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周天勇
人口增长放缓和负增长,少子化、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龄化并不可怕,可能还是个好事,国民经济还会因人口素质提高和智能劳动等支撑稳定和正常增长。
最近有学者提出,人口增长放缓后,包括人口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年轻等红利没有了,但通过教育等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通过高素质劳动力指挥机器人替代中低素质劳动力,会给经济增长带来第二次红利。言下之意,人口增长放缓和负增长,少子化、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和老龄化并不可怕,可能还是个好事,国民经济还会因人口素质提高和智能劳动等支撑稳定和正常增长。
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产生人的各种各样和不断增加的需求,其次是按照人的需求组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因而,国民经济是供给与需求同时作用而增长。没有生产和供给,就没有所用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没有人的需求,就根本没有必要进行生产和供给。
最近,全球经济都跌入了“人口增长放缓、少子化和老龄化→经济主力人口收缩→创业就业相对减少→有支付能力需求收缩→生产相对和绝对过剩→经济萧条→经济增长下行”的因果陷阱中。中国也不例外。由于这次生产过剩、经济萧条的原因与20世纪30年代末经济大危机不同,凯恩斯主义政策工具失效,全球许多国家在放货币,但经济运行进入了“低利率、低通胀、低利率和高负债”困境。
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红利来自于劳动效率提高。或者过去几个人从事的工作,现在可以由一个人完成;过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可以在高素质劳动力的指挥和操作下,由机器人去完成。这样在投入产出中,即使劳动力减少,但是,高素质劳动力和机器人替代了减少的劳动力,劳动力要素能量并没有减弱,产出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
然而,高素质人口,特别是机器人,并不能替代减少的中低素质人口,去吃饭和多吃饭,去穿衣和多穿衣,去化妆和多化妆,去用手机和多用几个手机……。
这可能带来一个问题:人口减少了,人类的需要也就减少了,那么,高素质劳动力和机器人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谁来消费和享受?在劳动力增长上行时,或者零增长时,萨伊定理成立。然而,当劳动力,特别是经济主力人口连续和长期负增长时,随着创业就业的收缩,收入在收缩,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也在收缩。如果下行的坡度太陡,生产能力,特别装备厂房等资本不能及时出清,而且还是连续不断的需求收缩,要求过去形成的产能要不断地出清,过剩将会常态化。这时,生产自动创造消费,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市场需求环境荡然无存。结果发生资本利用率不足,其投入不变但产出相对被迫收缩,其实侵蚀了“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即产出的余值部分。2012年以来,中国所谓的经济效率下降,其实并不是这几年技术没有进步,而是产能利率用降低,损害要素正常产出抵消余值所至。
有学者提出,劳动力素质提高,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出口,这样就可将国内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出口占GDP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35%降到2018年的18%,比率降低了近一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都努力在减少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过去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也在全球性竞争中挤压我国出口市场。随着中国承诺更大力度开放国内市场、扩大进口,未来寄希望于扩大出口来平衡国内工业产能过剩日益困难。
在产出已经过剩,未来可能会常态化的情况下,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由高素质劳动者操作机器人来替代一般劳动力,一是产能本来就过剩,再增加产出,会导致生产的更加过剩;二是机器人属于资本,低素质劳动力人数也并不少,并有其寿命而也不能马上出清,资本和高素质劳动者分配过多,低素质大众分配较少,会导致分配扭曲的生产过剩,经济下行的压力会更大。
生产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已经成这样了,而且其发生连锁和乘数性的收缩,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创业就业。还是应当承认人口缩减力度太大和时间太长问题,面对客观生产过剩和下行压力,想点办法去解决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学界和政策界应有的态度。关键是,辩解、宽心和找出一点可能发挥不了作用的希望来,对于解决当下紧迫的问题可能没什么用。
(本文作者介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公众号天勇看经济zhouty-tjj)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