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疫情冲击下的企业应对和财富管理(下篇)

2020年03月05日10:50    作者:贾康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贾康

  压力期扛过去之后,我们可以更从容地考虑怎么样优化自己财富管理的投资组合。在专业团队提供的可选择的方案里边,按照自己的投资偏好、风险偏好,选择一些更多考虑对应中长期实际情况的财富管理方案。 

  上面说的这些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视角。下面我们再围绕社会成员财富管理的视角,来做一些考察和分析。我自己作为经济研究者,当然也很关心这些年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这个过程中间,财富管理行业的动态。在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是告别了两位数增长,2010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中国整个经济起飞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最后一年的回光返照了。在从2011年以后一路下行的过程中间,中央非常明确地说,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对新常态追求的,是要完成一个L型的转换,像英文大写的L,形态有一个下行过程,但是不能一降再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一个中高速的状态上,要拉出它的尾巴来,改成一个平台运行状态。

  L型转换在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其实已经有希望看到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个平台运行状态,这就表现在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长达12个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是在6.7~6.9%这个很窄的增速区间里边波动。但很遗憾,不期而至的贸易战,以及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原来的底线被击穿,6.7%的底线被击穿以后,现在我们已经看低到6%以下。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很有意思,我观察,保险业、财富管理行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些很有影响的市场主体,一些成规模的一些公司,这样的财富管理机构,他们的业绩在这些年的表现上,并不是一个跟经济下行直观上看起来一致的状态。经济增长速度是一降再降,但这些企业、机构、公司他们的营业额,我接触到的,一般的增长幅度是连年在20%以上,甚至有的是30%以上,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他们的营业规模在迅速扩大、带有超常规特征的扩大运营规模的同时,他们的利润水平多高?我接触到的具体案例,没有低于20%的,很多和他们的营业规模同步地在30%左右的水平上,甚至在更高一些水平上年年增长。这说明和反映的是什么?如果非常简略的说,我觉得它反映的,一个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间,财富管理行业的需求在基本面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老百姓收入总体而言在不断增长过程中,中产阶层和中产阶层以上的社会成员它的比重,也在明显上升。另一个,可以观察到这些社会成员的金融意识的提升,以及金融意识提升伴随着的看到经济下行而必然产生的避险意识的提升。金融意识使这些社会成员、这些老百姓生活中我们一个个具体的家庭,更多地关心我们家庭财富的管理、理财,特别是一些高净值人群、先富起来的人群,更会把这个事情当做自己实现美好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事项。而一旦重视了家庭的财富管理、理财方面的要领,他们自然就会注意到,经济下行过程中间一些风险因素怎么规避?避险意识一定会使这些社会成员更积极地考虑,自己开动脑筋以及找到专业的机构、专业的团队提供咨询意见,来实施财富管理更好的具体方案。合在一起,这些社会需求形成的在供给侧的回应,就表现为保险公司、财富管理公司这些金融管理的团队,他们调动自己的专业方面的支撑因素,给予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中国的家庭以财富管理方面的服务,合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景象。

  我们的财富管理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相关的公司、机构的营业额,以及提供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效供给的服务以后形成他们的利润水平,都是一个上升的过程。那么现在如果简要地做一个预测,随着贸易摩擦升级,我们已经主动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措施,首先是在金融领域里降低准入,允许国际上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等,更多地在中国开展业务,包括原来不允许而现在允许的外国独资金融机构都可以在中国开展业务。有了这样的新局面,那么是不是在原来这些年已经形成的保险业、财富管理行业比较强劲的发展过程中会注入更多的竞争因素?我觉得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这种竞争客观地讲,对于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的服务对象,就是我们的老百姓、中产阶层以上的特别是高净值人群这些客户来说,其实是好事,这也是合乎中国改革开放自身的规律的。内在的逻辑是说,降低准入,更多地对接国际竞争,这个竞争并不是简单的“谁战胜谁“,而是寻求共赢,那些有丰富的经验和比较高的团队管理水平的国外的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主体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它们会带来所谓”鲶鱼效应“,更好地把服务水平往上提升,而不是相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社会成员在自己财富管理这个方面,结合着疫情,是不是就可以做这么一个考虑:在疫情过去以后,回归常态,可能我们的保险业、财富管理行业会更多地注入一些积极的竞争因素,给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也可能带来一些更高水平的、让我们更满意的具体针对性的服务。特别是高净值人群,在原来就已经得到一些针对性的服务的框架之下,我们的满意度还是有可能提升的。但是在当下,具体的疫情的冲击还没有过去的情况之下,我的建议是在原则上,可能我们各位朋友要考虑,首先是以静制动。疫情的变化,确实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我注意到这两天晚上,就有不少朋友在议论,国内除了武汉和湖北之外,很多地方现在确诊病例已经出现了0,即不再增长的局面,但是担心国际上现在疫情正在发展的一些区域,那些地方可能进入中国的客流,会不会带来新的引起疫情的因素,这些就是不确定性了。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展开的过程中间,我们在自己家庭和社会成员个人的财富管理方面的要领,我个人感觉,需更多地考虑冷静观察,在现金流的掌握上谨慎处理。

  压力期扛过去之后,我们可以更从容地考虑怎么样优化自己财富管理的投资组合。在专业团队提供的可选择的方案里边,按照自己的投资偏好、风险偏好,选择一些更多考虑对应中长期实际情况的财富管理方案。 

  有一个问题,是说在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重要影响背景之下,您觉得今年家庭财富管理最应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是我前面其实已经涉及的一个基本看法:要特别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的衔接。在疫情的冲击之下,我们更多的感觉,是一些阶段性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但其实这种阶段性的影响,如果说不出大的意外,在武汉和湖北之外的地方,二季度就都过去了。很有可能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和湖北,也会收尾在上半年。所以从短期到中长期来看,它的衔接是今年经济运行前低之后定会迎来后高,后面的大半年的时间段里面,更多的情况就是要对接较常规的运行态势。那么这样前瞻性地作展望,给我们带来在家庭理财这方面最应该做的选择,是更多考虑扛过短期的、不良影响的阶段以后,怎么对接要回归常态的中长期的外部环境和我们要对应的市场运行。那个时候,所谓现在的一动不如一静,就要转为我们采取怎么具体“动“的一些可行方案,具体的、最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和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投资选择。所以短期和中长期的衔接,是今年家庭财富管理我们最应该考虑的。而当下这个阶段扛过去之后,朋友们就可以更积极考虑对应中长期常态,怎么样展开我们的家庭理财计划的具体实施了。 

  第二个问题,是有朋友提出说,我是企业法人家庭,对于企业和家庭两个方面,在税收上面如何合法、有效地来降低支出?

  这实际上还是跟我前面与各位朋友介绍的两大视角重合的。对认识框架我前面有个勾画。企业方面,首先是在征税这方面,要对应政府管理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的减税优惠,最后要落实在自己所在地方辖区可以有依据来贯彻实施的状态上。这些对于企业的减税优惠扶持政策,具体在自己辖区之内管理部门的环节上,怎么对接操作来执行已经给出信息的这些优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领。实话实说,中央的一些指导方针,可能是比较定性的和带有框架性特点的,到了地方它会有一些根据自己的当地情况所做的微调、补充,而最关键的,是到了我们自己企业所在地的税务管理部门、政府管理环节,他们怎么认定这些具体的支持、扶持优惠政策的操作。我们企业要积极地和这些管理环节上的官员沟通,把他们所认定可以做的支持和优惠措施,尽快落实到我们企业自己的税收优惠和相应的扶持政策上。如果有疑问,我建议朋友们也不用犹豫,要和有关的打交道的官员来交流、澄清,也不排除有的时候一些执行环节上的官员,他们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当然更多的情况之下,也可能我们自己的理解并不到位,但是要积极沟通,使我们纳税人和税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市场主体和公权在手的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沟通以后形成尽可能一致的看法,这样也会心情愉快,执行起来也比较顺畅,把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有所规定的、和税收减免优惠相关的措施,在我们的企业真正落实下来。

  这里边有一个专业化的扶持机制,对于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来说,我觉得是有值得看重的建设性意义的,就是我们可以付出一点“购买服务“的成本,去使有专业资质的税收筹划团队,帮我们做自己所在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这样来使税收对企业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合在一起,达到所在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为在现代经济里面,都是复合税制,有那么多的税种,如果在条文形式上,称得上是有看都看不过来的那些具体规定。那么从发达经济体开始,到这些年的发展中经济体,大家都认可,税收筹划是一个必要的帮助企业更好顺应税收优惠政策来使自己得到最有效支持的一个机制。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有专业资质的专家团队,他们可以以这种税收筹划的咨询者的身份,给我们某一个具体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税收筹划解决方案,让你在合法、守规矩的情况之下,最大限度地享受政府税收优惠组合在一起的对于企业支持的好处。这种企业从自己的物质利益出发,寻求专业团队给予咨询、服务而形成的享受税收政策优惠方案的机制,中国这些年已经有所发展,但是我们也得注意,怎么样挑选真正有资质、有水平的专业团队。你要是出一笔钱购买人家的服务,这里边就要有一个市场中自己的挑选上判断,不排除某些区域、某些情况下存在着鱼龙混杂的情况,如果你正好撞上一个带有招摇撞骗性质的所谓税收筹划的专家或者团队,给你出了一些歪主意,可能后来带来的却是一些麻烦了。但总体来说发展的趋势,是政府其实也在鼓励中介机构、税收筹划的专业团队,给企业提供这种相关的服务。这种服务其实也是使我们税制设计中引导性的这些优惠措施、支持措施,更好发挥作用的一个机制。在中国现在我们抗击疫情的情况之下,对接到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我觉得在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间,这种税收筹划是值得我们企业家加以注意的。

  但是如果你说我是一个小微企业,我是不是这方面就可以不考虑,也未必是这样。自己作为一个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但是我也可以通过亲戚朋友等等,实际上得到一些税收筹划的建议,当然这里面自己的判断就非常重要,要在严格遵纪守法的前提之下,考虑怎么样运用税收筹划所提供的弹性空间,来得到政策优惠扶持的好处,而不能够剑走偏锋,存在侥幸心理。有些人说这个招,怎么做,你可以得到多少实际上的税收的逃避,而忽略了大前提是遵纪守法,那么这就不可取了。这些事情在一些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环节上,也是要积累经验的,因为有些小微企业也会做大,你也可能早晚有一天真的要出一笔钱去挑选接受这种税收筹划的咨询服务,我们在现在自己还没有做大的这个阶段上,就要更多地留心,来认识和掌握税收筹划的道理,以及积累一些这方面的初步经验。

  以上是作为企业法人这样一个家庭成员的定位,从企业视角上的考虑。那么作为个人,这就是另外一个身份了:家庭怎么样理财,我觉得在界限上一定要划开,企业的这本账和家庭这本账不能简单混在一起,混在一起以后可能麻烦会不断出现。国际的经验和我们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有的经验,都要说清楚,所谓讲规矩,是要正确把握产权的边界、利益的边界、分配的规范性,需要有一系列对于规则的敬畏和掌握规则的自觉性。自己家庭的理财,是在企业理财旁边的另外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直接混在一起。当然这里边是有关联的,比如我合法合规地从我自己主持的企业的收益里边取得了我的收入,而我的收入就成为我家庭收入的来源,这是完全正当的、理所当然的。但在自己进入家庭理财的时候,是另外一本账了,收入来源方包括你从自己经营企业取得的收入,进入自己家庭,然后怎么样去满足家庭的消费,这样的一个家庭收支里的理财又回到我们前面说到的个人理财这个范畴之下,怎么样掌握合理要领的问题。

  在高净值人群这个概念之下,往往这一块的资金链也相当可观。这些资金怎么样去服务于我们家庭合在一起的利益最大化诉求,当然也有很多前沿的概念。像我知道的,现在一些在改革开放的好环境之下,前些年走上“先富起来“道路的很多高净值人群家庭,已经对接国际经验,就是离岸的财富信托管理,自己后代的培养,既可得到财力的支撑,又可以避免一些不良情况、不良局面的发生。在一些风险冲击因素、不确定性到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够延续财富对于我们家庭生活可持续的支撑力量。这些当然就是有些前沿的需要,对应有专业团队、理财公司和有资质的机构,给各位高净值朋友提供咨询方案的必要性。确实这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些现在已经走到非常成功状态的企业家,他们纷纷对接海外财富传承的机制,采取了一些合法合规的安排。这方面的信息我觉得作为企业家的家庭成员,你们在可能情况之下要尽量了解相关信息。

  在我们自己作为家庭个人来说,现在如果说疫情和疫情结束之后有区别,大家可能要注意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说个人所得税,本来要求今年对上一年度首先第一次实施的综合纳税,要做汇算清缴。但现在税务部门明确说了,时间可以推迟,让我们从容一些,这是跟我们自己的个人怎么样完成上一年度综合收入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相关联的一个重要信息,大家可以更从容地考虑去对应首次进行的按年度的汇算清缴。可能还得在这方面注意一些细节,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后,在家庭的某些支出包括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等这方面,是可以做专项扣除的。虽然实际上专项扣除的结果,对于我们得到的实惠来说,未必数目多么大,但它毕竟是一个个人理财的事项。在疫情冲击过后,这些事情我们都要随着汇算清缴,争取把它们落实到位。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积累经验,以后每年综合的年度收入合在一起,完成个人所得税缴纳都会碰到这个问题。

  还有第三个问题,有朋友问了,说在现阶段,对于高净值家庭来说,哪些行为一定不能做?我想一定不能做的是什么,还是前面已经说到的,一定不能在不确定性面前陷于慌乱。有的朋友在网上看到这么个信息,那么个信息,有些说得非常邪乎了,那么有些其实就是谣言的性质了。但是确实在没有得到澄清之前,大家很难说自己就一点不为所动。在这些情况不明、不确定性影响我们自己的心情的情况之下,要切忌陷于慌乱,这个时候更多的讲究,就是一动不如一静,先沉住气,不要慌慌忙忙采取什么动作。我觉得对于高净值家庭尤其是这样,慌慌忙忙做出一些应急的、甚至是觉得大祸临头我要赶快去处理一下自己的财富的这些动作,是非常容易出事、非常容易出差错的,而且可能会使一些骗子一些不良行径的圈套落到我们身上而得逞。我们这些年看看,很多的网上和电话的诈骗,往往是利用我们一些家庭成员,在慌乱情况之下,自己乱了方寸的情况之下,使他们得逞的,我们最要防止的就这种情况。我再重复一下,看不准的时候宁肯不动,一动不如一静。静下心来摸清情况之后,我们是来得及处理自己的财富管理的具体问题的。

  关于家庭、个人的理财

  除了这些以外,因为大家说到理财,我还想再结合这些年自己的研究,再谈一些算是研究者心得的认识。我们的家庭理财和个人理财,有些朋友会问,有没有什么拿来很好用的一定之规?拿一个具体的框架往我这一套,这个事情就解决好了。我觉得一般而言,不存在这种适合各种家庭、不同类型、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理财需要的一定之规。过去曾经社会上流传说有个“4321“,甚至有人称它为规律,什么意思?就说你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以后,40%要用于住房和相关的消费,30%可以进入股市去炒股,或者说做股票投资,20%可以买更安全一些的国债和定期存款,还有10%就是保持必要的流动性以及可以买保险。这样的一个说法,我觉得其实它充其量对于我们中产阶层的不少成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它内在的一个逻辑,还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你说4321的比例有多大的合理性,这可未必。不同的投资和风险偏好情况之下,不同的家庭的发展阶段上,并不一定就是这么严格的4321。

  但是这倒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那么参考作用,和所谓按规律性操作的这样的一个模式,还是有很明显的距离的。

  如果说没有这样一个通用的一定之规,那么是不是还是有点规律性的可总结的要领?这方面我是认可的。如果谈个人的认识,我愿意简单地做这么几点我觉得称得上“规律性“的总结。

  第一个,是个人理财和家庭理财有一个规律性,就是你总得看大势。整个市场、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如何,要顺势而为。有了顺势而为这方面的把握,你就可以争取在实际的操作上面早出一步,或者至少捷足先登的时候,比一般的动作快半拍。在需要退的时候,比如说股市它一定是有涨潮有落潮,需要退的时候你也可以争取做得相对顺利一些。在不动产这方面,和股市那种特别敏感的波动不一样,但它也是有来潮有退潮的,总是要有一个顺势而为这方面自己基本的研判和操作上的把握。你如果一定要“逆势而为“,在理解上来说,是要掌握着排除”羊群效应“的偏差,但内在的原理仍然是先正确研判大势。比如巴菲特说他投资里的要领,是在大家都非常积极的时候,我谨慎要小心;而大家都恐惧,都觉得没有投资机会的时候,反而我可以贪婪一些,可以做得更大胆一些。这个前提,仍然是一个大势研判:是不是正确把握了来潮和退潮?然后不是简单按照羊群效应随大流而掌握好自己,这可以说是带有真知灼见之特点的投资基本路线的主心骨,同样还是要顺势而为,掌握好自己的要领。

  那么再有一个我觉得可以总结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投资理财风险和收益,从总体和长期而言,是一定有对称性的。在大概率上,你个人偏好的风险度和你可能取得的收益水平,它们有对应关系。当然这就意味着你个人的偏好是愿意更多的冒点险,还是更多地保守一些的来操作,是要由个人对应地承接后面的结果的。如果说在财富管理这方面更多地偏向于激进路线,在听取专业团队建议的时候,人家给你的风险高中低的方案,总是选高方案,这也没有什么错,这就意味着你的偏好上愿意更多地承受风险,自己的心理上有这样的一种承受力,高风险带来的,是一旦成功,总体而言是高收益。那么你如果不愿意承担这种高风险,因为它一旦失败了以后损失更大,所以宁肯采取中方案和低方案,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这也是你个人的偏好选择。但你最后实现的收益,一般来说对应的就是中或低水平的收益,这可以成为一个投资理财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里边我再重复一遍,没有对错,只有自己偏好选择而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自己偏好选择以后的结果这样的一种对称性。

  那么再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大家容易明白,但是实际操作中间,有的时候脑子一热,可能就违反这样一个规律性的要领了。比如说看到股市上,操作者都说,一波大行情来了,有的朋友不顾一切重仓,甚至所有可以调动的资金全进去了,有的极端情况下,把自己的养老储备,把自己生产经营里边的一些必须的资金准备,通通拿出来一下进入股市。你在这种情况下,就实际上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这是一般而言我们要极力避免的错误,你总得留后手,一旦特殊的局面之下,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带来的可能就是颠覆性的沉重打击。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间,要切忌头脑发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还有一个,如果说咱们这些年在股市上的操作来说,我想提到一点。在理财方面,股市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但是作为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散户来说,我们这方面的诉求和预期,应该放在只是收取“中段“收益上面。因为来潮的时候,它会最后走到一个高点,然后出现转折;退潮时候,会出现一个低点然后回升。理论上说,我应是在最低的时候吃进,在最高的时候出手,当然是收益最大化。但作为散户,无数的经验证明,实际上是很难真正把握好什么是真正的底,什么时候是真正的顶。你哪怕看清楚了这个时候是底,这时候你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操作,可能已经赶不上浪头了。特别是到顶的时候,你觉得你想赶快减仓入袋为安已经卖不出去了。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要退而求其次,有一定预判的觉得差不多到底的时候,能够形成交易时注意增加自己的持仓量;到接近顶部之前,就要考虑逐步出手,适当出手。

  咱们看看被称为股神的巴菲特,他实际上掌握的就是这样一套我们可以总结的经验。那时候巴菲特在大家都不看好中石化的时候,对那么大体量的一个盘子成规模地吃进,很多人看不懂,买中石化有什么特别的投资回报前景?没想到过了一个临界点以后,股价节节上升。大家说他巴菲特的眼光独到之处体现出来了。等到大家都看好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卖中石油了,那么很多朋友就说,这回这个股神可水平不高,看走了眼了,他要晚卖一天,就可以多赚多少钱,看着还在节节上升,他怎么就一笔一笔在往外卖了。而等到整个市场上面这个行情反转,大家都想卖而卖不出去的时候,发现巴菲特已经分若干批把想脱手的、想卖出的都已经卖出,人家已经是现金为王入袋为安了。这时候回过头来说,股神到底还是股神,不是人家看走了眼,人家只是以这种方式,实际上把自己的利益在可接受的市场环境之下把它最大化。你要想真正到了高点要一起卖,卖不出去了,很多人就被憋住了。所以像巴菲特这样被称为股神的理财家,他无非也是要掌握好,实际上不能太贪心、把中段吃到就不错了。

  散户更是这样,咱们有些领导人曾经过去直言不讳地说,散户总体来说在股市中间是弱势群体。那么理财上,咱们现在看到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的股市已经正常开市,而且一些主导的舆论评价是说,股市表现的是投资界对于中国经济前景仍然有信心,那么在判断之下,情况会更复杂一点,但是一定也会对接着地,就是我说到的疫情过去以后,经济前低对接后高。对接后高以后,利好利空,它会怎么出现时间差,怎么样形成股市的波动?我们可以做些预判,但很难做出精准的预判。同样是在波段性操作中间,我觉得在股市上的朋友们,在理财上面要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的要点,还是要收敛自己的诉求,吃到中段,就满意了。钱是赚不完的,每个波段里边争取把中段吃到。

  但是如果多说几句,我也谈一下自己观察到的朋友的案例。前些年我听到有一个朋友,他自己在股市来大行情的时候,首先是特别遗憾,说他出早了,手上这些股票都出去了,出去以后看着行情还在每天都往上涨,很遗憾说我卖早了,这个损失相当于一天开走一辆大奔如我不这么早出手,那么收益会可观得多。他观望了一段以后,憋不住,再杀入股市,几乎把所有的资金投入进去持有重仓,但是他不知道这个行情的反转是突如其来的,一下子这个行情不行了,他再要往外出手的时候,出不去了,这下真正的损失就让他更心疼了,这回真的是眼睁睁的看着一天开走一辆大奔。所以这个朋友后来就伤了心,他说我金盆洗手不干这个事了。但是他后来做什么呢?他用他有限的财力,跑到这个城市买一套房子,那个城市买一套房子,那些年还没有限购,买了以后,比较从容地做这方面的一些投资。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里,实话实说是允许有这种商品房的一定投资空间的,当然我们不要让它陷于炒作。这个朋友利用当时这样的市场环境,在所谓房地产、不动产这个概念之下的,他所做的投资却有非常可观的、而且说起来风险度比较低的回报——在那个阶段上大家都可以理解,中国房市曾经有一段几乎就是单边市,你买进来以后就是过一段时间出手赚多赚少的问题。那么他后来在房市上就非常满意。股市上金盆洗手,而房市上他后来收益还相当可观。这都是不同的阶段上我们看到的现象。总体来说,以后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投资理财里边也要关注的方面,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也要在这注意,一定不能把波动的底和顶,看作自己操作上面的具体的那个点。要更多考虑拿到中段,我们就基本实现了自己投资回报这样的诉求了,这样可以更好规避一些风险。

  是不是还可以再展开说一说,我们作为个人和家庭理财,是不是可以考虑多样性的排序?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间,大家不要忽略了还有实业入股这样一个投资途径。但是这里边最需要讲求的就是规范性。我们中国人过去往往一开始亲朋好友一起,咱们大家合成一个投资规模,这是大家入股了,但是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文本摆在那里。都是朋友,大家在一起不必那么特别计较。但做起来以后,你如果没有前面一个非常扎实的契约,规定好各自的产权和收益等等,那么有可能后面就引出麻烦来了。同甘共苦等等,不论是不能共苦,还是不能同甘,这种情况都可能出现的。一定要讲究规范性,亲兄弟明算账,难听的话说在前面。大家要注意,咱们一起来做实业投资,可能面对什么风险?大家有思想准备,有限责任,充其量自己投入的股份有去无回,这个思想准备有没有等等,这些丑话说在前面,形成规范的文本。以后按照保护产权的规矩,那么另外一些可商量的、可通融的事情,就都好处理了。这是实业的入股投资。

  另外,在我前面已经提到的股市投资这方面,也区分为直接上阵和委托投资两条路径。有些散户朋友愿意在自己的操作方面体验“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觉,这未尝不可。而另外一些朋友,觉得可以自己把想在股市投资的这一笔资金委托给专业机构来代理,这其实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就是有专业团队、财富管理的主体,替你打理股市上的投资,当然要形成契约,怎么样在这里边掌握好尊重你的个人偏好。需要有你个人选择的事项,都要走规范的程序由你认可,但是总体来说专业团队可以给你分很多这方面的心思,而且可能提供一些个人力量达不到的高水平的投资建议。这是我们自己的另外一个委托投资的选择很多对应的实际上也就是基金,因为基金是专业团队打理的,它的投资回报未必能够多么的高,但是多少年走下来呢?一定是中等以上的回报水平,这些东西也是我们作为家庭和个人理财可选择的,区分直接上阵,或者是委托投资。

  另外大家不要忽略了中国股市旁边其实还有个债市。因为前些年我们所谓刚性兑付的问题总是解决不好,货真价实的企业债发行,管理部门是极严格审批的,因为如果真的出了风险以后,那些“苦主“,不是说按照原来的规则自己承担损失,很多人就跑到政府门前去静坐示威了,给政府施加压力了,所以管理部门在审批货真价实的企业债这方面,多少年就一直是高度谨慎的。反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那种变相的、政府在后面起很大操纵作用的这些市政债、平台债,批得比较多,但毕竟是有这种债市存在的,我们的投资里面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债市这方面也是一个投资的领域,也可以听取一些专业团队的建议。

  再有就是更稳当的,对于一些中产阶层来说,自己投资组合里边可以包括一部分公债、国债和地方债。这些是金边债或准金边债,风险度几乎没有,收益的待遇就是平平,但是一般来说比你的定期存款收益要再稍微高一些。

  那么其他还有银行理财产品,前些年中国特点是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在条款上有写的是不保底等等,这些话说得比较狠,但是实际上劝你买的这些营业员都跟你说,从来没有发生过不保底的情况,就是你赚多赚少的问题。这符合前面一个阶段中国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然而大家不要忘了,资管新规来了以后,以后有可能破局。一些国际上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前些年就出现了,他不是说不保本但他就真敢做到只保本,一分钱的息都不给你,这种情况已经碰到过。中国老百姓碰到这种情况,就觉得很难理解,这样的赫赫有名的外资银行,怎么就真干出这种事来,买他的银行理财产品,最后一分钱的息都不派。在中国未来竞争局面之下,也不排除在中国本土上一些我们自己的银行、金融机构,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这种风险情况。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方面的选择,以后要更多考虑到资管新规约束之下,这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

  当然在个人理财里边还有一个其实也可以提到的存款,一般来说定期存款收益比较低,但是有的时候它也是组合里的一个选择,特别是外汇。比如说美元,从一些本土上的投资机会来看,不太容易找到美元的银行理财产品,那么你只好存定期。我过去有个体会,虽然也是小打小闹,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那是多年以前,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回来以后手上有几千美元,那时候自己觉得这也算是一笔大钱了,现在的朋友们都不会觉得这是多大分量的一个理财对象。当时自己就想,没有别的去处,这点美元还是存定期。那时候美国当局正是高利息政策,我看到美联储那边定的利息水平还是节节升高的,而中国是跟着美国来的。那么我就想到所谓“升存短,降存长“六个字,开始是只存三个月,好几个三个月这么存下去,享受的是升息过程中间的好处。到了10%以上了——当时美元由美联储定的标准利率是在这样相当高的一个水平了,我觉得差不多就到此为止了,再高也高不到哪去了,我就一下把它存了一个三年。因为我觉得再往后最大的可能性是利息水平要降低。还真的时间不长以后,开始进入降息通道,而我前面已经一下把利息水平在10%以上锁定了三年的时间段。这样的一些小经验,我觉得对大家也有点参考价值。

  在前面说到一些具体的投资的类型之外,我觉得还应该提一下不动产的理财,也是存在一些机会的。比如说房地产市场,你说买商铺以后自己来出租,有没有可能的投资回报前景?显然还是有的。在没有限购的城市,你买了住房以后出租,是不是有投资回报前景?也会有。现在很多的三四线城市,根本就不限购,欢迎你去买房。你如果有眼光在这些地方布局,也未尝不可。有些朋友理解为,买房就好像是应该受谴责的炒房之列,而这个想得过于呆板了,因为一个正常的市场,它一定要有租房,那么就一定有些人买了房以后不是自己用而是把房租出去,以及买了房以后我等待走完它的升值过程再转手。所以作为一个现代市场经济来说,是必然存在的一种投资的机会,就看我们怎么认识、怎么掌握。但是那种总想短期快进快出,以炒房的方式迅速取得暴利,这个想法是要不得的。中国这些年房地产调控过程中间,也基本封杀死了这种短期快进快出炒房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不动产理财方面无所作为,还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间的。

  以上这些都仅供朋友们参考。最后还得说说相关的个人理财、家庭理财的哲理。我前面说到的这些具体案例,都只是很有限的一些参考价值,但有些哲理,我却觉得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咱们来共同探讨。比如说家庭理财,我们不能患得患失,在这个原则上,叫做守住底线,是有限目标。有一个话说得很俗,但是你想一想还很有道理。投资理财“钱是赚不完的“,什么是个头呢?总是有可赚之处。再有心态上,你不要一下想到什么样一个极端的、迅速做成自己很可观的财富积累状态,那样一个极端状态,也就是老百姓也说到的,你”再富富不过李嘉诚“——当年李嘉诚是亚洲首富,现在这个地位已经丧失了,但他仍然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功的理财典范。你人生有限,在这个过程中间,不能把这些作为一个标杆,自己一定要怎么样?实际上财富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客观上讲,结果上讲,都是社会的。很多成功的理财家、投资家,到了自己的财富积累的一定规模以上的时候,是自然而然主动考虑要做公益慈善了,这是中外带有普遍性的一个现象。

  你看世界首富,过去说比尔盖茨,还有咱们说赫赫有名的投资家巴菲特,他们都在公益慈善这方面有大手笔安排——但是跟制度有关,他们做这种公益慈善,同时就规避了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发达国家实际起作用的遗产税,同时又可以通过公益性的基金会流芳百世。这在哲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追求致富的过程中当然是天经地义地人追求物质利益无可厚非,但必然是最后要认识到他这个境界要有一个提升。提升这个境界,从哲理来说,就是我们个人积累的财富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其实个人是享受不了多少的。中国古人就说“良田万顷,日食一斗“,你一天能吃多少?”广厦千间夜眠八尺“,您也就是这么一个自己满足生活和消费需要的限度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在知足常乐同时,要把自己成功理财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更多去对接到社会的公益和整个社会的共赢发展。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人的幸福感到了一定程度上,真的就不是再简单地看财富规模了。幸福说到底,哲理上讲,就是在自己人生努力过程中间的感觉,人活的,其实就是感觉而不是结果。如果说是结果,大家结果都一样。真正的幸福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间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过程,我们要特别把握好这个过程中间的感觉。那么在结果的视角来说,人总有告别这个世界的那一天,那么不要刻意留下多少遗产,只追求遗产的规模多么大。中国人过去有些意识里边,特别强调“福荫子孙“,好像给自己的后代留下多么可观的财产,是一个自己应尽的义务。其实不是这个道理。另外一种意识,中国也自古就有”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么可以对接到林则徐说过的”子孙若不肖,留钱做什么?子孙若肖我,留钱做什么?“一个问题,如果说子孙不成器,你留钱是害他,他可能很快就挥霍光了,而且他自己没有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如果子孙有真本事,你也没有必要留多少钱——林则徐在这方面他是想通了,所以有这么四句话。

  在西方,很多的投资理财成功者,他们也认同给子女留下大量遗产是害子女。2000年的时候,曾经在美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案通过了,要经过10年取消遗产税,把遗产税的税率每年降一点,到了2010年,这个税让他退出舞台。听起来这些富人应该高兴,恰恰相反,比尔盖茨等等这种美国特别有代表性的富豪,联名在纽约时报自己花钱登公益广告,坚决反对在美国取消遗产税,说因为这样对于国家和社会不利,而且也会贻害我们的子孙。他们的认识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哲理,并不认为把大量的遗产留给子女,对子女是好事。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间,这些观念和意识的演变和提升,我觉得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当然也需要一些学习和了解。我们这些年在成功的致富者的行列里,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注意力去对接到公益事业,这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当然也要量力而行,要注意公益这方面的一些合理的机制。在公益慈善方面已经有这样的概念,就是不能粗暴的去行使这样的一些公益行为,你要考虑到扶助对象的心理和在社会生活中间的所谓尊严等等因素,这些事情的经验,我们还得逐步积累。

  但是最后说一句,我认为从家庭和个人理财来说,我们毕竟每个人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限,我们的精力也有限,必然要考虑适当地得到专业团队、有资质的理财公司等等这样的机构,他们作为机构投资者给我们以咨询服务和代理理财的一些可选择地服务,这也是我们在投资方面可以加以高度关注的。在现代生活中间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升,得到专业力量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今天说的这些看法都是一些自己初步的、比较粗糙的体会,和各位交流也是仅供参考,并且希望有机会的时候,得到朋友们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是作者在大唐财富大唐论道大型线上直播讲座上的演讲实录

  (本文作者介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财富管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