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建芳:两会前瞻,需求管理政策之外还应关注什么?

2020年05月11日08:09    作者:诸建芳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诸建芳、程强

  核心观点

  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对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但还需关注“两会”对之后复商复市的重要意义。此外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建议关注“两会”可能做出的一些重大安排部署,这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和资产配置的主线。

  摘要

  ▌  “两会”时间是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的共识凝聚期。我们判断,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的总基调是:以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货币政策降低成本。关键的点包括:(1)提高赤字率;(2)发行抗疫特别国债;(3)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降准;(5)降息;(6)再贷款,共六个重要的工具。在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总体安排上,我们判断会更加重视就业稳定和扶贫攻坚。就业关注的核心问题既包括维持一定规模的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也包括尽快促进城镇调查失业率回到5.5%以下的合理水平。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确保完成今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  “两会”之后:从复工复产到复商复市。虽然复工复产已经基本恢复,但是不少企业的差旅出行还没有恢复到正常,限制了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酒店住宿业等的恢复,以及企业经营销售活动的展开。线下消费场景仍存在一定限制,比如聚餐、娱乐、电影等还未完全恢复营业。我们估计,随着“两会”的胜利召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各项经济工作的精细度将会更高,国内疫情风险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活动的逻辑也可能将逐步从复工复产切换到复商复市,商务活动陆续恢复,消费回补逐渐开启。

  ▌  需要关注“两会”可能的重大安排部署。(1)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一般逢5和0的年份,党中央都会召开全会讨论形成关于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20年已经进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会逐渐形成指导今后五年的主要思路框架,我们认为,十四五时期会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2)继续推动不失时机的改革。我们判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既需要一揽子逆周期宏观对冲政策来稳定总需求,更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改善供给结构。自从2月以来,已经陆续推出了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我们认为,“两会”会对全年改革任务作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未来的改革会围绕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核心任务展开。(3)以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推动区域发展。我们认为,“两会”也将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分工布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特别是顺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一规律,加快城市圈和城市群建设。(4)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在今年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关键是加快补短板。一方面,是通过补短板加强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更好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补短板带动投资反弹,同时促进消费回补,尽快让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我们认为,两个重要的补短板领域需要关注——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共消费。

  正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在北京召开。面对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对经济运行的显著冲击,“两会”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两会”时间是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的共识凝聚期,“两会”预计会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定调;

  第二,“两会”预计也会是经济快速恢复的集结号,“两会”之前复工复产已经快速恢复,基本回到正常水平,“两会”之后,预计复商复市进程也会显著加快,消费回补将逐步开启。

  第三,“两会”也会对一些长期重大任务进行安排部署,比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等。

  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对逆周期政策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但还需关注“两会”对之后复商复市的重要意义。此外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建议关注“两会”可能做出的一些重大安排部署,这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和资产配置的主线。

  ▌  “两会”时间是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的共识凝聚期

  我们判断,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的总基调是:以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货币政策降低成本。关键的点包括:(1)提高赤字率;(2)发行抗疫特别国债;(3)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降准;(5)降息;(6)再贷款,共六个重要的工具。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赤字率会进一步提高至3.5%,发行特别国债规模0.5-1万亿,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至3.5万亿。粗略汇总“赤字+特别国债+专项债+减税降费”财政发力的总规模可能会超过10万亿,如果宏观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规模预计在10-12万亿区间,相比去年总规模7.2万亿增加3-5万亿(2019年:赤字2.76万亿+专项债2.15万亿+减税降费2.3万亿),按100万亿左右的名义GDP计算,直接拉动全年名义GDP增长3-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财政的乘数效应,最终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可能更大。

  货币政策方面,我们认为全年仍有约100个基点的准备金率下降空间(或等幅的其他长期流动性投放措施),可能分两次落地,具体时点预计将匹配财政政策的落地时点(如后续地方专项债进一步下达额度的时点、特别国债的发行时点等)。在价格层面,我们预计后续OMO及MLF利率均有望进一步下降2次左右,有15个基点左右的下降空间,进一步带动LPR利率下降,维持后续存款基准利率将下降10-15个基点的判断,时点大概率在二季度,适当降低银行的成本压力,从供给端发力,促进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在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总体安排上,我们判断会更加重视就业稳定和扶贫攻坚。就业关注的核心问题既包括维持一定规模的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也包括尽快促进城镇调查失业率回到5.5%以下的合理水平,特别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具有核心意义。2019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约带动贫困人口减少18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0.18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仍有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0.6%,加上今年在疫情冲击下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500万左右,今年的扶贫攻坚任务实际是1000万人左右(3月1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确保完成今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  “两会”之后:从复工复产到复商复市

  进入5月,复工复产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5月8日,六大集团日均耗煤在疫情后首次超过2015-2019年5年的均值水平。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减免税负、社保以及其他交通用电成本,增加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延期还本付息等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举措的积极成效正在显现,复工复产正逐步达到正常水平,企业困难得到一定缓解,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虽然复工复产已经基本恢复,但是不少企业的差旅出行还没有恢复到正常,限制了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酒店住宿业等的恢复,以及企业经营销售活动的展开。五一期间一些景点仍然是关闭或者限流管理,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相比2019年五一假期(仅4天假期)的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存在不小差距。线下消费场景仍存在一定限制,比如聚餐、娱乐、电影等还未完全恢复营业。

  我们估计,随着“两会”的胜利召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动各项经济工作的精细度将会更高,国内疫情风险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活动的逻辑也可能将逐步从复工复产切换到复商复市,商务活动陆续恢复,消费回补逐渐开启。

  从防控等级来观察,各地对一级响应级别进行调整的时间集中于2月底和3月初,其中京津冀三地于4月30日同时调整为二级响应。随着5月2日湖北省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响应,全国31个省份的一级响应级别全部调整完毕。截至5月5日,二级响应级别的8个省份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湖北、广东、西藏、宁夏。其中,西藏部分地区按三级响应管理。三级响应级别的21个省份为: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四级响应级别的2个省份为:青海、新疆。

  ▌  需要关注“两会”可能的重大安排部署

  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一般逢5和0的年份,党中央都会召开全会讨论形成关于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作为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总体指导。比如在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这些纲领性精神对5年来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投资方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一般来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以十三五规划为例,在2014年启动(逢5和0年份的前一年),第一阶段主要是2014年,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形成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第二阶段主要是从2015年初到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前,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框架重大专题研究,起草形成纲要的框架。第三阶段主要是中央建议通过之后,按照中央建议精神,研究起草十三五规划草案,并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2020年已经进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我们会逐渐形成指导今后五年的主要思路框架。展望十四五时期,会和之前几个五年存在明显不同,十四五是我们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点上,面对的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在2019年11月25日的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在这个背景上,有必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会更加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框架下,产业结构更多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转型,以新基建作为抓手,大力发展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车联网、区块链、集成电路、光通信、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

  继续推动不失时机的改革

  我们判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既需要一揽子逆周期宏观对冲政策来稳定总需求,更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水平。通过政策促使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努力让经济运行尽快回到合理区间,短期长期兼顾,用改革激发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即有的改革部署并不会因为疫情而推后,反而会在外部冲击下不失时机的加快落地。

  自从2月以来,我们已经陆续推出了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3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且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和国务院批准土地征收审批事项委托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试点期限1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包括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等九个方面。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方案。2020年4月27日,《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则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资本市场改革加快推进。4月30日,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预计未来会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杠杆率。

  我们认为,“两会”中会对全年改革任务作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预计未来的改革会围绕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内容既包括所有制改革层面比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也包括经济运行层面比如要素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改革、土地市场改革,还包括分配层面,比如税收体制改革、社保体制改革、社会服务与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等。

  以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推动区域发展

  我们认为,“两会”也将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分工布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特别是顺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一规律,加快城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预计未来会继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城市群建设,同时对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继续谋划更大力度的改革政策。

  此外,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北方部分省份增长放缓,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等,预计也会进一步完善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配套政策,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共消费

  我们认为,在今年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关键是加快补短板。一方面,是通过补短板加强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更好地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是通过补短板带动投资反弹,同时促进消费回补,尽快让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我们认为,两个重要的补短板领域需要关注——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共消费。

  我们在《宏观&地产专题报告—“旧改”:兼顾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新抓手》(2020-5-8)中提出:“旧改”兼具短期和中长期经济增长新抓手,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的规律,而且“旧改”不同于“棚改”,不会直接刺激地产开发,主要聚焦在“补居住短板”,属于供给侧改革。4月14日国常会提出今年各地计划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旧改”与新基建相契合,“旧改”中的新基建占比较高。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类,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目的是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新基建的内容在具体落地方面则呈现为公共服务领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这也正是老旧小区的改造方向。很多老旧小区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改造升级,而改造的目标则是更加便利完善贴近居民的生活居住需求,这便与新基建的智能化、数字化等相精神锲合。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会拉动投资,而且可以增加涂料、管材等消费建筑材料需求,也可能激发居民的二次装修需求,同时促进社区周边便利店、餐厅、托幼养老等服务业发展,作用不可低估。

  公共消费是最终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不容忽视。2008年以来,我国公共消费(政府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8年我国公共消费达15.2万亿元,占最终消费支出的27.5%,占名义 GDP 的16.6 %。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受收入、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反弹力度可能较小,单靠扩大居民消费很难满足逆周期稳增长的需要;公共消费主要受政府主导,可以直接形成需求,起到逆周期稳增长的作用。此外,增加公共消费,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直接扩大内需,而且能够降低预防性储蓄,带动居民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按照政府消费的统计口径,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根据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主要的政府消费领域(前十大)包括(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卫生、(3)教育、(4)公共设施及土地管理、(5)专业技术服务、(6)研究和试验发展、(7)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8)体育、(9)商务服务、(10)城市公共交通及公路客运,这些也是可以继续发力的范围。

  (本文作者介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两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