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袁吉伟
2020年,新冠疫情对于资产管理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过资管新规的延期,也为资管业的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在监管政策、客户需求、金融科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资管行业正在发生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2020年资管行业回顾
(一)多措齐下抗击疫情
2020年初,新冠疫情袭来,严格的疫情防控举措,使得社会经济生活暂时按下了停止键。资管行业面临自身抗议,确保人员安全的使命;面临客户营销、现场尽职调查等方面难题;客户对于不确定的疫情走势和高波动的金融市场较为担忧,面临降低所管理资产回撤的诉求。资管机构并没有坐以待毙,一是积极参与抗疫,从自身做起,不仅如此,还动员社会资金通过直接捐赠、慈善信托、发行抗疫主题资管产品等多种方式,支援疫情重灾区。二是将部分日常工作由线下转移到线上,诸如线上尽调、线上APP销售、线上路演、远程办公,保证政策工作不中断。三是加强与客户沟通,积极分享疫情进展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帮助客户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和调整。通过这些举措,资管行业平安度过了疫情最困难时期,而且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客户资产安全。
(二)监管政策宽严并举
以落实资管新规为核心,监管政策有收有放,监管政策统一性更强。一方面,监管部门继续加强资管新规的落地,保险资管、资金信托等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落地或完成征求意见,继续加大力度压缩融资类信托、通道业务,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基本完成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的整改,推动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改革,提高合规要求;加强资管产品销售监管,针对各类基金、理财等产品的销售、销售机构出台提出新监管要求,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保持监管严格程度,继续针对资管业务展业中的内控体系不健全、销售流程不完整、新兴披露不充分、客户适当性工作不到位、违规提供通道服务等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社会关注的原油宝等重大理财事件,进行了深度调查和从重处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促进资管行业创新发展,针对资管新规落实进度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延长了过渡期;简化了部分公募基金的申报流程环节,部分修改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监管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资管业务的发展需求;推出了ABCP、MOM、基础设施REITs等创新资管产品,新增加了投资顾问试点金融机构,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机制,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跨境金融以及资管业务创新实践,加快金融行业对外开放速度和广度。
(三)资管市场冷热不均
我国资管市场规模庞大,截至2020年末总体规模(简单合计)超过100万亿元,仅次于美国、英国等排名靠前的国家,逐步跃居世界前列,外资机构纷纷涌入我国资管市场,也是看重我国资管机构的发展潜力。不过从2020年资管产品发行趋势看,总体旺盛,但是结构问题突出,呈现冷热不均的问题。一是资管机构间的资产管理规模呈现分化态势,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管、期货资管实现增长,而且保持较快增速;而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继续保持收缩状态,这体现了各类资管机构在资管新规下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国内资管机构的市场份额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原本位居第二位的信托公司已经被公募基金、保险资管超越。二是不同规模资管机构的发展不均衡。在资管新规下,不同规模资管机构的适应能力并不相同,头部机构相对市场发行明显更胜一筹。2020年,公募基金发行火爆,全年发行规模达到超过3万亿元,爆款基金频现,然而仍存在部分中小公募基金机构发行失败的现象。以信托公司为例,仍有5家信托公司全年没有发行信托产品,在发行过信托产品中的信托公司,发行规模排名首尾的信托公司相差近250倍。总之,各类资管机构的马太效应更为明显。三是不同资管产品收益率走势差距明显,2020年,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23%,1年起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为3.78%,而公募基金中主动管理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50.66%,灵活配置基金平均收益率为43.24%,债券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27%。因此,全年权益类公募基金、混合基金更受投资者欢迎。
(四)资管机构创新求变
面对新的监管环境、新的市场需求,资管机构正在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增强创新求变、敏捷应对的能力,以此更快地占据市场。一是加快弥补自身短板。在资管新规下,各类资管机构正处于统一起跑线下,在形成绝对优势之前,受限需要弥补自身短板。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正在加快弥补自身的投研体系建设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以及净值化管理缺位的短板;券商资管正在弥补自身主动管理能力不强、内部协同效应不突出的短板;公募基金正在弥补自身渠道建设、产品创新能力的短板;私募基金正在弥补自身规范发展、发掘市场机会的能力;期货资管正在弥补在金融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等细分领域的竞争能力。二是推动产品创新,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银行理财加快推动养老理财、ESG主题理财、FOF等理财产品的研发;信托公司正在布局固收+、TOF、打新、指数增强等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券商正在打造基于FOF、固收+、权益投资等为核心的产品体系;保险资管努力建设面向个人客户的投资理财产品。而且,日益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日益丰富的金融资产以及风险管控工具,为资管产品产品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三是寻求机制创新,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公募基金公司探索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形势,信托公司探索跟投等激励约束机制,银行理财高薪引进专业人才,体现了机制体制创新对于发展转型的驱动。
二、重塑我国资管行业的四种力量
一是监管政策的力量。监管政策明确了资管行业的市场规则,监督资管机构的市场行为,尤其是自资管新规后,监管政策更加严格,监管部门的努力并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看到,全球资管行业自全球金融危机后,一直并没有停止过变革,既在于资管领域的监管政策还不成熟,也在于随着资管行业的发展壮大,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需要有效监测和处置。从我国来看,资管行业监管政策正在形成新的监管理念,推动处置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限制表外非标业务的过度膨胀,推动非标转标,扩大资管机构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便利程度;推动统一监管,实现同类资管业务适用基本相同的监管规则,避免形成新的监管套利;监管重点由产品层面向行为层面、投资者保护层面倾斜,加大信息披露充分性,推动打破刚兑,稳定投资者对于资管市场的信心。随着资管数据系统的建设完成,基于宏观审慎的资管行业监测指标、功能、体系会逐步落地,更加有利于评估资管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在持续变革的监管政策环境下,资管机构需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增强监管要求与现有业务模式的融合性,增强自身适应监管政策的敏捷性,才能形成先发优势。
二是行业新参与主体的力量。相比海外成熟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我国资管行业参与主体和生态体系建设仍不健全,而随着行业的开放和产品链模式重构,行业竞争格局和内部分工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虽然P2P等互联网资管主体受到了更严格监管,甚至全盘清退,但是又有新的资管机构主体参与加入市场竞争,诸如理财子公司、外资机构等,这其中外资机构备受关注,很多都是海外知名机构,在投研、风险管控、产品设计等方面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它们的加入将会给资管行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随着海外资管机构的加速准入,短期内,它们更多可能采用跟随策略,但是长期来看可能在投资理念、客户服务方式、产品设计形式等带来资管行业的深刻改变,形成鲇鱼效应。从日本等国家金融市场开放的格局看,海外资管机构在普通居民理财方面的竞争优势需要长时间适应和培育,而在海外投资、另类投资、机构客户服务等方面,能够较快的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资管行业生态的重构,带来了买方投资顾问等新的参与主体。在英美等海外资管市场,随着资管产品的复杂呈上上升,需要寻求投资顾问的帮助,从投资者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其制定资产配置方案,从而形成新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开始试点买方投顾,其效果和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是其有效参与资管市场,将会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科学而理性的投资决策,对于规范资管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投资者的力量。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中枢跟随下移,经济发展所能够产生的财富效应降低,更多居民寻求通过投资提升财富创造能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速度加快,国内储蓄率已经由2010年的50.7%下降至44.6%。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诸如年龄、性别、风险偏好、城乡差异、职业、家庭人口数量等。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投资者综合金融素养不高,对于投资风险认识有限,更多偏好稳健投资的资管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管机构以固收+、FOF、绝对收益投资策略产品等为核心构建产品体系。此外,另外三个投资者群体有必要给予更多关注,其一,90后、00后一代日渐加入投资理财大军,而且很多将会是家庭财富或者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家庭理财的决策者。这一群体生长的环境、生活的习惯与其他之前年代的人口有较大差别,他们更加习惯互联网、移动渠道,投资专业知识更丰富,对于服务的体验更高,针对这一类群体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其二,我国老龄人口日渐增多,很多也有投资理财需求,他们对于产品风险识别能力较弱,追求更为稳定的投资收益,实现颐养天年,对于这类客户的服务需要更加贴心、耐心。
四是金融科技的力量。金融科技的渗透率日渐增大,日渐重塑资管行业,资管机构日渐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寻求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加大相关投入,致力于使金融科技成为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之一。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金融科技成为保障现有业务顺畅进行的重要基础,也进一步强化了资管机构对于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推动了此进程的加快。在充分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伴随金融科技而来的两大新趋势。一方面,金融科技巨头的涌入,虽然我国已逐步加强金融科技企业参与资管行业的监管要求,但是并不是禁止其从事此类业务,而是在统一监管架构下,公平竞争。传统资管机构需要思索的是,金融科技巨头利用其吸引流量能力、对于客户喜好的能力、开放平台组织产品的能力,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打开局面。如何与金融科技巨头开展资管领域的竞争和合作是一个有待回答的命题。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将改变行业的部分业态,诸如更多投资者适应了线上购买资管产品,银行等传统代销机构的核心地位有些松动;再如,智能投顾的出现将会替代部分理财人员。
三、2021年资管行业展望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资管行业需要发挥更大作用,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是监管政策宽严并重。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而针对部分在过渡期后仍难以整改完成的资管机构,将会提供个性化的延期方案,资金信托新规等资管新规配套实施细则将会最终落地,这将是资管新规颁布后具有一定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但是围绕促进我国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监管努力仍将继续。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压缩融资类信托规模、通道业务规模;完善、信托公司资本管理、理财子公司的日常监管制度;深入推动买方投顾、reits等资管产品服务试点和推广,推动更多机构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加强互联网资管、地方交易所、第三方财富管理监管,实现所有涉及的资管业务均要持牌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化解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强各类资管产品销售规范性监管,推动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
二是金融市场波动下降。2021年,在疫苗加快普及下,全球疫情有望获得彻底的胜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不确定性下降。那么,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社会逐步回归常态。2021年,影响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多集中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政策变化程度、中美摩擦变化情况以及全球债务风险是否可能升级,这些不确定性将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波动来源。整体来看,今年市场对于疫情后的宏观经济走势相对乐观,加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很快转向,有利于金融市场平稳向上。具体来看,我国会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中国优质资产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投资者乐观情绪相对较高,有利于股市行情的延续,不过也需要看到估值水平上升空间、政策边际变化、供给压力增大等方面对于股市会形成一定阻力。相对来说,2021年股市收益率会一定降低,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债券市场方面,疫情时期的特殊政策会逐步退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维持高位,并不利于债券市场的走势。但是,也需要看到,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会有放缓趋势,加之通胀压力降低,可能形成债券牛市的拐点。考虑到债券市场周期转化过程中,利率债先于信用债,预计2021年利率债整体投资机会将会大于信用债。
三是投资主体加速进场。在经济增速放缓、房价平稳运行、存款利率保持低位的情况下,更多投资者会选择投资资管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增资。这里面值得关注的两个关键点,一方面,我国养老金体系的第三支柱可能会有实质推动,主要学习和借鉴海外做法,以养老账户为基础,为居民提供累积养老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帮助居民优化资产配置,形成更加健全的养老金体系,降低财政负担。由于养老金账户一般可投资范围多为债券、股票、储蓄存款、公募基金等高流动性资产,第三支柱的建设将会给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以及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有可能实现与其他国家和区域在资管领域的更广阔合作,促进海外资管产品的引进来,以及国内资管产品的走出去,有利于吸引更多更多海外资金,提升我国资管机构的全球化布局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资管机构竞争加剧。资管机构转型发展逐步进入关键之年,尤其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这种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紧迫,相对而言,信托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更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多数资管机构都不约而同的布局证券投资领域,这既是监管的导向所在,也是紧抓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机遇。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个赛道中,资管机构所倡导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重叠之处,诸如都是围绕FOF、固收+等打造符合现阶段客户需求的稳健资管产品,发展理念和产品体系更为同质化,必然引发更大的市场竞争,竞争的手段包括更低的管理费率、更加完善的服务体验、更突出的品牌影响力。而回归根本是资管机构的核心能力竞争,包括投研体系、创新能力、风控能力、内部协作能力等能力能够更胜一筹。因此,资管机构会逐步明确市场定位,对于规模较大的资管机构可能会定位于综合性产品服务商,而对于中小资管机构,可能更会定位于精品型产品服务商。
五是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围绕客户需求,通过不同资产、不同策略和不同周期的产品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资管产品。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过程中,基础资产日益丰富,有利于资管机构不断业务创新。资管机构将会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出发,进一步发展FOF、MOM、多资产配置等创新产品;从降低成本费用以及择时要求出发,加大各类指数基金、ETF等被动管理产品研发;从产业结构调整所蕴含的投资机遇出发,发展专业的产业投资资管产品、ESG主体资管产品、影响力投资产品;从服务于客户目的达成的角度出发,可以开发负债驱动资管产品、低波动资管产品、目标日期养老产品、慈善+理财主题资管产品、消费权益+理财主题资管产品。总之,我国资管市场产品仍较单一,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客户需求、投资机遇变迁等要素,创新研发资管产品,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FRM,某信托公司资深研究员,专著《资管新时代与信托公司转型》,曾在《上海证券报》《金融时报》等刊物发表各类研究文章。)
责任编辑:唐婧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