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涵
投资要点
事件:11月19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认为:
经济形势研判:全球经济复苏边际放缓,但国内经济保持韧性。9月以来,国内经济面临较明显压力,但央行在报告中强调中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发展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不过也应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脉冲式扰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已经减弱。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同时,央行也对近期市场关注的通胀及房地产问题做出解答:
通胀:海外或持续较长时间,国内总体可控。受全球供应链阻滞、能源短缺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的影响,近期多数发达国家经济体通胀水平已创历史新高。央行认为,新冠肺炎扰动仍存,叠加前述原因,海外通胀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同时,考虑到中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央行指出“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因此我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地产:地产政策或不会有明显松动。在地产融资渠道严格受控的背景下,9月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央行在本次报告中强调“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或表明大幅放松地产融资端的可能性较低。
货币政策思路: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此次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思路中加入“以我为主”的表述,同时在专栏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及应对”中强调当前发达经济政策转向对中国影响有限。我国货币政策将根据国内经济和物价,做好“搞好跨周期设计”。
信用风险处置窗口期,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于二季度,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表述由“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转变为“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从“构建长效机制”到“做好工作”的变化或反映出央行对信用风险压力的担忧。我们在2022年度宏观报告(《20211115-新“新常态”》)中强调,在“房住不炒”和“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大幅宽信用可能性较低,央行仍将坚持“以稳为主”,传统依赖投资扩张的行业或面临较严重的债务压力。而在债务问题的处置过程中,通过利率中枢下行降低付息成本对于央行而言是“性价比”较高的政策选择。
风险提示:通胀上升风险,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风险。
(本文作者介绍: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