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漫游在发散与收敛的天地间——从清华文化谈开去

2020年07月03日18:10    作者:唐双宁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唐双宁

  ——本文根据2011年4月23日唐双宁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人文精神与大学文化”报告会  上的演讲整理。

  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发展经济,否则就没有产生“灵魂”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弘扬我们的文化,“体”要生“魂”。只有躯体,没有灵魂,是植物人,是行尸走肉;只有血肉丰满又有灵魂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讲的题目是“漫游在发散与收敛的天地间——从清华文化谈开去”。谈“清华文化”,好像我没有这个资格;谈什么“漫游在发散与收敛的天地间”,更让人云里雾里。列位且慢。这次清华百年校庆报告会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与大学文化”,那么,也就听我一次关于“清华文化”的一家之言,如何?

  “文化”现在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文化不仅包括思想文化、文学文化、艺术文化,从广义讲它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整个精神世界。大概是现在物质发展得太快了,人们也就更需要文化了。现在的社会现状简单讲,就是“物质越来越丰富,文化越来越贫乏”。文化贫乏的实质是精神的贫乏、信仰的贫乏。我曾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一些对文化的“一孔之见”。我说过,“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远的,文化是永恒的”。我提出过“文化”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衡量人与人关系的“一般等价物”。“有的国家靠出卖资源,虽然很富有,但在国际上并没有地位;有的大款虽腰缠万贯,但在社会上仍‘底气不足’。而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师们,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清苦,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并永远为社会所钦佩。”正因此,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文化”是不可战胜的。“经济的力量、军事的力量,可以占领一个国家的市场,占领一个国家的领土,但不能占领人心;先进文化,可以占领人心。”你像蒙元,你像满清。我最近思考英雄与圣人的区别。英雄可以战胜他人甚至战胜一切,但战胜不了自己,比如拿破仑。圣人可以战胜自己,比如华盛顿。我曾经到过南非罗本岛关押曼德拉的监狱。曼德拉在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监狱中关押27年,受尽虐待。后来曼德拉当选第一位黑人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特意将狱警请上主席台同外国元首一起就座,并讲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忘记仇恨,说明我的心仍在监狱”。我想这句“占领人心”的话是曼德拉最后之所以成为“曼德拉”的根本原因。说到曼德拉,还不能不说德克勒克。德克勒克是南非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在他任内顶住压力释放了曼德拉,在他任内结束了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结束后,许多白人回到欧洲,德克勒克没有走,毕竟曼德拉还缺少治国经验。德克勒克留下,为自己昔日的阶下囚当副手副总统。曼德拉是伟大的,德克勒克也是伟大的;曼德拉占领了人心,德克勒克也占领了人心。所以力量再强大,不能占领人心,文化可以占领人心。实际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躯体和灵魂的关系。“经济是一个国家的躯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不能没有躯体,不能魂不附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成为植物人。我还谈过什么叫“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的精神财富。“有文化”首先要有知识,在有知识的基础上递进为有情趣,在有情趣的基础上递进为有境界。只有完成上述“三个递进”才是真正的“有文化”。你会三门外语、四门外语,你知道天文、地理的许多常识,你能背一百首、一千首唐诗、宋词,这只能说明你有“知识”;你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说明你已有“情趣”;你将这些知识、情趣内渗进骨子里、溶化在血液中,并放射出新的思想,产生崇高的境界,成为举手投足间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才是真正的“有文化”。古往今来的文化大师,无不如此,概莫能外。“有知识”是“由外向内”的投入过程,“有情趣”是内在的演化过程,“有文化”是“由内向外”的产出过程。套用马克思的话,“有知识”属于“自在的阶级”,“有文化”属于“自为的阶级”。在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上,我们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发展经济,否则就没有产生“灵魂”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弘扬我们的文化,“体”要生“魂”。只有躯体,没有灵魂,是植物人,是行尸走肉;只有血肉丰满又有灵魂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那么说来说去,你在这里侈谈文化,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从事金融工作的,而且从事了三十年的金融工作,一天都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正是因为从事了三十年的金融工作,我目睹了中国金融业的巨大变化,并为之而自豪;也深知中国金融业目前的软肋,并为之而忧虑。因而我提出了一个“金融文化”的概念。金融是资金的分配。资金是人的物质财产的货币表现。因此金融说到底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就是文化,或者说就“内涵着文化”。我提出金融工作“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提出“金融文化”如果用三个字表述,就是金融之“形而上”;如果用两个字表述,就是“诚信”;如果用一个字表述,就是金融之“道”。“诚信”是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形而上”是金融文化的广度概括,“道”是金融文化的深度聚焦。我还另将金融文化简单概括为“利法信义道”五个字。金融企业不讳言以盈利为目的,但“利”要以“法”为约束,要以“信”、“义”、“道”为前提。在目标上体现为“利”,在行为上体现为“法”,在他人体现为“信”,在社会体现为“义”,而在这一切之上,则体现为“道”。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才通技,中才通术,大才通略,超才通道”;“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我在一个论坛上讲过一句话,“道”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德、智、力之和”。

  那么什么又是“清华文化”呢?梁启超先生为清华拟定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我认为校训就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梁任公用心良苦,此校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但此校训清华适用,其他学校也适用;大学适用,全中国、全人类也适用。我认为这个校训还没有体现出清华文化的个性,没有体现出清华文化的特色,或者说当年有个性、有特色,百年之后因其“普适性”已经缺少清华的个性、清华的特色了。需知眼下中国,最需要的就是“个性”。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中国大学最大的问题也是同质化。我认为这个源自《易经》的校训可以广义上作为中华文化的表述。梅贻琦老校长有一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受梅校长启发,我也曾言“金融者,非金钱之谓也,乃诚信之谓也”;“非金融技、术之谓也,乃金融略、道之谓也”;“非单纯金融硬实力之谓也,乃金融软硬兼备综合实力之谓也”;进而我还把金融资产规模、经济金融化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外汇储备、金融市场交易量、金融业增加值等归纳为金融硬实力,把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金融社会环境、金融监管能力、金融开放度、金融人才配置、金融文化、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国际环境等归纳为金融软实力,并提出“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提出中国应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中抓住机遇,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扯远了,总之我认为梅校长的名言,清华适用,其他大学也适用;如果将其作为清华文化,我认为也没有反映出清华的个性,清华的特色。梅校长的名言可以广义上作为大学文化的表述。

  曾蒙不弃,我在清华做过多次演讲,但大多是关于金融方面的。这些演讲虽在当时收一时之效,但过后、今天,讲的是什么,我自己都忘了。我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在清华大学关于书法的演讲。那次演讲碰撞出许多火花,比如我给书法下的定义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文字为对象,以书外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比如我将“书外功夫”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等等。那次关于书法的演讲不但我记得,当时在座的师生记得,而且在书法界、在社会上几乎不胫而走,我至今仍经常收到关于那次书法演讲的来信、感言。当然今天在这里我提这些,不是要说什么书法。顺便说一句,这次清华百年校庆,为了表达我的心情,我还真创作了一百幅书法作品,由清华大学和中国书协主办,正在清华科技园创新大厦展出。我自撰的前言,不妨在这里读一下:“我以中国古典词曲牌为题材,创作了一百幅书法作品,用以祝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我创作这些作品的‘身份’,源自五年前清华大学聘我为继续教育学院顾问的一封公函。我回函曰‘受之有愧,却之不恭,误人子弟,诚惶诚恐’……我创作这些作品的动机,源自六年前我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书法讲座。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胡东成先生在主持讲座时说到:‘清华大学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后来成为理工科大学,现在正在重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梁任公九泉有知,王静安九泉有知,陈鹤寿九泉有知,赵宣仲九泉有知,当死而无憾矣……然而,需要转型的,不仅在‘形’,更在于‘神’……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虽不能说极大丰富,但已不知丰富了多少倍。但是,我们今天的精神生活怎么样了呢?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以我的书法作品呼唤,向清华大学呼唤,向中国教育呼唤,向整个社会呼唤……我的这些作品,不过是一抔‘垒土’。但,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又扯远了,我这里提书法不是为书法,而是要引出一个话题,就是我那次演讲时时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胡东成先生的主持词。胡先生说“清华大学1952年以前是一个文科、理科都很强势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以后变成一个理工科大学,现在又重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文科和理工科在考虑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文科更多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而理工科更多的是逻辑思维。文科是一种发散型思维,而理科则是一种收敛型思维。文科更多的是求异的思维,而理科则是求同的思维。”胡东成先生提到希望同学们在考虑问题时,能做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发散型思维与收敛型思维的完美结合。

  胡校长的主持词给我以启发。“收敛型思维”是清华的传统,是清华的特色。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有一段激情洋溢的致辞:“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科学家要有幻想,这说的是不是一种“发散型思维”呢?其实大凡大家都同时既具备发散型思维又具备收敛型思维。君不见那棵苹果树,发散型思维使牛顿通过苹果落地产生丰富遐想,收敛型思维使牛顿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君不见长征路,发散型思维使毛泽东吟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收敛型思维使毛泽东后来又写出《矛盾论》……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清华文化。清华是科学家的摇篮,清华以“大师之谓也”为追求目标,那么清华如何培养大师,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摇篮,如何打造自己的文化?我想,保持清华自己的收敛性思维,熔入他人的发散性思维,扬己之长,补己之短,集收敛型思维的严谨态度与发散型思维的丰富遐想于一身,是否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就更强一些?是否可以以此作为清华文化的一个方面?如果再提炼一下,或可表述为“学人之长,在发散思维的天空中放胆遨游;固己之本,在收敛思维的大地上扎实生根”。如果把当年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的年代包括进去,也可将“学人之长”改为“复己之长”,即“复己之长,在发散思维的天空中放胆遨游;固己之本,在收敛思维的大地上扎实生根”。长了一点,再短一点,或谓这个演讲的题目——“漫游在发散与收敛的天地间”,将此作为“清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不知列位以为如何?

  “复己之长,在发散思维的天空中放胆遨游;固己之本,在收敛思维的大地上扎实生根”,今天在谈清华文化时提出这样一点看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告诉大家,我最近曾经着实“发散”了一把。有一天我想,过去,基于我们认为人与人的矛盾(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我们就习惯于从生产关系角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今天,频频发生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气候异常,以及说不清的宇宙太空,人与自然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来说,是被动和从属的,生产力才是主动的和决定性的。那么我们能否换个角度,从生产力的角度,对人类社会重新做个划分?

  我开始进一步“发散”,从生产力的角度,设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经历五个时代。

  第一个是人力手工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人类凭借自身体力,利用不断改进的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在这一时代曾发生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简单使用工具的革命,人类利用现成的石头、木棍作用于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生活,比如大家一起用木棍、石头围捕动物。这应该是从动物转化为人的开始;除直立行走、熟食外,这也应该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二次是加工工具的革命。人类在围捕动物过程中,发现通过对工具进行加工,比如对石头进行打制、磨制,对木棍进行切削等等,再作用于劳动对象,就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生产生活。第三次是创造工具的革命。人类后来又发现通过对工具进行组装和再创造,比如冶铜炼铁再制成工具等等,再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可以实现人力手工时代最高层次的生产生活。

  第二个是动力能源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人类从“凭借自身体力利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转变为“通过操控各种机械动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动力能源时代发生的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第二次是电的发现和应用;第三次是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

  第三个是信息智能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人类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操控劳动工具,再作用于劳动对象。信息智能时代也发生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电子通讯设备的应用,比如电报、电话的出现等等。第二次是计算机及因特网的应用。第三次是智能劳动工具的普遍应用,比如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驾驶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等等。顺便说一下,上述(包括下述)这些“时代”及时代期间的“革命”都不是“断层式”截然划分的,都是交错演变的,而且每个时代除了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新技术、新材料的发现发明,如纳米技术的应用等等。

  第四个是生物工程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人类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改善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改变生命的创造方式,甚至改变人类自身。生物工程时代正在并将可能发生的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利用基因工程等遗传育种技术,改良生物品种,极大地提高食物生产效率和供给数量,使地球能承载更大种群量的人类。第二次是利用基因测序及解读、克隆技术等,改善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逐步消除各种疾病,极大地延长人类寿命并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人的许多能力是尚待开发的,除已开发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外,据报道称正在开发的有第六觉心觉——如灵感、气功、特异功能等;是否可能存在第七觉、第八觉……总之,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远远不够。第三次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复合,创造具有更佳功能和更强生存能力的新型人类。

  第五个是太空自由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人类将实现在太空及外太空的生产生活,在广阔宇宙空间实现人的全方位自由发展。这里首先需要特别说明,目前频繁的自然灾害表明,地球从局部到全局,从量变到质变,迟早会出现不适应人类居住的问题。从更长远讲,按自然法则和宇宙爆炸理论,地球迟早将“不复存在”。因此,太空自由时代也可能并应当发生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人类利用飞行器走向太空,在太空建立生产生活基地,比如在月球建设“仿生园”,在其他星球发现适合人类生存的要素等等。第二次是从科学探测发展到全方位的太空移民,同时在外太空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改造其他星球,使其他星球也能适应人类生活。这个当然现在还非常遥远。第三次是假如存在外星人的话,实现“宇宙人”的“大融合”,建立宇宙“联合国”,也可叫星球联盟。“宇宙人”之间繁衍,产生更新的人类、创造更新的生活。这个可能更有人认为是“做梦”,是“幻想”。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吴承恩写《西游记》时人们不也认为是幻想是做梦吗?今天,你像坐飞机腾云驾雾等等不是大多已实现了吗?人类生活的地球经历过太古代、原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哲学角度讲有生就有灭,有来就有去;从自然属性讲,地球的下一个时代是什么?人类焉能不考虑地球发生变化的问题?焉知人类社会不会发生上述变化?而且我必须再多说一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辩证法的角度讲,科技也是“第一破坏力”。古典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也是“创造性的破坏”,生产力的二元性不言而喻,这次日本核事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人们现在只说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第一生产力”与“第一破坏力”的临界点。在有的国家有的方面,应当大力调整科研方向与科技结构,也就是说不能再研究如何杀伤人,如何破坏地球,而应当研究如何保护人,如何保护地球。我最近看了一个资料,“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现在看那只是一颗小型核武器,但它瞬间造成了几十万人的伤亡,虽加速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最后灭亡,但同时也宣告了人类核时代的到来。现在这颗叫‘男孩’的原子弹的蘑菇云已经飘散了六十多年,在此期间,人类制造了几万个原子弹和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通称为核弹。威力最大的核弹破坏力超过第一颗原子弹的上千倍,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倍。前苏联时期最大的一个氢弹居然一亿吨级当量,号称‘赫鲁晓夫炸弹’。后来科学家觉得不妥,因为它的杀伤半径太大,把它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波及到某个有人居住的地点,于是把装药减少一半,改为五千万吨级,威力仍然大得惊人,引爆后整个北极圈附近包括北美北部的无线电都中断了。现在如果把人类制造的核武器都用上,能否把地球毁了不好说,但把地球文明全部破坏是必然的。”所以我提出大国政治家必须坐下来研究调整全世界的科研方向与科技结构的问题。

  我的这个“发散”,既是心血来潮,也是苦思冥想,但能“发散”不能“收敛”,希望清华的朋友来帮助“收敛”,来严谨求证,同时也希望在求证中产生“发散”。其实,如果说梅贻琦校长倡导的“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是清华人的奋斗目标的话,“收敛与发散相结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思维基础。刚才,收到一位清华友人的短信意见,说“‘收敛与发散结合’的人才是通才,应是清华大学培养学生的主线。在此基础上,是否也可培养一些‘极度发散’(如大文学家)或‘极度收敛’(如大数学家)的专才?”我看这位友人有点要“发散”了。我用文言文回答这位友人,然也,然也,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开篇那句话,一家之言,姑妄说之,姑妄听之,当然最好姑妄思之,姑妄论之,并姑妄为清华文化的形成有所鉴之……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光大集团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唐双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