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施懿宸、李双杨、韩赢、余汪洪
背景: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10月11日在春城云南昆明拉开帷幕,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第一的渔业、水产养殖业大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产值和出口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渔业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之一。但是,随着气候变暖与碳污染的加剧,我国海洋渔业正处于产业化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的拐点阶段,发展低碳化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转型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保存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渔业碳汇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一)渔业碳汇的定义
碳汇指的是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根据碳汇的定义以及海洋生物固碳的特点,渔业碳汇指的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渔业碳汇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由于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汇,因此渔业碳汇也可被通俗地称为“不投饵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捕捞渔业与人工渔樵等。这些渔业生产活动不仅成本低,技术可行,还可以产生多种效益。
(二)国内渔业碳汇的发展现状
1. 海水养殖以贝类养殖为主,渔业碳汇发展空间大
由于我国海水养殖条件优越,我国渔业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且贝藻类、滤食性鱼类等养殖占据很大比例。据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数据显示,2020 年海水养殖产量达2135.31万吨,其中,贝类产量1480.08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69%。可见,中国的海水养殖是一个以贝藻养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除此之外,贝类养殖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如图1所示),在过去的短短五年里规模产量就增长了15%。由于贝类、藻类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且对水体污染小,导致贝藻类渔业表现出很强的碳汇功能。我国优良的贝类养殖的自然与历史条件和贝藻类养殖的大规模发展,都为渔业碳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1:2014-2020年中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2. 学术研究取得初步进展,受到国家政策支持
早在2011年11月,我国便已举办了渔业碳汇与渔业低碳技术工程科技论坛。40余位专家围绕“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与生物固碳机制”、“渔业生物碳汇过程与评价技术”、“海水高效低碳养殖技术”、“淡水高效低碳养殖技术”、“海洋牧场与生态礁构建技术”、“绿色安全饲料与加工低碳技术”、“渔业装备与节能减排技术”等7个专题作了学术报告。同年,我国首个渔业碳汇实验室己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挂牌成立。可见,关于渔业碳汇的学术研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早并在近年来不断发展。随着“碳中和”纳入国家发展“十四五规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国政府机构对渔业碳汇的学术研究将越来越被重视,政策导向下渔业碳汇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渔业碳汇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各国的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最难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各国碳排放量中位居首位。2020年,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于当年9月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要求各产业加速低碳转型的进程。
我国正处于消除贫困的关键时刻,不减缓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抵消减排”成为了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首选。目前,“抵消减排”主要是通过矿物储存捕获到的温室气体,这样的方法不仅昂贵而且技术难度大;陆地生态碳汇是通过林业、放牧等方法,捕获和储存温室气体,操作简单,但是储存时间相对较短。所以,积极发展利用海洋资源储存和捕获温室气体的海洋生态碳汇就成为了重要发展方向。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渔业、水产养殖大国,以渔业碳汇为主的蓝色碳汇就成为了具有我国优势的碳汇新途径。渔业碳汇是在从事渔业生产的同时捕获和储存温室气体,以达到促进我国双碳目前的实现。
因此,在我国顶层设计和地方政策的双重支持下,大力发展渔业碳汇将是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从2012年起,我国便发布了探索渔业碳汇关键技术的指示,随后在海洋、生态文明相关文件中,也频繁提及渔业碳汇,强调海洋碳汇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渔业碳汇对我国海洋渔业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了渔业碳汇在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必不可少的作用。在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碳中和、碳达峰后,中央和沿海省份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中多次提到碳汇和渔业碳汇,可见渔业碳汇对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渔业资源多样性对渔业碳汇发展的重要性
(一)我国丰富的渔业资源及相关优势提供了发展基础
1.海洋自然条件优势
研究表明,占地球表面面积77%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含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 占全球碳总量的93%,是大气中碳含量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且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温室气体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左右。而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中国陆地面积的30%,15米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达1240万公顷,20-40米水深的海域面积达3700万公顷。广阔的海洋国土为发展渔业碳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利用试点实验提供的大量数据,发展渔业碳汇的各项技术或测验政策的可行性。
2.海洋生物资源优势
除了海洋,蓝色碳汇中的另一大组成部分便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大量的生物群,主要包括IPCC所承认的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其中包括浮游生物、贝类、大型藻类、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物,虽然这些总共的栖息地只占全球海底面积的千分之五,总生物量只有陆地动植物量的万分之五,但是他们的碳汇储存量与陆地动植物相当。据联合国联合国的《蓝碳》报告中指出,浮游生物、贝类、大型藻类、红树林和珊瑚礁等海洋生物完成了地球上55%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捕获。捕获和储存的碳占全球碳固定量的五成到七成。相比于捕获和储存的碳量可储存几十年到几百年的绿色碳汇,以海洋生物捕获的碳量可储存上千年之久。
中国作为海水养殖第一大国(如图2所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产值和出口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最大渔捕获量达4.7×109kg/年。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能达到2500万吨,渔业碳汇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到3500t/年。并且我国的海水养殖产业是以贝藻类为主,这正好符合渔业碳汇中海洋生物的物种,为我国的渔业碳汇提供了生物基础。而且各方面技术也相对成熟,以贝藻类生物为主的海水养殖的第一大国在发展渔业碳汇方面相较于其他国家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
图2:2016年世界水产养殖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
3.相关技术、人才资源丰富
一方面,我国海洋相关行业部门有20多个,科学研究所和高校达260多家,为海洋技术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另外,在渔业碳汇的其他相关领域行业中,人才依然十分充沛,比如生物、医疗、农业、计算机、金融等专业,为推动渔业碳汇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我国海水养殖业技术相对成熟。在世界上首位的养殖业体量下,大量的经验数据决定了我国海水养殖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二)有利于发展渔业碳汇的协同效应
1.经济拉动作用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761.22亿元,渔业中海洋捕捞产值达到1987.65亿元。可见,我国渔业产业链占我国经济很大的比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的高质量事物,而且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促进我国渔民的收入水平。
2.渔业技术和人才的培养
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作为世界首位的渔业大国,我国海洋人才资源和相关部门已逐步完善,相关技术也相对成熟,只是在渔业碳汇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涉及甚少。在资金、人力、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动下,我国渔业的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必定会推动我国渔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渔业人才也会大量的涌入。
3.“蓝色粮仓”建设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大量耕地转为商用;相比于城市,农村经济、发达程度落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里打工,更是使得大量耕地荒废。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了巨大威胁。“蓝色粮仓”概念也应运而生。“蓝色粮仓”旨在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利用起来,将耕海牧渔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结合陆地资源共同生产粮食,保障粮食供应。
“蓝色粮仓”的战略的目的,是将海洋资源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陆地共同保障全国粮食供应。这对目前的海洋资源的需求是庞大的,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经济损失。所以,保障“蓝色粮仓”战略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落在了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技术上,在不生态友好的情况下得到庞大的产能。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渔业碳汇便为“蓝色粮仓”的这一致命弱点,提供了技术基础,意义重大,即解决了碳排放问题,还解决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效发挥了我国渔业的协同作用。
三. 我国当前区域渔业碳汇发展的相关实践—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一)山东威海渔业碳汇的发展现状
1.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养殖规模大
山东省威海市海岸线总长977.8公里,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达10669.9平方千米,占全市近岸海域总面积的93.2%,非常适合渔业碳汇的发展。威海市海水养殖产业发达,养殖品种囊括了鱼、虾、贝、藻等,其中贝类和藻类总养殖面积约为4.5万公顷,贝类和藻类养殖产量占全市养殖总产量的95%以上,是最主要的渔业碳汇养殖品种。
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渔业碳汇不但本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威海市2016年贝藻养殖产出为例,参考《京都议定书》中预计工业化国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为150美元~600美元/吨,威海市2016年主要贝藻养殖的年产出,贝类养殖对减排大气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折合3.24亿~13.0亿元人名币,藻类养殖对减排大气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相当于1.2亿~4.9亿元人民币,合计4.44亿~17.9亿元人民币。可见贝藻养殖不但本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吸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渔业碳汇的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社会效益。目前,我国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为每公顷150.47吨,可计算出通过养殖牡蛎、扇贝、贻贝、蛤等主要贝类品种,威海市实现的碳汇作用相当于2166.5公顷森林;海带、江蓠、裙带菜等藻类养殖品种,实现的碳汇作用相当于824公顷森林,合计相当于2990.5公顷森林。藻类养殖不但能固定二氧化碳,还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光合作用公式可知,2016年威海市主要养殖藻类产生4.5万吨氧气。
同时,贝藻产业的发展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贝藻养殖带动了加工、仓储、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的。
(二)威海渔业碳汇的发展模式的启示
1. 探索养殖模式,力争节能减排
发展渔业碳汇,广泛应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是威海市渔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自2011年起,威海市很多海洋渔业企业开始利用“工厂化水循环设备技术”原理,不断创新渔业生产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海参育苗方面,乳山海渊公司投入使用循环水技术繁育海参苗种,不仅海参苗种成活率提高8个百分点,而且节能率达到了38%。而北海水产开发公司则将池塘小规格网箱改为大规格网箱进行海参保苗,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透水性,海参产量增加6%以上。除此以外,市海洋与渔业局出台实施了渔船报废压缩近海捕捞能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渔船渔机、降低捕捞生产成本等新措施,积极推动威海旧渔船改造与更新换代,为节能减排贡献政府的力量。节能减排在渔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成为支撑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注重科技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在积极发展渔业碳汇、加速渔业转型升级行动的同时,全国首批渔业碳汇实验室“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已落户寻山集团。目前,这一实验室已经启动了“獐子岛海域关键渔业生物数量组成与变化”、“獐子岛海域养殖贝类质量与环境相互关系及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与示范”、“人工鱼礁建设的碳汇功能及其潜力评价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策略”、“虾夷扇贝质量安全形成过程及机理研究”、“海珍品加工新工艺及其品质管控技术研究”6个专项,匹配科研专项经费600万元,为威海市市渔业碳汇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山东威海当前渔业碳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政府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渔业碳汇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和金融保障,许多企业缺乏资金来探索新模式,开发新技术,缺乏资金更新换代养殖设施,致使其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无法适应现代渔业碳汇的发展。此外,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作后盾,还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2.养殖模式粗放、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效率低
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存在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密度过高、投入品使用不当、养殖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养殖生物排泄物过量沉淀,超出水域的自我净化能力,污染了海域,严重限制了渔业碳汇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山东威海的渔业养殖处于初级阶段,海产品精品培育、海产品深加工业,海洋生物产业、滨海旅游业等都比较落后,效率低,单产少。
3.渔业发展模式单一,与其他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以渔业碳汇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渔业碳汇与威海市重点发展的滨海旅游业、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各个产业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共同发展,难以取得长足进步。渔业碳汇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渔业生产领域,致力于追求生产环节的低碳环保,并未将渔业碳汇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链条加以梳理,并探求其发展所需的配套政策、基础设施及物流、营销等领域。
四.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一)政策监管方面: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夯实制度保障基础
1. 完善政府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与渔业碳汇密切相关的产业
政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者,通过推出各项恰当的政策,可以增强海洋渔业企业积极发展的动力,有利于鼓励渔民积极发展渔业碳汇。中央政府要找准定位,科学制定海洋碳汇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战略研究,建立海洋碳汇发展的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地方政府要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碳中和”和海洋碳汇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既定政策,寻找借力点和结合点,构建支持海洋碳汇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并且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并完善与各地海洋碳汇情况相适应的法规,共同推进渔业碳汇的发展。
2. 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效益,着重发展渔业碳汇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创新养殖方式与开发节能技术。开发低碳养殖系统技术、贝藻类科学养殖及利用渔船节能技术是发展渔业碳汇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其次,建立规范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科学测定、评价和检测渔业碳汇是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关键。最后,建立渔业碳循环的模型,估算渔业碳汇长期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三点中,尤其应当着重发展海洋碳汇调查评估技术体系,加速碳汇方法学开发,尽快形成规范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引领。
3. 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上关于碳汇技术的交流
国际间的各种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让企业和政府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碳汇技术和激励政策,还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总体福利,带来正面的外部性影响。如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效益,在我国边缘海进行贝藻养殖,增加碳汇主要受益是在国内,但是其正外部性还是会外溢到临近国家和地区。所以国家和地区之间有必要建立长期的渔业碳汇协议,创建机制,增进总体福利。
(二)方法学方面:加强渔业碳汇的科研投入,进行碳汇计量方法的深入研究
加快发展低碳渔业,急需国家提高在捕捞、养殖和加工等渔业产业方向新技术研发的科研投人力度,要像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一样重视低碳渔业,充分调动渔业减碳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应以传统木质渔船以及粗放型养殖模式为改造重点,开展新型船体材料、船型节能降阻、节能型捕捞装备、新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以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以企业作为渔业低碳技术的创新主体,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联合,加强基础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替代耗能大的传统工艺,整体降低渔业产业链的碳排放量。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因此,开展渔业碳汇,探索并逐步建立既符合“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国内、国际通行规则,以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碳汇计量监测方法是发展渔业碳汇的首要问题。我国首先需要对不同水域范围的渔业碳汇总量进行科学核算,包括海洋和淡水,并基于食物链的间接增汇原理,对我国不同水域内渔业生物通过食物链实现和完成的间接碳汇进行估算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从而探索生物减排增汇策略。建立渔业碳汇计算和检测体系有利于发动企业和渔民自愿进行渔业碳汇发展,增加碳汇,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履行社会和公民的责任。
(三)金融支持方面: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发展空间
拓宽政策性金融支持发展空间。不再单一地在海洋渔业领域进行资金流转,应适时转向生产及沿海渔村其他政策性领域;利用政府财政资金,联合商业银行发放海洋渔业贷款;对一些回收周期长、贷款额度大的海洋渔业项目,农发行可以牵头组织银团进行贷款,发展中间业务,吸收更多来自外界的资金,作为支持其发展设施的有力支撑。
强化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认知,增强做好海洋渔业碳汇信贷工作的自觉性;完善对海洋渔业碳汇的授信管理;积极发展涉碳中间业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支持改革。引导沿海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回归海洋渔业碳汇,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保障海洋渔业碳汇企业资金安全;鼓励海洋渔业碳汇权益人入股农村合作银行。
参考文献:
[1]张耀光、刘锴、王圣云、王涌、刘桂春、彭飞、许淑婷.中国与世界多国海洋经济与产业综合实力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03-110
[2]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快又好发展的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2011,126,5-7
[3]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0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a.gov.cn/xw/bmdt/202107/t20210728_6372958.htm
[4]张蕾,中国海洋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研究 [J],商情,2014,28,7-7
[5]从碳汇渔业到蓝色粮仓的发展机制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20-04-01;970-971
[6]孙洪亮.山东海洋碳汇渔业发展问题研究[D] 区域经济发展 2013-5-30
[7]邵桂兰,褚蕊,李晨.基于碳排放和碳汇核算的海洋渔业碳平衡研究[A],中国渔业经济,2017-11-6
[8]李丹,刘龙腾. 我国低碳渔业的发展路径分析 2013年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发展海洋渔业 建设海洋强国
[9]相昌慧,董济军,侯仕营,董华伟,刘振华. 威海市碳汇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水产.2017,(06)
[10]赵龙. 海洋碳汇渔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和问题研究[D]
[11]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15.
[12]李大海,韩立民.中国“蓝色粮仓”理论研究进展评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1-35.
[13]杨轲. 渔业碳汇补偿机制探究 [D] 浙江海洋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
[14]崔茜茜. 中国省(区)域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及时空分异研究. [D] 2021年4月:10~13
[15]孙康,闫庆. 发展碳汇渔业,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J]农家科技2014:37
[16]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 [J]东岳论丛 2011年8月:150~152
[17]相昌慧,董济军,侯仕营,董华伟,刘振华,威海市碳汇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水产,2017,6,42-44
[18]探寻威海碳汇渔业发展模式,威海日报·威海新闻网 [EB/OL],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82645.html
[19]马靖森,碳金融的国际合作机制与政策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
(本文作者介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讲座教授,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