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4月25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公布,描绘广东“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涉及18项重点任务和103个重大工程项目,计划投资5万亿元,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14万亿元目标。广东省《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首次以公开文件形式明确“深圳都市圈”范围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河源、汕尾等两市的都市区部分。4月27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报告提出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五年将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通过基建投资、产业升级、资本创新、人才培育四个领域重点发力,争取五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城市发展空间扩容,基建投资项目需求增加。一直以来,深圳发展受制于土地空间,多年来实施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立体开发、集约利用,不到2000平方公里实现GDP2.7万亿元,相比领近的惠州,土地面积约深圳的6倍,GDP只有六分之一。但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让深圳可供建设的新增土地所剩无几,空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此次广东省《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都市圈,不仅拓展深圳新的发展空间,更希望发挥深圳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具体措施如推进沿海高速铁路建设,提升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1月5日公布的《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要求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主动对接深圳路网规划,构建深惠快速联通、相互协同的立体交通格局。4月2日,深圳、惠州、东莞三市市长齐聚深圳召开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第一次工作会议,计划2022年前拟开工城际铁路10个项目,总建设里程约351公里,总投资约1872亿元,可以预见圈内基建、交通行业势必迎来更多投资机会。
第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明显。作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城市,在深圳对新基建的大力支持推动之下,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业态持续发展壮大,新业态、新应用已经深入千行百业。1月发布的《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中提到,至2023年全市要培育年营收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以上,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重点企业70家以上,建成3个以上千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6个以上百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深圳“七大”报告中更提出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在前瞻布局的新一批未来产业中,出现了6G、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计划在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种种迹象均表明,深圳市政府在发展数字经济领域有着坚定的信心与决心。但深圳产业经济一直存在“空心化”的争论和隐忧,制造产业结构出现断层,毗邻深圳的惠州并没有全面吸收深圳“腾笼换鸟”带来的产能转移,很多高科技企业生产基地搬到距离更远等其他地区,这对于企业总部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交通、运输成本。广东省《规划纲要》出台将有助于促进深莞惠数字经济发展更好的融合,形成“前店后厂”、“前资后产”、“前服后造”的全产业链集群链。为此,惠州市政府也公开提出要主动承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承接深圳优势产业溢出,支持深圳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4月20日,惠州市政府组团到深圳调研有关企业并参加两地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共有72宗来自大湾区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逾860亿元,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加强深惠产业融合,将使得都市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也更有利于发挥深圳都市圈在物流、金融、供应链综合配套服务方面的优势。
第三,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金融服务体系更趋完善。深圳资本市场领先国内,公募和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基金产品数量、证券公司数量超过北京,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高出上海60%,深圳也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证券交易所的条件。深圳金融行业在广东省地位突出,2020年金融业经济增加值达4189亿元,占广东比重达43%,深圳金融及其辐射作用直接关系到广东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广东省《规划纲要》中金融创新措施多寄予深圳以厚望,如支持深圳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等。而深圳“七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之都,这些措施都将使深圳的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和完整。
第四,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数字经济产业还是金融创新发展,都离不开高端、国际化领军人才的加持。但与广州(36所本科院、47所大专院校)或长三角都市圈的其他城市比较,深圳及莞惠地区的高校资源仍显落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来,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很大,近些年增加了十多所本科以上层次大学,其中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三所学校进入最新公布的“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百强,东莞方面也引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250亩),计划投资100亿元。高等教育机构能够集聚、培养一批国际高端领军人才,是推动“产学研”发展的主要路径,这在广东省《规划纲要》已经有多处体现,措施包括支持深圳等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深化职普融合,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等。深圳“七大“也提出将实施创新人才汇聚行动,包括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高标准制定新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深圳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届时深圳将形成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南方重要高等教育中心,而丰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也将会进一步巩固深圳高科技研发和金融创新中心的领先地位。
(点评人: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 曾圣钧)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