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以宏观、哲学与历史视野观我国经济

2020年09月09日09:16    作者:廖群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廖群

  当前我国经济从新冠疫情复苏的形势良好, 2季度GDP 增长3.2%, 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正增长,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在极端逆境下也同样能够领先全球。2季度数据公布前, 大多数人对GDP增长达到3.2%都没有想到,而现在, 又有很多人对下半年,特别是疫情后的我国经济心存疑虑, 说明市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仍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 过去40年来,市场关于我国经济的很多预测都失于悲观。不断且重复性地有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并主导着市场。同时,我国的企业将破产,债务将产生危机,房地产市场将爆破及产能过剩行业将停滞等声音也不断地重现于耳。但40年来实际所發生的是,与这些预测正好相反,我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战越强,规模已至世界第二,且若按购买力平价已是世界第一。与此同时,问题虽不断产生但又不断解决或缓解,经济结构实现一轮又一轮的升级,经济体制也不断地改革前行。前年中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扛不住而被打垮。但两年多过去,即使加之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 我国经济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却依然相对强势增长,同时金融市场基本稳定,企业运行总体正常,就业形势整体受控。虽然中美脱钩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最终影响仍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不会被打垮,新一轮的中国崩溃预测又注定要失灵。

  那麽问题就来了。为何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测总是重复地失灵呢?预测是关于将来的事,没有人能够每次都准。但是,如果每次预测都不但不准而且方向也错了,即正的说成负的,或崛起说成崩溃,用稍微学术一点的语言说就是产生了系统性的失灵,那就需要反思而寻找原因了。否则继续如此地失灵下去,即误导他人也迷惑自己,以至于大家都漏失了创业、投资、工作及新生活的机遇,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是对不住的。

  那为何会产生系统性的预测失灵呢?既然是系统性的,那就不是在某个时点上对某个场景预测上的失灵,而是预测方法论上的失灵。这一预测方法论上的失灵,又在于预测家们缺乏宏观、哲学与历史的视野。

  一是缺乏宏观的视野。很多人往往根据微观或局部的观察来推断宏观或整体的形势。如看见某些企业、某些行业、某些地区或某些人群出现问题便推断整个经济出现问题。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是由几千万家企业、几百个行业、几千个地区以及无数个人群所组成的,某些企业、行业、地区或人群表现不佳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不佳。笔者经常听到人说,考察了某个地方,或访问了某个企业,或见过某个行业的负责人,或遇到部分人,得知情况很差,于是接着就说中国经济肯定要出问题。虽然宏观是由微观构成,全体是由局部组成,但就这麽容易从微观推宏观,或从局部推全体吗?实际情况却是,儘管这些微观或局部观察都有依据,但我国经济并没有出大的问题反而保持快速增长。可见这种推理是不对的,是犯了典型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错误。这就相当于瞎子摸象,摸到肚子时说象是一堵牆,摸到腿时说大象是一墩柱子,摸到鼻子是说大象是一条粗蛇。这无疑都导致了误判。要看清楚大象的真实面貌,不能通过局部地摸,而只有走到摸不到大象的较远处整体地看,才会發现大象既不是一堵牆,也不是一墩柱子,更不是一条粗蛇。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更是如此,绝不能根据一些局部、微观的观察来下结论,而应站在更远更高处宏观地观察整个企业、行业、地区及人群的综合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才能对整个经济的走势作出可信的预测。缺乏宏观的视野,是预测中国经济时产生系统性失灵的首个方法论原因。

  二是缺乏哲学的视野,也就是缺乏看问题要看本质的科学认识论。经济是增长还是衰退或崩溃,要看经济增长的本质表现如何。根据新增长理论 (New Growth Theory),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而在现代经济结构中二者结合的产物就是新兴产业。与此相应,非本质部分是传统的增长缓慢或衰退的产业。所以若一个经济体新兴产业崛起而传统产业没落,说明本质上是健康的,是在升级,而升级就意味着增长。现阶段中国经济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崛起与经济升级的阶段。但一些预测家看到传统产业在衰退就断言中国经济在衰退,而无视同时新兴产业在崛起,就是犯了典型的没有抓住事物住本质的认识论错误。与之相关的是,很多人看到中国的一些传统行业企业外迁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非洲国家这一非本质现象,就惊呼中国製造业要空心化,却没看到大量国内新兴产业企业成长及外资进入中国新兴产业这一本质现象,因而错误地预测我国的出口和经济将下滑。可实际情况是,新兴产业不但在国内市场强劲崛起,其出口也快速增长,从而使得中国过去10年来的商品出口总额在部分传统製造业外迁的形势下仍年均增长7.6%,快于世界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3.5个百分点,从而佔全球出口的比重非但未降而且从8.9%上升至13.3%。又如,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并引领经济的时代,劳动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在于质量,即人力资本,而非数量,人力资本是本质部分,而劳动力数量是非本质部分。当前中国人口红利在减小,劳动力增长速度减缓,很多人就惊呼劳动力将短缺从而结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看看除日本外的所有發达国家,人口红利早已消失,哪个在担忧劳动力短缺呢?不都是担心失业率太高吗?何况是,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的逐步普及,人们还有必要担忧劳动力数量增长减缓这一非本质性现象吗?

  三是缺乏历史的视野。记得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20余年之时,就有预测家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到头了,因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是23年;高速增长了30余年之时,又有预测家说中国的高速增长该结束了,因为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是35年左右。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40年并去年还在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说明这些预测都失灵了。究其原因,在于预测家们忽略了中国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历史动力方面的差异。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动力是战后復兴,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动力是后殖民时代的兴起,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动力是经历了几百年落后捱打后向世界高峰的回归。麦迪逊 (Angus Maddison) 教授的研究表明,自公元元年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1,700馀年时期内的大部分时间,中国经济不但按规模也按人均都是称雄全球,经汉、唐至宋到达至顶峰,明、清虽处于下降趋势但直至15世纪才被西欧超越。只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的近250余年间,由于没有跟上工业革命的步伐而大大落后以至捱打。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人民觉醒致力于经济现代化,但由于战乱没有成功。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经济现代化的序幕,但在其后的30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而受阻。到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理顺了,经济便真正起飞,且造就了人类历史最大的经济增长奇迹。将过去40年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放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来审视,可以说是经过了250余年的衰退后向曾经处于的世界高峰位置的回归。既然是数百年衰退后向近千年高峰的回归,其回归期也将是百年等级的,应大大长于日本及四小龙等经济体的復兴或兴起週期。从这一历史视角,中国经济的崛起不到达至發达国家平均水平时是不会停止的;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今后几十年的中高速增长将是其后续部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长于其他国家惊奇与质疑了,也就不会轻言中国经济崛起的结束了。

  所以,应以宏观、哲学与历史的视野来分析和预测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与前景。

  (本文作者介绍: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