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新:文化建设在东北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2020年12月09日14:59    作者:何大新  

  意见领袖丨东北亚经济研究院

  本文作者:何大新(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专家与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讨论东北振兴中,许多领导者、专家和学者往往在经济概念内谈话题,产业布局、投资、招商、提升市场吸引力等。本文试就探索文化建设在东北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东北问题的本质不是经济滑坡,而是整体缺少自信、缺乏活力,对外缺少吸引力。自信、活力和吸引力是什么,是文化。东北经济现象的本质是文化现象。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文化的延伸。

  十几年前,在纽约召开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学者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其中就提到,“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形态”;“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

  当今世界的所有较量,出发点是文化,落脚点还是文化。东北的经济滑坡归根到底是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撑。

  我在1988年时提出个概念,叫“马蹄形现象”。东北的西部是小兴安岭、北部是大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这三个山脉坐落在东北地势中,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中间是富饶的松辽平原。在过去70年里,这里迸发过辉煌,也产生了失落。东北人历史上就安于现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饿死也不愿意伺候人”,缺乏商业经历,缺少创业精神,缺少创新意识,现在又残留着计划经济意识,缺乏市场观念,已成为阻碍东北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北处境不妙,我认为与下面四个因素有关:一是历史选择变化;二是文化与观念落后;三是地缘政治因素;四是计划经济后遗症。

  新中国成立70年,前30年国家发展选择的是“工业化”,所以才有了东北的振兴;改革开放后40多年,国家发展选择的突出特征是“市场化”,天秤倾向了东南,东北的优势发挥受到影响,劣势就显露出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从经济角度看,目前东北缺什么?地区生产总值,工商农及文化科技产业的产出总量;财政收入、税收;科技含量高的巨型企业;繁荣的大市场;类似九寨沟、张家界这样的顶级旅游品牌。

  再从文化角度看,东北缺什么?精、气、神(怨天尤人);市场经济观念(守旧、保守);宽松的营商环境(对外地人、外国人缺少亲和力和吸引力);公正的法律环境;高效的政府运转体系;温馨、和气的生存环境。

  经济元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文化元素,而文化元素则直接、更大范围地影响经济元素。

  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怎么行?法律不公正,谁敢到你这儿办企业、做生意?没有高效的政府,外来人干着急。生存环境若不温馨,外地企业家的家属都不愿意来,乃至影响科技含量高的巨型企业到东北落地。东北的企业中能与新一代大数据时代的巨星,如华为、腾迅、阿里巴巴比肩者寥寥无几。

  营商环境表面看起来是经济现象,而其本质则是文化现象。

  营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政府环境和人文环境。除了自然资源环境,其他都属文化环境。其中,人文环境从广义上讲应包括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政府环境,这里指的是狭义概念,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内涵是“公平”,不仅竞争要“公平”,涉及人权、利益等因素的环境条件,都要体现“公平”。

  东北习惯用计划的办法、行政的办法管理经济。于是,衙门大、环节烦琐,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少,体制僵化,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接二连三。

  深圳、上海、杭州和北京这些年创造了发展奇迹,原因有几个,其中就有人才集聚。说到东北人的人才流失有点令人寒心。现在,东北年轻的大学生在外地读书毕业后不愿回东北,在家乡读书的毕业后要去京、沪、深、杭。这样反复几次,东北的精血——人才的质量结构就陷入了困境,人才流失的直接结果是社会文化质量下降。

  东北的城市管理、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如今明显滞后。管理本身是一种价值观的展示,是一种信仰的展示,综合而言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文化孕育了制度和制定制度的人。

  那么,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东北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造成东北目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因素”,这应当成为东北知识分子、东北的官员和全体东北人的共识。要真正认识这一点其实很难。东北人一旦有了这种共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了。

  仅仅靠提高生产力并不能振兴东北,东北的科学发展必须有文化支撑,这是东北的软实力。东北过去的辉煌展示的都是硬实力,今后只有硬、没有软不行。

  东北的振兴不可能是旧体制的回归,也不可能是过去工业体系的再造。东北应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双循环大势下的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文化的力量。

  东北文化当下亟待改良文化土壤、更新文化土壤,使其能具备足够的养分,长出理性、长出科学、长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意识,这是时代命题,也是历史任务。否则,东北的路将越走越窄。

  一是实施大教育,提升现代文化理念。东北的振兴绝非仅仅是领导干部、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事,没有全体东北人民的共识,振兴东北就是一句空话。振兴东北是个系统工程,艰巨、艰难,最难的是东北民众的心里怎么想。现代人跟祖先的最大区别有两点,第一是理性,第二是保护环境。一个国家的质量,一个民族的质量,一个人的质量,其实是思考的质量。理性是衡量思考质量的第一标准。对于东北人来讲,保持一种理性、文明、向上的文化状态,比经济回升更重要。

  东北应当进行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优化东北文化土壤中的基因。这种教育应当具有普遍性、针对性,不是那种大轰隆式的宣讲、学习。在此,学校和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

  二是正官风。振兴东北,人人有责,但官的责任更大、更重,官风直接影响民风。东北官风不正是近20年的突出问题。但这些当官的是谁的孩子,是东北人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东北文化的孩子,是东北文化土壤孕育了官场现象的产生条件,这是东北所有人的责任。端正官场风气是历史交给这一代东北人的责任。有了好的官风,政府才会受到民众的欢迎,政策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三是优化社会风气。民风好是最好的投资环境。自然景色美不如人的心灵美。东北为何旅游不热,光有美景美食不行,雪乡宰客、亚伯力刁难开发企业、沈阳太原街特色丢失,吸引力从哪来?优化社会风气是一个系统工程,官与民均担负着重要职责,工作重点尤其体现在社区和村镇。同上题一样,学校的教育与媒体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四是健全法制,建设信用社会。振兴东北不能仅靠东北人,需要外省人、外国人的参与。可是社会不安全、法律不公平,谁敢来?健全法制、强化法治已成为东北人面临的严峻课题。首先要整顿提高公检法,保证风清气正;第二要建立一整套的法制体系;第三要在全民中进行普法教育。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五是激发“坚守、担当、奋斗”的东北精神。一个外国人说,人类历史经历过无数灾难和战争,也出现过无数坏人和只图己利者,为什么能发展到今天这种进步程度,就是因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批有责任感的人。振兴东北,在着眼发展前景时要有“舍我其谁”的战略眼光,在遭遇挫折时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战略耐性,同时也要有重塑辉煌的奋斗雄心。

  (本文作者介绍: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是东北财经大学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创建为服务国家面向东北亚需求的高端新型智库、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将为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资源和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