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光:难逃“地心引力” 西方货币放水为何完败?

2020年10月26日08:32    作者:李宗光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宗光

  过去30多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央行货币创造和政策宽松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全球被逼迫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 那么,过去十年,西方“超级大放水”为何未见高通胀和资产泡沫,货币反而如泥牛入海,消失得无影无踪呢?原因无非就是银行“怠工”和内生需求不足。

  银行:多重枷锁下的低欲望“装死”

  尽管央行在放水方面使出了“洪荒之力”,但作为政策传导中介的银行发放贷款、创造货币的增速远低于基础货币增速,也低于促进经济扩张的“目标水平”。2010年至今,美国和欧元区工商企业贷款年均增速分别仅为5.6%和-0.7%(图1),远低于15%和13%的基础货币年均增速。

  我们认为,多种因素导致了银行对货币创造缺少兴趣,或力不从心:

  一是危机惨痛记忆太深,导致银行在过去十年主动选择去杠杆。2008年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期间西方银行业几乎是“全军覆没”。雷曼、贝尔斯登、美林等金融巨头陷入破产或者被并购的命运。花旗、大摩等银行跌幅超过90%。与美国银行相比,欧洲的银行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双重打击,至今大部分仍处于“垂死挣扎”的状态。无论是危机期间的惨痛记忆,还是糟糕的实际境遇,都决定了银行在贷款方面保持谨慎,进行主动去杠杆。从商业银行贷存比来看,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在过去十年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显示商业银行的信贷收缩非常明显(图2)。

  二是监管机构本身也存在一定“顺周期性”,通过“宏观审慎”和“压力测试”等方式,捆住银行手脚,使其无法有效放贷。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监管机构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提出一系列补救性监管措施。比如2010年全球监管机构通过了“巴塞尔3.0”协议,将资本充足率2013年起从4%提高到4.5%,到2019年进一步提高到6%。加上2.5%的银行资本缓冲,逐步达到8.5%的要求。

  再比如,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监管机构推出了“宏观审慎监管”,对所监管银行提出了以“巴塞尔3.0”为基础的一系列财务指标比率监管,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压力测试”。监管者的初心是好的,是避免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但在经济下行、银行风险偏好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宏观审慎和压力测试进一步恶化了银行的风险偏好,严重地限制了货币创造的正常进行(图3和图4),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经济需求:增长引擎内部再平衡,导致需求“停滞”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西方经济扩张主要来自于几个因素:内部消费、投资,外部全球化深化背景下的外需强劲增长。2010年以来,这几个因素相继熄火:

  内部方面,西方私人部门持续的去杠杆,导致消费和投资低迷。目前有较大共识是,2007年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源就是私人部门杠杆上升过高。金融危机后,美欧私人进行了较坚决的去杠杆行动(图5)。去杠杆化的一个结果就是

  需求整体疲弱,企业资本开支意愿较低。实际上,美欧日等私营企业账户上趴着天量资金,但由于内外部需求不足,企业资本开支持续疲弱,大幅拖累了经济扩张的力度和持续性。以最典型的日本为例,企业账户上的现金高达十几万亿美元,约为本国GDP的两倍以上,但日本企业的资本开支持续处于疲弱水平。欧元区和日本表现类似,美国比欧日好不少,但其资本开支仍然显著弱于2008年金融危机水平。

  外需方面,推动全球化的增长引擎,聚焦于国内再平衡,无力为世界提供增量需求,导致各国外需出现巨大缺口。过去几十年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美国,通过消费、进口为世界消费品提供需求;一个是中国,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向大宗商品国和工业品提供需求。金融危机后,两大引擎均转向“战略性收缩”。如上面所提及,美国私人部门过去十年进行了痛苦的去杠杆进程,“举债消费、透支未来”的模式被大幅修正。

  中国方面,全社会对“四万亿”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将主要精力放到供给侧改革上,几乎放弃了总需求管理政策。其结果是名义GDP增速从2010年的20%的水平,降至疫情前的8%以内。2010年之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第一动力在过去十年出现如此巨大的“(主动)刹车”,其对世界的冲击显著超过美国内部去杠杆的力度。以2000年之后两个十年出口对比,美、欧、日在过去十年对华出口平均增速,较2000-2010年间平均增速分别下降17.7%、9.4%和15%,这个降幅远超同期整体出口降幅(表1)。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大国来讲,经济政策永远都是首先为国内实际负责。我们没有义务为了拉动世界经济而进行强刺激。四万亿强刺激之后,我们战略收缩整体是没有问题的,但其对外部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一种大国的“烦恼”。

  与银行的顺周期紧缩相比,经济内生性需求的停滞是更基础、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如果经济的扩张和强劲增长,是足以治愈银行的“谨慎”行为的;相反,经济的停滞和衰退,将进一步恶化银行的风险偏好,两者共振,导致央行货币放水的彻底失败。

  过去十年,全球主要央行确实在探讨各种手段,比如QE等,抵消内生性需求的“停滞”,甚至“塌方”,但目前看来收效甚微,经济增速显著放缓,通缩魅影若隐若现。那么,西方宏观当局准备缴械投降了么?未来,其还有和良方去克服“注定失败的宿命”,未来政策创新的主要方向在哪?我们会在下一期尝试探讨一下。

  (本文作者介绍:华兴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