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刘学
企业和组织的决策者都知道,战略是面向未来的。但在动荡、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环境中,想要对未来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几乎不可能。最终的决策,常常是基于直觉和信念,以及关键时刻“赌一把、拼一把”的风险担当。所以常见这种现象:战略一旦成功,决策者人前大秀战略的伟大英明,人后则上香拜佛,感谢上苍的庇护。
如果我们只看到世界的复杂、动荡,而忽视了其中的简单规律,我们就可能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其中的简单规律,就可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驾驭复杂的世界。伦敦大学劳伦斯·弗里德曼在其《战略:一部历史》中多次强调,“战略受制于起点,而非囿于终点”。现有的战略理论与工具,均把公司“现在”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及其未来的演化,作为战略分析的出发点和重点。
把组织的现在作为分析的起点,有助于认识战略的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但将终局(endgame)作为战略分析的起点,则有助于确定组织的方向和目标。事实上,已经有部分企业家在商业实践中感悟到,战略决策应“洞察终局、以终为始”,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01
基于终局的战略决策核心架构
首先分析一个案例,从中提炼以终局洞察为基础的战略决策的关键要素。
亚马逊的崛起。1995年贝索斯预见到网上购物的无限潜力,开始了创业历程,并以全球物种最丰富的亚马逊河谷(Amazon)命名自己的公司。1997年贝索斯在给股东的信中,披露了公司的战略洞察与决断。
产业终局:网上零售将冲击甚至颠覆传统零售行业,而且网上零售将是一个强者恒强,甚至赢者通吃的行业。
战略定位:成为网上零售业的领导者。一切围绕股东长期价值(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而股东长期价值在于不断加强行业领导地位,“行业领导地位能带来更高的收入、更高的利润率、更好的资本流动性和投资回报率”。
路径:从标准化的图书、音像制品切入市场,不仅通过品类扩张颠覆传统产业,还通过增强娱乐功能、交付效率和技术功能,构建全场景、全渠道的数字化体系,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品类扩张——图书、音乐制品、服装、家电、日用品、食品生鲜;娱乐功能——金牌影音、金牌游戏、金牌音乐;交付功能——网店取货、无人商店、自助提货、金牌现时、无人机送货;技术功能——一键下单、仓库机器人、移动结算、无人超市、语音助手。
从这个案例,我们提炼出战略决策的核心要素:洞察终局、决断定位、选择路径。
洞察终局,是战略决策的基础。所谓“终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决策者能够预见到的最远的、相对稳定的格局或状态。看清终局,才可能决定组织在终局中想要达到的地位,从而确定组织的愿景。
愿景的确定,不应是一个“半意识”的“神秘”的过程,也不能仅仅是企业家深层强烈愿望的形象化表达。在洞察终局基础上的战略定位与愿景形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本质上是统一的,虽然二者的顺序可能不同。有时候是先有愿景,再确定定位;有时候则反之。战略定位,既受决策者雄心、愿景的驱动,也受资源、能力的制约。而战略路径,则是决定愿景能否实现、定位能否达成的关键。
战略定位极其关键。在未来的终极格局中,公司应居于何种地位?公司应以何种理念、何种方式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即公司应选择何种商业模式?公司应成为一个具有何种特色的组织?
当组织自身是终局的重要塑造者时,合理的战略定位非常关键。在高度对抗性的环境中,追求超出自身资源能力支撑的勃勃雄心、宏大愿景,就像一只将自己想象为老虎的猫,可能因英雄气概和伟大梦想而赢得喝彩。但若自己信以为真,与老虎争夺对其生死攸关的食物,短暂的激情四射之后,便会慷慨赴死。
而对自身资源能力做出客观、可靠的认知,并非易事。尤其是某阶段发展较快但对对手缺乏认知的封闭组织,常常沉迷于特定阶段的相对速度优势而忽略起点差异、存量差异,以及未来整合、培育资源能力的差异,将自身的某些优势与对手的短板进行对比,产生整体优势妄想症。但是,感知到重大机遇,却不敢超越现有资源的限制,有效地开发、整合、利用外部的潜在资源,追求宏大的目标,又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二者之间如何进行平衡,对决策者战略创造力、决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无论如何,决策者需要认识到,潜在资源的开发、整合能力,与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等能否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广泛认同高度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企业竞争中,同样是适用的。
从企业角度看,战略定位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不同产业路径或应用场景中的定位;二是选定产业方向后,在产业格局中的定位;三是企业确定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后,从营销的视角看,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比如,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洞察互联网应用的终局,可能看到互联网购物、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媒体、互联网金融等等。战略定位的第一个层次,是在众多可能的应用场景中,确定企业该选择哪个方向?确定方向,如网上购物后,第二步的定位,是洞察网上购物市场的终局;与之对应的定位是在网上购物市场中居于何种地位、选择何种商业模式?第三层次的定位是,在网上购物多边客户心智中,企业的核心特色是什么、以何种形象和特点而存在?洞察终局的对象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层次也就不同,需要将其协调起来考虑。
路径:达到定位目标的关键路径或战略安排。主要包括按照实现终局定位的需要,必需的资源能力开发、整合战略;达到战略定位的业务发展路径或优先序安排;为构建未来主导的商业模式,需要提早进行的商业模式优化、调整、布局的关键安排;统筹协调关键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策略等。
战略决策的三个要素——洞察终局、决断定位与选择路径,三者是交互影响的:当自身是终局的重要塑造方时,终局常常因为自身战略定位不同而不同。同样,对终局的判断与定位不同,达成愿景的路径就不同。
战略制定后,战略实施层面的具体行动则需要顺势而为,灵活应变。
02
洞察产业终局:看什么?
产业终局绝非无迹可寻。将以下三个变量做出判断,基本可以刻画出产业终局的基本架构。
潜在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产业格局相对稳定阶段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速度有多快?或者说,推动市场需求增长至潜在规模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成本?
产业(市场)结构。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还是百家争鸣的市场?如果是赢者通吃(通常是平台型公司),生态系统的结构什么样?核心参与者及其关系是什么样?
产业主导的商业模式。所谓主导的商业模式,是市场中最为客户所接受的,相对于最佳替代模式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主导商业模式不只有一种,比如网上零售平台,有B2C、C2C等。在赢者通吃的市场中,产业主导的商业模式很少,极端情况下只有一种。但高度分散的市场中,产业可以容纳的商业模式则很多。
市场规模、成长速度,决定产业的吸引力有多高,或者说棋盘有多大。市场结构,决定有多少玩家能够成功参与游戏,以及市场机会在不同玩家之间的分配;玩家是否选择了主导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决定其在市场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决定其战略定位的成败。
03
何种变化会重构产业终局?
在位者对何种变化会重构产业终局应保持充分的警惕。两种典型的变化会重构产业终局:一是颠覆性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出现,二是游戏规则的重大变化。如网络媒体对传统传媒业的颠覆、电子支付对印钞业的颠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颠覆不是必然的。在位者如果能够及早洞察终局并快速做出有效反应,是可能降低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2007年苹果智能手机成功推向市场。2008年7月苹果App Store上线,最初只有500款应用程序,下载量也不高,但增速惊人。2009年下载量超过10亿,2010年超过30亿。App Store应用程序下载量的疯狂增长,刺激了腾讯决策层的神经:社交网络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大势所趋,无法逆转!能否成功构建一个基于移动端的强大社交网络平台,决定腾讯的生死存亡。
2010年下半年腾讯开始筹划,集中资源,全力以赴,内部三个团队赛马,比拼三种不同模式,最后张小龙团队胜出。公司核心决策层“每日夜总会”:每晚十二点后,创始人开会讨论当日微信运营中的相关情况,如活跃客户增加量、出现哪些新的问题等。解决的策略与措施当晚确定并发送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产品开发方面,不求完美,从最简产品/客户最需要的核心功能快速起步,不断根据客户需求增加新的功能,快速迭代。市场开发方面,将QQ等平台积累的战略势能向微信转移,进而激发“病毒式传播”,让客户发展新的客户:很多人的微信都是聚会过程中朋友帮助注册的。通过一系列举措,最后使得微信成为全球华人最重要的社交网络平台。
当时,小米的“米聊”早于腾讯的微信,但由于小米未能洞察产业终局,将战略重心放在硬件产品上,最后错失历史机遇。微软的MSN、中移动的飞信,也有类似的悲剧。另外,游戏规则重大变化,也可能重构产业终局。如2018年下半年由国家医保局主推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4+7),已经并将继续对医药产业的终局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医药产业最重要的权力有两个:一是产品准入控制权,二是药品采购决策权,医保机构和患者,拥有的话语权较小。2019年国家修订《药品管理法》,重新给出新药定义,并推出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进一步严格规范了药品准入标准。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后,迅速对过去由卫健委主导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进行调整,选择北京等4个直辖市和沈阳、大连等7个城市(即4+7个城市)进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开展带量采购,将采购价格与使用数量联系在一起。药品采购决策权从高度分散的医院,转移到非常集中的付费方——医保局。不掏钱与掏钱人的采购决策标准存在根本不同:对于付费方而言,如果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疗效、安全性等相同),价格就是唯一重要的决定因素。
毫无疑问,从长期看,游戏规则的重大变化必将逐渐改变医药产业的终局。7000多家医药企业中,预计会有很多慢慢出局;真正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和依靠规模/质量控制占优的仿制药企业,将逐渐主导市场。
04
如何提高终局洞察力?
面对高度复杂动荡、不确定的未来,没有人能够对未来做出绝对肯定的判断。但如果不对终局做出洞察,并据此明确组织的战略定位,就无法有效确定组织的愿景,从而迷失方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对未来终局的判断都是一种假设。决策者需要在假设的指导下决断定位,选择路径,采取行动;在行动中采集信息,证实或证伪假设;修正假设,再在假设的指导下选择路径与行动;通过不断迭代,逐渐趋近于对终局的正确认知。
洞察产业终局,不应该是企业家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应该是一个自发随机的过程。创业者个人在创业前期,构想出新的商业模式以后,在不暴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应与潜在投资者、合作伙伴、咨询机构等专业人员进行讨论,比较该商业模式相对于最佳替代模式的优势,对产业终局形成基本判断,从而形成创业战略。
在位者应该建立一种组织机制,定期研判和审视公司所在产业终局是否可能因潜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出现而变化,是否可能会因重大游戏规则的变化而变化。参与研讨的人员不仅应该包括现有业务板块的技术、市场负责人和其他关键人员,还应包括对公司所在产业非常熟悉的外部人员,如投资者、咨询人员、政策制定人员等。
总之,运用现代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是可以对产业终局做出预测的。根据决策者的雄心及资源能力,决断组织在终局架构中的定位,形成组织的愿景,确定达成愿景的路径,在资源能力方面提早布局,在步调节奏方面顺势而为,是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形成组织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希望这种以终局而非以起点为中心的战略理论,能够对传统战略理论形成有益的补充;能够为企业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发于《哈佛商业评论》
(本文作者介绍: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