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黄奇帆(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本质就是人类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主要承载主体是消费互联网及产业互联网。
目前,数字经济已经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蓬勃发展,社会个体普遍应用数字工具,实现了沟通、协作、交易效率的大幅提升。在消费互联网市场空间逐渐饱和的局面下,产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
从市场竞争主体来看,我国前20大科技公司绝大多数集中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而美国前20大科技公司中有半数企业(微软、思科、高通等)已经成为产业互联网领域的领头羊。在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产业互联网是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金融业也应该积极开启数字化创新转型之路。产业数字金融即在传统产业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产业金融在我国是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专注于服务B端产业链企业的重要金融服务形式。我们把产业金融发展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银行对公业务为代表的产业金融1.0阶段;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产业金融2.0阶段;以产业数字金融为代表的产业金融3.0阶段。
无论是在1.0阶段还是2.0阶段,传统产业金融服务都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痛点,缺乏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机构对产业链情况难以掌握,对待融资资产真实背景和潜在风险难穿透,对民营、中小企业主体信用不信任,根本原因是产业链上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信息不对称、资产难穿透、数据难验真、难实时掌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高,这是目前产业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产业数字金融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让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数据的全透明、全上链保真难篡改;资产情况的全穿透、实时追踪一手数据可获取;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提前预警。数字化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大规模应用,让金融机构看得清、管得住资产,显著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未来有望如消费金融领域一样,帮助众多中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从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在产业上的紧密结合,是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蓝海,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创新应用。
我认为国家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有六大价值:
一是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疫后恢复生产过程中,“保产业链”“保市场主体”的有效手段。
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提振民营经济,纾困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我国社会经济主体中80%的企业属于民营中小微企业,覆盖行业众多,自身最迫切的生存发展需求不尽相同。精准的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应分类施策,现阶段特别首要是保住重点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它们的稳定发展对稳定产业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将产业链各企业主体经营情况全数字化、透明化,让产业链上各类企业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基础,让金融机构能够在技术赋能的帮助下直接深入过去无法服务的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产业数字金融不是阶段性的政策扶持,而是一项长期的“管道疏通”工程,配合当前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将成为可长期提振产业链民营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力的一种长期有效的手段。
二是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科技水平,引导社会金融服务从主体信用向交易信用的创新转变。
产业数字金融作为产业金融服务的3.0阶段,充分利用了智慧科技时代数据客观、公允、难篡改、智能应用广的特点,这是过去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难以实现的,是主动拥抱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方向,顺时代发展脉络而行的创新举措。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逐步引导金融服务从过去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看重企业主体担保、抵押,核心企业确权、增信的模式,向只关注交易信用,向市场主体提供平等融资环境转变。
这是我国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引领世界金融服务全新潮流的一次超车机遇。
三是为实体经济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为实体经济带来数万亿元规模的成本减负。
数字技术的特点是每1%的小小改变,就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显著变化。实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和存量固定资产粗略测算超100万亿元,如在全社会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每降低企业这两块资产1%的融资利率,就能为实体企业释放总量超过1万亿元的融资成本。这种成效在社会融资成本较高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中,效果更加显著。
四是有效控制全社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往往伴随高风险而被市场诟病、怀疑。但产业数字金融恰恰是有效控制社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创新。产业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最大限度透明化产业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使虚假贸易背景、虚假交易过程、虚假资金往来、虚假账户管理、虚假数据等传统金融风险点无处遁藏。产业数字金融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充分暴露、极大降低当前金融系统中各类潜在的风险,打造一个全透明化的数字金融市场。
五是为监管机构提供数字监管、科技监管的有力武器。
监管机构亦可使用数字技术,实时监控各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金融的服务过程,并通过基于实时数据的预警模型提前揭示潜在风险,这将显著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监管科技能力。
六是助力加速各实体产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转型的积极性。
产业数字金融和工业互联网是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双轮驱动,要结合起来一起落地。实际落地过程中,企业面临短期巨大成本投入和数字化效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呈现的时间错位。特别是对本已处在较大经营压力下的民营中小微企业而言,单纯的数字化技术转型成本难以承受。
产业数字金融可以配合工业互联网技术改造,让实体企业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数字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降本增效实际便利,显著提升实体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性,助力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的尽快落地。
产业数字金融拥有上述六大价值,被认为是金融科技经历互联网金融之后的全新发展阶段。与服务C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不同,聚焦于服务B端产业链的产业数字金融,要吸取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技机构和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取长补短,共建生态。产业金融市场体量是消费金融的若干倍,服务的要求和专业度也与消费金融不可同日而语,庞大而复杂的市场一定不是单靠科技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力量能够完成的,两者谁也不能取代谁。科技公司提供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机构提供金融场景服务,坚持各司其职,保持开放心态,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产业数字金融的创新服务效果。
二是坚持严把准入门槛,吸取消费互联网的经验教训,稳步推进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创新。产业的数字化是一项门槛很高的科技技术,特别是要能满足金融机构严格的风控要求,不是任何科技公司、供应链公司简单的系统对接和数据采集就是产业数字金融,而必须对产业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深度科技赋能,真正实现数据的四流合一,需要对金融和科技都有较深理解的平台和团队方可构建生态。金融机构要审慎选择对金融和科技均有较深理解的科技平台,审慎发展产业数字金融。
三是坚持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初心。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金融,一定要切实为实体经济带来降本增效的效果,而不应增加企业金融服务的额外成本,数字平台要成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益的科技桥梁。
对于如何大力发展好我国产业数字金融生态,有四点建议:
一是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自身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享受税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我国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薄弱,短期内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于年内确实在自身数字化方面有所投入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提升企业数字化的积极性。
二是人民银行完善和提升“沙盒监管”制度,特别是加强对产业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创新支持,为已经成熟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进行监管背书,给予合法身份,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先与拥有背书的科技平台开展合作,规范市场准入机制。
三是“一行两会”监管机构出台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高自身金融资产数字化的占比,特别是提升对存量和增量资产数字化风控的占比,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科技能力和资产质量。既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自身的数字化创新,也鼓励与拥有合法背书的第三方科技平台开展合作。
四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对应的科技创新扶持基金,支持从事产业数字金融相关科技的企业做大做强,让产业数字金融的细分领域科技成果不断丰富,对产业链、企业资产的数字化穿透和预警能力不断完善,通过技术的不断升级,更好地控制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总之,产业数字金融是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需要政府、科技公司、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构建政策、产业、金融、科技等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建立清晰明确、标准统一的监管规范体系,共同促进产业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为作者2月25日在明珠湾金融峰会(2023)全体大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
(本文作者介绍:重庆市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