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明:中下游企业是本轮通胀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两个“缺口拉大”现象须引起关注

2021年06月09日14:29    作者:冯煦明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冯煦明  

  当前我国通胀形势呈现出较强的特殊性。其中,两个“缺口拉大”的现象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PPI与CPI之间“缺口拉大”。今年5月份,PPI同比上涨9.0%,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在PPI快速冲高的同时,CPI同比增速尽管也有所上行,但仍处于1.3%的较低水平;核心CPI亦只有0.9%,服务品价格涨幅还有所收敛。于是,PPI与CPI之间额缺口达到7.7个百分点,创历史高点。

  第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缺口拉大”。今年以来,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持续快于出厂价格指数。5月份相比去年同期,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12.5%,出厂价格指数上涨了9.0%,两者之间的缺口达到3.5%。这意味着,工业企业作为整体而言,成本的上升速度快于下游客户可接受价格的上涨速度。

  总体而言,本轮通胀是典型的成本推升型通胀。在疫后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平衡、总需求仍然疲弱的情况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向需求端传导面临阻力,难以转化为全面通胀风险。调研显示,中下游企业是本轮成本推升型通胀压力的主要承担者,相比而言终端消费者受到的影响目前为止还较为有限。

  事实上,受总供需格局变化及其他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影响,PPI向CPI的传导减弱的现象从2013年之后就已经存在了。近年来,内需不足持续成为制约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梗阻点。如果总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恢复,就可能通过经济循环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被动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持续过长时间,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需求侧管理,通过供需双向发力提振国内经济大循环,防止内需疲弱不断向下拖拽潜在增长率。

  展望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压力已被大幅消化,继续普遍上涨的动能趋于减弱;随着三季度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发生转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面临回调。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部分有色金属外的多数大宗商品难以演化出所谓的“大宗商品超级上涨周期”。

  与此同时,我国PPI也将逐步转升为降,CPI继续呈现低水平增长态势,难以对货币政策构成掣肘。不过,煤炭、钢铁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势在二三季度之交仍将高度复杂,背后除了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因素外,也受到国内产业政策、价格形成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ACCEPT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