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程实、王宇哲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0年10月26-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于未来五年的经济工作,公报特别指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前瞻“十四五规划”,我们认为,从注重量和速的增长到强调升维发展是重要的转折:其一,在疫情外生冲击和逆全球化结构性压力叠加的大背景下,要在未来的经济转型期破解全球存量博弈的陷阱,构建双循环是打造系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其二,升维发展的基础仍然是改革开放,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将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创造新一轮微观激励奠定基础;其三,站在20年代的新起点,主要国家经济、金融、治理能力将接受全方位检验,科技创新的引领、稳定协调的发展会锻造出软硬实力升维竞争的新赛道。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两会以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市场热议的中国宏观政策焦点。五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双循环被列入2035年远景目标,标志着其在 “十四五”规划和长期发展方向之间重要的衔接作用。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以内促外、由内而外是撬动战略发挥效能、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国,中国是区域和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枢纽,并且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日益成为全球供给-需求的双中心。展望“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意味着扩大内需的“量变”,更指向了内需动力模式的“质变”。公报明确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二项具体举措之一,突出了双循环新格局下扩大内需和内生发展的重要性。从总量上看,2018年中国创造了全球GDP的16.1%,但最终消费仅为12.1%,“产出占比”与“消费占比”剪刀差也意味着潜在的内需倍增空间;从结构上看,未来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活居民消费潜力、加速服务消费发展,有望成为中国强化内需引擎的结构性重点,有助于在“全面促进消费”的基础上“拓展投资空间”, 加快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发挥创新和科技引领作用,打造现代产业与数字化中国。对于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全会将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相并列,并明确提及“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创新和科技的引领作用可见一斑。从具体的方向看,全会提出了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认为,随着“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战略性布局的确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自然成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最主要驱动。从顶层设计看,“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将是中国经济规划中最重要的关切与竞争力来源之一。展望未来,随着新基建支撑起产业互联网的运行框架,数字经济会迎来革命性创新,具体表现为经济参与主体实现普遍的数字化转型,而数字技术也成为社会生活质量升级的重要基石。下一个五年,数字中国将勾画出清晰的经济转型轨迹,从资源循环和资本流动的角度,植根于亚太、辐射全球的中国科技崛起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投资主线,而提速的金融开放也有望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与科技腾飞形成正反馈。
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底线,城乡和区域间突出协调理念。纵览公报全文,安全是其中绝对的高频词,凸显出全球大变局下中国政策框架的底线思维。一方面,在疫情冲击下,公共卫生安全、供应链安全等成为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的关键环节,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也是“六稳”和“六保”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经济体面临共同挑战,新一轮全球化进程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经济增长中枢下降、价值链失衡、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共振之下,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将和G2的“经济锚”一样,奠定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金融体系等重大问题上全球集体行动的重要基础。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协调”一词也贯穿于发展体制机制的论述中。我们认为,关于城乡和区域的发展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展望未来,中产阶层的壮大、年轻世代的崛起、数字经济的发展均以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载体。在需求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是居民消费升级向质量高度、市场深度、产品广度“三维”拓展的长期趋势之基。在供给侧,以新基建和新兴行业投资为主要推动的产业升级也有望发端于城市群的规模经济之中。作为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经济体,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发展协同化、社保体系完备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均衡与充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作者介绍: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