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消费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背后有何经济真相?

2020年09月18日08:19    作者:付一夫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付一夫

  消费增速喜提转正!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为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曾经因疫情冲击而大幅度下滑的消费市场终于真正迎来了复苏,并且在重回正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过,还有一些细节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继续稳步有序地推进,很多行业都在逐步摆脱疫情带来的困扰,并无限接近于疫情之前的运行状态,相信人人都能真切地感知到国民经济的回暖之势。

  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为,消费的复苏同样令人瞩目。

  从数据上看,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0.5%,增速由负转正,符合市场预期;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和乡村各自完成社零总额29272.7亿元和4297.9亿元,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5%和0.7%,均为今年以来的首次转正(见图1)。虽然1~8月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依然为负,但与前7个月相比,下滑幅度有了进一步收窄,这也印证了消费市场的确是处在稳步复苏的通道上。

  究其原因,疫情防控的给力与国民经济的向好,带动了消费市场的复苏,诸如影院、酒店、餐饮、旅游等曾经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线下消费场所都已恢复了营业,而此前全国各地的防控限流措施逐日放宽,居民外出消费意愿不断增强,线下消费频次日益提升,再加上前期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效果都正在得到兑现,消费市场的好转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以餐饮业为例,1~8月的社零总额中,餐饮收入同比下滑26.6%,较前7个月累计同比下滑的29.6%持续改善;其中,8月实现餐饮收入3619.3亿元,当月同比增速继续收窄至-7%,虽然尚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增长,但“V”字形反弹已然出现(见图2)。有意思的是,1~8月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3.8%,8月当月同比下滑3.5%,好于餐饮整体跌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端餐饮消费相对刚需,受疫情影响更小,恢复也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期间表现抢眼的线上消费延续了火热的增长势头。Wind数据表明,1~8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为70326亿元,同比增长9.5%,比1~7月份加快了0.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增长15.8%,比1~7月份加快了0.1个百分点,且显著高于商品零售增速;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6%,虽然略有下滑,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见图3)。

  这当中,除了直播带货、线上拼团等新型消费业态继续备受市场追捧外,“818电商购物节”、“七夕节”促销等线上活动的推出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网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快递业务高速增长。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72.4亿件,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6.5%。

  从结构上看,8月份绝大多数商品品类都实现了正增长,可选消费品中的消费升级类商品则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化妆品、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类商品均实现了连续5个月及以上的正向增长,金银珠宝、汽车等商品的同比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见下表)。说明疫情的冲击并未影响到消费者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消费升级的步伐也没有停止,而前期因疫情而被迫延后的消费需求也都开始释放出来。

  上述种种,都是令人倍感振奋的。

  2

  除了市场数据的亮眼之外,民众的整体生活状况同样在改善。

  数据显示,伴随着国民经济整体的复苏,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由一季度的0.5%上升至二季度的1.5%(见图4)。与之相应的,是广大消费者对于市场预期有了明显改观,7月份的消费者就业预期指数和收入预期指数分别为121.8和119.5,与6月份数据相比均有明显反弹,而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由6月份的112.6回升至7月份的117.2(见图5),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未来就业、收入的预期愈加乐观,消费信心也越来越足。考虑到中秋国庆小长假的脚步越来越近,预计在“假日效应”的带动下,消费市场有望再度迎来一波增长的小高峰。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尽管消费市场回暖是事实,各种利好因素也是不断,但当前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速仍然是负值,并且消费端复苏的进度依旧落后于生产端(见图6、图7)。而市场期待的“报复性消费”,似乎依然没有到来。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虽然国民经济已经逐日向好,但疫情还是不可避免地让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收入和财富出现缩水,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也在无形当中放大了民众的收入差距。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者,而高收入者终究是少数人,故而规模较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在消费上相对要更加小心谨慎,很多人出于“避险”心理,倾向于持币观望,而不是把钱花出去。

  其二,疫情并没有阻止居民杠杆率持续攀升的脚步。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高达59.7%(见图8),表明在高企的生活成本面前,国人的负债程度日益走高,如此一来,可用于日常消费的资金便不那么宽裕,这也掣肘了消费市场需求端的提振。

  促消费、扩内需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消费者有稳定的收入预期作支撑,也需要稳定的社保制度作铺垫,健全的市场经济作保障,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依托,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虽说8月份消费增速的转正令人欣慰,但从长期来看,要想真正巩固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要重视后疫情时代新消费的重要地位,如直播带货等,着力布局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方案,以此来推动新消费的健康发展;

  第二,要注重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发展文旅、会展等产业,继续支持包括吃、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夜间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各地消费的提振;

  第三,有条件的城市应积极布局免税经济的发展,联合相关企业加快建设市内免税店,以此来促进海外消费的回流;

  第四,要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经营,从而稳住民众就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解决消费上的后顾之忧。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商品服务供给质量、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加以推进,如此方可为消费市场的壮大和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