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能源和芯片短缺缓解,但港口拥堵除了周期性因素还有体制性因素,预计还将持续。2022年供给冲击较2021年有所缓解,通胀压力下行,但将仍远高于疫情前。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罗志恒
2021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冲击,但需求端受益于欧美财政货币刺激,发达市场经历了罕见的高增长与高通胀,一改全球长期的“三低一高”局面。而疫情反复、供给冲击使得全球经济复苏走走停停,供需错配直接引发了滞胀的担忧。同时,不同经济体疫情防控和政策力度的差异又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分化、供需分化和全球商品贸易创新高。
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能否迎来全面开放?整体复苏动能是弱是强?宏观政策是紧是松?全球不同经济体是否继续呈现不均衡复苏和两个世界的格局?
一、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依然是疫情,疫情加剧还是得到控制直接影响全球开放的力度,我们倾向于认为疫苗接种和特效药可能支撑全球走向渐次和接力开放。随着疫苗整体接种水平提升,变异病毒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目前看并未明显抬升,新一轮疫情对经济的边际影响下降。
上行情景:Omicron病毒传播快,但并未加重医疗体系负担;全球经济增长超预期,服务消费快速复苏;发达经济体通胀见顶回落,就业将更快恢复,率先全面开放,而发展中经济体开放将随着免疫屏障的建立逐步接力。
下行情景:Omicron新冠病毒突破免疫屏障,欧美发达经济体再度实施严格的封锁措施;新兴市场疫苗和特效药资源不足,经济增长差距拉大;局部供应链断裂加剧通胀,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面临滞胀风险。
我们认为2022年发生上行情景的可能性较大,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节奏前高后低,动力源是中美引领,但其他经济体偏弱,新兴经济体面临疫情与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双重冲击。疫苗接种普及初具效果,特效药兜底疫情风险,供应限制得以缓解,这会继续支持经济基本面。发达市场与中高收入新兴经济体有望完成复苏周期,而中低收入新兴经济体可能同时面临疫情与外部冲击。分需求结构来看,增长的动力将从消费切换到投资。美国机械设备类工业产出和库存投资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资本开支提速或成为最大亮点。
二、2021年的全球高通胀主要源自全球供应链不畅,具体体现为能源短缺、芯片短缺、港口拥堵三大因素。2022年的能源和芯片短缺缓解,但港口拥堵除了周期性因素还有体制性因素,预计还将持续。因此,2022年供给冲击较2021年有所缓解,通胀压力下行,但将仍远高于疫情前。
2021年全球供应链上中下游都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全球经济循环受阻。美国缺工、中国缺柜、欧洲缺电、日本缺芯的表象背后,供应链的症结在于能源转型压力、产业链条复杂、港口效率低下。供应链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减碳限产助推的能源危机,冲击了供应链上游;二是由于半导体、汽车产业链预期紊乱导致的中游生产受阻;三是港口运输的拥堵,加剧了供应链不畅。预计2022年能源价格难以继续上涨,芯片新增产能有望扩大,供给瓶颈将阶段性缓和,但港口物流的拥堵可能仍将持续到下半年。
2022年能源供应恢复、芯片产能复苏确定性较大,主要是基于:全球减碳短期让位于能源安全,同时2021下半年以来各大半导体厂商积极扩大生产计划。但是港口运输渠道的恢复难度较大。2021年欧美需求对中国出口形成单向路径依赖,是本轮港口拥堵的周期性因素。但美国的港口拥堵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港口基建落后、管理制度低效、卡车运力不足、劳资矛盾持续。2022年周期性因素会缓解,但是美国港口物流制度性的问题难以解决,可能将导致补库存节奏拉长。供应链上中下游密切相关,一旦港口运输供应链持续恶化,或将拖累芯片等关键原材料供应恢复。
三、全球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财政政策进入加税周期。当然,区域经济的分化及其导致的政策错位是2022年经济的重大特征,继而引发相应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中美政策错位,中国保经济稳定,政策将较为宽松;美国防通胀以及政策正常化而相对偏紧;小型新兴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和美国加息,总体亦将偏紧,全球资本市场整体亦将承压。
第一,美联储可能在2022年提前加息,由于短期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高,货币正常化可能加快推进。而欧央行同样面临通胀压力,但欧元区经济复苏滞后是货币政策不急于收紧的原因。
第二,2022年海外主要经济体面临政治周期更迭,财政继续发力的可能性降低。受制于高通胀风险和中期选举政治矛盾,2022年美国财政加码预期转弱,财政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减弱。
四、金融市场走势方面,2022年全球面临美元加息周期,警惕两重风险。
一是流动收紧后风险偏好下行,带来股债再平衡。债券收益率曲线平坦化,期限溢价收窄导致短端利率上行高于长端利率;股市估值整体承压,估值偏离盈利增速幅度高的板块面临的压力更大。
二是警惕实际利率上行的风险,美元的超预期走强带来资本回流美国的压力。2022年流动性投放从放缓到收紧可能引发实际利率的中枢抬升,美元的持续走强将使得经济增长基本面落后的市场,面临更大的资本流出压力。
本文原发于财新
(本文作者介绍: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注册会计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