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稳健 投资者该如何面对?

2022年11月21日17:17    作者:莫开伟  

  意见领袖 | 莫开伟

  近期, 包括债基、银行理财等产品的大面积亏损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大量投资者担忧、抱怨甚至是恐慌。因为继今年3月份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后,再次破净并出现了大面积净赎回,甚至有多只短债基金和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触发了“巨额赎回”。只是所不同的是,3月份是由股票市场大跌诱发的,此次却是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及其价格下跌引发的。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目前全市场34382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一周内总回报为负值的有13295只,占比38.6%。也就是说,最近一周时间内,有将近40%的理财产品收益是负值。此外,有2024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很明显,此次应该是银行理财产品自理财新规之后爆发的又一次“破净潮”。

  或许有读者朋友不明白,说好的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缘何突然之间发生“雪崩”,原因其实也有一致看法:一则,进入11月份,资金面开始收紧,资金利率中枢开始逐渐抬升,同时隔夜利率、国债逆回购等资金利率中枢水平逐渐抬升。而资金利率的抬升导致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加,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对资金超级敏感,资金面收紧无疑就对债市形成了较大的利空效应。二则,利好房地产的重磅系列政策出台,都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复苏,这对债券市场而言均是明显的利空,亦是本轮债市暴跌的最重要原因。如9月以来,稳地产政策再度加码,包括9月底一些地方阶段性放松按揭利率下行,公积金贷款下调,这是从需求端维稳地产。尤其是11月以来,稳房企融资环境的政策也加码, 比如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央行、银保监会出台的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等六个方面16条措施,这也将带动实体经济和融资需求回升,也会带来利率上行的压力,这对于债市来说也将形成利空效应。三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会带来国内生产经营与消费等全面的复苏,尤其是消费场景、企业融资等逐渐恢复,也可能带来利率的上行,进而对债市造成冲击。特别是系列政策的出台,市场预期的向阳态势,也促使部分投资者将资金从债市流入股市,形成了“跷跷板”效应。这一切对债券市场而言,均是“利空”消息,也引发了本轮债市下跌。总之,上述对债市的利空消息,尤其是疫情放松政策和地产政策的刺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带动投资者主动调仓,引发了“踩踏式调整”、拖累产品净值,产品净值的下跌进而引发了普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赎回行为,呈现出来产品净值下跌—赎回—抛售—产品净值下跌的负反馈,直接引爆了此次“理财之灾”。

  那么,此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市场缘何反应如此强烈?一是投资者在遭遇到各种投资理财碰壁之后,把希望寄托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上,总觉得银行理财产品不会有股市、期货以及其他理财产品那么大的风险;尤其觉得银行有专门的理财机构来给投资者打理理财产品,投资理财专业水平高,规避风险能力强;且其购买的大都为R1型和R2型低风险资产,如货币基金、存款和债券等等,受市场风险涉及很小。所以,出现了破净让投资者大感意外,甚至都感到震惊。二是对股市、期货以及其他高风险投资产品有了较强的风险承受力,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发生的多次净风险预料不足,心里准备不充分。中国股市不断上演过山车行情,让很多投资者已麻木了,或者说已经失望至极,唯独对银行理财产品还心存侥幸。不少投资者在其投资领域遭遇亏损之后,把投资关注点放在他们认为一直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上,且是他们心心念念的理想投资选择,而这次竟然也沦陷了,更让投资者大感失落,也感受到承受投资风险极限的那根弦似乎就要断了。也就是说,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寄予了太多的信任和希望,结果却被银行理财产品打了脸,于是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投资落差,对银行理财产品破净自然就心生怨恨。三是对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还认识不足,总觉得银行说是那么说,可能不一定能让投资者亏本,于是对银行理财产品过于自信,身份仍没有根本转换。过去银行发行传统理财产品普遍采用成本估值法,这个方法相当于银行兜底了底层资产波动风险,最后都不会让投资者出现亏本;而资管新规之后数十万亿巨量理财资金汇聚于银行,银行无法兜底风险,采用了市值计量法,银行不再兜底,而是回归理财之本源——“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这样就不不可避免地出现理财产品亏损现象。由此,监管机构说好了的理财新规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动真格的,投资者要对自己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负责,银行只需尽到告知义务履行适当性原则即可,投资者绝对不能因破净而迁怒于银行理财产品。

  在遭遇理财产品“棒喝”之后,无疑给市泼了一瓢冷水,投资者都应清醒并保持理性,要对自己的投资理财行为负责。今后若选择继续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翺游寻找机会,并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应保持一种良好投资心态,客观理性地面对银行理财产品。

  首先,应正确面对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要适应打破刚兑这个客观现实。银行对理财产品“兜底”已成历史,投资者应消除一切幻想,正视理财产品投资存在的风险。更应理解银行理财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产品亏损是很正常之事,也将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常态,投资者要保持淡定的心态,理性对待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做价值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事实上,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与投资股市、期货及其他投资品其实都是一样的具有风险,千万不要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亏损就对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否定,或给银行理财产品打上不安全的标签。要正确看待,毕竟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只数相对银行发行的几万只理财产品来说,占比还是比较低的,尤其相对其他投资品比如炒股来说,这种亏损的风险机率小很多,亏损的金额也少很多。由此,绝对不能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暂时或偶尔几次出现亏损就对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全面丧失信心。

  其次,正确决定投资产品种类,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切忌好高骛远。主要是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好权益类产品与债券类产品,两者各有利弊,但权益类产品可能需要承受更高风险能力的投资者,但亏损之后若遇好行情可能回本也快;而债券类产品虽然需要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但在遇到较大幅度亏损深套时,回本之路往往漫长。由此,若风险偏好非常低的投资者,在无法接受理财或债基净值如此大幅度波动的,可选择及时止损出局。将投资注意力放到银行存款、大额存单、保险、货币基金、国债、定活期存款等保本类的产品或许是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选择。若风险偏好较低但能承受一定波动的投资者,可保持持有不动,跌多了就适当补仓,并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若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考虑减少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数量,可适当配置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等等,甚至可以选择直接入场交易证券、期货;但也要掌握一个度,不宜盲目重仓。

  再次,做好足够心理准备,在经济下行周期,加强投资专业知识学习,打好投资“组合拳”。未来,不管是权益类,还是债券类、固收类,回报率整体下行都会是必然,由此在投资理财活动上,投资者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尤其在购买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时,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保持理性投资行为,不能盲目扩大投资规模,也不要对银行理财产品抱着过高的投资要求;在投资上要保持跑“马拉松”风格,切忌求急求快行为,尤其要克服盲目投资和“一夜暴富”心里。同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应增强风险意识,把问题与风险估计充足,防止出现亏损时就显得束手无策现象发生,为提高投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避免受单一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应做好预防投资亏损方案,加强合理进行资产配置, 切忌只购买单一理财产品,做到多产品购买,分散投资风险,将投资资产放在多个“篮子里”,即便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也不会伤及自身投资根本。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王婉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刘强东发布京东全员信:副总监级别以上降薪10%-20% 捐款一亿扩充“员工子女救助基金” 央行、银保监会: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 贵州茅台: 年内茅台酒含税销售收入已突破千亿元 疑购“运损”保时捷,浙江慈溪女子诉4S店要“退一赔三” 汪小菲母亲提出10个点逐条驳斥大S骂其“装纯洁圣女”:她保证不会再婚,小菲才删去“再婚限制赡养费”条件 液晶电视卖出“白菜价” 面板大厂减产自救很无奈 恒大武汉11宗地块被无偿收回 五年前以56亿价格从嘉凯城手中获得 特斯拉降价,奔驰电动车降价,下一家会是谁? 易会满首提“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中金:银行、国企估值有提升空间 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黄金?分析师:中国必须尽快减少对美元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