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把脉新基建:如何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的未来?

2020年04月03日12:15    作者:沈建光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近期新基建的重要性被决策层频频提及,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既有疫情外部冲击之下,稳增长与托底经济的重要考量,也有深化中国数字经济技术优势,创新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培养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期待。

  当然,针对新型基建,目前多方仍有不同争论,主要集中在新基建是否应该大力推进,新基建是否意味着“四万亿”的卷土重来,新基建能否足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以及新基建如何推进才能避免结构性问题的积累,防范再度出现过度投资后遗症等几个方面。在笔者看来,认识清楚上述问题是做好新基建落地的关键。

  新基建是否是“新瓶装老酒”?

  当前有诸多观点认为,虽然新基建被决策层频频提及,但其内容早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便已明确,涉及到的“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七大领域近两年已经在逐步落地,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高层会议再度提及,其实并不存在新意,无非是“新瓶装旧酒”。

  果真如此吗?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基础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部分领域、部分地区的传统基建可能面临趋于饱和或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新基建领域部分领域,如物流冷链、数据中心等方面还存在短缺。而纵观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一部分是补充传统基建的短板,如特高压、高铁和轨道交通、充电桩,另一部分是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应用是集中在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非是传统基建的重复。

  在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背景下,新基建的再度被重点提及,不仅是出于稳增长的考虑,也与抗疫过程中,新基建的突出贡献,以及其预示的良好应用前景有关。根据笔者近日参加人民网组织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实施路径”线上研讨会,各方专家对“新基建不仅能在短期内助力稳投资、扩内需和增就业,从长远发展来看,更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有共识。

  新基建从更大意义上来说,是数字经济的基建。此次抗击疫情中,数字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突出体现在强化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助力社会生产有序恢复等各领域。

  其中,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精准施策;5G应用加快落地,5G+红外测温、5G+送货机器人、5G+清洁机器人等已活跃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消费习惯,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贸、云签约、云医疗、云游戏等新消费需求释放巨大潜力。

  新基建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破茧重生、求新谋变创造了积极条件。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既是新兴产业、也是基础设施。依托新基建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数字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扩大有效需求,保障民生托底,也是稳增长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精准施策手段。同时,新基建将提升数字经济服务实体产业和智慧生活的水平,新基建构建了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平台,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在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扮演更加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新基建是否是空间太小,对经济作用有限?

  有观点认为,新基建在整个投资中占比不高,对中国经济的支持作用非常有限。在笔者看来,当前新基建已经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且与传统政府扶持的项目有别,更多的是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例如,新能源充电服务是“新基建”的一大领域。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台,目前车桩比约为3.4:1。从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时间内,需要新建桩6300多万个,形成万亿元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而在特高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自国家电网方面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至1811亿元,预期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

  数据中心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规划在建的320个数据中心,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工信部研究,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达3698.1亿,预计2020年这一规模将增长12.7%,到2025年,预计投资规模将几乎翻倍。

  另外,新基建投资的核心领域5G,当前各地也在重点推动。例如,上海将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确保完成2020年累计建设3万个5G基站的任务,将原本计划提前一年;广东省也按下5G基站建设“快进键”,表示广东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根据《中国5G经济报告2020》预测,2020年我国5G总投资约为0.9万亿元,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2020年,5G创造就业岗位54万人,2025年超过350万,2030年达到800万。

  与此同时,专项债是新基建的重要资金来源,资金方面也在向新基建项目倾斜。由于2019年9月国常会强调,专项债的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的项目,同时扩大了专项债可用作资本金的范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大幅增加。

  可以看到,当前投向新基建的比例出现快速增长,专项债“杠杆”将撬动更大的新基建投资。2020年1-2月,地方政府新发行专项债9498亿元,投向新基建的比例为27%,远超过2018年和2019年。多地政府已经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资金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预期新基建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专项债投资。此外,由于专项债的资金杠杆优势,可以撬动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成为投资放大器,实质性地提高新基建投资。后续需政策引导支持,进一步加大新基建领域的投资。

图表 1中国新基建发展现状总览 来源: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图表 1中国新基建发展现状总览 来源: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超前投资”新基建是否确有必要?

  当然,也有担忧认为,新基建属于超前投资,必要性存在疑问。但笔者结合以往高铁、机场等中国基建投资的经验来看,虽然部分投资当期看来收益并不明显,但外溢性显著,持续收益值得关注。

  例如,2004-2017年间,中国基建投资平均增速超过20%。其中,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已经居世界前列,高铁里程、高速里程均居世界第一。根据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竞争力报告,2018年中国基础设施整体得分78.1分,排名全球29位,是主要发展中国家中排名最高的。

  超前的基建是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中国在许多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以高铁为例,2019年中国通车的高铁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全球的70%以上。高速公路方面,中国高速公路里程14.3万公里,超过美国和欧盟,稳居世界第一。港口方面,全球吞吐量前十的集装箱港口有七个位于中国,2018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51亿标准箱,位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4倍。航空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迅速追赶。目前中国通航机场数量239个,数量小于美国的555个,但中国年旅客吞吐量达到“千万级”的机场已达32个,航空基础设施的质量正在大幅提高。

  整体看来,这些超前投资虽然当期来看收益有限,但外溢性明显,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和物流效率,提升了中国的竞争力,支撑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的地位。虽然具有超前投资的特点,新基建是新的产业增长支柱,创新投资渠道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同样前景广阔。

图表 2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图表 2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
图表 3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图表 3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
图表 4中国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国占据七席图表 4中国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国占据七席
图表 5中国机场吞吐量居世界前列图表 5中国机场吞吐量居世界前列

  如何防范新的“四万亿”卷土重来?

  当然,目前关于新基建最多的质疑在于认为新基建是重走“四万亿”老路。在笔者看来,这种警示是值得重视的,但也无需抱有“四万亿”恐惧症。毕竟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避免经济硬着陆无可争议,“四万亿”的教训不在于是否推出刺激政策,而在于执行过程中忽视了中国经济固有的结构性弊端。

  既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又要避免新一轮基建下的债务风险,还需要与改革相结合,在制度环境、公平市场环境、改善政府治理、鼓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具体而言: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放宽市场准入。应统筹规划,注重效益,量入为出,对项目做出甄别和评议。研究出台新基建规划方案,加强与财税、金融、就业等配套政策的统筹协调;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放宽企业投资准入,简化行政项目审批。科技公司和民间资本在软硬件结合、广泛为社会群体提供服务方面有独有的优势,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数字科技企业发挥研发实力和经营创新优势,重点参与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能新媒体及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新基建项目。

  二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除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及其他政策性的金融手段外,还应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形成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互为补充的健康机制、良性生态。以PPP项目为例,目前存量PPP项目投资中,新基建占比仍然很低。截至2020年1月,存量PPP项目总投资规模为17.6万亿元,其中狭义新基建(充电桩、光电、科技、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相关的投资仅有855亿元,占比0.49%,包含医疗、轨道交通、园区开发在内的广义新基建占比超16%,而传统基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不含轨道交通)仍然占据最大份额,接近40%,新基建资金投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还可以考虑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多管齐下拓宽新基建项目的融资渠道。

  三是鼓励和引导数字科技企业参与,探索推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通过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数字科技加快新基建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有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积极引导数字科技企业发挥研发实力和经营创新优势,重点参与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能新媒体及电子政务等领域的新基建项目。

  新基建核心在于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在数字经济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研发投入、专利数和市场占有率均有一定优势,未来中国应抓住此次疫情中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发挥新基建的产业效应,致力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强国。可以预期,伴随着新基建的加快推进,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结构性改革方面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补短板协同配合,将释放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沈建光 新基建 数字经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