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完整准确理解 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

2020年08月03日08:20    作者:管涛  

  意见领袖丨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进一步阐释了“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内容。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下称“7·30”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学习“7·30”会议精神谈几点体会。

  扩大内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核心要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逐步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但是,1997年以来,东南亚货币危机逐渐演变成席卷全球新兴市场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不断加深。

  1998年2月,《关于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同年2月底,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指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们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果断将1993年宏观调控以来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1998和1999年,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升,较好对冲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拖累。199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恢复。2003~2008年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0%以上,2006~2008年间外贸顺差占到GDP的6%以上。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会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

  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再次凸显了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性。2010年底,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扩大内需排在首要位置,同时也是首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独立成篇。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之一就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2017年底中共十九大虽然没有提及扩大内需这一概念,但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2018和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本延续了这种提法。

  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到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1.9%,较2012年回落了13.5个百分点。2013~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0.5%,较2008~2012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回落了17.6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0.1%,上升了11.1个百分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7·30”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双循环”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30”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双循环”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应该会被纳入“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规划。

  一个战略从提出到落地、见效,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国制定五年和远景目标规划的做法,本身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优势。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的格局。如去年, 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上年均回落0.9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回升1.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回落6.5个百分点,投资和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分别仅回落0.1和1.3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二季度经济修复明显好于预期。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仍然前所未有。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做出了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措施准备的重要判断。“7·30”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优势,更好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挑战。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争取对外交往的主动。

  当然,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巩固和发展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成果,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指出,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一个国内有效投资和有效消费相互促进的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2013~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之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升至80.6%,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要继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在“稳出口”的同时“扩进口”,打造中国“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合作新定位,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高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此外,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

  本文首发于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介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管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