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人生就是选择,强者的安全感源自竞争

2021年08月02日08:48    作者:冯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冯仑

封面图|《激战》剧照封面图|《激战》剧照

  01

  前些年,有一个观点很流行,叫‘宁要大城市的一张床,不要小城市的一套房’,可是这几年,我发现自己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好像不再一门心思地要待在一线城市了,好多人选择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很好奇冯叔怎么看这种变化?

  冯叔:如果你也有机会到各地去看,你会发现,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国家现在应该是全球最好的了。交通、通讯、物流,等等,这些基础设施都做得非常好。良好的基础设施实际上把城市之间的差异缩小了。

  以前为什么大家都要去北上广深?

  别的地方,或者更边远的地方,相对闭塞,信息没有北上广深通畅,交通、物流跟不上,优秀的人也过不去,于是,即使你去了,你也会发现在那儿机会很少,做事也难。

  但是现在,基础设施非常发达,到达性非常好,服务也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新一线城市,甚至是一些二线城市,经济增长很快,个人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

  而在某些行业、领域中,这些城市相对更聚焦,发展的空间很大。

  比如说做电商,在杭州不一定比在北京差,杭州是‘电商之都’。做金融,在上海当然很好,但是有一些金融业务,因为现在的技术与服务条件,未必一定要在上海做,在上海边上的城市,比如苏州,不一定就不能做。上海和苏州距离不远,人员交流也很密切,苏州去上海也很方便,但在苏州的成本没有上海那么高。

  也就是说,新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二线的城市,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变,人才的流动更加方便了。于是年轻人的选择变多——可以去上海,也可以去杭州、苏州,也可以去北京,觉得不行,再退回到一个觉得适合的城市,都可以。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在北京上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在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希望生活更舒适安逸一些,于是去了成都。过了两年,找了个西安的女朋友,又搬到了西安。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上生长,对于资讯的接收更快,观念更开放,于是在选择、移动当中,恐惧感更少,安全感在增长。

  我感觉,在这些城市之间流动,多数人心里已经没有障碍,或者说,障碍不像以前那么大。过去,不少人搬个家,都觉得恐惧。

  另外,各个城市现在都在抢人才,也给了大家很多的机会。

  总之,由于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城市的发展,新一线、二线城市的差异性在缩小,机会在增大,于是年轻人的选择有了更多的空间。在二线和准一线城市也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如果觉得在北上广深压力太大,就可以换一换。

  02

  也就是说,您觉得跟之前相比,现在人的流动性更强,年轻人的机会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大。

  可是,也有这样一种现象:的确,现在获取信息更简单了,坐车更容易了,吃外卖也更方便了……衣食住行等等的便利性都比过去好太多,可是,这些便利性似乎并没有给很多年轻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安定感。不少年轻人还是买不起房,也结不起婚,更别说生孩子。于是,才会有很多年轻人挤破头地去国企、事业单位等‘更有保障’的地方,包括前一阵有个新闻,‘名校毕业生到卷烟厂当工人’。好像,过去那种找‘铁饭碗’的现象又有一定的回潮了。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冯叔:我认为这不是个好现象。这种情况如果持续,经济整体的竞争力一定会降低。

  我觉得,人的安全感都是相对的。强者的安全感在于竞争,在竞争中获得的独特的优势,在竞争中领先别人很多,然后就有安全感。

  当然,多数人可能不会那么强,于是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挑战,比如房子、结婚、孩子教育、养老,等等。

  面对这些挑战,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通过竞争,年轻的时候直面压力。如果突破了这个压力,未来就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体制外也好,叫市场化的竞争机构也好,是不托底的,但也上不封顶,而且有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另一种就是停下来或者退一步。到国有企业也好,考公务员也好,那就是获得一个平均的生活水平。看似压力小了,但将来能得到的上升空间其实也很小。只是它有个托底,但没有很多的上升空间。你一旦进去了,就没有太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不可能你想去哪儿去哪,或者这个事儿你不想干就不干,那个事不让干你还蛮干。

  其实,人生就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源自不同的选择。

  比如我,要不是做生意,在体制内,我就得按部就班,按体制内的规则做事。上限是多少,不知道,但肯定不会让我饿死,就托底。但是我出来做生意了,所有的工资,我自己挣,还要给别人发。

  我觉得我已经适应了,所以如果是我,我宁愿选择竞争,而且也可能出现企业破产,我都接受。

  所以这是两种人生态度。不是技术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你得有一个选择。

  当然,这也会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话题。比如说最近创业的人在减少,为什么?一旦破产,就‘限高’,还有很多其它的限制,差不多‘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我们出的法律、法规、政策,鼓励创业,比如深圳在试行个人破产制度,这个制度完善了,即使创业失败,破产了,也有口饭吃,个人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么创业的人也会增加。

  这些制度安排得好,当然有些人就不一定非要去考公务员,或者是到国企、事业单位了。

  如果制度不鼓励,而且大家看到创业失败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惨——企业做小了,没法活;做中等,破产了也很吓人,一辈子翻不了身;做大了,也可能最终成为‘两院院士’,要么进医院,要么进法院——大家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当然就会躲开‘危险区’,最后就到所谓的‘舒适区’,那就是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

  如果说现在创业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么五年八年以后,还能有类似头条、快手这样的公司出来吗?所谓的‘独角兽’未来就可能越来越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的出现是有概率的,而且概率很小。只有成千上万的人创业,才可能出现几个‘独角兽’。总要有保证这个参与数量的社会氛围。这跟足球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踢足球的人就很少,那么诞生很多优秀球员的可能性也不大。

  所以,如果更多的人在追求安稳,回到‘舒适区’,创业的人越来越少,未来优秀的‘独角兽’企业就会越来越少,整个经济要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就会变得很难。这样的话,经济就没法保持活力,也没法增长,而政府承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年轻人去哪里,未来就在哪里。如果年轻人都往市场上去,不管是创业,还是去竞争充分的企业上班,哪怕做自由职业者,比如在网上做点什么,自己养活自己,整个社会的活力,竞争性经济的成长就会有更大的机会。

  (本文作者介绍:万通地产董事长,自媒体“冯仑风马牛”出品人)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