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曾刚
近年来,居民财富增长和理财意识觉醒、高净值客群扩容、老龄化驱使下养老金融配置诉求提升等客观条件催生了财富管理的巨大市场。而从供给角度上,大财富管理业务具有弱周期、资本消耗少、高盈利以及大负债管理等特征,有助于商业银行摆脱息差依赖、加快经营转型。供求两端的推动之下,财富管理已成为国内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银行业财富管理转型的背景
1、从需求层面看
一是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与重新配置。截至目前,我国居民财富的配置格局还是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资产占比显著偏低。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2019年,我国家庭总资产中,实物资产占比近八成,其中住房占比74.2%,金融资产占比仅有20.4%,且主要分布在低风险资产。
202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突破1.2万美元,根据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在人均国民收入跨越1万美元的门槛后,居民财富配置会发生由不动产向金融资产迁移的显著变化。在当下“房住不炒”的政策下,预计我国居民财富向金融资产配置的拐点即将到来。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速以及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居民财富还将继续较快增长。所有这些,都将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老龄化促进养老财富管理业务。根据七普数据,截至2020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8.7%。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财富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融无论是从总量还是结构上,都存在显著短板。截止2020年底,我国养老金结存金额12.7万亿元,仅占GDP的12.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结构上看,我国一、二支柱占比分别为74%、26%,第三支柱仅有3亿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未来看,随着我国三支柱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资管机构在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是金融对外开放激发全球资产配置需求。与国际发达的资产管理市场相比,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还存在种类相对单一、服务模式粗放等不足,难以满足部分高端投资者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讲,我国资产管理市场可选金融工具较少,是导致金融资产在家庭总财富中占比偏低的原因之一。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开放步伐明显提速,吸引了一大批外资银行、保险、投行等机构进入。外资机构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将吸引国内资管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在股权、产品、管理和人才等方面与外资机构开展合作,将国际上成熟的投资理念、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风控体系运用到境内。
2、从供给角度来看
资本监管强化与净息差持续收窄,不断压缩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收益空间,财富管理类非利息收入来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净息差的持续下行,进而加速银行业经营模式向“轻型化”的转变。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在过去一段时间中,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业的净息差持续下行,从2011年最高2.7%下降到了2021年末的2.08%,平均资产利润率也从2011年的1.4%下降到2021年末的0.75%,通过资产负债规模扩张带动收益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净息差收窄的同时,资本监管持续强化,特别是对中大型银行,根据2021年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还需要满足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所有这些,意味着存贷款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显著下行。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需构建新的、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在拓展收入来源的同时,提升其资本回报水平,改善市场估值。而资管业务正好契合这些要求,由此成为银行转型的重要抓手。
二、银行财富管理的转型实践
面对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工行、建行、招行、光大等部分领先银行主动适应新环境、顺应新形势,将财富管理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从经营理念、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的同时,为银行转型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光大银行在行业中较早地明确了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目标,从实践来看,其财富管理转型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1、经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面临外部竞争机构众多、监管政策不断变化,内部传统思维及机制制约等内忧外患,商业银行需努力克服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惯性,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进行整体性的战略规划,为客户提供从产品销售、专业化顾问到综合服务的定制服务模式。总体来说,可以以细分市场为基础,推动差异化服务;以品牌为先导,实施交叉销售策略;以物理网点为阵地,打造新型服务渠道;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改造财富管理架构。
以线上渠道建设为例,光大银行坚持打造开放式财富管理平台和数字便民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手机银行、阳光惠生活和云缴费三大APP,2021年月活用户突破500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97%。特别是,光大云缴费继续领跑“中国领先的便民缴费开放平台”,2021年缴费项目突破1.2万个,缴费金额突破5500亿元,缴费笔数突破20亿笔,服务活跃用户达5.65亿户,直联客户突破1亿户。这既体现为科技赋能业务的能力,也体现为光大银行在场景金融上的特点和优势。
2、做大基础客群,夯实客户基础
客户端是银行财富管理竞争的前沿阵地。成功的财富管理转型,离不开基础客群的拓展和更为精细化的客户分类管理。在过去几年中,财富管理转型领先的商业银行纷纷降低了对短期收益的关注,而将考核的重点转向客户总融资规模(FPA)和管理客户总资产(AUM)等更能反应客群厚度的指标,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刚刚发布的2021年业绩报告来看,对公客群拓展方面,截止到2021年末,光大银行对公有效客户41.4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7.35%;公司金融客户融资总量(FPA)不断扩大,截止2021年末,全行FPA总量突破4.2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超1500亿元。在零售客群拓展方面,光大银行客户总量突破1.4亿户,总量、增量均保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零售客户AUM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同比增加10.7%。
3、加快产品服务创新,优化业务收入结构。
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加快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是领先银行财富管理转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对公业务方面,综合化服务是较为显著的特点。领先银行纷纷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向构建“投商行一体化”转型,打造对公财富管理的竞争新优势。紧抓账户流和资金流,围绕核心客群,以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为抓手,强化内部协同、丰富业务产品、提升财富管理专业能力,为企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批量化的客群拓展。
以光大银行为例,光大银行公司金融积极推进“商行+投行+资管+交易”一体化经营,加快发展居间撮合、并购融资、结构化融资、债券融资等业务,全年债券承销超5100亿元,创新发行了权益型出资票据、碳中和债、乡村振兴债、并表型ABN等产品,传统信贷向FPA转型明显。
零售业务方面,分层管理是业务精细化发展的重点。在做大客群的同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大致将零售客群划分为普通客户和高净值(私人银行)客户两大类。
光大银行通过积极构建财富管理行业生态,为私人银行客户搭建公募、私募、保险的零售代理业务产品体系“三驾马车”,同时,做好客户综合资产配置,私人银行产品体系不断优化。截止到2021年末,光大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突破5万户,比上年增长24.70%,管理资产总量突破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3%,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除私人银行业务外,领先银行在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对普通客户以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服务质效也在不断提升。2021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正式同意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等四家机构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地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2022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要求,将养老理财试点城市扩展到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长春六地,并再次提高首批机构的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从100亿提高到了500亿)。从光大理财等试点机构的产品发售情况看,推出的每一只养老理财产品均募集顺利,投资者认购踊跃,充分体现出养老理财在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养老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光大银行零售金融以普惠型财富管理为特色,加大“1元”系列普惠金融产品供给,截至2021年末已累计推出“1元”理财120余支,占全行理财产品数量50%。光大理财还推出“七彩阳光净值型产品体系”,覆盖了股票类、固收类、现金管理、另类资产等七类资产。2021年,“七彩阳光”保有规模同比增长185%,推动该行理财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大财富管理收入增长29%。
4、内部业务协同不断强化,对外打造开放财富管理平台
协同效应是指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各金融实体运用各自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来对成员实体彼此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协调行动,以实现控股公司整体上的价值增值,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光大银行尤其重视协同联动在财富管理转型中的“助推器”作用,强调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的板块协同和条线互动。2021年,通过公私联动拓展代发、医保、社保项目落地,深化投债联动、投托联动,加强境内外联动促进跨境并购、境外上市、境外发债,光大银行联动收入同比增长近20%。同时,借助光大集团金融全牌照优势,发挥E-SBU“大财富”协同优势,实现协同业务总额超1.8万亿元,协同营收近百亿元,客户迁徙超200万户。
除体系内的协同外,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大财富生态平台,也是领先商业银行构筑新竞争优势的重要切入点。光大银行零售金融全面开启“线上线下双曲线”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方面持续深耕线下“第一曲线”,推进理财经理队伍建设,重塑网点运营模式,启动零售信贷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全面拓展线上“第二曲线”,发挥手机银行私域经营与云缴费公域导流的“双APP”优势,构建零售弯道超车新动能,财富管理特色更加鲜明。
财富管理转型领先的上市银行的经营数据表明,2021年,在净息差比2020年显著下行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息差收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快速增长。非息收入的快速提升,反映出少数领先银行的财富管理转型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从长远趋势来看,财富管理转型必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商业银行仍需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围绕大零售AUM和公司FPA等核心目标,提高代理、资管、投行、托管、结算等非息收入贡献,实现银行的轻型化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