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景乃权
2019年10月21日,中国央行发布最新《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称,截至2018年末,中国人均拥有7.22个银行账户,人均持有5.44张银行卡,全国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为82.39%,农村地区使用电子支付成年人比例也超过七成。我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平稳增长,电子支付使用普及率持续提升,快速进入无现金时代。
无现金社会是指以非现金支付方式取代现金支付,使刷卡支付、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方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的社会。去现金化是一个逐步减少现金使用的长期过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完全进入无现金社会的条件,但无现金交易已经迎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无现金时代的“碍”与“爱”值得深思。
一、“无现金社会”发展特征
“无现金”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无现金社会发展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非现金支付跨越式发展,移动支付爆发式发展以及支付体系不平衡发展。
“跨越式”指的是我国支付产业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越过信用卡阶段,进入电子货币快车道。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缺乏负债消费的习惯和目前信用体系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接下来要介绍的非现金交易的重要形式——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发展。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发展是领先世界的,也是难以复制的,它依托的主要是自身优势、市场支持以及特殊国情。首先,移动支付的实时、便捷和低成本是其发展的天然优势。其次,银行系统对移动支付平台的包容和支持使其获得了市场的信任。最后,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成为了新技术普及的巨大优势,庞大的用户群体足以支撑移动支付的持续发展。如图一所示,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高速扩张,移动支付水平位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并存的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而支付体系发展在区域、群体上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非现金支付仍集中于小额高频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服务较弱。同时,图二显示的2018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的城乡占比差距仍较显著,在农村、偏远地区,支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二、无现金时代的问题分析
无现金时代的“碍”是尚不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亟待解决的监管、风险与隐私权问题。平台、终端和网络是非现金支付的重要组成要素,非现金支付体系要平稳运行,平台的和谐发展、终端的安全保护以及网络的技术支持缺一不可。
平台方面,目前不少人似乎已经将支付宝、财付通与移动支付划等号,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支付行业两极分化、各类平台无序竞争的局面;终端方面,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性也面临恶意程序等的威胁,在移动便携的背后,终端的遗失或被盗意味着极高的隐私泄露风险;而在网络方面,我国在网速与普遍服务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也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现金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与成就不可否认,但其面临的复杂格局、资本考验等挑战仍需严阵以待,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完善都会成为阻碍。
无现金时代的“爱”是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中对现金的偏爱,更是社会弱势群体渴望得到的关爱。支付工具的变化主要源于单纯的技术进步,但它导致的却是人们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的重塑。
我国作为一个使用现金的大国,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金结算方式一直为消费者所偏好。现金不仅具有流通性强、隐私性好等优势,更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理财意识,当消费对小学生、中学生来说只是一串数字,对孩子财富观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而对年老一辈,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违法“拒收现金”现象已经对弱势群体造成了不便与伤害。即使非现金支付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欺诈问题也日益严重,老年人是否真正因无现金社会受益了呢?
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质量可以用数据描摹,但居民的真实感受却与支付体验和情感关怀密不可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永不过时。
三、“无现金”政策解读
我国政府与监管部门针对非现金支付的发展,出台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进行积极推动,同时始终坚持人民币的法定地位。
2017年,杭州市率先提出“无现金支付城市”建设, 随后武汉、福州、天津、贵阳、青岛、常州六个城市相继加入。各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全面推进依托电子化或数字化货币技术的非现金支付,让居民仅使用手机、甚至无需使用任何物品即可满足日常生活支付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 支付清算市场的合规战也进入攻坚阶段。在严监管和防风险的形势下,央行陆续出台系列重磅文件,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规范支付创新业务。下图显示2016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数屡创新高,表明监管强化升级,支付行业正朝着合规化方向有序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无论支付体系如何发展,决定中国无现金社会与否的最关键问题,在于政策和法律是否会赋予其法定地位。
四、对策分析
在宏观方面,政府应持续大力推进平等、多元的无现金支付体系建设,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在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监管部门健全非现金支付监管框架,修订完善相关法规,规范移动支付方式,同时严防支付安全风险,促进“互联网+消费”健康有序发展;银行也应加快业务转型升级,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快数字货币研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围绕市场主体的支付需求,形成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的高效发展模式。
在微观方面,每位公民都应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提升安全支付意识,严防个人消费信息泄露与盗用;维护良好的个人信用,不过度负债,按时足额还款,认真严格履约;确认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消费者有选择支付工具的权利,商家有提供多种支付方式的义务,各类主体应换位思考,共同、自觉维护人民币的法定地位。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但已经出现的趋势, 并不能和无现金社会的真正到来画等号。面对无现金时代,我们不应谈之色变,也不应毫不设防。支付从本质上是为正常经济活动服务的,支付工具的优胜劣汰、改朝换代始终都应以服务社会大众为核心。无现金时代的发展不应是画一条线,将弱势群体视作“碍”,而应是画一个圆,用多元包容的体系体现“爱”。
(作者:邓晔菁,浙江大学金融系研究生;景乃权,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作者介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浙大(WLKIFRC)金融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陈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