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如何理解央行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的真实内涵?

2021年08月26日17:26    作者:莫开伟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8月24日,央行党委书记郭树清主持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会议要求央行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合理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近两年,中国央行在各种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或表明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大水漫灌”已成我国金融生活中的高频词,不仅业内人士对这个词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深的理解力,就连非金融专业的广大普通民众也对这个词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产生了种种猜想。

  事实上,央行确定不搞“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切合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然而,要真正了解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的深刻内涵、并准确把握其操作方式、操作力度、操作节奏,并不是一件轻松而容易的事情。因为不搞“大水漫灌”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掌握其操作技巧难度也相当之高。由此,科学、准确、全面把握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的确是一个深奥的课题,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金融机构管理者以及所有从事金融经济工作的人士全面参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并在实际金融经济工作大胆纠偏,不断地去伪存精,使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能适时顺应中国经济跳动的脉搏,能随时掌握中国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状态,使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能够精准有力,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可操作性以及对经济的推动性,使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金融始终保持高度有机协调状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发生。

  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是与货币政策“细水长流”相对而言的,简单地从字面理解,就是央行的货币供给量不能采取过猛、过快投放的方式,而是应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企业实际资金需求状态,采取有节奏、能控制、数量适当的货币温和增长方式,不至因为央行货币政策采取大幅度降准、降息等增长过猛的方式而导致社会流动性过剩,从而诱发各种产业泡沫的发生,刺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进而放大货币过剩的负面冲击效应,给经济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显然,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也可称“泛滥货币”)虽对经济带来立竿见影之功效,对刺激企业发展、恢复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其负作用绝对可能大于其产生的功效:透支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增长的动力,使未来经济金融发展后劲乏力,最危险的是由于大量过剩资金滞入市场各环节,有可能诱发各种不合规、甚至违法投资的扩张,降低宏观调控的约束力,使得大量资金流向虚拟产业领域,刺激产业泡沫的复活,使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更加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总之,“大水漫灌”虽有可能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一时之欢,但付出的将会是永久经济伤害之痛,让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或功效被泛滥的货币政策消弭殆尽,不仅达不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拖进更缓慢的泥潭。从政治上看,由于通货膨胀率无限升高会造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会贫富悬殊,激化社会种类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那么,不搞“大水漫灌”的真实内涵到底在哪?从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现实看,应主要包含五方面的货币本意或货币真实意图。

  其一,货币增长应始终保持足够的平衡性(或适度性)。就是说央行在制订或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避免大起大落现象,绝对不能因为经济需要恢复而搞强货币刺激,或者为了实现某一时段的经济增长目标而通过人为行政手段一味释放天量货币,应保持货币增长总量在一定阶段或较长的时期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而要做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平衡性,央行应根据过去、现在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预测,尤其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融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货币投放或增长计划。自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到今年7月中旬,央行已实施了四次普遍降准或定向降准,释放了约27500亿元货币总量,还有通过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等中短期货币操作工具释放临时性资金,央行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充裕合理,也基本确保了货币供需平衡,应该说央行投放的货币数量基本满足了实体企业正当合理的信贷需求,对于疫情之后中国企业复工复产以及经济增长提供了足够的金融支撑力。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可能资金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矛盾,比如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可能会存在执行宏观政策不力、将一些资金通过各种暗道投向了国家宏观产业禁止的领域。为纠偏商业银行这些行为,中央政府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先后出台了抑制房地产资金需求与供给的“三道红线”与“两道红线”,目前总体状态良好,全国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趋于合理。

  其二,货币增长应始终保持足够的定力。就是说中国央行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应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与动态,紧紧抓住国内经济的特征与苗头,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出发;最为重要的是注意货币政策增长量与经济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单位GDP的金融资源消耗量、GDP增长率与M2增长率、全社会金融杠杆率、政府与企业以及居民的债务率、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匹配量等,根据这些实际金融经济数据来出台货币增长供应总量。当国际金融形势出现动荡不定的时候,不随意调整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政策方向,尤其不应当全球出于宽松货币政策时不顾国内金融经济实际情况而跟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在这个方面,中国央行面对美联储零利率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多轮强刺激经济计划释放出天量美元时,保持了足够的定力,不仅没有贸然跟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有时甚至是实施反向货币政策操作,这不仅让中国保持了稳定的金融形势,也为全球金融稳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获得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称赞。

  第三,货币政策应始终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央行作为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宏观调控职能机构,虽然服务并服务于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有利条件,但经济决定金融,货币政策必须为经济服务,只有当国家经济获得足够发展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为金融业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否则央行货币政策再精准到位都不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功效。但是作为央行应保持相对独立性,为捍卫货币政策目标而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反哺”功能,减少各级政府对货币政策的不当干预,保持央行货币政策权威性,坚定货币政策目标底线,使货币供应增长总量始终与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保持一致,减少货币增长量过猛、过快给经济造成伤害,也应消除货币增长量过少、过弱给经济造成拖累,始终确保央行货币政策运行在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道路上。

  第四,货币政策应始终保持足够的跨周期功能。就是说央行货币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应对各种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消除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短视化,张扬货币政策效力的适应性和长久性,让央行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趋利避害”功能。这要求央行在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时,要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与经济环境,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创生和推出更多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使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组合拳”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具有金融融合协调功能、更加精确有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国内外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复苏与经济放缓将会交替出现,甚至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现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撕裂性”和“消耗性”也会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这就要求央行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应围绕经济跨周期状态,制订出与经济相一致的跨周期货币政策,跨周期货币政策最为明显的本质就是消除货币增长与收缩的“暴风骤雨”方式,增强货币“润物细无声”功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货币供应的“细水长流”本质特征。

  其五,货币政策应始终保持足够的前瞻性。就是说央行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具有把握货币政策动向的预测能力,提高货币政策对经济金融发展动态的把控能力,做到货币政策收放有序、张驰有度,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时性。也就是说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对经济金融的灵敏度,让货币政策的调整始终保持足够的活力,消除货币政策制订或实施的滞后性,当好经济金融发展的“望风人”和“守护神”,使货币增长不致过猛或过弱,始终与中国金融经济发展保持高度协调与融合,进而消除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为中国经济增长不断提供更大的正向金融激励功能。这一点特别重要,之前央行在这方面的功能显得有点过弱,出台的货币政策或货币增长计划有时前瞻性略显不足,难以及时与经济增长保持协调一致,货币增长量要么过多了、要么过少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需要中国央行今后努力克服的货币政策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