 —— 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业机构都在调低基金费率。这次改革会对整个基金理财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基金公司、相关金融机构的营收,同时也影响到利用基金进行理财的万千个人投资者。本文聚焦基金降费对个人的影响,从居民投资者是否会对基金费用敏感,降低费率是否会帮助居民投资者提升获得感、影响居民投资者的长期规划等几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第一个问题:中国居民对公募基金费率到底敏感不敏感?
首先,我们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居民投资者基于什么因素选择公募基金?中国金融研究院和蚂蚁研究院在最近三年关于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调研中发现,影响居民选择公募基金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历史收益、基金的策略和逻辑、封闭期长短。基金费率问题并没有进入过前三选项。因此,历史上公募基金的费率虽然高,但总的来说,中国居民对费率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敏感。
与此同时,在居民选择公募基金时考虑的所有因素的排名中,费率因素在2021年是第六位,2022年是排第五位,2023年排第四位,很显然居民对费率的关注在逐渐上升。同时这三年中,对于基金行业最明显的变化是收益的变化。调研结果中的居民理财平均收益在过去三年逐年下降。可以理解,基金盈利时,人们对费率的关注度自然会低,赚钱的时候多付1%不觉得心疼;而基金收益下降时,人们对费率的关注度就上升,不赚钱和亏损的时候多付1%,痛苦程度就很高了。可以说,监管在市场低迷的这个时点提出了关于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方案,也是恰逢其时。
第二个问题:降费可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吗?
公募基金费率降低本身并不会直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道理很简单,以日常消费为例,我们去餐厅吃饭,收服务费的餐厅降低了服务费,但是服务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菜品也没有更可口,我们会觉得体验变得更好获得了更多满足吗?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吧。同理,如果没有赚钱效应,降费只能说降低了居民的固定成本,恐怕很难谈及获得感提升。
虽然降费不能直接提升获得感,但是它打破了旱涝保收的现状,会促使公募基金公司重新思考收入结构的问题,增加关注客户感受的动力。从客户处增收,就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提升投研、管理能力以及服务水平就会成为公募基金公司“卷起来”的方向,居民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降费是有可能增加获得感的,但只能说是间接的、部分的。对监管而言,降费的同时,规范市场、正本清源,推动市场有效性发展,增加长期获利的可能性也许才是提升客户获得感的更有效途径。
第三个问题:降费对居民的长期规划会有帮助吗?
谈长期规划和谈获得感类似,泛泛而谈意义有限,需要放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去讨论。我们说,每个人对长期规划的认知固然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是否存在客观的长期需求,二是长期需求是否能够被满足。第一点无疑越来越明确,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深,生育率的下降,养老将成为70、80后需要面临的重要考题。而养老,就是一个必然发生的长期需求。这个问题目前虽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必然会越来越明确。从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嘉信理财2022年发布的《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告的数据来看,53%的受访者没有养老规划。去年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他们进行养老规划的促进效果也十分有限。从这个角度,还需要在公众对养老的认知上下更多功夫,投入更多的投教资源来提升相关认知。
第二点,是否有方法能满足人们的长期需求?公募基金无疑是最好的工具之一。假设公募基金可以实现长期相对确定的收益,那么降费对于客户实现长期规划就是有所帮助的。事实上,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公募基金的持有时间和意愿都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部分人愿意更长久地持有,另一部分人的持有期则越来越短,而这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客户如何能赚到钱。如果长期持有产生明显的赚钱效应,长期持有的意愿自然就会增加。在赚钱的预期下,基金的费率设计再对持有时间有所倾向的话,可能会更加促进长期规划的落地。
目前来看,监管部门也在做相关的推动,例如推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同时在对《规定》进行说明时,证监会表示,考虑到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拟待将来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对成熟定型后再适时引入基金投资顾问。养老金制度和买方投顾的结合,是实现长期规划的重要手段,从长周期和平稳收益的考虑成本就很重要。在此情景下,降费才会对居民的长期规划产生间接但实质的作用。
结合海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理财产品的降费还是公募基金的降费,都是理财市场走向成熟的表征之一。产品本身的费率降低,并不必然意味着居民理财整体成本的降低。产品降费更多的是给优质服务留出了更多的成长空间。这些优质服务也许包含更加成熟的买方投顾、更加贴近生活的投资者教育、更加丰富和分层的产品设计、更加细分的风险管理、更加平等和专业的客户服务等。与其说我们期待降费,不如说我们更加期待符合收费水平的财富管理服务,从而满足居民目前在复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下的财富管理需求。
(本文作者介绍:现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主要研究行为金融和私人(家族)财富管理。2004-2010年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教,曾任亚洲金融协会理事,期刊Economic Systems特约主编。)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