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刘晓蕾
“新基建”的推进以及疫情带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智能化,进而促进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主体信用,而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日前,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刘晓蕾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表文章,探讨了金融智能化时代的信用转型。
2020 年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全球股价下跌。美股多次触发熔断,跌幅一度超过17%,创下11 年来最大跌幅。为了救市,美联储把基准利率几乎降到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政策力度甚至超过2008 年金融危机期间量化宽松救市的程度。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中国2020 年1、2 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跌13.5%,城镇调查失业率升高到6%,形势严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的主旨演讲《关于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几个视角》中提到,“我们有2000 多万的小微企业法人,此外还有6000 多万的个体工商户,这些小微企业占了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 和50% 以上的税收”。而中国人民银行各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则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一直在30%左右。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对经济的作用与其得到的信贷支持严重不符。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失业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鉴于中小微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疫情过后,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重要性比以往更甚。
未来企业融资模式转型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等契机,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20 年3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的开展,加上疫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会极大影响未来融资模式。促进国内的融资模式,从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年,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超过14 万亿。中国人民银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大型企业应付账款2019 年比2018 年同比增长42.7%,而小型、微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分别同比增长37.8% 和43.7%。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大企业本身也会面临资金紧张,大企业拖延账期的情况只会更严重。而小微企业会面临更紧张的流动资金紧缺,解决应收账款融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很重要途径。
中小微企业通常自身信用较差,仅凭借自身信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传统银行贷款对抵押品要求很高。中国小微企业调查(CMES)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未能获得贷款的原因中,48.7% 是因为缺少抵押品。
笔者与合作者的一篇论文《资产证券化(ABS)脱离主体信用的影响》分析了资产证券化(ABS)市场首例监管账户破产隔离裁定事件对信贷脱离主体信用的影响。2019 年10 月底,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执行裁定书》,支持山西证券作为案外人对融信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与其债权人借款合同纠纷诉讼保全一案中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监管账户作为执行标的的异议,认为该监管账户的资金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益,依法对该账户中止执行。这一裁定标志着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真正脱离原始权益人信用,依靠底层资产信用独立存在。我们发现相比银行主体的ABS,企业为原始权益人发行的ABS 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更正面;民企以及非上市公司对这一事件反应更正面。这一结果反映出民企、非上市公司对脱离主体信用而使用资产信用存在相当高的需求。
数字化和区块链助力
过去融资模式没有重视资产信用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比如2012 年的上海钢贸爆仓事件,在仓单质押贷款中出现了大量重复质押以及空单质押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是仓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仓单为代表的底层资产(库存)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统计以及信息共享。疫情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金融智能化,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企业经营流程信息化,经营流程产生的数据可以实时收集。5G 和物联网的应用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数据加密上链可以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为新融资方式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新的融资模式其实早已出现,比如阿里小贷从2010年开始就通过网络交易数据给淘宝上的小商户发放贷款。其后阿里小贷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使得贷款流通,扩大了贷款规模。但这个阶段服务用户主要是互联网企业,由于其电商企业的性质,数据获得比较容易。扫码支付兴起后,蚂蚁金服转战线下,帮助小微企业(码商)做数字化转型。比如为线下餐馆通过在线点单,后厨供应链自动化管理等,促进企业经营流程信息化,然后进一步通过经营流程自动化产生的数据控制交易信用为“码商”发放贷款。
近些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信息在区块链多个节点上共享也有助于实现信息的不可篡改。浙商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并发行浙商链融ABS 产品。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以及多家商业银行2018 年9 月推出“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把对外贸易产生的单据上链,同时联合多家银行为贸易商就可信单据发放贷款。到2020 年初,该平台应用已上链运行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跨境融资等多项业务,业务量超过900 亿元。
区块链技术主要解决上链数据不可篡改的问题。但是上链数据如何保持真实性,还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化转型,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5G 的推进,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提升,将有助于保证数据产生的真实性。聚均科技等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在尝试使用物联网技术,从实体公司运营中收取可信数据,并将其用于融资风控。
简而言之,随着“新基建”的推进,疫情带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金融智能化,进而促进融资模式不再局限于主体信用,而向资产信用与交易信用转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作为北大工商管理教育的主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
责任编辑:张缘成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