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姜伯静
最近,资本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三驾马车”在美股出尽了风头。
虽然未来还会有很多的不可预知因素,但我们都清楚,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将会蓬勃发展。
想起几天前,有位投资机构的朋友向我咨询我们当地新能源充电设备的情况。
那时我就隐隐的感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就要来了。
当然,我联想到的这个风口,有别于之前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应该更应该接近于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领域。或者说,是一个更为下沉、更为基础的风口。
其实,这已经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新能源汽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点明了新的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要知道,2019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实际占比仅仅约为4.68%。即便是按照2019年2576.9万辆的数据算,其20%也在500万辆以上。而2019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20万辆。这,显然还是一个略显保守的数字,可见前景的美好。
前景非常美好,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一个一直提到的过程——行业洗牌,就要大规模展开了。有退有进,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期即将来临。
我们先说“退”,也就是淘汰。
第一,选错了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肯定会被淘汰。
在新能源汽车跑马圈地的岁月里,有些企业匆匆上马。虽然有些实力,但选错了方向。如果发现错了及时回头,或许会有回旋的空间,但一路走下去,就只能是“撞南墙”的结局了。
远的不说,从去年开始就爆出破产传闻的长江汽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为最早一批拿到国家发改委批文的新能源车企,却并没有跟上大部队的步伐。最根本的原因,是切入了竞争空间更小、竞争更为不易的电动客车领域。如今只落得破产,独自伤悲。
这样的车企,还有。
第二,缺乏造车实力,注定被急速前进的大部队甩下。
长江汽车,仅仅是选错了方向,但尚有实现量产的能力;而有些企业,就根本没有量产汽车的实力可言。
且不说那个被贾跃亭带到大洋彼岸的“窒息”汽车吧,拜腾这样的企业,烧光几十亿也没有拿出哪怕一辆量产车来,这样的车企还有必要混在新能源汽车队伍里吗?
拜腾,不是最后一位吧?
第三,如果技术实力存在致命缺陷,前景恐怕不容乐观。
这里,我们不点出汽车企业的名字。
前段时间,某品牌电动汽车传出多次自燃的新闻。
公平的说,传统燃油车自燃,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但也不多见;电动汽车自燃,在未来肯定也会有,但也不应该太多。按照近年来的总结,电动汽车自燃,一般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充电桩,使用不当,元件问题,电池技术瓶颈所致。这里面,有人为因素,有汽车方面的因素,有偶然因素,也会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事后的信息显示,该企业产品自燃果真是电池的问题。
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电池的能力,又无法保证外采电池性能的可靠性,那么前景就很难乐观。毕竟,在新能源汽车刚刚“发轫”的关键时刻,“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重要。
第四,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敌特斯拉等国内外强敌。
不管你是否承认,特斯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国内车企的阴影,包括它的技术,它的营销,它的品牌影响力,它的价格。尤其是,它日渐逼近国内车企的价格。
除了特斯拉,也有国内车企具备相当的实力,他们不但和特斯拉竞争,也会推进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洗牌过程。
以上四点,是“退”,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将进入一个快速的淘汰过程。
下面,看“进”。有“退”,就会有“进”。这个“进”,是指进入行业,是突然发力,也是进入这个大的产业链。
第一,还会有伺机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巨头。虽然恒大等巨头已经基本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布局,但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类似的巨头正在随时准备进入。
第二,会有企业填补这个行业产业链的空缺。整车制作,门槛很高,不管是技术还是资金;电池供应,门槛也不低,且格局基本已定;但其他设备供应,还可以进入一下,或许能分一杯羹。
第三,突然发力者。这主要是指传统车企。经过几年的适应期,传统车企已经开始适应,并且逐渐发力。那些老牌跨国车企,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到新能源汽车上面来,说不定会有惊奇呈现的。
第四,其他技术的加入。比如混动,比如其他未知的技术。
这四点,就是“进”。
有退有进,市场残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期即将来临,或者说已经来临;汽车企业,你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