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科技创新趋势:不确定时代下的创新机会

2021年05月18日14:07    作者:中国美国商会  

  意见领袖丨中国美国商会

  2020年是不确定的一年,持续多年的全球经济增幅放缓、低利率的经济局势,在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同时,加剧激发了局部市场风险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动荡等危机的严重性,而近几个月在疫情、中美关系以及其他国际形式方面有逐渐稳定的趋势,但我们认为不确定性仍为短期内盘亘不变的主题。

  在金融行业,我们看到三个宏观趋势:

  第一、金融行业增速趋缓。麦肯锡在20年初的全球银行业报告试图论证我们处于Fidelity认为的后周期时代,报告中数据显示全球银行业信贷投放增速趋缓,落后于 GDP 增长,全球的银行股本的回报率(ROTE,Return On Tangible Equity)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徘徊在10.5%左右。银行业的增速低于2008 年金融危机前十年的水平。

  第二、金融行业内各服务供给主体竞争愈发激烈。监管趋严、增量受限的背景下,竞争已经从传统机构渠道转移到以用户体验、产品适配、运营效率、风控水平的竞争,从规模导向,向结构质量与效率导向转型。逐步开放的外资准入,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第三,使用金融服务的客户的行为变革,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智能、人性化、隐私安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疫情,叠加当前不确定性增加的宏观环境,金融行业对数字化变革的需求更加迫切。

  危中有机,不确定性也给全球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回顾过去一年,一系列金融科技行业的重大事件见诸各热点事件榜单,DCEP试点、央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每年行业不乏吸引眼球的大事件,但毫无疑问的是金融行业仍持续探索与科技结合的方式,以及挖掘新的业务增量的机会。

  过去几年,Plug and Play金融科技团队密切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在这篇文章中,Plug and Play金融科技团队从平台立场出发,梳理过去一年的关键事件,同时考察行业内供需双方的切实的需求与能力,从需求端(以银行机构为代表的举措)与供给端(以投融资热度与趋势)两方面,分享Plug and Play中国与欧洲团队的金融科技创新机会的思考。

  中国地区

  作者:梁济寰,万金龙

  (Plug and Play 中国 金融科技团队)

  正文前先放几个结论:

  2021年我们认可金融科技创新机会在于产业金融、场景金融、以及企业服务与金融服务的结合

  同时我们持续追踪新兴技术转化为金融生产力的机会,诸如隐私计算、图数据库、零信任安全预计在2021年持续得到较大关注。

  金融机构借机传统行业处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资产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的关键时期,着力深化产业端服务能力,输入输出“金融+”数字化服务方案,切入产业互联网。机构重点布局医药,在线消费,教育等产业。

  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在场景端的数据、平台、客户优势,通过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帮助机构切入细分场景。同时探索下沉市场,帮助中小机构建设并提升数字化能力。

  企业服务赛道的各模块解决方案在持续改善机构运营服务效率同时,由于在产业端的客群和资金流的积累,可帮助机构获客并开发新金融产品

  金融科技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在线上化、智能化、开放化三个方面多线并重。其中机构重点关注智能化应用,集中在智能化的运营管理、获客与客户管理、风险管理

  ▎中国金融科技投融资趋势观察

  从投融资角度综合来看,金融科技发展进入“冷静期”。

  金融科技投融资金额已连续两年下降,但2020年下半年有所回暖,从融资轮次来看,IPO项目数量较往年略有减少,中早期项目更多的获得资本市场关注,从赛道来看,国内资本主要关注在企业服务、资产和财务管理、普惠金融等领域。

  针对技术应用趋势,2020年以来的几个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区块链、物联网、图数据库、隐私计算、RPA、零信任安全等技术,并呈现出在金融行业内加速落地的趋势。

  去年,Plug and Play 金融科技团队就预判隐私计算会有较大发展。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大力发展整个数据要素市场,也提到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所以类似 MPC、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点开始有一些小规模的应用。

  资金端的财富管理

  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金大关,但资产配置类别相对单一。在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未来会有百亿级别的个别资产重新配置的机会。加之技术发展,对于智能投顾、资产配置有更深的理解,我们认为,在财富管理的赛道有一定的机会。

  企业服务

  今年美国比较大的赛道是 SaaS+金融科技。SaaS 每十年有一个大的发展,今年看到我们 SaaS 里面嵌入了金融服务,包括信用卡、理财、账户、贷款等等。

  我们看到,金融服务可以为 SaaS 公司增强用户粘性、收取更多费用、提高利用率;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和 SaaS 公司合作,可以获得垂直用户和数据。

  产业互联网

  今年以来,随着新基建发展,传统产业都在做数字化升级。回望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线上化、智能化,最后实现了个性化,传感器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覆盖很多过去无法覆盖的长尾用户。

  同样的逻辑用到产业端,我们认为也会经历产业细分、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到个性化。整个过程当中,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一波产业互联网的优势,覆盖过去无法覆盖的资产,把这些资产转为数据和信用。

  金融科技在传统金融机构仍在不断渗透

  根据Plug and Play金融科技团队2020年行业策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帮助金融服务前中后台各环节的提升能力,逐步渗透入金融服务的各环节:

  中国金融科技应用分布热力图(截至2020)

  而银行逐步重视金融科技的渗透,表现在最新的经营战略中可看到金融科技相关关键词提及的频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定位为业务转型的“关键动力”,国有大行、股份制、以及其他中小银行均在应用金融科技进行数字化转型,《2020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金融科技成为不少中小银行转型的突破口,有超七成的银行设有金融科技一级部门。根据2020年金融科技团队对上市银行年报金融科技策略研究以及行业观察,结合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趋势,我们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创新有如下观察:

  01

  线上化、智能化、开放化多线并重

  传统人工业务进一步线上化,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利用新兴渠道(微信生态、支付宝生态等)

  寻求线上化业务的智能化,灵活匹配挖掘用户需求(无论面向客户还是机构内用户)

  开放银行能力(API,账户,平台,服务)链接场景与用户,产生输入输出从而强化客户关系

  02

  强调数据要素能力,引入新技术新应用改善运营服务效率

  着重引入智能运营,智能风险管理,智能客户管理相关在部分环节开展轻量级开发的SaaS应用

  部署区块链应用帮助建设与拓展可信金融服务环境,在溯源、确权、可信运算环境、及多法人交易等环境初步部署

  03

  标准化向非标化较高业务领域渗透,零售银行向公司银行渗透,金融找场景

  标准化程度高的零售业务向非标化程度高的对公业务领域发展

  对公业务交易银行化,部署产业平台应用,打破数据壁垒,明确风险传导机制

  拓宽业务模式,资金端从对核心企业授信向长尾客群及业务场景渗透,应用技术降低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信息不对称

  04

  输入输出“金融+”数字化服务方案,切入产业互联网

  聚焦几个核心产业,挖掘特定场景,联通从交易-账户-数据及配套金融产品服务

  突显银行“赋能产业”的服务角色定位,与多合作方携手共赢

  反向帮带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部分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建设要先于客户,甚至银行需要将自己的技术能力输出给企业客户,协助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在银行逐步渗透

  金融科技帮助对公业务沿产业与场景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2020年以来,随着十四五规划对新基建发展的要求,传统产业在产业互联网的建设理念指导下进行数字化转型。C端的金融变革随着流量红利下沉化,消费行为变革,以及强监管约束,产生了对生产端的产能要求,大中小企业不仅要融通,也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且贵的问题。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公司金融领域蕴含金融创新机遇。相比强C端的移动互联网变革,强B端的产业互联网在供给侧更强调在各垂直产业链的深度认知与一手的行业Know-Hows. 单一平台很难打通多产业链的多环节,而产业互联网在供给侧的采购、生产、流通、仓储以至于销售环节由于大规模的线上化,在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部分环节中,产生了金融服务的机会:

  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为例的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切入环节

  金融可以通过投资或提供账户、平台、交易、财税类服务切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各节点,深度参与到各个产业链条当中,延伸客户服务的范围,在溢出的真实数据的帮助下进行大中小融通。结合着这种渗透,我们能够看到是金融不仅仅能够服务行业,而且行业的洞察、认知可以回流到金融服务中,让金融更加理解行业,也更能够抓住客户,提升客户粘性。

  将产业资源禀赋转化为金融业务的竞争力

  金融业务在场景服务中通常基于对公账户设立,链接风控体系与新客户数据集,基于场景下的特征数据建立新产品模型,同时由于IT接入后携带的银行业务服务,强化客户粘性,催生出新的业务模型。

  2021年,我们预测金融机构也都将持续发力,从零售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各细分场景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在产业端则在包括医疗、汽车、教育等产业链完整、体量庞大、具有巨大金融服务潜力的产业中,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用服务合作伙伴的模式,获得金融服务新的增长机会。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美国商会代表900家在华外企,为会员提供政策建言、信息共享、人脉扩展及专业服务。)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