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蔡凯龙
如果你是蚂蚁大股东,如果你不缺资本和资金,上市也不能带来品牌提升和市场增加,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把股票卖给普通股民呢?唯一能解释蚂蚁上市的,就是高点卖出的时机到了。
蚂蚁要上市了,它能打破“上市即巅峰”的魔咒吗?
上周最引人瞩目的新闻,无疑是蚂蚁集团。7月20日,蚂蚁集团官宣,准备在A股的科创板和港股同时上市。这个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从2018年开始,时常有蚂蚁金服的上市传言,作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未上市独角兽,蚂蚁金服就已经估值1500亿美元。据报道,这次上市估值为2000亿美元,约合1万4千亿人民币。如果以这个估值上市,那将成为2020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新兴巨无霸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次选择在中国而非海外上市, 这让中国股民彻底沸腾了。股民们欢呼雀跃着,期待届时能买到一些股票,共享其发展果实。
一、巨头上市的魔咒
然而,后浪财经蔡老师要给股民泼一盆冷水:蚂蚁金服上市,并不一定会让普通股民获利,反而有可能被高位套牢成为接盘侠。
历史上,不论中外,高估值独角兽企业(指上市前估值在1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经常逃不出“上市即巅峰”的魔咒。也就是说,知名巨头公司上市后股价就达到高点,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股价无法突破新高。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94美元。随后整整一年股价徘徊在60至80美元之间,直到2016年,股价才爬回上市首日价格。
2018年7月13日,小米在港股挂牌交易,首日股价21港元。至今已逾两年,股价从未超越首日收盘价。
2019年5月10日,Uber(全球共享经济的领头羊)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42美元。短暂上涨后,至今无法突破上市首日高点。
甚至是全球社交软件霸主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上市当天以38美元收盘后,也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股价才重回上市首日价格。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金融学术界(Khurshed et al., 1993, Rudd, 1993, Ritter, 2007, Hartog 2016) 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上市首日价格偏高、随后股价长期低迷的规律。
研究报告指出越是“巨型独角兽”、“高科技和创新类”、”在中国上市的公司”,其上市即巅峰的现象越为明显。不幸的是,蚂蚁金服同时符合了这三个特征:拟在中国上市的高科技创新类巨型独角兽。
虽说规律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但不排除出现特殊案例。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认定蚂蚁金服将来上市即巅峰。我们需要结合蚂蚁金服的具体情况,深入剖析。
上市即巅峰的最主要原因是大众对公司的期望值过高。
阿里巴巴、小米、Uber和Facebook这类巨型高科技独角兽,上市之前就已经名扬全球,大众的期望值很高、情绪过于乐观。因此上市当天,狂热且天真的散户们蜂拥而至,直接推高当日股价。
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加上信息不断披露,抬高的股价逐步回落到合理区间。公司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到众人的高期望值。于是股价会在长时间内低于首日高点。
那我们对蚂蚁金服期望值高吗?答案不言而喻。随手翻阅上周新闻与评论,到处都是异口同声地赞誉蚂蚁金服、吹捧未来上市估值,罕有客观分析利弊的文章和观点。这也许要归功于蚂蚁强大的公关宣传能力,但不管什么原因,众人对蚂蚁上市的期望值已达到顶点。
二、上市的动机
上市即巅峰的另一个根本的原因,源于外部散户和内部股东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涉及到核心问题:公司为什么上市以及如何选择上市时机。
由于未上市公司,信息不必对外披露,我们作为外部投资人,只能看到公司愿意展现出的一面。因此回答这个核心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官宣来判断;只能通过深入且细致的分析,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正的答案。
一般公司选择上市,无非就是为了融更多的资本,用融来的资本扩展更大的市场,提升自身品牌,特殊行业还为了获取牌照市场准入等。
但付出的代价是:公司最直接的损失是要出让部分股权,并接受更加严苛的信息披露要求与合规监管,以及股价和市值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去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公司在权衡上市的利弊得失后,决定是否上市,什么时候上市。
蚂蚁金服已是众人皆知的大品牌,不至于单独为了品牌去上市。蚂蚁金服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的金融牌照,并且为了减轻金融监管的压力,蚂蚁金服近期改名为蚂蚁科技,所以蚂蚁金服也不可能为了牌照而去上市。
为了扩大市场吗?蚂蚁金服的用户已达13亿,大部分在国内,可见国内用户增长空间很小;当下国际环境对中国企业日益严峻,蚂蚁海外用户的拓展也是困难重重。
从产品结构上看,蚂蚁金服ToC类业务中,推出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产品后,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新的现象级产品;ToB类的蚂蚁金融云和全球数据库等产品,都属于利润率低、较难规模化,投资大增速慢的业务。这些难以支撑过去蚂蚁金服的高速增长。
逐一排除下,最终归结到核心问题,蚂蚁金服需要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吗?答案是蚂蚁并不缺现金流。2019年第四季度,蚂蚁金服盈利超过20亿美元、约合140亿人民币,盈利能力极强,经营上不缺资金。
那么资本上呢?2018年6月,蚂蚁金服对外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估值1500亿美元,融资金额140亿美元;此后两年,蚂蚁再没融资。以蚂蚁金服的影响力和背后股东的能量,只要估值相对合理,继续私募融资也不是难事,所以整体上蚂蚁并不缺资本。
上市融资还有另一个功能:实现原始股东们、高管和员工部分变现,这也是公司上市动力之一。
三、上市的时机
为什么选择这时候上市?因为这是蚂蚁能够得到高估值的绝佳上市机会。
以蚂蚁金服万亿级体量,最合适的上市地应是资本容量最大的美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对巨型中概股关闭大门,因此A股和港股是蚂蚁的唯一选择。
问题又来了,中国资本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蚂蚁这么大的体量,必须要考虑上市后对中国股市整体资金和流动性的影响,毕竟中芯国际的前车之鉴还记忆犹新。7月16日中芯国际上市首日,募集500亿,产生的虹吸效用,让A股下跌5% ,是今年出现的最大单日跌幅。
千年等一回,终于让蚂蚁等到了绝佳的好机会。近期中国股市活跃,巨量资金入市,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科创板风风火火。蚂蚁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况且后面陆续传出字节跳动、滴滴、京东科技纷纷申请到科创板上市。这几家企业无一不是中国排名前十的万亿级独角兽!僧多粥少,中国的资本市场容量再大,也架不住这么多估值惊人的独角兽群一哄而上。蚂蚁需要抢先上市,否则夜长梦多。
总得说来,蚂蚁上市更多是因为时机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
如果你是蚂蚁大股东,如果你不缺资本和资金,上市也不能带来品牌提升和市场增加,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把股票卖给普通股民呢?唯一能解释蚂蚁上市的,就是高点卖出的时机到了。金融学家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 俗话称之为“买家不如卖家精”。如果卖家认为这是最佳卖出时机,那么买家大概率是要承担高价接盘的风险,做好长期套牢的准备。
不是所有公司上市都选择时机驱动,我们来说说需求驱动的案例。
最近风光无限的特斯拉,曾在2008-2010年间几乎破产倒闭。2008年末,特斯拉开始致力于新一代豪华电动车Model S的研发和生产,急需大笔资金。因为此前第一辆车Roadster没有盈利,投资人担忧特斯拉能否活下来,都不敢再投资。这时财务状况岌岌可危的特斯拉又碰上美国金融风暴,处于破产边缘。后来通过政府优惠性贷款,加上戴姆勒和丰田两笔各5000万美元的融资,才勉强撑得住。
等到2010年6月29日,当时美国股市刚刚经历过金融风暴的洗礼,对特斯拉而言绝非最佳上市时机。但是特斯拉等不起了,只有选择上市融到急需的资金才能活下来。那时资本市场无一例外看空特斯拉,华尔街质疑特斯拉的声音此起彼伏,做空者云集,还有网站专门开辟“特斯拉死亡倒计时”的专页。特斯拉上市首日收盘24美元,不到4个月就突破了首日收盘价冲上35美元。此后,特斯拉的股价再也没有回过头,一路披荆斩棘到如今的1500美元左右,翻了60倍。
特斯拉上市可谓需求驱动、上市即起点的经典案例。
四、给股民建议
据报道,蚂蚁金服宣布寻求上市当天,员工们都因为接近实现财富自由而欢呼雀跃、无心工作。老实说,蚂蚁金服团队打造出引以为傲的蚂蚁集团,是值得肯定的,应该得到财务上的回报。但是一般股民,千万别以为冲入股市购买蚂蚁金服的股票就能分一份羹。很有可能,在杭州新晋富豪们购买的豪宅里,就有你添加的一砖一瓦。
看来上市前声名显赫对普通股民不一定是件好事,反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高估值风险。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又能参与蚂蚁上市这场盛宴呢?
最安全的策略当然是去打新股, 但是可以预见,市场需求如井喷, 打新股成功的概率必定如中彩票一样低。
没打到新股的普通投资者也不要着急入场。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但是烧得通红发光发热的金子,着急伸手是会被烫伤的。
股民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 客观看待蚂蚁上市背后的深层逻辑, 需要耐心等候,相信市场总是会有机会的。等到市场的非理性逐渐散去,价格回归价值,才是最佳长期持有的时机。
冷静、客观、有耐心、不追热点更不追高,这是区别普通股民和价值投资者的重要标志。
(本文作者介绍:后浪财经创始人,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